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去年暑假就應該要有的轉考感言被我一拖再拖到現在,是因為時間還沒到,也是因為我還不了解自己的感受。
————
熬了一整學期的寒轉就這樣過去了,而我也順利的上榜,連看似較艱難的長庚都上了。終究,我還是選擇待在中山醫,因為習慣、因為朋友、因為喜歡可以住自己房間的自由感。我以為自己會想往更好的學校發展,...
其實去年暑假就應該要有的轉考感言被我一拖再拖到現在,是因為時間還沒到,也是因為我還不了解自己的感受。
————
熬了一整學期的寒轉就這樣過去了,而我也順利的上榜,連看似較艱難的長庚都上了。終究,我還是選擇待在中山醫,因為習慣、因為朋友、因為喜歡可以住自己房間的自由感。我以為自己會想往更好的學校發展,但是思考過後,我發現我無法想像再次離開家裡到陌生的城市重新生活的感覺。
其實放榜的當下我沒有任何激動的情緒;這也是我至今還無法理解的事情。可能是我真的拼太久了,也可能是我骨子裡知道自己這次的努力會讓我上榜,只是話不敢說得太早。這次,我選擇安逸,也至少知道自己是有實力考上的,這樣就夠了(長庚中國醫掰掰)
我真的很不會讀書,簡簡單單的一個醫大護理學系可以使我考了10場考試,從大一下學期拼到現在(應該要是大三下學期了),整整兩年才讓我拿下正取。
同時我也不覺得自己笨了,因為我知道自己能夠從高職跳到醫學大學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我發現完全是學習態度的問題;去年我補習,我拒絕社交,我胖了6公斤,一切都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很認真在讀書不肯被打擾,結果我在讀書的時候大半都是在放空。
而這學期,我同時修了全部的護理系必修,接了3個家教學生,每個禮拜跑牙醫,還減了6公斤,卻也考到正取第一名。我第一次感受到那種起床後身體唯一想做的事就是坐到書桌前,而感覺永遠都讀不完卻又不斷往前進的衝刺感。
我發現我很喜歡讀書,但讀的是我有興趣的書,比如說微妙的解剖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學習的美好(但我討厭組織)。
我也只想當一個只要煩惱期中期末的大學生;這種煩惱實在是太幸福了!
轉胞人生劃下句點了,而我也該完成我的大學生涯了(研究所還在考慮),但我終於可以開始玩社團,假日可以出去玩,也可以好好的把在校成績拼高了(有困難)。
我也覺得我很有福氣,一路上遇到許多幫助我的人,不管是在課業上的幫助,還是心靈上的支柱,你們都是我的貴人。
他們說,花一兩年換取想要的未來,值得嗎?我覺得值得! #璇の長篇大論
中山醫學大學放榜 在 愛嘉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學繁星推薦今天放榜,國立東石高中有50位學生上榜,錄取率突破80%,分別錄取成大、政大、台師大、高師大、中山、中央、海洋、嘉大、中興、暨南、北市大、聯合、高醫大、中國醫大等大學,其中,學生高笠萱以優異成績錄取台北醫學大學臨床藥學系,成為東高第2位北醫人。
今天朴子市吳品叡及校外會督導葉聰謨皆帶著紅榜來祝賀,此外,家長會楊明賢、首席顧問陳浚沂及前會長林文正也都在百忙之中,抽空前來恭賀學生。
中山醫學大學放榜 在 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父母的背影
我的父親出自高雄的農村。
大學畢業後,為了養家做過很多工作。
後來最主要的工作從事養殖漁業相關產業
我有幾個患者的家長是在湖內、茄萣養魚的,經常有話題可以聊。
雖然我沒有父業可以繼承,但父親努力工作的身影,對我影響是很深遠的。他很強悍,可是幾乎沒有打過我(在那個年代的父親,這是少見的)。
他的缺點當然很多(還好他不會看到這篇XDD)
但對我的正面影響是巨大的。
我也期許我也可以做孩子的榜樣。至少他長大後想到父親,是個正面的形象。
我想,我們為人父母者。最重要的就是給孩子好的「背影」吧
(為什麼我會想起朱自清的背影呢?)
這張照片,是三十多年前跟爸爸去澎湖義診的時候照的。
最近一位負責哈佛大學醫學院入學面試委員十多年的的教授告訴我,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 每年收到全球大約八千分申請書,初步篩到八百人之後,進行面試,最後錄取一百五十人入學就讀。這位教授負責面試這關,要把八百人篩到最後一輪一百五十人。我很驚訝的聽到這位教授和她的委員會的成員們,認為面試的目的,是要找出那些人來唸這裡會快樂、適合當醫師並且可以熱愛他們的工作,我想,也許成績、論文數目、過去在校表現多優秀,在這八百人當中已經差異不大了。
跟台灣的學生一樣,很多哈佛申請人會在申請書中寫上一些到偏鄉、開發中國家的服務經驗。只是美國還沒有聽到厲害到像台灣,還有專門的公司(營利的,且不只一家),可以提供志工旅遊服務,讓學生家長付錢,利用暑假送小孩到開發中國家服務,增加履歷。哈佛大學的教授說他們看的是consistency,意思是說,要看看這些人是否真的始終如一、持續地在做些工作。教授說,如果一個學生真的很關心弱勢,他不會忽然到了要申請學校才開始。哈佛大學委員們曾經用consistency這個條件,抓出一份作假的申請書:某個學生寫道他去牙買加的soup kitchen (免費供餐給街友的服務)服務了十二天,細心的教授去查了之後,發現這個人是跟家人去牙買加度假十二天,其中花了兩天去soup kitchen當志工,拍照留念。為什麼口試委員可以抓出來這個作假? 因為從這個學生前面的紀錄,看不出來他會有興趣和熱情去做的事情。
每當放榜季節,就會有許多網路文章報導某同學考上或申請上醫學系,有時候這些報導會講這些學生立志習醫的是因為小時候家中有人經歷疾病之苦。這跟我父親立志習醫的故事很像,他在1945年左右,因為美軍轟炸台北,我的祖父帶祖母、七個小孩舉家到大屯山腳躲避空襲數月,我的祖父染上感染症(不知道是瘧疾、或是腦炎)過世,兩歲就喪父的父親,從小立志要當醫師救人。第一年考上中山牙醫,讀了一年後,利用生物實驗課翹出來重考,實驗課的助教跟同學說他考不上的,後來重考上了北醫牙醫,當了第四屆學生,據說當時台幣十萬元捐給學校,可以從牙醫系轉藥學系,再加碼可以轉醫學系。家裡沒錢,所以父親沒有轉系圓醫師夢,就這樣繼續唸完牙醫系,之後到彰化基督教醫院做住院醫師,然後在台北開業。
開業以後,父親沒有改變初衷,他跟馬偕醫院從1980年代開始利用每年暑假期間到澎湖的離島義診,連續去了十年後,馬偕因為換了院長停辦,他用個人的力量自己去,前前後後總共持續了三十年。不跟大醫院去後,義診需要自備器具,他去高雄拆船公司購買輪船上拆卸下來的壓縮機,自己裝上木板和輪子。有幾個小時候依稀記得的畫面是,父親帶著一家人到離島義診,我負責拖著父親自製的壓縮機,在前往將軍島的小船上,一面暈船嘔吐。
很多參與過義診服務的醫師會質疑義診的成效,因為看一次、給一次藥就可以治療好的疾病真的很少。但牙醫的義診不一樣,例如拔牙是一次就好。我爸爸還做了一件很特別的事情,他幫比較辛苦的病人免費裝假牙。他曾經幫服刑人、身心障礙的病人免費裝假牙,他需要在現場打模後,飛回來台北找技工做好假牙,之後再飛去澎湖一次,親自幫他們裝上,這種免費服務做了很多年之後,因為擔心這樣做會影響當地牙醫師的生意,才停止。
照出這張三十多年前的照片,是因為最近爸爸帶著孫子們去澎湖旅遊,重溫過去三十年爺爺走過的足跡。(我們家還在美國所以這次沒跟上,但下次是一定要的)。我認為那是孫子輩們非常好的教育。這讓我想到我在南非的牧師有一次講道問的:你給你的孩子們什麼畫面? (甚麼樣的身影?) 南非許多人在家中有酒窖,酗酒的問題也嚴重,牧師在台上演出醉酒的爸爸,問:這就是你想要給孩子們的畫面嗎? 其實牧師在講的是impartation (有點難翻譯的字),老師傳遞知識給學生叫做impart知識,前提是老師要先有知識,那麼父母親impart character (品格)呢? 做父母的要先問自己有什麼可以好的生命性情可以impart。
離開臨床太久,我已經沒有辦法給自己的小孩診治病人的畫面和身影,也許小孩長大後記得爸爸的身影是滑手機、對著筆電打報告、讀paper,或是偶而去演講。 但是我還是需要勉勵自己,把從我爸的身影那得到的impartation(希望有):
第一、 始終如一、持續 (consistency)
第二、 關心比自己更辛苦的人 (莫忘世上苦人多)
第三、 當個傻子 (有時候)
這幾件事情傳遞給下一代。
(遲來的)父親節快樂,謝謝爸爸。I am so proud of you, da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