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 Light 工作坊|
📍|主題|
▫️ 材料系日常
📍|前情提要|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材料系呢? 查詢看看二類組科系的分數排名,會發現高分的科系除了大家熟知的電機系和資工系以外,就是材料系了(第三名)。eric編現在是台大材料系的大二生,今天就讓eric編帶大家了解材料系平...
|Spark Light 工作坊|
📍|主題|
▫️ 材料系日常
📍|前情提要|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材料系呢? 查詢看看二類組科系的分數排名,會發現高分的科系除了大家熟知的電機系和資工系以外,就是材料系了(第三名)。eric編現在是台大材料系的大二生,今天就讓eric編帶大家了解材料系平常到底在幹嘛!
📍|工學院的文組&工學院的領頭羊|
▫️ 材料系身為工學院(包含土木系、機械系、化工系、工海系、材料系、醫工系、還有各類研究所)的一員,自然有許多科目是和物理化學相關的,而錄取分數作為除了電資學院(電機和資工系)外二類組(理工班群)最高分,理所當然的是工學院的領頭羊啊!但是材料系卻又有個很特別的就是,工學院許多科系都要修的「工程圖學」,材料系卻不用修(機械、化工、工海、土木系都要修喔)。
▫️ 相較其他工學院的課程,除了大一的課程各系都差不多以外,材料系的課程其實蠻甜的(有唸書拿高分不難),而作業部分也不像其他科系例如機械化工等等的系那麼繁重。材料系的課程,例如材料導論,也不需要太複雜的數學運算,比較著重在「觀念理解」以及「記住各物質的性質」,所以材料系也常常被我們戲稱是「工學院的文組」。
📍| 不只是材料系那麼簡單|
▫️ 材料系的課業壓力集中在大一大二,尤其大一的必修學分高居台大各系必修學分的前段,大一下的時候必修占了18學分(包含普物、普化、微積分等),如果算上國文還有第二外語,就已經24學分了。這是什麼概念呢?在沒有申請雙、輔系(雙主修:大概讀「2個系」的意思;輔系:大概讀「1.5個系」的意思)情況下,一般來說一學期的學分上限就是25學分(沒錯基本上就塞不下其他想上的課)。
▫️ 但到了大三大四,材料系的必修就變得很少了,會有很多時間讓學生自由的決定要往哪個領域發展。因此eric編發現材料系很多學長姊還有同屆的同學,往往不會只侷限在材料系,若是對理論研究有興趣的,會雙主修物理系;對電子領域相關有興趣的,會雙主修或是去電機系修課;也有對文學很有興趣的朋友選擇輔修中文系;而有部分的材料系同學,會選擇雙輔經濟系或著財金系,所以材料系其實提供蠻多空間給學生選擇方向的。
📍| 小系的溫暖|
▫️ 台大材料系一屆只有收大約50位學生,所以相較化工、電機系動輒170多人,材料系是小系。小系的缺點是可能沒有那麼多機會遇到厲害的人(雖然eric編覺得材料系已經有很多厲害的同學了),但優點很多,這邊舉例三個給大家聽:
1. 系上的人你一個學期就認識完了,不太會發生同學都不知道你是誰的窘境,還蠻不錯的!
2. 大學的科系有很多活動,例如週、之夜、宿營、舞會等等,為了要辦成活動,通常都要整屆出動了,所以大家一起辦活動,容易產生革命情感,大家的感情也比較融洽(愛心)
3. 翹課被發現的機率很高,因為系上就那幾個人,所以材料系乖乖上課的比例也很高,大家可以在教室一起嘴砲活絡感情。要提早離開教室的同學,大家都會超大聲地跟他說再見,超暖的吧!
📍|材料大車隊|
▫️ 雖然材料系是工學院,但台大目前只有一個工學院綜合大樓(簡稱工綜),主要由機械系和材料系瓜分。總而言之材料系沒有自己的系館(類似高中社辦),所以我們系上上課主要是去全校共用的教學樓,分布位置大約在學校中央,到哪裡都有點遠。因此,材料系同學們在一起上完課之後,不想吃學餐(學校內的餐廳,通常我們都吃膩了)就只能組成材料大車隊的出去校外覓食。大家騎著自己的腳踏車組成超大車隊到學校附近的溫州街商圈、118美食街、公館商圈,或是到台科大學餐用餐。有時候時間允許,材料大車隊就直接殺到中正紀念堂附近吃飯,假日有空也會揪團騎到淡水,可以說台北各地,只要時間許可,材料大車隊都可以抵達!!(以上為eric編這屆情形,車隊不一定每屆都有)
▫️ (創辦人os:當你55688台灣大車隊!?)
📍|工學院的聖誕魔咒??|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臺大流傳的工學院聖誕魔咒?聖誕魔咒就是指如果工學院的學生,在大二上學期的聖誕節以前沒有脫魯,接下來就要直接魯到大四了。eric編本人是直接魯到很入味了(非常遵守這個規則),但是還是幫魔咒平反一下,會不會脫魯其實跟魔咒沒什麼關係~系上也是有過了大二聖誕節之後還是成功脫魯的朋友,所以還是看個人造化啦:)
📍|所以讀材料系有趣嗎?|
▫️ 其實讀材料系最大的困擾就是沒什麼人知道材料系在幹嘛(出路太廣了),很多時候都會遇到長輩問你:「材料系是做什麼的啊?」返鄉過節我都要大費唇舌跟他們解釋,但其實種類太多而且各知識內容都很深奧,我才大二也無法給予很完整的陳述。而且因為材料系有分成高分子組、電子組、陶瓷組、金屬組,要做什麼、往什麼領域發展其實是由自己決定的,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材料系的課程分配也是給予學生很大的自由度。
▫️ 在材料系中最有趣的莫過於可以看到每個人選擇不同的方向然後發展成擁有不同專業的人。另外,我自己的觀察,材料系平常都是感覺很放鬆、很愛玩,但是考試時、認真要做事情的時候也不馬虎,大家都期待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獲得成果。最後補充一下,材料系是延畢比例最少的系喔,就知道材料系有多快樂了吧!
📍|編者|
▫️ eric編
▫️ 底下標註想讀材料系的朋友!
中正大學課活組位置 在 台灣竹材產業 Taiwan Bambo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 〈 竹 涼 祭| 裸 市 集 〉
#一起度過悠閒又充實的午後
\\ 市集導覽 & 自然手作教室 //
➊市集親子團|番紅花導覽 番桌·番桌
讓市集達人番紅花老師帶你一起認識地景藝術節之竹材小常識,走覽竹構裝置並搭配市集來一場的知性的物產旅行!
場次:9/27(日)10:30-12:00
時長:約1.5小時
費用:500元/人,含一份小農午餐
報名卡位: https://forms.gle/6D3GR2g3uFp3ERjq5
- -
➋跟著湖籽做竹紙| 湖籽手作實驗室
採用在地的竹葉纖維當作抄紙的材料,不但可以親手體驗製作竹葉手抄紙的樂趣,還能聽到許多關於手抄紙的小故事唷!
場次:9/19(六)15:00、9/26(六)14:00
時長:約1小時
費用:一組材料200元,可帶回造型竹紙1~2張
報名卡位: https://forms.gle/tYa3PPhgaeRjvawZA
※歡迎使用振興券及藝fun券
- -
➌夏季涼爽舒壓按摩DIY| 茶樹精油-雅芯香草園-純天然的精油
以宜蘭自產澳洲茶樹精油及純露,教授學員們如何以精油+經絡的按摩,讓自己在炎熱的天氣下,紓解中暑或其他身體不適感。
場次:9/26(六)15:00、10/3(六)15:00
時長:約1.5小時
費用:350元/人,可帶回茶樹純露100ml與茶樹精油2ml
報名卡位: https://forms.gle/tYa3PPhgaeRjvawZA
- -
➍飲料提繩編織DIY| 麻lifu~~ —許光輔
為了提倡減用塑膠袋而開發的飲料提繩(Anti-Plastic)系列作品,結合了童軍繩結的運用及變換,適用任何有腰身或瓶頸的瓶瓶罐罐~
場次:10/1(四)15:00
時長:約1.5小時
費用:250元/人
報名卡位: https://forms.gle/tYa3PPhgaeRjvawZA
※本課程建議10歲以上學員參與
- -
❺竹製口簧製作與彈奏工作坊| 簧呼旅人 x 帶著口簧琴去旅行 —轟轟
讓參與者體驗製作傳統的拉繩竹簧,並且帶領彈奏教學。希望有更多人愛上口簧琴,讓古老的聲音成為新的流行。
場次:10/2(五)14:00
時長:約3小時
費用:800元/人
報名卡位:https://forms.gle/zEMDACr4L2wSa4Dx9
※製作過程將使用刀片,為避免操作不當,本課程招生以成人為主
- -
❻小小竹工藝—竹編髮圈| 臺南市竹會
編織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藝術品以及小物,保留既有的編織技巧,以竹生活文化背景上,用現代的方式呈現,讓竹子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場次:10/2(五)15:30
時長:約30分鐘
費用:100元/人
報名卡位: https://forms.gle/tYa3PPhgaeRjvawZA
※本課程建議10歲以上學員參與
- -
❼小小竹工藝—竹編蝴蝶|臺南市竹會
編織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藝術品以及小物,保留既有的編織技巧,以竹生活文化背景上,用現代的方式呈現,讓竹子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場次:10/4(日)15:30
時長:約30分鐘
費用:150元/人
報名卡位: https://forms.gle/tYa3PPhgaeRjvawZA
※本課程建議10歲以上學員參與
- -
➑彩繪竹杯DIY| 元泰竹藝社
在這減塑的時代裡,由竹職人透過手作活動帶領大家一起瞭解職人手作的細節,運用竹工藝讓永續循環的教育理念進入生活。
場次:9/19(六)、9/20(日)、9/26(六)、9/27(日)
時間:現場直接報名即可手作,最晚報名時間到16:30
時長:約50分鐘
手作位置:元泰竹藝社攤位旁
費用:500元/人(圖案有海龜、鯨魚、黑熊、帝雉四種可選)
※歡迎使用振興券及藝Fun券
🌀🌀🌀 🌀🌀🌀
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 —— 〈 竹 涼 祭| 裸 市 集 〉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157371118703/
▍活動時間:9/19-20、9/26-27、10/1-4 連續三個周末假期!
▍活動地點:中央大學地科院前草坪(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桃園地景藝術節 Taoyuan Land Art Festival
▍交通方式:
大眾交通/ #台鐵 中壢站下車,轉市區公車132、133、172路;或 #高鐵 桃園站下車,轉132、172路公車。
自行開車/請由高鐵南路出站後,行駛台31號(高鐵橋下)直至中正路(112縣道)左轉,直至中大路右轉抵達本校,車程15~20分鐘。
#依舊做好防疫 #配戴口罩勤洗手
#手作工作坊
中正大學課活組位置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日本農業結合太陽光電設施之經驗探究(04/17/2020 RSPRC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也許你想知道:發展農業綠能設施的過程中,易出現光電發電效益優先於農業生產效益情況,甚至出現「假農作真種電」現象。而日本農山漁村導入再生能源計畫,如:千葉Eco-energy公司與匝瑳市、兵庫縣寶塚市兩農電共享案例,可觀察政府在政策支持下之角色扮演。
作者:吳勁萱/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臺灣在發展農業綠能設施的過程中,營農者容易將光電的發電效益優先於農業生產的效益,甚至出現「假農作真種電」的現象。日本為農業綠能的先驅者,本文將透過日本發展營農型光電設施之經驗,爬梳日本發展過程的背景脈絡、政策措施及設施型態,並透過日本實際運作營農型之案例,理解行動者如何參與,以及整體運作的機制與經驗分析。
一、日本農山漁村的再生能源導入
日本依據2018年7月的內閣會議決定,公布新的「第5次能源基本計畫」。事實上,日本政府於2013年便開始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並希望於2030年時達到再生能源佔整體電力22%~24%,同時讓再生能源成為主要的電力來源(鎌田知也,2018)。
為達到2030年能源目標,日本國土的農村、山村和漁村因存在豐富的資源,對於再生能源的發展及利用上,具有極高的潛能。從日本國土交通省2016年度的土地資料來看,日本國土中森林約有2,505萬公頃,佔國土面積66.3%;農地450萬公頃,佔國土面積11.9%。其中,不利農業經營區為18.3萬公頃,若能在這18.3萬公頃的農地面積上架設太陽光電設施,估算一年發電量約為1,347億度(川中正光,2019)。(圖ㄧ)
農林水產省食料產業局認為「日本農山漁村導入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在於再生能源進入農山漁村後,能夠促進農山漁村的活化,並透過「經濟貢獻」及「機能貢獻」兩層面的利益最大化,讓地區實現自主獨立性。為使農山漁村的資源能挪移作再生能源發電,《農山漁村再生能源法》始針對農山漁村之土地做出適當的運用及調整,並在不影響糧食供給和國土安全的前提下,導入再生能源,促進當地的發展。《農山漁村再生能源法》於2013年11月正式通過,並於2014年5月開始實施。農山漁村導入再生能源設施發電,主要強調必須與該地區相關人士緊密的合作,以提升地區活化及永續發展為目標,包含市町村政府、當地居民、設備擁有者、農林漁業者等的協議,共同協商發展出完善的政策。國家角色加入參與及提供的協助與建議,共同發展出有益於整體區域的正向發展(鎌田知也,2018)。(圖二)
隨著再生能源的發展,對於空間擺放發電設施的需求增加,因此土地的運用與調配顯得尤為重要。農山漁村作為重要產業地區,原本土地就具有多重功能,若以農地為例,政府農業部門如何處理可耕作農地與再生能源發展之間的關係,以及農地轉作其他用途的問題,該如何維持原先的功能,又能有附加的價值,將農業和綠能利益最大化,並進行適當調整,都成為政府的重要課題。
二、農地如何結合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
日本政府推動農業與再生能源的發展,目前以太陽光電為主。農地種電的模式主要可以分為「轉用型」與「營農型」發電。轉用型為農地完全用於太陽能發電,營農型則為綠電與農業經營共存。由於「轉用型」發電模式為農地持有者將農地做其他使用,故根據日本農地法第4條,必須向農業委員會提出轉用許可申請。但根據區域的不同,也有不得轉用的農地。「營農型」發電模式則以不影響作物生長的情況下,要求太陽能板遮光率達到約30%,且農作物減少量不得高於同地區單次收穫量的2成以上,用以規範「假農作真種電」的現象發生(王金墩,2017)。
農林水產省(2019)推動「營農型」設施的建置及發電模式的願景,主要是希望透過將太陽光電設施架設於農地的上部空間,設施底下繼續進行農業生產,以達成農業與再生能源共生共構的機制,即為「農電共享(solar sharing)」的概念。而農林水產省也表明,這樣的發電設施必須建立在「農地必須可以繼續耕作」的基礎上。因此,營農者必須遵守除「太陽能發電板的支架必須構造簡單且容易撤除」、「確保農機作業的空間」外,也必須保證「不影響周邊地區的農業情形」等相關規範(王金墩,2017)。根據農林水產省農村計畫課的調查,累計到2017年為止,日本農地「轉用型」核准件數有46,105件,設置面積為8,268.8公頃,而「營農型」核准件數為1,905件,面積為481.8公頃。(圖三)
欲裝設營農型發電設備,需取得源自《農地法》之《一時轉用許可》。《轉用許可》之相關規範於2013年確立,並可歸納成下列三點:(1)一時轉用許可期限為三年,若無問題,可再次取得許可;(2)一時轉用許可審查,將檢查是否確實且適當持續農作,以及是否會影響周遭農地之情況等項目;(3)一時轉用許可的條件為每年進行1次報告,檢查設施是否對農業經營造成不良影響,若有顯著的干擾問題,則必須拆除設備,並將場地恢復原狀。
2018年日本重新檢視法規的相關內容,並於當年的5月15日由農林水產省公布修改後之農地轉用許可規定,針對「架設支柱持續營農之太陽能發電設備」之農地轉用許可制度上,增加「若能滿足下列其中一項條件,便可將一時轉用許可從3年延長至10年」:(1)耕作者持有農地或耕作者於有利用權之農地的太陽能板下方進行耕作;(2)活用農業地區的荒廢農地;(3)活用農業地區外的第2或第3種農地。[註1] 但若未能符合條件者,仍以3年為限(鎌田知也,2018)。
欲完成營農型發電必須顧及「電力端」及「農業端」兩部分程序。電力端需與電力公司簽訂契約,而農業部分則必須制定農業計畫,並完成《一時轉用許可》程序。圖4簡述在再生能源經營計畫流程中利益關係人的位置,依照農林水產省(2018)提供的流程圖進行修改,並顯示各個行動者在其位置上必須完成的相關流程,各自獨立卻又彼此相關,同時從圖中也可看出細部的流程經過。(圖四)
三、日本營農型經驗初探
透過政策和制度規範,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如何透過管制,保障農作的進行,同時藉由提供相關資訊和協助,推動農業綠能結合的可能。以下將從農林水產省提供的兩個實際案例中,看見營農型設施的運作模式,包括有哪些人參與、資金如何流動,及農業和太陽光電設施如何同時存在等關鍵問題(農林水產省,2018;川中正光,2019)。
第一個案例為千葉Eco-energy公司,位於千葉縣匝瑳市,案場於2016年4月開始運行,主要負責處理電力相關業務。營農設施上方的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為49.5KW,2017年總發電量為66萬度電。光電設施底下之農業生產則由Three Little Birds合資的公司負責,主要組成為2名在地青農、2名資深農家及1名新手農民。農家於農地上種植黃豆和小麥,並確保發電期間之20年的農業經營狀況。千葉Eco-energy公司透過政策金融公庫所提供之貸款,進行資金的籌措,並以地域回饋金的概念,每年給予Three Little Birds農業耕種委託費。(圖五)
第二個案例則是位於兵庫縣寶塚市,此案例的特別之處在於寶塚市民的參與和農地的運用。透過於市民農園裝設光電設施,除了使農園得以有效利用外,亦能有售電收入。部分的售電收入將作為農園使用費的折扣回饋於市民,如此一來還能解決農園空地的問題,一舉數得。該案場於2016年4月開始營運,主要負責營運者為寶塚SUMIRE發電公司(宝塚すみれ発電),其裝置容量為46.8KW,每年發電量約為5萬度電(川中正光,2019)。特別的是,此案場亦與鄰近的大學合作,租借農園農地給大學種植番薯,並於採收後研發成新產品,部分用於大學校慶時販售(農林水產省,2018)。(圖六)
上述兩者營農型案例的不同型態,可以看出營農型設施的多樣性,展現多元行動者的參與和合作樣態。這些營農者無論是農民、電力公司或是市民與地方政府的合作,都必須要有足夠的動能驅動,無論是對政策法規的掌握、營農型設施的了解,或是利益分配的形式等,而不同的行動者和動能最終展現出具有該地特色的營農型設施。
營農型設施除了光電設施的架設,必須以農業生產為優先考量外,農民亦必須對於作物的特性、遮蔽率和農務經驗要有足夠的知識。電力端與農業端的行動者必須相互配合,才能達成「農電共享」的可能。此外,由於營農型設備的建置亦須有資金的挹注,如果沒有政府的政策配合和融資基礎,那麼營農者可能因為難以支付高額的費用,進而降低嘗試營農的意願,如此一來,相關的計畫就無法順利推行。因此,政策、技術和知識是相互交引纏繞並共生共構的。
四、小結:何以達成「農電共享」的願景藍圖?
日本政府在推行營農型太陽光電設施的策略,包含政府政策的支持,如農林水產省會於網站上放置優良案例的介紹,作為推廣其發電事業的策略。此外,地方農政局亦會設置諮詢窗口,讓農民針對營農型太陽光電設施的建置,進行相關問題的諮詢。誠如前段所述,資金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地方的金融機構應針對營農型設施提供相關支援與協助,以利營農者進行融資(川中正光,2019)。
由日本的營農型經驗,可看出在地性、分散式能源及公民參與的重要,特別是寶塚市民農園的案例,特別強調將售電利益部分回饋給市民。鎌田知也(2018)便認為,日本農山漁村再生能源法活用的重要性,在於能透過在地各個領域的相關人士組成團體進行協調,並可以期待是由地區主導推動再生能源事業的發展,同時有效形成地區共識、消除地方的不安和反對,以順利推動再生能源發展。由在地主導的再生能源發展,除了有量能盤點未利用或低利用的區域外,更能有發展因地制宜的能源形式能力。
日本農山漁村導入再生能源的過程,所面對的主要課題、採取措施及願景包括:「將利益歸還於地方」、「土地利用的調整」及「形成地區共識並創造趨勢」(鎌田知也,2018)。進一步來說,再生能源的發電利益應回饋給地方,且土地利用需制定明確的規範。最重要的是,所有行動者需在發展過程中取得共識,如此才能在農山漁村導入再生能源的議題上,有更健全、完善與平衡的發展,對於營農型的議題才能減少衝突,並有更多的理解和溝通,最終完善擴及與深化至各地方的發展。
註解:
(1) 第2種農地為未被列入土地改良、生產力小、小面積的農地;第3種農地則為位於市街地的農地(簡嘉潁,2015)。
參考資料
川中正光(2019)。〈農山漁村的再生能源與營農型太陽能之推廣促進〉,《2019農業綠能論壇會議資料》。
王金墩(2017)。〈2017考察日本發展農電共生之政策與現況〉,《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
農林水產省(2018)。〈營農型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支援指南〉,《農林水產省手冊》。
農林水產省(2019)。〈農山漁村再生能源發電情勢〉,《農林水產省報告》。
簡嘉潁(2015)。〈日本農地比台灣還便宜 農地法保障農地農用〉。2020/04/01檢索。
鎌田知也(2018)。〈日本農山漁村的再生能源發電相關情勢〉,《2018農業綠能論壇會議資料》。
圖片說明:
圖1 日本國土組成
參考資料:川中正光(2019)資料截自日本國土交通省;作者重新繪製。
圖2 農山漁村導入再生能源之現狀與未來的差異
資料來源:川中正光(2019)資料截自農林水產省;作者重新繪製。
圖3 日本營農型太陽光電發電設施轉用許可件數及面積
資料來源:農林水產省(2019);作者繪製。
圖4 申請流程與利害關係人
資料來源:農林水產省(2018);作者翻譯繪製。
圖5 千葉縣營農型案例關係圖
資料來源:川中正光(2019);作者重新繪製。
圖6 寶塚市民農園營農型案例關係圖
資料來源:川中正光(2019);作者重新繪製。
完整圖文內容請見:
https://rsprc.ntu.edu.tw/zh-tw/m01-3/en-trans/1392-2020-04-17-08-16-27.html
♡
中正大學課活組位置 在 曹長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下架蔡英文是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重要一環
【摘要:在蔡英文任內,啟用國民黨人李大維任要職,國民黨人任國防部長,任用非民進黨的長期她的好友葉俊榮、邱太三等為她圍事喬事情,放她的乾媽辜嚴倬雲一馬、禮遇馬英九、違反民進黨黨員大會決議而不釋放陳水扁。這讓越來越多有警覺的台灣人大為不解,開始研究蔡英文是何許人也?這才發覺,代誌大條了,我們其實是被木馬屠城了。蔡英文走的路不是台灣要獨立建國的路,現在許多在台灣的本土綠色民眾選擇閉起眼睛還是要投蔡英文,我很痛心!我在這裡要沉痛呼籲,下架蔡英文是達成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很重要一環。】
正文:
【專文】2020年前台灣應獨立建國?
文/周昭亮(民進黨西雅圖支黨部主委、美西台灣人夏令會理事、前大西雅圖區台灣同鄉會會長)
今年(2019)12月8日,我與兩位台派領袖劉真真、陳柏壽,應西雅圖憂慮的年輕台灣人的邀請,參加了這一個別開生面的辯論賽,辯論題目訂為「2020年前台灣應獨立建國」。
雖然這是一個很奇怪的題目,但在主辦人堅持之下我們還是這樣進行下去。以下是我準備的辯論內容,我是辯論正方(即是持贊成的一方)的三位代表之一,辯論當中,因時間限制我並沒有講完整,現在此轉載,敬請大家品評。
各位敬愛的、愛台灣的朋友們大家好!很高興看到大家對這辯論會議題有興趣。
這是一個很詭異的辯論命題,但是既然這樣命題,我們就只好以這命題進行辯論。「2020年前台灣應獨立建國」。
嘉義高中,是我許多年前就讀的學校,我不知道什麼是辯論賽。到了大學,我讀的是淡江,學校的課外活動有辯論社的社團,我,身為一個古意的台灣人,沒有想到要去參加,我們大多的父母親,在那個時候,也不會鼓勵我們去參加辯論社。好像我記得去參加的都是外省囡仔,平時就伶牙利嘴的。
觀察今天的台灣社會,許多話語權,還是操縱在伶牙利嘴的外省囡仔的口中,這可能是台灣人長久以來受白色恐怖影響所養成的「有耳無嘴」的人生觀。而這個結果,不但「中華民國的生存理論」是由高貴的外省人在主導敘論,甚至「台灣應不應獨立建國」的敘論,還是得靠周玉蔻、曹長青、陳師孟等等在許多場合中幫我們講話,這值得我們深思。
今天的這個辯論題目「2020年前台灣應獨立建國」,我很高興我在這個辯論中是站在正方的立場講話。我高興是因為我就是主張台灣應該獨立建國,而且應該越快越好,當然2020年以前最好!
一個台灣人,一個自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台灣人,是因為這個人一生成長的背景與接觸環境的影響,讓他產生這樣的結論與認同。同理,一個認為台灣應該獨立建國的人,也是因為他一生成長的背景與接觸環境的影響,讓他產生這樣的結論與認同。
我認為我們在座的百分之99的貴賓與聽眾在這一點是與我同樣認為我們是台灣人,也會認為台灣應該獨立建國。
為打造美好的國度奮鬥
那我們與在場的反方的不同點在哪裡?不同點在於我們認為台灣應該在這3年半來,在民進黨總統執政,民進黨立法院佔過半數之下,就應該完成許許多多為達到台灣獨立建國的許多步驟,而很有可能在2020就已成熟具備宣布台灣獨立建國的時機。為什麼這樣認為呢?
33年前,民主進步黨在眾多受壓迫台灣人的期待中,冒死成立,黨綱寫著這民主進步黨以追求台灣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為目標。這個歷史的發生,令我們這些在海外長期追求台灣在國際上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的台灣人有著莫大的鼓舞。於是在其後的許多年間,島內與海外連成一片,一起為那美好國度而奮鬥。
在這場奮鬥中,島內以民進黨為最大台灣獨立運動的泛集合體為主要戰場,海外則有台灣獨立聯盟、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台灣同鄉會等組織一起合作,將台灣人要獨立的心聲在許多場合以發聲、以行動發揮出來。在這個長期奮鬥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我們站在對立面,而諷刺的是中華民國政權及其派駐海外的外交部、僑委會與我們也是站在對立面。而在這個長期奮鬥不懈之中,現場許多在場的前輩也參與其中,令人敬佩。
後來的演進,由於民進黨在台灣的勢力及利益的漸漸擴大,開始與中國國民黨分享中華民國執政的利益,漸漸的有所謂的溫和派、現實派與投機派的出現與加入,這些沒有參與反抗運動甚至不甚了解台灣過去受壓迫歷史,而且受國民黨黨國教育根深蒂固的台灣人的積極介入,讓台灣獨立運動中的民進黨、FAPA、台灣獨立聯盟、台灣同鄉會有鬆動、搖擺與質變的現象。
而蔡英文代表民進黨在2016年的當選,則是台灣獨立運動的大倒退與大分裂。我們現在在抽絲剝繭之後,已經知道,蔡英文其實是國民黨「吹台青」時代的典型產物,在蔣經國晚年國民黨人才斷層,極力吸收所謂台籍精英下,所產生的一個,靠父親與國民黨重要人物的深厚關係、以粗糙學術、巴結黨國大老而竄生出線的富家女兒。她在李登輝的引介下獲得陳水扁2000年的任用,在2004年加入民進黨,在2008年接任大敗後的民進黨主席,2012年尋求中華民國總統失敗,2016年以56%大贏國民黨朱立倫而取得總統位置。在當時舉國上下泛綠大團結,大家興奮的無以名比!
蔡英文是國民黨「吹台青」
在蔡英文任內,開始啟用國民黨人李大維任要職,國民黨人任國防部長,任用非民進黨的長期她的好友葉俊榮、邱太三等為她圍事喬事情,放她的乾媽辜嚴倬雲一馬、禮遇馬英九、違反民進黨黨員大會決議而不釋放陳水扁,司法改革會議以被改革的人當會議成員進行鬧劇,一場無疾而終的會議。而她這3年半來非常認真的執行「維持現狀」的政策,最近更大力鼓吹「中華民國台灣是最大公約數」的認同。這讓越來越多有警覺的台灣人大為不解,開始研究蔡英文是何許人也?這才發覺,代誌大條了,我們其實是被木馬屠城了。
蔡英文走的路不是台灣要獨立建國的路,現在許多在台灣的本土綠色民眾選擇閉起眼睛還是要投蔡英文,我很痛心!我在這裡要沉痛呼籲,下架蔡英文是達成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很重要一環。
想一想,這3年半,假如,民進黨總統將蔣介石紀念堂改成台灣民主進步紀念堂,把中華郵政改成台灣郵政,把中華航空改成台灣航空,把駐美國經濟文化代表處改成台灣駐美國代表處,華僑文教中心改成台僑文教中心,將外交部、僑委會派駐人員的主要任務由推廣中華民國台灣生存空間改成推廣國際認同台灣為一個主權國家,以台灣名義宣布要加入聯合國,以台灣名義宣布要加入WHO,以台灣名義宣布參加世界奧運賽……等。那今年,2020年何嘗不可能我們做最後的一個Push,宣佈台灣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的國名將進入公民討論的階段。
那麼我們這個違背現實的辯論會題目,就變成是真正萬民鼓舞慶祝的一個現實的大喜日!
各位聽眾,這是可能的事!為什麼?如何做?
大聲說出咱的國家夢
第一,我們遭逢到美國的川普總統對中共的世界掠奪以強硬手段對付,且節節成功的時代。
第二,在阿扁時代2000年到2008年,在朝小野大艱難的時代,阿扁都有辦法將中正廣場改成民主廣場,將中華郵政改成台灣郵政等等措施。陳水扁對台灣人要走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路我們不會懷疑。
現在這3年半蔡英文若有台灣獨立主權意識,去做當然不會有問題,贊成的人自然會幫她忙。
第三,要勇敢表達我們的看法。不是將我們的看法藏在心中,然後小聲的去檢驗川普、蔡英文、民調或中共最近的作法有沒有符合我們想要台灣獨立的願望,然後暗暗高興或暗暗的悲傷,或者含淚投票。在這個民主的時代,我們將我們的想法在各種場所隨時大聲的講出來,用力的做出來,台灣獨立建國才有往前進步的動力,我們才有對得起創造台灣千年樹立東亞,成為一個尊重民主自由有道德有公益的偉大社會與國家的好公民!
我們一起來做吧!拋掉國際情勢是好是壞!拋掉擔心中國是否哪一天會變成民主國家!拋掉美國是否支持我們!拋掉關心台灣獨立聯盟,或是FAPA、台灣同鄉會還有沒有在做台灣獨立建國的事項。我們還是要發聲行動不間斷的去做,去研究台灣獨立建國的方案。
「2020年前台灣應獨立建國」這個辯論會這個議題有沒有合理?有,我認為2020會成功獨立建國,關鍵就在在場的各位有沒有想清楚?有沒有認為我講的有道理?願不願意在2020年12月31日以前許下願望將台灣獨立建國當成是我做為台灣人今後必須去做的志業?有,有的話,那不管中國、美國,還有那心中的小警總怎麼去阻撓,台灣獨立建國就已經踏上勝利之路!
我也很有興趣與各位相信台灣應獨立建國的朋友相交陪,一起探討如何達成這個任務!會後來找我!謝謝!
——原載《民報》201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