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深夜都會特別紊亂。我不知道現在自己的這個帳號所擁有的追蹤數到底是怎麼來的有時候看到還是會覺得很不可思議,我記得高三那時候個人申請第二階段我去到成大筆試中央筆試面試還有北大面試,不知道為什麼那幾天的照片按讚的人特別多追蹤數也突然增加,我跟一般人一樣,看到讚多看到追蹤多心裡都是很開心的,就像是得到很...
好像深夜都會特別紊亂。我不知道現在自己的這個帳號所擁有的追蹤數到底是怎麼來的有時候看到還是會覺得很不可思議,我記得高三那時候個人申請第二階段我去到成大筆試中央筆試面試還有北大面試,不知道為什麼那幾天的照片按讚的人特別多追蹤數也突然增加,我跟一般人一樣,看到讚多看到追蹤多心裡都是很開心的,就像是得到很多人的肯定那種感覺吧。後來我跟那時候的男朋友分手了,大概就是因為這樣我開始注意到人的情緒和感覺是好難理解的,所以我在那樣迷失以及掉落深淵的日子裡,用這個帳號用文字記下我的感受和想法。不知道是什麼契機,有人開始使用小盒子私訊給我,跟我說好多關於她自己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分手和友情的難過,抱持著自己被陌生人信任的感恩,我都會很認真的回應著每一個人。甚至可以打斷所有我正在進行的任何,只因為一個不認識的女生向我發出求救,那段時光,我特別感謝傷害我極深的那個他。要不是因為這樣,可能我也無法了解失戀的心情吧。(那時候還一路爆瘦到40公斤我完全沒自覺)也是因為失戀,我開始注意到周遭有很多關心我的朋友所以趁著那時候升大一的暑假,跟好多人見面說話分享日常最後拍合照留下紀念。因為重視到回憶的時效性,所以開始想要好好拍張漂亮的照片,感覺這樣配上歲月才夠美。後來開始「網美網紅」脫離原本該詞的本意成了一種帶有嘲諷氣味跟貶義的尖銳。在還沒正式開學的時候校版上第一次出現了關於我的留言,我記得很深刻,因為是不好的評論而且也是第一次被這麼講。我在高中沒有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但已經很幸福了我知道,所以攢著這麼多這麼多的憧憬和渴望,我努力用功讀書考試熬夜早起,不敢說自己真的有多認真優秀,甚至現在還是會懊惱要是當初怎樣就好,但後來看到結果上了成大也還是會覺得自己沒有辜負了。我曾經啊,是那麼那麼喜歡自己升上大學的感覺,是那麼那麼渴望長大的小孩,是那麼那麼期待進入成大這個校園這個科系。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己過多的幻想,才讓這大一的一年過的這麼脫軌。總是不知道為什麼,在校版上層出不窮關於我的文章,一開始是批評我的外貌長相,再來審判我的發文,然後愚弄我的追蹤人數,最後是諷刺我的長文標籤。從一開始的中文亦,到後來的中文系網美,再到最後直接截圖我的帳號頁面貼上去公審,這樣陸陸續續多到我後來有一陣子都不太有感覺。那時候我以為我沒事,可是其實我根本早就病了。我本來就不是一個很有自信的人,說來可悲又可笑但這個帳號當初曾經真的是給過我很大的鼓勵去重新開始自己的日子走出陰霾。有一次忘了看到哪篇又是關於我的謾罵,我開始覺得很恐慌莫名的壓力跟恐懼,即使我知道我沒做錯事,也知道自己被批判的不過都是那些表層的形象樣態,但我還是迷失自己了。我不再早起化妝打扮,我不再走路抬頭挺胸,我常常戴帽子戴口罩戴眼鏡,走路走很快頭壓的很低,我總感覺路人都在用眼神審理我這個人,然後那些輕蔑那些俾倪那些鄙視的感受,都像劍一樣狠狠紮在我身上心上。我知道根本不會大家都認得出我,我知道根本沒有人真的那麼注意我,我知道自己還是一樣沒沒無聞還是一樣低調,可是那時候我真的徹底的瘋了,我逃避人群不去參加任何活動,不敢看別人的眼睛說話超過三秒鐘,讓我去融入團體我做不到,可以沈默我就不講話,可以在宿舍我就不出門,後來嚴重到身邊要好的朋友群我都害怕與他們靠近,我不知道自己應該用怎樣的表情去回應我甚至光想到自己要出席什麼家聚就急得快哭了。察覺到自己這個狀態,媽媽帶我去就診去諮商,我拿藥我按時服用,就這樣過著幾乎一個人的生活一陣子以後,我自覺自己有好轉的跡象,感受到自己不再那麼活在分析自己然後責備自己差勁的陰暗,不再將那些國高中友情愛情的失敗歸咎在自己爛,不再將試圖關心我的人們拒之門外,那時候我好開心。可是後來有一次我流感發燒,倒在宿舍幾乎昏昏沈沈沒清醒過幾分鐘,在那種脆弱的時候我看到了又一篇黑特文。這一次的內容包含了我心理生病的事。然後我一個人在宿舍大哭哭到累了又昏睡過去。
從來我就沒真正去給予那些指控任何回應,我承認自己很像網美因為我接代言我喜歡版面照片色調等等可是我一樣是我啊,為什麼被冠上這樣的指稱以後做什麼都感覺錯了。想說的還有好多但字數限制以致於打不下,這是繼上次半夜三點十五分發關於我感情陳述文之後,第二次在這個帳號把自己的傷疤攤開來講。我並不樂觀也不正向,我甚至到現在都不喜歡自己的模樣,但我想說的是,人的心都是肉做的,會痛會難過的,我不知道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在你們心中,但我知道我希望自己可以是成為一個我喜歡的我,所以我繼續笑繼續哭繼續努力克服恐懼跟憂鬱,我也一樣繼續寫文繼續說我想說的。可能我不太討喜也不太會講話所以受討厭但我覺得日子人生都是自己的,不被旁人影響很難但要漸漸釋懷,至少為了那些愛我們的人要勇敢。這世界並不是純粹的良善,可是它一定還是有愛存在,如黑夜會迎來黎明,眼淚也會成為結晶,而我也一直都是陳昭亦。以後的來日方長,我們都別再悲傷,好嗎。晚安吧,我說不完但也說完了。#20170802
中央大學宿舍照片 在 龍應台 - Lung Yingta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輾轉得到一張照片。
1983 回國教書第一年。國立中央大學。有一天晚上,好像蠻晚的,學生們到宿舍裡來聊天,拍了合照。
已經不記得,所以有點驚訝——年輕的教授龍應台,穿的難道是睡衣嗎?
《野火集》都還沒開始寫。
那麼青春燦爛、不知滄桑、日日是好日的臉,三十八年悠悠過去了。
捎個信來告訴我:後來,後來,後來你過得好嗎?
如果人海茫茫找得回來,請你們去吃飯,2021。
中央大學宿舍照片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聞寫作有哪些技巧?】
大家可能多少聽過「非虛構寫作」,是近年興起的新聞報導寫作方式。和以往平鋪直述的公式化寫作不同,更強調以「故事」的方式來呈現。
而這次要和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就整理了這方面的寫作技巧。一起來看看吧~
-
新聞寫作的核心 / 白岩松
一、被顛覆的金科玉律
我上大學的時候,學校用了一個學期進行「新聞導語寫作訓練」。導語是什麼?導語就是對新聞內核最精煉的濃縮。八十年代的新聞專業教育,寫導語講究的是五個W:什麼人(Who)、什麼事(What)、什麼時間(When)、什麼地方(Where)、為什麼(Why)。
我一直以為「五個W」是金科玉律。但是最近二三十年,當你看到國外的很多新聞導語,發現壞了,半數以上不再是完整的「五個W」。
2000年9月1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因為那天我兒子第一次上幼稚園。我把他送到幼稚園,看他哭完,撒腿跑機場,飛到雪梨去做奧運會報導。
一下飛機就聽說:「中國奧會施行了最嚴格的興奮劑檢測程序,一大堆著名運動員都被『幹掉』了。」
我們到記者村去看電視,首先看到的是中央4套的節目,這條消息是傳統的報導:「今天下午×點,中國奧會主席、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袁偉民,在召開的××會議上強調,寧可犧牲成績,也要一次乾乾淨淨的奧運會。」大致是這樣的內容。
很標準,五個W都有。我們也沒覺得有什麼異樣。
隔了一個多小時,又看到澳大利亞電視臺的一條新聞,也是反映這件事,但突然看出不一樣了。畫面裡,一個運動員在宿舍裡收拾東西,報導一上來大概就是:「中國的運動員×××正在收拾行李,但他不是去參加雪梨奧運會,而是要回到他的老家。」
「五個W」是不全的,但我們一下子就被這條新聞抓住了。
這條新聞結尾,是×××走出體育總局大院的畫面,解說詞:「×××只需要幾個小時的行程,就可以回到他的老家,但是沒有人知道,他要用多長的時間再回到這裡。」
當時我就覺得,這個新聞表達跟以前很不一樣。我們都不太敢於去寫這樣「五個W殘缺不全」的導語。但是後來持續研究下去,我才發現,國外的新聞報導在過去二三十年間,導語寫作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早已不再強調完整的「五個W」,而是越來越強調這四件事:主人公、故事、戲劇化、懸念。
二、「人」和「人性」的故事
新聞的核心是「人」。先有對「人」的關注,才有對新聞的關注。講一千、道一萬,人類所有文化產品的實質,都是在描寫人和人性,從來沒有偏離過。
對於新聞,也是如此。我們要用個體的「人」,去化解宏大命題。
比如交給你一個選題—727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過去的表現形式可能就是「大裡來、大裡去」,現在,一定會有更多的新聞人選擇由一個個體、一個具象的概念切入報導。
或許這個片子或者這篇報導,上來就是講述一個人物,用電視畫面或文字語言去描繪:「星期五這天,清晨4點多,胡寧(假定人名)就起床了。他拿出一套平常很少穿的衣服,準備去參加在工體舉辦的招聘會。這已經是他進入大四之後參加的第十二場招聘會了。」
接下去可能會有一個轉折:「其實,這天要早起的不只是胡寧,與他命運相同的還有727萬名大學畢業生,比去年『史上最難就業季』的人數還多出30萬。」
一下子就將報導面橫向拉開了。然後繼續加入宏觀的觀察,但最後還是要回到胡寧身上,回到個體的故事裡。
國外的新聞報導幾乎已成共識:通過具體人物,表達宏大事件。沒有主人公就沒有事件,就會讓新聞可信度,尤其是吸引力降低。所以,你首先要明白,新聞寫作傳播,就是一個寫故事和講故事的過程。
不要在「故事」和「虛構」之間畫等號—真實的事情,也需要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傳播。我們在對外、對內的宣傳當中,有相當多的失敗就是因為不會講故事。花了很多錢出了很多力,卻沒有好的效果。
三、邏輯:站在受眾的角度思考
要講好新聞故事,第一個準則,就是站在受眾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反過來,站在自己的角度。
過去我們設計廣播或電視的節目結構,都是假定受眾從第一分鐘開始聽或看,一直到最後一分鐘節目結束,由此完完整整地來考慮它的起承轉合:怎麼開頭,怎麼推進,怎麼高潮,怎麼收尾。
但國外的傳媒調查顯示:聽眾和觀眾會在任何時間進入、任何時間離開。這就對我們過去那套「線性邏輯」產生了挑戰—中途進入看不出眉目,立刻就換台了。所以現在,「平行邏輯」正在快速成長,要讓任何時候進來的受眾都可被抓住。
我小時候,一放學就跑到電線杆子底下,聽袁闊成、單田芳的評書,一聽就是半小時,聚精會神。現在,你給我講半小時故事試試?你能讓多少人從頭聽到尾?更何況,還是連續一百天,每天半小時。很難。
現在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對故事的心態和審美不一樣了。同樣是半小時,過去你可以慢條斯理地講一個長故事,現在卻可能要把長故事分解成好幾個完整的短故事,再組合在一起。比如《舌尖上的中國》,你任何時候打開電視,都能跟著它的故事走。
受眾的需求發生了變化,講故事的人必須適應這種變化。
四、細節:直指人心的力量
一個好故事,從內容層面上看,有了人和人性、懸念和邏輯,還有很重要的一項—細節。新聞人應該養成這樣一種習慣:無論做什麼樣的選題,首先考慮人物,其次尋找細節。
我們常說,一篇文章寫得「有血有肉」,細節就是文章的「血肉」。好的細節,會在聆聽者產生倦怠的時候,將他再次帶入故事。被細節牽引著的人,聆聽的狀態都是不一樣的。比如,大家平時一聽到「主旋律」這三個字就頭疼,話題太大!如果把大話題轉化成故事、再引入一些細節呢?
無錫有兩大家族:榮氏和錢氏。榮氏家族出了榮毅仁這樣的國家副主席,錢氏家族出了錢穆這樣的大學者。錢穆有個侄子,1931年考上了清華大學,語文、歷史都是第一名—雙百。他的名字叫錢偉長。
錢偉長進了清華以後,陳寅恪希望他學歷史,聞一多和朱自清希望他學文學。可是入學第二天,就爆發了「九一八」事變,錢偉長夜不能寐,覺得學歷史、學文學都無法拯救民族命運。他左思右想,跟同學探討交流,只有學造坦克,強大自己的實力,國家的前途才能慢慢變好。
造坦克就得學物理。第二天錢偉長跟學校說「我要學物理」。老師打開成績單一看,樂了:中文和歷史都是100分,物理5分,數學加化學一共20分。考成這樣,您敢學物理?
因為錢偉長態度很堅決,學校跟他達成了一個協議:在物理系試讀一年。錢偉長答應了。他畢業的時候,成績是物理系第一名。
幾乎所有人聽完這個故事都熱淚盈眶。這是不是主旋律?當然是!但這裡沒有標語、沒有口號,只有人、只有故事、只有細節。
再舉一個關於「細節」的例子。
上世紀五十年代很有名的女指揮家鄭小瑛,剛當母親不久,就被送到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深造,一去幾年回不來。
終於熬到畢業,她成為全蘇聯第一個走上柴可夫斯基音樂廳指揮歌劇的女指揮家。演出那天,她把孩子的一張笑著的照片,夾在樂譜的最後一頁。演奏開始,一章一章、一節一節地往下行進,當最後一個音符結束,在全場長達幾分鐘的雷鳴般的掌聲裡,鄭小瑛一直熱淚盈眶地看著樂譜最後一頁,照片上的孩子也正笑著看她。
請告訴我,這樣的故事可以抓住人嗎?當然能!然而有多少人會去挖掘這樣的細節?沒有這樣的東西,你的故事怎麼會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我們平常都在忙什麼?輕易去站隊,去互相攻擊,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嗎?生活中有無數這樣的故事。我們想像一下,不管你弘揚什麼還是批評什麼,那些都是外在的要求。如果掌握了講一個好故事的方式,還怕沒有「制空權」嗎?
中央大學宿舍照片 在 Orange 新鮮橘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樂福搬家囉~~
對,它又搬家了😂
裡面根本🍊的展示間((?
從第一間青埔店的簽名衣跟照片
到中央東路的牆壁簽名都搬來了?!!
這次又從中央大學外搬到宿舍下囉!
原來是遊牧民族的部分啊~((才不是
老饕們或剛好是中央學生的話
都可以來朝聖一下網美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