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四化學練習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四化學練習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四化學練習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四化學練習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674的網紅吳家揚的樂透人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柯文哲與台灣民眾黨作為台灣文明與價值的窪地,狼奔豕突,不在話下,此所以從蔡壁如到柯文哲幕僚上上下下,一上節目就不知所云,一下節目就內鬥逐利。歸根究底,柯文哲標榜的「進步價值」並不僅是價值虛無,而是與台灣從多元教育到同婚背道而馳、代表聯考世代失敗的落伍價值。 雖然與跟柯文哲談文明無異於對牛彈琴,...

中四化學練習 在 DSE 7科5** | IELTS 9分 | 線上補習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4-21 12:28:22

HKDSE就快殺到埋身,想知道應該點樣把握時間部署?想知道HKDSE 7科5**狀元Melody Tam當年是如何善用自己最後半個月的溫習時間,在試場上奪得耀目成績?如果同學到現在這個階段仍然在盲目操DSE PP(DSE Past Paper),那就要注意了!遵從這5大貼士,你也可以急起直追,最大化...

中四化學練習 在 Kenneth’s Team ✎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0 17:02:43

/ 【Kenneth暑假課程的3️⃣大獨家】 一個暑假 | 全方位助你應對英文科考試 . ✔️紐約時報網上/手機閱報account一個 (首500名報讀Kenneth 升中六/中四五暑期課程的學生,於指定日期成功登記即可獲得) ✔️個人化學習計劃 (定期額外Elite/Remedial Worksh...

  • 中四化學練習 在 吳家揚的樂透人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7-17 08:05:04
    有 3 人按讚


    柯文哲與台灣民眾黨作為台灣文明與價值的窪地,狼奔豕突,不在話下,此所以從蔡壁如到柯文哲幕僚上上下下,一上節目就不知所云,一下節目就內鬥逐利。歸根究底,柯文哲標榜的「進步價值」並不僅是價值虛無,而是與台灣從多元教育到同婚背道而馳、代表聯考世代失敗的落伍價值。

    雖然與跟柯文哲談文明無異於對牛彈琴,不過在以三倍券與藝fun券推廣閱讀的今天,柯文哲這種反閱讀的功利主義,仍不得不予以矯正。相較柯文哲認為《老人與海》無聊,只要翻到結局就好,我想抄一下卡爾維諾的《為何要讀經典》:

    一、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

    米歇爾·布托多年前在美國教書時,人們老是向他問起左拉,令他煩不勝煩,因為他從未讀過左拉,於是他下決心讀整個《魯貢瑪卡家族》。他發現,它與他想像的完全是兩回事: 它竟是寓言般的、神話學式的系譜學和天體演化學。

    二、經典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對讀過並喜愛它們的人構成一種寶貴的經驗;但是對那些保留這個機會,等到享受它們的最佳狀態來臨時才閱讀它們的人,它們也仍然是一種豐富的經驗。

    三、經典是一些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它們要麼自己以遺忘的方式給我們的想像力烙下印記,要麼喬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

    四、一部經典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五、一部經典是一本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我們以前讀過的東西的書。

    六、一部經典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

    七、經典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帶著以前的解釋的特殊氣氛走向我們,背後拖著它們經過多種文化(或只是多種語言和風俗習慣)時留下的足跡。

    八、一部經典是這樣一部作品,它不斷讓周圍製造一團批評話語的迷霧,卻總是會把那些微塵抖去。

    九、經典是這樣一些書,我們越是道聽途說,越以為我們懂了,但是當我們實際讀它,我們就越是覺得它獨特、意想不到和新穎。

    十、一部經典是這樣一個名稱,它用於形容任何一本表現整個宇宙的書,一本與古代護身符不相上下的書。

    十一、「你的」經典是這樣一本書,它使你不能對它保持不聞不問,它幫助你在與它的關係中甚至在反對它的過程中確立你自己。

    十二、一部經典是一部早於其他經典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讀過其他經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認出它在眾多經典作品的系譜圖中的位置。

    十三、一部經典是這樣一部作品,它把現在的噪音調校成一種背景輕音,而這種背景輕音是經典作品的存在不可或缺的。

    十四、一部經典是這樣一部作品,哪怕與之格格不入的現在佔統治地位,它也堅持成為一種背景噪音。

    經典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是誰和我們所到達的位置,進而明白意大利經典作品對我們意大利人是不可或缺的,否則我們就無法比較外國的經典作品。

    而如果有誰反對說,它不值得那麼費勁,我想援引紀奧倫的話:「當毒藥在配製的時候,蘇格拉底正在用長笛練習一支曲調。『這有什麼用呢?』有人問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學習這支曲調。​​』」

  • 中四化學練習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23 12:27:33
    有 251 人按讚

    【🎁抽獎贈書活動】《#超速學習》x2本
    🚀網路論壇譽為「學神」的史考特分享他的獨門學習秘訣
    🗺️我試著重新咀嚼書中的九個學習法則,並且重新排序與整理,試著在 #一張圖 裡,呈現這些精彩的學習元素如何彼此連結,說明該「如何開始、如何執行,最終又會通往哪裡」。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ultralearning/
     
    【《超速學習》在說什麼?】
     
    這本書的作者是被網路論壇譽為「學神」的史考特.楊(Scott H. Young),他使用一套特別的學習法則,一個月學會素描,一年學會西、葡、中、韓四種語言,一年內完成MIT四年課程。他把這些自學計畫的紀錄,完整公開在個人部落格上。

    在這段自學的旅程中,他除了教人如何學得快、學得深之外,他也碰到許多對「學習」這件事本身抱持強烈熱情的同好。他廣泛地把這些學習的方法,歸納成這本書中的九個學習法則,並將這套方法稱為「超速學習」。

    作者對超速學習的定義是:「一種獲取技能與知識的策略,兼具自主性與高強度。」而這套策略與方法,是一系列的指導方針,而不是金科玉律。對於想要學習「如何學得又快又好」的人來說,這是個起點,而不是終點。
     
    【用一張圖掌握這本書的精華】
     
    我本身也是「自主性」與「高強度」的擁護者。我喜歡自主性地去學習有興趣的事物,例如學烹飪、架部落格。我也喜歡高強度的學習方式,例如定期寫閱讀心得,透過寫作拓展自己的能力邊界,讓我能踏出舒適圈、獲得成就感。

    不過,我認為這本書很可惜的地方,在於作者雖然列出了九個學習法則,卻缺乏將它們彼此連結的企圖心。就很像一道豐盛的料理,上頭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食材,但卻沒有畫龍點睛的擺盤。

    以下,我試著重新咀嚼這九個學習的法則,並且重新排序與整理,試著在一張圖裡,呈現這些精彩的學習元素如何彼此連結,說明該「如何開始、如何執行,最終又會通往哪裡」。
     
    【1.建立自己的學習地圖】
     
    首先,進行任何學習事情之前,最重的第一步是「1. 後設學習」,也就是「學習如何學習」。具體來說,就是畫出一張屬於自己的學習地圖,只有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才不會迷路。你必須知道這項學習的終點,該擁有什麼樣的技能,該掌握哪些關鍵知識。

    例如你要學一個新語言,你可以先廣泛瀏覽別人「如何學習」這個語言的經驗歷程,並將這些經驗去蕪存菁,留下共同重要的部分。透過基本的交互參照,掌握你需要了解哪些事情、記憶哪些事情、練習哪些事情。以這個藍圖開啟自己的學習旅程。

    當然,踏上學習旅程之前,學習的「動機」本身非常重要,它必須帶有強烈的目的性,或者是強烈的興趣。我推薦採用《先問,為什麼?》這本書中「黃金圈」的方法,透過問答「為什麼、做什麼、怎麼做」這三個問題,探索讓自己可以堅持不懈的動機與目標。
     
    【2.啟動越轉越快的學習飛輪】
     
    當你建立完自己的學習地圖之後,就能進入學習的飛輪。第一個關鍵就是「2. 直截了當」,也就是「從做中學」。如同「Just do it」這個家喻戶曉的精神,在Nike創辦人的自傳《跑出全世界的人》書中表露無遺:真正的學習,其實是直接做你想變擅長的事時才會發生。

    然而,直接從做中學,必然會遭遇困難與挫折,此時就要懂得「3. 勇於實驗」的心態,認知到學習的行為本身就是某種嘗試與犯錯。你可以分析自己犯過的錯,去制定不同的行動計劃,用一種做實驗的心態,親身體驗「哪些有效?哪些無效?」。

    在實驗的過程中,你還可以用「4. 提取記憶」的方法,去回憶自己的所學所見。例如,你可以回想「我在這件事情上學到些什麼?」,然後試著回答自己的問題。試著提取一個尚未存在你腦中的答案,就像鋪設一條道路,可以帶領你走向一棟尚未被建造出來的建築物。

    接著是「5. 保留記憶」,把自己所學到的事情,刻劃在腦中的長期記憶區。除了書中四種改善記憶深度的方法之外(間隔法、程序化、過度學習、記憶法),我補充從《為什麼要睡覺?》書中學到經常被人忽略的訣竅:「充足的睡眠」。與其挑燈夜戰強迫記憶,不如睡個好覺更有助於記憶的深化。

    學習飛輪的最後一項「6. 反覆操練」,指的並不是重複已經擅長的事情,反而是鼓勵你積極地「聚焦在困難與弱點上」。因為,在心理上感到費力的事,比感到輕鬆的事還能為學習帶來更多的好處。

    最後,重複這整個學習的飛輪,開啟一次又一次的學習循環。在下一個段落,我們來談如何讓這個學習飛輪,保持高效率運轉的秘訣。
     
    【3.保護學習飛輪運轉的效率】
     
    當學習的飛輪開始轉動之後,你必須用盡最大努力,用「7. 專心致志」來保護這個飛輪免於被「分心」中斷。在這個資訊與娛樂爆炸的年代,所有的訊息都在搶奪你的注意力,學習如何保護自己的「注意力」,就成了非常關鍵的技能。

    我在《極度專注力》這本書讀過一項研究數據:「當某項任務被完全中斷的時候,得花超過20分鐘才能完全回到之前的狀態。」也就是說,如果你放任手機的鈴聲通知,或者任由電子郵件的收件提醒不停干擾自己,你在進行的學習效果必定會大打折扣。

    因此,對於一個有經驗的學習者而言,他會設計出有利於專心致志的環境,確保自己的學習任務持續高效率地運轉。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你可以從專注5分鐘做起,然後朝10分鐘、30分鐘邁進。控制注意力的功力,決定了學習成果的高度。

    我也推薦另一本研究世界頂尖高手心理體驗的《心流》這本書,它提倡一種當你把把專注力發揮到極致的時候,感受到一股渾然忘我的最優體驗這種「心流狀態」。這個狀態發生在我們進行著有目標導向、具挑戰性的學習活動當下,同時能最大化學習的成效。
     
    【4.接受外來回饋與持續修正】
     
    在學習飛輪的外面,敞開心胸傾聽外來的「8. 意見回饋」,有機會讓學習的成效提升好幾個檔次。許多人會認為「對於回饋的恐懼,經常比體驗回饋本身更讓人不舒服」,但這種令人不舒服的感覺,正是促進成長的契機。

    作者從自身的經驗歸納,學習者必須從周遭的朋友與師長,甚至是網路上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聽取這三種意見回饋:(1)結果型回饋:做錯了嗎?(2)資訊型回饋:哪裡做錯了?(3)改正型回饋:如何修正錯誤?

    反芻這三種回饋,再整合回「3. 勇於實驗」裡面調整自己的行動策略。如同《刻意練習》這本書也提到高手專家與普通人的差異就在於,他們在練習的過程持續聽取「高強度且有建設性的回饋」,形成一個正向的改善循環。
     
    【5.發揮學習成果的綜效】
     
    當你讓學習的飛輪持續高效運轉,大腦就會將這些技能與知識存成一個心智資料庫,達到「9. 培養直覺」的境界。依照作者的定義:「直覺是大量有條理地處理問題經驗的產物。」許多看似「天才」的機智反應,背後往往是經年累月的經驗累積成果。

    這讓我想起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的經典作品《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提過「心智模型」這個概念,經過龐大的經驗與知識的累積,建構出屬於自己的思維模型,培養對世界敏銳的認知。學習與發展一項技能,就像在心智模型裡填上自己的經驗,讓思考時有實務的支撐。

    如同巴菲特和查理蒙格都喜歡習慣,他們透過閱讀建立大量的知識資料庫,因此能夠隨心所欲地提取寶庫中的東西,說出看似直覺反應的非凡洞見。我從《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也學到閱讀就像是編織一張自己的知識網,漸漸地培養出趨近直覺的知識提取功力。
     
    【後記:學習是為了拓展自己的可能性】
     
    《超速學習》對於剛接觸「如何學習」的入門讀者來說,像是一道滿漢大餐,陳列了各式各樣的菜色(學習的方法)。然而,不是每一道菜色都一定適合你。真正重要的是,究竟哪些食物對你自己有幫助?你可以把這本書視為學習的開端,挑選一些方法然後付諸實踐,尋找自己的答案。

    對於有經驗的資深學習者而言,這本書作者本身的故事,以及其他學習者的經驗,背後的「動機」是很有意思的部分。例如作者分享自己超速學習的成果,強化他身為「學習專家」的可信度。學習一項困難技能的真正動機,往往才是驅使你義無反顧、全心投入的關鍵。

    最後,我很喜歡作者對於學習的詮釋:「做困難的事,尤其是與學習新事物有關的事,會提升你對自我的認知,這能帶給你信心,相信自己或許做得到以前做不到的事。」學習是為了拓展自己未知的潛力,探索人生光譜中所有可能的極致色彩。
     
    【抽獎辦法】感謝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1、抽出「2本」《超速學習》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覺得學習一件新技能最困難的是什麼?例如:「我認為找到學習的動機最困難!」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05/25(一)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三名正取,兩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05/27(三)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 中四化學練習 在 林日曦 Lam1He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03-09 15:51:48
    有 3,442 人按讚


    (圖:如果嗰日我唔係趕住返返去年宵檔…?我係唔會聽攝影師講「對腳擘大啲…再擘大啲…再擘大啲」……而家就嚟一字馬…)

    林日曦一生與球類運動拉上關係,小學踢足球,初中打籃球,高中打桌球,故事便從小學踢波說起,「有一個畫面,由幾歲到現在還記住。」35歲的他憶述。

    話說某日上體育課,全班分開兩隊比賽,他跟體育老師同隊。小孩子踢球談不上戰術,誰控球在腳,其他人便蜂湧包圍,當下老師便被眾人簇擁,竟然在人叢中傳球給林日曦,後者一控,凌空射入。

    「同期小學生涯經歷很多都不記得,但得到的一刻,贏了的一刻,入球的一刻,你一世都記得。」《第一屆勁曲金曲分獎典禮》成功,對他來說也是一生金球,「Good show,它也是一個入球,都會記得很久。」

    林日曦中學時頭髮天生泛棕,校方硬指他染髮。「他們要我染髮(染黑),標準在哪?你說不准染髮,我其實沒染髮,但你認為我有染髮,然後你要我染髮,好讓我不違反校規,但我染髮便立即違反校規。」

    不做功課,時間都用來打籃球,瘋狂那種,「瘋狂打籃球的意思是不怎麼讀書,除了被迫在堂上扮睡覺的時間都用來打籃球。紅雨照打,試過打風,風勢不太大也打。超大雨,人人走了,剩下兩、三個,不夠人比賽,仍要多射幾球。」

    欠交功課記缺點,累積成小過、大過。中四轉到第三組別學校,他的面口也黑起來,至今不改,「我一直不知為何黑面,後期有人問起,可能關於我讀過幾間中學,而第一間中學與第二間中學的交接是由band 1中學轉去band 3中學,你總會以為同學都是蕉皮、包皮、大天二、山雞(《古惑仔》角色),我十多歲便將自己武裝起來,表示『別欺負我,我不好惹』。」

    結果發現第三組別學生比第一組別的更友善,「我估計因為band 1同學勤力讀書,有少少各自為政,總不能一起溫習嘛;band 3同學包袱很小,除了上課扮睡覺就是去玩,玩就一齊玩,我武裝自己是廢的。」

    學校之外卻甚凶險,到外邊球場投籃,每每有人踩場,兩幫人除了在球技上一決高下,也有人使出橫手,從球場上的山坡投擲水彈。林日曦等人中招,之後他幾個同伴便沒再出現。

    林日曦次日又來,再遇水彈。「水有味的,即不是水,是化學物質,人體排出來的,又走了些人。我們不是懶型,不是完全不怕,主要怕麻煩,人之常情吧,但怕麻煩之餘又不服氣。」於是跑到更高的山坡,向懷疑擲水彈的地點擲水彈,不知是湊巧還是有效,從此再沒有人騷擾他們。

    不管是懶勁還是真勁,他贏了一仗,「其實不怎麼勁,主要是說有時上面擲下一些東西,先不要怕,你去更高的地方,看看世界,看看有哪些解決辦法,這是我兒時一個經歷,令我長大後有個體驗。」所謂長大後的體驗卻是後話。

    中學畢業後跑到IVE修讀設計,又中途輟學,21歲仔雙失一年。2003年底經朋友介紹到商業電台工作,好小子繞過直屬上司,跟高層俞琤表達意願。2010年又與同事阿Bu、陳強各掏二千塊錢,印刷第一張《黑紙》發售。2013年三人都已辭去商台工作,創辦《100毛》,去年《毛記電視》開台。

    早前他們將特首施政報告提及的「一帶一路」惡搞為「一戴一露」,《文匯報》隨即刊文抨擊《毛記》「是反對派荼毒青少年的『大毒物』」。有理由相信《毛記》諷刺的是梁振英,但吃痛的是推動一帶一路的北京當局,辱梁可忍,辱京不可忍,才上演帝國反擊戰。

    記者將這陰謀論搬到林日曦跟前,他不管「一戴一露」踏中哪方界線,只說事件「雞毛鴨蒜」到極,「如非《蘋果日報》報導,《文匯報》這件事我完全不會知,即使報導了,我也不知怎樣找來看,其實(《文匯報》)有沒有網站?」

    就像當年打籃球,上面擲下水彈,先不要怕,且去更高處看看,「我不是說這個世界不誇張,當然誇張,一個人(李波)可以突然不見了。但如果我擔心自己也不見了,我便什麼也不用做,公司其他人也不用做,因為書店(銅鑼灣書店事件)那事是先抓員工。我叫自己不用怕,直至有事才怕也不遲,現在怕也沒用。鎖好門窗嗎?每天都鎖好啦;難道派人守着,阻人潑油?不能預先怕,所以不用怕。」

    他指出:「不止傳媒,一般打工仔也自我審查,不管是誰,都共同地猜想上面想什麼。這邊的上面是北京政府,普通人的上面是上司,或者上司的上司,『這件事幾有趣,但上司一定ban,不做了。』這是自我審查,說不定今次你能sell到他呢。」

    因此當年他不理商台上司,直達俞琤;如今毋懼左派,繼續惡搞,「我很樂觀,我自稱『樂觀x』,何謂x?去到不可接受的極致性格,你就要加個x字,樂觀x即是不理情由地樂觀,今時今日在香港做傳媒要樂觀x,樂觀x才做到正常事,不自我審查。」

    老實說,他的樂觀標準很難捉摸,「我接受剛才駕車上班時撞車死,對一般人而言太悲觀、灰、太負面,在我世界不是,很正面、樂觀、完全非常豁達。對我來說撞車死是很正常,我就是灰到盡頭很樂觀。」

    自問癡線嗎?「不特別正常吧。癡線是有精神病,首先我沒有精神病,病是有些影響到自己生活或者別人,才稱為病。如不是病,某部份的癡線應該人人都有些,視乎程度大小。所謂癡線是你沒有跟隨正常發展走,沒跟隨正常想法去想。」

    林日曦在高中時代迷上桌球,趁早上7時至中午12時桌球室平價時段光顧,也不比賽,獨個兒開一張球桌練習。日後投身商台、創業,憑的也是這份毅力。他糾正記者:「你可以形容為毅力,但我講動機,我一定要enjoy。我沒有興趣擔泥,我還未找到它的樂趣,如果你突然叫我擔泥,我沒這毅力。」

    例如某年《黑紙》改為免費派發,途人多數避而不接,他想到前掩後二點五,從後包抄派發,「人的第一個反應一定是避開,但他下一秒已想:『這是什麼?』我就是要捕捉這反應,我站在第二個位,他們十居其九會接,我當這是一個game。」

    世界級桌球手每打一球,腦子想着之後十球;林日曦說世界變得太快,超過一週的計劃都是多餘,桌球比喻如何成立?「我不會想下一個project,但同一個project就要多想幾步。如果我是職業桌球手,我不會想進入semi final之後面對誰,旁邊(那場)誰領先,下一場應該怎打,如果我這樣想,我贏不到這局。」

    所謂同一局多想幾步,就是分開兩個創作點,在A點想到天花龍鳳,然後放在B點,打燈看看效果,有何不對放回A點重組,再花一番功夫後再放到B點瞧瞧,或者加一段音樂,兩口螺絲,「這個走來走去的過程就是所謂度橋,這個過程走足──我並非誇張修詞──一千次。實際上不像桌球打完紅球打黑球,我在腦裡想好了,嘗試打147(桌球最高分數)。」

    他沒有跟隨正常發展走、沒跟隨正常想法去想(簡稱某部份癡線),循環往復一千次,期間又享受過程,終於弄出《勁曲金曲分獎典禮》,他的147。
    (節錄自第18期《E周刊》)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