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中國歷代國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國歷代國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國歷代國旗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時事求世 41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昌德宮建築群(1997) 當今的韓國首都首爾是座十分現代化的城市,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滿眼盡是五光十色的燦爛,若是追本溯源,歷史已經超過二千年,稱得上是韓國的歷史古都。自西元前18年百濟國開始,就已經揭開了它在朝鮮半島上作為首善之都的地位。而到了西元1394年,...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吳哥窟Angkor Wat位於柬埔寨西北部,在暹粒市北5.5公里。原始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元代古籍《島夷志略》稱之為「桑香佛舍」。吳哥王朝的歷史始於9世紀,第一位國王闍耶跋摩二世帶領國家脫離爪哇的統治,恢復了柬埔寨的獨立。公元802年,他自立為王,建都於庫...
-
中國歷代國旗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6-06-20 03:18:53吳哥窟Angkor Wat位於柬埔寨西北部,在暹粒市北5.5公里。原始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元代古籍《島夷志略》稱之為「桑香佛舍」。吳哥王朝的歷史始於9世紀,第一位國王闍耶跋摩二世帶領國家脫離爪哇的統治,恢復了柬埔寨的獨立。公元802年,他自立為王,建都於庫楞山。經過幾代國王的努力,到12世紀初,吳哥王朝的版圖擴張到今日泰國的大半疆域。12世紀初葉蘇利耶跋摩二世弒叔君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一世奪得真臘國王位,新王遷都吳哥。因為蘇利耶跋摩二世靠非正統方法獲取王位,為了鞏固威望,必須大興土木,營造比前任所有國王建造的七百多座廟宇規模更為宏大的廟宇,作為國廟和他自己的將來升天的太廟。為國王加冕的婆羅門主祭司地婆訶羅(Divakara)為國王設計了這座太廟,供奉毗濕奴,名之為「毗濕奴神殿」。建造時間歷時30年,趕在他升天之時完成。吳哥窟是吳哥古跡群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也是一座巨大的水上都市。十二世紀的吳哥王朝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廟山,作為吳哥王朝的太廟。因此舉全國之力,花了大約35年建造。吳哥窟建成於14世紀前半。吳哥窟絕非供大群信徒朝拜的西式教堂或東方寺院,而是一座宏偉的太廟,供奉化身為印度教之神的國王。吳哥窟結合了高棉歷代廟宇建築兩個基本的元素:立體廟山的多層方壇和平地廟宇的迴廊。吳哥窟的廟山由三層長方形有迴廊環繞的平台組成,層層高疊,形如金字塔,象徵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廟山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三道迴廊象徵須彌山所在地的土、水、風;廟山周邊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徵環繞須彌山的鹹海。多年從事吳哥窟維修工作的法國遠東學院古跡維修專家莫里斯•格萊斯(Maurice Glaize)認為「吳哥窟是吳哥古跡中以造型之雄偉、布局之平衡、比例之協調、線條之優美,威風赫赫,可比美世界上任何最傑出的建築成就,而毫不遜色」。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各地來吳哥窟觀光的遊客一持續增加,從1993年不到一萬人次,迄至2007年已達二百萬人次,吳哥窟已成為旅遊勝地。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的造型,從1863年開始就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國旗上。
吳哥窟之廢棄:1431年,暹羅破真臘國都吳哥,真臘遷都金邊,次年,吳哥窟被高棉人遺棄,森林逐漸復蓋漫無人煙的吳哥。後來有些高棉人獵戶進入森林打獵,無意中發現宏偉的廟宇,也有一些當地的佛教徒在廟旁邊搭蓋屋寮居住,以便到廟宇中朝拜,但吳哥遺蹟多不為世人所知。1907年,暹羅將暹粒、馬德望等省份歸還柬埔寨。1908年起,法國遠東學院開始對包括吳哥窟在內的大批吳哥古蹟進行為期數十年的精心細緻的修復工程。
中國歷代國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時事求世 41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昌德宮建築群(1997)
當今的韓國首都首爾是座十分現代化的城市,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滿眼盡是五光十色的燦爛,若是追本溯源,歷史已經超過二千年,稱得上是韓國的歷史古都。自西元前18年百濟國開始,就已經揭開了它在朝鮮半島上作為首善之都的地位。而到了西元1394年,朝鮮王朝遷都漢陽,也就是今日的首爾,從此之後,首爾一直都是韓國各朝代的的首都。因為這樣的地位,在首爾除了享受城市旅遊的便利與樂趣外,歷代傳統宮殿多已成為親民的歷史建築,打破了深宮大院的神秘感,不僅提供了旅人平靜歇息的地方,也讓人更進一步了解韓國的歷史。
現今首爾留存的宮殿建築多半都是朝鮮王朝600年間的古蹟,例如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慶熙宮、德壽宮、宗廟、成均館、南大門、東大門等等。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景福宮、昌德宮及宗廟,尤其後兩者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名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中。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昌德宮,原本是作為景福宮的離宮,但從1618年之後約250年卻取代景福宮作為朝鮮王朝的正宮使用,大致可分為宮殿的公共空間與王室的生活空間。
昌德宮內為中國式建築物,目前仍保存著13座殿閣,是朝鮮王朝宮殿中保存得最為完整的一座,被稱為「韓國的故宮」。宮內大部分建築在日本人入侵時被焚毀,但其正門敦化門倖免於難,成為最珍貴的遺跡,這一木結構建築傲然聳立,氣度非凡,現在是漢城最古老的宮門。
從敦化門進入昌德宮後便是錦川橋,這座橋建於太宗 12年(1412年),是首爾現存宮殿中石橋裡最古老的。廣場有大理石作成的立碑,從中軸線分成兩路排開,這些石碑是用來表示官階地位的大小,有正一品到九品官職,稱為文武官碑,文官排列東方,武官西方。和中國大部分的朝代相同,朝鮮王朝官階上向來也是重文輕武,而一般認為國王的左邊為主位,右邊為次位,所以文官通常都位在左邊,武官則在右邊。但戰爭時武官受重用,官階的方向則會相反,為官亦有風水輪流轉的變化,所謂時勢造英雄大概也是這個道理了。
而仁政殿是舉行皇帝登基儀式,大臣朝禮,接見外國使臣等重大國事活動的場所。宮殿內部有皇帝聽取朝政時所坐的御座,不像中國的龍形化身圖騰無所不在,朝鮮皇帝寶座後的屏風是座日月屏,屏風上的圖案個個都有含義,中間的山峰象徵王權,其餘四個山峰象徵四海領土和國民,流水和老松樹則象徵國家永遠昌盛。至於山峰上的日月則和韓國國旗如出一轍,乃是取自易經中陰陽調和、萬物生生不息的意思。
依序往裡面走,現存宮殿中唯一使用青瓦的宣政門、皇帝和王妃的寢宮大造殿都有其可看之處,也讓人從這些建築裡遙想以前皇帝生活的片段。這些保存良好的建築,也成為韓國古裝電視劇的取景最佳景點,像是曾經紅極一時的《大長今》就曾在這裏拍攝,其他的戲劇更是不勝枚舉,古蹟在現代的影像呈現,更拉近了年輕一輩對於這些老祖宗所留下物品的親切感,這未嘗不是一種推廣的好方法!
中國歷代國旗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去年今日,在臺北中山堂前。
2019年10月7日,楊千慧小姐拿著她外公楊成貴先生編著的《中國服裝製作全書》和以楊成貴先生為封面的華視《今天》別刊第53期,在臺北市中山堂前廣場留影。(張哲生 攝)
今天我接受中央社外文新聞中心的專訪,他們要寫關於我的英語新聞和日語新聞。其中一位日語新聞記者楊千慧小姐特地帶了她外公楊成貴先生寫的書來給我看,哇!是1979年的《中國服裝製作全書》(1979年4月初版,1981年7月再版)!可謂旗袍界的珍寶!另外還有一本是以她外公為封面的華視《今天》別刊第53期(1977年11月號),這本刊物是華視自1973年7月起,為介紹自家製播的婦女節目《今天》,特設立「今天別刊社」所發行的,每個月發行一期。
當年楊成貴先生於每週三早晨在華視《今天》節目裡主持「服裝教室」單元,負責講解旗袍的製作方法,同時也是實踐家專服裝科的老師,以及「漢唐服飾公司」和「華美服飾行」的負責人;漢唐服飾公司位於臺北市中山北路一段83巷10號(1980年搬到大安路一段197號)並在高雄市大統百貨四樓旗袍部設有專櫃,而華美服飾行則是開在我熟悉的西門町,地址是臺北市峨眉街45號(漢中街口),從1960年開設至1990年止。
1974年元旦,楊成貴先生聯合臺灣同道創立中國旗袍研究會,擔任理事長,負責推廣研究旗袍之風。他出錢出力從事旗袍業的推廣活動,使中國旗袍研究會得以透過電視、報紙及社會人士的大力支持與宣揚,舉辦了多項大規模的旗袍展示會,並於專校、職校增闢旗袍課程或設置短期講習班,也令內政部採納其建議,自1975年起,在全國技能競賽中增列旗袍項目,並邀請他擔任裁判長,以期旗袍的製作技藝得以繁衍孳生。
楊成貴先生曾於1975年底應邀赴日本,在富士電視台和日本電視台全國聯播網介紹中國歷代服裝與旗袍。
於是原本是受訪者的我在專訪結束後,馬上反過來訪問楊千慧小姐,問了許多關於她外公的事,並且在進行訪問的咖啡廳外面,請她拿著她帶來的書,讓我拍張照片,因為我想介紹這位推廣旗袍不遺餘力的楊成貴先生,讓更多人可以認識她的外公。
中國歷代國旗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年10月7日,楊千慧小姐拿著她外公楊成貴先生編著的《中國服裝製作全書》和以楊成貴先生為封面的華視《今天》別刊第53期,在臺北市中山堂前廣場留影。(張哲生 攝)
今天我接受中央社外文新聞中心的專訪,他們要寫關於我的英語新聞和日語新聞。其中一位日語新聞記者楊千慧小姐特地帶了她外公楊成貴先生寫的書來給我看,哇!是1979年的《中國服裝製作全書》(1979年4月初版,1981年7月再版)!可謂旗袍界的珍寶!另外還有一本是以她外公為封面的華視《今天》別刊第53期(1977年11月號),這本刊物是華視自1973年7月起,為介紹自家製播的婦女節目《今天》,特設立「今天別刊社」所發行的,每個月發行一期。
當年楊成貴先生於每週三早晨在華視《今天》節目裡主持「服裝教室」單元,負責講解旗袍的製作方法,同時也是實踐家專服裝科的老師,以及「漢唐服飾公司」和「華美服飾行」的負責人;漢唐服飾公司位於臺北市中山北路一段83巷10號(1980年搬到大安路一段197號)並在高雄市大統百貨四樓旗袍部設有專櫃,而華美服飾行則是開在我熟悉的西門町,地址是臺北市峨眉街45號(漢中街口),從1960年開設至1990年止。
1974年元旦,楊成貴先生聯合臺灣同道創立中國旗袍研究會,擔任理事長,負責推廣研究旗袍之風。他出錢出力從事旗袍業的推廣活動,使中國旗袍研究會得以透過電視、報紙及社會人士的大力支持與宣揚,舉辦了多項大規模的旗袍展示會,並於專校、職校增闢旗袍課程或設置短期講習班,也令內政部採納其建議,自1975年起,在全國技能競賽中增列旗袍項目,並邀請他擔任裁判長,以期旗袍的製作技藝得以繁衍孳生。
楊成貴先生曾於1975年底應邀赴日本,在富士電視台和日本電視台全國聯播網介紹中國歷代服裝與旗袍。
於是原本是受訪者的我在專訪結束後,馬上反過來訪問楊千慧小姐,問了許多關於她外公的事,並且在進行訪問的咖啡廳外面,請她拿著她帶來的書,讓我拍張照片,因為我想介紹這位推廣旗袍不遺餘力的楊成貴先生,讓更多人可以認識她的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