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山大學網路註冊系統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山大學網路註冊系統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山大學網路註冊系統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山大學網路註冊系統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5萬的網紅焦糖哥哥-陳嘉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上次很開心能參加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主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學術研討會,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東吳大學。那天知識量太大導致肚子餓,但又不好意思吃兩個便當,所以發現樓上有麥當勞還開心地傳訊息給朋友說:「妳學校好讚喔!竟然有麥當勞。」對方回:「我學校確實有麥當勞,但我讀的是清華大學。」 😔 當天研討會的下午茶點心...

  • 中山大學網路註冊系統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31 18:22:25
    有 1,267 人按讚

    上次很開心能參加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主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學術研討會,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東吳大學。那天知識量太大導致肚子餓,但又不好意思吃兩個便當,所以發現樓上有麥當勞還開心地傳訊息給朋友說:「妳學校好讚喔!竟然有麥當勞。」對方回:「我學校確實有麥當勞,但我讀的是清華大學。」
    😔
    當天研討會的下午茶點心很讚,我一直盯著桌上的司康流口水,但實在不好意思跟同學搶點心吃。😂
    我擔心教授誤會我去現場白吃白喝,所以寫了一份作業證明我有認真聽課。

    =======研討會開始=======

    主辦單位: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協辦單位: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
    時間:2020年12月5日(週六)09:00-18:00
    地點: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

    社會學家Max Weber於1920六月因感染大流行肺炎而過世,一百年後同樣遇到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我們紀念這位影響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經濟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家格外具有意義。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人文社會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合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紀念研討會,讓現代學者透過知識上的交流與韋伯對話。大多數的人都以為韋伯只是社會學家,對他的印象就是與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和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 並列為「社會學三大經典作家」。如果更熟悉韋伯一些的人可能會知道其最著名的著作《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以及《經濟與社會》都是社會學經典,但較可惜的是,讀過這些著作的人,或許也罕有機會去深度理解韋伯的知識創造過程,以及為何他從不認為自己是社會學家。

    這場研討會邀請了多位學者與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裴元領的論文<宗教是什麼?為研究韋伯宗教社會學的準備工作>以中國四書五經、易經、聖經、佛經、墨子、印度摩科婆羅多及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來分析韋柏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的<從新社會學的角度談韋伯>認為社會學的關鍵在於創造力,而不是有多少學派、生產多少論文。現在的環境已經不是社會學誕生的那個年代,而是數位社會時代,這個年代你(妳)在網路上的「帳號」比自己是誰更重要。在(法國後現代思想家)布希亞的時代,人們認為「大眾不在乎真實」,但到了今天,則是「大眾創造真實」——假新聞、偽資訊都是現代人的集體創造。跟性愛機器人做愛算不算出軌?未來趨勢已經不是在爭吵性別、性向,而是當機器人成了人類更好的選擇而非替代品時,這些倫理問題怎麼辦?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君玫的<韋伯與奧斯華德:一個能量社會學的想像>從化學家奧斯華德的「社會能量學的一元論」與韋伯的「多元社會學觀點」的對立衝突切入。根據她的研究,韋伯不認為奧斯華德的化學概念可以推展到人文社會,只是現代的人反而開始重讀奧斯華德的能量學(能量的關係),因為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確面臨能源、環境等新的問題。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賴曉黎的<從禁欲概念論尼采與韋伯的異同>研究尼采的《道德系譜學》與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宗教社會學》中,禁慾理想與韋伯禁慾主義之間的主要區別。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暨系主任黃厚銘的<消失於社會學中的理論與經驗間關係之多元想像>認為思想史、理論研究不該只存在哲學、歷史學中,但不少人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只有「質性、量化、田野」三種方法。講者取三大家理論與經驗之間的關係來說明:涂爾幹的「社會事實論」是用一個理論來掌握一個實在,並從經驗中來驗證理論是否符合實在,或從經驗中產生新的理論。韋伯的「理念型」則建構出一個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的東西,認為社會學是具體事實的科學,所以最抽象的法則最沒有用處,沒有辦法套用於所有社會。韋伯的理念型和涂爾幹的普遍可以適用的想法與抽象概念抵觸。如果是這樣,那麽,馬克思學說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狀態」,若將其核心精神從《資本論》中抽掉,只留下經驗證據,那這本書還能成立嗎?青年馬克思談了一個共產世界的理想狀態的理論,但《資本論》的實證經驗卻非如此。中山醫大醫社系副教授黃敏原的<韋伯的人論及其社會心理學考察>指出韋伯由理念引導世界圖像,認為需要我們「熱情」參與,並舉「清教徒可望成為天職人,我們則必須是職業人」的新教倫理為例。

    每位講者雖然只有短短的20分鐘,但卻帶給現場聽眾如沐春風的知識啟迪。只可惜礙於篇幅與我的知識有限,僅能以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論文作為研討會代表,而與會學者豐富精彩的研究,大家可以按照論文題目搜尋拜讀。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在其論文<韋伯的某種「人的科學」的構想:1895-1907>(Max Webers Konzeption einer “Wissenschaft vom Menschen”:1895-1907 )中提到,韋伯關於某種「人的科學」的構想形成,與他轉換人生跑道(由法學家轉變成國民經濟學家)有關。並且,這種「人的科學」的構想,從 1895 年弗萊堡大學就職演說首度提出,到1907到 1910 年已初步完成, 直到1910德國才成立社會學學會。講者在研討會上企圖論證韋伯的通才在各領域皆有傑出表現與貢獻,只是韋伯在學術領域中不斷跨界的強烈特色,也導致後人不斷地挑戰他的權威;但同時,各領域的學者得藉著韋伯的典範出發,才能開啟更多知識上的創新與可能。根據韋伯太太瑪莉安娜(Marianne Weber, 1926)的說法,青少年時期的韋伯花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製作了一幅 1360 年的德國歷史地圖,並在 15 歲那年的聖誕節期間再度寫了一篇長達 46 頁的論文<對印度日耳曼諸民族之民族性格、民族發展與民族歷史的一些考察 >。
    但從小熱愛歷史的韋伯並沒有成為歷史學家,除了他的興趣廣泛外也有經濟上的考量——就跟我們尋常人一樣。韋伯 1882 年 5 月在海德堡大學註冊時,是以「法學」作為主修與職業學門 ,1884 年冬季學期轉讀柏林大學、1886 年通過第一次法學國家考試,直到 1889 年完成博士論文及1891 年完成任教資格論文完整了法學家訓練。所以,韋伯在 1892 年開始以私講師身份在柏林大學教授法學課程,並於 1893 年 11 月被任命為法學非教席教授。

    韋伯的教職生涯並非一路到底毫無變動,這與德國的教育體制、韋伯個性與博學多聞都有關係,就像1893 年 6 月弗萊堡大學哲學學院就已經想要挖角韋伯去擔任「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的講座教授。 而韋伯在 1894 年 4 月初決定轉換人生跑道接受聘任,前往弗萊堡大學擔任「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的講座教授。這也意味如果韋伯只懂法學,是無法受到弗萊堡大學哲學學院青睞的,假如他的底子不夠也無法輕易脫離舒適圈,獲得更好待遇的工作。

    韋伯於1919年1月28日受巴伐利亞「自由學生同盟」之邀,在慕尼黑大學所做的二場演講,<以學術為志業>與<以政治為志業>皆是「以精神工作為志業」的系列演講。韋伯後來根據速記人員抄錄的筆記,於1919年出版演講內容。為何韋伯會特別提到政治呢?在還沒了解韋伯前,我原以為像他這樣的經典學者不會沾染政治領域,但在閱讀這兩篇演講稿後得知,在當時德國的學術氛圍,韋伯意識到政治立場干擾學術領域造成的困惱。他在演講中呼籲——一種學術倫理的規範性訴求——政治不屬於課堂、教師扮演先知的徒然。在此摘引<以學術為志業>中對於學術倫理訴求的經典段落:「在文化團體以及政治團體的範圍內應該如何行動——這兩種完完全全是不同性質的問題。如果他接下來問道,他在課堂上為什麼不應該同時處理這兩者,那麼對這個問題的答覆就是:因為先知與鼓動家並不屬於課堂上的講臺。先知和鼓動家都被告知說:『要走上街頭去公開演說。』意思就是到容許批評的地方。」

    擁有學者身分的韋伯排斥政治進入課堂上,但課堂外的韋伯卻希望透過候選而不競選的方式從政,來達到他參與制憲的目的。他在1918年12月25日寫給友人的信中,韋伯還信誓旦旦地認為:「看來,我在法蘭克福相當篤定能夠當選。」結果卻事與願違。韋伯也曾經感嘆地說,終其一生,他都是個「政治獨行俠」。從這兩篇演講稿中就能發現,韋伯身處學術領域與政治領域中,產生既熱愛又互斥的矛盾心情。

    張旺山教授也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及,韋伯一生始終對政治有一種「秘而不宣之愛」,因此,他對政治學的貢獻,也使得諸如《政治學的經典作家》(Klassiker der Politik)這樣的書,不得不將他列入政治學的「經典作家」之列。韋伯提出「正當支配的類型」的學說時,雖不是為了政治學而生,但卻影響了政治學領域,並被政治學者所用。Carl Heinrich Becker(1876-1933)曾依照韋伯的期望並提供優渥的條件,希望聘他為波昂大學的「政治學」講座教授,但後來韋伯基於私人理由選擇了到慕尼黑接 Lujo Brentano(1844-1931)退休後所留下的國民經濟學講座教授的空缺。1920 年夏季學期,韋伯甚至在慕尼黑大學開設了一門進階課程,課名就叫作「一般國家學與政治學(國家社會學)」。

    我們廣為傳頌韋伯的博學多聞,但卻忽略了就是因為他懂太多、擁有太多知識,常讓他面臨抉擇的痛苦。在一封韋伯於 1887 年 9 月 30 日寫給他的大姨丈包姆加騰(Hermann Baumgarten, 1825-1893)的信中,韋伯就曾坦承:由於「種種實際上的利益――對這些利益的規制,乃是法律發展的基本課題呈現了種種的結合,而這些結合在我看來,用我們的科學的那些手段,是無法加以掌握的」。這意思是韋伯體悟到法律知識的極限,而將其排除在自己的興趣與職涯之外。

    雖然講者一樣只有短短二十分鐘,但卻提供了韋伯豐富的知識之旅。韋伯在學術職涯上並非如我們習慣的教育體制,只能線性發展的刻板印象。在這意義下,韋伯的一生為台灣學者、學生帶來的啟示是:在求知、求學的旅程中,「修正」與「調整」是再正常合理不過的現象了。我們不要被一時的挫折擊倒,休息夠了爬起來就好。同時,韋伯的一生也提醒我們面對知識要謙卑,那是因為人擁有的知識都有極限與界線。即便博學如韋伯也不斷地受到各領域的專家挑戰,但知識就是憑靠在如此的堆疊中精煉與豐富。或許韋伯可以成為各種領域的專家,但他卻未定義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就是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的所知所能有限。不過,韋伯逝世百年後其知識系統並沒有因為各種挑戰崩潰,反而留給社會學界與對社會科學有興趣的每一個人,可以憑著韋伯的典範達到他以前辦不到的事情,與少經歷他在肉體與精神上的煎熬。

    最後,由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與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韋伯學說與二十一世紀對話」只是第一個一百年,未來將會有兩百週年、三百週年與韋伯對話的學術研討會。雖然韋伯的生命逝去,但他卻能持續地啟發後人追求知識,熱愛生命與社會;死亡只是瞬間的終點,卻是邁向精神永恆的起點,韋伯的學問與精神永存在知識宇宙中。

  • 中山大學網路註冊系統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11-06 11:48:00
    有 449 人按讚

    高雄需要懂政府問題、也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

    我是時代力量三民區市議員候選人①號林于凱。我是老高雄人,河濱國小、三民國中、中山大學,當兵在岡山裝甲 564 旅,當完兵後從事海洋及漁業研究,後來高考進入高雄市政府服務,在高雄的歲月超過 30 年。

    愛海,喜歡溫暖的人情,所以一直就在高雄。高雄,在我眼裡,是得天獨厚的,從海邊,到山上,只要 15 分鐘的車程;從城市,到農漁村,只要 40 分鐘。高雄這樣優質的天然資源條件,卻被漠視及忽略,長期只被當作石化重工的生產基地。

    高雄,在產業發展的軸線上,就業機會在工業、製造業的比例偏高,而小生意的餐飲業、零售業在近幾年因為景氣不佳、勞工口袋淺,受到不小影響。在跑行程的過程中,很明顯感受到小店家對於民生議題的關注,期望有人能夠帶來改變的迫切。

    【#政府中的弊病】

    小店家所感受的無力,其實可以從一些蛛絲馬跡看出端倪。

    我在 2013~2016 在高雄市政府期間,因為負責跨局處的統合工作,很明顯感受到局處間本位主義的嚴重。有次辦理接待外賓行程時,剛好巧遇文化導覽的志工,當時志工的抱怨是:「明明自己是文化局的導覽志工,但是要去報名總圖導覽志工時,卻因為不同主管機關,而得從頭來過。」即便同屬於文化局的文化公車及文化遊艇,因分屬不同科室主管,橫向連結也沒有做好,彼此沒有互相搭配成套裝行程,殊為可惜。

    後來,我本來主辦的跨局處統合工作,因為當初與國外簽定備忘錄的副市長離開,環保局長也接著離開後,人事變動讓政策轉彎。我認為,既然原先堅持的政策重要程度被打折,不如離去。離開市府兩年後,在去年接下時代力量高雄黨部執行長一職,更加頻繁地接觸高雄在地創業的青年,結果,他們跟我說的問題,也很雷同:「有 4 個局處在提供新創團隊的空間使用,但彼此間不合作。」

    以集盒 KUBIC 來說,因為新創輔導單位、場地管理單位不同,對於新創業者需求理解不一致,導致新創進駐廠商的群聚效果有限。領取政府補助的新創團隊,因為要滿足市政府的 KPI,變得綁手綁腳,難以即時根據市場需求作對應調整,反而是獨資不拿市府補助的廠商靈活度比較大;再來,市府一方面讓未成熟的青創進駐,一方面又為了達成短期的績效而導入一些同質性高的已成熟國外品牌,結果當然是本土青創不敵對手。一年之後,原本進駐的新創團隊帶著失落,紛紛退出集盒 KUBIC 園區。

    「高雄對於青創環境的營造,不是很友善。」不少青年創業者這樣跟我說。

    我一直在想,如果真的當選,我能協助什麼?

    每個產業類別,都有自己獨特的問題,如果是一名議員,沒有行政資源在手,能做的,優先要做的,會是什麼?

    這幾年,我拜訪了蠻多的產業人士,包含在地商圈、資訊業、網路行銷、遊艇業、餐飲業、金屬加工業、農漁業、文化產業、旅宿業、批發零售… 等在地業者,向他們求教,我得到一個共有的答案:生產方式及商業模式,應該要調整了。

    【#產銷模式的改變】

    如果在生產、倉儲、物流程序中,加入資訊管理或是整廠的智慧化管理,能夠協助廠商提升毛利,增加員工的待遇,但必須先投資一筆設備更新或整廠規劃的費用。台灣有智慧管理的技術,但也要遇上願意更新的老闆。而通常老一輩的經營者,會趨向保守,希望能夠以現有的生產及銷售方式,維持現有營運即可,有些準備交棒的二代經營者,則會比較願意嘗試新的生產方式或商業模式。

    不管在政府也好,民間企業也好,要能夠導入新的模式,才有改變的機會。當然在過程中要突破,必須有一段的試驗期、與具有新視野及跨領域概念的人才進行合作,才有可能產生質變。政治的改革也是如此,我之所以想投入這個不孰悉的領域,就是希望能夠從政治的影響力上,讓原本只有「好野人」能夠舞的政治舞台,能夠有懂得一般市民生活艱苦的人進入,真正能夠從市民角度出發,來檢視市政預算分配及施政重點,是否有用在改善以上所述的問題上。

    我的優勢,在於「基層出身,曾經在市政府工作過」。所以,我對基層勞工同理,也對市府問題理解。市民期待的,應該不是只有點出問題,而是能設法提出解決方案的人出現。比起套一個國外架構在台灣體制上,我會切入的點,是從國外好的案例中,看出適合台灣政府制度及社會文化的可參採之處在哪裡。

    【#海洋視角的延伸】

    比方說,荷蘭跟台灣的土地面積都很有限,但荷蘭能夠走向技術輸出導向的產業模式,並且長期培養來自東南亞的學生,讓這些學生學成歸國後,想到有相關的技術需求,就會回頭跟荷蘭買。這是一個放長線釣魚的做法,高雄自詡為台灣的南向基地,就應該好好整合高雄大專院校的資源,以新住民二代的關係做基底延伸,去好好拓展海洋國家的海洋軸線。

    海洋軸線,也包含我認為高雄應該大力推動的海洋休閒及遊艇產業,以具備彈性的碼頭設計及簡化的靠岸手續,讓外國的遊艇能夠進港。據遊艇業的朋友說,每年從高雄港外經過的遊艇有上萬艘,其中僅有不到 10% 的遊艇能夠進入高雄港停泊。一來是由於船舶席位不足,而來靠岸的手續麻煩,因此阻絕了來自海上的經濟。

    難道不知道,這些上千萬、動輒數十億的遊艇玩家,進到高雄就是龐大的消費力?!包含遊艇周邊設備的開發、維修所需的零組件、深度高單價的旅遊行程、餐飲的需求,從海上到陸上的整體性消費安排,結合國際會展中心發展出具備吸引力的季節性特色會展,讓來台灣洽商的高階商務人士,能夠攜家帶眷在高雄體驗海上的休閒活動,體驗高雄的農(漁)村文化、原住民部落風情,甚至延伸到小琉球、澎湖進行離島觀光。

    【#青年生育的難題】

    產業環境的提升,很重要,但是,我們也必須務實地看待,在薪資偏低的高雄就業環境中,有沒有可以先做,讓年輕人減輕負擔的政策?

    有的。這一年來,跑行程中聽到年輕家長共同的反應:生育的負擔相當沉重。因此,很多年輕人生育後,手邊不多的資金都被綁在兒童的學費、註冊費、餐費(點心費)、學雜費… 等種種的育兒費用上,造成年輕人的消費力薄弱。對於這一塊,賴清德把錢拿去補助私幼,要讓私幼朝準公共化的方向前進。但我是認為,私幼接受補助來辦理半吊子的公共化托育,不如健全學校及社區公共化的托育服務。

    現階段因少子化,許多學校的教室都空出來了,因此,盤點學校的閒置空間、提升公幼教師的配額,讓學校內增加公共托育的班級數及收托數,提供家長安心、平價有品質的育兒環境,這是可以去突破的。學校有空間、有師資,缺的錢,不是正好用補給私幼的經費來補足嗎?

    除此之外,落實勞動檢查、成立不法企業檢舉專線,保護企業內部的勞工,若企業有不按時給加班費、超時加班… 等等的問題,能有一個安心受到保護的反應管道,讓青年勞工能獲得足夠的勞動保障。畢竟,要提高生育率,勞工合理的工時及工資保障,才有時間及經濟能力來生子啊!

    另一點,青年常抱怨的是,高雄創業者面臨房東惡意提高店租、房租的情形普遍,生意剛開始有一點起色,房東就會調高租金,或是把店收回不租了,對於這一塊,我初步認為,高雄市政府應該協助媒合,提供房東配套的誘因,提供青年長期穩定的創業空間,並且與民間合作開發公開透明的店租資訊系統,提供各區店家租金的平均行情,讓創業青年有機會去選擇好的房東。

    高雄的生活環境,如何改善?青年的負擔,如何減輕?政治及政府的沉痾,如何改革?是我進入議會的三大主要方向。

    選舉期間鬥嘴搏版面的人夠多了。但高雄更需要的,是有能力做事、解決問題的人。請給我一個機會,給高雄一個改變的機會!

    【黃國昌助理 第①選擇】當選邊緣 差你①票!
    高雄三民① 林于凱

    于凱政見 | http://j.mp/2P4KVQc
    小額募款 | http://bit.ly/2yPszro
    志工招募 | http://j.mp/2JmUEva

  • 中山大學網路註冊系統 在 怪獸訓練 (Monster train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6-06-12 20:52:51
    有 37 人按讚


    各位東部的朋友們有看到我在跟你們揮手嗎?✋✋✋✋
    我們的肌力與體能教練丙級授證課程要巡迴到東部囉
    機會超級難得,你們一定不能再錯過囉。詳情請見以下資訊內容。民國105年8月6-7(星期六、日)20-21(星期六、日)27-28日(星期六、日),合計六天。

    2016肌力與體能教練丙級授證課程(東部)

    一、 宗旨:
    我國的競技運動發展蓬勃、參與者眾,但是各級選手缺乏有系統的肌力與體能訓練,造成運動傷害發生率很高,國際間的競技表現也時常呈現不穩定的狀態。因此,培養專業的肌力與體能教練,儘早讓肌力與體能訓練在臺灣紮根,是台灣體育界的重要課題。藉由提昇運動教練知能以及培訓肌力與體能教練的方式,可以讓運動專項訓練和肌力與體能訓練可以相互結合,進而提昇臺灣競技運動的整體實力。通過丙級檢定後,未來將能進階參加乙級教練課程與進一步取得甲級(教官級)教練證。
    二、 課程概要:
    競技運動的優異表現,除了依賴高超的技術和堅毅的心智之外,背後還需要強大的肌力和體能來支持,因為無論怎樣的技術型態,都是由肌肉強力收縮造成的結果,而肌肉的表現則需要優異的能量系統在背後支持。因此,高水準的競技運動員不但要磨練專項技術,更需要用有系統的方式來直接鍛鍊肌肉力量以及能量系統。在六天42小時的課程中,本學會將邀請專業教授及體能教練進行專項技術訓練研習,介紹科學化肌力與體能常識,並進行肌力訓練技術示範教學及體能訓練實地操作,讓學員理解肌力與體能教練的職責,充分利用科學化的重量訓練和能量系統訓練,幫助各種專項的運動員打造適合該項目的身體素質。完成6天42小時研習,且學科與術科考試通過並皆能正確示範肌力體能訓練動作者,將授與肌力與體能教練證書。
    三、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學會
    四、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五、 研習時間:民國105年8月6-7(星期六、日)20-21(星期六、日)27-28日(星期六、日),合計六天。
    六、 報到地點:La Forza 美力特區(花蓮市中華路317巷2-3號1樓)
    七、 參加對象:
    (一) 需年滿20歲,具有高中以上或同等學歷,之國內各級運動教練及運動相關從業人員,均可報名參加。
    (二) 本研習會開放名額以24人為限,名額有限,以完成報名手續之先後順序為依據。
    請注意:本課程報名人數若未滿9人將不開放此課程,並將全額退費,不扣手續費。
    八、 課程內容:
    研習會日程表如附件一。
    九、 報名方式:採網路報名報名方式辦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IjNJI3C96JKRy_A330wX0IDY6EzRA0u2250t-48dlMY/edit。
    (一) 報名費劃撥收據請傳真至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學會(劃撥帳號:22449210,戶名: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學會林華韋或郵簿儲金帳號: 0001344-0739945 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學會林華韋)。
    (二) 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學會聯繫方式如下:
    地址:10489 臺北市中山區朱崙街20號7樓701A室
    電話:(02)8771-1808 傳真:(02)8771-1960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三) 報名截止日期:自即日起至105年7月29日截止
    (四) 報名費:
    1. 費用含研習會會議資料、午餐與茶點)
    2. 本會會員(民國105年7月29日前會籍有效者)、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職員生,報名費優惠價新台幣25000元整(學生證需有104學年度學籍註冊章)。
    3. 非本會會員新台幣30000元整。
    (五) 課程資料:上課之講義當天發送乙份。
    十、 評 核:
    全程參與研習者頒發研習時數證書,全程參與本研習會。本課程已向全國體育總會申請非亞奧運類肌力與體能丙級教練證,且考試通過者,將授與【肌力與體能丙級教練證書】。本課程研習時數受體育署核備。
    十一、 退費事宜:
    因事不克參加申請退費,於研習會前15天申請者全額退費,於研習會前10天申請者退費80%,於研習會前5天申請者退費50%,逾期者不退費。申請退費者請提供銀行帳戶,匯款手續費由退費金額中支付。因個人因素無法參加而申請退費者,將於退款額另扣除轉帳費30元整。
    十一、 附 則:
    參加人員請依規定向所屬單位報請公/差假登記,若需公假公文,請聯繫本會行政助理藍慧庭小姐(電話: 02-8771-1808)。
    十二、 本計畫經通過後,報請主辦單位核備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講師介紹

    何立安博士
    學經歷
    美國春田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博士
    美國春田學院肌力與體能訓練碩士
    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
    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院體育學系助理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肌力與體能教練
    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學會肌力與體能訓練授證教官
    台灣肌力及體能訓練協會授證教官

    附件一
    授證課程表
    日期 上午課程 下午課程
    第一日
    9:00~17:00 學科:
    運動規則(訓練安全規範)、肌力訓練心理學 學科:
    運動傷害防護(預防肌力訓練傷害之功能性訓練法)、運動營養學
    術科:
    運動基本技術1(基本動作) 術科:
    運動基本技術2(基本動作)
    第二日
    9:00~17:00 學科:
    肌力訓練戰略1(適應期理論) 學科:
    肌力訓練戰略2(肌肉生長期理論)
    術科:
    指導技術1(適應期訓練法)
    體能訓練1(適應期能量系統訓練法) 術科:
    指導技術2(肌肉生長期訓練法)
    體能訓練2(肌肉生長期能量系統訓練法)
    第三日
    9:00~17:00 學科:
    肌力訓練戰略3(最大肌力理論) 學科:
    肌力訓練戰略3(最大肌力理論)
    術科:
    指導技術3(最大肌力訓練法)
    體能訓練3(最大肌力期能量系統訓練法) 術科:
    指導技術3(最大肌力訓練法)
    體能訓練3(最大肌力期能量系統訓練法)
    第四日
    9:00~17:00 學科:
    肌力訓練戰略4(爆發力項目訓練理論) 學科:
    肌力訓練戰略4(爆發力項目訓練理論)
    術科:
    指導技術4(爆發力項目訓練法)
    體能訓練4(爆發力期能量系統訓練法) 術科:
    指導技術4(爆發力項目訓練法)
    體能訓練4(爆發力期能量系統訓練法)
    第五日
    9:00~17:00 學科:
    肌力訓練戰略5(耐力項目訓練理論) 學科:
    肌力訓練戰略5(耐力項目訓練理論)
    術科:
    指導技術5(耐力項目訓練法)
    體能訓練5(耐力項目能量系統訓練法) 術科:
    指導技術5(耐力項目訓練法)
    體能訓練5(耐力項目能量系統訓練法)
    第六日
    9:00~測驗完畢 學科測驗 術科測驗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