𝐌𝐚𝐲 𝐈 𝐇𝐚𝐯𝐞 𝐘𝐨𝐮𝐫 𝐀𝐭𝐭𝐞𝐧𝐭𝐢𝐨𝐧 𝐏𝐥𝐞𝐚𝐬𝐞?🤍
在早前有跟大家分享過我7月會做婦科身體檢查,所以拿到身體報告後都希望可以跟大家分享過程,目的是讓計劃當中的女孩了解多一點,另外是想提高大家對自己身體健康的意識。如果看到的是男生,都歡迎你分享給你的另一半,家人及朋友。首先我會簡單解...
𝐌𝐚𝐲 𝐈 𝐇𝐚𝐯𝐞 𝐘𝐨𝐮𝐫 𝐀𝐭𝐭𝐞𝐧𝐭𝐢𝐨𝐧 𝐏𝐥𝐞𝐚𝐬𝐞?🤍
在早前有跟大家分享過我7月會做婦科身體檢查,所以拿到身體報告後都希望可以跟大家分享過程,目的是讓計劃當中的女孩了解多一點,另外是想提高大家對自己身體健康的意識。如果看到的是男生,都歡迎你分享給你的另一半,家人及朋友。首先我會簡單解答大家的常見問題:
Q/ 為甚麼突然會打算做身體檢查?
A/ 其實一般來說,女性年滿18歲、過了發育期,或者已有過性行為,即可開始接受婦科身體檢查;另外,建議每位年過25歲的女性定期進行婦科檢查,掌握身體的健康狀況(網上資料)。 加上乳癌、子宮頸癌、多囊性卵巢綜合症、子宮內膜異位症(朱古力瘤)都是常見的女性問題,所以都想讓自己了解一下現時身體狀況。
Q/ 請問是在哪裡進行檢查?
A/ 我是在播道醫院做的,坊間亦有很多醫院/診所,甚至家計會提供類似的檢查,大家可以按個人需要或朋友家人介紹去考慮。而26歲以下的未婚女性,亦可以使用家計會青少年保健服務。
Q/ 價錢是多少呢?
A/ 我所選擇的Package是$3,050. 全自費,不屬廣告,保險/公司每年附有的項目。都有朋友反映過覺得很貴,但其實身體畢竟是自己的,平日買少點多西都省了3000, 花這筆錢去確認自己狀況是今年花的最值得的錢!
Q/ 前往身體檢查前有甚麼需要注意呢?
A/ 首先很重要的一點是先買保險!以防萬一,檢查到甚麼小毛病都是對自己的一份保障,之前都反映過不少例子沒有買保險/ 沒交保費結果令個人負擔更多。
另外做婦科檢查,請預先了解個人經期時間,一般要等經期完結後4至7日才可做相關檢驗;而在月經期間的荷爾蒙變化,亦會影響X光、超聲波結果的解讀;柏氏抹片亦不可在來經時進行,因為在月經期間無法有效採集細胞。 (網上資料)
另外是檢查當天一般都是空肚去,衣著方面請盡量簡單以 T恤,褲為主,方便大家不斷著衫除衫檢查。仲有帶水樽,外套,因為一般冷氣都幾涼,另外做盆腔檢查要大量飲水。
—————————————————
以下就是個人在播道醫院的經歷,畢竟每間醫院/診所程序可能有所不同,大家可以有個參考:
在5月中我就預約要做婦科身體檢查,由於我需要指定女醫生及週末時間,所以排期都已經要到7月中。一般播道醫院都會在應診前一日發送短訊提醒,一般都需要比原定時間早到20分鐘(請好好遵守,特別週末門診/專科特別繁忙)在地下登記後就需要等待叫名去護理站量度身高體重,然後護士亦會將尿液樣本樽交給你自己去廁所,所以大家記得要飲水!然後就上1樓的專科中心再量度體重體脂,將剛剛的尿液樣本交到左邊的化驗櫃臺。 然後我就等了20-30分鐘等見醫生 (提提你:去做身體檢查需要無比耐性,加上這段時間有大量人去做身體檢查,所以大家一定要忍耐及體諒醫護人員)
一進到醫生的房間後,醫生就會一連串問你經期的問題,包括過去一次經期的日期、經量、是否有痛楚、會不會暈,然後再聽清楚姑娘的指示解開胸圍的扣讓醫生做乳房觸診,要脫內褲讓醫生進行柏氏抹片抽取樣本。當中醫生解釋會將一個窺器放進女性的陰道內,大家就當模擬男性性器官抽插的過程吧,當然醫生為了更順利進行抽取樣本過程,會叫你保持放鬆,過程可能會有一點點痛。 一般25歲或以上、曾有性行為的女性,最好連續2年接受柏氏抹片檢查,如果結果正常,就可在3年後再作檢驗,直到65歲為止。然後這裡提醒大家跟醫生應診一定要誠實講出自己身體狀況才可以讓醫生了解更多,尷尬的話請大家預約時指定要女醫生,然後醫生會約你看身體報告時間。
之後出去再等化驗部叫你名字進行抽血跟確認是否已經交了尿液樣本。然後就再去地下的放射診斷部做超聲波,因為要做盆腔超聲波檢查,檢查前必須大量飲水,令膀胱充盈,這項檢查主要是評估子宮及卵巢狀況。 期間我等了接近半小時(請大家一定要有耐性), 之後仔細聽女姑娘指示,要脫上身衣服及胸圍換袍,瞓係床等醫生,之後再將下身衣物同內褲拉落小小,過程利用啫喱同儀器分別係右胸同左胸,下腹照超聲波,完成後會有紙巾清潔再換自己衣服。 (注意:當天我是男醫生進行這項檢查,女姑娘陪同,大家真的很介意的話就再預約日期吧,但醫生很專業,過程都只是幾分鐘,聽清楚姑娘指示就可以)
然後我再等待去1樓照骨質密度,同樣是耐心等待,讓職員指示換袍,平敞,過程沒什麼特別,之後就可以離開。當天我是10點到,下午1點完成,我估計平日會更快。
過了3星期我去看報告,有了上次經驗,這次同樣是早20分鐘登記,去護理站探熱,再上去1 樓專科中心叫名,比原先預約時間再晚了15分鐘才見到醫生,進去量血壓,我的醫生不會詳細跟我逐個項目解釋,畢竟主要是知道沒有貧血(以前在學校跟山上暈過,所以我爸特別擔心這一點跟心臟有小毛病,不過確認沒事了)另外醫生都會提醒我每一個月自己檢查乳房有沒有異常,確定其他部分都沒問題就心安了!最後會給你一份完整的報告副本作記錄,所以明年就可以做其他項目及柏氏抹片檢查。
最後想說有了這次經驗,真的很建議大家認真計劃定期檢查,身邊都有聽過很多怕面對結果所以先拖著,收到報告一切正常固然心安,若然有發現毛病都可以及早處理。希望以上幫到大家了解多一些,有任何疑問建議先到網上尋找更準確資料或向家庭醫生查詢🤎
中心診所抽血時間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昨晚一夜沒睡,決定做個紀錄,給家中有毛小孩的人參考,關於我一晚經歷的嘔吐的數個鑑別診斷。
我家的毛小孩妞妞,已是高齡12歲的老奶奶,但是非常活潑恬靜,一點老態全無,溫馴的程度可以擔任嬰兒保姆,這輩子沒印象咬過人,甚至連嘴邊的食物端走,她都鮮少生氣咬人。
這幾天感覺她的食慾下降,而且偶爾有嘔吐的情況,因為她雖然吃狗飼料,有時孩子吃東西掉下來的食物會被她不小心叼走吃掉,所以以前都覺得是吃到不好的東西所以嘔吐。
但是前天到昨天,她進食的次數下降,而且精神明顯不佳,於是決定先帶到附近的寵物診所看看,照了X-光片,觸診後研判可能是骨頭還是什麼異物卡在腸道,還有就是看到腎結石(這樣診療費加x-光是1400左右),回家餵了胃乳,幾分鐘後吐出大量咖啡色嘔吐物,看到那個咖啡狀嘔吐(coffee-ground vomiting),人類醫師的我反射是消化性潰瘍出血(雖然也有飄過是不是誤食巧克力的中毒),後來又吐了兩三次雖然顏色有變淡,但很怕她會脫水,所以立馬搜尋24小時有動物急診的醫院。
後來google在左營高鐵附近的 #梅西動物醫療中心 ,趕緊請我爸飛車帶妞妞去急診。去年12月才開幕的梅西動物醫療中心,完全是「動物界的醫學中心」,裝潢跟規格都是非常高等級(當然價位也是頂級),有五位醫師同時看診,佈置十分溫馨,在候診區等待看診時,有一種帶孩子在小兒科候診的感覺。
看診的邱醫師望聞問切非常仔細,還拿下口罩仔細嗅聞妞妞的嘴巴味道,看了X-ray後邱醫師覺得腎臟看起來特別小,也要把腎衰竭造成的尿毒症考慮在裡面,告知要做超音波跟落落等的抽血檢查來確認,一個半小時後回來看報告,醫師說按慣例留院做檢查的毛小孩,一定會問飼主關於發生危急狀況時,是否要積極急救還是放棄急救,我嚇到,本來覺得應該只是來輸液治療,根本沒有心理準備會被問這種問題,慌亂的說:「當然要救啊。」,看著虛弱軟趴趴的妞妞被抱走,我的胃一陣痙攣😖
告訴自己先別想太多,後來我回家換洗,一邊查了許多網路的狗疾病診斷:急性腎衰竭?還是一個acute on chronic?異物造成胃出血?巧克力中毒?
在等待報告時,醫師說妞妞的血壓只有60mmHg,呈現低容積休克狀態⋯趕緊給她輸液,我倒抽一口氣,沒想到血壓低成這樣,還好我當機立斷來急診,不然拖到明天後果不堪設想⋯⋯⋯
到了晚上11:30終於等待到報告,尿素氮超標、低血鈉高血磷,肌酸酐正常,狗狗沒有算腎絲球過濾率,不過看起來是嚴重脫水的腎前性腎臟損傷,白血球飆高但血球分佈的樣子看起來很不妙😰,因為做超音波有壓痛產生的腹部僵硬,為了排除胰臟炎做了胰蛋白酶酵素檢查結果是異常高:
所以嘔吐的鑑別診斷除了胃潰瘍、腎衰竭還加上一個胰臟炎😭
討論完病情,簽了住院同意書,我稍微冷靜下來,跟醫師說,我決定選擇「放棄急救」,因為我知道放棄急救的但書,是「醫師專業判斷為不可逆之進展為死亡的必然性」換言之,積極急救只是拖延一些時間的「無效治療」,但是卻可能增加了毛孩子身體的痛苦⋯⋯⋯不想為了自己的捨不得放手,而增加她的痛苦😭醫師人非常好,還讓我加了官方line,說會回報我們妞妞的狀況。
回家後已經是凌晨快兩點,手機開著不敢睡,很怕很怕醫院的電話,醒醒睡睡之間,都夢到在醫院裡幫忙升壓(?)的畫面,6:00眼睛張開,趕忙line醫師詢問狀況,醫師回覆血壓已慢慢拉高到80,接下來就是看狀況考慮胃鏡要不要做。看她的精神也好很多,會站起來搖尾巴的影片,才稍微放下一點心,就等下午病房探視時間,希望妞妞能夠順利平安的出院🙏
寫這篇除了感謝梅西動物醫療中心無微不至的照顧,也是想讓毛小孩的父母知道,對高齡狗狗來說,即使是一小口人類的食物,也可能對毛孩子來說太過油膩或不好消化,而造成胰臟發炎,胰臟發炎是會擴及到其他消化器官的嚴重問題,還是不可不慎😥
#犬胰臟炎胃潰瘍腎結石
#高齡毛小孩真的要視同高齡人類小心翼翼每口食物
#犬貓的保健食品五花八門
中心診所抽血時間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有從祕魯進入台灣的Delta印度變異株的案例
是相當大的威脅,因為此變異株已經使英國疫情顯著回昇
但是,台灣的主要威脅是連目前英國變異株Alpha都尚未被壓制
--
#Delta變種株的威力多大?
英國政府統計在每7天內每十萬人中的新冠確診數
感染率確實在上升,目前數字超過60,是3月2日以來的最高水平
然而此時英國已經超過45.8%的民眾完成二劑接種
擁有COVID抗體的民眾
也已經超過原本估計族群免疫門檻
6月7日為止根據從隨機選擇的成年人口樣本抽血檢測
幾乎整個英國擁有抗體的人群比例現在都達到了 80% 的大關
尤其威爾士省(Wales)為 88.7%
後續需要釐清是真的抗體對於Delta效價不足
還是實際上新感染者都是在尚未接種的族群中感染
或著是已接種疫苗者,或許受到Delta感染,但是不致重症
因為英國國家統計局也顯示
輝瑞BNT和牛津AZ疫苗已被證明非常有效。
總共只有0.5%在接種一劑後仍然感染
而在第二次接種後這一比例僅為 0.1%。
所分析的兩種疫苗之間並沒有太大區別
#儘管阿斯利康注射劑似乎只用一劑就更有效
(這裡再提黃立民老師日前台大新冠疫苗記者會的數據
AZ疫苗只打第一劑的保護效力76%,甚至還高於其他疫苗
這數字應該是指避免症狀,且尚未考慮到新一代強力變種株的。)
--
#我們需要第三劑嗎?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整理
Delta變異株以目前mRNA疫苗來說,尚可以應付
輝瑞BNT和莫得納,兩者對於巴西與印度變異株
預防感染保護效力,分別是82%與85%
華爾街日報訪問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NIAID)
主持疫苗開發部門的Dr. John Mascola表示
未來所謂第三劑、第四劑的概念,是以恢復記憶為前提的”Booster”
主要可能是人類對於免疫的記憶,我們有可能六個月後回遺忘
在這個時間點,美國完成二劑接種者,已經達到全國人口45%
有些已完成莫得納二劑接種的族群,六個月後仍有足夠的中和抗體濃度
但是John Mascola不認為這免疫力可以持續
二劑起始之後,再六個月是否需要再增強一劑
以及是否增強的一劑需要為了當季的變種株重新製作
這就幾乎等於我們流感每年打一劑了
--
#混打會成為常態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華爾街日報訪問John Mascolar,追加第三劑會限定廠牌嗎?
這裡,John Mascola明顯表示可以考慮 #混打
也就是第三劑可以有不同廠牌的選擇
不過,這也是考量公衛現實
因為一直使用相同廠牌的疫苗,對民眾是相當不方便的
如果第三劑開始需要並實施
那麼會不會使杜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的全球再開放預測(2024)會更延後?
這就沒有答案了
--
目前台灣在美國與日本、立陶苑疫苗的供應下,疫苗供應量逐漸穩定
目前在各地方政府指引診所可以針對疫苗殘量
開放18歲以上可以 #替補 施打
日後再強化更好的疫苗預約系統給全國民眾使用
大概可以解決眼前暫時問題
只是對於還有每半年到1年的第三劑以上施打
學習像是美國疫苗站的設置還是有需要的
畢竟復甦的速度取決於疫苗覆蓋的速度
這樣才能避免經濟在疫情中衰退
在亞洲,針對冠狀病毒的疫苗接種工作進展相較歐美緩慢。
迄今為止,成就最高的國家是微型國家和塞舌爾、馬爾地夫或新加坡等島國。
雖然新加坡目前每 100 人中註射了近 86 劑
但馬爾代夫和塞舌爾最近分別達到了約 92 劑和 140 劑。
蒙古這個人口不到 350 萬的國家,達到了每 100 人接種110劑的水平。
中國 - 上週六注射了第 10 億劑 - 截至週一已註射了約73劑。
這是根據研究項目 Our World in Data 收集的數據得出的。
印度通過其本地生產的AZ疫苗(稱為 Covishield)幫助鄰國和盟友
並且還擁有印度本身讀國產疫苗可供使用,大大提高了接種率
每 100 人的疫苗接種劑量在一天內增加了 3.3%。
然而,日本疫苗接種率的上升幅度更快。
在為 7 月夏季奧運會開幕做準備之際,正在加快疫苗接種速度。
但相比之下,日本的疫苗接種數量仍然相當低,約為每 100人26劑。
--
當然,我們在亞洲已經被點名敬陪末座的疫苗接種率
與越南、巴基斯坦水準是一樣的
所以出現老人緩打是非常不應該
還同一時間媒體各種放大疫苗副作用與死亡
後來真的出現死因釐清的新聞,也沒有人看
AZ被亂黑一通,不知道莫得納會不會有類似情況
我一直感覺有一股莫名強大的力量正在阻止台灣早點獲得族群免疫
只是它不是用很直接的方式在施展杯葛技巧而已
不知道如果出現打AZ疫苗後中樂透,可不可以也報導出來算疫苗的副作用呢?
中心診所抽血時間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日疫情重點【新增372例本土、校正回歸177、12例死亡,疫情膠著未趨緩;AZ疫苗施打出現首例血栓;文大宿舍群聚感染,北市首度出動快篩隊,快篩345位有14位陽性;指揮中心公布疫苗接種計畫,計劃疫苗到位後每週施打100萬劑以上;全國救護能量告急,消促會呼籲納入民間救護能量並要求中央訂立防疫巴士指引】
台灣今(2)日新增372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確診個案、校正回歸177例,合計549例,新增12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今天的個案數比較多,顯示疫情並沒有下降,只是穩住沒有持續惡化,現在不敢講疫情平穩,還沒到放鬆的時候,必須持續人流管制,再觀察兩天看看情況。
指揮中心公布施打AZ疫苗出現首例血栓個案,是一位30多歲男性,所幸即時就醫,狀況穩定,並呼籲接種民眾28天內如果出現嚴重頭痛、癲癇等症狀,必須儘速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雖然目前國內仍未有足量的疫苗,指揮中心宣布未來全面接種疫苗計畫,將分成醫療院所與接種站,每週至少接種100萬劑以上,預估每週接種達135萬至171萬人次。陳時中並透露,月底會有疫苗再進來,但還沒掌握到哪一種疫苗,等確定後會再公布。
■單日確診人數創6天來新高
今日新增的372例本土病例,為207例男性、16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2日至6月1日。另校正回歸個案177例中,為96例男性、8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3日至5月30日。
今日確診人數372例創下6天以來新高,校正回歸數也上升,達到177例,陳時中說明,今日的數字確實看起來比較多,校正回歸也努力把過去累積的個案清掉,今日總計549例,分布地區以新北市310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152例、桃園市28例、基隆市18例、苗栗縣12例、彰化縣10例、高雄市5例、台東縣4例、台中市3例,新竹縣及台南市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及花蓮縣各1例。其中雙北地區以外縣市87例中1例有萬華活動史,65例已知感染源,21例關聯不明。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台北市長柯文哲分析,目前看起來,萬華疫情有控制,但其他行政區也有疫情,從趨勢上看,目前疫情處於「戰況膠著」,從交通局監控的車流大數據,發現前兩週車流明顯減少,但這一週已經逐漸上升中,還是要呼籲市民少出門、減少外出採買的次數,避免人與人的群聚感染。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則表示,夜市部分絕大多數都已經停業到6月14日,降低人潮群聚的機會,但傳統市場部分,分成公有與民有,總計有1,100多處,與自治會溝通落實防疫措施,包括:實聯制、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提供外帶、禁止試吃,以及熟食必須防護等;減少人流部分,已有縣市祭出依照身分證尾數分流採買,將會持續關注是否有助於減少人流,並滾動檢討。
指揮中心公布今日有12例死亡,為男性7位、女性5位,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3日至5月29日,確診日介於5月16日至6月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8日至6月1日。截至今日為止,共計9,389例確診,分別是8,195例本土、1,141例境外移入、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24例(新增案7666、案8854)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中共149例死亡。
■文大宿舍群聚感染4人確診,北市首度出動快篩隊,目前345位快篩中有14位陽性
昨天傳出文化大學大倫館4名住宿生確診,包括3名外籍生與1名本國籍,雖然不是第一起大學宿舍確診案例,但一次出現4人確診的群聚是首例。由於大倫館有345名住宿生,台北市今天上午首度派出剛成立的快篩隊,直接進駐大學校園採檢200多名住宿生,其餘則是由校方與北市安排搭車前往剝皮寮快篩站,全數完成採檢,結果有14人快篩陽性,接下來會進一步做PCR檢測,目前學生已被安排在隔離空間等待結果,一旦確定是陽性,將會由台北市衛生局安排入住防疫旅館。
教育部長潘文忠重申,雖然發生宿舍群聚感染事件,但三級警戒仍要求大學避免學生不必要的移動,學校不得強制學生返鄉離開宿舍,防疫住宿必須依照「大專校院住宿防疫指引」,落實宿舍門禁、體溫量測、專人關懷、定期消毒、保持通風與社交距離等措施。
柯文哲指出,這次文大宿舍一次有4名住宿生確診,雖然來不及分析是否為熱區,但保險起見,還是派出剛成立的快篩隊,19人的編制立即前進校園1天內完成快篩。他強調,新冠病毒難對付的原因在於,前2到3天的潛伏期就有傳染力,當確診時,可能已經群聚傳染,因此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抓出可能的個案,把疫情撲滅,這套模式將會廣泛運用,只要數據顯示北市哪一個地區是感染熱區,就會依照這樣的模式處置,將疫情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內。
■全國累積30家長照機構有確診個案,北市宣布長照工作人員施打順位要提前
昨天北市公布信義區某長照機構爆發群聚,共27人染疫(含住民與工作人員),已造成7人死亡,平均82歲。台北市今天宣布,將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的施打疫苗順位提前至與地方診所醫護人員同一級,4日就會開始施打,包括現場的主任、照服員以及外籍看護等。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目前累積已經有30家長照機構出現確診個案,多數是零星的住民與工作人員,除了北市之外,新北市土城某長照中心也有33人確診。他表示,長照中心一旦發現確診,將會立即匡列接觸者,進行適當的區隔與治療,盡力減少重症與死亡。
陳時中表示,長照中心都是老年人,染疫後對健康的威脅很大,各國的經驗也是如此,因此會重新考慮工作人員與住民的優先施打順位,在疫苗量能提升後,把施打順位往前提,這將會列入重要的選項,並送專家小組討論後定案。
指揮中心公布截至今日為止,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有1,303人,佔確診人數的16.8%,其中年齡大於60歲的2,958人中,912人是重症,比例為30.8%。
■國內接種AZ疫苗出現首例血栓,疫苗到位後的每週百萬劑接種計畫公布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公布,國內接種疫苗出現首例血栓個案,為30多歲男性,5月12日接種第一劑AZ疫苗後,曾出現發燒等身體不適症狀,於3日後逐漸緩解;5月19日起,又出現微燒、持續頭痛、腹痛等症狀,就醫抽血檢查後,發現血小板低下,D-dimer異常升高等,同步影像學檢視頭部、腹部雖未發現血栓病兆,經臨床研判依「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 (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TTS)臨床指引」診治。
李秉穎表示,個案目前血小板值恢復中,狀況穩定,這起案件經專家審查,符合布萊頓合作組織 (Brighton Collaboration)病例定義,研判為我國首例TTS個案。截至今日為止,國內接種達46萬1,647人次,發生首例TTS,發生率為百萬分之2.1,其他國家例如英國TTS發生率為百萬分之12.3(截至5月1日),歐盟為百萬分之6.5(截至4月4日)。
李秉穎指出,所幸國內血栓個案及早就醫,得以緊急處置,因此呼籲已經接種的民眾,接種AZ疫苗28天內,若出現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任一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及早釐清病因並給予適當處置。最後專家建議,符合接種對象仍應配合疫苗供應進度接種。
雖然目前疫苗供應仍不足,但陳時中表示,預估6到8月逐步有疫苗進來,因此先擬定全面接種疫苗作業,等疫苗量能足夠後,每週至少要完成施打100萬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規劃分成「醫療院所」與「接種站及外展服務」兩大區塊,醫療院所包括醫院、衛生所與地方診所,醫院共計300家每週可以接種54萬人次,衛生所200家每週可接種10萬人次,診所6月800家、8月擴增至2,000家,每家每日服務50人,每週可以完成60萬人次。
至於社區接種站將以縣市的規模來劃分,主要是在週末假日的時候服務民眾,估計每週可以完成43.6萬人次;外展的機關、企業與軍營則是每週兩萬人次;並計劃借用體育場、棒球場等大型場地,利用週末加快接種速度,估計每週可以完成1.8萬人次,總計兩大區塊讓每週接種人次可以達到135萬至171萬人次。
此外,政務委員唐鳳正在規劃疫苗接種預約平台,以目前現有的口罩實名制平台為基礎,民眾可以在一週前預約住家附近的醫療院所或接種站,完成後領取接種卡,而健保卡會貼上貼紙註記。指揮中心也已經招募7,795名醫護人力,並有排班系統,媒合醫護人員協助全面接種計畫。但柯文哲則表示,「摒除疫苗不足的問題,我們正把接種計畫擬好,就等疫苗到貨,包括小巨蛋、台北市政府大廳等地,都考慮成為大型接種場地,以最短的速度完成接種。」
陳時中表示,接種計畫目標是10月底讓6成國人打完第一劑疫苗,以國外接種經驗,接種率達2成就有效果、4成就會有抑制疫情的成果,6成會達到控制疫情,但疫苗廠供貨不穩定是隱憂。
■救護運送能量告急,消促會呼籲:儘快回補物資、將緊急救護體系納入防疫指揮會議、徵召民間救護員等
除了醫院量能緊繃外,負責載運疑似確診者的第一線消防救護也出現人力、物資缺乏的困境。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以下稱消促會)今日早上召開記者會,向指揮中心提出四項訴求,包括:
一、防疫物資回補頻率應提高,並因應疫情預先提撥一個月(防疫物資)使用量,供雙北或評估可能重災區域消防單位使用,避免回補不及致裝備短缺。
二、訂定防疫巴士運作指引,並由指揮中心協助各縣市建立防疫巴士國家隊,進行北病南送。
三、提高救災救護中央單位──內政部消防署於防疫指揮體系中的層級,將緊急救護體系納入防疫指揮會議核心成員中,與醫事司共同合作解決疫情期間患者輸送、診治等問題。
四、徵召民間救護車納入防疫體系中,統一調度分派協助各縣市進行患者運送。
消促會會員代表楊適瑋表示,醫療院所防疫救護物資相對充裕,但消防救護員物資消耗更多,每出一次車就要穿脫一套防護衣,物資現在已經相當窘迫。防疫巴士部分,因為車內不能開空調、上廁所,有些車體設計甚至根本不適合上國道,卻還要載著病患和消防員開至少3小時以上到南部縣市,希望此情況能儘速改善,「病人確診已經很倒霉了,還要在長途運送過程中熱衰竭,病人不需要這樣被對待。」他們希望指揮中心統一訂定防疫巴士運作指引,希望建立隨車人員防護裝備、相關通風與行車安全標準,提高後送效率。
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石富元表示,一般人覺得民間救護員訓練比較差,這是錯誤的刻板印象,很多民間救護員是消防員退休,不但有合格證照也很專業。現在疫情讓救護運送爆量,「不知道為何要排除民間救護車(協助救護),不用民間還能怎麼辦?」他認為,民間救護員在送確診病患其實只要準確穿好防護衣,就能處理大部分勤務,「不需要用到EMT-P(高級救護技術員),只要EMT-1(初級救護技術員)就夠了。」
(文/嚴文廷、林雨佑 ;設計與資料整理/江世民、戴淨妍;攝影/余志偉、林彥廷、董俊志)
#延伸閱讀
【「這是我們集體的失敗」──疫苗生產大國卻被疫情重創,來自印度沉痛的告白】https://bit.ly/3bXnguw
【真的假的?確診數「校正回歸」很正常,但一次回補太多天恐使疫情判斷失準?】https://bit.ly/3fJSUfW
【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校正回歸 #快篩 #疫苗 #疫苗接種預約平台 #AZ疫苗 #血栓 #文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