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中信行動企業家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信行動企業家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信行動企業家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Findit平台,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1新創閃約媒合會】 👬 媒合機構介紹 👬 8️⃣ 中國信託創業投資公司 🔴 中信創投成立於民國92年,為中信金控100%持股子公司,主要業務為投資具有發展潛力之未上市櫃公司,由深耕臺灣,逐步擴建大中華及東南亞市場,並整合集團資源,提供被投資公司更多加值服務,成為企業家創業的最佳...
中信行動企業家 在 Findit平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新創閃約媒合會】
👬 媒合機構介紹 👬
8️⃣ 中國信託創業投資公司
🔴 中信創投成立於民國92年,為中信金控100%持股子公司,主要業務為投資具有發展潛力之未上市櫃公司,由深耕臺灣,逐步擴建大中華及東南亞市場,並整合集團資源,提供被投資公司更多加值服務,成為企業家創業的最佳夥伴 🤝
▪ 投資領域:FinTech、區塊鏈、AI/Data、行動通訊、文創
▪ 投資階段:因個案而異
▪ 投資案例:誠品生活、華研音樂、必應創造、寬宏藝術
✨ 馬上報名,與投資人進行面談👉️https://reurl.cc/ZG10WV
📅 報名至6/30中午12點截止
中信行動企業家 在 許毓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From Fintech to Techfin」論壇圓滿落幕!
今天臺灣金融科技協會舉辦一年一度的金融科技論壇「From Fintech to Techfin」,特別邀請新加坡,IDAXA(國際數位資產交易所協會)主席Anson Zeall、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暨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劉憶如、國家發展委員會前主委陳美伶、中華民國仲裁協會理事長李復甸、將來銀行總經理劉奕成、中國信託金控技術長賈景光、威朋大數據執行長吳詣泓、麻布記帳執行長陳振榮,共襄盛舉。
-
2020年初爆發新冠病毒,影響全世界,為全球經濟成長前景造成新一輪的不確定性,並引發金融市場的震盪,全球產業如今在後疫情時代產生驟變,傳統產業被迫加速進化,醞釀許久的金融變革似乎越來越倚賴科技的輔助,疫情牽動了全球金融科技(FinTech)的發展。無論是金融科技新創或是金融機構,紛紛運用行動物聯網、雲端、區塊鏈、大數據、與AI等新興技術為核心,優化原本的數位金融服務與帶來體驗的創新。
-
劉憶如教授揭示虛擬貨幣的發展趨勢與影響。今年3月COVID-19疫情大流行,使得全球對CBDC的關注飆升,因為數位貨幣能減少現金交易、人與人及人與鈔票的接觸。台灣是臉書使用率是亞洲第一,Libra若發行能嘉惠台灣,對於整體經濟、國家GDP將有重要的影響。
-
陳美伶主委強調資料經濟生態系的重要性。後疫情時代下台灣經濟發展的方向如:零接觸經濟、供應鏈韌性、數位醫療等面向,皆與「資料經濟生態系」息息相關。「資料驅動創新」(Data Driven Innovation),例如:資料經濟五大參與企業Apple、Amazon、Facebook、Google及Microsoft,與傳統實體企業營收市值表現的比較結果顯示,資料參與程度愈深,所創造的價值愈大。
-
劉奕成指出金融科技與純網銀的將來。金融科技能創造的價值有三:提供未被服務的客戶新的金融服務、增加工作機會、給予年輕人能實現的夢想與滿足。投入純網銀的理由除了世界趨勢之外,純網銀的營運成本約只佔營收的10%,是傳統銀行的1/6。並且能實現普惠金融,藉由新科技的運用,給予金融服務低關注用戶能實現夢想與滿足的可能。新世代金融服務是虛實整合、跨業聯網、全方位服務。因此,台灣的純網銀價值除了帶動產業創新橫軸成長,也讓台灣主動擁抱科技。
-
論壇下半場由我主持「From Fintech to Techfin」對話沙龍,與中國信託技術長賈景光、威朋大數據執行長吳詣泓、麻布記帳執行長陳振榮和大家分享金融科技的創新如何到企業內的創新。賈景光指出,中信金獨立設置科技創新單位專門進行研發、設立創新基金讓員工勇於提出創新創意。最後,過去受到高度管制的金融業觀念不容許錯誤,但科技是可以容許錯誤的企業文化,以加速企業創新的動能。
-
我始終認為新冠肺炎的疫情改變了世界的遊戲規則,所以也請教三位與談人,如何看待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下對於產業的挑戰與機會?
賈景光技術長與大家分享,因為疫情的衝擊,實體銀行的交易量減少。但網路銀行使用者大幅增加,而且儘管疫情趨緩後,網銀使用者的數量並沒有隨之下降。由此可知,消費者因為疫情的影響,改變了使用習慣,給予中信金的啟發是需要更加速數位化,例如:利用人工智慧即時回應客戶需求、以區塊鏈及雲端科技讓交易更透明度、更迅速。
-
吳詣泓執行長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改變消費習慣,促使「線下活動搬到線上去」的新經濟非常活絡,如食物外送平台APP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此外,疫情也加速產業的數位轉型,即導入更多的數位工具,降低對實體的依賴。所以對於大數據產業的機會就在因此增加的數據,以及使用者上網又產生的數據。但另一方面也使消費行為、跨境交易量下降許多,這相當考驗企業家、創業家在面對危機時的轉型能力。
-
陳振榮執行長觀察到疫情期間雲端使用率從2成上升5成,也就是使用者越來越少拿紙本發票。再者,疫情讓大家對財務焦慮上升,因為股市的震盪使得使用者同步證券帳戶更頻繁。此外,與麻布記帳合作的銀行比預期來得多,因為有些銀行尚未數位化,所以開放API交由麻布提供消費者行動服務,以因應疫情的衝擊。
-
上述講者所分享的觀點,其實與我一直以來的看法不謀而合。儘管COVID-19大流行衝擊各行各業,但是在後疫情時代依然能看見新的機會,我們應該要做的是毫不猶豫的把握機會,開創新的藍海!
中信行動企業家 在 未來流通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興亞洲注目十倍股TenBagger族群誕生
#滾滾資本洪流下的亞洲戰事
【亞洲「十倍股價」企業的啟示】
全球超過3萬家上市企業中,10年間股價翻漲幅度超過10倍以上的「十倍股」企業總數達3,346家,其中新興亞洲十倍股企業家數占全球比例超過50%,緊抓住全球資本市場目光。
觀察總市值前20大十倍股企業,可看出新興亞洲正形成以中國與印度兩強陣營為核心的企業族群,並依循當地資本市場脈絡,衍生出獨樹一格的企業生態。
中國:進榜9家中國企業幾乎全數為貼近終端消費市場的大型品牌業者,主因除內需量體外,積極的海外策略性布局亦被當地資本市場認定為提高企業獲利品質與能力的關鍵貢獻因子。
印度:當地投資機構青睞具備高進入門檻與競爭壁壘的產業類型,如具先進技術力與高轉換成本等持久性競爭優勢的資服與金融業,尤其是過去具備高成功率的大型企業,大多能夠成功取得更高的研發能力溢價。
台灣:做為科技業製造強國,台灣的十倍股企業毫無意外的由高科技製造業代表大立光電取得。
十倍股企業與所在地如此緊密扣合的「屬地」特徵,部分原因涉及當地資本市場偏好。特定國家資本市場中,具備某項獨特經營特質的企業群體,往往會被當地或外資投資機構賦予更高的本益比。例如近五年來,中國股市(滬深300指數)平均市盈率約在9-14倍之間,同期間美的集團約為10-18倍,伊利股份與中信證券均維持在20倍左右,恆瑞醫藥更是維持40倍以上的表現,2018年甚至攀升至70倍。整體表現高於市場平均。
另一方面,觀察日本擁有優異股價表現與投資報酬率的企業族群,可歸納出與新興亞洲國家企業截然不同的表現特徵,具體可劃分為「社會新興問題對策型」企業族群、將傳統服務結合行動科技因應新興消費模式的企業族群、以及鎖定健康生活風格(lifestyle)結合創新商業模式的企業族群。這些經營表現及股價同步飆漲的日本突圍企業,走出傳統仰賴政策支援的出口經濟典範,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珍貴的參考對象。
精彩內容全文剖析,就在商業菠菜⬇⬇⬇
https://www.biz-spinach.com.tw/inspired-by-asian-tenbagg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