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庸天命之謂性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庸天命之謂性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庸天命之謂性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庸天命之謂性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IC 之音 FM97.5,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國學大師辛意雲師承錢穆,多年來致力傳承儒學精神,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並於2008年起在IC之音開設《論語辛說》節目,講授論語,其深入淺出的介紹,得到許多工商界聽眾的讚賞。 爾後也接續開播講解《莊子》、《墨子》、《老子》等國學經典之節目,辛老師教人從性情出發,並從平...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11. 文化是如何出現?—經驗實證與哲學的態度 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現象。為何眾多生物中,只有人類能夠創造文化、文明?這裡有實證的歷史考究入路:人為了適應生存的環境,偶然地發展了智力,於是創造了知識、制度、宗教、藝術等等;另一種是中國哲學的入路:《中庸》說:「天命之謂,率性之謂道」。是表示上天賦予人...

中庸天命之謂性 在 埃洛莉絲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6-22 09:50:55

#中國思想與新時代思想的共通之處 「神聖的源頭在我們的內在,也在我們的外在世界。彼此相生,彼此相合,交相影響,無限循環。」 (這一部份的內容,會從各聖賢的思想,讓各位思考、體會、理解進而去感受各學派的境界、能量,以及他們所想傳達的道理、所渴望到達的境界究竟為何?) 人是一個小宇宙,世界是一個大...

  • 中庸天命之謂性 在 IC 之音 FM97.5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06 19:14:32
    有 50 人按讚

    國學大師辛意雲師承錢穆,多年來致力傳承儒學精神,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並於2008年起在IC之音開設《論語辛說》節目,講授論語,其深入淺出的介紹,得到許多工商界聽眾的讚賞。
             
    爾後也接續開播講解《莊子》、《墨子》、《老子》等國學經典之節目,辛老師教人從性情出發,並從平日的生活起居調理身心,舒暢情志,就是中庸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截取10年的精華,現在一次收藏!聆聽吸收國學,現正好!《論語辛說》、《莊子辛說》、《墨子辛說》、《老子辛說》單套優惠中,一次購買全輯更優惠,最低折扣35折起!出版以來史上最低價!趕緊前往i-Collect樂購圈收藏!

  • 中庸天命之謂性 在 Victor 陳紹誠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18 11:56:06
    有 2 人按讚

    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9年4月號

    修身:克己

    上一篇講到修身之方法為:立志、好善、克己、復禮、忠恕。立志好善,確定志向,以不變應萬變,是謂「立志」;以善為目標,力爭上游以免墮落,是謂「好善」。立志若不求善,則志向對自己或他人均無建設。好善但無志向,則雖想上進但無正確方向,無法得知何善更為有益,因此立志與好善相輔相成。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與動物之差別,除了求食求偶本能以外,還有求仁義道德。人生的目標和責任便是求仁道並將其發揚,仁道雖至重至遠,修身行仁亦非易事,但孔子之學乃極高明而道中庸,儒家之學輕空談而務實際。子曰:「克己復禮為仁。」故行仁之事,不外乎克己、復禮二端。

    克,踐也,行也,即實際苦修鍛鍊。克己分內外,由外而內者如軍人之嚴格訓練,為求在戰場上發揮最大的智慧,耐力,勇氣,因而刻苦、耐勞、挨餓、忍寒,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由內而外者如士之內心修養,能見危授命,成仁取義,清廉公正。己之所以須克者,因人本不能無私,有私則不足以行仁,而行仁則為欲達成之最高目標。克己需要於日常生活中時時實踐,以達成無私之慣性。而克己之功夫分為求諸己、慎獨、自省、自反、自責、改過、自勉、自強、自信、自得。

    「求諸己」,為克己之首要,不依賴他人,不求他人,以建立高尚之人格。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慎獨」,為自身獨處之行為,與在他人面前時一致。人常自以為他人不見則他人不知,因此對自身之行為苟且松懈,敗德毀行常自此起。「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自省」,為自我定期檢查,以省察過去之言行有無錯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自反」,為事後之檢討,有別於定期或事前之自省。凡事不能如願進行,必須檢討原因所在,能自反則不怪罪他人,不重犯錯誤,而能求諸己。曾子謂子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自責」,自反之後,發現有過失,自應自責而不怪罪於人,即使錯在他人亦應責人寬,責己嚴。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改過」,自省自反後發掘過失,自責交代責任免於再錯,為求以後少犯錯,必須先勇於改過。發現過失,不論大小應立即改正,不必等待不可猶豫。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自勉」,常存能力不足之心,常存敬畏之念,時時為善,時有進步,保持進步及防止退步。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母、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自強」,因人有智慧體力能力強弱,唯有毅力可以補其缺陷,尤其在身處險惡環境,困難重重時,更是要自強不息。《中庸》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自信」,人既立志,又時時自省自反自責自勉,能勇於改過,自強不息,則對自我道德、學問、能力有一定進步,自然將有自信。

    「自得」,自得者,自得其樂,便是其快樂並非來自於物質享受,而是源自於理想之實踐而達到之內心滿足。如好學者學習到新知識,行仁者助人。

  • 中庸天命之謂性 在 Victor 陳紹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18 08:53:52
    有 0 人按讚

    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8年2月號

    致知:知天地、知命、知性

    上一篇講到致知及其要點:知天地、知命、知性、明德、明道、明教、知人、知物。如何達到知?我們得到智識的方法不外乎學而知之及困而知之,而這二種方法均需要格物之全套功夫。所謂「致知在格物」,要達到知,必須做到格物,從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中得到智識,切磋琢磨,鍥而不捨,乃能學道而自修,達致至善之境地。人類在求生進化過程中,處處在學,日日在學,所以智能知識時時在進步,若一旦不求進,即相對在退步,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知天地:我們既活在天地間,為人群一分子,首先就要理解「人」以及對「人」有正確的認識。但要做到理解和認識,必須先跳出「人」之範圍,理解其所處之環境,以此為基點,由客觀立場看「人」,才不會「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而自身陷入迷茫。所謂「知天地」,就是理解自己所處的大環境。所以《中庸》雲:「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我們生活於如此偉大生動的宇宙中,天地之表徵尚多,有厚博、高明、悠久;「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如此天地必定有影響我們的地方,有足以啓示我們,讓我們效法之處,而這大環境也必定有我們需要配合之處,所以理解天地人相應,知天地然後知人也。故我們應當時時認識環境,順應天理,「取法於天」「以聽天命」,則可以「與天地合其德」矣。

    知命:所謂知命者,「命」字的實際含義,其實無涉迷信,廣義來說,實則指「趨勢」。過去種如何之因,今日則得如何之果,此為命也,不僅不迷信,還極合乎理學之道理。我們看算命,均要瞭解一般人事變化之通則,根據當事人的過去,判斷此人未來之禍福吉凶。若從表面來看,似甚玄虛,但實則有科學之根據。有史以來,世之聖賢豪傑,先知先覺,皆能洞燭先機,順應趨勢,故能領袖群倫,為民先導。所有管理和政策,均需「順應天理,應乎人情」,亦即孟子所謂「天與人歸」之意,即「天命」也。然而道之能行與否,必須達到一定條件,適應時勢所趨,且非一人之力能左右。而趨勢之形成,非一朝一夕之故,其因素可能非常復雜,不易先知。

    知性:性為生物生存之本能,非人類獨有。告子曾以「生之謂性」及「食色性也」定義,孟子卻認為這樣的定義雖無不當,但過於籠統,無別人類與禽獸。人若僅知發揮求食求偶之本能,則與禽獸無別,何能自稱為萬物之靈?所以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人和獸最大的差異就在仁義道德。仁義即為人之本性,其發自於自然,故有仁才是人。子曰:「仁者,人也。」孟子曰:「仁也者,人也。」人類不斷地繁衍,資源分配常有不足或
    不均,從而問題產生,如何使人人發揮順應本能本性,但又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達到中庸,以達致共生共存之目標。節制其本能本性,使之不妨礙他人生存,如此謂之「忍性」。順應本能本性,致共生共存,謂之「率性」。而這三者均求在物質與精神兩方面增進生產與均勻分配為其最終之目的。所以謂「率性之謂道」。

  • 中庸天命之謂性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8-02 13:00:00

    111. 文化是如何出現?—經驗實證與哲學的態度

    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現象。為何眾多生物中,只有人類能夠創造文化、文明?這裡有實證的歷史考究入路:人為了適應生存的環境,偶然地發展了智力,於是創造了知識、制度、宗教、藝術等等;另一種是中國哲學的入路:《中庸》說:「天命之謂,率性之謂道」。是表示上天賦予人類特有的本性,儒家稱為性善之性,人類修率其人性,因而能參贊化育自然。文化始終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概念,讓講者跟大家淺近分析一下。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趙善軒(歷史學者、時事評論員)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