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國數目字簡體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國數目字簡體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國數目字簡體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國數目字簡體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譚蕙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唔想煮出黎變咗一碟鬼佬唐餐」 加拿大主流傳媒裡香港移民新聞工作者可以做的事 一年前的夏天,Lucy(化名)經常失眠,又或者驚醒於加拿大的凌晨,正好是香港下午,林鄭月娥宣佈撤回逃犯條例,她忍不住流下幾滴眼淚,數小時候Lucy就要起牀上班,到加拿大的英語主流傳媒工作。香港是她讀書成長的地方,她一直在...

  • 中國數目字簡體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09 22:38:55
    有 1,078 人按讚

    「唔想煮出黎變咗一碟鬼佬唐餐」
    加拿大主流傳媒裡香港移民新聞工作者可以做的事

    一年前的夏天,Lucy(化名)經常失眠,又或者驚醒於加拿大的凌晨,正好是香港下午,林鄭月娥宣佈撤回逃犯條例,她忍不住流下幾滴眼淚,數小時候Lucy就要起牀上班,到加拿大的英語主流傳媒工作。香港是她讀書成長的地方,她一直在心裡視自己為「香港人」,但幾經辛苦才能打入主流社會,成為少數加入主流英語傳媒的華人臉孔,在辦公室處理新聞資訊,一定要保持專業冷靜,以加拿大人的思考框架編採新聞。

    「只有幾個熟悉的同事,知道那陣子我情緒掉進低谷。有些香港朋友,根本在示威裡面,變成了同事採訪的新聞原材料。對我來說,Hong Kong is not Just another story, It is personal.(香港不只是一個新聞題材,是一個我有感情的地方)」

    派往香港採訪的,卻不是對香港情況瞭如指掌的Lucy。加拿大全國的大型新聞機構,內部結構複雜,分本地、全國層次,又分電視、電台、網上版,即使編採流程,亦遠比香港的新聞機構複雜。「香港的新聞機構緊密細小,有點像我們一個城市的本地新聞編採隊伍;在加拿大的大型機構,每個部門分工細緻,不是因為你有香港背景,就會派你去香港。」

    後來,其中一位派往香港的同事,是位白人男性,他穿着雨衣,在濕滑的香港街道,目擊示威者跟警察對峙,警員開真槍示警。那位男記者在鏡頭前形容:「What a scary moment(很驚嚇的場面)。」

    派誰去採訪,有規有矩。「公司有負責做風險評估的同事,香港那時刻已經被視為 conflict zone(衝突地區)。被派去的記者,要受過特別的危機和個人安全訓練,公司亦要替同事買相關保險,而我沒有受過這種訓練。」

    加拿大重視員工權益,編制嚴謹,但從另一角度看,亦有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赴加國工作後,有感在加拿大做新聞,調動不夠靈活。

    Lucy成年後移民到加拿大,曾於當地華人傳媒做記者,近年加入這間加拿大傳媒機構,有一定資歷。「到了決策層,加拿大主流傳媒裡,大部份是老年白人男性。」近日北美掀起種族歧視的討論,加國傳媒機構紛紛檢視這種情況。

    過去一年,令Lucy對工作有嶄新體驗。「過去一年『香港』出現在我們機構重要新聞版面的次數,是我工作生涯多年來的總和,『香港』登上重要新聞的日子,最少十餘次。」相比起2014年雨傘運動,以前「香港」要登上加拿大新聞焦點,只有遇上六四事件周年、加拿大官員訪港,才偶爾有機會提及這個遠於一萬公里以外的地方。

    而對一般加拿大讀者來說,「香港是甚麼」本身或許已經說不清。

    另一位較年輕的香港移民記者Sally(化名),剛加入另一家加拿大主流傳媒,她承認,自己資歷不足,人微言輕。但Sally之前曾在一間「多元文化傳媒」裡工作了多年,明白要把少數族裔新聞打入主流之難。加拿大實施多元文化政策,政府會鼓勵一些頻道把廣播時間割成小塊,每日以不同語言提供資訊,協助新移民融入社會。

    Sally本身是香港移民,但成為後監制後,一個人負責多種語言的新聞編採工作,包括「廣東話」「國語/普通話」「旁遮普語」「他加祿語(菲律賓語)」和一些歐洲語言。

    「對一般加拿大觀眾來說,香港就是一個比較自由一點的中國領土罷了。香港發生人權問題,跟在西藏發生人權問題,從加拿大人觀點來說,不就是一樣?情況又像一個說旁遮普語的人跟你說,『我們跟印度人是不一樣的』,香港人又會用心理解嗎?」Sally反問道。

    Sally形容,在多元種族新聞機構裡,基於實際運作考慮,廣東話及普通話新聞編採工作,密不可分。「來自台灣的同事,會與來自中國內地的同事一起合作。究竟用繁體還是簡體字,用語是怎樣,每一件事都會在編輯室裡互相遷就。」Sally有時會把一段香港新聞,同時製作給廣東話和普通話頻道,「我會作出微調,畢竟受眾背景不同。」

    Lucy工作上的同事,也有幾位來自中國內地的加拿大人,平日大家會專業地合作,亦是好友,但去年她感到特別孤單:「即使編輯室裡有其他華人,雖然大家有交流,但他們或許是國內移民來,和我背景一樣的完全沒有,感受特別孤獨。」

    但 Lucy把孤獨化為力量,在反修例最初,她在公司內部提供了很多補充資料給同事,希望同事能掌握事情脈絡,同事都樂於向她詢問資料,或找受訪者聯絡方法:「簡單如香港有七百多萬人口,所以有一百萬人出來遊行,那個比例反映了事情嚴重性,同事也未必知道。」她把香港歷史,一國兩制是甚麼,反修例運動重要日子如 721,831都給編輯室同事解釋一遍。

    Sally 和Lucy同意,一些視覺衝擊的畫面很快能吸引到加拿大同事的眼球:「開催淚彈,水炮車呀,裝甲車在理大著火這些,同事會有即時反應。」至於流動的民情,則不一定掌握到。Lucy把「中港矛盾」等複雜的民間情緒,都嘗試解釋給同事知道。

    Lucy一位常被派駐外地,富戰地採訪經驗的同事,亦有到香港實地採訪,雖然他也是白人男性,但較了解香港情況,除了拍攝衝突外,亦曾於一個街坊聚集場合,在鏡頭說了這番話:「這正是香港政府和警察要擔心的事,這場運動不只有示威者要求政府改變,一些社區的街坊也一樣。」

    Lucy形容,這同事比較了解情況,而她亦在加拿大的編輯室向同事解釋:「除了示威者外,亦有一班和理非,這批和理非很重要,雖然在報導裡沒用上『和理非』這個字眼,但新聞處理上盡可能描述得更精準。是辦公室的白領出來唱歌?還是街坊聚集?不是所有出來的人行為都一樣。」

    細緻到用語也值得斟酌,究竟統稱示威者為「Anti-Government(反政府)」還是「 Pro-democracy(爭取民主) ?」兩個用語在Lucy的公司也有交替使用。有時候看到街坊裝市民出來,她認為可以用到「 Some Civilians」(部份平民),會比只用Protestors這個字更精確。

    Lucy的新聞機構,重視「中立客觀持平」,和香港傳統媒體一樣,也會做平衡。「除了黃之鋒、何韻詩;我們的節目亦會找葉劉淑儀、湯家驊,因為一定要嘗試做平衡。」她機構一方面有同事訪問了一位示威中被拘捕的加拿大籍港人,同時亦專訪了一個支持中國政府的加國華人,亦有同事邀請了一位香港警察的太太做訪問。

    「我們有嚴謹的新聞倫理規定,有時我自己找了一個受訪者,也傾向先找另一位同事跟受訪者做初步訪問,多一個人幫手,可以減少我個人傾向影響了新聞故事。這是我們守則上要求的標準,我亦嘗試去做。」

    加拿大地域差異,亦會影響一個報導能否出街。溫哥華的同事製作了一些頗細緻的報導,例如一個移民香港人家庭關係撕裂,老人家是藍絲,孫兒是黃絲;溫哥華人發起撐黃店運動。Lucy 形容,溫哥華的華人移民數目較多,會因受眾人口組成,令香港新聞較易成為題材。至於加西以外地區,同一題材可能只登上網絡新聞,不會上到電視層次。

    Lucy和Sally異口同聲認同,香港新聞能否突圍而出,必須面對其他新聞題材的競爭,好像今年加拿大肺炎疫情嚴峻,加上美國的種族衝突,相比之下,香港新聞變得次要了。

    例如有約50名香港示威者到加拿大尋求政治庇護,Sally向上司提出訪問計劃多次,由於畫面聲音未必吸引,並忽然爆出北美洲種族示威和警暴,這個訪問一直被擱置。「任何香港新聞,總要拉到加拿大和中國外交關係層次,孟晚舟的新聞在這裡很大,但只會分析加中關係,香港的角色較為次要。」Sally解釋道。

    很多人把北美洲警暴,警員跪頸這畫面,聯想起香港拘捕場面。 Lucy和Sally同意,這個聯繫或能令香港新聞稍微「重出生天」,但執行起來不容易:「駐香港的記者已經全部離開了,我們最多使用通訊社稿件,把這個兩地警察的類比放在網絡版本上,提及一下。」Lucy說。

    要派駐記者到香港,涉及龐大開支,一般逗留香港兩星期就會離開。或等事情再升溫才再派人,Sally目睹過:「中大一役,公司還未派人去香港,到了理大出事,派人坐飛機過來,到埗時已錯過了最重要時刻,唯有去商場拍攝唱歌。」

    對於國際傳媒曝光能夠對香港事態產生甚麼影響,Sally較悲觀,她形容,提出香港採訪題目,常要面對上司挑戰:「關我們加拿大甚麼事?」「說到底,香港只有50個人找庇護,數目不多,加拿大政府不願意在政策上承諾甚麼,故事沒有推進。政府官員只會說,香港住了30多萬加拿大人,有甚麼事歡迎你們回家。」直至港版國安法推出,加國政府宣佈暫停引渡協議,停售敏感軍用物品,香港才登上加國新聞要聞一會兒。

    「多一個香港人在國際傳媒裡,想講好香港故事,是美好目標,也是一種幻想,實行起來很多掣肘。就像我入到去,只是新聞機構裡的一粒螺絲。在一些加拿大人心目中,香港的新屋嶺發生甚麼事,和新疆發生甚麼事一樣遙遠。美國簽了香港人權民主法案,加拿大電視台最多用30秒報導,這邊的人會覺得,只是簽一份象徵式文件,無人有太大興趣,但香港人則會覺得很大件事。」Sally說時有點無奈,又有點洩氣。

    Sally認為,繼續把聲音帶向國際傳媒是應做的事,但效果未必即時:「要了解不同地方的政治運作,不要太天真,你去國際上做遊說,或在傳媒受訪是好事,能把香港人聲音帶往西方主流平台,或許幫到一點,但不會立即有轉變。」

    Lucy資歷比較深,有較實在的想法,「好希望把香港故事較全面帶出來,至少不會做到變咗『鬼佬唐餐』。」在外國招待非華人的中菜,一些菜色會為遷就外國人口味變得不地道。

    其中一個文化落差,就是去年反修例運動時,解放軍在香港邊境集結。不少西方記者想像快將出現「解放軍入城」。Lucy形容:「我跟同事分析過,雖然我不是百分百肯定,但要出現解放軍立即衝進香港的機會不是太高,也提醒同事,小心別被利用作為某種宣傳。」

    Lucy在機構裡已工作了長時間,同事較接納她的意見。「有時可能純粹做翻譯,例如香港警察的新聞稿,中文版比英文版資訊更詳盡,我會翻譯額外的資料給同事知道,即使在新聞裡用不着,也有多點背景資料參考。又像運動裡的細節,一般西方傳媒不會關注,721白衣人這些,我都會提供多點資訊給大家。」

    一點一滴,聚沙成塔,香港故事就是這樣述說,無論甚樣,Lucy和 Sally異口同聲認為,「去年後,新聞機構的同事開始明白,華人之中,會有香港背景的,有中國大陸背景的,有台灣背景的,大家的思維未必一樣。」Sally記得,去年支持香港的集會在加拿大各城市舉行,同場出現揮舞國旗的愛國人士,雙方水火不容,需要加拿大警察介入,不少西方傳媒工作者首次見證這種「壁壘分明」。

    Lucy解釋,香港新聞難登主流平台原因:「事實上,在北美洲傳媒裡,沒有足夠的香港背景的人在工作,沒有形成一種代表性,沒有足夠牙力去做香港新聞。全世界國際傳媒的決策層都是年老的白人。」

    「基本上,國際傳媒也有他們的本地觀眾,BBC面對的是英國人,Washington Post的是美國人。你不能只講對香港人覺得重要的事,要令國際傳媒的本土觀眾覺得,香港的事關佢地事,讓受眾感受到和他們有切身關係。還有,機構有自己的財政考慮,要面對新聞競爭規率,為何香港新聞值得佢地投資落去報導?這是香港新聞難上頭條的原因。」

    話雖如此,但Lucy卻明言,雖然自己肯定是一個加拿大人,但對香港仍然「用情很深」。

    訪問最後,Lucy感觸地道:「去年好像是一趟哀悼的過程,由百萬人上街那天起,我已經覺得好唔妥,一路睇落去,和很多香港人一樣,我無辦法接受到『香港已死』。其實,作為一個移民,自從雨傘運動之後,我也不想再談及香港,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講,我是一個『逃兵』,任何人逃走來到加拿大都是一個『逃兵』。我覺得自己連評論香港的資格都沒有,因為我自己比太多人更幸福了。」

    「我只能說,上年處理香港示威的報導,要完全獨立於感覺是沒可能。情緒最低落之時,我作為一個記者的直覺,香港人的直覺,心態上是,為了香港的朋友,我只希望把故事好好鋪陳。但做報導的時候,有種深切的悲哀,作為一個海外記者的無助,我擔心我唔可以把香港故事完整地述說出來。」

    「但在一個主流傳媒工作,我必須要從『外國人的角度』去看香港新聞,因為我們機構也有新聞選取的過程,不能只用香港人的角度去看,那種矛盾,我自己香港人那部份,只能收在很私密的地方。」

    今年夏天,Lucy工作的新聞機構製作的香港反修例運動報導,拿了一個新聞獎,巧合約在運動開始一周年。她知道,加拿大一般國民,很少人會記得這日子。

    港版國安法登場,Lucy的公司卻因報導香港而拿了個新聞獎:「悲哀到一個地步,完全無能為力。我在這機構工作了這麼多年,遇上去年的事件,好像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但過程是卻很痛苦,很無奈。那個關於香港報導的獎項,我寧願不要那個獎,我寧願一切沒有發生過,寧願失去這些拿獎的機會……這是作為一個香港人的想法,不是作為一個加拿大人,或者一個新聞工作者的想法。」

  • 中國數目字簡體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05 20:33:12
    有 125 人按讚

    [越南Circle K市佔率三成幾,其實係港資]

    1. 舊年在明報都寫過兩次越南,越南正行國運(http://bit.ly/39mFQsH),憧憬金源越南Circle K轉盈(http://bit.ly/2vBZH8r).今年再下一城。

    2. 是咁的,早排嘅越南trip,其實係應金源米業(677)邀請。金源米業,就固然係金象米袋鼠米嗰間,但我就唔去落田考察(除咗泰國米亦有越南米),而係去睇越南嘅Circle K

    3. 去過河內或胡志明市,就一定會見到Circle K,因為係當地最大間,market share三成幾,而且拋離第二位超過一個開。反而你搵七仔就幾難,胡志明市好似有少量,河內好似冇。但問越南朋友,都甚少知道越南Circle K係港資嘅

    4. 基本資料,睇舊嗰兩篇文已有。簡單嚟講,中美交惡,越南似乎係真正大贏家。而吹咗咁多個「下一個中國」,真係越南最似樣。因為夠窮,而人口又夠多。越南當然係好窮,你去胡志明市河內未必覺,但大城市之外,你見啲友搏命去偷渡。窮得嚟仲要多人,你先可以做到製造業大國。你見而家搬廠唔少都揀越南,唔只係睇成本,仲要你有咁多廉價勞動力先得架。柬埔寨緬甸窮過越南添,但邊有咁多人?

    5. 當然仲有一大優勢,就係年輕。真係周街都係後生嘅越南妹(同仔),便利台都係後生仔女,顧客固然係,店員亦都係,同香港就好唔同了

    6. 便利店業務大家都知點玩,但越南同香港仲有樣幾唔同。越南啲Circle K好大,幾千尺都有,幾層。兼具埋星巴克,同埋餐廳嘅功能。真的,好多時啲O靚仔在嗰度當自修室咁,做功課,吹水,涼冷氣。因為租平先負擔得起呢啲玩法。咁你話,其實坐成日買杯嘢飲,唔賺得幾多。公司就真係睇長線啲,好似麥當勞咁,細細個洗佢腦(呢句我話嘅),大大個有錢自然忠實。

    7. 餐廳方面都差不多,固然唔會賣咩好複雜嘅嘢。但其實剛好食正大城市啲中產堀起。啲白領,坐街邊又嫌太cheap太熱,但食餐廳又太貴未食得起,坐Circle K有冷氣有得坐係比較中間嘅選擇。

    8. 好啦,講數字。其實而家金源米業,嚟自越南嘅收入,已經超過香港,即係Circle K業務,收入已經多過香港。賺錢未?仲未,但正係呢下嘢先最有爆發力。公司有講,其實最新一期業績,Circle K已經EBITDA positive,下一步就真係有盈利了。正路地,就梗係諗分拆出嚟。正如當年我睇嘅理文(746)都係先有化工然後又再分拆手袋咁
    9. 另外,你睇中期報告(http://bit.ly/2TuWM9m),第一句就講Circle K,之後先係米。仲要封面都變埋越南了,邊樣係重點,十分清楚啦。

    10. 股價早排炒咗上嚟,好似話因為有人當肺炎受惠股。我同主席林先生吹開水,佢一笑置之,話大佬,你食得幾多包呀米呀?佢話對公司冇乜著數,頂多係啲錢早咗少少到,其實係預支埋之後嘅需求。

    11. 今日(星期三)又升咗上嚟,原因唔知,我唔會自大到話因為我在明報有寫。你問我就…..有機會咪等回下先買咯,隻嘢差不多52週高位嚟的!但其實舊年寫過啦!

    12. 呀仲有,其實主席差不多日日在買的。唔使內幕,公開資料。(http://bit.ly/3arQgap)。唔係好多,但半年間,都0.9%買到1.5%了。

    13. 睇明報全文嘅,呢度(http://bit.ly/2Tomgqh)。當然下面亦都有原

    ————————————————————————————————
    小弟上星期往越南出差,先到北方河內,再到南方的胡志明市。越南朋友告知,即使是戰爭結束多年後,北方人和南方人還是有不同的身分認同。不一定是敵意,但總之是不一樣,就連吃湯河(pho)喝咖啡也不一樣。小弟笑說,就像日本關東關西,處理鰻魚、天婦羅也不一樣?朋友說分別遠超於此,總之外國人就不會明白,但越南人也不會要求外國人明白。

    來自南方的朋友不忘提醒,越南的新肺炎疫症集中在北方,南方的個案也是北方傳來。河內機場酒店員工當然有戴口罩,但市內則不算太多人戴口罩,去到胡志明市就更少。

    香港朋友奇怪小弟仍敢到越南?答案是:明顯地越南比香港安全。暫時16宗確診,全數痊癒,死亡宗數是零。明明越南是貧窮國家之一(人均GDP全球排名130,和安哥拉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相若),為何「痊癒率」如此高?小弟去年的文章有提供答案:越南是相當年輕的國家,而暫時極少年輕人因疫症而死。

    眾多「下一個中國」 越南最像樣

    去年3月,小弟寫過〈越南正行國運 留意當地股市〉,今次再到越南,感覺更加正面。眾多「下一個中國」,越南最像樣,似有機會跑出。中美交惡令越南左右逢源(雖然特朗普也曾炮轟越南),最近的疫症也當然令企業三思,似乎不應將所有供應鏈放在中國。但說來容易,實行則不是如此簡單。馬來西亞和泰國人工已太高,柬埔寨緬甸人口不足。勞動力夠便宜人口又夠多的,只有越南,菲律賓及印尼、但當中只有越南有強勁的製造業傳統,相信也和國家政策有關。

    舊文提過,越南政府看似反華(至少表面上是),但也暗地視中國為學習對象。中國未富先老,增速只會放慢,越南則有人口紅利,年齡中位數才30歲。當地人消費信心極高,在東亞諸國中名列前矛。而當地接近八成消費仍是經傳統渠道——所謂傳統,是指街市小販攤檔一類,商場超市便利店仍是新興事物。公司的年輕同事未到過越南,想像中越南就和緬甸老撾柬埔寨差不多。此推測不算錯,但越南和其他鄰國有一大不同,就是街上甚少見到簡體字。有云是越南人不太喜歡中國人,也有說是政府樂得製造外敵轉移視線,但數據不說謊。去年外國投資越南名列第一的,是韓國,第三是新加坡。第二呢?不是中國,不是美國,也不是日本,是香港。今次小弟是應香港公司金源米業(0677)邀請,參觀公司業務。金源是老牌公司,金象米袋鼠米等等陪着大家成長,不用多說。但小弟並非落田考察,而公司賣點也不止是白米業務。

    去年另一文章也提過金源,題為〈憧憬金源越南Circle K轉盈〉,不解自明。問幾個越南朋友(非金源僱員),都不知道越南的Circle K是港資公司。香港不少朋友更是聞所未聞,但只要去過河內或胡志明市,定必會見到Circle K,因為公司市場佔有率近三成,是當地龍頭,店舖數目近400家(主要在兩大城市),是第二名的兩倍多。

    舊文提過細節的不再重覆,大家可以重溫,想說的是「越南Circle K轉盈」已實現大半。此話何解?公司最近中期業績(截至去年9月底)提到,越南Circle K業務雖然仍虧損,但已達至EBITDA(除稅、息、折舊及攤銷前盈利)正數。

    市值大折讓 倘分拆業務勢重估

    此外,小弟舊文提過,「(金源)來自越南的營業額會超過香港」,此預言在最新中期業績已實現。更重要是公司中期報告,主席報告書中先談Circle K帶動業績,然後才是白米「本業」,公司中期報告封面也變了越南地圖(誰說細節不重要?),未來增長點為何?十分明顯了。

    最後談沉悶但重要的數字,金源近期股價相當堅挺,市值約是11億,較帳面值13億仍有折讓。在香港澳門營運Circle K的利亞(0831),帳面值是金源的一半,約6.5億,但市值是金源的一倍有多,27億。當然兩者不能直接相比,市場不同,而且利亞差不多是純零售股,但隨着越南Circle K繼續增長,金源的「零售味」只會更重。倘若一天公司分拆業務獨立上市,定必觸發重估。

    下行風險又如何?聞說有人認為金源是近期疫症的受惠股,因為人人搶米,但主席林先生只是一笑置之,認為只是提前消費。近期市况波動,香港經濟則很可能陷入衰退,但留意金源坐擁2.6億淨現金,非但沒有資金壓力,甚至有機會壯大業務。

  • 中國數目字簡體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10-05 08:00:00
    有 124 人按讚


    淫褻與不雅

    文:薯伯伯

    香港的淫褻物品審裁處把村上春樹的《刺殺騎士團長》列為第 II 類不雅物品,在香港書展不能銷售,而在書店展示期間,也要用膠袋封著,與《龍虎豹》受到相同待遇。村上春樹又出新作,本來就是極大賣點,這次淫審處的決定,無疑為此書帶來更多曝光,打了不少免費廣告。我本身對小說類的書籍不算太感興趣,這次閱讀村上春樹的《刺殺騎士團長》,最主要的原因,說穿了,就是因為淫審處的決定。

    村上春樹的書,在圖書館一直大受歡迎,大概因為淫審處的免費宣傳,借閱率甚高,但圖書館入書量多,等了一星期先借到上冊,再等兩星期就借到下冊,較想像中快。說起來這次是我第一次在圖書館借閱第 II 類不雅物品,借書時有個牛皮紙套把書藏好,就像阿伯去報攤買《龍虎豹》時送膠袋一樣。牛皮紙套上寫著:「本物品內容可能令人反感;不可將本物品派發、傳閱、出售、出租、交給或出借予年齡未滿 18 歲的人士或將本物品向該等人士出示、播放或放映。」政府喻告,總是特別拗口。

    不雅或淫褻,兩者之間的界線相當模糊,有些人看到性器官及性場面,就像純情膠力上身一樣,立即把之定義為淫褻。但這些純情人士,又會以甚麼眼光,去看待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或是經典文學著作呢?

    觀乎市面上流通的經典小說,從《紅樓夢》到《尤利西斯》,也有不少性愛場面。如果只因為提到陽具、陰道、精液、性交就算不雅,按同一標準,不少作品早就應該被禁,例如早前大熱的《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在情色的界線上,《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及《刺殺騎士團長》其實不相伯仲,兩本書最大的分別,可能只是前一本書沒有提及陰道。

    就算不談新作,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印象中比《刺殺騎士團長》有過之而無不及。又或是再古老一點的《聖經》,當中提到義人羅得被親生女兒灌醉及性交的情節,如果按上同一標準,又何以不禁呢?而且閱讀本來就是較為私密的活動,就算在大庭廣眾的公共空間,阿伯在車廂中,把色情報紙摺得像地鐵車票大小細閱,也不會影響別人,除非有其他舉動。

    香港的淫審機制,聽起來其實很兒戲。我有一位當護士的朋友,名叫獵人,曾當過淫褻物品審裁處審裁委員小組成員。他說自己當天只是用了半小時去審視三套電影及一本雜誌。雜誌是《龍虎豹》,放大到 A3 版面,每頁均標有號碼,以記錄哪張圖片有問題。《龍虎豹》定為第 II 類不雅,還是第 III 類淫褻,本身界線相當模糊。如果定為淫褻,便不能在市面出售,連成人也不宜。裁判官明言是要用社會的基準,但小組成員確實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朋友獵人審閱《龍虎豹》時,同組的另一名成員聲稱自己是耶教徒,認為《龍虎豹》是「父權產物,不應上市」,把之列為第 III 類淫褻,但獵人及裁判官均一致裁定其為第 II 類,以二票對一票,所以那期雜誌沒有被禁。聽起來怎麼只有三人去投票呢?因為審批的小組,原來是沒有規定小組人數及界別,所以有時就是靠這三個人,去判斷整個社會對某一本刊物的道德規範。如果遇上兩人沒理智地保守,那次裁決就可以鬧出笑話,柒出國際,例如把大衛像列為不雅。

    * * *

    雖然這次香港的淫審機制又鬧出富有爭議的笑話,但話說回來,這個類近於陪審團的制度,可以引入民間的意見去制衡長官意志,其實還是有其可取之處。

    相比在中國的情況,禁書禁劇,往往奉行領導單人的決定。早幾年網劇《上癮》爆紅,忽然下架,而原因只是不倫不類的「大環境因素」。而最近《維尼與我》被禁,就更是搞笑,我到現在還不敢相信真的是因為習近平長得跟小熊維尼一樣,所以就把這套動畫禁了。反正在中國的禁書禁劇情況,往往就是沒有一套公開的標準,更沒有合適的上訴機制,容易做成一刀切的結果。

    在香港則不然,送檢本身屬於自願,每次送檢時的審核成員均有可能不同,而如果出版商不滿結果,還可以在 14 天內再作上訴。雖然間中鬧出有如大衛像或《刺殺騎士團長》這類有爭議的個案,但最終結果,還是能讓香港有相對寬鬆的出版環境,也避免了單一上級主宰了整個香港的出版文化生態,其實還是值得推崇的機制。

    說回《刺殺騎士團長》一書,其實林少華所譯的簡體中文版本,本身就有些用詞上的修改,例如把陰道直接改為「那個部位」。而如果本身有閱讀中國出版的簡體書,大概也會發現不少書目,自我審查的情況極為普遍,早已是常態。

    香港的淫審制度,有很多微調及改善的空間,讓其更能代表社會上廣泛的意見。例如現時沒有限制成員小組的數目,如果可以把人數擴展至 5 人或以上,聘請小組成員時,也應儘量隨機。公眾如果對於制度有意見,不妨關注一下司法機構招募淫褻物品審裁處審裁委員小組成員的通告,成為淫審小組的成員。要做淫審員,條件不算難:

    (一)通常居於香港,居住期不少於七年;及
    (二)通曉書面英文或書面中文。

    大家填妥表格,寄回政府總部個西翼,就可以了。詳情請看:
    https://www.cedb.gov.hk/ccib/chi/film/oat.htm

    (按:我在 2018 年 8 月 5 日提交文件後,在同年的 9 月 28 日左右收到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黃慧雅代行)發來的淫褻物品審裁處審裁委員小組的信,內容是:「謝謝你早前就上述事宜的來信。我們已把你的資料轉交司法機構作進一步處理。」)

    另外不得不提,社會上有一種很有道德門徒意味的聲音,就是覺得全部書籍,所有影片,都必須適合小孩的口味。好像說得小男孩會不慎拿著村上春樹的性愛描述而學會射精一樣。

    在這些道德門徒眼中,世界一切事物,都必須遷就小孩的接受能力。所以要把書店裡的書籍包膠,所以就要求圖書館把部份書籍放到閉架上。這是低智社會的表現,也是童稚社會的特徵。

    這又讓我想起,在低智幼稚的社會上,有些聽眾會要求大氣電波裡的電台主持人,每次提到坐順風車,就要警告公眾要慎防陌生人,否則就是「教壞別人」。聽過更好笑的是,有旅遊節目主持人在大氣上談到騎駱駝之事,居然還被人投訴,原因是甚麼?原來主持人沒有叫人小心中東呼吸綜合症。你說是不是很可笑。

    王小波在《擺脫童稚狀態》一文裡談到禁書之事,末句寫得簡練且精僻,在此就引述一下:「假如說市場上有我需要的書,可能會不利於某些頑劣少年的成長的話,有利於少年成長的書也不適合於我們。」

    ———

    照片:香港圖書館借來的《刺殺騎士團長》(第 2 部),封了牛皮紙公文袋,上面有警告字眼。

    ———

    感謝閱讀此文!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啟發,請隨緣分享文章,因為分享不單是美德,更是對寫作人最大的鼓舞。不過在道德鬥士充斥的社會,轉載時請自行按情況加上合適的警告字眼。

    如果一篇文章還不能滿足你的閱讀慾望,那麼現在是好時候了,《西藏西人西事》(白卷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已經加印第二版,並且在旺角序言書室、誠品書店及香港各大書屋發售!有關詳情,請看:https://www.facebook.com/…/a.200788675944…/2203844616515005/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