【@businessfocus.io】中正紀念堂擬移除蔣介石銅像 國民黨主席批:如同塔利班
.
台灣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促轉會)8日公佈「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計劃消除園內的威權象徵,包括移除堂內前總統蔣介石銅像,轉型成「反省威權公園」,料下半年將檢討法制配套。該計劃引發國民黨不滿,指責促轉會...
【@businessfocus.io】中正紀念堂擬移除蔣介石銅像 國民黨主席批:如同塔利班
.
台灣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促轉會)8日公佈「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計劃消除園內的威權象徵,包括移除堂內前總統蔣介石銅像,轉型成「反省威權公園」,料下半年將檢討法制配套。該計劃引發國民黨不滿,指責促轉會「不尊重歷史」,製造更多的仇恨和社會對立。
.
中正紀念堂於蔣介石去世後的1980年落成,為紀念其個人的國家紀念建築,相關建築和至今維護費用藉由公帑支付。中正紀念堂建築一直被民進黨和獨派人士視為「黨國時代」的產物、「威權崇拜」的象徵。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曾第一次推動去蔣化,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被更名為「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牌樓上「大中至正」字樣也被改為「自由廣場」,引發當時在野國民黨強烈抗爭。
.
2008年馬英九執政後,恢復了「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的組織編制,「中正紀念堂」才在2009年掛牌復名。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在第一任期採取相對溫和手段「改造中正紀念堂」,包括下架紀念堂商店中威權統治者意象鮮明的商品,並停止在開閉館時播放「蔣公紀念歌」。
.
彼時,文化部還向行政院提出「中正紀念堂轉型建議」,並於2017年起展開轉型討論工作,最終促轉會於2018年5月正式成立,旨在消除威權象徵,中正紀念堂便是首要目標。促轉會開始收集社會各界的意見,與相關部會及民間團體展開合作,並於今年9月確認,提出了「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方案」的規畫構想,包括一主軸、二方向、三處置原則。
.
根據計劃,中正紀念堂園內具有威權象徵的空間,包括牌樓、堂體、廣場、銅像大廳等都要進行調整。台灣促轉會代理主委葉虹靈表示,將以「反省威權歷史公園」為主軸,把園區變為歷史教育素材,除了改造威權空間,也要重構紀念敘事。針對園區內主要威權象徵3大處置措施部分,促委會建議移除大廳蔣介石銅像、改造堂體功能及外觀,同時消除園區整體的崇拜軸線。
.
葉虹靈還表示,未來等中正紀念堂堂體的改造用途確定後,「中正紀念堂」名稱才會有更名的問題,附近的捷運站名與相關牽涉中正紀念堂名稱等也會受影響。她表示,明年上半年將提出轉型方案細節,預計五月將完整方案及任務總結報告上交至行政院。
.
促轉會的轉型方案出爐後,令國民黨大感不滿。黨主席江啟臣表示,促轉會不只完全不尊重歷史,且設法片面地拆除歷史。他指出,「不喜歡就拆、就炸,這不是轉型正義的宗旨,讓人覺得與塔利班有何不一樣?」他又指,促轉會成立迄今,只剩東廠的罵名,要拆蔣中正銅像,就是要製造更多的仇恨,「大家都認為民進黨一黨獨大、專制獨裁,拆銅像不如自己先下台。」
.
蔣家第四代、國民黨立委蔣萬安亦批評指,促轉會在疫情期間政治操作,轉移焦點,只會製造更大的社會對立跟仇恨,無助於社會的和解,他無法認同。他表示,中正紀念堂未來規劃應跟社會各界充分溝通跟對話,還原歷史真相,形成最大的共識才能撫平歷史傷痕。
.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
#BF環球視野
.
@businessfocus.io 瞭解更多商業財經資訊
.⠀
#money #investment #business #finance #life #startup #startups #management #company #expert
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編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謝謝網友 Yun Yu 分享她於1985年和兩個外甥在臺北市中正紀念堂的合照。你也曾經和中正紀念堂合影嗎?
中正紀念堂現址的土地,是日治時期臺灣軍於1905年啟用的山砲隊基地,以及1944年11月啟用的步兵第一連隊基地。1945年戰後,兩基地皆廢除,並於1950年拆卸建物。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此地曾成為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部、憲兵司令部,和聯勤總部的所在地。林森南路原本從中間穿過,直至中正紀念堂興建後才改為地下道通過。
1975年4月5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因心臟病逝世,行政院成立治喪委員會,並於同年6月即決定興建中正紀念堂以茲紀念,並聘請俞國華、林金生、蔣彥士、高魁元、趙聚鈺、費驊、賴名湯、謝東閔、蔡鴻文、周宏濤、秦孝儀、張豐緒、林挺生、辜振甫、徐有庠、王永慶等16人為中正紀念堂籌備小組籌備委員,後又於1976年10月成立中正紀念堂籌建指導委員會,聘請張群、何應欽、陳立夫、倪文亞、王雲五、于斌、錢思亮、黃少谷、谷正綱、黃杰、林伯壽、吳經熊、連震東、陳啓天、徐慶鐘、張寶樹、謝東閔、孫亞夫、劉闊才、戴炎輝、劉季洪、周百鍊、蔡鴻文、林挺生、林洋港等為指導委員。
中正紀念堂籌建小組成立後,行政院擇定臺北市城中區(今中正區)東門里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東、愛國東路以北、信義路以南之間地段為建堂基地,並對外徵件;經評選後,決定採用圓山大飯店設計者楊卓成之設計,其建築設計融合南京中山陵之多個元素。隨即於1976年10月31日(蔣公誕辰紀念日)舉行動土典禮,1977年11月開始施工,歷時29個月,於1980年3月31日完工。
1980年4月4日上午10時,舉行中正紀念堂落成典禮暨蔣公逝世五週年紀念大會,各界人士四千餘人參加,並有外賓約四百人觀禮。翌日(1980年4月5日)對外開放,同年7月1日正式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隸屬臺北市政府。
1986年,中正紀念堂改隸教育部管理,並完成組織條例立法程序更名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2007年3月2日,民主進步黨主政的教育部片面將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更名為「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並降為四級機關,該組織條例未依循行政程序送審立法院修法通過。之後,教育部逕自卸下中正紀念堂匾額以及牌樓上的大中至正字樣,曾引發劇烈爭議。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依《文資法》將中正紀念堂的建築主體、大中至正牌樓、公園廣場、圍牆以及迴廊,認定為暫定之市定古蹟。
2007年5月10日,時任教育部部長杜正勝發佈教育部令,訂定《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卻未送審立法院。5月19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宣布正式改名。6月7日,立法院法制、教育聯席委員會決議廢止臺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在舊組織條例未失效及新組織法未生效的狀況下,泛藍陣營認定民主紀念館不存在,也依此凍結民主紀念館預算。11月9日,文建會將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的主體建築、正面牌樓、自由廣場、迴廊,登錄為國定古蹟,但排除北市府認定的圍牆以及大中至正字樣。
2007年12月7日,在陳水扁政府主導去蔣化的政策之下,中正紀念堂西側牌樓上的「大中至正」四字被卸下,並於翌日(12月8日)改掛上新鑄的王羲之體「自由廣場」四字,這四個字並非由今人所書,而是蒐集晉代書聖王羲之在各帖中的字,拼湊而成;其中「自由」二字來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廣」字來自王羲之的《懷仁集王聖教序》,但因找不到「場」字,只好借用王羲之的七世孫僧侶書法家智永(俗名王法極)所寫的字。
2008年,新任總統馬英九就職後,行政院於8月21日的院會裡,直接廢止《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同日回復「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的組織編制。
2009年7月17日,文建會公告,國定古蹟「臺灣民主紀念館」更名為「中正紀念堂」,並改由文化建設委員會管理。7月20日,中正紀念堂匾額重新掛回,但在大門口牌樓上的匾額題字仍維持「自由廣場」,並未將原本的「大中至正」掛回。
2012年5月20日,文建會升格為文化部,中正紀念堂改隸屬文化部。
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編制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38年前的今天,1980年3月31日,建造工程歷時29個月的「中正紀念堂」完工,並於同年4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2007年3月2日,民進黨主政的教育部將之更名為「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同年5月19日,總統陳水扁宣布正式改名;同年11月9日,文建會將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的主體建築、正面牌樓、自由廣場、迴廊,登錄為國定古蹟,但排除北市府認定的圍牆以及大中至正字樣;同年12月7日,西側牌樓的「大中至正」被卸下,並於隔天掛上「自由廣場」。2008年,國民黨再度執政。2009年7月17日,文建會公告國定古蹟「台灣民主紀念館」更名為「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 1979 vs 2014
中正紀念堂現址的土地,是日治時期台灣軍於1905年啟用的山砲隊基地,以及1944年11月啟用的步兵第一連隊基地。1945年戰後,兩基地皆廢除,並於1950年拆卸建物。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此地曾成為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部、憲兵司令部,和聯勤總部的所在地。林森南路原本從中間穿過,直至中正紀念堂興建後才改為地下道通過。
1975年4月5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因心臟病逝世,行政院成立治喪委員會,並於同年6月即決定興建中正紀念堂以茲紀念,並聘請俞國華、林金生、蔣彥士、高魁元、趙聚鈺、費驊、賴名湯、謝東閔、蔡鴻文、周宏濤、秦孝儀、張豐緒、林挺生、辜振甫、徐有庠、王永慶等16人為中正紀念堂籌備小組籌備委員,後又於1976年10月成立中正紀念堂籌建指導委員會,聘請張群、何應欽、陳立夫、倪文亞、王雲五、于斌、錢思亮、黃少谷、谷正綱、黃杰、林伯壽、吳經熊、連震東、陳啓天、徐慶鐘、張寶樹、謝東閔、孫亞夫、劉闊才、戴炎輝、劉季洪、周百鍊、蔡鴻文、林挺生、林洋港等為指導委員。
中正紀念堂籌建小組成立後,行政院擇定台北市城中區(今中正區)東門里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東、愛國東路以北、信義路以南之間地段為建堂基地,並對外徵件;經評選後,決定採用圓山大飯店設計者楊卓成之設計,其建築設計融合南京中山陵之多個元素。隨即於1976年10月31日(蔣公誕辰紀念日)舉行動土典禮,1977年11月開始施工,歷時29個月,於1980年3月31日完工。
1980年4月4日上午十時,舉行中正紀念堂落成典禮暨蔣公逝世五週年紀念大會,各界人士四千餘人參加,並有外賓約四百人觀禮。翌日(1980年4月5日)對外開放,同年7月1日正式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隸屬台北市政府。
1986年,中正紀念堂改隸教育部管理,並完成組織條例立法程序更名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2007年3月2日,民主進步黨主政的教育部片面將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更名為「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並降為四級機關,該組織條例未依循行政程序送審立法院修法通過。之後,教育部逕自卸下中正紀念堂匾額以及牌樓上的大中至正字樣,曾引發劇烈爭議。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依《文資法》將中正紀念堂的建築主體、大中至正牌樓、公園廣場、圍牆以及迴廊,認定為暫定之市定古蹟。
2007年5月10日,時任教育部部長杜正勝發佈教育部令,訂定《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卻未送審立法院。5月19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宣布正式改名。6月7日,立法院法制、教育聯席委員會決議廢止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在舊組織條例未失效及新組織法未生效的狀況下,泛藍陣營認定民主紀念館不存在,也依此凍結民主紀念館預算。11月9日,文建會將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的主體建築、正面牌樓、自由廣場、迴廊,登錄為國定古蹟,但排除北市府認定的圍牆以及大中至正字樣。
2007年12月7日,在陳水扁政府主導去蔣化的政策之下,中正紀念堂西側牌樓上的「大中至正」四字被卸下,並於翌日(12月8日)改掛上新鑄的王羲之體「自由廣場」四字,這四個字並非由今人所書,而是蒐集晉代書聖王羲之在各帖中的字,拼湊而成;其中「自由」二字來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廣」字來自王羲之的《懷仁集王聖教序》,但因找不到「場」字,只好借用王羲之的七世孫僧侶書法家智永(俗名王法極)所寫的字。
2008年,新任總統馬英九就職後,行政院於8月21日的院會裡,直接廢止《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同日回復「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的組織編制。
2009年7月17日,文建會公告,國定古蹟「台灣民主紀念館」更名為「中正紀念堂」,並改由文化建設委員會管理。7月20日,中正紀念堂匾額重新掛回,但在大門口牌樓上的匾額題字仍維持「自由廣場」,並未將原本的「大中至正」掛回。
2012年5月20日,文建會升格為文化部,中正紀念堂改隸屬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