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中世紀藝術特色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中世紀藝術特色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RAYBO (睿柏)看板FineArt標題[美學史] 中世紀的歷史發展與文化概況時間Mon De...
中世紀藝術特色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2 07:31:40
#鄭和除了下西洋還負責監督建了哪項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 鄭和是偉大的航海家,但他在建築上也很有造詣,這就鮮為人知了。江蘇省建築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孫宗文說,鄭和是內官監太監,主要負責宮廷、塔寺、陵墓等工程方面的事務,天長日久的過問,加上他的天賦和專研,在建築方面不斷有所建樹,堪稱是一位建築工程專家。...
西方第三世紀開始,民族大遷移與羅馬帝國腐敗,四世紀羅馬帝國一分為二,
五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佔領歐陸各地的民族取得統治地位,被征服者淪為
農奴,形成封建制度的社會。另一方面,基督教經過三百年的傳播與鎮壓,
終於在第三世紀時羅馬政府改變政策,由鎮壓改為利用,將之合法化作為新
的統治策略,第四世紀更成為國教,禁止其他宗教散播,企圖藉由信仰的統
一來維持逐漸崩潰、由多民族組成的大帝國。從籠絡教徒到壟斷思想,基督
教進而成為帝國滅亡後,新興民族的信仰寄託與知識來源,也成為統治者的
法統基礎與教化工具,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也使基督信仰分裂為東正教與天
主教,西羅馬滅亡後天主教會在幾百年間,教會裡的教皇成為了世俗政權的
最高領袖,也是最大的封建地主,國王亦必須接受羅馬教皇的冊封,才能取
得政權的合法性地位,成為了基督國度,中世紀同時也是世俗與神權拉拒鬥
爭的歷史。
中世紀的生產活動主要來自於農業,經濟條件落後、戰爭頻繁,社會動蕩不
安,教會與地主一方面以教堂、城堡莊園成為文化散播與社會穩定的中心,
一方面也以壓制手段取得政經地位。
這壓制方式除了將人民變成勞動生產的農奴外,並將他們的精神生活託付與
限制在基督信仰上,使之在思想與經濟上沒有改革與進一步思考批判的能力,
他們並建立起「君權神授」的觀念,使人民相信神職人員與君主是神在世俗
的代言人與使徒。
除此之外,他們並極力斬斷民間傳統文化,尤其是強調世俗幸福的人本主義-
古希臘羅馬文化對基督信仰來說有如毒瘤,充滿了顛覆反叛因子,「人是萬
物的尺度」在上帝眼中看來是多麼荒唐,於是教會施行愚民政策,不讓人民
有受教的機會,只有僧侶才有機會接觸到封鎖在教會經閣裡的典籍,因此當
時的國王與貴族、騎士往往也是文盲,只有神職人員才有機會成為知識份子。
教廷將古希臘思想視為異端,並將拉丁語規定為通用的官方語言文字,書籍、
聖經、禮拜儀式都使用拉丁語文,而一般人民使用的地方語言便遭到鄙視,
也因此在這樣的壟斷下,語言與知識都成為了宗教階級的專屬品與控制思想
的手段,一般人民不懂拉丁文也看不懂聖經,更不用說如何書寫,因此精神
與行為準則也只有唯基督思想是從了。
在這裡比較一下究竟古希臘羅馬文化與基督教究竟有多大的差別:
古希臘羅馬 中世紀基督教
經濟 奴隸制 封建制
知識份子 貴族 僧侶
教育 全人教育 神學教育
思想 多元多樣 神學中心
信仰 奧林帕斯諸神 上帝
神格表現 人格化的神 充滿人性 理想化的神 去除人性
行為準則 人本 靈肉並重 聖經(神的話語) 禁慾(崇靈貶肉)
生活目的 現世幸福 來世允諾(天堂)
藝術形式 和諧 完美 寫實的 樸拙 不重形象
藝術目的 藉寫實表現永恆精神 傳達聖經教義
文藝內容 宣洩的 官能的 人生的遭遇 聖經 讚頌上帝
主流藝術 史詩 戲劇 繪畫 雕塑 建築 建築 聖像畫
由於基督教對待文藝的態度與柏拉圖在《理想國》裡的某部份思想一致,
因此就某種程度而言,中世紀的社會模式與文藝規範幾乎是理想國的實現。
在西元第三世紀時,普洛丁(Plotinus,205-270)將柏拉圖思想融匯基督教
神學與東方神秘主義的概念,形成了「新柏拉圖主義」,帶有否定現實、
悲觀禁慾、在對神的信仰中尋找慰藉的特質。他將柏拉圖的「最高理念」
看作「太一」(也就是唯一的神),是宇宙一切的根源、真善美的統一體、
是純粹精神的。
由於新柏拉圖主義多方面與基督思想契合,因此在中世紀受到保留與深化,
將之附會到神學上闡發,基本上就是將真善美等同於上帝,上帝就是真理,
文藝活動不能違反上帝,但由於文藝是虛構的,就是說謊,就不是真理,
它挑撥情慾、傷風敗俗,所以應該予以禁止。
對虔誠的中世紀基督徒而言,世俗文藝是罪惡的。Eco在《玫瑰的印記》裡
描寫當時的神職人員受不了引誘,只能偷偷的閱讀亞里斯多德寫的喜劇,雖
然得到狂喜不已的快感,事後又深感懊悔,充滿罪惡感,於是又拿籐條嚴厲
的鞭打自己。
基督教會掌權後,有幾次大規模鎮壓文藝的運動,如第四世紀希阿多斯大帝
將羅馬帝國境內的希臘羅馬神廟建築與雕刻繪畫等遺跡摧毀;第六世紀於現
今法國馬賽區的主教亦下令破壞教區內所有的聖像,不過這時教皇格列高里
為神像辯護,認為通曉文字的人可以藉由文字了解教義,但不識字的大眾只
能由圖像來理解教義,因此這段辯護詞提供了基督教圖像發展的基礎。不過
在東正教會統轄的領地,「破壞偶像運動」持續了百年之久(726-842),而
對於圖像的論爭也僵持不下,如海爾里亞宗教會議於753年認為決不能用人
類的藝術表現基督的形象,圖像崇拜就是偶像崇拜;787年第二次尼西亞貢
宗教會議則又從古典籍裡找出論據為圖像辯護,終於到西元843年才終於廢
除禁令,允許製作圖像。
也因為基督教義是禁止崇拜偶像的,即使製作上帝、聖母、耶穌的聖像都不
行,雖然後來逐漸開放了,但也因此形成中世紀藝術的特色-幾何造型的裝
飾花紋、以小彩色玻璃與石頭在建築牆壁上製成的鑲嵌畫等等,製作的圖像
有如抽象的符號組合,有關人物的形象(大多是聖徒、耶穌、聖母)不可逼真
生動,因為製作聖像畫的目的是為了傳遞教義,而不是表現美感,因此切忌
讓圖像帶有感官想像,只許達到符號象徵的意義傳達功能,重點是知道這個
圖像代表了某段聖經情節以及那段聖經情節的意義,而非了解耶穌或聖母長
什麼樣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9.109.10
※ 編輯: RAYBO 來自: 125.229.109.10 (12/24 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