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國傳媒大學台灣招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國傳媒大學台灣招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國傳媒大學台灣招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國傳媒大學台灣招生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7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 PNN,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學術自由的界線與界限?】 輔仁大學2/19發信給教職員,表示因國台辦因為接獲中國學生、家長反映,教師在課堂上傳遞個人意識形態,並致電要求聯合招生委員會縮減輔大中國留學生的招生名額,校方因此要求教師教課時不應該「過度灌輸意識形態及政治立場」,這讓輔大心理系副教授何東洪發文批評,「1980年代戒嚴...

  • 中國傳媒大學台灣招生 在 公視新聞網 PN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3-10 20:00:12
    有 171 人按讚

    【學術自由的界線與界限?】
     
    輔仁大學2/19發信給教職員,表示因國台辦因為接獲中國學生、家長反映,教師在課堂上傳遞個人意識形態,並致電要求聯合招生委員會縮減輔大中國留學生的招生名額,校方因此要求教師教課時不應該「過度灌輸意識形態及政治立場」,這讓輔大心理系副教授何東洪發文批評,「1980年代戒嚴時期,輔大校方的腰都沒這麼的彎。」
     
    在台灣大專院校招生不足的情況下,有許多學生來自中國,輔大的中國學生人數更是全台之冠,也不免引發了究竟中國方面是否干預了台灣學術自由的爭議。台灣與中國在進行學術交流時也不時耳聞這樣的事情:2017年傳出世新大學與中國江蘇師範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浙江傳媒大學三所學校簽訂研修承諾書,表示中生來台交流活動時,課程不可以有「一中一台」、「兩個中國」、「台灣獨立」等政治敏感事務。
     
    台灣的「大陸地區教育專業人士及學生來臺從事教育活動審查要點」中也提及「邀請大陸地區教育專業人士及學生來臺從事教育活動,應秉持對等尊嚴原則,避免涉及政治性內容。」所謂的政治性內容,到底可以談到什麼地步?又或者是絕口不能提?
     
      
    ➡️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台灣教授協會副會長的陳俐甫老師,與我們一起談談《為中生禁談政治? 學術自由界限在哪?》
     
    ➡️3/10 晚間八點,請鎖定PNN新聞網臉書直播

  • 中國傳媒大學台灣招生 在 鄭家朗 Isaac Che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2-28 20:16:49
    有 48 人按讚


    【🇨🇳大灣區的政治陰謀👨🏻‍✈️自資院校的大水喉?💦】

    日前,中央政府公佈了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藍圖,有關大灣區的討論又再次成為傳媒焦點。在政府的大力宣傳下,大灣區被包裝得充滿機遇,而專上教育亦理所當然地被包括在內。回顧上年十二月,自資院校的改革報告公佈(十二月二十七日)的十多天之短後,林鄭即於珠海學院新校舍的開幕典禮(一月十四日)中,突然宣佈政府考慮放寬大灣區招生的比例,其回應的速度之快與政府回應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速度形成莫大的對比。原因為何?

    翻查教育局的網站,原來即可從中窺見端倪。早前筆者在教育局網站發現一份《關於加強粵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備忘錄》的文件,其中內文的第二部份指出要「雙方互為對方在本區域招收學生提供便利,鼓勵大灣區內高中畢業生入讀香港自資高校的課程。」備忘錄的簽署日期為十一月十八日,這就表明,在自資檢討諮詢尚未完成,檢討報告仍在撰寫期間,教育局就經已與中國的教育部門簽署備忘錄,承諾會提供便利,讓大灣區學生入讀自資院校。這不禁令人猜測,這是政府先斬後奏,在未完成諮詢的情況下私自決定放寬招生;還是大灣區的招生在諮詢完成前就早有前設,非做不可?現時,內地來港的大學生畢業後若能留港工作,便輕易滿足居住7年的要求,成功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的身份;政府銳意拓展自資院校的「大灣區」收生,是不是「人口政策」的一部份?如果連香港的自資院校改革,也成為了大灣區「被規劃」的一部份,是否已證教育制度的「港人治港」的終結 ?

    事實上,從學生角度出發,放寬大灣區招生以增加自資院校的入學人數本身就凌駕了本地學生的利益。院校向國際招生的目的,理應是為了促進不同文化背景和學習模式的交流。現時,教資會將資助院校可招收的非本地學生分類為「大中華地區」(內地、澳門及台灣)與其他地區,並限制相關學生人數上限為 10%,正是為了平衡不同背景的學生人數。如果院校以招收國際生之名,行收取高額學費圖利為實,而大量招收同一國家,相近文化背景的學生,就是對院校「國際化」的本末倒置。以樹仁大學為例,各系的內地生已經自成一班,失去促進學生之間交流的目的。如果政府進一放寬自資院校於大灣區的招生名額,使院校有過量的內地生就讀,就只會進一步影響學生於院校的學習,最後損失的當然是賠了學費又得不到好處的本地學生。

    在面對出生率下降的情況之下,自資院校步入收生「寒冬」。院校一向重視的是收生帶來的財政資源效益,為保住自己的財政收入而順應支持政府提出大灣區收生的方法尚算可以理解。問題在於政府在解決有關問題時,仍對自己的政治盤算念念不忘。現時,香港本地仍然有大量的低學歷人士,仍然苦無進修的途徑以及資助。面對本地仍有需求的時候,政府大可鼓勵業界先吸納有關需求,協助現時已經在職場,但又想提升自己知識和競爭力的一群人進修。自資院校現時多數開辦全日制的學位課程,並以DSE或A-Level等公開試成績作為入學標準,但在職成人未必有相關的學歷證明,以致未能重新入學。在自資學位日漸短缺時,政府可以考慮鼓勵院校調整入學和收生標準,開辦更多兼讀制的學位課程,並將學資處的資助貸款延展至25歲的成人及兼讀制的學位課程,以讓他們亦能夠有重新裝備自己的機會。

    不論是收生數字的不足,以及監管架構的失效,都是現時自資院校現時急需改革的原因。但政府必須以香港人的利益為出發點,而非以執行「阿爺」的政治任務為目的。望政府拿出誠意,以行動說服香港人,讓香港的自資院校服務香港的學生,而非成為大灣區的院校。

    撰文|眾志常委 鄭家朗
    —————————————————
    【回應自資院校改革報告系列文章】
    ① 👨‍🎓學生缺席的自資院校改革🤐
    https://bit.ly/2RR1Qq6
    ② 🚧走投無路的副學士👩‍🎓
    https://bit.ly/2T1ogSy
    ③🏫被遺棄的八大自資學士學生😢
    https://bit.ly/2CD2yNI
    ④💸使學生債務纍纍的高教商品📉
    https://bit.ly/2Ex2IZf

    【🇨🇳大灣區的政治陰謀👨🏻‍✈️自資院校的大水喉?💦】

    日前,中央政府公佈了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藍圖,有關大灣區的討論又再次成為傳媒焦點。在政府的大力宣傳下,大灣區被包裝得充滿機遇,而專上教育亦理所當然地被包括在內。回顧上年十二月,自資院校的改革報告公佈(十二月二十七日)的十多天之短後,林鄭即於珠海學院新校舍的開幕典禮(一月十四日)中,突然宣佈政府考慮放寬大灣區招生的比例,其回應的速度之快與政府回應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速度形成莫大的對比。原因為何?

    翻查教育局的網站,原來即可從中窺見端倪。早前筆者在教育局網站發現一份《關於加強粵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備忘錄》的文件,其中內文的第二部份指出要「雙方互為對方在本區域招收學生提供便利,鼓勵大灣區內高中畢業生入讀香港自資高校的課程。」備忘錄的簽署日期為十一月十八日,這就表明,在自資檢討諮詢尚未完成,檢討報告仍在撰寫期間,教育局就經已與中國的教育部門簽署備忘錄,承諾會提供便利,讓大灣區學生入讀自資院校。這不禁令人猜測,這是政府先斬後奏,在未完成諮詢的情況下私自決定放寬招生;還是大灣區的招生在諮詢完成前就早有前設,非做不可?現時,內地來港的大學生畢業後若能留港工作,便輕易滿足居住7年的要求,成功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的身份;政府銳意拓展自資院校的「大灣區」收生,是不是「人口政策」的一部份?如果連香港的自資院校改革,也成為了大灣區「被規劃」的一部份,是否已證教育制度的「港人治港」的終結 ?

    事實上,從學生角度出發,放寬大灣區招生以增加自資院校的入學人數本身就凌駕了本地學生的利益。院校向國際招生的目的,理應是為了促進不同文化背景和學習模式的交流。現時,教資會將資助院校可招收的非本地學生分類為「大中華地區」(內地、澳門及台灣)與其他地區,並限制相關學生人數上限為 10%,正是為了平衡不同背景的學生人數。如果院校以招收國際生之名,行收取高額學費圖利為實,而大量招收同一國家,相近文化背景的學生,就是對院校「國際化」的本末倒置。以樹仁大學為例,各系的內地生已經自成一班,失去促進學生之間交流的目的。如果政府進一放寬自資院校於大灣區的招生名額,使院校有過量的內地生就讀,就只會進一步影響學生於院校的學習,最後損失的當然是賠了學費又得不到好處的本地學生。

    在面對出生率下降的情況之下,自資院校步入收生「寒冬」。院校一向重視的是收生帶來的財政資源效益,為保住自己的財政收入而順應支持政府提出大灣區收生的方法尚算可以理解。問題在於政府在解決有關問題時,仍對自己的政治盤算念念不忘。現時,香港本地仍然有大量的低學歷人士,仍然苦無進修的途徑以及資助。面對本地仍有需求的時候,政府大可鼓勵業界先吸納有關需求,協助現時已經在職場,但又想提升自己知識和競爭力的一群人進修。自資院校現時多數開辦全日制的學位課程,並以DSE或A-Level等公開試成績作為入學標準,但在職成人未必有相關的學歷證明,以致未能重新入學。在自資學位日漸短缺時,政府可以考慮鼓勵院校調整入學和收生標準,開辦更多兼讀制的學位課程,並將學資處的資助貸款延展至25歲的成人及兼讀制的學位課程,以讓他們亦能夠有重新裝備自己的機會。

    不論是收生數字的不足,以及監管架構的失效,都是現時自資院校現時急需改革的原因。但政府必須以香港人的利益為出發點,而非以執行「阿爺」的政治任務為目的。望政府拿出誠意,以行動說服香港人,讓香港的自資院校服務香港的學生,而非成為大灣區的院校。

    撰文|眾志常委 鄭家朗 Isaac Cheng
    —————————————————
    【回應自資院校改革報告系列文章】
    ① 👨‍🎓學生缺席的自資院校改革🤐
    https://bit.ly/2RR1Qq6
    ② 🚧走投無路的副學士👩‍🎓
    https://bit.ly/2T1ogSy
    ③🏫被遺棄的八大自資學士學生😢
    https://bit.ly/2CD2yNI
    ④💸使學生債務纍纍的高教商品📉
    https://bit.ly/2Ex2IZf
    —————————————————
    🏃‍♂️成為眾志義工 www.demosisto.hk/joinus
    💰月捐支持眾志 www.demosisto.hk/donation

  • 中國傳媒大學台灣招生 在 風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3-11-12 10:40:52
    有 11 人按讚


    台生留美連6降 陸生赴美居龍頭
    2013年11月12日
    潘維庭/綜合報導

    「去去去,去美國」已不再是台灣學子首選了嗎?台灣留美學生人數連續第6年下降。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IE)公布最新報告,今年台灣留美學生為21,867人,雖然仍為第6大來源,但較去年減少5.9%。而中國留美學生持續大幅增加,今年較去年成長21.4%,達到235,597人,穩居美國最大的國際學生來源國。

    今年台灣留美學生中,49.7%為研究生,27.4%就讀大學,這與往年比例相差不大。但6年前起,台灣的留美生逐年減少,2年前起更從占美國第5大跌至第6名。

    台灣留美熱退燒,馬英九總統也很關心。去年5月他曾表示,30多年前他在美國留學時,留學生約有5萬人,現在不到3萬。他認為台灣還是有許多可以向美國學習的地方,特別是科技與人文領域。

    目前在美前五大國際學生來源國為中國、印度、南韓、沙國、加拿大。除了中國與沙國顯著成長、加拿大微幅增加以外,印度與南韓都比前一年各減少了3.5%與2.3%。

    今年在美的國際學生總數為819,644人,較去年增加7.2%,已連續7年增加,陸生貢獻最大。美國際學生最多的前5所學府分別為:南加州大學、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普渡大學、紐約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學生也為美國帶來每年約240億美元的龐大經濟效益。

    中國赴美留學生人數,近6年來每年都以兩位數的比率高速成長,已占全美國際學生的28.7%,逼近三成,亦即每10個在美外籍生就有3個是陸生。

    陸生留美自改革開放後鬆綁,1980年代初期出現首波留美潮,2007年起赴美留學人數更是逐年暴增,每年平均增加兩到三成。

    不過隨著陸生赴美人數暴增,美國校方也發現不少申請文件出現作假的情況,成績不實、經歷灌水,連教授開出來的推薦信都難以盡信,讓美國校方的招生委員會開始聘請第三方機構為其查核真實性。

    好文章請讓更多人看見!如果您喜愛「風傳媒」的文章,請按讚或分享: 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