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係咪真係冇嘢好食呢?
如果想一下子團結所有喺荷蘭嘅「外國人」,只要你一講到「荷蘭冇嘢好食」,即刻會有來自世界各地居住喺荷蘭嘅人紛紛響應。點解會咁講呢?原因係荷蘭嘅「地道美食」真係兩隻手數得晒。
呢一個講法主要原因係,荷蘭本地菜式少之又少,而且飲食文化同其他歐洲大國例如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同...
荷蘭係咪真係冇嘢好食呢?
如果想一下子團結所有喺荷蘭嘅「外國人」,只要你一講到「荷蘭冇嘢好食」,即刻會有來自世界各地居住喺荷蘭嘅人紛紛響應。點解會咁講呢?原因係荷蘭嘅「地道美食」真係兩隻手數得晒。
呢一個講法主要原因係,荷蘭本地菜式少之又少,而且飲食文化同其他歐洲大國例如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同法國等地大相逕庭。
首先要講一講,荷蘭本地有咩食呢?
比較出名嘅「荷蘭美食」有下列幾個例子:
1. Herring 鯡魚(有時候會搬上洋蔥碎同酸瓜一齊夾麵包食)
2. Kroket 荷式可樂餅(源自法國croquette)
3. Bitteballen 炸肉丸(將肉碎加上薯蓉或者麵糊造成球狀炸而成,類似kroket,一般會係飲啤酒嘅時候一齊食)
4. Stroopwafel 焦糖煎餅,又叫荷蘭華夫餅,一般會配以熱飲如咖啡或茶
5. Kibbeling 炸魚
6. Roti 蘇里南煎餅
7. Olibollen 基本來講係荷蘭嘅冬甩
8. Poffertjes 荷蘭小鬆餅,有時會加上朱古力醬、奶油、新鮮水果或者雪糕一齊食(如圖!)
9. Stamppot 荷式蔬菜薯泥(以薯蓉同煮熟嘅蔬菜混合而成,一般會加上醃肉或者腸仔一齊食)
10. DUTCH SANDWICH 荷蘭嘅芝士三文治! ! !
(當然仲有其他嘢食,不過唔詳細講)
如果細心留意,唔難發現以上講嘅例子,好多都係屬於「小食」。咁一般荷蘭人平時食咩呢?如果係午餐,好多人真係就咁兩片麵包,中間夾塊芝士,又或者加少少朱古力碎,咁就一餐。如果係晚餐的話,好多人都係食pasta或者Pizza甚至乎整一大兜薯條咁食。係呀,好多荷蘭人平日都未必會煮「荷蘭菜」嚟食。
呢一種飲食文化,令好多外國人不敢恭維。尤其是中午食荷蘭三文治嘅習慣;特別冬天食啲熱嘢暖胃,但係荷蘭人就會照樣將一個凍冰冰嘅三文治擺落肚。每一次我有外地同事出差過嚟荷蘭,基本上都會指定要求唔唔想食荷蘭嘅三文治,加上公司飯堂嘅嘢食實在太難食,所以都會帶佢哋出去食餐好嘅。
對西歐歷史有少少認識嘅朋友,可能會好奇,明明荷蘭有印尼同加勒比等地作為殖民地,理應有好多香料加入本地菜,或者有好多來自殖民地嘅美食。咁點解仲係冇咩好食呢?
江湖傳聞(其實都係啲當地朋友講俾我聽)就話係因為二次世界大戰嘅時候,荷蘭因為飽受經濟同埋人命嘅損失,好多原本用嚟整傳統荷蘭美食嘅材料同埋食譜都失傳。甚至有傳聞話Stamppot係由政府公務員發明出嚟嘅,因為做法簡單而且食材容易搵,一時三刻就整咗呢一樣野出嚟解決糧食危機。
其實喺阿姆斯特丹都會有一啲荷蘭餐廳,個別有一兩間仲非常之出名,而且啲嘢又真係幾好食。不過呢一類嘅選擇真係唔多。咁既然荷蘭地道嘢食冇乜特別,當地多唔多其他國家嘅美食呢?其實係有,而且喺大城市裏面選擇都非常多。筆者喺度住咗幾年,知道有幾間整得非常地道中國菜/日本菜/越南菜/意大利菜等等嘅餐廳。
不過相比起其他歐洲大城市而言,荷蘭餐廳嘅價格相對較高,而且質素唔一定好。簡單啲來講,就係識地方就會搵到啲好嘢食,唔識地方就好容易中伏。如果唔係疫症嘅關係,去一轉法國巴黎真係好方便,而且可以用平好多嘅價錢食好西。唉,不要再說了🤦🏻♀️
#allyinamsterdam #amsterdam #netherlands #hkig #goodfeeling #tgif #nature #niceview #happy #happyday #weekendvibes #europe #tgif #food #foodporn #foodphotography #hkgirl #happy #photography #holland #攝影 #荷蘭 #荷蘭生活 #歐洲 #香港人在荷蘭 #移民 #香港女孩 #吃貨
中國菜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日本限定版印度烤餅
有在追蹤我的IG或臉書的朋友,大概很清楚有一種食物,是以壓倒性的高頻率姿態,在我的貼文裡反覆出現。肯定有人以為是網路運算機制把舊文又翻出來吧?但真的不是。總是新的貼文,的確我又去吃了。那就是印度咖哩店的印度烤餅(Naan/ナン)。
在東京隨便一間小店裡吃到的印度烤餅,都比台灣的好吃。自從旅居到東京之後,印度咖哩店就成為我的心頭好,每隔一段時間,必然上門溫習。有幾次回台灣休假久了,想念起東京的食物,居然腦海浮現的是印度烤餅。
最近這十年,在日本,尤其是東京,日常飲食的陣容又增加了一個,那就是印度咖哩。根據地域情報雜誌的統計,2008年全日本印度餐廳的登記數是569間,十年後,已突破2200多間店,成長4倍。其中密集度最高的是東京。可見東京人真的愛吃印度咖哩和烤餅。
印度餐廳激增的原因,其一是十年來,日本赴印度做生意的企業增加了4.8倍,而同時來到日本從事IT產業的印度人也增多,交流頻繁下,帶動了大家對於印度料理的親近感。其二是就像華人在海外也會開中國菜餐廳一樣,印度人或尼泊爾人若想以開店的方式取得日本就業簽證,那麼咖哩店自然是不二之選。
在日本的印度咖哩店,老闆和店員不一定就是印度人,很多其實是尼泊爾人,或老闆是印度人,員工是尼泊爾人。因為對日本人來說,尼泊爾的知名度沒有印度來得高,所以為了辨識度,幾乎都歸類成印度餐廳。但現在有些店家的老闆,其實是日本人,聘用的員工才是外國人,原因是開印度咖哩店的成本,遠比開拉麵店還低,且競爭較小,何況東京人又那麼的愛。
說起印度,我在東京曾經短暫去上過源自於印度的瑜伽課。說也奇怪,在教室裡努力做著那些高難度的動作時,不由自主地就會開始想到印度咖哩與烤餅。為了等一下能吃到美味的咖哩烤餅,現在就努力撐過去,自己利誘自己。老師在前臺上凹來折去的,在我眼中,全變成廚師手上翻折的烤餅。
後來才聽說,東京流行起印度咖哩店和瑜伽的時興也有關係。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中,印度咖哩被視為健康飲食,同時與印度瑜伽變成一個套裝行程,很多人練完了瑜伽就去吃咖哩。
日本印度咖哩店的烤餅,特色是非常、非常的巨大。無論哪間店,這些巨大烤餅都有著同樣的形狀。水滴圓弧形,大到盤子放不下,尺寸占掉半張桌子。若沒有意外的話,也保證比你的臉大。第一次在日本吃到這種巨大的印度烤餅時,每個人都會網美上身,忍不住拿起烤餅靠近臉龐合照一張。那一刻感覺自己的臉真小,烤餅吃起來也減少了些罪惡感。
店裡的烤餅是吃到飽的。但哥要奉勸各位千萬不要動貪念。老闆常會看你快要吃完了,就好心問你要不要再續一片。當你吃完一片以後,還覺得意猶未盡,可是當第二片再上桌時,肚子裡的烤餅已經開始膨脹,結果第二片才吃幾口,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場酷刑。
我是在最近才知道,原來這種規格統一,水滴型的巨大烤餅,根本在印度或尼泊爾是沒有的。很多日本人去印度「尋根」想吃最正宗的大餅,結果怎麼也找不到。原來,巨大烤餅是為了日本人而發明的,只有在日本才能吃到。然而,很多日本人迄今仍不知道他們喜歡的巨型烤餅,其實是日本限定版。一個被日本網友,稱為是件「令人驚愕的事實」。
說起來,日本還真多這種當地根本沒有的「和製」異國料理。像是台灣沒有的名古屋「台灣拌麵/拉麵」或天津沒有的「天津飯」也是知名例子。我其實還滿喜歡這種越界發明的食物。台灣可以擁有四川沒有的四川牛肉麵;美國可以發明出日本沒有的加州創意壽司;印度巨型烤餅,當然也可以在印度以外的國家誕生。
身份是一回事,但出生地和生活地又是另外一回事。世界的融合永遠沒可能達成,所幸在食物上早已做到世界大同。至於哪裡製造的,都不重要。東西要好吃,生活得有趣,重要的是,你喜歡就好。
★本文收錄於張維中散文《東京直送》
更多你會有同感的文章,都在這裡:
【紙本書】 博客來 https://bit.ly/2SZudkZ
【電子書】 讀墨 https://bit.ly/2XGaSqx
走過震災的復興,走過史上第一次奧運的延期,
走在這座過度敏感的城市裡,
有時令人愛不釋手,有時困惑卻又難以脫離,
那一股自然而然的矛盾共存,正是東京的弔詭魅力。
#防疫閱讀書單
中國菜例子 在 Ally Blah Blah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荷蘭係咪真係冇嘢好食呢?
如果想一下子團結所有喺荷蘭嘅「外國人」,只要你一講到「荷蘭冇嘢好食」,即刻會有來自世界各地居住喺荷蘭嘅人紛紛響應。點解會咁講呢?原因係荷蘭嘅「地道美食」真係兩隻手數得晒。
呢一個講法主要原因係,荷蘭本地菜式少之又少,而且飲食文化同其他歐洲大國例如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同法國等地大相逕庭。
首先要講一講,荷蘭本地有咩食呢?
比較出名嘅「荷蘭美食」有下列幾個例子:
1. Herring 鯡魚(有時候會搬上洋蔥碎同酸瓜一齊夾麵包食)
2.Kroket 荷式可樂餅(源自法國croquette)
3.Bitteballen 炸肉丸(將肉碎加上薯蓉或者麵糊造成球狀炸而成,類似kroket,一般會係飲啤酒嘅時候一齊食)
4.Stroopwafel 焦糖煎餅,又叫荷蘭華夫餅,一般會配以熱飲如咖啡或茶
5.Kibbeling 炸魚
6.Roti 蘇里南煎餅
7.Olibollen 基本來講係荷蘭嘅冬甩
8.Poffertjes 荷蘭小鬆餅,有時會加上朱古力醬、奶油、新鮮水果或者雪糕一齊食(如圖!)
9.Stamppot 荷式蔬菜薯泥(以薯蓉同煮熟嘅蔬菜混合而成,一般會加上醃肉或者腸仔一齊食)
10. DUTCH SANDWICH 荷蘭嘅芝士三文治! ! !
(當然仲有其他嘢食,不過唔詳細講)
如果細心留意,唔難發現以上講嘅例子,好多都係屬於「小食」。咁一般荷蘭人平時食咩呢?如果係午餐,好多人真係就咁兩片麵包,中間夾塊芝士,又或者加少少朱古力碎,咁就一餐。如果係晚餐的話,好多人都係食pasta或者Pizza甚至乎整一大兜薯條咁食。係呀,好多荷蘭人平日都未必會煮「荷蘭菜」嚟食。
呢一種飲食文化,令好多外國人不敢恭維。尤其是中午食荷蘭三文治嘅習慣;特別冬天食啲熱嘢暖胃,但係荷蘭人就會照樣將一個凍冰冰嘅三文治擺落肚。每一次我有外地同事出差過嚟荷蘭,基本上都會指定要求唔唔想食荷蘭嘅三文治,加上公司飯堂嘅嘢食實在太難食,所以都會帶佢哋出去食餐好嘅。
對西歐歷史有少少認識嘅朋友,可能會好奇,明明荷蘭有印尼同加勒比等地作為殖民地,理應有好多香料加入本地菜,或者有好多來自殖民地嘅美食。咁點解仲係冇咩好食呢?
江湖傳聞(其實都係啲當地朋友講俾我聽)就話係因為二次世界大戰嘅時候,荷蘭因為飽受經濟同埋人命嘅損失,好多原本用嚟整傳統荷蘭美食嘅材料同埋食譜都失傳。甚至有傳聞話Stamppot係由政府公務員發明出嚟嘅,因為做法簡單而且食材容易搵,一時三刻就整咗呢一樣野出嚟解決糧食危機。
其實喺阿姆斯特丹都會有一啲荷蘭餐廳,個別有一兩間仲非常之出名,而且啲嘢又真係幾好食。不過呢一類嘅選擇真係唔多。咁既然荷蘭地道嘢食冇乜特別,當地多唔多其他國家嘅美食呢?其實係有,而且喺大城市裏面選擇都非常多。筆者喺度住咗幾年,知道有幾間整得非常地道中國菜/日本菜/越南菜/意大利菜等等嘅餐廳。
不過相比起其他歐洲大城市而言,荷蘭餐廳嘅價格相對較高,而且質素唔一定好。簡單啲來講,就係識地方就會搵到啲好嘢食,唔識地方就好容易中伏。如果唔係疫症嘅關係,去一轉法國巴黎真係好方便,而且可以用平好多嘅價錢食好西。唉,不要再說了🤦🏻♀️
中國菜例子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12465230753&issue=20210205
譚新強:BNO移居英國人士 應以Uncle Roger為榜樣 不是Uncle Tom
最近英國放寬了BNO護照的居英權,並設下了「5+1」的入籍路線圖。此舉遭到中國強烈反對,馬上宣布不再承認BNO護照作為旅行證件和身分證明的有效性。
不少人當然認為英國不懷好意,故意干預中國內政,再次挑撥離間,煽動香港人反對中央的情緒。再者Brexit(脫歐)後的英國前路渺茫,如能吸引到大量富有香港人到英國消費和投資,也有着數。當然大部分英國人是反對的,Brexit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抗拒移民。說到底,英國是一個階級觀念極重,充滿種族歧視的國家。不管如何,這仍勉強可算是遲來的春天。英國背棄香港人30多年,早在1980年代中英談判時,就有道德責任賦予所有香港人居英權(實應直接英國國籍)。最初時曾發出約370萬本BNO護照,但沒有居英權的BNO形同廢紙,所以回歸後逐漸變得凋零。但隨着近兩年的香港動亂,申請人數再度上升,去年翻倍多達30多萬。現在終於有機會得到居英權,估計將有更多人申請,有資格的人數約300萬,加上他們的家人,總數或超過500萬,即約香港人口七成。如真的那麼多人離開香港,短期內確有挖空香港人才和財富的風險,這亦是中國反對的原因之一。
但整體來說,我認為今次BNO風波是一件好事。從2019年開始,我已多次指出《基本法》的多個嚴重錯誤和漏洞,尤其仍充滿鴉片戰爭可恥痕迹,世上罕有的畸形荒謬國籍與居留權混淆問題。西方外籍人士(expats),仍如十九世紀鴉片販一樣享有特權,只需住滿7年,即享有永久居留權和所有社會福利,甚至擁有投票權,區議會和立法會功能組別參選權。在美國,綠卡持有者絕不能投票,歐洲、澳洲等地都一樣。即使英國,現在給予BNO居留權,相信也必須6年以上入籍後,才有投票權。但不公平地,我認為對香港貢獻更大、主要來自菲律賓和印尼等亞洲國家的外傭,無論在港服務多少年,又永遠得不到永久居留權,遑論投票和參選權。
此外,大量香港人擁有雙重甚至三四重國籍,美、加、澳、紐等,已超過100萬,如包括現有和曾經擁有(護照過期不等於放棄國籍)BNO人士,遠超過香港一半人口!當然還有超過200萬的居港內地同胞,奇怪地和侮辱地,連他們也需要同樣住滿7年才可獲得永久居留權。在美國,從加州搬到紐約州,只需一個月就可登記做選民。所以過去兩年,每當我看到反對政府人士和偏頗新聞報道,經常以香港人民意支持作為各種傷害香港和國家的暴行為最重要藉口,甚至包括殺人放火等喪盡天良罪行,我就愈覺得有弄清楚香港人定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其實現今中國以民為本,外交政策和平,40年沒有戰爭,內地發展成績斐然、近年政策更不再單以經濟急速發展為目標,亦非常關注脫貧、貧富懸殊、社會公平公義和環保問題。政經制度的效率和合理性,已逐漸超越西方。中國社會當然仍有很多問題,但對比美國,毫無疑問,相對少罪惡和暴力,社會較充滿正能量,較少怨氣和仇恨,所以根據哈佛中國長期民調研究,中國中央政府得到90%以上人民支持,其實也不意外。只希望以邪教式、歇斯底里式、自卑兼自大式憎恨中國的人,包括部分香港人和西方人,願意張開眼睛,看清楚中國以大多數人利益為依歸的成功和合理政策,不可只看某些不知真假的打壓個人自由個案,以此為延續錯誤偏見和歧視的藉口。
以為4年投一次票就是民主已過時
現代人亦應放棄過時思想,以為4年投一次票就是民主,就是天堂。美國的選舉制度固然充滿不公,甚至反民主,即使英國和歐洲政治制度亦大致上停留在200年前,甚至中世紀階段,完全跟現代社會和科技脫節,更未必適合人類共同面對大流行和氣候變化的長期挑戰。適當的科技運用,可讓政府更實時關注人民和地球的需要,以此制訂更有效的公共健康、交通和經濟政策等。譬如發現新疫症出現,政府就應馬上採取隔離、大規模測試和緊急醫療措施,一切按照科學,跟傳統所謂左右派政經理念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就是中國的做法,美國反而一切以政治掛帥,連口罩都成為政治圖騰,結果一場COVID疫情,至今已近50萬人死亡,比二戰還要多!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至今已181年,香港回歸中國亦已超過23年。《基本法》並非上帝頒下,刻在石上,永不可改動的《十誡》,它只是一個寫得非常差,充滿錯漏和殖民地時代色彩的過時小憲法。修正及改良《基本法》並非甚麼大事情,現在已到了固本清源,撥亂反正的時間。中央絕不應亦絕不能拘泥於一些十九世紀遺留下來的束縛,而讓香港情况繼續轉壞,成為西方意圖阻礙中國發展的棋子。
近兩年前我最初提出香港國籍法不合理時,很少人關注此問題,喜見現在已成為一個非常熱門的討論議題。我的建議非常簡單,符合人情和法理,主要只有兩點:
(1)取消所有單一外國國籍人士的投票和參選權。住滿7年者,仍可保留永久居留權;(2)應寬待多重國籍人士,包括BNO。雖然中國是不容許雙重國籍的,但基於香港特殊歷史,所以有點寬鬆彈性處理,也屬合理。有傳聞中國或將取消利用BNO「5+1」計劃移居英國人士的永久居留權和投票權(在入真正英籍之後或之前都有可能),甚至有人建議所有雙重國籍人士的永久居留權都應被取消。
我明白中國對英國假慈悲,臨時給予BNO居留權的憤怒,除嚴重干預內政外,亦有點擔心如人數太多,不止出現走資情况,亦可能出現這批「英國人」遲些回流香港,不公平地繼續享受香港各種社會福利。我認為中國可以大方一點,繼續讓雙重國籍人士享有永久居港權,最重要是先搞清楚誰應享有投票和參選權。以我了解,現在申請特區護照時,表上已說明如成功,申請者將成為中國公民,如持有其他護照,將只被當作旅遊證件,而非國籍證明。
不過,我認為此做法仍不夠清晰,明顯不少擁有中國香港特區護照人士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仍自居為英國、美國人或其他國籍,但又偏偏經常上街示威或暴動,亦積極參與投票或參選等政治活動。如此荒謬、如此如意算盤的事情,即使西方國家如美國和英國,都是絕不會容許和容忍外國人在當地搞暴亂、搞革命的!在美國,間諜搞顛覆政府的最高刑罰是死刑。
我建議最簡單的做法是給予這些雙重國籍人士一個最後機會,在投票和參選前,必須作出一個選擇,是否願意宣誓成為中國公民。宣誓後,就仍可享有投票和參選權,當然其他護照就真的只算是旅遊證件。即是如犯了法被拘留,發出其他護照的國家使節,亦無權提供協助。
如不願意宣誓,就當然不應享有投票和參選權,我建議應取消特區護照,但仍可保留永久居港權。此做法可解決雙重國籍問題,亦等如開拓出一種香港綠卡制度。在美國也有一些綠卡人士,永不入美籍,但就仍保留居留權。
英脫歐後匯率樓價大跌
我明白即使我說到口乾,仍有部分人士繼續對政府不滿,真的會選擇移民英國。這亦非壞事,有如一段已沒有愛情的婚姻,離婚可能是最好的決定,勉強是沒有幸福的。看到估計將移民英國的人數約十多萬,不少但也不算多,對香港的影響也不會太大。
移民當然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尤其英國。倫敦位處北緯51.5度,比多倫多,甚至魁北克市還要北,如非受惠墨西哥灣暖流(Gulf Stream)帶來較溫暖水流和氣候,實應比加拿大更冷。但冬天仍當然極早天黑,擔保下午4點不到黑齊(蘇格蘭不到3點半)!這種天氣非常容易令人抑鬱,要比較小心。加上英國疫情嚴重,每100萬人的感染率是香港的40倍,單是英國的死亡率已經高於香港的感染率!
英國公投決定Brexit後,經濟已轉差,匯率樓價都大跌,可能是抄底機會,但未來英國發展方向,仍然一籌莫展。政治上仍非常分歧,蘇格蘭和北愛爾蘭都很可能在未來10年脫離英國獨立。Brexit前,英國人可在歐盟任何國家居住和工作,現在當然喪失這些機會了。
英國除了天氣冷,人情更冷,不要忘記階級觀念是他們發明出來的。整天滿口民主自由,但王室、貴族、封爵等封建制度就通通保留着,男士見到英女王仍需鞠躬,女士更要行屈膝禮(curtsy),自由平等?算了吧!
倫敦雖然真是個多種族城市,街上接觸到的大多數人來自東歐、南亞、中東和非洲,來自中國和東南亞也不少。但這不等如各種族就很和諧。除操着貴族口音的英格蘭人會歧視他們,認為是低階級的人外(包括操cockney和其他低級口音人士),即使其他種族人士亦會互相歧視。尤其在過去一年COVID疫情中,不少亞裔人士,不管來自日本或泰國等,只因外貌像中國人,就曾在街上被襲擊。
網紅Uncle Roger常誇中國文化易惹仇恨
Uncle Roger就是其中一個例子。Uncle Roger是29歲,年輕英俊的新進網路笑匠紅人Nigel Ng(黃瑾瑜)的化名角色,扮作一個操誇張廣東口音,對任何事,特別中國菜非常挑剔的中年漢。數月前,Uncle Roger以一段非常搞笑,批評BBC烹飪節目的Egg Fried Rice視頻,在YouTube上走紅,至今點擊人次已超過1.5億,subscriber亦超過300萬。黃瑾瑜來自馬來西亞吉隆坡,明顯接受良好西方教育,英文完全沒有口音,中學後去了美國Northwestern大學念工程。畢業後去了英國做data scientist,但他醉心演藝界,所以毅然成為了全職棟篤笑藝人。闖了數年,終於在網絡世界打出了名堂,在西方已頗出名,在馬來西亞老家更是個紅人。
約兩個月前,當Nigel走路回家時,不幸遇到一個人,突然無故向他襲擊,揮拳打他的臉,幸好傷勢不重,嘴唇流血和面上瘀黑。Nigel認為襲擊者不知道他是誰,打他的原因可能亦是COVID 導致的種族歧視。我不知道襲擊者是否認識Uncle Roger,如認識可能更憎恨他,因為Uncle Roger此角色雖有點自嘲成分,所有情節都只為搞笑,但主調就是他對亞洲尤其中國文化非常驕傲,不停誇獎中國人注重教育和家教,反過來不停取笑西方人不懂飲食,甚至笑謔批評他們的各種生活習慣和文化。
數周前又發生了一次網上的不愉快事件。Nigel與另一美國飲食KOL Mike Chen聯手做了一個節目,後來發現Mike Chen原來是個法輪功邪教徒,就馬上把視頻下架,並在微博上向中國人道歉。此舉完全合理,但當然被一些人在網上攻擊,被誣告為五斗米而向中國折腰。Nigel澄清絕無此事,他暫無任何來自中國的收入,而他只想為觀眾帶來歡樂,無意加入任何政治元素。我亦替他非常不值,早前他表示因襲擊事件陰影而有意搬家,近日他更回了馬來西亞探親過年。即使他選擇留在亞洲發展,我也不會感覺意外,前途可能更好。
移民縱賣樓 最好留點騰訊傍身
近日看到一篇移民倫敦指南,教人如何在那邊成為一個稱職的送外賣人員,看完有點心酸。文章非常詳細,逐步教人到埗後如何以BNO身分拿合法工作證明,然後開銀行戶口,如何加入Deliveroo等外賣Apps。連在哪裏買單車,哪條路線較賺錢和安全,都詳盡介紹。他說每月收入,折合約13,500港元,我真不知在倫敦如何能夠生活!所以我之前已提醒過考慮移民的朋友,必須有傍身之技,從前很多人學斬叉燒,現代人最好學點投資。我勸喻移民英國的人,即使賣掉香港房屋,最好留點騰訊(0700)傍身。英國FTSE指數沒有多少隻揸得落手,Unilever洗衣粉?AstraZeneca好一點,有COVID疫苗,買Diageo不如買茅台,還是同樣面對中、英身分危機的匯控(0005),要買也不用跑到英國買。唯一要小心的是入了英籍後,如英國「制裁」騰訊(笑了),可能不容許英國人持有。
此指南最後語重心長,善意提醒香港人送外賣時要禮貌,收到貼士更要大聲講Thank you,務必令英國人對香港人留下良好印象(在香港的服務員當然無此多餘責任)。我贊同,但小心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突然發作,腰骨發軟,有種想做Uncle Tom(西方著名小說奴隸角色),90度鞠躬的衝動。希望他們多點以Uncle Roger為學習榜樣。
(中環資產持有騰訊、匯控及茅台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