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正地環出路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正地環出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正地環出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正地環出路產品中有3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好書推薦』過度飲食心理學 #過度飲食心理學 #斷食 #斷捨離 消費文化的崛起讓我們誤以為消費是一種社會意識型態:建立階級差別,以物質商品來決定持有者的社會地位和聲望。我們的身分地位往往無關於我們生產了什麼,而是和我們消費了什麼更有關係。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相信,心理壓力源自於存在的既定事實...

  • 中正地環出路 在 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13 18:41:18
    有 68 人按讚

    『好書推薦』過度飲食心理學
    #過度飲食心理學 #斷食 #斷捨離

    消費文化的崛起讓我們誤以為消費是一種社會意識型態:建立階級差別,以物質商品來決定持有者的社會地位和聲望。我們的身分地位往往無關於我們生產了什麼,而是和我們消費了什麼更有關係。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相信,心理壓力源自於存在的既定事實相關的衝突,像是道德、自由和本真性。

    菲爾.庫什曼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為什麼自我是空虛的。』,他認為:在16世紀現代紀元開始指出,西方世界開始有了轉變,從宗教性轉變為科學性的生產架構,並從鄉村生活轉變為城市生活,從社群主體轉為個人主體。人對自己的看法已經改變,開始只認識完整而且獨立的個體、擁有自由意志、能夠主宰整個環境。

    換句話說,西方社會對於自我的概念改變了,個人需求和慾望被極大化了,而正是這樣歷史性的轉變奠定的基礎,讓象徵賦予時代的食物和物質的消耗大幅升高。同時這個轉變,也是『消費主義』逐漸發展成道德教條的關鍵元素,此後消費者的選擇和取得,變成了個人自由、快樂、權力的載體。

    正如庫什曼的主張:『受到地形影響的自我,感受不到社群、傳統、共同意義(shared meaning)。這些社會層面的欠缺,正導致我們感受不到個人信念和價值;具體的顯現出來的,就是一種慢性、無差別、情緒性的飢渴。二戰後的自我渴望獲得和消耗,潛意識裡想要藉此補償自己所失去的一切。這是一種空虛感。』

    我們所經歷的這些文化疾病,包括喪失社群和共同意義,還有焦慮或沮喪等個人缺陷,都是助長過度消費廣為蔓延的先決條件。我們越來越相信,所有的問題包括各種臨床上的病症,到更加普遍的空虛感,都源自於這個受限制的自我,於是轉而藉由消耗藥物、生活消費品、食物等等個人消費,來治療上述種種的疾病。

    科林.坎貝爾社會心理學家提出『想像力豐富的享樂主義』,他認為現代的慾望享樂主義就存在於新奇商品所提供的幻想中。媒體和廣告呈現各種消費商品的影像和敘述,人也依次建構出心中的幻想;然而等到真正購買了這些產品時,卻發現他們根本滿足不了自己的想像慾望,因此感到失望。

    換句話說,消費文化運用被理想化的形象和旁白,讓消費者在心中產生不足感,而廣吿中的產品正是解藥。這些沒有被滿足的慾望,必然導致更多渴望與更多消耗以滿足期待。也就是說,以消費主義處理心理上的需求,正是過度消費和過度飲食的成因。

    同時,社會心理學家Briers與Laporte也發現當人對自己的相對財富感到不安的時候,往往會想攝取更多的熱量。這些關於食物和物質不安感的平行發現,等於提供了兩個線索,顯示有形物質方面的過度消耗和食物上的過度消耗,都是有某些相同的心理機制所產生的現象。

    在整個欲求、獲得、失望的循環之中,最陰險的一點應該是,在有問題的社會意識形態影響下,我們根本體會不到消費主義的心理後果。我們反而認為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是自己一直不夠堅定、缺乏紀律,或者神經化學出了問題,因此轉而以更多消費作為解決方案, 於是產生對更多產品的需求,成為一個沒有終點的消費主義循環。

    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認為:在消費主義文化之下所處的全貧窮狀態,和歷史上所謂的貧窮,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從前因貧窮而產生的飢餓、疾病、流落街頭無家可歸,是對生存的直接威脅;現在在消費文化中所謂的相對貧窮,是一種社會狀態和心理狀態。消費文化下的窮人,與所謂的快樂人生是絕緣的。

    他進一步描述:『在消費社會中,身為消費者,「不足感」比什麼都嚴重,那將導致降級與「自我放逐」的後果。只是因為不足感,無力履行身為消費者的義務,就得忍受種種痛苦,例如被忽略、被剝奪、被降級,眼睜睜看著別人獲准進門參加一場社會盛宴,而自己卻被俳句在門外。唯一的補救方法,也是逃離屈辱難堪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克服這種消費者的不足感。』

    以上文字皆取自於「過度飲食心理學」一書

    在過去我接觸到『斷食』這個概念的時候,我意外發現原來人們一天下來需要的熱量其實真的不多,前幾天我正好看到盧廣仲參加木曜的下班吃什麼的節目,他也提到他一次用餐的份量就是現代成人的1/3,因為他的家族也習慣這麼飲食了,所以他出社會之後才發現原來他們家的飲食份量是比一般人小很多。我想到我家長壽的爺爺,一餐粗茶淡飯加點魚肉也可以吃飽,而且活到壽終正寢,離世的時候身體幾乎沒什麼病痛。

    過去接觸減重的訊息,我感到很困惑為何我們要吃了東西感到罪惡感,然後再去健身房消耗這些熱量?如果我們一天下來只要攝取少數的熱量就能夠生存,那為何不好好控管自己的飲食即可?我們到底是怎麼改變了自己的飲食習慣與消費行為?

    這本「過度飲食心理學」如上述的引文,作者用了很多研究舉證在過程發生了什麼事情。書中也有提到大量的案例讓我們知道如今的廣告與法令是如何一步步影響我們的消費行為,洗腦著我們消費越多越能夠代表著我們是有經濟能力與社會地位的人。

    作者進一步主張,目前的道德教條、政治意識形態、經濟意識形態、社會意識形態的消費主義,已經擊敗了社會運動的消費主義,最終會危害人民的心理健康。這些衝動、自戀、慢性且不斷擴張的情緒飢渴,已經造成了「空虛的自我」。我們把這種空洞的感覺視為個人的失敗,而不是文化的病態,因此轉而消費藥品、商品、食品,來「犒賞」自己。

    當然,我們沒有辦法很直接地改變廣告商或是法令的嚴謹性,但我們可以更有意識地消費,例如將把錢花在「體驗」而非物質,例如上舞蹈課、加入運動社團、到農夫市集買東西,都是讓錢回到經濟循環體系的好辦法。除此之外,在保持正面態度的心理學領域中,有研究顯示把錢花在買經驗,而不是購買奢華物質,對心理帶來的正面影響會更持久(Haidt,2006)。

    過去在唸FIRE等提倡財務自由的書籍時,裡頭也提到我們可以透過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增進自己儲蓄的能力,包含換個簡便、小而美且物價指數較低的地區居住。「過度飲食心理學」的作者也鼓勵慢活、簡單生活、慢食、住小房子等,對於尋求社群支持和簡單生活實踐方法的人,這些都是很好的資源。

    過去在學習正念相關的心理諮商時(netflix中正念冥想指南也是一個很好入門正念的參考),我們也學習著專注享用當下的食物,感受它的味道、口感、牙齒在咀嚼時口腔裡的感受等等,專注在每個當下會發現我們本就擁有得以豐富體驗這個世界的感官,透過體驗與這個世界的存在有所連結,食物確實是最快的方式,但若能夠更緩慢與專注地感受,我們也得以與此時此刻的自己的在一起。理解到自我的真實所需原來是這麼單純。

    如何讓「空虛的自我」不再空虛?不再讓自己投入在過度消費與飲食的惡性循環當中?我想,就先從了解自己、與內在的自己與這個世界的原生豐富性產生連結也是一個選擇。

    ***#寶瓶時代 #心理學 #習慣力
    最近看的「習慣力」與「過度飲食」這兩本書,其實都在談論我們在這個世代常常接收到的訊息是,如果我沒有成功就是代表我不夠努力或意志力不夠堅定,導致我們對自我感覺越來越差,能量多半用在自我批判與自我否認,然後面對生活的變化又更加消極地應對。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這樣的論點是源自於缺乏我們所經歷的時代與接收到的訊息、環境脈絡下的論調。

    是的,留意自己的所作所為確實也是一部分的責任,但書中也提到有些食品標榜著「天然」卻一點也不天然,還添加了一堆讓人上癮的物質(例如糖)那麼,這又該算是誰的責任?

    最主要是因為工業革命之後,人們就像是罐頭一樣,沒有思想地渡過每一天。我曾經也有個案對我說,每天加班到很晚,到家都累了,只想追劇洗洗睡,那還會有什麼力氣經營所謂的斜槓人生?

    在書中提及我們因為生活型態的轉變與工業化的思維,早已失去了以前農業社會中滿滿的凝聚力與共同為了生活打拼的連接性,過度強調個人的結果,反而讓我們更難以理解自己在群體中的角色。

    畢竟人終究是群體生活,找不到定位,也找不到意義感,內心的空虛自然會想要往最方便的事物索取、探尋,卻越發空虛。

    而想要擺脫生活的空虛感得先找回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與歸屬感、與群體的意義感(還蠻符合寶瓶時代的)而不是瘋狂消費填補內心的空缺。

  • 中正地環出路 在 陳美梅 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03 01:38:37
    有 19 人按讚

    就業找出路 相挺有頭鹿
    桃市府就服處農曆年後3月8場徵才活動陸續登場

    近期開始積極招募人才,有興趣之求職者請把握機會前往面試。

    8場次徵才活動資訊如下:
    3月3日(三)13:30-15:30鉅祥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單一徵才(桃園市新屋區九斗里九州路1號),50個職缺。
    3月9日(二)9:00-13:00中壢就業中心(桃園市中壢區新興路182號),25家廠商,800個以上職缺。
    3月12日(五)13:30-16:00中壢區公所(桃園市中壢區環北路380號)30家廠商,1,500個以上職缺。
    3月17日(三)9:00-13:00中壢就業中心(桃園市中壢區新興路182號),28家廠商,800個以上職缺。
    3月19日(五)13:30-16:00桃園區陽明公園市民活動中心(桃園市桃園區介壽路199號),24家廠商,1,000個以上職缺。
    3月25日(四)9:00-13:00永康市民活動中心(桃園市桃園區中正五街315號),30家廠商,1,500個以上職缺。
    3月26日(五)13:30-16:00南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桃園市平鎮區延平路一段168號),24家廠商,1,000個以上職缺。
    3月27日(六)10:00-15:00環球購物中心桃園A19戶外廣場(桃園市中壢區高鐵南路二段352號),30家廠商,1,000個以上職缺。
    為促進求職者順利就業,活動現場提供多種方案諮詢及登記,包含本市持續推動「桃園市青年安薪就業讚」方案,針對未滿30歲高中職以上畢業並設籍在桃園市的待業青年,受僱於同一事業單位滿6個月,最高可獲補助2萬1,000元。

    為鼓勵退休勞工重返就業市場,促進中高齡及高齡勞動力再運用,桃園市政府110年起推動「中高齡及高齡勞動力再運用獎勵計畫」,針對年滿50歲符合退休資格或離開勞動力市場逾3個月以上之中高齡及高齡者,經就業職訓服務處所屬就業服務臺及就業中心推介就業滿90日,即補助每人1萬元之就業獎勵金。

    歡迎有意尋職民眾把握應徵機會,至現場參與徵才活動。活動詳情請洽桃園就業中心03-3333005、中壢就業中心03-4681106、桃園市政府就業職訓服務處03-3386165,或至桃園市工作職職缺地圖
    https://jobmap.tycg.gov.tw/ 查詢。

    另為因應新型冠狀病毒(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疫,參加徵才活動者請自行配戴口罩,並配合活動現場體溫測量及手部消毒措施。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宜先行診療休養,請避免參加徵才活動。

  • 中正地環出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04 08:02:29
    有 68 人按讚

    #慧眼看世界——#辭職的策略
    2020-12-04
      有線新聞裁員而引發大量資深及主管級人馬辭職,對公司老闆來說,他們激烈的舉措正中下懷,省去不少管治上的阻力。中國組仝人在社交平台留下一句「寧化飛灰,不作浮塵」雖然獲得不少人讚賞,但這樣只能發洩烏氣,對大局沒有太大幫助。

      處身陌生的政治生態,加上嚴峻的經濟環境,勞資的談判空間變得愈來愈小。當國泰工會在裁員問題上也難有作為時,有線新聞再有人辭職都不會打亂老闆陣腳,最多在適當的時候拿幾位「空降」高層「開刀」,讓未走的員工消消氣,之後他們又會乖乖的埋頭工作。始終香港已沒有幾家電視台,現實是此地不留人,難有留人處。沒有創業或轉行的心理和能力準備,衝動辭職很快會換來沉重的壓力。

      要對付無良的管理層,除非眼前已有很好的選擇,否則辭職並非上策。若能跟高層虛耗光陰和資源,進可為自己爭取時間尋找出路,退也能維持生計。即使走到最差的地步要被裁,也可為自己爭取最大的補償。

      已辭職又未能重操故業的舊同事,必須立定心志,調整心態和策略,努力在新跑道上闖出新天。只要能夠磨出成功的表現,那些曾經對你「落井下石」的人自會感到不是味兒。難得當下世界已步入「訂閱經濟」和「零工經濟」時代,就嘗試「當自己的老闆」吧!

    #張慧慈
    #有線老闆並不關心新聞質素
    #員工動氣主動辭職中正下懷
    #留低不只為了糊口
    #還要守住新聞專業
    #不要讓無良管理層得逞
    #已走將走的舊同事
    ㊗️ #一切順利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