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文系錄取分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文系錄取分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文系錄取分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文系錄取分數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5萬的網紅Su Shop,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想要成功,你得「尊重現實」又「昧於現實」》 我在過去的文章中曾經提過,因為小時候功課不好,父親給了我很大的心理壓力,讓我的童年一直到小學四年級結束前,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過得十分不開心。 好不容易從五年級開始,升到一個比較「差」的班(那時我們班導師常說,我們班前幾名的同學不要太開心,因為我們班的第...

中文系錄取分數 在 Spark Light 工作坊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20:27:06

|Spark Light 工作坊| 📍|主題| ▫️ 材料系日常 📍|前情提要|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材料系呢? 查詢看看二類組科系的分數排名,會發現高分的科系除了大家熟知的電機系和資工系以外,就是材料系了(第三名)。eric編現在是台大材料系的大二生,今天就讓eric編帶大家了解材料系平...

  • 中文系錄取分數 在 Su Shop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9-13 20:16:06
    有 34 人按讚

    《想要成功,你得「尊重現實」又「昧於現實」》

    我在過去的文章中曾經提過,因為小時候功課不好,父親給了我很大的心理壓力,讓我的童年一直到小學四年級結束前,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過得十分不開心。

    好不容易從五年級開始,升到一個比較「差」的班(那時我們班導師常說,我們班前幾名的同學不要太開心,因為我們班的第1名,是隔壁班的第5名,其他同學就更不用說了),我第一次就考了全班第3名,從此信心大增,後來無論升上國中還是高中,都維持在班上第3名或第5名,升大學的模擬考甚至考過全校的第3名。

    眼看著進台大唾手可得,結果我卻考了一個想像不到的低分,又因為家庭因素只能讀國立大學,便照著分數填,進了政大哲學系。大一一整年想著轉系和考轉學考,所有努力卻又全吿失敗,我心中的痛苦指數升到了人生最高點。

    面對這樣子的挫折和打擊,我是怎麼走過來的呢?

    我認為,走過來的方法和心理調適,在於我一方面「尊重現實」,一方面又「昧於現實」。

    尊重現實方面,我「尊重」這個社會的主流思想,「同意」如果只是哲學系畢業,的確找工作會非常不容易,社會大眾的偏見就是容易認為我們「不具備專業的工作能力」。

    於是,我開始參加社團、擔任幹部、成為社長、辦大型校際活動、承辦教育部的全國流行音樂大賽、參加中英文演講比賽、擔任海外華裔青年返國研習團輔導員、甄選青年友好訪問團代表國家出國表演訪問...。

    大四畢業時,靠著這洋洋灑灑的履歷,以及在活動中培養的外語能力、運籌帷幄能力、溝通能力...,我非常有信心,只要我去面試投履歷,一定能進入類似像P&G、IBM這樣的國際級公司,當時與我一起參加那些活動的朋友,基本上都是這樣的路徑,也都走得一帆風順。大學3年的努力下,找工作已經不是我擔心的事情了。

    在尊重現實的同時,我又「昧於現實」。

    昧於現實的點在於,當時無論參加任何活動,在我內心的第一個聲音,都是「人家這種活動,都會只想找台大的,或者是要法律系、會計系、企管系、新聞系、外語系、資工系、機械系…的同學,誰會要哲學系的我呢?」

    但我一咬牙,昧於現實,完全把這些負面思想拋在腦後,先去申請再說。

    我那時「厚臉皮」地靠一個中心思想支撐著我:「用不用我是你的事,要不要申請是我的事」。結果我當時的負面思考全部是多慮,很多活動的主辦人都願意給我機會,也讓我的能力不斷提升,又進而獲得更多更好的機會。

    這類似的「昧於現實」,還體現在我後來去申請韓國弘益大學的教職。用膝蓋想都知道,對方應該會比較想錄取過去履歷是中文系畢業的、或教育系畢業的、會講韓語的、或者本來就住在韓國的。

    但我一樣昧於現實,先去面試再說,結果以非相關科系畢業、不會講韓語(那時韓語能力幾乎是零)之姿,打敗其他25名強大的對手、跌破一堆人的眼鏡,獲得在弘益大學教授中文的資格,並且一待就是7年,每個學期都獲得學生4.8分以上的評價(最高分是5分)。

    之後我的人生,一直就是靠著尊重現實和昧於現實,為自己打下一個又一個的江山,做出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其實這個「昧於現實」,可以說就是NLP(神經語言學)裡頭的「換框思考」,跳脫既有的、別人所賦予的框架,自己打造自己的框架,並且在那個框架中稱王。

    我認識的另一個人,也可以說是所謂的「換框高手」,那個人就是我的哥哥,現為成功大學教授的鄭匡佑。

    鄭匡佑在台灣的求學時期,交女朋友非常不順利,總是遇到喜歡的女生有男朋友(這非常正常啊),或者女生不喜歡她。即使他一路建中台大,體育又非常好,應該是要受女生喜歡的啊!但事與願違,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打擊。

    他曾經在無人時仰天長嘯,痛苦地問上天:「老天啊,到底是為什麼?我只是想要像一個普通人一樣,好好談一場戀愛,你為什麼就是不讓我實現這個夢想呢?」

    其實,身為他弟弟的我,作為旁觀者,完全知道他喜歡的女生為什麼不喜歡他?!這主要是因為他沒有用對方法、在喜歡的女生面前比較放不開、沒有善用大數法則。還有一個社會現實的框架:他的身高太矮(我168公分,他比我更矮)!

    在許多女生,特別是年輕女生,都把身高不到170公分的男生視為「某種程度的殘障」這種氛圍底下,他的方法不對、心態又不強大,當然是一路挫敗。(他當時如果有看過我的書,必定能少走許多愛情上冤枉路。想看我的書?請自行在博客來上搜尋鄭匡宇)

    結果,大家知道他是怎麼「換框」的嗎?

    有一天,他忽然想通了:「原來我根本就不是一個普通人,所以怎麼可能像普通人一樣談平凡的戀愛呢?」

    從那天開始,他自詡為「非普通人」,開始用完全不一樣的心態和策略來接近他想認識的女生,結果就是:交往的第一任女朋友身高172、後來還在密西根安納堡大學唸研究生時吸引到當時華人圈人稱最美高中生的小妹妹、讀博士班時交過日本籍的女朋友,現在也和我的台灣籍嫂子結婚生子。

    各位看看,換框之後並採取正確方法的效果有多強大!

    於是,如果你現在也覺得很抑鬱,覺得諸事不順,那麼「尊重現實」、「昧於現實」、「採取行動」,也許就是你該採取的策略!

  • 中文系錄取分數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9-03 19:00:00
    有 46 人按讚

    【如何培養文學人?】
     
    這次分享的是編劇、影視策劃人的劉海玲教授,對於中文教育的看法。
    他提到幾位名校教授對於中文教育的論點,也談到文學創造過程的三個階段:發生、構思與物化。
    一起來看看他的說法吧。
    -

    中文教育的現代構建 / 劉海玲
     
    我一直都在思考創意寫作在中文教育中到底是怎樣的位置,學科屬性該如何界定?從諸子百家開始就有了私塾教育和文學家教育,那時培養出來的人才稱作文人,文人一定要寫作,著書立說來闡述人生主張、政治主張、社會主張,表現文學才華。學而憂則思,文人是重要的行政參與者,甚至是行政參與者的唯一來源。
     
    到了民國時期,中文學科的人才培養的方向開始變多,除了作家還有專家學術權威。到改革開放之初,中文學科培養的是精英人才,那個時代進入中文學科的是天之嬌子,在社會上顯得驕傲自信。可是進入21世紀,中文學科培養的是綜合素質應用型人才。在這樣的梳理中,我們不免感到失落,很大的失落。
     
    到21世紀,很多中文學科的領軍人物做過對中文困境的研究以及出路方向的探索。
     
    復旦大學陳思和教授,認為中文學科首先應該主動承擔起人文審美教育的功能,培養健全而富洞察力的人性,為中文系學生進入社會培養競爭力,其次中文教育還承擔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功能,提出專業教育要培養人文教育者和專業學術人才。
     
    接下來,北京大學的王一川教授認為90年代以後文學逐步失去先鋒屬性,開始回歸常態文學,中文學科回歸到語言藝術上。
     
    北京大學的溫儒敏教授認為,中文系的魅力在於力圖讓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打下厚實的基礎,使整體素質包括人格修養有健全的發展。
     
    前面是關於一流大學在中文學科發展中的一些描述,可是,雙一流的大學中文系在全國就那麼幾十家,全國還有600多所擁有中文相關專業的普通高校,他們出路何在?
     
    溫儒敏教授認為,如果學生帶著「作家夢」進入中文系是不對的,但社會確實需要大量的筆桿子,即使不能當作家,起碼也可以成為文學、影視、新聞出版、教育、管理等行業的工作者,凡是需要筆桿子的行業都歡迎中文系的學生。
     
    可是,看一下漢語言課程設置,寫作課只占2學分,在本科四年讀幾百學分的情況下2分的地位何在?筆桿子是很有寫作能力的人,這樣的中文系能培養出有寫作能力的人嗎?
     
    現在,回到漢語言文學的邏輯起點。
     
    文學不是單個作品而是一個完整的活動。文學是世界、作者、作品、讀者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關係。
     
    世界是自然世界、人類生活、主觀世界;作者是藝術生產者,是文學活動的主體;作品是創作成果,閱讀物件;讀者是進行文學消費、批評和接受的。
     
    在這個體系中不難發現——相對于完整的文學活動,我們的學科提供的學科教育是缺失的。我們只讓學生站在讀者的角度,最多是一個高級讀者、批評者,而我們沒有引導學生到達文學的內部。
     
    我們聽說過這樣的觀點:文學是不能教的,作家是不能培養的。
     
    其實從小學、幼稚園開始,老師就在教學生講故事,表達經歷見聞,這不就是在做文學的基礎培養嗎?大學的中文系更是如此。
     
    我們看文學的創造過程,它分為三個階段:
     
    發生階段、構思階段、物化階段。發生階段有材料儲備、藝術發現、創作動機;構思階段有回憶與沉思、想像與聯想、靈感與直覺、理智與情感、意識與無意識;物化階段從形之于心向行之於手轉變。
     
    哪一個環節是不能教的,哪一個環節是不能通過學習獲得提高的?
     
    比如說靈感。文學是要有天賦的,我們大多數人也認可,但是我們對具備文學天賦的人,沒有格外的系統訓練,他們甚至會被高校拒之門外,藝術學科可以降低錄取分數,那麼文學呢?
     
    其次是直覺。無意識也可以通過後天的引導激發出意識。所以創意寫作非常注重潛能激發。
     
    基於前面的文學之路,我覺得文學培養像金字塔一樣有多層次構成:
     
    1.社會生活、人生經歷、基本素質、學習能力,高考就是測量線。
     
    2.要進行廣義人文學科教育,文史哲是分不開的,即使中文學科也一定要以歷史、哲學甚至自然科學作為學科基礎。
     
    3.漢語言文學的主幹課程,這是傳統課程,但應該調整,增加大量與創意寫作相關的課程。
     
    4.文學知識、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創作,文學創作應該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體系。最後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研究能力和創造性寫作能力。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構建文學自信,文學如何自信?
     
    一是完整性,文學活動是整體的。二是文學能力的整體性;三是文學人的整體性,不僅有理性思維,還要有感性思維;不僅有想像能力還要有表達的能力;最後是作為文化建設的整體性,把原創性人才和一般人才結合起來,既培養文學批評能力也培養創造性寫作能力,使受教育者理性思辨與感性體驗並重,變客體旁觀為主體創造,通過文學體會並實現自身價值。這四個要素,缺一不可。因此,當代文學建設既要面向過去也面向未來,承擔起傳承的雙重使命。
     
    回到溫儒敏教授的判斷,中文系魅力何在?不但魅力還在而且更加有魅力,我們在中文學科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給學生一個多樣性的選擇,而不僅僅是逼著他們進行文學評價和文學研究。
     
    無論是成為作家也好,還是成為文化產業的核心原創性人才也好,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不能剝奪學生天然應該具備的專業能力。所以最後一句話,中文學科要成為學術創新、教育創新、文化創新的重要基地。
     
    人創造文學,文學也在重塑人。

  • 中文系錄取分數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9-03 08:00:00
    有 46 人按讚


    【如何培養文學人?】
     
    這次分享的是編劇、影視策劃人的劉海玲教授,對於中文教育的看法。
    他提到幾位名校教授對於中文教育的論點,也談到文學創造過程的三個階段:發生、構思與物化。
    一起來看看他的說法吧。
    -

    中文教育的現代構建 / 劉海玲
     
    我一直都在思考創意寫作在中文教育中到底是怎樣的位置,學科屬性該如何界定?從諸子百家開始就有了私塾教育和文學家教育,那時培養出來的人才稱作文人,文人一定要寫作,著書立說來闡述人生主張、政治主張、社會主張,表現文學才華。學而憂則思,文人是重要的行政參與者,甚至是行政參與者的唯一來源。
     
    到了民國時期,中文學科的人才培養的方向開始變多,除了作家還有專家學術權威。到改革開放之初,中文學科培養的是精英人才,那個時代進入中文學科的是天之嬌子,在社會上顯得驕傲自信。可是進入21世紀,中文學科培養的是綜合素質應用型人才。在這樣的梳理中,我們不免感到失落,很大的失落。
     
    到21世紀,很多中文學科的領軍人物做過對中文困境的研究以及出路方向的探索。
     
    復旦大學陳思和教授,認為中文學科首先應該主動承擔起人文審美教育的功能,培養健全而富洞察力的人性,為中文系學生進入社會培養競爭力,其次中文教育還承擔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功能,提出專業教育要培養人文教育者和專業學術人才。
     
    接下來,北京大學的王一川教授認為90年代以後文學逐步失去先鋒屬性,開始回歸常態文學,中文學科回歸到語言藝術上。
     
    北京大學的溫儒敏教授認為,中文系的魅力在於力圖讓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打下厚實的基礎,使整體素質包括人格修養有健全的發展。
     
    前面是關於一流大學在中文學科發展中的一些描述,可是,雙一流的大學中文系在全國就那麼幾十家,全國還有600多所擁有中文相關專業的普通高校,他們出路何在?
     
    溫儒敏教授認為,如果學生帶著「作家夢」進入中文系是不對的,但社會確實需要大量的筆桿子,即使不能當作家,起碼也可以成為文學、影視、新聞出版、教育、管理等行業的工作者,凡是需要筆桿子的行業都歡迎中文系的學生。
     
    可是,看一下漢語言課程設置,寫作課只占2學分,在本科四年讀幾百學分的情況下2分的地位何在?筆桿子是很有寫作能力的人,這樣的中文系能培養出有寫作能力的人嗎?
     
    現在,回到漢語言文學的邏輯起點。
     
    文學不是單個作品而是一個完整的活動。文學是世界、作者、作品、讀者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關係。
     
    世界是自然世界、人類生活、主觀世界;作者是藝術生產者,是文學活動的主體;作品是創作成果,閱讀物件;讀者是進行文學消費、批評和接受的。
     
    在這個體系中不難發現——相對于完整的文學活動,我們的學科提供的學科教育是缺失的。我們只讓學生站在讀者的角度,最多是一個高級讀者、批評者,而我們沒有引導學生到達文學的內部。
     
    我們聽說過這樣的觀點:文學是不能教的,作家是不能培養的。
     
    其實從小學、幼稚園開始,老師就在教學生講故事,表達經歷見聞,這不就是在做文學的基礎培養嗎?大學的中文系更是如此。
     
    我們看文學的創造過程,它分為三個階段:
     
    發生階段、構思階段、物化階段。發生階段有材料儲備、藝術發現、創作動機;構思階段有回憶與沉思、想像與聯想、靈感與直覺、理智與情感、意識與無意識;物化階段從形之于心向行之於手轉變。
     
    哪一個環節是不能教的,哪一個環節是不能通過學習獲得提高的?
     
    比如說靈感。文學是要有天賦的,我們大多數人也認可,但是我們對具備文學天賦的人,沒有格外的系統訓練,他們甚至會被高校拒之門外,藝術學科可以降低錄取分數,那麼文學呢?
     
    其次是直覺。無意識也可以通過後天的引導激發出意識。所以創意寫作非常注重潛能激發。
     
    基於前面的文學之路,我覺得文學培養像金字塔一樣有多層次構成:
     
    1.社會生活、人生經歷、基本素質、學習能力,高考就是測量線。
     
    2.要進行廣義人文學科教育,文史哲是分不開的,即使中文學科也一定要以歷史、哲學甚至自然科學作為學科基礎。
     
    3.漢語言文學的主幹課程,這是傳統課程,但應該調整,增加大量與創意寫作相關的課程。
     
    4.文學知識、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創作,文學創作應該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體系。最後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研究能力和創造性寫作能力。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構建文學自信,文學如何自信?
     
    一是完整性,文學活動是整體的。二是文學能力的整體性;三是文學人的整體性,不僅有理性思維,還要有感性思維;不僅有想像能力還要有表達的能力;最後是作為文化建設的整體性,把原創性人才和一般人才結合起來,既培養文學批評能力也培養創造性寫作能力,使受教育者理性思辨與感性體驗並重,變客體旁觀為主體創造,通過文學體會並實現自身價值。這四個要素,缺一不可。因此,當代文學建設既要面向過去也面向未來,承擔起傳承的雙重使命。
     
    回到溫儒敏教授的判斷,中文系魅力何在?不但魅力還在而且更加有魅力,我們在中文學科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給學生一個多樣性的選擇,而不僅僅是逼著他們進行文學評價和文學研究。
     
    無論是成為作家也好,還是成為文化產業的核心原創性人才也好,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不能剝奪學生天然應該具備的專業能力。所以最後一句話,中文學科要成為學術創新、教育創新、文化創新的重要基地。
     
    人創造文學,文學也在重塑人。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