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國飲食文化變遷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國飲食文化變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國飲食文化變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國飲食文化變遷產品中有5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173的網紅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時事求世 32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泡菜製作與分享(2021) 每次國際賽事,很奇怪,都會碰到韓國,尤其像棒球、跆拳道、射箭,真是冤家路窄,愈討厭他愈容易狹路相逢,有時技不如人,但我們嘴巴上總是不饒人,大啖泡菜來意淫一番,泡菜已經成為韓國人的標誌。 我曾經在尼泊爾爬山,途中碰到韓國人,爬山的過程...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

中國飲食文化變遷 在 歷史老師 黑米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20:27:30

(黑米小提醒:請大家在閱讀這篇文章前,先把前一篇的「從江戶幕府到明治維新」看過一遍噢!) 在面對西方帝國以自身優勢的武器、兵力進肆東方時,亞洲地區的國家這時都抱持著什麼樣的想法與行動? 在先前的文章裡,我們已經介紹過中國自強運動後所進行的改革。而在中國不斷地吸納西方軍事武器的技術時,日本政治、經...

中國飲食文化變遷 在 我的書櫃爆炸了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2-04 15:40:59

- #我的書櫃爆炸了 #主題9 #飲食文選 - #圖文 Doris #書名 #不學無食2:一路一菜 #作者 #于逸堯 ——————————————————————————— #心得文 書讀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越感受到自己的無知與渺小。 讀于逸堯的«不學無食2:一路一菜»時的感受便是如此。本書集...

  • 中國飲食文化變遷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30 07:58:01
    有 47 人按讚

    #時事求世 32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泡菜製作與分享(2021)

    每次國際賽事,很奇怪,都會碰到韓國,尤其像棒球、跆拳道、射箭,真是冤家路窄,愈討厭他愈容易狹路相逢,有時技不如人,但我們嘴巴上總是不饒人,大啖泡菜來意淫一番,泡菜已經成為韓國人的標誌。

    我曾經在尼泊爾爬山,途中碰到韓國人,爬山的過程當然背包是愈輕愈好,只見午餐休息時,韓國人硬是從背包裡拿出了泡菜即時包,其他行李都請挑夫,泡菜再重都自己背,一天不吃泡菜似乎渾身都會不對勁。到韓國餐廳,點的菜還沒來,往往幾碟泡菜已上桌,小菜比點的菜還多,無論貧富貴賤,餐桌上一定不會缺少泡菜。韓式泡菜種類繁多,若按材料分類,大約共有 187 種:白菜泡菜 25 種、蘿蔔泡菜 62 種、黃瓜泡菜10 種、海藻類泡菜 5 種、其他蔬菜泡菜 54 種,最有名的當屬被稱作Kimchi的辣白菜泡菜,7月22日,南韓文化體育觀光部正式發表一份文件,將韓國泡菜(Kimchi)的標準中文譯名,從「泡菜」變更為「辛奇」。

    泡菜製作過程耗時費力,但傳統韓國家庭都會自製泡菜,因為需要人手眾多,家人鄰居會互相幫忙,自然形成了彼此間認同感和歸屬感。製作過程也隨季節週期,在春天戶醃製及發酵蝦、鯷魚及其他海鮮,夏天準備海鹽並將紅辣椒曬乾並研磨成粉,秋天大白菜生產就可製作泡菜,自己家做的泡菜永遠是最好吃的,這會在舌頭上留下記憶,也因為這些原因,韓國泡菜製作與分享被列為非物質世界遺產。

    但隨著社會變遷,吃泡菜的人口不減,但選擇買泡菜的愈來愈多,理由都是因為在家做泡菜很麻煩,原來具代表性的韓國泡菜,隨著進口泡菜的低價競爭,進口比重約占 35%,許多餐廳都使用進口的泡菜,而最大的生產國就是中國,引起韓國對文化流失的憂心,也引發兩國對泡菜的爭論。就像在台灣,以往過年自製年菜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購買現成商品,都讓人徒呼年味的喪失。

    韓國屬於高緯度的國家,冬天寒冷漫長,蔬果缺乏,當地居民冬天無新鮮蔬菜可用,因此人們在蔬菜盛產期以醃漬的方法保存蔬菜,以維持冬天所需。不只韓國,同屬溫帶地區的日本有漬物文化,中國東北有酸白菜,去過的中東伊朗也有許多醃漬的蔬菜,這是因地制宜發展出的飲食習慣。16世紀前,韓國泡菜只有鹽和香料,之後辣椒傳入韓國,加入辣椒可減少鹽的使用量,也減少發酵時間。

    泡菜跟金蘭醬油一樣每飯不忘,泡菜內含豐富的乳酸菌和維生素,泡菜中的辛香料也有殺菌與促進消化酶分泌的作用,而加入蝦醬、海鮮醃製,更增加豐富的蛋白質算是一種健康食品,當然更希望的是:多吃可以打敗韓國隊。

  • 中國飲食文化變遷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26 16:20:54
    有 66 人按讚

    當人們移民到另外一個國家,不管是懷念家鄉味,還是技術上的優勢,常會選擇「餐飲創業」。所以透過對於一個國家「異國美食」的研究,往往都能看到該國當中移民的歷史與變遷。

    這篇來自BBC的文章,帶我們透過一位「美國中餐館收藏家」來認識華人移民與餐廳在美國的發展歷程。從中可以看到,不同階段的移民浪潮如何推動了「中餐廳」的演變。這也帶我們進一步深思一個國家中移民與飲食文化的深刻關係。
    ---------------------------------
    見證華裔移民與中餐遷徙歷程

    陳戴維最初對中餐幾乎一無所知,後來卻成為撰寫食評、經營博客與社交媒體的中餐專家。

    不過,跟一般的食評家不同,他並非聚焦微觀層面的中餐味道,更多從宏觀層面上討論美國中餐的歷史與文化背景。

    在探訪中餐館的過程中,他也見證了一波波近代華人移民潮,以及緊隨而至的「美食遷徙」。

    1970年代前後,台灣掀起美國求學的風潮,「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蔚然成風,隨之而來的是在東海岸遍地開花的台灣餐館。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夕,大批港人移民加拿大,溫哥華搖身一變為海外粵菜的「首都」。陳戴維多次專程去溫哥華,只為了大快朵頤。

    1980年代後,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數量增長極快。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後初期,新增移民主力來自廣東和福建。

    近二十年來,來自中國其他省份的移民逐漸增加,他們帶來了正宗的滬菜、川菜、湘菜等區域菜系,川菜逐漸取代粵菜成為了美國中餐菜系的主流。

    美國中餐更新換代的速度讓陳戴維驚訝。「很多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他們翻轉了曲線,如今粵菜只是美國中餐的一小部分了。」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7108409

  • 中國飲食文化變遷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20 23:05:55
    有 214 人按讚

    今天下午剛剛交了兩篇稿,輸出太多,決定聊一些有點 input 的東西。

    睡前的讀書時光,其實是我每天最感幸福的時刻。不管有哪些文章還沒寫、哪些照片還沒拍、哪些甜點還在冰箱裡,都可以暫時放在腦後。因為平時為了工作讀太多食物相關書籍,通常我會選擇和食物完全無關的推理小說、20 世紀的英美或民國作家經典等,有時也看日本文學,前陣子甚至翻出了許多武俠小說。直到最近大部分時間在家,書稿也交了,心理上稍微有點餘裕,這才久違地將食物相關讀物拾起,當成非研究用書來欣賞。

    前兩天被 博客來OKAPI 點名分享宅家書單,當時有留言在下方,現在依照 #第一屆宅家啃書大賽 格式重新整理過貼給大家:

    1️⃣ 我最近宅家一共啃了 #10本書以上

    2️⃣ 我推薦宅家必啃的 3 本書:

    1. 《#小吃碗上外太空》 有鹿文化.閱讀有路

    推薦原因:一邊讀一邊讚嘆 #包子逸 對地理歷史、人事變遷極為深入的研究,以及能夠裁減凝鍊如此厚度,且每個字都透著深情的筆法。在歷史罅隙中窮盡追索,拼出小人物與被忽略的常民物件在時代洪流中的身影。非常喜歡!

    2.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遠流粉絲團

    推薦原因:雖然前陣子各界名人都已瘋狂推薦過,但我還是想說,如果你還沒讀的話,趕快找來一讀吧!同樣文字簡練、熱愛生活,對身邊人事物充滿眷戀,作者 #洪愛珠 和包子逸的風格迥然不同。極為節制的筆法寫極為深厚的的感情,尤其是對已逝母親的追想,留白之處特別動人。我看完當時適逢該書大賣缺貨,走遍台北市誠品,才好不容易另外搜羅三本,分送媽媽、阿姨與好友。

    3. 《#The_Food_of_Sichuan》W. W. Norton & Company Bloomsbury Publishing UK

    《#Sharks_Fin_and_Sichuan_Pepper》(#魚翅與花椒)作者 Fuchsia Dunlop 一直是我心目中的飲食作家該有的樣子。傾注數十年的時光研究一個主題,其實就是許多學者的人生道路,也沒什麼特別,但她最令我崇敬的一點,是始終保持著無窮的好奇與熱情,無論是對飲食文化研究、還是做菜本身。我從《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開始對川菜產生興趣,接著在《Every Grain of Rice》裡讀到許多外婆和媽媽的拿手家常菜。西方食譜精確的計量與製作技術讓我能分毫不差地重現記憶中的味道,Fuchsia 以英國人的眼光看到的中國與中國菜,更是有滋有味,鮮活無比。

    宅在家除了為食物攝影添購相關道具外,我也買了許多書。過去多年中顧忌頻繁搬家,許多書只能以電子版解饞,包括 Fuchsia Dunlop 的一系列著作。最近終於決定還是收藏實體版本,目前正在等候 Amazon 的書箱,包括The Food of Sichuan、Land of Fish and Rice 和 Revolutionary Chinese Cookbook 的實體版。一起來的還會有 Regula Ysewijn / Miss Foodwise 的 Oats in the North, Wheats from the South 和 Luke Nguyen's Vietnam 的 The Songs of Sapa: Stories and Recipes from Vietnam。

    期待新書到達,比買任何網拍都讓我悸動不已。另外我正在苦惱是否要是否要購入陳夢因的《#食經》實體版,還是要買電子版先慢慢讀著再說?

    3️⃣ 最後要邀請 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 和 比家的日式餐桌(西式的也有啦) 與 食物課 Foodie Studies 接力分享你們的宅家書單。如果各位最近看了什麼好書,也歡迎推薦給我喔!

    🔖 延伸閱讀:

    #yingsbookreviews

    博客來 第一屆宅家啃書大賽活動頁:https://bit.ly/3gGb0jn

    #yingc

  • 中國飲食文化變遷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5-14 19:00:23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味精 #MSG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0:55「簡訊設計動畫製作」廣告段落
    01:46 味精是怎麼被「發明」的?
    02:56 味精好吃的秘訣是什麼?
    04:07 味精如何制霸餐廳?
    05:43 中國餐館症候群
    06:55 又是「歧視」惹的禍?
    08:21 所以,味精真的不健康嗎?
    09:48 我們的觀點
    10:19 提問
    10:35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蛋糕說話時屑屑請閉嘴
    |腳本:蛋糕說話時屑屑請閉嘴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鎮宇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蒼藍鴿的醫學天地:「味精」對人體有害? 世紀大謊言! | 蒼藍鴿聊醫學EP102 :https://bit.ly/3uQ5sso
    →The History of Umami (MSG):https://bit.ly/3omK5wv
    →煮菜想加味精又怕不健康?認識味精對人體的好處與壞處:https://bit.ly/2RVRS8f
    →加味精真的不好嗎?先認識「鮮味」怎麼來的:https://bit.ly/3ycenXq
    →Dietar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2020. Scientific Report of the 2020 Dietar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Advisory Report to the Secretary of Agriculture and the Secretary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Washington, DC.
    →味精是不好不健康的化學物質、有毒會致癌?可真是誤會大了!【2019最新】| 食品技師張邦妮 | 安心食代:https://bit.ly/3oddDwC
    →If MSG is so bad for you, why doesn't everyone in Asia have a headache?:https://bit.ly/3omK7o7
    →The Science of Satisfaction:https://bit.ly/3ydXTOC
    →Is MSG as bad as it’s made out to be?:https://bbc.in/2RSNGWO
    →「中餐綜合症」:「味精」真的有害健康,抑或只是種族歧視?:https://bbc.in/3y9YMaL
    →The History of MSG and Its Journey around the World:https://bit.ly/3uLLWxl
    →The discovery of umami: How MSG changed the culinary world:https://bit.ly/3oglVno
    →The Cultural Journey of MSG in America:https://f52.co/3hphVQ1
    →From the blacklist to the spotlight: How MSG is staging a comeback:https://bit.ly/3hvD4bv
    →陳柔縉 (2011). 台灣幸福百事: 你想不到的第一次. Taiwan: 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侯巧蕙. (2012). 台灣日治時期漢人飲食文化之變遷: 以在地書寫為探討核心. 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超A評論》味素小史:改變近代東亞味覺的魔法調味料:https://bit.ly/2SK4kIF
    →The persistent, racist myth of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just won’t die:https://bit.ly/3fgeSaj
    →Mosby, I. (2009). ‘That Won-Ton Soup Headache’: The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MSG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 Food, 1968–1980.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22(1), 133-151
    →Revisiting the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https://bit.ly/3wa5YSx
    →Abend, L. (2017). FOOD FIGHTS AND CULTURE WARS A Secret History of Taste.
    →The Strange Case of Dr. Ho Man Kwok:https://bit.ly/33GgCUC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 中國飲食文化變遷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3-24 10:28:42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科學的考古學

      連續三集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廳,再來就是進入科學的考古學,一樣由研究典藏組的 #葉長庚研究助理,來為大家介紹。

    展覽說明:

      本展示廳是考古學的探索之旅,也是關於考古學學科本身的故事。主要在向觀眾介紹考古學的內涵與精神,認識考古學如何逐步發現、探索、分析現象、並利用科學精神與技術來解釋驗證考古發現的器物與現象。在這個展覽中,並非僅止於呈現特定的文化或遺址的文化史,而是考古學家如何發現、分析與還原事實的過程,以及在解釋或詮釋現象時的依據。

      本展示廳利用不同的遺址造景,具體呈現考古現場的氣氛,使觀眾瞭解考古學家如何解讀考古遺址的各種現象。藉著不同的考古學案例與問題思考,逐步引導觀眾探索考古學家復原古代人類歷史的過程。透過現場情境的營造,藉著空間中視覺美感、觸覺、聽覺的運用,觸動觀眾的感覺神經,使之彷彿走入考古第一現場。藉著運用不同形式的高科技互動、多媒體媒材,讓觀眾親手操作、觀察、親身體驗與參與考古工作的流程。

    一、探索古代:什麼是考古學

    考古學是一藉由對物質遺留研究建立過去人類行為活動的系統性知識學科,以建立史前的文化史、瞭解過去人類的生活方式、文化發展與變遷,與進一步對文化意義的解釋等。本單元以文化層的概念,提供訪客初步了解考古學是必須藉由地球科學、動物學、植物學及化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來搜集、記錄與分析考古材料,從地表的探測到實驗室的分析,來解釋與重建過去的歷史。在這單元我們利用了測地雷達與土芯鑽探的互動展示,開啟了考古中科學知識的應用。

    二、神機妙算:如何測定年代

    考古學家確定年代的方法,可以分為相對年代及絕對年代。「相對年代」是指運用層位學及類型學比較物質遺留的年代早晚。而「絕對年代」則是運用各種物理學、化學及植物學等方法,計算出遺物可能的時間範圍,或是運用歷史文獻與曆法定年。

    三、天工開物:如何復原工藝技術

    人類與其它動物最大的不同在工具的制作,以克服、改造所面對的自然環境,在考古遺留中,所發現各式的工具如石斧、石錛或是陶製的容器,這些工具的材質、器型風格、使用痕跡,都與製作者所處的環境與文化息息相關。考古任務便是從這些器物尋找蛛絲馬姬,重建古代人類的生活。

    四、朽骨玄機:如何瞭解古代的人類

    人骨在考古遺留中是我們研究古代人類大量訊息的直接證據。考古學家透過對人骨的形態測量與化學分析,以了解人類的死亡年齡、性別、飲時與建康狀況,重建過去人類的容貌與體質,以進一步瞭解古代人類的社會結構、性別分工、飲食習慣及遷移過程等議題。

    五、以食為天:如何瞭解史前人類的食物

    人類的飲食可以透露出人如何去適應他所處的環境,因此考古學家不但想知道古代人類吃了什麼,更進一步想探究古代人類如何獲得與處理食物,以及因文化而形成的特殊飲食偏好。

    六、山川水土:如何重建生態環境

    人類社會的發展,相當程度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因此,環境考古學家對史前人類所居住的環境,進行對古代環境的探索。在研究方法上,經常藉由生態學的角度,透過生物物理的環境來觀察古代社群的文化,因此強調社群與其環境間的關係。

    七、棲身之所:如何重建和認識聚落型態

    考古學中所謂的聚落形態指的是人類存在的物質跡象在地面上的分布,包括房屋、各種設施和村落,以及這些遺留的空間關系。研究聚落形態時可分為多種不同的層次,小自單一房屋結構,大至區域中各聚落及環境間的互動關係。都是考古學家想要探索的問題。

    八、尊天敬地:如何瞭解古代人類的心靈

    從遺址現象推論古人的心靈及思想,是考古學家最感興趣,卻也最困難的一項工作。在無文字的社會裡,只能透過遺物、墓葬形式及壁畫作為輔助研究。有文字的社會,考古學家可透過文字推測其宗教信仰。因此舊石器時代的維納斯雕象、中國古代的青銅工藝都是探討古人心靈的重要橋樑。

    九、日久天長:文化的變遷過程

    由於物質遺留可承載人類長期活動的過程與變化,因此,考古學可探究長期的文化現象或人類行為,而針對如早期國家的形成或古文明的衰弱。這類文化變遷的研究,考古學家要設想出政治、經濟、宗教、軍事及環境等各種變數,並運用各種科技方法來評估這些變數對於文化的影響。

    十、鑑往知來:為什麼要保存文化資產

    考古遺址保存有許多珍貴的資訊,是破解過去的重要關鍵,使人們得以瞭解過去的歷史。由於遺址一但遭受破壞就不能復原,是相當珍貴的文化資產,因此保護文化資產是每一個生活在這土地的人應該要關心的課題。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中國飲食文化變遷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12-23 22:00:11

    本集主題:「圖解台灣民俗工藝」介紹
           
    訪問作者: 謝宗榮
        
    內容簡介:
    130種民俗工藝、涵蓋技藝類型五大面向,
    最佳工藝絕活鑑賞圖鑑

      台灣傳統民俗工藝的技藝的類型十分多元豐富,常見有彩繪、泥塑、交趾陶、剪黏、木雕、石雕、磚雕、刺繡、糊紙、米雕(捏麵)等,本書挑選130種傳統工藝項目,以「生命禮俗」、「歲時節慶」、「廟會祭典」、「寺廟裝飾」、「信仰習俗」等五大面向分類,進行完整詳盡的圖文介紹,呈現彌足珍貴的民俗工藝絕活與文化資產。

    ◎130種台灣傳統民俗工藝項目,完整詳盡介紹
      輯錄台灣民俗工藝有關彩繪、泥塑、交趾陶、剪黏、木雕、石雕、磚雕、刺繡、糊紙、米雕(捏麵)、木造、版印、竹藝、花藝、飲食料理等介紹,堪稱台灣民俗工藝圖鑑大全。

    ◎豐富多元的台灣民俗工藝大觀,涵蓋五大面向
      [生命禮俗工藝]——生育與成年禮俗、結婚與做壽禮俗、喪葬禮俗、墓葬禮俗;[歲時節慶工藝]——春令節慶、夏令節慶(端午)、秋令節慶、冬令節慶;[廟會祭典工藝]——神祇鑾駕、迎神排場、迎神陣頭、建醮法會、祭典祀宴;[寺廟裝飾工藝]——屋頂裝飾、牆面裝飾、屋架裝飾、外檐裝修與台基裝飾;[信仰習俗工藝]——祭祀器具、祭祀紙錢、民宅辟邪、護身辟邪、聚落辟邪

    ◎精湛展現工藝技法的細部流程,迅速理解工法
      採圖解方式解說各民俗工藝,遇重要的傳統技藝與職人,即以step by step的流程安排一目了然的步驟過程,留存傳統技藝與職人最重要的文化資產紀錄。
        
    作者簡介:謝宗榮
    謝宗榮(1960~)
    ◆出生於南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助理、私立大葉大學兼任講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傳統工藝系兼任講師。
    ◆現職宗教與民俗研究者,輔仁大學進修部宗教系兼任講師。
    ◆著有《神像與信仰》(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台灣傳統宗教文化》(晨星出版)、《台灣傳統宗教藝術》(晨星出版)、《臺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博揚文化)、《台灣的王爺廟》(遠足文化)、《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博揚文化)、《臺灣的道教文化與祭典儀式》(博揚文化)、《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文化資產》(博揚文化)等書。

    作者簡介:李秀娥(1962~)
    ◆出生於雲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等研究助理、私立真理大學宗教系兼任講師、私立大葉大學兼任講師。
    ◆現職民俗信仰研究者。
    ◆著有《蘇府大二三王爺開基祖廟鹿港奉天宮志》、《祀天祭地—現代祭拜禮俗》(博揚文化)、《台灣傳統生命禮儀》(晨星出版)、《台灣民俗節慶》(晨星出版)、《鹿港的信仰與曲館研究》(博揚文化)、《台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遠足文化)、《圖解台灣生命禮儀》(晨星出版)、《圖解台灣民俗節慶》(晨星出版)、《圖解台灣喪禮小百科》(晨星出版)等書。
      
      
    出版社粉絲頁: 晨星出版、 晨星圖解台灣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