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國陶瓷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國陶瓷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國陶瓷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國陶瓷史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2月22日 地點:白沙 人物:林則徐、跟丁、廚丁 事件: 林則徐一行人航行至白沙後,因夜間微風,用縴夫拉船前行,再行了五十餘里。 連同日間的一百五十里,這日航行了二百里(註1)。 註1: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九冊日記卷》(福建:海...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National Palace Museum國立故宮博物院,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陶瓷器的歷史橫跨人類文明發展的各個階段,也是古人精神與物質文明的具體呈現。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陶瓷器,大部分來自清朝宮廷的收藏,品質精美,數量豐富,不僅是古代皇帝珍藏的瑰寶,更是當代舉世無雙的陶瓷精品。本展覽以「摶泥幻化」為名,是指陶瓷的製作從採石製泥、拉坯成形、施上釉料與敷上色彩,至入窯燒成,軟泥...

中國陶瓷史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3-03 20:46:05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2月22日 地點:白沙 人物:林則徐、跟丁、廚丁 事件: 林則徐一行人航行至白沙後,因夜間微風,用縴夫拉船前行,再行了五十餘里。 連同日間的一百五十里,這日航行了二百里(註1)。 註1: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九冊日記卷》(福建:海...

  • 中國陶瓷史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22 14:00:00
    有 30 人按讚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2月22日
    地點:白沙
    人物:林則徐、跟丁、廚丁
    事件:
    林則徐一行人航行至白沙後,因夜間微風,用縴夫拉船前行,再行了五十餘里。

    連同日間的一百五十里,這日航行了二百里(註1)。

    註1: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九冊日記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377 / 4569。

    #知史討論:

    白沙村附近有吉州窯,據說創燒于晚唐,興於五代、北宋,極盛於南宋,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元至明清著名官窯景德鎮燒瓷技藝的重要源頭之一即是吉州窯,其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景德鎮的瓷器文化享譽世界,您曾欣賞或收藏過景德鎮瓷器嗎?

    歡迎暢所欲言,加入#知史討論。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長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 中國陶瓷史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21 07:30:02
    有 108 人按讚

    中國外銷陶瓷與韓槐準| 知史百家

    安煥然

    在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領域裡,外銷陶瓷的研究還是一個相當晚近的專門學科。它是介於陶瓷鑑定與歷史考古之間,既屬中國陶瓷史一部份,又是中國海洋發展史研究不可忽視的涉獵範疇。

    散落在世界各地,那些不會腐爛、晶瑩剔透的中國古陶瓷,或是完整器、或是數以千計、萬計的陶瓷破片,是令各國研究者嘖嘖稱奇的。

    1968年,馬尼拉貿易陶瓷研討會之召開,是為外銷陶瓷研究樹立了里程碑。曼谷、雅加達的國立博物館都有豐富的收藏,即使是遠在非洲,埃及福斯塔特遺址,以及東非肯亞、坦桑尼亞甚至馬達加斯加島,都有大量中國古陶瓷的出土。

    在日本,宋代陶瓷的出土遺址就有四十多縣,是日本歷史考古重要的器件。小山富士夫、三上次男,以及龜井明德等,都是著名的中國外銷陶瓷研究專家。

    至於中國,60年代始,有陳萬里、夏鼐、朱杰勤、馮先銘、葉文程等人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1980年,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會成立,為該領域研究工作的開展作了組織上的準備。續後辦有多項研討會,出版《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會通訊》、《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資料》等刊物。

    在台灣,吾師陳信雄是個異數。他在澎湖進行了多年的實地田野考察,搜集到一萬一千餘件遺落在澎湖的中國陶瓷器標本,考究出這些陶瓷多為宋元時期之器物,從而勾劃出一條文獻史料不曾明確記載的「宋元東洋針路」航道據點出來。陳老師認為,從考古及陶瓷器物質量的顯示,澎湖當是宋元時期中國外銷航運的一個中途站。這是台澎歷史溯源研究上的一大突破。

    90年代初,我曾跟隨陳老師赴中國大陸及日本沖繩進行中國古瓷出土的考察。尤其是在沖繩,這個在明清時期曾是一個獨立國家的「琉球王國」,其獨有的特性,間接促使了我後來完成《琉球、滿剌加與明朝貢體制的關係─明代前半期兩個朝貢藩屬國的崛起》的碩士論文。

    談及中國古外銷陶瓷的研究,不應忘記一位南洋的海南人:韓槐準。廈門大學葉文程在《中國古外銷瓷研究論文集》中,稱讚韓槐準是「研究中國古外銷陶瓷的第一人」。也就是說,在中文論述裡頭,韓槐準是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的先驅。這可是我們的「南洋之光」啊!

    葉文程指說,韓槐準「他的足跡幾乎踏遍整個南洋,他畢生所做的工作是富有成果的,為我們開展這一領域的工作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是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

    早在上個世紀的30年代,韓槐準就對遺留在東南亞的中國陶瓷發生興趣,並到處搜集及探研,先後在《南洋學報》發表了〈中國古陶瓷在婆羅洲〉、〈舊柔佛出土之明代瓷器研究〉等文章。又在1959年集合了他25年來的搜集和研究心得,寫出了《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陶瓷》(新加坡青年書局出版)。這本百餘頁,附插圖68件的小書,是為中國古外銷陶瓷的最早一本中文專著。

    連士升在為這本書寫序時,如是說道:「在中外歷史上,研究陶瓷,等於玩古董,這是富商巨賈,達官顯宦的附庸風雅的工作,普通學人多數不敢問津。韓先生不是百萬富翁,然而他膽敢研究陶瓷,而且搞得頭頭是道,這全靠濃厚的興趣,好學的精神,雄厚的魄力」。「除搜集陶瓷,研究陶瓷外,韓先生還有一個絕技,即種植紅毛丹。他的紅毛丹,色美、肉香、汁多、味甜。坐在密密叢叢的樹下,一面欣賞他自己所收藏的許多陶瓷,一面大啖新從樹上摘下來的金黃或殷紅的果實,胸懷坦坦蕩蕩,一心一意要與往古來今的大學者做朋友。在這個銅臭十分濃厚的商場,韓先生之所以能夠忘懷得失,專心讀書著述,這和他的遐邇聞名的愚趣齋的自然環境不無關係。」

    當年,南洋學會諸君以韓槐準的「愚趣齋」做為彼等學術交流的聚點。陳育崧曾記說:「愚趣園中,沉陰底下,暢啖紅毛五月丹,甘美清冽,直透肺腑,煩暑盡滌,主人又出所藏之唐宋元明清陶瓷器皿、珍品碎片,什然前陳,大談其南洋陶瓷史,而華僑史,而大伯公考,高談闊論,旁若無人,這是南洋學會仝人的風趣,十幾年來,白雲蒼狗,風風雨雨,都打不斷我們這股傻氣。」

    那是一段四、五十年代的微笑,令人羡慕不已。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 中國陶瓷史 在 杰朗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2-18 08:39:15
    有 49 人按讚

    窯變紫砂壺細介

    紫砂礦岩的主要產地在丁蜀鎮黃龍山,每一個地段的礦岩顏色各異,紫黃紅綠白黑等或二者顏色兼有被稱為五色土。由於所含的化學成分各異,所以每種顏色的砂料在燒制過程中,不同的溫度,不同的氣氛而呈現不同的顏色和肌理效果,其出乎意想不到的色彩變化,被人們命名為紫砂窯變。

    中文名
    窯變紫砂
    產地
    丁蜀鎮黃龍山

    窯變原因
    多種呈色元素,經氧化或還原作用
    最早窯變
    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
    出名窯變
    宋代河南禹縣鈞窯生產的銅紅窯變

    工藝價值
    紫砂的窯變燒制技法使紫砂溫潤的肌理在火的藝術中充分的體現,給做工精湛的紫砂工藝增添了無窮的魄力,就像中國畫中的潤色一般,更具自然天成。人們在不改變材質及其質地,使其砂料純正,顏色天然,個性獨特,色彩自然豐富,以及不可複製等特點。

    紫砂窯變是紫砂工藝的一次革命,它使原本可以重複製作的紫砂壺工藝,通過色彩的天然變化達到不可複製的效果,同樣的造型,色彩各異,故有紫砂窯變可遇不可求的美譽,被認為紫砂藝術的高境界。

    紫砂窯變燒制技術是一項複雜的創作思維理念,創造者應具備對紫砂材質有深入研究,燒制技術的嫻熟以及對紫砂藝術的執著精神。

    藝術價值
    「紫砂窯變壺」與鈞窯之窯變顏色或呈瀰漫狀或顯聚成形,所不同的是,它不僅有著夢幻般色暈、撒落、漸變、斑剝、雙面異色、色中泛色、色中含色等多種窯變效果,而且還能呈現出與多種文物品種色類同的色相,即:似青銅器的古綠銅色,似香爐的古黃銅色,似古漆器的紅黑相間斑剝色,似紅木的棕褐色,似古象牙的牙黃色,似宋瓷的天青色、似硯石的青褐色等,真所謂「入窯一色,出窯百彩」,其大大拓展了欣賞者的聯想空間,開創出紫砂審美新境界,不愧為紫砂藝術中「獨樹一幟」的奇葩。

    上好的窯變紫砂壺,就如大自然中的奇石一般,色彩的過渡自然程度;顏色的豐富多彩;色彩的稀有程度;顏色與造型的恰到好處;火焰的美麗痕跡;以及窯變的趣味。

    紫砂窯變的色彩過渡是一個自然的過渡,它是通過窯中氣流的變化形成,是對壺體表皮的色彩作用,色彩與色彩的中間過渡自然,紫砂窯變的色彩跟自然界中的顏色一樣,不是單一的顏色,燒制出的色彩,隨著時間的推移,泡茶的次數增多而起著變化,有可能黃中發綠,綠中泛黃、泛紅,黃得更橙,綠得更翠,紅得更沈,紫中泛青,或者中間泛出各種自然的顆粒色彩等等,但所有的變化都是很自然的色彩變化,妙不可言。紫砂窯變的色彩,極大地豐富了紫砂壺藝中的色彩變化,紫砂窯變色彩稀有是決定壺的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由於窯變工藝受燒制技術的極大影響,故稀有而又美麗。紫砂窯變的色彩形成藝術化,在變化中得以昇華,形成佈局合乎情理。或多或少,或深或淺,面大面小深淺鴛鴦,陰陽相補,極度自然,充分體現出美感,也是紫砂窯變壺價值的所在。

    藝術成就
    在中國陶瓷史上,陶器裸燒藝術是一個空白,古代陶器上釉在龍窯里燒制出現美麗的火的痕跡卻因器物本身已經殘缺而被拋棄,隨著現代人的審美觀的改變,藝術家返樸歸真的追求,給純正紫砂窯變帶來了新的天地,成為人們對天人合一的高境界追求。窯變作品猶如自然界中一件物品而難以尋求雷同,紫砂窯變,追求的是一種新的紫砂藝術理念,給傳統的紫砂藝術添上濃濃的一筆,開創了劃時代的紫砂審美。

  • 中國陶瓷史 在 National Palace Museum國立故宮博物院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5-19 15:03:00

    陶瓷器的歷史橫跨人類文明發展的各個階段,也是古人精神與物質文明的具體呈現。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陶瓷器,大部分來自清朝宮廷的收藏,品質精美,數量豐富,不僅是古代皇帝珍藏的瑰寶,更是當代舉世無雙的陶瓷精品。本展覽以「摶泥幻化」為名,是指陶瓷的製作從採石製泥、拉坯成形、施上釉料與敷上色彩,至入窯燒成,軟泥轉變成了堅硬的陶瓷,恍如質材幻化。

    「摶*泥幻化—中國歷代陶瓷展」,是以故宮藏品為中心,展現陶瓷器的造型、釉彩、裝飾技法及製作技術之美,從中呈現中國陶瓷史的發展脈絡。本展覽依照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共分為「陶與瓷」、「新石器至五代」、「宋朝至元朝」、「明朝」和「清朝」等五個單元。我們特別為視障觀眾精選9件院藏陶瓷精品製作語音導覽。您可以透過點字參觀手冊中的「陳列室平面圖」、「精選展件立體觸摸圖」,瞭解本陳列室的空間配置及語音導覽選件標示。

    在201陳列室「陶與瓷」單元中,您可以藉由觸摸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陶磚、瓷盤,了解陶器與瓷器相同與相異之處。從207陳列室入口進入後右轉,「新石器至五代」單元呈現陶瓷器由原始到成熟的演變,以及陶俑文化的發展。

    沿著參觀動線往前,205陳列室「宋至元朝」時期則以瓷窯區分,呈現青瓷、白瓷、黑釉瓷等不同類型瓷器的裝飾與美感。明朝展區主要介紹景德鎮皇家御器廠的成立、官方樣式的形成,以及民間窯廠的蓬勃發展。最後,清朝展區則強調康熙、雍正、乾隆盛世豐富多元的官窯瓷器,以及隨著國勢衰微,晚清的官窯混合著民間趣味的演變情形。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