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山大學自學園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山大學自學園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山大學自學園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山大學自學園產品中有1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57的網紅C.C.M Math,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前幾天去衛道中學演講,回應學生對108課綱的學習歷程檔案的迷思與誤解。我簡單講一下大致上的問題,這些迷思與問題在各高中幾乎都差不多: (1) 學生最在乎的居然不是檔案本身的內容、結構與品質,而是字數與美編排版。我真的覺得有一堆奇怪的大人在嚇學生 (但是我有拜託學生不要自以為棒地把完全不重要的字...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親子玩水族:生物觀察,生命教育,親子共作,適合大人小孩一起飼養的53種水族寵物」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吳瑞梹 (Paul Wu) 內容簡介: ★3~10歲親子共讀,11歲以上自主閱讀★ 想養寵物,但遲遲不敢開始? 水族動物形態美麗且獨特,只要懂得牠們的基本生存條件...

中山大學自學園 在 海希Healthy——從被助者到助人者的距離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20:04:09

2021.05.14 廢柴大學生活是拼盡全力的證明——上課&考試篇 / 前陣子跟中山醫醫學系學會合作一場特別的展覽,以下部分內容跟大家分享。(視情況分享報告&宿舍篇) /⠀ ●我是海希,海希是我  我叫海希,2月剛從心理學系畢業,是一位患有躁鬱症、焦慮症、PTSD、選擇性緘默症的女孩,也是...

  • 中山大學自學園 在 C.C.M Math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22 08:36:48
    有 2 人按讚


    前幾天去衛道中學演講,回應學生對108課綱的學習歷程檔案的迷思與誤解。我簡單講一下大致上的問題,這些迷思與問題在各高中幾乎都差不多:

    (1) 學生最在乎的居然不是檔案本身的內容、結構與品質,而是字數與美編排版。我真的覺得有一堆奇怪的大人在嚇學生 (但是我有拜託學生不要自以為棒地把完全不重要的字標紅字粗體加底線,因為100%弄巧成拙引人發噱)。

    (2) 理論上每一個學校的每一個科系都會公布評量的審查評量尺規(Rubrics)的"原則與方向"(但不會讓你真的看到細部評分表),但有些高中端似乎都不知道這些事。例如中山生科系就會在網頁上載明我們想要什麼樣的資訊,校方的108課綱與招生專業化專區也會有相關資訊。但我的確認為各科系在這方面資訊的透明度與公告的即時性是需要加強的。各系要求的東西就是各系在乎的事情。

    (3) 學生一直謠傳"大學教授不會看所以不用準備",或許真的有"意氣風發且對108課綱感到嗤之以鼻"的大學教授去高中演講時會說"我們不看那個",但我認識的大學教授都說會看喔,而且我們一定會看到。

    (4) 學生最不需要擔心的是"格式、字數、美編",但學生最需要擔心的是"平常什麼都不在乎、什麼都無所謂、沒有觀察、記述、思辯、資訊判讀、寫作(各種文體)、實踐想法、閱讀"的習慣,也忽視了很多能力的養成同時都有學校、家庭、社會教育與自學成份。把一切都推給"學校沒有教","沒人叫我要做"是不行的。

    (5) 學生不斷地問"很怕做出來的東西教授不喜歡",最大的問題學生平常就不在乎日常生活中所接受的服務、產品、知識、技術、政策是怎麼來的。平常不在乎各種專業的存在與養成,但只會腦補自己"應該要當白領吹冷氣賺大錢",請問這時候怎麼會"忽然知道該領域在乎什麼"?想賺錢也不是錯,但是一個從來不在乎理想科系專業要求的學生真能入行,能賺得到錢嗎?

    (6) 如果很在乎該領域在乎什麼,那平常就應該要留心專業人士問什麼問題?希望解決什麼問題?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什麼功課都不做,然後才哭訴自己無所適從。怎麼貼近專業社群?網路上有一堆的資訊,不要只會看爆料和靠北社團。

    (7) 我認為絕大多數學生並不需要在資料中顯示自己"早就立定志向",再講一次,學習歷程檔案的目的是要看看學生究竟有沒有摸索與探索和實踐想法的經驗,而不是要每個人端出非常有針對性的成品。這樣的人不是沒有,但本來就很少。或許有些浪尖上的熱門科系認為"沒有明確目標的學生我們不收",但我相信多數科系敢挑的學生只要達到"腦袋清楚、邏輯不差、有學習熱情、過去所學與現在所選之間有脈絡可尋"就好。

    (8) 不需要別出心裁,只要誠實踏實與完整的學習就好。再說一次,學習歷程檔案不是特技比賽,"探索與實作"就是"好好實踐你的點子的經驗",而多元表現就是"和學校一般教學未必有關係,完全出自自己興趣的所作所為"。我要特別說明的是,很多"多元活動"在校內就可完成,沒有要花錢出去補。但我認為學生的學習與探索不需要受限於校園。

    (9) 有學生認為"做了很多但只能上傳一點點",表示自己應該要有篩選最佳表現的能力啊。我們大人申請任何東西也不是在堆疊經歷的,很多東西也只能擇優挑3-5樣啊~

    (10) 有學生認為"這樣很花時間",同學,請問有什麼事情是不花時間的?打手遊和睡覺也是要花時間的。

    另外我建議高中端在設計"格式"給學生寫的時候,要記得這些東西最後是給"經常在看報告"的大學教授看的。所以那個格式看起來不能像週記、聯絡簿或悔過書。

    要不然我們看資料時會看到一堆"還不錯啊"、"還好"、"先不要"這種廢話。

  • 中山大學自學園 在 楊華美 花蓮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6-15 17:30:00
    有 297 人按讚

    🏛【國家級海洋資源博物館在花蓮】🐋

    沒錯,在不久的將來,花蓮會有國家級、低樓層、襯托自然地景的海洋博物館~🎊

    上週六,我受邀參加今年的「野望太平洋:花蓮國家海洋日活動」,從環境紀錄片《藍色星球II:共同的海洋》中開啟對海洋議題的思考,聽取眾多來自學者、民間團體代表、地方民眾、青年學子,對花蓮未來即將設立的國家級海洋資源博物館的想像。討論會中的對話相當精采,無論是從親水、海洋生態、海洋文化、城市發展的想像、不同族群與海互動後發展出的生活文化等面向切入,都提出很棒的觀點。👥

    #海洋資源博物館規劃背景

    臺灣四面環海,管轄海域約為陸地的五倍,這片「藍色國土」是台灣未來發展的重要資源。而花蓮全縣沿海的特性,更是讓花蓮人的生活經驗與海緊密相關。尤其是早期不同族群的先賢,從海上移居來到花蓮,沿海群居聚落,發展出人文與自然交融的獨特海洋文化。🛶

    在國家的重視、民意代表的爭取下,108年5月起,由政府與學校、民間團體合作,開始規劃在台肥花蓮深層水園區南側, 約8 公頃腹地的國家級海洋資源博物館。🐬

    這個博物館的設置,不是要把海洋知識閉鎖在建築物裡,而是透過一個核心建築物,以多元且有趣的方式傳遞海洋相關知識,提供體驗與親近海洋的機會,更重要的,去串聯七星潭、賞鯨碼頭等場域,從海洋資源廊道的概念規劃整體地理區域。🏘

    #從自身經驗出發提出海洋資源博物館規劃的想像

    我在討論會中,分享自己在美崙出生成長,身邊有許多同學住在鳥踏石漁村的經驗。當鳥踏石漁村因為花蓮港拓港而遷村後,當地原有礁岩地景消失,觸目所及的景色,是消波塊、海堤、頻繁出入的砂石車,漁村文化也消逝無蹤。我們對海岸線沿岸的文化不僅陌生,對海洋的想像也很貧脊,甚至是害怕接近的,相信有很多花蓮人跟我一樣,雖然是花蓮的孩子,住的離海很近,但卻連游泳都不太會,更不用說有參與海上活動的機會。😞

    再者,花蓮漁獲雖然豐富,但花蓮人卻少有機會吃到,這樣的現象跟城市的發展、人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有很大的關係,相當期待未來這個國家級海洋博物館的規劃,能讓花蓮在地人或從國內外來到花蓮的旅客,都能透過博物館帶動民間討論、貼近海洋的機會,增進對海洋的認識與理解。🤓

    相信廣大的鄉親朋友們跟我一樣,對花蓮即將擁有國家級海洋資源博物館同感興奮與期待,歡迎大家在底下留言,分享您對博物館規劃的想像,一起讓這個國家級的博物館有花蓮的海味和地氣~🙏

    🗂參考資料:
    蕭美琴推動海洋資源博物館 中山大學得標規畫
    https://reurl.cc/0oGmyb
    花蓮首座「國立級」博物館 海洋資源博物館年底啟動
    https://reurl.cc/V6g2QR
    海洋資源博物館調查及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期末報告修正定稿
    https://reurl.cc/Mvg2Vk

    #新花蓮美一天
    #花蓮縣議員 #楊華美
    #海洋資源博物館
    #歡迎分享 #留言表達看法

  • 中山大學自學園 在 徐永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4-14 22:42:36
    有 261 人按讚

    【徐永明專訪6-2】庄腳囝仔隨黑手父北漂 民主啟蒙話說從頭

    匯流新聞網記者何豪毅、邱璽臣、李盛雯/專訪

    徐永明在小學時跟隨爸爸媽媽移居到台北,可謂「城鄉移民」第一代。長大後才認識他的人都以為他只會講普通話,甚至以為他是外省二代,直到他上電視政論節目後,才發現他是台中豐原人,說著道地流利的台語。

    提到徐永明的成長背景,神岡是他父親的故鄉,豐原則是母親的家鄉。他在台中唸的信愛幼稚園由長老教會設立,以閩南語教學。以至於他隨父母到台北,就讀小學時遇到「不會講普通話」的困擾。語言上的隔閡讓還是個孩子的他生活難以適應。但從小就很有毅力的徐永明發揮他的特質,努力克服難關,融入台北都市環境。

    清苦中展現毅力 融入台北成學霸
    回想起童年時光,徐永明透露生活在鄉下的許多人過著相當辛苦的日子,唯一能改變的機會就是到城市裡面當工人,他的父親就是其中之一。那時徐父是修車廠板金工人,全家搬來台北後,有段時間都住在工廠旁違建裡。徐永明說當時他最重要的零用錢來源,是趁課餘時間拆報廢車,賣廢五金賺零用錢。

    雖然雙親的學歷不高,但他們很努力栽培徐永明,而他也沒辜負父母的期望,順利成為學霸,一路順遂地從中山國中、建中、台大,到美國密西根大學取得政治學博士回國任教,他是家族裡面第一個上大學、出國及在大學教書的人,非常爭氣。

    不僅課業成績優異,徐永明自學生時代就開始積極參與爭取言論自由的學運,或是從事攸關公共事務議題的活動,他說:「現在想起來,覺得那時候學生時代真得滿忙的。幾乎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會(參加),因為當時參加學生社團,什麼都有參與。」

    抗議校刊需審稿 參與學運累積從政養分
    徐永明表示,他最早出現抗爭行為是在念建中時,當時在校刊社的他,因為校刊出刊前都必須經過師長審稿,為了表達不滿,他跟同學在出版校刊時會把老師審稿刪掉的地方空下來,以這種方式做無聲的抗議。

    另外,徐永明也說學生時代的事件,像是反軍人干政,或是鄭南榕事件,對他們的影響都頗大,當時國民黨對於學生的控制,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在言論自由這一塊,楊偉中是他高中建青社的學弟,大一時楊還找他們一起回建中去抗議。當時一群人穿著建中制服在門口發傳單,跟校長談判到半夜。這些曾經熱血抗爭的歲月,已埋下他日後從政的種子,直到今日年過半百,仍舊繼續率領政黨為人民爭取權力,伸張正義。

  • 中山大學自學園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1-03 08:57:00

    本集主題:「親子玩水族:生物觀察,生命教育,親子共作,適合大人小孩一起飼養的53種水族寵物」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吳瑞梹 (Paul Wu)
       
    內容簡介:
    ★3~10歲親子共讀,11歲以上自主閱讀★
      
    想養寵物,但遲遲不敢開始?
      水族動物形態美麗且獨特,只要懂得牠們的基本生存條件和需求,任何人都能成功飼養,是能適應大部分環境的可愛寵物。在本書中,水族專家、生命科學博士吳瑞梹以簡明的圖文,面面俱到地傳授飼養水族的必備知識,包括水生動物的各式習性和特色,飼養成功的重點和硬體條件,讓老師和家長可以藉由本書的指引,與孩子一同觀察、學習寶貴的生物知識與珍惜生命的態度。
      
      「很多住在都會的孩子沒有接觸過真正的大自然,一到了真正的野地中又不知道如何觀察與理解環境及其中的生物。但若只去動物園也只能觀望,便無法瞭解何謂親手照養與觀察動物習性。這時候街上林立的水族館反而成為都會孩子接觸貓狗以外芸芸眾生的絕佳機會。這些小動物並不應該只是商品,不只是撫慰人心的萌物。這本書正是為了這樣的孩子與父母書寫,讓這些小動物不只被養活,也能過得好;讓孩子不只得到樂趣,也養成負責、細心與同理心。」──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本書介紹的水族類寵物共同特色為:
    .飼養條件門檻低,硬體、飼料準備簡單。
    .體型適中,容易觀察。
    .外形與行為多樣化,生物學知識豐富。
    .取得容易,市場價格親切。
      
      多彩多姿的水中生物,各個都有奇特本領,從飼養的過程中,孩子能學會同理心、尊重生命,以及主動學習、負責任的觀念。水螅有祕密武器,渦蟲有不死之身,鬥魚爸爸一定先有房才結婚,慈鯛爸爸和媽媽不但是恩愛夫妻也是模範父母,有的魚卵能像種子一樣保存,遇水則發……。多樣好玩的水生動物行為,讓大人小孩都能驚豔於大自然的奧妙,是想入門水族的新手,或想與孩子一起開始飼養動物時的父母最佳的實用指南,也很適合作為中、低年級的生物課程的輔助教材。
      
    .暢銷書《魚菜共生自學指南》作者寫給大人與孩子的水族學習指南。
    .53種水生動物加上延伸品系,從魚、蝦、螺到蛙、龜、蠑螈一次全覽。
    .飼養技巧、觀察方法和生命、衛生教育面面俱到,協助老師及家長建立孩子全方位的科學觀。
    .清晰美麗的水族攝影,正確辨識動物外型特色與行為表現。
    .附趣味學習單,增進學習效果。
      
    作者簡介:吳瑞梹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博士,專長為水生生物學、環境生態學、水產養殖學等。曾任職於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臺灣大學等多所學術研究單位。具有數十年的水族生物飼養觀察經驗,長期參與水族攝影、出版與推廣的工作,並曾受邀至多所學校社團與年度觀賞魚博覽會中進行演講,分享經驗。作者創作無數水族圖文,散見於國內各大水族出版刊之中;並著有《魚菜共生自學指南》、《燈魚圖典》、《坦干依喀湖的亮麗鯛》等多本書籍。
      
    相關著作:《【行動顯微體驗版】親子玩水族:生物觀察,生命教育,親子共作,適合大人小孩一起飼養的53種水族寵物》《魚菜共生自學指南──從居家觀賞、自給自足、社區教育到工廠生產,建立綠色永續的現代耕養系統》

  • 中山大學自學園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6-04-29 08:00:00

    廣州市饒宗頤學術藝術館暨中山大學饒宗頤研究院2015年在穗揭幕,是繼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之後,又一以饒宗頤命名的學術交流機構,亦是內地第一個饒學研究機構。國學大師饒宗頤以曠世之才,文通六國,學富五車,堪為一代鴻儒,與季羨林先生並稱“北季南饒”。饒老憑藉自學苦讀成才,通曉六國語言,研究領域囊括了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禮樂學、宗教學等十多門類,數十年積澱後在不少領域獨闢蹊徑、開荒播種。這位被當代“最後的通儒”的國學大師,擁有百科全書式的深厚學養,令後輩學者難以望其項背。2016年四月學術館舉辦了一項名為[端石聚珍]之端硯展覽,吸引了大批文藝愛好者前來觀展。展覽共展出由國學大師饒宗頤銘繪、制硯名家陳偉剛鐫刻的端硯66方,是書畫藝術與硯雕技藝的完美結合。端硯彙集了端溪老坑、麻子坑、宋坑、有凍岩、白線岩等諸岩佳石,基本涵蓋了端石的主要石種。此外,廣州市饒宗頤學術藝術館還出版了《端石聚珍—選堂銘繪陳偉剛鐫刻端硯譜》一書,展現各種端石特色,是研究肇慶端石的寶貴資料。
    端硯石是古端州(即今廣東省肇慶市)端溪硯坑一帶產的硯石。端硯始于唐朝武德年間,已逾1300多年,其石質柔潤、發墨不滯、三日不涸,呵氣能研墨,石品花紋豐富多彩,被尊為中國四大名硯之首。端硯石硬度為摩氏(2.8至3.5),比墨條的硬度(2.2至2.4)稍硬,但比刻刀的硬度(約5)低1倍左右。致使端硯下墨快、易雕刻。不吸水;端硯石顯孔隙率小、飽和吸收率低,說明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開型或小開型裂隙不發育,使硯石蓄水不涸。端硯石分紫端、綠端、白端三種,其中紫端石為富鋁、鉀、鐵的矽酸鹽類岩石。綠端石和白端石為富鈣、鎂的碳酸鹽類岩石。紫端石和綠端石形成於同一個泥盆紀。白端石形成於比紫端石晚7000萬年石炭紀。端硯石眼是生長在硯石中,形狀似動物眼晴的球狀石核。原型為綠色豆粒沉積作用形成,地質學稱豆粒構造,中心一粒為鐵礦物,外殼包裹不含磁鐵礦和赤鐵礦等鐵礦物的綠色粘土。顏色暈圈于硯石形成的最後階段因中心鐵礦物氧化,鐵質擴散浸染作用形成的。端硯之所以名貴,除了有獨特的石質外,還有豐富多彩,變化莫測的石品花紋(又稱石品)。這些石品花紋是由於某些礦物成分的局部聚集,在端硯石中由白、青、藍、紅、褐、綠等顏色組成的各種圖案,有的成塊狀、有的成斑狀、有的成花點狀、有的成線狀,端硯藝人們依據這些花紋的大小、形狀,分別用與自然界某些物象相似的名稱來命名,並巧秒地運用到端硯的藝術創作中,大大提升了端硯的價值。凍是端硯中不同形態的白色絹雲母扁豆體,是端硯石中質地最細膩、最幼嫩、最純淨之處。根據不同的形態質感和顏色,分為蕉葉白、魚腦凍、碎凍、米仔凍、浮雲凍、天青凍等。硯的設計要求“因石構圖,因材施藝”,除了傳統硯式外,還要充分利用天然石皮,彙集文學、歷史、繪畫、書法、金石於一體,可以說是將硯昇華為一種綜合性藝術品的重要環節。端硯雕刻主要有深刀(高深雕)與淺刀(低浮雕)雕刻,還有細刻、線刻,適當的通雕(鏤空)等,名貴的硯石不雕或少雕,平板硯多為優質硯石。挑選端硯時,要看出自於端溪的哪個坑洞。其中1.老坑、2.麻子坑、3.坑仔岩,這三個就是人們所說的三大名坑!這三大名坑身上具備了所有端石最優質的石品,歷朝歷代一直都是貢品所選!現代端硯大都有上蠟,使用前要退蠟,傳統用杉木炭粉沾水用稻杆擦硯堂去蠟,現代用洗衣粉、牙膏去蠟。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