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中世紀修道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中世紀修道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世紀修道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世紀修道士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wfh怎樣擺脫焦躁感?----海獅居家生活小重點】 #但我有些是參照中世紀修道院生活 #總之大家斟酌著看吧XDD 是說居家工作已經來到第三週,我周圍一堆人快崩潰了!! 後來才知道,原來大家都有「生活和工作分不開」、「遠距反而更想掌控」 這樣的問題。 我才想到,當初我也是花了很多時間、才慢慢摸索出一...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節錄自"聖經考古"網站: 苦路的來歷可追溯至主後14世紀,由聖方濟會修士Franciscan 為當時的朝聖者設計的。在1335年,聖方濟會成了聖地的管理者。他們的責任有兩方面: 1. 在耶路撒冷聖墓堂和伯利恆的主誕堂定時舉行拉丁文的崇拜; 2. 照顧歐洲而來的朝聖者,特別是發生衝突時,他們是朝聖者和...

中世紀修道士 在 神奇海獅先生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6-02 16:56:17

【wfh怎樣擺脫焦躁感?----海獅居家生活小重點】 #但我有些是參照中世紀修道院生活 #總之大家斟酌著看吧XDD 是說居家工作已經來到第三週,我周圍一堆人快崩潰了!! 後來才知道,原來大家都有「生活和工作分不開」、「遠距反而更想掌控」 這樣的問題。 我才想到,當初我也是花了很多時間、才慢慢摸索出一...

  • 中世紀修道士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28 18:13:38
    有 1,087 人按讚

    【wfh怎樣擺脫焦躁感?----海獅居家生活小重點】
    #但我有些是參照中世紀修道院生活
    #總之大家斟酌著看吧XDD
    是說居家工作已經來到第三週,我周圍一堆人快崩潰了!!
    後來才知道,原來大家都有「生活和工作分不開」、「遠距反而更想掌控」
    這樣的問題。
    我才想到,當初我也是花了很多時間、才慢慢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工作模式。
    在這邊先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
    [wfh重點1:規律作息]
    說到修道院最大的特色,就是作息非~常~規律。
    這有助於減少我們對生活的失控感,但我一看中世紀修道士的起床時間,
    大概是在早上3:45分左右......嗯.......
    .
    但其實,只要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就ok了啦~
    我自己參照的是這份號稱「最健康的作息時間表」,大概7點半~8點起床(https://heho.com.tw/archives/999
    是不是最健康我不知道,但反正現在是沒什麼大問題就是了~
    .
    [wfh重點2:起床儀式]
    起床後,大部分人就是刷牙、洗臉、喝水、吃早餐
    但最近不知道從哪跑出來個「十億元的早晨儀式」,說成功人士起床的儀式是:
    「回想做過的夢、整理床鋪、喝水、補充維他命、冥想、運動、冷水澡、執行個人例行事項、泡茶、寫日誌.....」
    .
    .....拜託這做完都幾點了啊??
    我覺得最多就是擷取一兩個適合自己的來做,我的話就是整理床鋪。
    我的夏被就是一件印地安圖騰萬用毯,晚上拿來蓋、白天直接就變成客廳的裝飾掛毯(兼曬太陽殺菌)了XDD
    .
    PS:噢對了建議大家,wfh可以把三餐中的其中一餐減少
    替換成水果加上一點小麵包或鹹點之類的,一來待在家用不到那麼多熱量
    二來也不用煮三餐煮到崩潰@@
    .
    [wfh重點3:早上做最困難的工作]
    早上9點,我開始工作。
    這段時間一直到中午被我自己稱為「神聖時間」,因為這段時間,我會盡量少排外務,只專注寫作。
    忘記是在哪裡看到的了,早上起床4個小時內是精神最足的時段,而寫作正是我最需要集中精神、仔細雕琢的工作
    在這段時間內,我會不開手機、不回Email和訊息,完全「跳進」我正在寫的時代裡
    .
    這段時間的效率非常高、但也非常累。
    也就因為這樣,我大概每天中午過後才會回訊息,導致很多對口都以為我睡到中午.....(淚)
    .
    [wfh重點4:下午做快樂、具創造性的工作]
    把最困難的事情放到早上做,最大的好處就是等到中午時
    就會有種「啊~今天接下來就都是輕鬆的事情了」的愜意感(其實很多時候也不一定啦,但會給我一種虛幻的安定感)
    等到下午1點時,我就會來做一些案子發想、討論,或慢慢找可用的網路資源
    .
    比如說我在疫情前,其實就已經談好要去德國童話大道當領團解說員
    疫情一來當然所有案子全部延後了,不過也不妨礙我在家慢慢做計畫
    結果不做還好,一做簡直就像是做了一趟心靈的童話之旅啊~~
    這很酷,之後有機會再慢慢分享~
    .
    [wfh重點5:下班後,淨空桌上的所有東西!]
    要擺脫煩躁感,最重要的重點就是:東西少XDD
    這大概就是很多人居家隔離後都會開始斷捨離的關係。在這邊推薦給大家一個很棒的概念:
    在公共空間裡,盡最大可能保持空曠
    然後根據不同的需求、做出不同的功能~
    .
    比方說我家的客廳,也可以當交誼廳、做有氧、拼拼圖、拍業配照,閒來無事還可以來個野餐(真的有過)
    而有桌椅的餐廳也可以是辦公間、桌遊間、咖啡館.....
    而且每到晚上6點,我就得把工作用的筆電資料收好,將空間佈置回餐廳
    無意間也讓生活與工作做出了區隔~
    .
    [wfh重點6:下班後,也不要太常滑臉書、IG]
    米蘭昆德拉說:世間就是一切痛苦的來源,而人往往能藉由與它保持一定距離來獲得快樂。
    被困在家讓大家對社群媒體的依賴直線攀升,但也就因為如此
    社群媒體帶來的種種副作用(如焦慮),也就越加明顯~
    .
    所以我覺得這些東西適量就好,但不要一直掛在上面。
    下班後的休閒娛樂,我蠻推薦追劇、電動、看小說
    總之就是能「進入」另一個時空的東西,來暫時忘卻現在困住你的種種煩憂。
    另外雖然有點自賣自誇啦,但我覺得歷史也蠻能讓人忘記煩惱的XD
    .
    比如說《安妮的日記》,看他們兩個家庭8個人、一起躲在15坪大的密室裡整整兩年1個月
    你就覺得:噢,自己其實還是幸福的啊~

    #而且他們白天連走路都很難
    #地板聲響太大怕被發現
    #但大家真的都辛苦了

  • 中世紀修道士 在 做作的Daphn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3-04 20:33:04
    有 97 人按讚

    台中哥德體習字班,也開始報名囉!哥德體對於沒有經驗的初學者來說是容易上手的字體,使用鋼筆細細書寫,體驗中世紀的哥德之美。

    日期:4月26日+5月3日 (週日,一共兩天)
    時間:下午兩點至六點
    地點:台中市太平區新興二街130號
    費用:NT.2800

  • 中世紀修道士 在 法國查爾士殿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6-01 18:00:47
    有 280 人按讚

    運動的法文

    小朋友們法文的運動怎麼說?le sport。

    剛開始學法文的子民應該會猶疑,連運動這麼普通的字法國人也懶得發明,到底是有多愛說 English !

    你若這樣想就太小看法國人了,sport 這字是從古法文 “desport” 生來的, desport 是指娛樂,如:騎馬、打獵、划船等上流社會的活動,與現代的運動有些差別。在當時只有貴族才可閒閒沒事玩 desport,傳到英國後 sport 這個字也就被發明出來了。

    最近法網公開賽如火如荼,網球的法文 "le tennis" ,你以為是英文?網球的始祖是 "jeu de paume" (掌心遊戲),是法國中世紀修道士練身體的活動,當時還沒有網球拍,直接用手投接,發球時會向對手大喊 tenez (接球),16 世紀傳到英國後就變成 tennis了。

    所以英國人到底有多愛 parler français 啊!🙄

    Charles Hulpeau
    Le jeu royal de la paume, 1632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Paris, France

  • 中世紀修道士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4-06 08:00:00

    節錄自"聖經考古"網站:
    苦路的來歷可追溯至主後14世紀,由聖方濟會修士Franciscan 為當時的朝聖者設計的。在1335年,聖方濟會成了聖地的管理者。他們的責任有兩方面:
    1. 在耶路撒冷聖墓堂和伯利恆的主誕堂定時舉行拉丁文的崇拜;
    2. 照顧歐洲而來的朝聖者,特別是發生衝突時,他們是朝聖者和本地權貴的中間人;另一方面,聖地的導遊。
    在14世紀時,朝聖者通常會留在耶路撒冷10-14天,他們會遊覽各地點。有見及此,聖方濟會漸漸發展出一套朝聖路程,繞圈子的參觀耶路撒冷多個地點。行程編排方便之餘,又要有系統,加上不同的傳說,行程增加了不少權威性。其中一個傳說,提到馬利亞在晚年時,會沿著這路程,查訪有關她兒子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事蹟。這些的傳說,更使當時的朝聖者難以批判。
    當時的苦路,路程是這樣的:
    1. 從錫安山的聖方濟修道院開始
    2. 先看當時在城西的該亞法院和亞拿院
    3. 途中經過聖墓堂,之後往東出城,攀登橄欖山
    4. 從橄欖山下山,走到南面的西羅亞池
    5. 從西羅亞池再攀上西山,回到錫安山的起點
    6. 這個繞圈的路程上,加上聖經的經文和事蹟,幫助朝聖者的屬靈經歷。
    現在的Via Dolorosa是中世紀朝聖路之其中一段,當朝聖者離開聖墓堂之後,他們會向東行,路上有不同有關耶穌事蹟的站,例如:耶穌跌倒的石板、審判之門Judgment Gate,在那裡耶穌被判死刑被帶到城外的各各他(這門尤其重要,因為要表明主是死在城外; 希 13:12 ),士兵給耶穌酸酒的蘆葦(可 15:36 ),聖維羅妮卡之家 ,財主之家(路 16:19 -31),古利奈人西門為耶穌背十架的路口(可 15:21 );耶穌遇見耶路撒冷女子的地點(路 23:27 -31);當馬利亞追上去見耶穌時跌倒的石級;耶穌被判罪的拱門;馬利亞小時候的學校;彼拉多之院(可15:1);希律安提帕之院(路23:6-12);法利賽人西門的家,那裡是抹大拉馬利亞被赦免(路 7:36 -50);聖殿美門(徒3:2);主的聖殿(路 2:27 );安尼之家,傳說馬利亞出生之處;近羊門的畢士大池(約5:2);最後,出城門到約沙法谷。朝聖者會停在每一個站祈禱和默想。朝聖者對歷史的真實性不大關注,導遊只是講道者,使旅客感到心靈的感動而已。到了15世紀,朝聖者不約而同地感到聖墓堂和彼拉多之家的一段,應具有特別的地位,因為在這段路程上,主為我們的罪慢長的受死,便將這段路倒轉而行,不但更合情理,更使朝聖者可以親自行在十字架的路上。這樣的做法,正式在1530年開始,當時由一位西班牙的聖方濟修士Antonio of Aranda描寫。只是,這段早期的苦路,只在3個站:
    1. 耶穌與跌倒的馬利亞相遇
    2. 古利奈人西門為耶穌背十字架,而耶穌同時對耶路撒冷女子說話
    3. 聖維羅妮卡為主抹汗
    當時是奧托曼Ottoman時期,教徒不能太公開表現信仰,朝聖者會分為小組,在不同的站上默禱思想。這種苦路朝聖感動了不少的朝聖者,他們回到歐洲之後,將之發揚光大,使不能到聖地朝聖的信徒也得到幫助,歐洲沒有禁止基督教,所以漸漸苦路加上了不少的創見,站的數目便加多了。到了14世紀,其中一個歐洲版的苦路─比利時的盧萬(Louvain in Belgium)─漸受歡迎,Jan Pascha得了靈感,寫了一本靈修書Spiritual Journey,之後在1563年由Peter Calentyn出版,這書第一次使用Via Crucis「十架路」一詞。接著在1584年,又引發另一位作者Christian van Adrichom寫了一本耶路撒冷地理的書Description of Jerusalem at the Time of Christ,這書被翻譯成各種歐洲語,非常受歡迎,直到19世紀,一直成為耶路撒冷地理的經典。 Pascha和van Adrichom所列出的苦路站,與現今苦路14站相近,但是當時仍對耶路撒冷的苦路朝聖影響不大。 到了17世紀,Pascha和van Adrichom所寫的苦路14站靈修書深受到廣大歐洲基督徒歡迎。但是,當他們來到耶路撒冷時,發現苦路到了Judgment Gate便完畢,便感到失望,因為他們預期苦路的終站是聖墓堂。耶路撒冷當地的聖方濟修士的解釋不被接受,所以某些修士為了迎合朝聖者的希望,便將苦路路線作修改。最後,到了18世紀,聖方濟修士Elzear Horn在1724-1744年間於聖地事奉,他同時又深受van Adrichom的著作影響。他是第一位把van Adrichom苦路放在當時的地圖上。這就是現在的苦路的最早版本,14站的位置與現今的各站位置大約相同,地圖上的圓形數字是18世紀時各站位置,方形數字是今天苦路各站的位置。苦路本身不是以歷史和考古來定義,而是以信仰為本,所以並不符合考古和歷史的資料。但是,它是歷代信徒響往基督經歷的表達,這正是信徒來朝聖的原因,朝聖之時,在默想和祈禱中找到屬靈的真實,正如Murphy-O'Connor一文標題所說,苦路是「信心的地理」(geography of faith)。但是,因著聖經考古學的發現,我們現在得到更多的考古資料,可以重新的找出耶穌當日苦路的路線。

  • 中世紀修道士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3-05 08:00:00

    (modified video from DVD)羅馬市作為歐洲最大的文化城市之一,擁有伊特魯里亞時代至今不計其數的歷史遺蹟,是伊特魯里亞時代王朝和羅馬早期至晚期的歷史見證,羅馬帝國同樣也給這座城市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歷史財富。
    羅馬是天主教中心,天主教建築遍布整個城市,最重要和最中心的是羅馬的城中之國梵蒂岡。全世界最大的教堂聖伯多祿教堂(義大利語 Basilica di San Pietro, 又譯聖彼得大教堂)與容納教會歷代收藏的梵蒂岡博物館 (Musei Vaticani)位於其中。市中心東南側的聖若望拉特朗大殿(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英文:Archbasilica of Saint John Lateran)是教宗主教座堂。西斯廷禮拜堂 (Cappella Sistina,英文:Sistine Chapel)緊鄰聖伯多祿大殿,以米開朗基羅所繪《創世紀》穹頂畫,及壁畫《最後的審判》而聞名。此外,現在這裡也是教宗選舉的舉行處。 羅馬的其他教堂,修道院也大都建築雄偉,藏有歷代重要聖物和價值連城的藝術品。
    萬神殿(Pantheon)是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屋大維的副手阿格裡帕為了紀念打敗安東尼和「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而建造的。這座廟宇在80年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125年由哈德良皇帝下令重建。609年拜占庭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宗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萬神廟至今還是一個教堂,這裡會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同時也是世界各國觀光客們競相參觀的地方。
    羅馬競技場(Colosseo,英語:Colosseum)由維斯帕先皇帝下令興建,於80年建成大圓形的競技場。當時稱能容納5萬人在這裡觀賞猛獸與鬥獸士或者鬥獸士之間淒慘悲壯的角鬥,中場休息時間則安排處死人犯,而這樣殘忍的大眾娛樂活動到523年才被完全禁止,最後共約有七十萬人死於競技場。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競技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加上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拆除了競技場的部分石料,所以形成現在殘缺的模樣。
    羅馬廣場(Foro Romano, 英語:Roman Forum)曾是古代羅馬城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生活的中心,羅馬城和羅馬帝國政治權力的中心,是世界最古老的一座議事廣場,反映了整個羅馬歷史的面貌;帝國議事廣場是羅馬論壇的一系列擴展建築,建成於羅馬共和國末期和羅馬帝國早期,君士坦丁凱旋門(Arco di Costantino)位於其間。馬克森提烏斯和君士坦丁巴西利卡是古羅馬廣場上最大的建築物,位於廣場北側,由皇帝馬克森提烏斯始建於308年,312年由君士坦丁一世完成於米里維橋戰役擊敗馬克森提烏斯之後。
    帕拉蒂尼山 (Palatino, 英語:Palatine Hill) 是羅馬七座山丘中位處中央的一座,其為現代義大利羅馬市裡所保存的最古老的地區之一。其高約40多米,在山頂上往下望,一側為古羅馬廣場,另一側為馬克西穆斯競技場。
    馬克西穆斯競技場(Circus Maximus,意為「大競技場」)是羅馬共和時期第一座競技場,也是最大的一座。馬克西穆斯競技場長621公尺(2,037英尺),寬118公尺(387英尺),可容納300000觀眾。競技場大部分建築已被拆毀,僅有東端一小段看台地基殘留。
    卡拉卡拉浴場 (Terme di Caracalla )(建於212年至217年)除了洗浴池外,同時擁有花園、健身房、會議廳、圖書館和理髮店等服務設施,是個古代的公共娛樂場所,它的供水排水系統和中央供暖系統的技術問題在當時都被完美地解決了,現在的卡拉卡拉浴場仍用於夏季歌劇演出。
    聖天使城堡(Castel Sant'Angelo)曾是羅馬皇帝哈德良的陵墓,中世紀時改建成一座城堡。
    塞維安城牆(Mura serviane, 拉丁語:Murus Servii Tullii)是羅馬的一道城牆,塞維安城牆用大塊凝灰岩砌築,城牆高達10米,底寬3.6米,據信有16個大門,其中許多只在著作中提到。現存的城牆建於公元前4世紀。
    奧勒良城牆 (Mura aureliane)。修建於公元271年到275年,羅馬皇帝奧勒良和普羅布斯在位時期。高16米,城牆擁有383個塔樓、7,020個垛口、18個主要城門,5個邊門、116個廁所,以及2,066個對外窗口。
    亞壁古道 (Via Appia) 修建於公元前4世紀,是古羅馬城通向卡拉布里亞的主要公路。路兩旁有眾多古代遺蹟,其中有埋葬有50萬早期基督徒的San Callisto墓穴。
    國立羅馬博物館(Museo Nazionale Romano)有四間分館。分館之一是古羅馬時可容納6000多人入浴的戴克里先浴場(Terme di Diocleziano)的遺跡。另外三個展館分別是Palazzo Massimo,Crypta Balbi以及Palazzo Altemps三個地方。四間博物館陳列著希臘、羅馬時代的大量雕塑,馬賽克。古羅馬雕塑的館藏世界最豐。
    特拉斯提弗列街區(Trastevere)該地區是羅馬的第13區, 位於台伯河西岸,以精釀啤酒酒吧,工匠商店,小餐館,經濟型酒店和住宿加早餐旅館聞名。 狹窄,鵝卵石鋪成的街道上充滿魅力,在主要廣場外,夜晚該區域可能非常安靜。 隨著傍晚的臨近,街頭藝人,詩人,大鬍子的滑板手和興高采烈的喜樂演員,以不顧一切的熱情,紛紛湧入街區的無數俱樂部,酒吧和廣場。 該地區也是最受遊客歡迎的社區之一。
    其他受遊客歡迎的地點還有許願池和它的18世紀巴洛克噴泉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建於1732年至1762年),高約26米,寬約20米,是羅馬最大的噴泉,也是全世界最受歡迎和最著名的噴泉之一,傳說閉著眼睛背對著許願池投硬幣,願望就會成真,因此吸引了眾多遊客紛紛向池內投硬幣許願。
    除此之外還有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 威尼斯廣場 ( Piazza Venezia), 鮮花廣場 ( Campo de' Fiori)等多座大型廣場,18世紀的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和廣場上的西班牙階梯 (Scalinata di Trinità dei Monti,英語Spanish Steps) 曾是電影《羅馬假期》的經典取景地。
    現代羅馬的大部分著名建築都位於城市的外圍,如法西斯墨索里尼時期興建的EUR區。196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場館等,城市西部的10層居住樓Corviale(建於1972年至1982年)是全歐洲最長的高層建築。

  • 中世紀修道士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05-31 08:00:00

    節錄自"聖經考古"網站:
    苦路的來歷可追溯至主後14世紀,由聖方濟會修士Franciscan 為當時的朝聖者設計的。在1335年,聖方濟會成了聖地的管理者。他們的責任有兩方面:
    1. 在耶路撒冷聖墓堂和伯利恆的主誕堂定時舉行拉丁文的崇拜;
    2. 照顧歐洲而來的朝聖者,特別是發生衝突時,他們是朝聖者和本地權貴的中間人;另一方面,聖地的導遊。
    在14世紀時,朝聖者通常會留在耶路撒冷10-14天,他們會遊覽各地點。有見及此,聖方濟會漸漸發展出一套朝聖路程,繞圈子的參觀耶路撒冷多個地點。行程編排方便之餘,又要有系統,加上不同的傳說,行程增加了不少權威性。其中一個傳說,提到馬利亞在晚年時,會沿著這路程,查訪有關她兒子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事蹟。這些的傳說,更使當時的朝聖者難以批判。
    當時的苦路,路程是這樣的:
    1. 從錫安山的聖方濟修道院開始
    2. 先看當時在城西的該亞法院和亞拿院
    3. 途中經過聖墓堂,之後往東出城,攀登橄欖山
    4. 從橄欖山下山,走到南面的西羅亞池
    5. 從西羅亞池再攀上西山,回到錫安山的起點
    6. 這個繞圈的路程上,加上聖經的經文和事蹟,幫助朝聖者的屬靈經歷。
    現在的Via Dolorosa是中世紀朝聖路之其中一段,當朝聖者離開聖墓堂之後,他們會向東行,路上有不同有關耶穌事蹟的站,例如:耶穌跌倒的石板、審判之門Judgment Gate,在那裡耶穌被判死刑被帶到城外的各各他(這門尤其重要,因為要表明主是死在城外; 希 13:12 ),士兵給耶穌酸酒的蘆葦(可 15:36 ),聖維羅妮卡之家 ,財主之家(路 16:19 -31),古利奈人西門為耶穌背十架的路口(可 15:21 );耶穌遇見耶路撒冷女子的地點(路 23:27 -31);當馬利亞追上去見耶穌時跌倒的石級;耶穌被判罪的拱門;馬利亞小時候的學校;彼拉多之院(可15:1);希律安提帕之院(路23:6-12);法利賽人西門的家,那裡是抹大拉馬利亞被赦免(路 7:36 -50);聖殿美門(徒3:2);主的聖殿(路 2:27 );安尼之家,傳說馬利亞出生之處;近羊門的畢士大池(約5:2);最後,出城門到約沙法谷。朝聖者會停在每一個站祈禱和默想。朝聖者對歷史的真實性不大關注,導遊只是講道者,使旅客感到心靈的感動而已。到了15世紀,朝聖者不約而同地感到聖墓堂和彼拉多之家的一段,應具有特別的地位,因為在這段路程上,主為我們的罪慢長的受死,便將這段路倒轉而行,不但更合情理,更使朝聖者可以親自行在十字架的路上。這樣的做法,正式在1530年開始,當時由一位西班牙的聖方濟修士Antonio of Aranda描寫。只是,這段早期的苦路,只在3個站:
    1. 耶穌與跌倒的馬利亞相遇
    2. 古利奈人西門為耶穌背十字架,而耶穌同時對耶路撒冷女子說話
    3. 聖維羅妮卡為主抹汗
    當時是奧托曼Ottoman時期,教徒不能太公開表現信仰,朝聖者會分為小組,在不同的站上默禱思想。這種苦路朝聖感動了不少的朝聖者,他們回到歐洲之後,將之發揚光大,使不能到聖地朝聖的信徒也得到幫助,歐洲沒有禁止基督教,所以漸漸苦路加上了不少的創見,站的數目便加多了。到了14世紀,其中一個歐洲版的苦路─比利時的盧萬(Louvain in Belgium)─漸受歡迎,Jan Pascha得了靈感,寫了一本靈修書Spiritual Journey,之後在1563年由Peter Calentyn出版,這書第一次使用Via Crucis「十架路」一詞。接著在1584年,又引發另一位作者Christian van Adrichom寫了一本耶路撒冷地理的書Description of Jerusalem at the Time of Christ,這書被翻譯成各種歐洲語,非常受歡迎,直到19世紀,一直成為耶路撒冷地理的經典。 Pascha和van Adrichom所列出的苦路站,與現今苦路14站相近,但是當時仍對耶路撒冷的苦路朝聖影響不大。 到了17世紀,Pascha和van Adrichom所寫的苦路14站靈修書深受到廣大歐洲基督徒歡迎。但是,當他們來到耶路撒冷時,發現苦路到了Judgment Gate便完畢,便感到失望,因為他們預期苦路的終站是聖墓堂。耶路撒冷當地的聖方濟修士的解釋不被接受,所以某些修士為了迎合朝聖者的希望,便將苦路路線作修改。最後,到了18世紀,聖方濟修士Elzear Horn在1724-1744年間於聖地事奉,他同時又深受van Adrichom的著作影響。他是第一位把van Adrichom苦路放在當時的地圖上。這就是現在的苦路的最早版本,14站的位置與現今的各站位置大約相同,地圖上的圓形數字是18世紀時各站位置,方形數字是今天苦路各站的位置。苦路本身不是以歷史和考古來定義,而是以信仰為本,所以並不符合考古和歷史的資料。但是,它是歷代信徒響往基督經歷的表達,這正是信徒來朝聖的原因,朝聖之時,在默想和祈禱中找到屬靈的真實,正如Murphy-O'Connor一文標題所說,苦路是「信心的地理」(geography of faith)。
    但是,因著聖經考古學的發現,我們現在得到更多的考古資料,可以重新的找出耶穌當日苦路的路線。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