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國古代四大美男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國古代四大美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國古代四大美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國古代四大美男產品中有16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從 1967 到 2021 同一地點的兩張照片,跨越了54個春秋; 不一樣的年代,秉持著相同的精神。 第91代的大龍國小佾生 繼續傳承著千年的薪火~ 祝福全天下的老師們 教師節快樂! 謝謝您們的付出❤️ 拍攝地點:臺北孔廟 上圖拍攝時間:1967年9月28日 下圖拍攝時間:2021年9月28日 ...

 同時也有25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80的網紅Horseman & Storytell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喋血復仇》將在2021年底上市 但你一定有聽過《惡靈勢力》吧? 這兩款遊戲都是同一個團隊打造的 但他們只有射射喪屍那麼簡單而已 遊戲背後其實玩家都不知道的劇情 今天就來講講僵屍末日的生存故事 有任何疑問或心得都就下面留言吧 #L4D /#末日Z戰 / #生存 拜託記得訂閱騎士與說書人🙏 更多懸疑...

中國古代四大美男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3 01:21:21

中國古代第一美男潘安到底有多美?他最終為何被滅三族? 歷史春秋網 歷史提問 中國古代第一美男潘安到底有多美?他最終為何被滅三族? 答:如果說中國古代的美男子,有哪位堪稱「美」到傾倒一時,且叫後人「神往」千百年。最無可爭議的,就是俗語「貌若潘安」裡的「潘安先生」——西晉「男神」兼「大文豪」潘岳...

中國古代四大美男 在 唐宏安Ane tang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3-30 06:38:19

【摩洛哥】撒哈拉沙漠情人:做我第二個老婆好嗎? 「做我的第二個老婆好嗎?」他很深情的對我說。但是他上個月才娶了第一個老婆。 我在摩洛哥旅行,遇見哈馬德─來自撒哈拉沙漠的男人,33歲。 「你記得你上個月才結婚嗎?」我說 「我記得,但那不是我自己決定的事。」哈馬德說。 然後我聽到了一個故事,在21世紀的...

中國古代四大美男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3-03 20:46:05

花木蘭從軍10年為何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 歷史春秋網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奇女子,她用自己的勇氣和實力在歷史上譜寫了一濃墨重彩的一幕,她就是巾幗英雄——花木蘭。 在史料中,花木蘭是位神秘的女子,對於她的姓氏、籍貫並沒有確切的記載,有說她是商丘虞城縣人,也有人認為她是陝西延安人,還有說她是湖北黃...

  • 中國古代四大美男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8 14:12:23
    有 1,189 人按讚

    從 1967 到 2021
    同一地點的兩張照片,跨越了54個春秋;
    不一樣的年代,秉持著相同的精神。
    第91代的大龍國小佾生
    繼續傳承著千年的薪火~

    祝福全天下的老師們 教師節快樂!
    謝謝您們的付出❤️

    拍攝地點:臺北孔廟
    上圖拍攝時間:1967年9月28日
    下圖拍攝時間:2021年9月28日

    這兩張照片皆攝於孔子誕辰紀念日。圖中為擔任佾生的大龍國小學生,身著藍色長袍與黑色馬褂,腳穿白襪與黑布鞋,在臺北市大龍街的臺北孔廟大殿前擔綱演出「六佾舞」之後,與指導老師合影留念。

    謝謝臺北市孔廟儒學粉絲團提供照片

    《認識 佾舞》

    釋奠佾舞簡稱佾舞,又稱丁祭佾舞、祭祀大成至聖先師之佾舞。依不同編制又分有六佾舞和八佾舞,是釋奠典禮的祭禮中所表演的舞蹈。

    相較於歷經近代戰亂與文化大革命的中國大陸,臺灣與韓國至今仍保存完整、嚴謹的儒家祭孔儀典於世,是東亞世界重要的文化資產。

    中國南朝齊武帝永明三年(西元485年),對於釋奠已有記載:「元嘉立學、裴松之儀、應舞六佾,以郊樂未具,故從權奏登歌,今金石已備,宜設軒縣之樂,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六佾即六佾舞,是中國古代諸侯用舞的編輯,有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

    軒縣就是軒懸,是中國古代諸侯樂隊的編制。這是歷史上樂舞並用祭孔儀式的開始,之後各朝代祭孔的規模和樂舞均有不同。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時六佾舞中增加了「三獻禮」的項目,三獻禮即初獻、亞獻、終獻。唐朝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的祭孔大祀,是採用六十四人的八佾舞。

    佾舞的來自宗廟宮庭雅樂舞,舞者稱為「佾生」,佾是隊伍的行列,分祭天子、公侯、大夫、士,又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與宮庭樂舞相同,釋奠佾舞也分文舞和武舞。

    台北孔廟在1967年前的佾舞因日本殖民統治的緣故被迫改變服飾,1931-1932年(昭和6-7年)的佾生是著白衣繫紅帶,執雉羽。到了1934年-1936年(昭和9年-11年)佾生是著白長袍黑短掛,到了1943年,日本對台灣的統治進入皇民化時期,此期的佾生服裝也稍有不同。1946年-1967年共22年間,和1968年後,佾生的服裝也有兩個不同的變革。後期至今改用明朝服飾,佾生為黃袍墨綠腰帶黑靴,節生為綠袍墨綠腰帶黑靴。

    台北孔廟的佾生長期由大龍國小學生擔任,男女生皆可,採六六三十六的佾舞編制;由佾舞老師躬身教導後學生須自行記憶所有舞步。

    《認識 教師節》

    根據《孔氏祖庭廣記》記載,孔子生於東周春秋末期,鲁襄公22年(西元前551年)的農曆8月27日。1934年的孔子誕辰日時,柳翼謀、張其昀等人主辦的國立中央大學《國風》雜誌,曾出版「聖誕特刊」以紀念孔子之誕辰。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教師節出現在1931年,由當時的南京中央大學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人發起,他們聯絡了京、滬地區的教育界人士,共同擬定每年的6月6日為教師節,並發表《教師節宣言》,提出「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增進教師修養」三項目標,在全國各地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翌年(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將6月6日明定為全國教師節(亦稱雙六節)。

    至於為什麼要訂在6月6日?根據發起人的說法,並沒有太特別的原因,只是因為比較好記「便於號召」而已。另外,由於6月已接近學期末,是個向政府提出建言的好時機,因為如果有改良的方案,還可以趕在下一個學期實施。

    1939年,教育部決定把教師節的日期改為「至聖先師」孔子的誕辰日,但卻誤將農曆日期當做西曆,而把教師節定在8月27日;後來經師範大學的程發軔教授進行考據,依曆法推算出孔子的西曆誕辰日應為9月28日;於是行政院在1952年提請總統明令,將孔子誕辰紀念日及教師節改為9月28日,沿用至今。

    每年到了教師節(孔子誕辰紀念日)這一天,不但各地孔廟都會舉行祭孔大典,以最隆重的禮儀對孔子表達無上的敬意,在教育行政單位及各級地方政府所舉辦的「慶祝教師節大會」中,也會頒獎給資深及優良的教師,以表彰教師們對社會的貢獻。

    原本我國的教師節屬於國定假日,但自從2001年我國施行週休二日後,許多國定假日就變成了只紀念不放假的節日,而教師節便是其中之一。

    2016年6月21日,我國行政院正式公告勞工國定假日7天刪除案失效,勞工國定7天假日確定將恢復,換句話說,教師節勞工可以放假,但是一般公立學校教師因不適用勞基法,所以不能放假。

    勞工7天國定假日恢復後,所有符合勞基法的勞工,在9/28、10/25、10/31、11/12、12/25五天可以放假,但這就產生了一般勞工在教師節這天放假,但教師卻沒有放假的情況。

    教育部人事處表示,目前是依循內政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的第二、三條之規定,孔子誕辰紀念日(俗稱教師節)是只紀念不放假,在該法尚未修改之前,一般教師在教師節仍無法放假。

    於是,2016年的教師節成為勞工放假、公家機關照常上班、公立學校更出現「教師上班,學生放假」怪象,堪稱史上最混亂的教師節,不過行政院秘書長陳美伶於9月24日表示,教師節和勞動節都是勞工放假、軍公教上班,這個規定已經存在15年,絕對沒有史上最亂休假這種事情。

    陳美伶強調,五一勞動節就是最好的運作模式,希望國人放心依照五一勞動節模式來進行就可以了,不過唯一例外是股匯市,五一勞動節時股市休市,但在教師節不休市,其原因是金管會早已在前一年公布次年股匯市休市時間。金管會副主委桂先農表示,已跟銀行業及金融業工會達成共識,教師節當天的薪資給付,會按照國定假日雙倍給薪來處理。

  • 中國古代四大美男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1 10:24:01
    有 17 人按讚

    【以明朝脈絡理解「一場深刻的變革」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據說是自媒體「李光滿冰點時評」發出文章〈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進行〉,同日獲得政黨軍各級官方頻道集體轉發,被視為中國對內外發出的重量訊息。

    〈每〉文可謂深得「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最後去皮見骨」的古風,以吳亦凡、霍尊、趙薇等娛樂圈醜聞入手,展現越多藝人劣行,社會有多需要「深刻的變革」就不證自明。爾後馬上就進入破題:這不是純粹藝人道德問題,「顯然這是一次政治行動,各地都必須從政治高度來認識」。

    吳亦凡吃了多少女孩子,只是「大問題」最表面的顯現,吳亦凡是不是賤男根本毫不重要,但相信他在獄中仍然會認為自己是世界焦點。娛人圈只是資本圈的 alter ego,趙薇就是一半變了資本人的個案,問題的上一層是螞蟻、阿里、滴滴這些中國科網巨企,問題再上一層就是「資本」。

    明星拍戲拿那麼多錢,他們的錢不是種樹種出來,而是有猛人投資。資本孕育的孩子相繼倒下,預示「資本」將被迫放棄改革開放期間賺到的過多權力。裡面提及「這場深刻的變革也是一次回歸,向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回歸,向著以人民為中心回歸,向著社會主義本質回歸」,之後矛頭又指向「娘炮」娛樂圈美學、新聞等界別,並稱這些行業有很多都成了「崇拜西方文化」的陣地,並且充滿既視感地許諾了一個光明未來,那個未來世界的貧富懸殊已大為改善、發展的紅利能夠分享給平民,甚至沒有人可以私自補習而在學習上特別高人一等。

    小朋友補習,是否對貧困同學不公平?然而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因為改革開放的結果是「一部份人先富起來」,他們富了就自然會去投資、去投機、去鑽營、去高人一等,他們的孩子也自然獲得比其他人多的資源。雖然補習行為現在被嚴打,但要去除所有強弱懸殊,只能手術式進行。而改革開放最革命性的地方是,中國人一度放棄了一度最重視的平等主義德性,容許「不平等」重新進入中國,重新啟動對外溝通和經濟發展。

    人類很怕改變,中國人也「安土重遷」,所以文章重申「不搞殺富濟貧」,但「回歸社會主義初心」確實在進行中,最後作者打出最後的同花順:這一切都是因為「中國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國際環境……美國正在對中國實施……軍事威脅、經濟及科技封鎖、金融打擊、政治及外交圍剿,正在對中國發動生物戰、網絡戰、輿論戰、太空戰,力度越來越大地通過中國內部的第五縱隊對中國發動顏色革命……」。「變革」是為了甚麼?看來是為了準備一場決鬥。

    近月中國政府對各地發出的指示,總是有很多關於「風險管理」、「監管」、反對「不正當競爭」等等。政策語言還是要維持,一般人聽不出想但又不能說白的話,正好由〈每〉代言。索羅斯最近就談到事實上是「美國投資者控制中國家教產業」。

    如果說「世界秩序」有份幫助改革開放,但也有人會認為這種輸入而來的「繁榮」是毒藥,這最終會令中國變成南美洲失敗國家,成為永續依賴國際資本的依賴國,隨著資源不再自主,政治也不可以自主。現在中國試圖「自力更生」。為甚麼?因為美國早就啟動了相應措施,也啟動了中國的危機感。香港在《逃犯條例》以來的一切,最後也簡化為「一次對抗美國顏色革命的鬥爭」。大格局的徵象就是兩大國之爭,香港也這樣「被解釋」為一切的頭盤。

    美國失威地撤出阿富汗終於完成,台灣有評論認為美國持續多年貫徹撤軍,代表一種美國不再大手筆扶持「海外秩序」的趨勢,一個國家想美國的風吹入來,就要交保護費。兩個敵對的強國在收保護費的動向都是不謀而合的。所以知名港商才會表示自己在中國賺到的錢,沒有入自己口袋,都有拿去做善事 (為國家分憂),都是一樣的事。

    神界打翻一杯水,可能在人間觸發一場種族滅絕大洪水。這些古代寓言也是在講國際政治。美國發生了一些對她自己 insignificant 的改變 (拜登相當氣定神閒),對中國來說卻是決定國運的生死之戰,然後整個現象最後才波及香港。基於國家意志的敘述需要 (敘述是為了動員並為因時制宜創造依據),在一個中美激烈交火的故事中,需要「顏色革命危機」和內奸角色,19 年香港在眾人眼前灑出的熱血,遭冰冷演繹為美國圖謀一部份。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最後去皮見骨」的概念實際上引述自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對明朝官僚之間鬥爭方法的觀察:

    「這種攻擊是經過深思熟慮,按照預定步驟進行的。整個方式可以稱為「去皮見骨」。攻擊者常常從一些小事開始,諸如一句經書的解釋,一種諧音的諷刺,一張不署名傳單的內容,一個考題的不當等等,有時也可以在奏章上提出一個冤案,參劾一個不知名小官的家庭瑣事,或者以論水利和研究馬尾巴發難引出本題。利用這些小事可以促使公眾注意,引起文官參加,假以時日,使小事積累而成大事,細微末節的局部問題轉化而成為整個道德問題。

    在程序上講,發展中的步伐則須前後銜接,第一步沒有收到效果之前決不輕率採取第二步。而且出場交鋒的人物起先總是無名小卒,直到時機成熟才有大將出馬。這種方式,大凡久在政治圈子裏的人物,都已看透,他們可以從青萍之末,預測大風暴的來臨。」

    書裡也有談到明朝皇帝不斷與自己的經濟政策進行命運般的生死搏鬥。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這導致他很痛恨官員,在經濟上他也想中國回到《四書五經》那樣的質樸世界,只有農業生產而沒有投機取巧。想像中的太古世界肯定更容易治理,所以才會吸引到朱元璋,他做皇帝之後生活也相當節儉。

    朱元璋曾在底層打滾肯定也通曉世情,知道經濟極盛時會產生很多取去皇帝權力的集團。所以朱元璋有一系列打擊「奸商」的鐵拳,導致朝廷相對富裕,這些錢落入後來奪權的成祖手中,可以支撐其一系列大動作政策 (包括戰爭經費)。海禁、官鹽換商米、支持農業、戰略資源由朝廷專營等重農抑商政策仍然推陳出新。

    對於明朝政府,經濟繁榮首先會帶來「歪風」,是政府的挑戰,而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但即使是如此嚴格控制下,明朝經濟還是因戰爭長期停止而火速爆發,官員、商人、豪強對人民的巧取豪奪又再開始蔓延,各種「歪風」又再蠶食社會。

    明朝的經濟成就掩蓋了她有一些矛盾的經濟政策思想 (雖然矛盾的東西也可能也是管用的),貫穿明朝的是對於「資本」的負面態度 (即使無法完全阻止繁榮地帶的「墮落」)。在思想史上,就投射於李贄一章關於宋明理學中對「私」和「公」的道德化褒貶。

    傳統道德始終無法肯定人們「私」那一面,那麼在經濟上也會傾向否定那些代表人們私人利益的各種集團。明中後期很多地區被評為「奢靡」,那些地區的人認為自己「生於極盛之世」,朝廷卻肯定不是這麼看,朝廷看到的是豪強千方百計逃稅成功,並且招搖過市,這些人滋生了君主心力交瘁的黑暗。

    作為文人李贄也過得很舒服,但他對傳統道德其實很真誠,理學的小紅書明明教誨君子應該身心儉樸,盡量貼近「仁」或者「道」,但他明明受惠於改革開放而過很舒服,內心也充滿各種私慾,李贄敏銳地察覺到自己每一秒的存在都是「政治不正確」,所以李贄在矛盾和壓力之下主張回歸「童心」,就是「回到人的初心」。

    黃仁宇卻是那麼評論李贄的:

    「李贄自然無法理解,用中央集權的方式,以為數眾多的官僚治理億萬農民,就要求整劑劃一、按部就班,不能鼓勵特殊份子或特殊成份,發展新的技術或創造新的法則。」

  • 中國古代四大美男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1 10:23:50
    有 61 人按讚

    【以明朝脈絡理解「一場深刻的變革」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據說是自媒體「李光滿冰點時評」發出文章〈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進行〉,同日獲得政黨軍各級官方頻道集體轉發,被視為中國對內外發出的重量訊息。

    〈每〉文可謂深得「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最後去皮見骨」的古風,以吳亦凡、霍尊、趙薇等娛樂圈醜聞入手,展現越多藝人劣行,社會有多需要「深刻的變革」就不證自明。爾後馬上就進入破題:這不是純粹藝人道德問題,「顯然這是一次政治行動,各地都必須從政治高度來認識」。

    吳亦凡吃了多少女孩子,只是「大問題」最表面的顯現,吳亦凡是不是賤男根本毫不重要,但相信他在獄中仍然會認為自己是世界焦點。娛人圈只是資本圈的 alter ego,趙薇就是一半變了資本人的個案,問題的上一層是螞蟻、阿里、滴滴這些中國科網巨企,問題再上一層就是「資本」。

    明星拍戲拿那麼多錢,他們的錢不是種樹種出來,而是有猛人投資。資本孕育的孩子相繼倒下,預示「資本」將被迫放棄改革開放期間賺到的過多權力。裡面提及「這場深刻的變革也是一次回歸,向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回歸,向著以人民為中心回歸,向著社會主義本質回歸」,之後矛頭又指向「娘炮」娛樂圈美學、新聞等界別,並稱這些行業有很多都成了「崇拜西方文化」的陣地,並且充滿既視感地許諾了一個光明未來,那個未來世界的貧富懸殊已大為改善、發展的紅利能夠分享給平民,甚至沒有人可以私自補習而在學習上特別高人一等。

    小朋友補習,是否對貧困同學不公平?然而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因為改革開放的結果是「一部份人先富起來」,他們富了就自然會去投資、去投機、去鑽營、去高人一等,他們的孩子也自然獲得比其他人多的資源。雖然補習行為現在被嚴打,但要去除所有強弱懸殊,只能手術式進行。而改革開放最革命性的地方是,中國人一度放棄了一度最重視的平等主義德性,容許「不平等」重新進入中國,重新啟動對外溝通和經濟發展。

    人類很怕改變,中國人也「安土重遷」,所以文章重申「不搞殺富濟貧」,但「回歸社會主義初心」確實在進行中,最後作者打出最後的同花順:這一切都是因為「中國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國際環境……美國正在對中國實施……軍事威脅、經濟及科技封鎖、金融打擊、政治及外交圍剿,正在對中國發動生物戰、網絡戰、輿論戰、太空戰,力度越來越大地通過中國內部的第五縱隊對中國發動顏色革命……」。「變革」是為了甚麼?看來是為了準備一場決鬥。

    近月中國政府對各地發出的指示,總是有很多關於「風險管理」、「監管」、反對「不正當競爭」等等。政策語言還是要維持,一般人聽不出想但又不能說白的話,正好由〈每〉代言。索羅斯最近就談到事實上是「美國投資者控制中國家教產業」。

    如果說「世界秩序」有份幫助改革開放,但也有人會認為這種輸入而來的「繁榮」是毒藥,這最終會令中國變成南美洲失敗國家,成為永續依賴國際資本的依賴國,隨著資源不再自主,政治也不可以自主。現在中國試圖「自力更生」。為甚麼?因為美國早就啟動了相應措施,也啟動了中國的危機感。香港在《逃犯條例》以來的一切,最後也簡化為「一次對抗美國顏色革命的鬥爭」。大格局的徵象就是兩大國之爭,香港也這樣「被解釋」為一切的頭盤。

    美國失威地撤出阿富汗終於完成,台灣有評論認為美國持續多年貫徹撤軍,代表一種美國不再大手筆扶持「海外秩序」的趨勢,一個國家想美國的風吹入來,就要交保護費。兩個敵對的強國在收保護費的動向都是不謀而合的。所以知名港商才會表示自己在中國賺到的錢,沒有入自己口袋,都有拿去做善事 (為國家分憂),都是一樣的事。

    神界打翻一杯水,可能在人間觸發一場種族滅絕大洪水。這些古代寓言也是在講國際政治。美國發生了一些對她自己 insignificant 的改變 (拜登相當氣定神閒),對中國來說卻是決定國運的生死之戰,然後整個現象最後才波及香港。基於國家意志的敘述需要 (敘述是為了動員並為因時制宜創造依據),在一個中美激烈交火的故事中,需要「顏色革命危機」和內奸角色,19 年香港在眾人眼前灑出的熱血,遭冰冷演繹為美國圖謀一部份。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最後去皮見骨」的概念實際上引述自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對明朝官僚之間鬥爭方法的觀察:

    「這種攻擊是經過深思熟慮,按照預定步驟進行的。整個方式可以稱為「去皮見骨」。攻擊者常常從一些小事開始,諸如一句經書的解釋,一種諧音的諷刺,一張不署名傳單的內容,一個考題的不當等等,有時也可以在奏章上提出一個冤案,參劾一個不知名小官的家庭瑣事,或者以論水利和研究馬尾巴發難引出本題。利用這些小事可以促使公眾注意,引起文官參加,假以時日,使小事積累而成大事,細微末節的局部問題轉化而成為整個道德問題。

    在程序上講,發展中的步伐則須前後銜接,第一步沒有收到效果之前決不輕率採取第二步。而且出場交鋒的人物起先總是無名小卒,直到時機成熟才有大將出馬。這種方式,大凡久在政治圈子裏的人物,都已看透,他們可以從青萍之末,預測大風暴的來臨。」

    書裡也有談到明朝皇帝不斷與自己的經濟政策進行命運般的生死搏鬥。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這導致他很痛恨官員,在經濟上他也想中國回到《四書五經》那樣的質樸世界,只有農業生產而沒有投機取巧。想像中的太古世界肯定更容易治理,所以才會吸引到朱元璋,他做皇帝之後生活也相當節儉。

    朱元璋曾在底層打滾肯定也通曉世情,知道經濟極盛時會產生很多取去皇帝權力的集團。所以朱元璋有一系列打擊「奸商」的鐵拳,導致朝廷相對富裕,這些錢落入後來奪權的成祖手中,可以支撐其一系列大動作政策 (包括戰爭經費)。海禁、官鹽換商米、支持農業、戰略資源由朝廷專營等重農抑商政策仍然推陳出新。

    對於明朝政府,經濟繁榮首先會帶來「歪風」,是政府的挑戰,而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但即使是如此嚴格控制下,明朝經濟還是因戰爭長期停止而火速爆發,官員、商人、豪強對人民的巧取豪奪又再開始蔓延,各種「歪風」又再蠶食社會。

    明朝的經濟成就掩蓋了她有一些矛盾的經濟政策思想 (雖然矛盾的東西也可能也是管用的),貫穿明朝的是對於「資本」的負面態度 (即使無法完全阻止繁榮地帶的「墮落」)。在思想史上,就投射於李贄一章關於宋明理學中對「私」和「公」的道德化褒貶。

    傳統道德始終無法肯定人們「私」那一面,那麼在經濟上也會傾向否定那些代表人們私人利益的各種集團。明中後期很多地區被評為「奢靡」,那些地區的人認為自己「生於極盛之世」,朝廷卻肯定不是這麼看,朝廷看到的是豪強千方百計逃稅成功,並且招搖過市,這些人滋生了君主心力交瘁的黑暗。

    作為文人李贄也過得很舒服,但他對傳統道德其實很真誠,理學的小紅書明明教誨君子應該身心儉樸,盡量貼近「仁」或者「道」,但他明明受惠於改革開放而過很舒服,內心也充滿各種私慾,李贄敏銳地察覺到自己每一秒的存在都是「政治不正確」,所以李贄在矛盾和壓力之下主張回歸「童心」,就是「回到人的初心」。

    黃仁宇卻是那麼評論李贄的:

    「李贄自然無法理解,用中央集權的方式,以為數眾多的官僚治理億萬農民,就要求整劑劃一、按部就班,不能鼓勵特殊份子或特殊成份,發展新的技術或創造新的法則。」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