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國國民黨聘用人員薪給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國國民黨聘用人員薪給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國國民黨聘用人員薪給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國國民黨聘用人員薪給表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金老ㄕ的教學日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合作緣由 讓我們將時間倒回到1927年,剛過不惑之年並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正思索一件事。 自清末以來,落後的中國就一直向西方列強學習軍事好提升實力,蔣介石麾下的國民革命軍也不例外。事實上,當國民黨在孫文提倡「聯俄容共」後,就跟蘇聯建立密切的軍事合作...

  • 中國國民黨聘用人員薪給表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08 09:30:00
    有 359 人按讚

    【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合作緣由

    讓我們將時間倒回到1927年,剛過不惑之年並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正思索一件事。

    自清末以來,落後的中國就一直向西方列強學習軍事好提升實力,蔣介石麾下的國民革命軍也不例外。事實上,當國民黨在孫文提倡「聯俄容共」後,就跟蘇聯建立密切的軍事合作。
    當時蘇聯除了輸送軍火,還派遣軍事人員協助訓練。像時任國民革命軍第7軍軍長─李宗仁的回憶中,就提到由他領導的廣西軍政府選擇投入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就撥贈了一批蘇聯製的莫辛那甘步槍裝備給廣西部隊。而李宗仁跟化名為「加倫將軍」的蘇聯軍事顧問─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留赫爾有著不錯的交情,兩人還曾以白蘭地為賭注,來打賭軍事行動的發展。另外,作為蔣介石嫡系力量的國民革命軍第1軍,其成員是由蘇聯協辦的黃埔軍校畢業生組成,可見蘇聯軍事隊當時國軍的影響力極深。
    而蘇聯的軍事協助效果也非常顯著,1926年,國民革命軍自廣州誓師北伐,1年後,國軍就攻佔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席捲全國之勢已是有目共睹。

    但這一切都已經是過去式了。
    1927年,蔣介石宣布清黨,利用武力排除國民黨內的共產黨勢力,這個舉動也讓國民黨與蘇聯的軍事合作宣告斷絕。

    「沒了蘇聯,現在該和哪一個國家合作發展軍事呢?」蔣介石開始列出各種可能性。

    日本?
    由於距離近,加上明治維新的西化改革成效卓著,日本一直是清末中國學習軍事的主要流派之一,就連蔣介石自己都是日本軍校出身。但當時日本是國民政府的對手─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合作對象,加上對中國的不懷好意,那是絕無合作之道理。

    英國?美國?
    雖然中國在一戰時,和這兩個昔日跟現今的世界第一強國屬同一陣線,但在戰後,英美兩國卻對當時陷入軍閥內戰的中國發起軍事禁運的制裁,美國更是瀰漫一股置身事外的孤立主義,自然不可能和國民政府進行軍事合作。

    法國?
    令人意外的是,這個老牌西方列強,竟跟國民政府表達過建立軍事合作的意願(甚至後來還說過中國政府可以不用付薪資給來華的法國將領,可謂半買半送),但蔣介石卻拒絕了。要說原因……「法國人在普法戰爭後,基本就沒打過什麼漂亮仗,這國家的軍事水平實在不靠譜呀。」
    (在這裡,老ㄕ順便幫法國軍事「略微」平反。其實法國的軍事能力非常強悍,單以坦克製造為例,二戰初期,當時德國坦克對法國B1坦克的厚重裝甲完全束手無策。作為德國坦克部隊中最負盛名的指揮官─古德里安,就曾說過:「我看到德軍坦克主炮打在法軍坦克上,炮彈直接被對方裝甲彈開。」所以法國的軍事還是挺強悍的。
    不過從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國民政府沒選擇和法國進行軍事合作,倒也非常正確。因為二戰的法國在物資及軍備都擁有優勢的狀況下,卻被德國只用40多天的時間完敗。這個比普法戰爭還難看的戰績,也使法國人至今仍飽受調侃。)

    「看來能合作的對象,就只有它了。」
    蔣介石心中的最佳選擇,最後定睛在曾經是一戰中屬於敵對陣營的中歐強權─德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1870年才完成建國大業的德國,雖然是個新興國家,但在清末洋化運動中的重要性絲毫不弱於英法等老牌列強。
    例如:號稱清末第一強軍的「北洋六鎮」,就是清朝聘用德國教官,並購買西洋軍火裝備的現代化部隊。而曾經排名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其主力艦「定遠」、「鎮遠」是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打造。
    所以中德兩國的軍事合作早有淵源,而德國軍事實力的強悍更是舉世聞名。
    早在建國以先,德國的前身─普魯士,就以劣勢的國力及兵力,迅速扣倒奧地利、法蘭西兩大歐陸強權;到了一戰更是幾乎以一國之力強抗英法俄三大國,而且在美國參戰前,德國於東線戰場完勝俄國,西線戰場則佔領法國頗多的土地並保有主動權。
    這也難怪德國即便是一戰的戰敗國,卻仍獲得蔣介石青睞。

    問題是……德國人願不願意和當時的國民政府合作呢?

    說來時機巧合,身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當時也對中國情投意合。
    在外交上,德國需要有盟友,一方面改善身為戰敗國的國際形象,另一方面則是突破被英法兩國壓制下的外交困境。
    在經濟上,德國因大戰耗損大量的人力、物力,戰敗後又身負2000億馬克的賠款,這讓德國經濟陷入蕭條。所以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企業,都迫切需要外銷收入重振經濟。
    更實際的一點,就是失業的德國軍事人員需要找到頭路。因為在凡爾賽條約中,德國被規定只能保留10萬陸軍,極少數的海軍(分別是6艘過時的戰艦、6艘輕巡洋艦、12艘噸位數不足1000的驅逐艦、12艘魚雷艦),還有3個軍官學校;其他像:裝甲部隊、潛艦部隊、空軍部隊、化學部隊,一律廢除。一時之間,許多身懷絕技的德國軍人身陷窮困落魄的窘境(這其中就包含後來成為納粹德國元首的希特勒大大),成為社會上的不安定因素。
    如果能跟其他國家進行軍事合作,不但能讓失業軍人盡展所長,還可以避免他們待在國內,成為治安上的未爆彈(像是咱們的阿希,就跑去參加了納粹黨後,竟然還發動了一場啤酒館政變試圖顛覆當時的德國威瑪政府)。

    這邊廂,國民政府想要提升軍事科技,那邊廂,德國政府需要中國的市場以及原物料。
    於是乎,蔣介石透過留學過德國的政治委員─朱家驊,先接觸德國民間的名望人士,之後向德國軍政界透漏蔣介石希望聘請德國軍事顧問的意願,並且開出一份理想人選的名單。
    德國政府則開始研究中德合作的可行性,而當他們打開蔣介石的名單後,只見印入眼簾的第一人是: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August von Mackens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成為老蔣心中的顧問第一人選,馬肯森是何許人也?
    此人在一戰中多次擔任東線戰場的軍團指揮,首先在1914年開戰之初連挫俄軍因此被封為德國陸軍元帥,後在1915年領軍橫掃巴爾幹戰場,攻佔了塞爾維亞以及羅馬尼亞。其用兵風格,就是充分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在遼闊的戰場中突破敵方防線,日後被封為中共開國十大元帥之首的朱德,甚至尊他為心中世界名將的第一人。
    然後德國政府表示:「否決!」

    德國政府接著看名單第二人,名字是:埃里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他們不假思索地表示:「再次否決!」
    如果說馬肯森是德國一戰中的東線戰場英雄,那魯登道夫則是德國戰爭後期的靈魂人物。
    在一戰初期,魯登道夫以參謀長的身分協助上司興登堡在坦能堡重創俄軍,使德國在東線戰場由守轉攻;一戰中期,魯登道夫進入德國的參謀總部,開始制定許多重要戰略方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無限制潛艇戰」(也就是用潛艦擊毀所有通往敵方英國的船隻,這個戰略雖然後來成為美國參與一戰對抗德國的原因之一,但短期內,曾把英國逼到物資短缺的恐慌中,可見這個戰略的巨大殺傷力......無論是對敵我都是如此);到了戰爭後期,魯登道夫直接架空德國皇帝讓軍方成為實際執政單位,然後他先把列寧送回俄羅斯,引發俄羅斯的共產黨革命,使其退出一戰,從而讓德軍在東線中獲勝,後來又主持對西線戰場的大規模攻勢,曾一度讓德軍推進到法國首都巴黎的近郊。由這些經歷可以看到魯登道夫,是個能量巨大,並在戰略上極度大膽進取的有能人物。

    那為何德國政府毫無懸念的拒絕讓上述兩人成為蔣介石的德國顧問?
    絕不是因為德國人要把好人才留給自己用(馬肯森跟魯登道夫當時都已經從軍隊退役,而從魯登道夫後來還跟希特勒一起聯合搞政變,就知道他在德國政壇不受待見),而是因為在一戰落敗的德國,在簽署的凡爾賽條約被規定:「德國國民不得到外國政府或其部隊擔任軍事顧問,且德國政府有義務阻止有此意願的德國國民。」

    所以德國政府很遵守這條規定,以至於他們阻擋國民前往國外從事軍事相關活動?答案是:倒也沒有。

    其實德國政府蠻鼓勵退役軍人往國外發展。原因除了先前所提:可以解決凡爾賽條約限制下的軍人失業問題。另一方面,這些出國發展的軍人若是回到德國,說不定還能把在國外發展的經驗帶回到國內,促進本國軍隊發展。
    像德國一戰中的王牌飛行員─烏德特,就在戰後跑去美國從事特技飛行表演。如果各位覺得烏德特只是跑去雜耍,所以跟軍事活動沒發生關係,那可就想簡單了;因為後來烏德特藉由這些飛行經驗,大力推動德國裝備俯衝轟炸機,也就是德國在二戰中具有相當知名度的斯圖卡轟炸機,成為德國日後閃擊戰的關鍵。

    但魯登道夫和馬肯森卻有個問題導致無法出國,那就是:知名度太高,怕惹出爭議呀!
    雖然各國為了讓德國保持穩定,對於德國中低階的退役軍人出國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畢竟條約白紙黑字寫在那,要是德國動作搞得太誇張,各國還是會跑來質問,尤其是魯登道夫這個基本把所有國家都打了個遍的猛人,那更是嚴加看管的對象。

    接連打槍蔣介石的人選後,德國政府後來想到變通的方法:「乾脆讓魯登道夫推薦,一個可靠但知名度不高的人選去跟南京國民政府合作吧。」
    而魯登道夫考慮一番後,則說:「讓馬克思‧鮑爾去中國活動吧。」

    圖片為:
    第一張─奧古斯特·馮·馬肯森,蔣介石預設德國顧問的首選
    第二張─埃里希·魯登道夫,蔣介石第一批提出的顧問團人選之一
    第三張─魯登道夫與希特勒合照
    這兩人有一段時間密切合作,甚至一起策畫了啤酒館政變企圖奪取德國政權,但該政變很快被鎮壓,魯登道夫甩鍋給希特勒,自己完全沒被判刑,希特勒則為該事件背鍋吃了幾個月的牢飯,但也在蹲苦窯時,阿希完成他的著作─《我的奮鬥》

  • 中國國民黨聘用人員薪給表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02 17:00:50
    有 2,418 人按讚

    罷韓,台灣民主深化的期末考。
     
    😈信黨國發大財😈
     
    過去在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下的台灣,採行黨國裙帶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模式,依靠一黨專政所掌握的絕對權力,發展出恩庇恃從的社會權力結構,所謂 #恩庇恃從主義,即是掌握權力的人,給予 #特定對象經濟上的特權,以換取給予對象在政治上的支持與忠誠。過去許多的特許行業諸如航商、進出口業、媒體、補教、礦業甚至是演藝圈等都是最好的證明。而這套模式展現出最淋漓盡致的地方,即當屬中國國民黨專政下的公務員體系,從過去特別為公務員實行的物資配給制度到優渥的受薪福利條件,而使得中華民國的公務體系並非如現代法治國家中,僅只是國家聘用的勞動人員,而更像是國民黨的家臣、黨工。從而,在台灣社會逐漸民主化的過程中,產業回歸市場經濟的競爭、年金制度的被攤開檢討,而導致這群人不再能完全依靠過去的模式來「#發大財」。
     
    台灣已經完全脫離黨國威權了嗎❓
     
    競選期間,韓國瑜喊出了「一碗滷肉飯, 一罐礦泉水」的口號,並聲稱自己是庶民,更做出爬樹、聞消毒水、睡市場等做秀之舉,企圖為自己營造出一種親民的感覺。而 #特定親中媒體更是以違反身為第四權的公正性,以超出比例及造神式的新聞報導,甘願淪為替韓國瑜量身打造的的宣傳機器,幫之建立起親民、能幹的救世主形象。而這個形象恰恰便是,過去威權統治下,黨國宣傳機器所塑造給台灣民眾的「#蔣經國形象」。也因為過去黨國宣傳機器的成功,反而使台灣社會即使邁入民主化二十餘年後,仍有不少「蔣經國崇拜」這樣緬懷威權統治者的現象產生。加之70餘年來威權體制與教育的影響,許多台灣人民在成長的過程中,習慣了有強人的政治,並長期產生了對聖人領導的期望。使得時至今日,#我們以為黨國威權體制早已隨著民主化後走入歷史,#然而實際上威權的意識卻是悄悄的在許多人的身心靈中保留了下來,而造就了台灣社會民主體制下的「#獨裁溫床」。
     
    💥轉系正義是強化民主的一帖良藥💥
      
    台灣社會在從威權體制逐漸過渡到民主社會的過程中,本應透由「#轉型正義」來教育大眾並處理黨國時期遺留下來的諸多問題。然而可惜的是,歷經所謂「寧靜革命」的台灣政治轉型,長期忽略轉型正義的重要性,而使得至今相關工作仍只是緩步向前。從而,我們無法有效地去除在這段過渡時期所產生的「獨裁溫床」。而韓國瑜及其背後的親中媒體勢力,正是藉由操弄這群在黨國體制式微後,無法完全適應且認同民主人的,來獲得政治上的支持度。這樣的群體在邁入民主化後的社會,由於容易在某方面產生失落感,本已是溫床,再加上韓國瑜式的煽弄,最終成了我們看到一批批講著反智、反民主言論的韓粉出現在我們眼前。
     
    如何更接近真正的民主❓先從罷韓開始❗
     
    韓國瑜所捲起的這波韓流,本質上就是代表一股 #崇尚過去威權體制、#反民主勢力所對民主體制的反撲。這對民主化將近二十餘年的台灣社會來說,既是不幸也是悲哀。也代表著整個民主化的過程,產生了許多需要被檢討的地方。同時這也是為何 #台灣基進在過去長期以來所提出的三大理論中,其中之一便是所謂的「#政治民主化」,因為我們認為當前台灣的民主制度仍不夠完善與深化。但話雖如此,當務之急還是必須儘快排除這股反民主勢力對台灣民主的侵蝕與危害。所幸台灣人民在今年1月初時,已經用智慧與勇氣的力量讓韓流受到重挫,但那只是台灣民主的期中考,唯有高雄市民通過罷韓的期末考,將韓國瑜及其所代表的反民主勢力徹底從台灣政壇掃除,台灣的民主才能更上層樓,而讓我們與真正的民主更接近。
     
    #倒數4天
    #因為愛高雄 #做伙出來投
    #六月六號星期六 #投票罷

  • 中國國民黨聘用人員薪給表 在 音樂政治上班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1-20 10:42:44
    有 1 人按讚


    聽過唐榮鐵工廠嗎?

    知道他在黨國利益下被犧牲掉了,來聽聽他的故事。

    #高雄好過夜
    #夜譚十大建設:第五夜

    文/ 三民惟新 陳柏惟

    今天開始,我們的夜譚系列要來到高雄重工業的核心了。和中船不同,中油與中鋼是高雄產業的重要支柱,也是石化產業與金屬產業鍊的最上游。對我們高雄人來說,要談到這兩間公司,特別是中鋼,滋味也是格外複雜。

    一方面,中鋼貢獻了高雄大量的高薪工作機會,也是少數總部從建廠初期就遷來高雄的國營企業。包含我在內,高雄人大多有在中鋼或相關子企業工作的親友,甚至從求學時開始就會遇到許多「中鋼子弟」(我們常戲稱為鐵鋼國中)。而中鋼也對高雄建設出錢出力,從賠錢蓋捷運到捐公車腳踏車,生活中常有中鋼的身影。

    但另一方面,中鋼也是高雄排碳量和排放PM2.5的大戶,露天儲煤場遲遲未加蓋也引起周邊居民強烈反彈。廢爐渣掩埋或應用衍生產業也一直存在環保問題與爭議。不過,坦白講,比起中油,個人對中鋼還是多著一份好感,覺得中鋼是真正在高雄的企業。

    但是各位知道嗎,高雄作為台灣的「鋼鐵之都」,絕非從中鋼開始。

    ●日本時代台灣鋼鐵業先驅

    在日本殖民時代,1931年,台灣電氣化學公司開始基隆利用電弧爐煉矽鋼,是台灣煉鋼的先驅,不過產量並不大。在戰時統制經濟中,1939年閣議決定的台灣生產力擴充計畫就包含鋼鐵、石油在內,而台灣也開始發展鋼鐵、輕金屬、無水酒精、工業鹽、紙漿等產業。

    隨著1939年大同化學鐵工所(大同製鋼機械公司前身)及1943年和台灣重工業株式會社(汐止)等三家公司加入煉鋼行列,以及大同化學鐵工所興建之伸延鐵線、鍛造及製罐工廠,與1940年由唐榮、唐傳宗父子在高雄設立之唐榮鐵工所,設有剪鐵、軋鋼及機械修理等工廠。大致構成台灣鋼鐵工業上下游體系。

    1942年12月,隨著日軍中途島戰敗,在太平洋戰事日益吃緊後,企畫院、陸海軍等及台灣總督府一再密集會商要強化台灣製鐵能力,預計使用海南島鐵礦,台灣自產的煤和石灰石製銑鐵,除供台灣使用外,若有剩餘將移出到日本。計畫中,高雄、汐止各有設廠,高雄廠位於「製鐵株式會社」,設二十噸爐五座。在產量的最高峰,全島1944年銑鐵產能達13,235噸,1943年鑄鋼達4,129噸,合金鐵6,141噸。然而,1944年底開始,台灣開始被猛烈空襲,高雄港區也遭到盟軍多次轟炸,生產擴充政策也畫下句點。大致上在日本時代,鐵工業仍以生產銑鐵為大宗,產量並不多。

    ●被政府消滅的高雄第一個鋼鐵大王

    戰後,唐榮鋼鐵廠趁機收購被空襲炸毀的民營工廠100多家,員工從32人增加為200多人,並利用軍方廢鐵,例如數量龐大的沈船與國府江輪等製鋼。直到1958年,唐榮鋼鐵產量已經居全國第一,當時是台灣最大的民營企業,1959年時員工4000多人,居然佔台灣金屬工業的60%,全體工業的一成!十個工人就有一個是唐榮員工,可見唐榮的龐大。

    但接著發生的事就相當恐怖了,樹大招風的唐榮,居然在數年「被強迫公營化」,到底發生什麼事呢?

    在1950年代,唐榮不斷擴展事業版圖,例如為了取得鋼鐵來源經營拆船業,建立水泥電桿工廠、油漆廠、中都磚場等等。但唐傳宗在這期間,就不小心踩到了殖民政府的底線。

    1959年,唐榮和世界大五大煉鋼廠八幡製鐵以及美國最大廢鐵商雨果奴公司,共同提出合作計畫。但經濟部長尹仲容擔心被視為「國防工業」的鋼鐵業被外國控制,除了否決此案外,也起了要併吞唐榮之意。隔年,唐榮和福特簽約成立汽車廠,但也受制於阿斗公司裕隆,被政府抹殺。

    在唐榮不斷擴廠的過程中,免不了向銀行融資,甚至吸納民間游資。然而1960年又兼任台銀董事長的尹仲容,出手凍結唐榮債權債務,爆發債權人擠兌危機。加上台銀凍結貸款,外貿會終止唐榮廢鐵與煉鋼用電極棒進口,擺明就是要徹底幹掉你。

    接近崩潰的唐榮只好投降,向行政院求援,經濟部便派遣中華開發進駐唐榮,目的就是「低估資產」,鬥垮唐傳宗後,於1961年將唐榮改成「官民合股」,而後於1967年收歸國有。

    這樣難看的吃相,讓唐傳宗記恨終身,他在口述歷史中大爆料:唐榮早就被中國國民黨安全人員滲透、被強迫安插退伍軍人與外省顧問、被中國國民黨勒索高額選舉經費...。但民間野史也傳說,唐榮鐵工廠在今日三多商圈附近土地被賤價徵收後,唐傳宗以「替 蔣公樹立雕像」為名,讓雕像面對西方,表面上是「反攻大陸」,但暗地裡是「早日歸西」的意思。而有人轉述唐傳宗說法:「你這麼愛我的地,我就替你立一個銅像,但是不能戴帽子,敗戰的將軍怎麼能戴帽子?後來旁邊的人勸他,他才說好啦好啦,給他戴帽子,但戴的是運動軟帽,而不是大盤帽」。

    不論如何,就算恨得牙癢癢的,當時的民間企業只能任頻殖民政府宰割。作為「國防產業」的鋼鐵業,也在國府強烈意志下,緊抓在手裡,不讓任何人覬覦。

    ●高爐之夢

    雖然中國國民黨政府控制了台灣最大鋼鐵工廠唐榮,但官員們最終的目標並不只滿足用廢鐵煉鋼,加上逃亡政權對於廢鋼越用越少、國際廢鋼價格升高等恐影響軍事需求的焦慮,因此一直希望能建立從鐵礦砂生產鋼鐵的「一貫作業煉鋼廠」。

    1953年開始,殖民政府計畫爭取美援1億元發展工業,在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下設立工業委員會,由後來抄掉唐榮的尹仲容擔任招集人,並在1955年編制一本「鋼鐵工業未來的芻議報告-臺灣一貫作業鋼鐵廠的建立」,報告中以「國防工業」以及強化「東南亞反共圍堵圈國家合作」為理由向美國申請以爭取美援,興建一座小型一貫作業鋼鐵廠。

    值得注意的是,副本轉送懷特公司 (JGW) V.S. deBeausset 先生。這位就是鼎鼎大名的狄寶賽,他是1951年「國家經建計劃書」的編撰人,主導了台灣第一期至第四期經濟計畫,直接參與當時臺灣的經濟、工業、社會等方面建設的規劃及監督,也傳授當時技術官僚許多經驗,並負責選拔技術人才赴美受訓,影響台灣工業發展深遠。但這段歷史在中國國民黨編撰的教科書裡面是直接刪除的。只有在這些文獻裡會留下蛛絲馬跡。

    但在1950年代,美國的經援計畫並未通過一貫化鋼廠。1963年,李國鼎利用美援,聘用麥基公司徹底研究建立一貫作業鋼鐵廠事宜,但當時政府認為麥基建立電弧爐的方案疑慮仍多,也不符合「大建設」期待,故暫時擱置調查報告,直到1968年再設立鋼鐵廠籌備處。

    當時各國的報告均認為台灣鋼鐵內需不夠最低產量,不足以支撐鋼鐵廠,但在蔣經國支持下,不但繼續推動,還把計畫擴大。而「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名言再次出現在官方史上,看來蔣經國似乎把這句話掛在嘴邊,蓋公路、蓋工廠都一樣要說。

    ●從國營到民營,從鋼廠到高雄最大集團

    在美商不願直接投資下,為了籌措資金,幾經試探,在1971年和德商克魯伯及奧商聯合鋼鐵簽約,但卻因發現克魯伯採購設備時有綁標嫌疑,因此於1972年3月廢除第一部分合約,又因此和奧商意見不合,於年中奧商也廢止合約退出一切合作。1973年8月,中鋼另與美國鋼鐵工程顧問公司簽約協助建廠,1975年,在工程順利推動下,總部直接搬到小港工地,成為第一座總部直接設立於高雄的國營企業。1977年因國家投入太多資本(這和高鐵等重大建設都有類似之處),故直接改為國營,直到1977年12月16日竣工。隔年正式生產。

    中鋼投產的過程大致都相當順利,加上1977年中,中鋼會同工業局、國貿局等單位,協商出一套方案:原則上只要國內製造業採用鋼鐵為原料,以製造機器設備、工具或零組件等,而僅供國內使用者,其向中鋼購用的鋼品,依照較低內銷價格計算,使中鋼具有對外銷品的競爭優勢。並且和中下游鋼廠建立了分工體系。國家資本嚴格控制民營鋼廠不得進入高爐等上游產業,但也會放出空間讓下游生存,使得雙方成為互利關係。而建構了龐大的產業鏈。

    1980年代以後,隨著中鋼二三期擴建,配合國內景氣暢旺,營建市場快速成長,多角化經營與轉投資,以及緊接著90年代的釋股與民營化後,成長為複合集團。也算是十大建設中經營順利的案例。

    在台灣鋼鐵發展的過程中,從日本殖民政府與中國殖民政府的「國防導向」,到趕上國內內需成長列車,成為金屬複合事業集團,中鋼可說是生逢其時。當然,在這過程中,我們也看到的唐榮的瓦解以及民營金屬事業的「垂直整合化」,造就了缺乏彈性,且裙帶關係盛行的國家資本主義體系。利弊得失,無法一筆論定。

    在市場限制上,未來鋼鐵業市場規模擴大有限,也不太可能有中鋼與中龍之外的高爐投產。但特殊金屬與下游加工如何透過創新與異業結合,在垂直整合模式外找到發展新動力,應該是我們要繼續思考的。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