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中國信託信貸增貸條件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國信託信貸增貸條件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國信託信貸增貸條件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鏞鏞甫甫親子部落格,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資金這樣規劃最安心❤【中國信託融資型房貸】 . 從小我媽都說我很"愛錢",哈~我可不這麼認為,我這應該叫做"很懂得理財"啦! 大約從二十幾歲開始就知道儲蓄,直到近幾年又開始樂於股票投資,最近又有想買新車的規劃,所以在理財這部分也做了不少功課! . 仔細研究才發現,名下有房貸,可以將已還款金額借出再...
中國信託信貸增貸條件 在 鏞鏞甫甫親子部落格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資金這樣規劃最安心❤【中國信託融資型房貸】
.
從小我媽都說我很"愛錢",哈~我可不這麼認為,我這應該叫做"很懂得理財"啦! 大約從二十幾歲開始就知道儲蓄,直到近幾年又開始樂於股票投資,最近又有想買新車的規劃,所以在理財這部分也做了不少功課!
.
仔細研究才發現,名下有房貸,可以將已還款金額借出再增貸;沒有房貸也可以將房子作為抵押品獲得低利貸款,更棒的是「利率遠比信貸低」,就算借錢來買汽車也比車貸低,期數可以拉長甚至高達20年,貸款金額也相對較高,還有一點也是我覺得超棒的,當缺錢的時候不用賣房,房屋還在自己名下,未來若房價上漲也可以享受到上漲空間喔!
.
比較了一下這類房貸產品的特色,我發現【中國信託融資型房貸】最符合我的需求,讓我在資金規劃上更彈性、更聰明囉!
.
🎉幾項優勢很吸引我,也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
1⃣省息低月付:年利率1.5%~2%,相較於市場其他融資方式,省息更多! 像是一般信貸6%、車貸3%,比較起來【中國信託融資型房貸】真的划算很多呢!
.
2⃣還款彈性高負擔輕:年限最長20年,貸款金額NT200萬,每期月付可比同樣貸款金額3年的信/車貸少82%,如此一來生活上的負擔就更輕囉!
.
3⃣有寬限期:房貸獨有寬限期機制,期間只繳息不還本,還款更有彈性! 說真的,這樣的制度真的揪甘心啊!
.
4⃣活化房屋價值:不用賣房也可以享受房價上漲空間,對未來生活也多了一層保障!
.
✅數位線上服務
中信房貸也有免費的「數位線上服務」的超強特色,房屋可以直接在網路上智慧估價! 以往如果想要了解房價上漲紅利,必須要用傳統地址來做搜尋,但是現在更多了輸入社區名稱就可自動帶入房屋特徵條件的功能,也就是可以用地圖找房的方式來估價,更貼心的是,還有歷年房價指數可參考房市漲跌幅情況,資訊透明超方便!
.
✅額度試算
不需要跑銀行和專員面對面詢問,上網就可以結合實價登錄與銀行房屋鑑價,立即估算房貸額度,在家花短短的時間,就能立即得知適用額度囉! 還有貼心的「額度正宗獎」,如果中信房貸核貸的額度低於試算額度,還能免收開辦費NT6,500元!
.
✅24小時線上申請
估算完成後,24小時都可以隨時透過網銀認證,直接線上填寫申請書,程序超方便又有效率!資料送出後下一個營業日就會收到專人聯繫囉,在家就可以完成申請,還可線上查詢申請進度,你說是不是無敵方便啊!
.
【中國信託融資型房貸】讓我更靈活的運用資金,也享受到更划算的貸款利率,非常值得目前正有大筆資金需求、想要創業、需要大額計畫性資金需求(譬如 投資理財、創業週轉、買車、裝潢修繕)的朋友參考看看,讓生活減輕更多負擔,盡情享受美好人生!
.
🎉目前還有利率優惠活動 (2021/4/1~2021/6/30)
🎉房屋借現金限時優惠,前六期年利率1.31%起:
https://bit.ly/3oVLYAy
.
#中國信託 #中信i適貸
❤謹慎理財 貸款先規劃
中國信託信貸增貸條件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國的獨立財富管理,看看對岸,想想台灣的獨立財富管理,有些狀況是類似的呢!
「我們團隊做了一點不完全統計,從2017年開始,中國最大的9家第三方獨立財富公司中,有7家20多個產品踩雷,涉案的金額高達百億以上。文末有一張表,你可以一會滑到最後看看到底哪些公司出了哪些問題。
所以,通俗一點講,就是一度曾經被熱炒追捧的第三方獨立財富管理,截至2019年,已經陷入了違約爆雷的泥潭,很多中產家庭的財富就這麼被消滅掉了。
1. 第三方要求的是獨立
要理解為什麼中國的財富管理公司這兩年頻頻爆雷,我們首先要理解第三方財富管理這個概念。
你先想一個最簡化的框架,在這個簡化的框架底下,金融市場無非就兩端——資產端和基金端。
資產端,像銀行、信託、基金的產品;資金端,像我們個人和機構的資金。而所謂第三方,就是意味著獨立銀行、基金這些金融機構,去站在客觀中立的角度,幫助個人、機構、客戶進行財富管理。比如說去分析客戶的財富狀況、理財需求,然後幫助他們判斷選擇投資產品,進行投資規劃等等。
這個行業實際上是興盛於美國上個世紀的70年代,當時有一個條件就是美國的中產全面崛起,而且當時金融投資工具變得特別豐富。再加上有一個事兒就是1974年,美國個人養老金賬戶改革,而養老金的投資收益是免稅的。所以,這樣一來,美國的金融市場上,資金端和資產端,兩端都變得特別地複雜。這樣就催生了以中介服務為核心的第三方財富管理。
這裡第三方起到的作用,就是要抑制金融機構那種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兜售自己高風險資產的道德風險。
第三方財富管理崛起涉及幾個前提:
第一,你的資產端、資金端都要足夠豐富,投資者要有錢,融資方要有好的投資標的。只有在這種資產端和資金端都很豐富的情況下,這個市場才需要中介服務去完成搜尋和匹配的工作。
第二點就是,這個第三方需要有很強的專業能力,能夠完成這個搜尋和優化匹配的工作。
第三,你一定要有保證第三方責權利界限很清楚的法律和制度基礎,否則,第三方就容易變成灰色地帶。」
「2. 中國變形的第三方財富管理
我們再來看一下,中國的第三方財富管理是不是滿足這些條件?
中國開始出現財富管理這個概念大概在2008年,然後在2012年到2015年間就變得很炙手可熱。這個事兒出現在這個點上,其實是有歷史背景的,你看,中國經歷了幾十年的高速增長以後,就積累了可觀的民間財富,所以,資金端變得很充沛。然後再到了2008年,寬松政策一方面給資金端加水,一方面讓市場上的投資機會變多。再加上2012年之後,金融監管面全面放鬆——2007年增發信託牌照,2012年開始對私募、公募的這些機構牌照全面放開。這樣,中國的資管行業一下子就進入了群雄逐鹿的局面。市場上的資產端也變得很豐富,所以說財富增長效應、宏觀面寬松、金融監管自由化的趨勢就讓資金和資產都變得充沛。
這樣就為第三方理財出現創造了前提條件,很多房地產信託這樣的項目就被打包,源源不斷地送到市場上。
所以,這時候就是金融產品的銷售需求大漲,第三方財富管理就開始作為金融的零售商進入市場了。它們是從機構批發產品,然後去雇用大量的理財顧問,把這些產品銷售給顧客,自己從中抽取傭金。
你去看一下理財顧問的招聘要求,5年以上的銷售經歷,奢侈品、高檔車、房地產銷售經驗優先。
我在很早以前就吐槽過第三方財富管理這個模式,理由很簡單,財富管理是一個對專業,對經驗都要求很高的行當。不說別的,我們團隊全部是金融學博士,現在我們給自己的家人做一點投資建議都非常小心翼翼,不敢托大。你一個賣過房地產和奢侈品的非專業的年輕人,就敢分析金融產品的風險、收益,替幾十萬,甚至上千萬、上億的資金做管理。我開過一個玩笑說,這是梁靜茹給的勇氣嗎?
而且,你會發現,在這方面,根本不是某一家公司的獨立事件,很多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都是用這個模式崛起的。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中國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提供專業知識中介服務,而是一個銷售掮客的身份,它是以這個為盈利模式的。
所以,這個模式就決定了中國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在金融的風控上很難獨立,也很難專業。
美國是直接融資為主,各大金融機構是接近一個完全競爭的態勢。中國和這個背景不一樣,中國的資金市場是銀行體系一支獨大,其他的機構大多做的是基金通道業務。第三方財富管理是處於這個生態鏈的尾端。
那這些第三方理財你就可以想見了,一方面,它們是拿不到最優質量的資產的,另外一方面,它們對市場波動的反應也更大,那自然風險就更高。
另外,和美國的這種金融立法特別完備的情況也不同。
中國的現代金融市場,僅僅走了二十多年的歷程,監管立法方面的儲備是相當滯後的。所以,對這些新金融商業模式的監管、立法、執法都處於摸索階段。你會發現,中國金融市場上鑽空子是有比較大的空間的。
所以,截至今天為止,我可以這麼說,中國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市場是一個良莠不齊,信息極不對稱的市場,也是一個資產質量相對較差的市場。要說得刻薄一點,就是次級信貸產品市場。這種狀況可能在未來會慢慢有改觀。但是到今天為止,就是這個樣子了。
那其實很多財富管理機構,它們也知道自己的底層邏輯是很薄弱的,所以,大一點的機構就開始轉型做資產管理。一個財富管理機構一隻手做資產管理,一隻手去賣自己的資產,那等於就是賣自家的貨,那就談不上什麼第三方。
3. 金融去槓桿:壓倒第三方財富管理的稻草
剛才講的就是第三方財富管理的中國特色。現在你大概知道了,我們市場的制度環境、法律基礎,還有專業能力,都讓這個行業目前處於一個高風險、強投機的階段。所以,只要碰到經濟波動的話,這個行業就會出問題。
而2015年以來,中國式經濟轉型,這種投資拉動的模式被限制,同時,為了防止前期過快的金融自由化累積下來的風險,中央開始實施金融去槓桿。所以,這些宏觀和監管上的轉向,就使得這個行業的內在風險被快速地暴露出來。
投資項目少,信貸萎縮,就意味著資產端收縮。在資產端收縮的這種情況底下,第三方財富管理為了維持盈利,維持規模,只能轉向質量更低、風險更高的產品,而經濟越下行,監管越緊,第三方財富管理銷售的產品質量就越差,市場亂象就越多。
這就是為什麼2018年以來,經濟形勢越來越嚴峻以後,財富管理公司就開始頻頻地爆雷了。
這麼梳理下來以後,我想你就明白了,在中國目前的環境底下,是很難有所謂的獨立的第三方的,市場上也缺乏真正的財富管理人才。現在你要投這些項目都需要非常謹慎,就跟2017年的時候我跟你們說,投P2P的項目要非常謹慎,最好是能夠盡快抽身。」
「1. 理論上,第三方財富管理以獨立身份為資產端和資金端提供客觀、專業的中介服務。
2. 由於中國金融市場的制度環境、法律體系的特徵,以及專業能力的欠缺,中國第三方財富本質上是「金融零售商」,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獨立第三方。
3. 2015年之後,中國經濟下行,監管收緊,積患已久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就開始紛紛爆雷了。」
中國信託信貸增貸條件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蝴蝶效應──在美國東部的一隻蝴蝶拍翼數下,可能導致在南太平洋一場颱風。
聯儲局2014年已計劃加息,等到2015年底才正式開始,今年準備加快步伐,更計劃在下半年開始從未試過的「縮表」行動。中國人反應很快,外滙儲備在2014年中見4萬億美元高峰,2015年就下跌了5000多億美元,股災後就更加速。人民幣亦在2015年中見頂,兌美元至今已調整了10%。在此背景下,中國收緊外滙管制以防走資,不少大型海外併購交易因此告吹。
到了今年,中央更把防金融風險作為最高政策目的,認真控制信貸增速,輕微收緊銀行間利率。更重要的是協調監管,以防有人利用銀行、保險、證券、信託、財富管理之間的監管漏洞來套利或做其他違法行為。嚴管影子銀行產品的剛兌問題亦是政策重點之一。
為幫助去槓桿,證監會亦努力改革,大幅加快IPO速度,從每年100多宗增加至今年全年可能高達400至500宗。排隊IPO的時間曾一度長達7年,非常不合理,但現已縮短至1年多,效果非常顯著。從去年起,證監會亦嚴控借殼上市,從前年的75宗,急跌至去年的27宗,今年至今更是零。中概股份眾傳媒成功回歸A股後曾升5倍,掀起一輪中概股回歸潮,奇虎、天合等相繼從美國退市。所謂殼資源短缺,最高峰時殼價曾高達50億元人民幣,散戶亦熱中參與炒殼股,曾一度成風。但證監會隨即嚴控借殼上市條件,排斥虛擬經濟行業,加長增發和大股東禁售期,結果成功壓抑借殼潮;順豐可說是最後的成功案例。據聞現在A股殼價已急跌至15億元人民幣。
蝴蝶的翼繼續拍,香港的殼市場也受影響。IPO的原意是讓增長的企業得到一個融資平台,應是加速發展的起點。但香港IPO市場,尤其創業板,已完全扭曲這融資平台的原意。香港市場細小且成熟,加上租金和其他成本高昂,創業確實不容易。雖然政府不停喊口號,說CEPA可幫助港企打入內地市場,但成功個案寥寥可數;反而隨着大量游資抵港尋找出路, 形成了一個「啤殼」的cottage industry。有些公司是老牌家族企業,沒有接班人,IPO不是起點,反而是賣殼套現的終點。試想,一生勤勞做了數十年茶餐廳的一位老闆,當一天上了市,套了數億元現金,真的還有魄力和更有心機去打進潛力確很大但亦極困難的內地市場嗎?過了幾年,結果最合理的決定還是索性把殼都賣掉,拍一些什麼𡃁模打排球片,不是更好玩嗎?
今年殼價跌了約一成
真有實業的IPO已算不錯,更多是純粹為了「啤殼」而創立的,目的根本不是賺錢,只是盡量符合上市的盈利和現金流等要求,不少財報的水分都很高。最流行的行業包括餐飲、軟件、貿易等等。目標是三少:資產盡量少,IPO募的資金盡量少(最好是零),股權集中街貨盡量少。一切都是為了方便日後(或日前)賣殼。追求這殼夢的人能否發達就不知道,但推銷這個夢的財務顧問、會計師、律師等,就必能賺到最少兩三千萬元的籌備上市使費。如真的成功上市,承包的投行以至港交所都有份。
過去幾年,港股殼價不斷炒高,最高峰時主板近8億元,創板都近4億元。內地借殼上市愈來愈困難; 再加上連香港證監都加嚴IPO和賣殼監管,港股殼價本應繼續攀升,但事與願違,今年殼價已有回落,暫仍未算嚴重,跌了10%左右。
更關𨫡的是不少發上市夢的人本身其實不太有錢,所以很多時大股東都需要把股票甚至控股權抵押給銀行或券商,息率通常是P+3%或更高。內地A股這方面的資訊更透明,抵押總額高達5.4萬億元人民幣,是A股總市值的10%。香港反而沒有要求大股東披露抵押股票,但聽過抵押總數可能高達6萬億港元,是港股總市值的20%!如屬實,潛在風險不小。
每年維持上市地位的費用至少千多萬元,很多公司上市後馬上發盈警,每年輕易虧兩三千萬元;再加上如大股東把大量股票抵押掉,每年的利息成本可能又是數千萬元。其實很多殼主非常焦急出貨,如拖幾年,最後就算真能賣出,都可能只打個和,如中間發生什麼財困,更很容易給財主斬倉,連控股權都輸掉,結果血本無歸。近兩年好幾宗股價暴跌案如輝山(06863)、漢能(00566)、恒發洋蔘(00911)等,都是類似情況。
下半年3個不利因素
賣花讚花香,香港證監收緊上市和賣殼條例,反被殼主和中介說成把殼價推高的藉口;嚴管外滙也視為無料到,內資不是繼續亂炒香港地皮?但狡辯還狡辯,筆者看到3個在下半年可能引發一輪殼股風暴的潛在因素:
(1)殼股庫存其實不斷增加。今年至今創板IPO已有27宗,主板25宗。創業板總數約300家,近乎全數都是殼資源。近年港企業的主板IPO估計亦近半將淪為殼股。需求方面呢?今年至今約有10宗成交,去年亦只有二三十宗左右,數目遠比IPO少。整體來說是供過於求。
(2)A股IPO速度加快了很多。我們熟悉很多中概股,它們本打算在美國私有化後回A股上市,後來擔心時間太長,就考慮改在A股或港股借殼。但現在不需要了,等一年多就可在A股上市,估值高,又融到資,手法乾淨,形象正派,更不需付出高昂殼價。A股放開IPO之門是健康發展資本市場重要的一步。不能說將來完全沒有對香港殼股的需求,但將减少,且剩下來的將是更不正常的資金,風險將更高。
(3)壓斷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可能仍是美國收緊貨幣政策。中國國債升得比美國更急,且5年國債跟10年債利率呈現倒掛,是經濟放緩的先兆。今年企業債和理財產品違約案已不斷上升。暫時香港銀行拒絕跟隨美國加息,港元轉弱,懷疑明年能否繼續不跟。據聞最活躍於香港孖展業務的中資券商,壞賬撥備急升數倍,決定在下半年大幅減少給大股東抵押股票的貸款額度。如傳聞屬實,未來極可能將見到更多殼股插水,投資者務必小心。
內地投資者很多都對港股有成見,認為特別多暴升暴跌的妖股。港股的水確實很深,機構投資者主導,更有不少造空高手;亦沒有升跌停板制度,個別股票可以很波動。內地散戶不可按A股邏輯炒港股, 最好方法是委託給一些具豐富經驗的港股專家。
多些妖股爆煲也非壞事,資金更將回到有基本面支持的優質公司(我們並不認為瑞聲(02018)是妖股,改日再分析)。A股經過多月調整,創業板雖仍低迷,但優質金融股如建行(00939)和平安(02318)等已突破今年高位。近日港股更氣勢如虹,資金再度流入滙控(00005)和內銀,反而擔心升得太快,真希望多些壞消息拖慢升勢一點。
從前中國市場有一說法:「一死就放,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一個典型不成熟市場的循環規律。未來希望市場漸變成熟,不再走回頭路;就算上半「一死就放,一放就亂」是真實情況,都希望下半變為:「一亂就管,一管得好就變成健康慢牛!」
中環資產持有建行、平安、滙控的財務權益
http://www1.hkej.com/…/%E5%8A%A0%E6%81%AF%E8%9D%B4%E8%9D%B6…
#中環資產 #centralasset #cai #信報 #中環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