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的居住地 】
如果有機會讓你隨選後半生的居住地,會是哪裡?
3年前來到矽谷,是我20多年以來第一次開始在海外長居,相較在台灣的成長環境,矽谷已經可以稱得上是民族大熔爐,我們的鄰居有印度人、中國人、西班牙人,學校的老師有伊拉克人、智利人,同學有日本人、沙烏地阿拉伯人、科威特人、韓國人......
【 理想的居住地 】
如果有機會讓你隨選後半生的居住地,會是哪裡?
3年前來到矽谷,是我20多年以來第一次開始在海外長居,相較在台灣的成長環境,矽谷已經可以稱得上是民族大熔爐,我們的鄰居有印度人、中國人、西班牙人,學校的老師有伊拉克人、智利人,同學有日本人、沙烏地阿拉伯人、科威特人、韓國人......
雖然有來自各國的人,但我能接觸的人以「語言學校同學」和「工程師老公的同事友人」為大宗,這兩類人有個共同點,他們通常(可說是95%)來自高經濟水平與教育水準的家庭。
雖然我就讀的學校學費相較他校不算高昂,但也不便宜(先前分享過,有興趣可參考 https://kwliving.blog/usa-sjsu-esl/ ) ,能夠負擔的同學通常家境不會太差;老公的同事友人更不用說,夫妻聯手在科技公司搶錢的大有人在。
所以看似文化多元,其實不然,且我並不能真正適應這樣的「同溫層」。
「LA比較有“人味”」工程師朋友M在聚會時聊到「LA的diversity比較豐富,在灣區,多數人都很雷同,即使少數人不一樣,也跟我們在平行時空」
同樣是工程師的(嗯,大家都是工程師)朋友Y笑著說「對呀!那個“壁”很難打破,我剛來很不習慣,不過現在被同化,也開始寫code了」
想起我曾對老公說「你跟你身邊的朋友同質性好高,每個人都讀差不多的好學校,紐約大學、華盛頓大學或哥倫比亞大學、在差不多的大企業上班、不是Google, Facebook, Apple就是Linkedin或Amazon、做差不多的工作、領差不多的薪水、在人生差不多的時間點過相似的日子,千萬年薪的人嚮往下個千萬,然後是財富自由」
(題外話,當時聊起這個是因為當我提到朋友去working holiday經驗,老公和他朋友竟然都不知道什麼是working holiday,與他們解釋之後,他們一臉疑惑說從未聽過身邊朋友去working holiday,為什麼要去海外賺一點點錢還要做苦力?為什麼要做那種無法取得長期身份的工作?在當地不買房嗎?)
環境會影響一個人,這句話一點也不假,特別是對我這種自我意志不堅定的人更是如此。來到矽谷短短3年,說不被影響是騙人的,不知不覺間,我也開始了我的規劃,閒暇之餘自學摸索股票和bitcoins;平面設計在矽谷難發展,猶豫是否該孤注一擲回學校轉換專業?買了apartment就計劃townhouse,買了townhouse就嚮往下一間house......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下一次朋友聚會有點「什麼」可以說。
偶爾,我也懷念那種樸實的日子,不用這麼追逐「成功」的日子,來矽谷的時間不長,我卻經常厭倦這裡。
所以,當不少矽谷天龍人趁著WFH移居夏威夷寫code(朋友戲稱他們也在打工度假),蠢蠢欲動的老公問我「要不要換個城市居住?妳想去哪裡?」時,才說出自己埋藏多年的心願「我懷念5年前,還在夢想還清就學貸款後,可以辭職短暫旅居日本四國小島的我,當個簡單樸實的島民,距離台灣不遠可以時時返家,抱抱我的老狗狗,跟老朋友敘舊,過一個不成功但不自卑的生活,不用擔心在這裡只是你的廢物老婆」
不過不意外,聽到「那種事以後退休再說」的回答😅
#california #silliconvalley #lifeincalifornia #bayarea
中國文化大學學費110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0707紐約時報
*【在病毒危機爆發數月後,美國城市仍缺乏檢測能力】
許多城市開始進行冠狀病毒檢測,但在紐奧良,檢測排隊從清晨展開,市政府官員在上午8點開門五分鐘後,就宣布停止檢測,許多民眾被拒之門外。在鳳凰城,高溫下居民在汽車內等待了長達八個小時的時間才能接受測試。聖安東尼奧和其他疫情居高不下的大城市中,官員們無奈地宣佈檢測必須有限制:因為需求激增現在只有出現症狀的人,才能接受檢測。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06/us/coronavirus-test-shortage.html
*【紐約市最大的決定:如何安全重開學校】
市長白思豪計劃9月重新開放紐約的公立學校,但幾乎可以肯定,學生們一周不會有五天回到教室,可能會訂定錯開的時間表,來滿足遠離社會的要求。也就是 說,該市110萬學生每週上課幾次,其餘時間在線繼續上課。在學校餐廳或體育館內開設數學和英語課程,以騰出較大空間,並要求學生在走廊和校園中,保持距離。白思豪預計在未來幾天宣佈更多細節。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06/nyregion/nyc-school-reopening-plan.html
*【冠狀病毒實時更新】
#佛奇敦促“避免群聚”,因為死亡人數超過13萬人。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佛奇警告,美國病例接近300萬,德州和愛荷華州,“第一波大流行的高峰”,病例“從未降至希望的水準”。根據《紐約時報》數據庫,在過去一周裡,每天記錄超過5萬例新病例,佛奇說:是“我們必須立即解決的嚴重情況”。
#據報導,巴西總統表現出症狀,他稱已做了肺部檢查。巴西總統Jair Bolsonaro表示,他疑似感染了冠狀病毒,週一晚上說,已去醫院做肺部檢查,並將對該病毒進行新的檢查。
#當共和黨人戴上口罩時,兩名德州警長不願配合州長戴口罩命令。
#亞特蘭大市市長Keisha Lance Bottoms測試陽性。
#佛羅里達州學校將在秋季開放,教育單位發出了緊急命令,八月重新開放後,所有學校必須“所有學生每週至少上課五天” 。邁阿密戴德縣,市長Carlos A. Gimenez簽署行政命令,撤回了部分營業場所,包括關閉宴會廳和場所。
#由於病毒測試延誤,幾支球隊的春季訓練停滯不前。
#羅浮宮是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週一重新開放,結束了為期16週的關閉,此段期間收入損失超過4,000萬歐元(約合4,500萬美元)。週一,約有7,000名遊客預訂了門票,而大流行前參觀羅浮宮的每日遊客為30,000。
#哈佛大學將要求大多數學生遠程學習,但學費將保持不變。
#隨著案件和住院人數的增加,加州加大了執法力度。加州州長Gavin Newsom表示,該州正在嚴厲打擊違反病毒相關限制的企業,並在假期週末檢查了近6,000家企業。Newsom 表示“絕大多數人都在做正確的事情。”
#以色列收緊限制,距離“全面封鎖”僅一步之遙。隨著疫情捲土重來、病毒檢測陽性結果呈新高,該國週一加大限制力度,關閉酒吧、健身房及游泳館,並對集會作出嚴格規定。
# 印度推遲開放泰姬陵。在數周前解除封鎖後,印度確診病例數迅速上升,隨後部分城市重新恢復限制性措施。截至週一,該國共有70萬確診感染病例,近2萬人死亡。
#研究人員正在開發簡單的冠狀病毒測試,可以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內得出結果。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06/world/coronavirus-updates.html
*【說客、律師事務所和貿易團體接受小企業貸款】
川普政府承受壓力,揭示哪些公司從一項旨在維持小企業生存的6600億美元計劃中獲得了貸款,該公司週一公佈的數據顯示,餐館,醫療辦公室和汽車經銷店在最高貸款接受者中名列前茅。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06/us/ppp-small-business-loans.html
*【川普增加了《白色恐懼與怨恨》劇本】
川普總統為南部邦聯旗幟辯護,並對納斯卡黑人車手布巴•華萊士(Bubba Wallace)提出不實指控,他正專注於種族和文化的焦點,試圖吸引他的陣營。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06/us/politics/trump-bubba-wallace-nascar.html
*【英國脫歐後首次對侵犯人權行為進行制裁】
外交大臣多明尼克•拉布宣佈,47名來自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和緬甸等國的人士將被列入黑名單,面臨旅行禁令和資產凍結。中國官員未被列入這份名單中,引發了關注和質疑。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06/world/europe/britain-human-rights-sanctions.html
*【Facebook將暫停處理香港政府對使用者資料的請求】
該公司表示,將諮詢人權專家評估《港區國安法》。這一決定是美國互聯網公司對中國政策的罕見質疑,也引發了人們對香港將如何在網上應用安全法的問題。此前,廣受香港抗議者歡迎的通訊應用Telegram也表示,將拒絕香港當局要求提供使用者資料的請求,直到國際社會就香港在國安法生效後發生的變化達成共識。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06/technology/facebook-temporarily-stops-hong-kong-data-requests.html
*【維吾爾流亡者控訴中國種族滅絕】
一組常駐倫敦的律師團代表兩個維吾爾維權團體,向國際刑事法院控訴中國政府在柬埔寨和塔吉克斯坦非法逮捕及驅逐數千名維吾爾人。此案可能會讓國際社會對中國將意志強加於境外的能力進行更嚴格的審查,但中國不受該法院管轄。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06/world/asia/china-xinjiang-uighur-court.html
*【多名友人證實法學教授許章潤遭拘留】
許章潤曾長期在清華任教,在發表了一系列批評中共和習近平的文章後被停職。朋友稱警方週一突襲了許的住所,對其發出嫖娼指控,但拿走了一台電腦和一些文件。許章潤被捕是中國政府廣泛鎮壓異議的最新例證。北京警方沒有回應時報問詢。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06/world/asia/china-detains-xu-zhangrun-critic.html
*【中國確診一宗腺鼠疫病例,患者為內蒙古牧民】
巴彥淖爾市當局稱,這名牧民于周日確診,目前正在醫院接受治療,病情平穩。當地還發出三級警報,警告人們不要捕獵、食用或轉運旱獺,發現病、死動物時及時向當局報告。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00706/china-bubonic-plague-inner-mongolia/
*【拜登的非正式外交:如何與習近平這樣的領導人建立“私人關係” 】
川普抨擊他是“中國傀儡”,但對於拜登來說,與習近平建立私人關係是他極具個人色彩的外交的一部分。但這種外交風格的效力難以衡量,對華政策也可能成為其棘手難題。
https://cn.nytimes.com/usa/20200706/joe-biden-foreign-policy/
*【俄羅斯法院判記者“為恐怖主義辯護”罪名成立】
俄羅斯一名記者因在2018年批評國家安全部門被判“為恐怖主義辯護”,法庭對其處以約7000美元的罰金,並沒收其電腦和手機。此案顯示了俄羅斯對公民言論自由的進一步收緊,就連克里姆林宮自己的人權委員會也對這一判決進行了譴責。
https://www.nytimes.com/2020/07/06/world/europe/russia-journalist-convicted.html
中國文化大學學費110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
【要打破高房價,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的問題,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團隊採訪了MIT麻省理工學院Media Lab 媒體實驗室City Science城市科學的部門主任Kent Larson,他有個獨特的解決方式,那就是研發一款”魔法變形屋”,目前Ori Living已經獲得IKEA和Goolge投資。以"機器人牆"解構住宅空間,縮小了住房的空間,等於買下20坪"0閒置空間"的房宅,購屋預算也會減少一半。而目前,利用Ori Living經營的民宿,經常是全都訂滿,大受歡迎。因為和波士頓市中心房費平均每晚1000-1200美元相比,它的價格是其1/5不到】
{內文}
美國波士頓,一個土地好像用金子打造出來的地方。波士頓當地房產媒體統計,平均月租45000元,在波士頓大概只能租到約兩台車車庫大小不到10坪的房間,同樣租金,北京能租到大整整4倍的房間。
(Kent Larson\\MIT媒體實驗室 城市科學主任)
波士頓市長馬尼諾說,波士頓沒有年輕人買得起的房子,是這裡面臨的最大困難,都市計畫的人回應說,好啊,我們來蓋一些小小的公寓,買房的人則說,我們真的不想住在小小的普通公寓裡,所以我們主張,讓我們蓋些標準化的房屋外殼,然後把最先進科技的內裝放入公寓裏,最有趣的是,實行這套方法時,是你可以擁有"機器人牆",這樣你的空間可以隨意轉換成健身房 再換成辦公室,如果你是開公司的話,若你有訪客來,還可以立刻變成兩間客房,我認為我們可以用這套科技,讓一間非常小的公寓,功能卻如同兩倍大的公寓般
2012年 當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城市科學(City Science)主任Kent Larson,在TED分享他的"魔法變形屋",以解決城市高房價問題時,太多人覺得"怎麼可能"!
2019年當<文茜世界周報>親訪MIT媒體實驗室時,Kent Larson說,"魔法變形屋Ori"已經獲得IKEA和Goolge投資,而且團隊現在正進行,"魔法廚房"的設計研究。
(Kent Larson\\MIT媒體實驗室城市科學主任)
將有一整片機器人牆在廚房裡上下移動,所以你可以享受著中國瓷茶器,下午茶點..等等,然後移動的機器牆櫃,送來咖啡機新釀的卡布奇諾
"Ori Living"由MIT媒體實驗室城市科學主任Kent Larson帶領團隊發明,Ori取名自日文Origami"摺紙"之意,一種反覆"摺疊",就能變化出各種3D空間的概念。
(Kent Larson\\MIT媒體實驗室城市科學主任)
我們想做的是一個小型公寓,它非常便宜,而且可以變形,能在臥室和工作室之間無障礙的切換,甚至切換成能容納六人的餐廳或客廳,這就是建築機器人的應用
Kent Larson的目標很清楚,"打造出年輕人也負擔得起"的城市住房,就必須完全顛覆原有的結構空間。於是Ori Living把小小不到10坪的空間,白天可以是小倆口的客廳,晚上化身為酒吧 朋友Party的同樂會,小倆口吵架時,還可以立刻變"分床",全由App操作控制。
(Kent Larson\\MIT媒體實驗室 城市科學主任)
這太令我驚訝了,當我起床時,完全不需要折被子,很多人說我瘋了,當我五年前開始談論這個發明時,喔!真的?"你怎麼有辦法移動所有的傢俱","那會太貴 太複雜了",我說不,我都會解決的。我認為,一個城市要維持文化和經濟的競爭力,就必須提供住房給年輕人(讓其留在城市裡),但全球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把年輕人趕除在房市之外,我認為最好最快的解決方式,是縮小住房空間,別增加更多的空間,但當縮小到一個程度時,房間數就不夠了,所以我們要提供一個"沒有房間的房子",因為就算一個小房宅,床絕對佔去重要空間,或是餐桌,若你擺個四人座的餐桌,就佔去非常大的空間,所以我們就想,別增加更多房間,而是去解構空間,用一種毫不費力的方式,所以 "機器人"就變成不費力的解決方案,因為沒有人想要靠人力,每天搬動所有的傢俱,因為研究顯示沒有人想每天費力的
以"機器人牆"的科技 解構住宅空間,所以年輕人若買房10坪,其實等於買下20坪"0閒置空間"的房宅,預算整整少了一半。
畢竟以美國為例,過去10年,美國大學學費增幅高達63%,CNBC統計,7成美國大學生畢業後,平均每人還負債學貸3.7萬美元,等於約新台幣110萬調查顯示,19%的大學生或新鮮人沒有地方住,56%者處於居住不安全的狀態。年輕人連生活費都有壓力,遑論能負擔得起紐約 矽谷 或波士頓,動輒1坪高達190萬到70萬的住宅,這使得Ori Living的解決方案更具迫切需要。
(Kent Larson\\MIT媒體實驗室城市科學主任)
所以我們開始研發機器人牆的外殼,將平台標準化,配備各式馬達,裝上電池幫助運轉,利用小電磁閥能夠鎖定到位,產生低電壓電源..等等,我們認為這些機器人牆都能標準化,人們能再提出不同個人化的需求,加在機器人牆上,於是我們能讓一間,非常小公寓裡面的功能,如同兩倍大的公寓一般,我其實不相信所謂的"智慧家庭"(smart home),我認為那是毫無意義的概念
Kent Larson希望,這是讓住在城市的三億中國人,都能負擔能住得舒服的解決方案,在寸土寸金的波士頓,已經有一家運用Ori Living的Airbnb,永遠一位難求,除了因為這裡一晚房價不到200美元,和波士頓市中心房費動輒每晚1000-1200美元相較起來,是1/5不到,當然,還有不必每天折床被的優點。
而IKEA與Goolge也被吸引投資,2020年IKEA將在日本和香港提供上架Ori Living套房設施,而Google將自己在美國蓋建築。Larson說,他的"變形機器人牆"下一個夢想是魔法廚房,繼續搞定一切的廚具餐飲設備,甚至還要以區塊鍊共有或共同投資的方式,將機器人牆"玩"到城市裡的高樓大廈裡。
(Kent Larson\\MIT媒體實驗室城市科學主任)
我認為這整個概念是"輕鬆"是不夠的,必須得毫不費力,這才是有份量的解決方案,而這就得靠機器人來解決
我們很好奇,是什麼動力讓一位科學家,能傾全力投入於各種科技與設計,為要讓世上的城市能容納更多人?Larson說,或許是他踏入MIT前,歷經人類學系和建築學系的研讀,觸發了他對於人和文化的關懷,以及生命底蘊裡,對於設計和美學的追求。
(Kent Larson\\MIT媒體實驗室 城市科學主任)
最讓我觸動的是,建造於耶路撒冷的猶太大教堂,路易斯康在1968年的設計,他是我重要的大啟發家之一,我認為他大概是20世紀最令人驚嘆的建築家
對"建築界哲學家"路易斯康的崇敬,Kent Larson的科技式解決方案裡,於是總帶著更深廣高遠的"人味"。何其有幸,我們見證著一位"科學哲學家",將以"人"為中心的城市,從我們以為不可能的夢想,帶到地上 化為真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NPgx6sgO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