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文俳句欣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文俳句欣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文俳句欣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文俳句欣賞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629的網紅顏艾琳,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臺灣 ◎陳秀喜 形如搖籃的華麗島 是 母親的另一個 永恒的懷抱 傲骨的祖先們 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搖籃曲的歌詞是 他們再三的叮嚀 稻 草 榕 樹 香 蕉 玉蘭花 飄逸著吸不盡的奶香 海峽的波浪衝來多高 颱風旋來多強烈 切勿忘記誠懇的叮嚀 只要我們的腳步整齊...

  • 中文俳句欣賞 在 顏艾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2-10 21:06:13
    有 10 人按讚


    臺灣 ◎陳秀喜
     
    形如搖籃的華麗島
    是 母親的另一個
    永恒的懷抱
    傲骨的祖先們
    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搖籃曲的歌詞是
    他們再三的叮嚀
    稻 草
    榕 樹
    香 蕉
    玉蘭花
    飄逸著吸不盡的奶香
     
    海峽的波浪衝來多高
    颱風旋來多強烈
    切勿忘記誠懇的叮嚀
    只要我們的腳步整齊
    搖籃是堅固的
    搖籃是永恒的
    誰不愛戀母親留給我們的搖籃
      
    註:首刊於《文壇》290期(1973.12),由梁景峰改成歌詞,李雙澤譜曲,風行於校園,後被禁唱。收入詩集《樹的哀樂》。選入《美麗島詩集》,笠詩社,一九七九年六月;《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九歌出版社,一九八九月五月;《混聲合唱》,文學台灣雜誌社,一九九二年九月初。
     
    --
     
    作者簡介:
     
    陳秀喜(1921-1991),新竹人。早期以日文寫作,包括日本傳統詩俳句和短歌,乃至現代詩。1967年加入笠詩社,自1971年開始擔任笠詩社社長直到去世,為同社尊稱為「姑媽」。其日文短歌集《斗室》出版以後,發現自己的兒女都無法欣賞,因此,又努力使用中文來創作現代詩。陳秀喜的詩創清朗易懂,意象鮮明,情感充沛,大部分主題以自然草木或日常生活為素材,詩句內容則直接表現出作者情感的真摯與民族意識的強烈。
     
    (改編自「拾藏:臺灣文學物語」,〈跨越語言的一代,沒有跨過的那些〉:https://vocus.cc/@nmtltrans/5bad9f70fd89780001fc36fc
     
    --
     
    小編鋼筆人賞析:
     
    如果要說〈臺灣〉是陳秀喜最好的詩,那恐怕多少會起爭議,但如果說〈臺灣〉是陳秀喜最具代表的詩作之一,相信就沒什麼爭議。這首詩在白色恐怖的年代得到的「待遇」,也幾乎可說是那時代罕見。
     
    先就詩本身來說,〈臺灣〉並不是一首難解的詩。詩人將台灣比喻成母親,將台灣豐饒的物產比喻為奶香,詩的第一段用簡單的手法將台灣與母性連結,期望給予讀者溫暖的感覺。
     
    有溫暖,當然就要拉出殘酷的場景,才能使殘酷的場景更顯殘酷。第二段拉出海峽、颱風的意義便在於此。然而,面對殘酷的生活,只要走著與祖先一樣傲骨的腳步,記得祖先傲骨的叮嚀,那搖籃便是堅固永恆的。而最後,詩人再次提醒我們對母土的愛:「誰不愛戀母親留給我們的搖籃」
     
    這首詩可以看到某種程度上陳秀喜受到日本時代的影響。「華麗島」一詞第一次被發揚光大,是日本時代詩人西川滿在各種場合中使用。戰後,《華麗島詩集》於1970年由笠詩社出版,這名詞便逐漸由擁有日本時代記憶的本土文人繼續使用。但沿用的原因大概不是殖民,而是因為臺灣的確美麗而華麗,物產豐饒吧。
     
    與一般讚頌母土的詩相比,〈臺灣〉的特殊性在於其背後的某種性別意識。陳秀喜是第一代笠詩社詩人中最具性別意識的詩人之一。陳秀喜本身歷經過幸福的童年時光,卻遇上不幸的婚姻。雖然她與兒女關係良好(長女張瑛瑛在她去世後以其名義舉辦了十屆「陳秀喜詩獎」),但失敗的婚姻生活仍讓她對女性所處的社會痛苦相當有自覺,其詩作時常處理這方面的議題。而當其他男性詩人通常以血的歷史來召喚認同時,陳秀喜卻是以母性的溫情來召喚大家的情感。這背後不只有女性意識,更有陳秀喜詩作最大的主題:愛。
     
    (第一代笠詩社詩人中,另一位在詩中特別能展現性別意識者是與陳秀喜同為女性詩人的杜潘芳格,我們也曾經賞析過她的〈中元節〉,雖然那首賞析主要是以母語詩歌的角度來寫的。杜潘芳格亦為第一屆陳秀喜詩獎得主,其得獎作品《遠千湖》是台灣文學極少數中、英、日三語合刊的特殊詩集)
     
    陳秀喜本身便已是台灣詩壇的傳奇,雖然他年輕時曾以日語寫過詩,但停筆三十多年年後,卻在1967年重新開始創作詩作,從日語的短歌,到中文的現代詩,最終成為笠詩社的社長長達二十年之久,直到去世為止。她敢於反抗傳統,兩次結婚、兩次離婚。然而,〈臺灣〉這首詩,讓陳秀喜又與臺灣音樂史上的傳奇交會,讓陳秀喜的生命增添故事。
     
    那傳奇,要從1976年開始,一名民歌歌手在淡江文理學院(淡江大學前身)的舞台上彈著吉他,唱了臺灣的民謠,但台下沒人呼應;當他唱完聞名遐爾的Bob Dylan〈Blowin' in the Wind〉後,詢問台下為什麼要花錢聽中國人唱洋歌。這提問從淡江開始,引發全台藝文界的討論,也才有後來民歌運動「唱自己的歌」。
     
    而那歌手,便是這波「唱自己的歌」運動中最重要的推手,李雙澤。
     
    李雙澤的一生充滿傳奇,他不只改變了臺灣的歌壇生態,其小說〈終戰的賠償〉還拿到吳濁流文學獎。他與梁景峰合作,改編了數首台灣文人的作品變成歌,如蔣勳〈少年中國〉、陳秀喜〈臺灣〉、楊逵〈愚公移山〉等。然而,在白色恐怖時代,創作必須要被審查,〈少年中國〉與〈美麗島〉都沒有通過行政院新聞局的審查。〈美麗島〉被認為有台獨意識,而〈少年中國〉則被統派人士傳唱後被判定親共。一個人能同時又左統又台獨,這也是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荒謬政治局勢。
     
    李雙澤為什麼會選擇陳秀喜這首詩來改編,由於鋼筆人手頭資料不足而無從得知。但應該是陳秀喜詩作中那對母土單純的熱愛感動了他吧。李雙澤對鄉土文學相關作家一直有所接觸,也是因為這樣,他才會改編楊逵的〈愚公移山〉變成歌曲。
     
    然而,李雙澤生前並沒有機會發表由陳秀喜〈臺灣〉所改編的〈美麗島〉。他在引發「唱自己的歌」的運動後,隔年居然就因為在海邊救援外國旅客而溺水身亡,年僅28歲。在李雙澤去世後,其淡江學妹楊祖珺與民歌手胡德夫閱讀李雙澤的手稿後連夜錄製,於李雙澤的喪禮上第一次播放。
     
    那是1977年的事情。如果熟知台灣文學史的人,會知道一波動盪正在展開,時值人稱「鄉土文學論戰」的特殊時刻,討論臺灣當時由王拓、黃春明等人撰寫的、以臺灣中下階級的現實生活為主的在地小說屬性的論戰。這場論戰後來變成討論這群鄉土文學作家是否有「分離主義」、「台獨」、「共產黨思想」等的論戰(尤其是余光中那惡名昭彰的〈狼來了〉一文),在白色恐怖時代,這幾乎可以致命。但也可以看到,在1947年那被我們當代名為「二二八事件」的創傷的三十年後,從保釣事件(1970)、臺灣退出聯合國(1971)、中日斷交(1972)開始的一連串國際事件,國民黨已經開始無法壓下被統治者的憤怒。儘管反抗僅是地下的伏流,但隨著時間過去,這伏流終將流出地表。
     
    而在〈美麗島〉這首歌第一次被播放的兩年後,1979年,楊祖珺發行了她生平第一張專輯《楊祖珺》,〈美麗島〉正收錄在其中。
     
    同一年,「美麗島雜誌社」於高雄成立,而同一年12月10日,他們在高雄舉辦世界人權日的遊行,卻由於警方安插的內奸引爆警民衝突,使雜誌社成員被大舉逮捕,許多人甚至被軍法叛亂罪判處死刑,人稱「美麗島事件」。
     
    而這首〈美麗島〉,也從一首讚揚臺灣母土之美,期盼人們固守家園的美好歌曲,變成那地下隱隱的伏流中,那代表反抗政府的臺灣獨立者的精神象徵,而受到政府的禁唱。
     
    現在,距離美麗島事件爆發40年過去,我們也能重新檢視陳秀喜〈臺灣〉,以及楊祖珺〈美麗島〉。這首歌的禁唱顯示白色恐怖時代,政府如何恐懼所有的捕風捉影,一首單純的詩、單純的歌,就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成為了某種符碼,擁有了政治意識。如今,我們或許可以重新看待這首詩,這首歌,聽聽張懸對〈美麗島〉的翻唱與詮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9KLHKqxxmU
     
    參考資料:
    陳秀喜,詩路網站資料:http://faculty.ndhu.edu.tw/~e-poem/poemroad/chen-shioushi/
    楊祖珺/李雙澤逝世40週年──〈再.見 美麗島〉: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li-shuangze-40th-death…
    陳秀喜,《台灣詩人選集・陳秀喜集》(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12),頁66-67。
    李雙澤wiki條目: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D%8E%E9%9B%99%E6%BE%A4
    美麗島事件wiki條目:https://zh.wikipedia.org/…/%E7%BE%8E%E9%BA%97%E5%B3%B6%E4%B…
     
    --
     
    美編:泱泱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陳秀喜 #樹的哀樂 #美麗島詩集 #美麗島 #白色恐怖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08/20190818.html

  • 中文俳句欣賞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8-18 21:00:00
    有 399 人按讚

    臺灣 ◎陳秀喜
     
    形如搖籃的華麗島
    是 母親的另一個
    永恒的懷抱
    傲骨的祖先們
    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搖籃曲的歌詞是
    他們再三的叮嚀
    稻 草
    榕 樹
    香 蕉
    玉蘭花
    飄逸著吸不盡的奶香
     
    海峽的波浪衝來多高
    颱風旋來多強烈
    切勿忘記誠懇的叮嚀
    只要我們的腳步整齊
    搖籃是堅固的
    搖籃是永恒的
    誰不愛戀母親留給我們的搖籃
      
    註:首刊於《文壇》290期(1973.12),由梁景峰改成歌詞,李雙澤譜曲,風行於校園,後被禁唱。收入詩集《樹的哀樂》。選入《美麗島詩集》,笠詩社,一九七九年六月;《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九歌出版社,一九八九月五月;《混聲合唱》,文學台灣雜誌社,一九九二年九月初。
     
    --
     
    作者簡介:
     
    陳秀喜(1921-1991),新竹人。早期以日文寫作,包括日本傳統詩俳句和短歌,乃至現代詩。1967年加入笠詩社,自1971年開始擔任笠詩社社長直到去世,為同社尊稱為「姑媽」。其日文短歌集《斗室》出版以後,發現自己的兒女都無法欣賞,因此,又努力使用中文來創作現代詩。陳秀喜的詩創清朗易懂,意象鮮明,情感充沛,大部分主題以自然草木或日常生活為素材,詩句內容則直接表現出作者情感的真摯與民族意識的強烈。
     
    (改編自「拾藏:臺灣文學物語」,〈跨越語言的一代,沒有跨過的那些〉:https://vocus.cc/@nmtltrans/5bad9f70fd89780001fc36fc
     
    --
     
    小編鋼筆人賞析:
     
    如果要說〈臺灣〉是陳秀喜最好的詩,那恐怕多少會起爭議,但如果說〈臺灣〉是陳秀喜最具代表的詩作之一,相信就沒什麼爭議。這首詩在白色恐怖的年代得到的「待遇」,也幾乎可說是那時代罕見。
     
    先就詩本身來說,〈臺灣〉並不是一首難解的詩。詩人將台灣比喻成母親,將台灣豐饒的物產比喻為奶香,詩的第一段用簡單的手法將台灣與母性連結,期望給予讀者溫暖的感覺。
     
    有溫暖,當然就要拉出殘酷的場景,才能使殘酷的場景更顯殘酷。第二段拉出海峽、颱風的意義便在於此。然而,面對殘酷的生活,只要走著與祖先一樣傲骨的腳步,記得祖先傲骨的叮嚀,那搖籃便是堅固永恆的。而最後,詩人再次提醒我們對母土的愛:「誰不愛戀母親留給我們的搖籃」
     
    這首詩可以看到某種程度上陳秀喜受到日本時代的影響。「華麗島」一詞第一次被發揚光大,是日本時代詩人西川滿在各種場合中使用。戰後,《華麗島詩集》於1970年由笠詩社出版,這名詞便逐漸由擁有日本時代記憶的本土文人繼續使用。但沿用的原因大概不是殖民,而是因為臺灣的確美麗而華麗,物產豐饒吧。
     
    與一般讚頌母土的詩相比,〈臺灣〉的特殊性在於其背後的某種性別意識。陳秀喜是第一代笠詩社詩人中最具性別意識的詩人之一。陳秀喜本身歷經過幸福的童年時光,卻遇上不幸的婚姻。雖然她與兒女關係良好(長女張瑛瑛在她去世後以其名義舉辦了十屆「陳秀喜詩獎」),但失敗的婚姻生活仍讓她對女性所處的社會痛苦相當有自覺,其詩作時常處理這方面的議題。而當其他男性詩人通常以血的歷史來召喚認同時,陳秀喜卻是以母性的溫情來召喚大家的情感。這背後不只有女性意識,更有陳秀喜詩作最大的主題:愛。
     
    (第一代笠詩社詩人中,另一位在詩中特別能展現性別意識者是與陳秀喜同為女性詩人的杜潘芳格,我們也曾經賞析過她的〈中元節〉,雖然那首賞析主要是以母語詩歌的角度來寫的。杜潘芳格亦為第一屆陳秀喜詩獎得主,其得獎作品《遠千湖》是台灣文學極少數中、英、日三語合刊的特殊詩集)
     
    陳秀喜本身便已是台灣詩壇的傳奇,雖然他年輕時曾以日語寫過詩,但停筆三十多年年後,卻在1967年重新開始創作詩作,從日語的短歌,到中文的現代詩,最終成為笠詩社的社長長達二十年之久,直到去世為止。她敢於反抗傳統,兩次結婚、兩次離婚。然而,〈臺灣〉這首詩,讓陳秀喜又與臺灣音樂史上的傳奇交會,讓陳秀喜的生命增添故事。
     
    那傳奇,要從1976年開始,一名民歌歌手在淡江文理學院(淡江大學前身)的舞台上彈著吉他,唱了臺灣的民謠,但台下沒人呼應;當他唱完聞名遐爾的Bob Dylan〈Blowin' in the Wind〉後,詢問台下為什麼要花錢聽中國人唱洋歌。這提問從淡江開始,引發全台藝文界的討論,也才有後來民歌運動「唱自己的歌」。
     
    而那歌手,便是這波「唱自己的歌」運動中最重要的推手,李雙澤。
     
    李雙澤的一生充滿傳奇,他不只改變了臺灣的歌壇生態,其小說〈終戰的賠償〉還拿到吳濁流文學獎。他與梁景峰合作,改編了數首台灣文人的作品變成歌,如蔣勳〈少年中國〉、陳秀喜〈臺灣〉、楊逵〈愚公移山〉等。然而,在白色恐怖時代,創作必須要被審查,〈少年中國〉與〈美麗島〉都沒有通過行政院新聞局的審查。〈美麗島〉被認為有台獨意識,而〈少年中國〉則被統派人士傳唱後被判定親共。一個人能同時又左統又台獨,這也是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荒謬政治局勢。
     
    李雙澤為什麼會選擇陳秀喜這首詩來改編,由於鋼筆人手頭資料不足而無從得知。但應該是陳秀喜詩作中那對母土單純的熱愛感動了他吧。李雙澤對鄉土文學相關作家一直有所接觸,也是因為這樣,他才會改編楊逵的〈愚公移山〉變成歌曲。
     
    然而,李雙澤生前並沒有機會發表由陳秀喜〈臺灣〉所改編的〈美麗島〉。他在引發「唱自己的歌」的運動後,隔年居然就因為在海邊救援外國旅客而溺水身亡,年僅28歲。在李雙澤去世後,其淡江學妹楊祖珺與民歌手胡德夫閱讀李雙澤的手稿後連夜錄製,於李雙澤的喪禮上第一次播放。
     
    那是1977年的事情。如果熟知台灣文學史的人,會知道一波動盪正在展開,時值人稱「鄉土文學論戰」的特殊時刻,討論臺灣當時由王拓、黃春明等人撰寫的、以臺灣中下階級的現實生活為主的在地小說屬性的論戰。這場論戰後來變成討論這群鄉土文學作家是否有「分離主義」、「台獨」、「共產黨思想」等的論戰(尤其是余光中那惡名昭彰的〈狼來了〉一文),在白色恐怖時代,這幾乎可以致命。但也可以看到,在1947年那被我們當代名為「二二八事件」的創傷的三十年後,從保釣事件(1970)、臺灣退出聯合國(1971)、中日斷交(1972)開始的一連串國際事件,國民黨已經開始無法壓下被統治者的憤怒。儘管反抗僅是地下的伏流,但隨著時間過去,這伏流終將流出地表。
     
    而在〈美麗島〉這首歌第一次被播放的兩年後,1979年,楊祖珺發行了她生平第一張專輯《楊祖珺》,〈美麗島〉正收錄在其中。
     
    同一年,「美麗島雜誌社」於高雄成立,而同一年12月10日,他們在高雄舉辦世界人權日的遊行,卻由於警方安插的內奸引爆警民衝突,使雜誌社成員被大舉逮捕,許多人甚至被軍法叛亂罪判處死刑,人稱「美麗島事件」。
     
    而這首〈美麗島〉,也從一首讚揚臺灣母土之美,期盼人們固守家園的美好歌曲,變成那地下隱隱的伏流中,那代表反抗政府的臺灣獨立者的精神象徵,而受到政府的禁唱。
     
    現在,距離美麗島事件爆發40年過去,我們也能重新檢視陳秀喜〈臺灣〉,以及楊祖珺〈美麗島〉。這首歌的禁唱顯示白色恐怖時代,政府如何恐懼所有的捕風捉影,一首單純的詩、單純的歌,就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成為了某種符碼,擁有了政治意識。如今,我們或許可以重新看待這首詩,這首歌,聽聽張懸對〈美麗島〉的翻唱與詮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9KLHKqxxmU
     
    參考資料:
    陳秀喜,詩路網站資料:http://faculty.ndhu.edu.tw/~e-poem/poemroad/chen-shioushi/
    楊祖珺/李雙澤逝世40週年──〈再.見 美麗島〉: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li-shuangze-40th-death-anniversary
    陳秀喜,《台灣詩人選集・陳秀喜集》(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12),頁66-67。
    李雙澤wiki條目: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D%8E%E9%9B%99%E6%BE%A4
    美麗島事件wiki條目: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9%BA%97%E5%B3%B6%E4%BA%8B%E4%BB%B6
     
    --
     
    美編:泱泱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陳秀喜 #樹的哀樂 #美麗島詩集 #美麗島 #白色恐怖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08/20190818.html

  • 中文俳句欣賞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5-07-07 13:35:06
    有 351 人按讚


    真實、感人!有洋蔥,慎入。

    我的福島 (華語版)

    <1> 我的福島

    (獻給先父先母)

    Part 1- 3.11 以前

    福島的四季 (五 行 詩)

    春天的溪流.....

    完整內容請參見:
    https://www.facebook.com/…/a.214032908732…/631214960347428/…

    真實、感人!有洋蔥,慎入。

    我的福島 (華語版)

    <1> 我的福島

    (獻給先父先母)

    Part 1- 3.11 以前

    福島的四季 (五 行 詩)

    春天的溪流

    春天的光芒下
    混濁的溪流
    沖下來
    遙遠的山峰
    炫目的殘雪

    瀑布櫻

    好幾支撐木
    支撐著
    樹齡約有一千年
    正是淡粉紅色的
    三春瀑布櫻

    Part 2 - 3.11 以後 之(6)

    那一天晚上, 我跟哥哥只有兩個人, 談論有關放射線的問題。那時從哥哥聽到的故事, 讓我差一點休克。那是有關住在核能廠的附近的農家的故事。第二天, 我為了求證, 看了各種雜誌, 詳細查證了那事件, 其內容如下:

    福島核能廠的附近有個小村莊。那兒有一位酪農跟菲律賓人的妻子和兩個男孩, 過著和平的生活。他飼養著四十隻乳牛, 跟妻子兩個人每天拼命工作, 因為也已經生了兩個男孩, 一家一起生活得很快樂, 只是因為孩子們還很小, 想想辦法賺一些生活費, 雖然是貸款, 也建了新的作業場地, 開始擴大酪農的事業。 而也為了快要入小學的男孩, 買了新背包, 快快樂樂地等待著四月的入學典禮。

    沒有想到, 3 月 11 日突然發生了大地震, 隨著海嘯的逼臨, 福島的核能廠也爆發了。從核能廠洩漏出來的銫元素, 每天遭雨水沖流, 無聲無響地, 悄悄污染了整個村裡, 田園, 和森林。

    這些污染, 眼睛看不到, 耳朵聽不到, 鼻子也聞不到. 不知道是否他每天給牛兒們的食餌, 或者是飲料水是原因, 銫元素進入了乳牛的體內, 結果是乳牛們的奶含有銫元素, 以致無法出貨, 因此, 酪農們不得不每天把辛辛苦苦收集的牛乳丟掉, 不但是這樣, 也知道連小孩們都遭到放射能的污染, 他就不得不讓妻子和小孩們躲避到菲律賓去。

    結果, 他無法看到快快樂樂等待著的小孩的入學典禮, 但是為了賺一家的生活費, 他單獨一個人留在村裡繼續拼命工作, 可是牛乳內所含有的銫元素量一直不降下來, 只得放棄酪農的工作, 想跟家族一起生活, 出發到菲律賓去。

    但是到了菲律賓, 因為他不會英語也不會菲律賓土語, 沒有辦法找到工作。因此, 他只得又一個人回到日本來. 不過, 村裡已沒有家族和乳牛, 他真地宛如一根沒有根的樹一樣。

    「只要沒有核能廠」
    留書在牆壁上
    死在工作小屋的
    福島的酪農
    享年五十四歲

    ====================

    我的福島 - <對於受核災的故鄉「福島」的鄉思>

    日文原作 : 会津太郎 (Taro Aizu)
    中文翻譯 : 吳 昭新 (Chiau-Shin NGO)

    原作者 序 (華語譯)

    跟吳昭新先生的最初的相遇是在臉書 (Facebook) 上。

    最初的印象是有一位 對於日本俳句深入了解的中國人, 然而在拜讀了他關於俳句的論文之後感覺到他具有日本的俳人可能寫不出來的廣闊而有深度的視野。他超過了日本 <傳統俳句> 的領域, 在追求能夠接通到全世界的俳句的本質。

    因為我正在尋找 <我的福島> 的翻譯者, 以為「這個人正好合適」, 便找他的經歷來看看。一看好像是一位台灣人且曾經做過公立醫院的院長、醫學院的教授、國立研究所的所長的人, 心裡有些擔心, 這樣一個大人物有可能無報酬來翻譯我的文章嗎?

    可是又心想, 在那裡猶豫不決不如試試看, 就這樣試探以 e-mail 拜託吳先生翻譯。

    沒有想到很快就接到吳先生的懇切答應的回信, 同時也才知道吳先生已高齡85, 想到怎麼敢勞駕到這麼高齡的人, 而心生惶恐。

    但是吳先生不到一個月就完成了兩種 (繁體字和簡體字) 華語的翻譯寄給我。當我看到全部是漢字的文章時, 讓我想起高中時代所讀的漢詩, 感慨萬千。想到四十多年前在讀漢詩的自己一個日本人, 現在自己的日語詩竟然被翻譯成為華語, 並且被翻譯為繁體字和簡體字兩種華語, 由衷感謝吳先生。

    雖然這個翻譯還得不到很多說華語的人們閱讀, 但期待著不久的將來閱讀的人會慢慢兒增加。

    而且更期待著中國或台灣的朋友們, 因讀到福島核廠事件的五行詩而會深思中國或台灣的核電廠的危險性。核能廠問題現在已不光是日本、台灣或中國的國家問題, 而是超越國境的國際問題, 就是地球環境的問題。

    2015 年 3 月 11 日。
    會津太郎


    譯者 序

    <我的福島> 是作者: 会津太郎 (筆名) 以五行詩和俳文的形式表達: <對於受核災的故鄉「福島」的鄉思>, 並希冀地球上的人類能夠了解核災的嚴重性和無救。

    2011. 3. 11 日,日本東北部遭受大地震及隨著而來的大海嘯, 尤其引起福島核電廠的爆發後的核災, 比起 1986 年烏克蘭的車諾比大核災有過之而無不及, 至今已四年尚無法解決, 也引起全世界對於核電廠的重新認識及關切。

    台灣不但無法且不應該置身其外, 因為其地位在環太平洋地震(火山)帶上, 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地震發生在這帶上, 因此隨時可能發生超級地震海嘯, 比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更有切身的關係。

    人民群起反核, 可是政府至今態度曖昧, 其黑幕原委非一般人民可獲知, 無奈政府是人民懵懵懂懂中所選擇, 現今只能求天佑台灣而已, 但是如果人民能夠覺醒, 尚有防範未然的功效。

    作者今年 60 歲, 出生於福島縣会津美里町, 畢業於大學法文系, 以一位詩人的感受將對於受核災前後的故鄉的鄉思和對兒童的將來的憂慮, 於臉書上以其專長的五行詩和小品文以英語, 法語和日語三種語言, 訴諸世界鄉民, 而獲得熱烈反應, 又獲得各語言鄉民的協助, 繼以 7 種語言在亞馬遜書店以電子書出版。本人與作者因臉書上的俳句社而相識, 因應作者的邀請, 將其大作翻譯 成華語, 呈獻給各位朋友欣賞並參考。(吳 昭新)

    日文原著:序文

    呉昭新さんとの最初の出会いは、フェイスブックの中でした。最初は、日本の俳 句にとても詳しい中国の方がいるなあという印象でした。そしてついに彼の俳句 論文を読ませていただいたら、日本の俳人には書けそうもない視野の広さ、視野 の深さを感じました。彼は日本の伝統俳句の領域を越えて、世界へ通じる俳句の 本質を追求しているのです。

    私はちょうど『わが福島』の翻訳者を探していると ころだったので、「ああ、この人がいい!」と思って、彼の経歴を読んでみまし た。すると台湾の方でかつて公立病院の院長や医学部の教授や国立研究所の所長 をされていた方のようなので、そんな偉い方が私の翻訳の頼みを無料で引き受けて くれるかなあと心配になりました。しかし、案ずるよりも産むがやすしと思っ て、メールで呉さんに翻訳を頼んでみました。すると呉さんからのメールがすぐに 返ってきて、優しい快諾の返事を頂きました。そしてその時に呉さんの年齢が 85 歳だと初めて知り、ご高齢の方に煩わしいお願いをしてしまったと思い、恐縮いた しました。

    しかし呉さんは1か月もたたないうちに中国語2種類(繁体字と簡体字)の翻 訳 を完了し、それを私に送ってくれました。その翻訳の漢字だけの文章を見た時、 私は自分が高校生の頃に読んだ中国の漢詩を思い出し、感慨に浸りました。40 年 以上前は漢詩を読んでいた日本人の自分が、今は自分の日本語の詩が中国語に 翻訳されたんだなあと思ったのです。それも繁体字と簡体字の2種類の中国語 に翻訳してもらい、心の中で呉さんに深く感謝しました。

    この翻訳はまだ多くの中国の方々に読んでもらえませんが、そのうちじわじ わと読んでくれる方々が増えることと期待しています。

    さらにまた中国や台湾 の方々が福島原発事故の五行詩を読んで、日本や台湾や中国の原発の危険性に ついて深く考えてくれることを期待しています。原発問題は今や日本とか台湾 とか中国とかの国家の問題ではなくて、国境を越えた国際問題、すなわち地球環 境の問題なのです。

    2015年 3月11日
    会津太郎

    ★ 相關新聞:
    福島核災效應又一樁:威脅蒼鷹繁殖!!!
    https://www.facebook.com/…/a.214032908732…/631451693657088/…

    福島核災遺害 日本13地區燕巢驗出輻射污染 劑量皆超標或逼近法定上限!!!(內附日本原始報告內容原文連結及相關報導!)
    https://www.facebook.com/…/pb.21306315549…/627880120680912/…

    福島的燕子有沒有春天?(03/2015 科學人雜誌中文版2015年三月號)
    原文刊載於 Scientific American 2015年二月號 page 74 - page 81
    The Swallows of Fukushima / 福島的燕子 By Steven Featherstone

    We know surprisingly little about what low-dose radiation
    does to organisms and ecosystems. Four years after the disaster in Fukushima, scientists are beginning to get some answers. (page 74)

    我們對於低劑量輻射對於生物以及生態的影響所知出奇的有限。在福島核災發生四年後,科學家們開始獲得一些答案了。(第74頁第一段)

    完整全文請參見:
    https://www.facebook.com/…/pb.21306315549…/596001963868728/…

    ★ 文章資料原始來源: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92935228/我的福島-0-1.pdf

    圖片說明:我的福島 - <對於受核災的故鄉「福島」的鄉思> 作者會津太郎思念的故鄉福島縣三春町,名列日本三大櫻樹之一的福島三春千年瀧櫻(瀑布櫻)春天盛開的奇景。

    ======== ♡♡♡ ========

    ☞ 更多的相關內容請至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momlovestaiwan ) 以及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官網 ( http://momlovestaiwan.tw/content/masterpage/Index.aspx )謝謝!!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