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世間情賈四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世間情賈四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世間情賈四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世間情賈四方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829的網紅逆嘶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遠離華夏食人族,恢復人性共興亞 要發掘何謂香港民族,思考華夏食人族之源起與發展在所難免,而當我想更準確咁解釋華夏之時,我忽然就聯想到過去人在澳洲深入偏遠沼澤尋訪鴨嘴獸之經歷。尋幽探秘嘅結果,雖然係一如預期嘅遍尋不獲,但因為本來就有可遇不可求嘅心理準備,回程感覺既講唔上可惜,亦未見得氣餒。活化石之所...

  • 世間情賈四方 在 逆嘶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11 19:36:52
    有 84 人按讚

    遠離華夏食人族,恢復人性共興亞

    要發掘何謂香港民族,思考華夏食人族之源起與發展在所難免,而當我想更準確咁解釋華夏之時,我忽然就聯想到過去人在澳洲深入偏遠沼澤尋訪鴨嘴獸之經歷。尋幽探秘嘅結果,雖然係一如預期嘅遍尋不獲,但因為本來就有可遇不可求嘅心理準備,回程感覺既講唔上可惜,亦未見得氣餒。活化石之所以引人入勝,原因在於觀察世間罕見嘅物種,可以親眼見證佢地幾乎絕跡於世嘅形態同習性,而鴨嘴獸作為十九世紀初歐洲科學家一度以為係惡作劇嘅卵生哺乳動物,正與以「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居嘅華夏文化極為相似。以下將探討中國—華夏食人族—儒學鴨嘴獸保守估計已達三個千紀嘅發展停滯,論證香港民族脫離中國方可振興亞洲之道義責任,希望可以刺激民族同胞對於未來世界之和平想像。

    華夏死水,寸草不生

    世間萬物平等,適生淘汰係物競天擇使然,生物學意義上嘅保育瀕危物種亦應當支持,但香港民族飽受華夏食人族之害,絕對唔應該對近在咫尺嘅惡霸過於寬容,事關香港民族自身亦負有順應世界歷史演化嘅偉大使命。促使老帝國順勢解體、活化石安分退場,責任在於華夏歷史之非歷史,中華帝國之千年如一日,而香港民族為東亞生態系統所做嘅,只不過係呈現自身之求生意志,順勢向鄰國一池死水送出有助人類同胞起死回生嘅氧氣——唯有中國解體,中共治下各個族群方有望恢復人性,繼而步入正途,接上現代化之軌道。所以,相比起香港曾經風行一時嘅大中華主義思想,發揚民族主義,勇於改變受制於人嘅局面,先至係為華夏食人族燃點希望嘅合理路徑。

    根據現代考古成果,位於現時伊拉克之兩河流域乃係孕育人類文明嘅豐饒之地,因為人類協作共生,形成部落聚落,大約公元前四千年左右,世界史上首個農業社會應運而生。由於農業社會之形成往往係經過漫長嘅選擇同適應階段嘅成果,活躍當地嘅人類早喺新石器時代已經掌握人工種植穀物技術,因此喺短短幾千年間,農耕技術已經傳遍四方,愛琴海、地中海、黑海以至黃河文明後來之繁榮,亦同蘇美社會文化息息相關。由此可知,華夏以農立國,既非世界農業社會史上唯一演進路徑,更非優異於其他古文明,發展初期嘅大體安定,只不過係因為遠離其他族群,避過激烈競爭——公元前嘅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之所以一直經歷各個王朝嘅武力征服,呈現出華夏食人族與一般香港人唔太習慣嘅歷史亂象,正係因為區內各國都無法以閉關自守形式經營。

    當人類文明因為劇烈競爭而快速成長,歐亞大陸嘅東面,以黃河流域為根據地嘅儒學鴨嘴獸則因偏安而成為華夏食人歷史敘事中嘅適者。傳說中嘅夏王國稱霸中原地區,改禪讓制為世襲制,反映出武力同資源多寡極大程度上決定歷史走向,但其後商王國直至盤庚定都於殷之前都要不停遷都,則反映縱有共主之名實,當地貴族動亂與外敵入侵卻係從未間斷。商人統治衰落之際,周人以更具道德約束力之社會文化擊敗前朝,周禮於是成為定制。如此興衰交替之現象,其實係歷史上應有之常態,因為人類存在於世,本來就係要保持開放,不斷改革,面對各種天敵同環境轉變,繼而推動世界歷史不斷向前。因此,中國經歷文革之後以改革開放為國策,向世界展示友好姿態,本質上只係扭曲自然然後放開束縛,但瘋狂嘅係,華夏食人族已經習非成是,淪落到視經濟發展自然規律為權威嘅恩賜。中國人喺近乎缺氧嘅鎖國生活之中都可以如同老鼠一樣生生不息,又更無負儒學鴨嘴獸之名——野生鴨嘴獸繁殖能力固然不如儒學鴨嘴獸,但缺乏競爭而演化緩慢則為兩者共享之特性。

    而要了解儒學鴨嘴獸到底係缺乏競爭在先,抑或係拒絕競爭在先,研究與華夏密不可分之儒學即可獲得關鍵線索。華夏文化敬鬼神而遠之,以自然解釋人倫,迴避形而上學嘅傾向,眾所周知,而孔子正係其中將形而下之事睇得最重因而成為所謂萬世師表嘅代表人物。無可否認,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確實出現過百家爭鳴之現象,事關當時儒學尚未具備壓倒一切嘅能力,但天人合一之謬說之所以喺秦漢之後成為主流,絕對唔係單單源於某任皇帝強行推動,真正起決定作用嘅係漢帝國人民已經具有充分思想準備迎接糅合陰陽學與五德終始學之儒教。華夏食人族之精神世界貧弱,易子而食,以至道德殺人嘅文化,就係由儒教所支撐,而儒教之所以歷久不衰,到廿一世紀都有人擁護,現象背後反映嘅正係華夏食人族即使曾經擦出資本主義嘅火花,但一直都未有真正進入近世,係貨真價實嘅人類文明活化石。

    精神貧弱,後繼無人

    回應世人對秩序嘅需求,本來無可厚非,亦有好處,但喺華夏文化之中,理想同現實逐漸割裂,倫理地位日高,實際道德反而每況愈下。周人趕絕已征服地內之故有文化風俗,由上而下推行官方祭祀儀式,係世界歷史上相當常見之統治策略,但封土建國求安穩之後,始終要面對周天子失去民心之事。春秋時代,各國主體意識亦變得不穩,人人急於發掘治道解決眼前困境,而魯國孔子選擇嘅策略就係上追周公,重塑國家地位以自保。當時魯國歷史悠久,但政經實力皆不敵其他國家,再次從諸侯國林立之背景中突出自身自然成為孔子嘅目標。

    「周禮盡在魯矣」一說,既反映魯國求助於周禮力量,亦透露孔子以先王聖道描述自己心目中嘅理想國之心,無奈再苦心經營嘅政治理論,到最後都因為缺乏小共同體而歸於塵土——如此發展,同時亦已預示後世所有真心儒者屢試屢敗嘅必然下場。孔子之政治思想,本來或者係有向善演變嘅空間,但魯國自己人唔支持,子弟傳道又力有不逮,久而久之,自然失去進入新時代嘅活力。其實,假如周公理念真係值得魯國上下傾盡全力守護,如此優秀嘅文化又豈會經唔起時代考驗,因為他國入侵而輕易失傳?對比以色列人之堅忍不拔,甚至將地方神想像成至高之神去解釋亡國滅族嘅命運,最後令猶太教釋放出自我救贖之能量,影響其他族群以至成個羅馬世界,孔門子弟嘅傳道意志,可謂相當薄弱。

    周人統治早期,前朝文化仍然興盛,重視鬼神意見,事無大小都會問道於天,刻有甲骨文之龜甲出土,正係商人信仰虔誠之象徵。然而,周人之文化有別於前朝,而且對缺乏道德責任感之祖靈天帝都失去耐性,於是佢地開始相信個人意願高於神明指引,自身德行更勝上天欽點(畢竟商人亦曾經係天命所歸),結果就令神明成為政治決定嘅背書者。當神權變得低落而未有惹起嚴重爭議,人道比天道更重要之思想自然慢慢成為主流,華夏過早嘅政教分離,就令後人視人間一切都係人類事務,亦令「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成為後來孔子思想嘅基礎。

    孔子死後兩百年左右,秦漢相繼而興,前者焚書坑儒,殘害儒者,後者則借屍還魂,利用儒學,儒學自此已經因應華夏土壤而萎縮變形,再未見昔日曇花一現過嘅茁壯之姿。畢竟,周人已經播好君權先於神權嘅種子,制裁政治由人定斷嘅果實亦係時候加以收割。收割之後,漢武帝以儒學包裝專制,以官俸收編文士,繼位者再興黨錮大獄屠殺少數敢言之輩,種種行為都係以唔敬神嘅周人為榜樣。公元二百年左右,東漢陷入分裂之局,周公理念終告壽終正寢,華夏文化亦正式鴨嘴獸化,而儒學幾經焊接轉化再焊接,就衍生出南宋國之民族主義、明清政權之閉關自守,以至當代中國之自卑自大矛盾心理——當華夷之辨代表排外心態,中華正統則代表自我中心,所謂「孔子學說本身係好」一語已經再無討論價值。

    唯古是尚,輕薄自然

    漢武帝想將儒學演繹為儒教,唔可能一廂情願推行,因為鞏固權力嘅過程引起太大反彈,就會擦槍走火,觸發動亂。換言之,在上位者收唔收窄到思想自由,係視乎民間接唔接受思想控制嘅準備。而活化石代表人物孔子之政治主張唔主張普世,唔主張反戰,是非對錯觀念含糊,可謂最有利於政權殘民自利,溫水煮蛙。

    孔子主張之中,愚民反智首推「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先王所指,不論係理解成神話傳說中嘅堯舜,定係創立周禮嘅周公旦,其實都唔係完美無瑕嘅人,因為聖人始終係人。有能之人為處身於特定時代同空間中嘅人民建立社會共識,其實即係同英國普通法一樣嘅概念,過度歌頌某個時期嘅聖人,甚至要求往後嘅統治者都要複製聖人王政,簡直係忽略時移世易之自然規律。例如,神話人物神農氏之能力,在於推廣農耕技術,神話人物黃帝嫘祖之能力,在於擊敗蚩尤同推廣養蠶紡織,呢啲所謂為人民謀福祉嘅形象,其實係將人物刻意平面化加隱惡揚善嘅壓縮式造神運動,以聖人稱呼凡人可謂不合情理。雖然基督教信仰之中都有大量先知聖人,但先知聖人永遠唔係上帝,佢地只係負責傳達福音同按神意行事,最後審判之權仍然在於造物主手上,國王都要向上帝交代,人道之外畢竟尚有天道。

    然而,儒教世界觀認為聖人有權替天行道,而天理既然要運行於人間,就唯有由最了解聖人之道之開國皇帝定斷。皇帝之所以自動成為聖人,係因為佢獲得五德終始說嘅加冕,咁亦即係話,天理係用於追認獲得江山嘅人間權威,天理可以係少數凡人嘅意志,天理根本同自然意義嘅天毫無關係。眾所周知,中華帝國皇帝概念(Emperor)同歐洲國王概念(King)有異,主要分別就係前者係天人之間溝通嘅中介,即使係貧民出身都一定係天命所歸之聖人,成聖之後就會自動同平民身分徹底割裂,而後者重視貴族血統,繼承領地只因家世顯赫,管治之時都經常要同教廷或教會爭奪權力。明白到兩者分別,兩種發展模式之相異即刻呈現眼前:平民爭奪聖人頭銜,華夏因而自陷於惡性循環,貴族爭奪俗王寶座,歐洲則逐漸走上協商之路,簡而言之,儒教可謂罪魁禍首,但產出儒教之族群亦難辭其咎。

    審視返華夏神話,神農氏以身試藥嘅實證主義有貢獻,唔代表佢係仁義之人,黃帝攻打原居於中原地區嘅蚩尤部落,更分明係武力征服,後世儒者咁都可以話「君臣朋友之倫,亦為聖人所立,故人知之」,可見崇拜權威之頑疾已經積重難返。華夏食人族甘心接受統治,儒者更孜孜不倦於以聖人概括古代有能之人,不斷將有能者同有德者混為一談,直接導致嘅結果就係華夏文化總係有陳義過高、厚古薄今嘅傾向,而長遠後遺則係信史非史,真假混集,社會進程不進則退,如同鴨嘴獸一樣停止演化。

    因為拒絕面對歷史,拒絕相信聖人非聖,拒絕與時並進,抑制商人同民不聊生最終就成為中國歷史書上最常見嘅兩個四字詞。戰國時代,商鞅入秦推行變法,已經提倡重農抑商,壯大地主階級力量,希望社會經濟停留喺農業主導嘅階段;至漢武帝執政,社會經濟再次興旺,朝廷又以新經濟政策打擊商賈,妨礙商品經濟發展,只為平息紛亂;其後儒者王莽篡漢自立,面對農民賣地,商人買地,土地兼併導致民不聊生之局,新政府嘅對策將儒學發揚光大,參考周禮推行終極復古,以井田制之名充公土地,再次分配,胡適形容佢做「一千九百年嘅社會主義者」,可謂無意幽默而更顯幽默。概而言之,儒學之本質,就係深信只要倒帶歷史加高舉禮教就會改善社會爭逐名利之亂狀,儒者之本質,則係真心推廣從根本上消弭階級生成空間之聖人必聖學說,既然如此,共產主義會同華夏文化無縫對接,自然合乎邏輯。

    擁抱階級,拒絕天道

    商品經濟係農業社會不斷發展就必然會走向嘅新階段,而唐帝國之所以重視貿易,所謂中國歷史都曾經有過資本主義之說,則係受益於儒教正統地位一度旁落。漢帝國時代,朝廷長期徵用異族士兵對抗異族,久而久之,異族亦定居中原,各族文化因而融和。其後,異族勢力隨時而增加,趁漢帝國崩解之際建立政權,更多異族大舉遷入中原,衝擊原有文化,儒教逐漸不敵佛教,平民精神世界亦因佛教傳入中土而稍為開闊。北朝政權一輪混戰過後,北周成為強國,然後楊堅取而代之,建立隋國,但僅僅經歷兩代君主,即敗於李唐,最後,面向世界之鮮卑文化正式主導中原,舊漢氣象因而大變,中原自由之風可謂空前絕後。故此,唐帝國時代,政權非但無意效法周禮解決經濟問題,更順應社會互信逐漸建立嘅趨勢,開創出前所未見之榮景。究其原因,並唔係君臣相契,而只係在於唐人未受儒教繁文縟節所限,敵視異族文化之心淡薄,亦無法接受只講倫理、盲從古制之落後觀念。

    十世紀初,李唐由盛入衰,遊牧民定居日久,節度使手握重兵,地方力量割據,擊碎帝國模型,而以漢人領袖自居之趙宋亦乘機佔地稱王。積弱不振之趙宋定都汴京,再偏安江南,最後都係不敵其他政治力量,根本原因就在於世界秩序層層加疊之結晶品必然會超越華夏疊一層又刮清一層返回起點之墨守成規。丸山真男認為,儒學所呈現嘅世界觀,係從自然現實嘅觀察中演繹社會關係,即係將人間之事反映於自然界,呢種認知模式喺人類思維嘅初級階段其實係屢見不鮮,正正點出點解死守祖宗家法係不可取。研究前人經驗,抽取合乎自然之道加以發揚,係人類一直穩步前進嘅基礎,而因時制宜而精進,從來都唔係易事,任何部落、城邦、民族脫穎而出,都一定係有佢地嘅適生之處。華夏食人族之所以適生而又非適生至今,靠嘅就係閉縮世界一角,始終堅持以力服人,排斥人心善性,以無神論掏空平民對死後世界想像,令平民專注今世之禍福。佢地唔相信天堂地獄,唔相信真主在上,更唔相信八百萬神明時刻存在,就連因果報應之說亦唔會對佢地構成實質心理壓力。終於,仁義禮智倡於市,即演變成虛偽造作,中庸之道行於世,即演變成折衷妥協,三綱五常為定法,即演變成父權壓迫,儒教之流弊,盡見於當代中國社會。

    孔子真心相信貴賤有序,君臣有別,佢推崇仁義嘅目標只係想維護社會秩序,而唔係期望小人質地嘅人有朝一日變成聖人。天人相關之世界觀,係孔子理念之核心,即使天人合一同性即理係後人加以發揮,亦唔代表孔子本人係意識到天道但刻意存而不論。而朱熹生逢社會排外心態熾熱之際,主張「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慾」,則向下開啟魯迅式精神勝利法。戴震批評朱熹理學,「酷吏以法殺人,後儒以理殺人」,與外儒內法之華夏治國之道相呼應,本居宣長直言「儒者用儒道古聖人之說,佛道用佛之說,以定其理,於儒佛之中選取優劣,名之為道,皆己所私作之道也」,更係一矢中的。假如儒學所倡之君臣父子關係為恆定不變確為千古之法,父對子如同天對地,夫對婦如同陽對陰,階級社會合乎天理,咁古埃及王朝嘅「法老祭司—官吏軍人—商人農民—奴隸」社會制度同印度社會已經廢除但影響猶存嘅「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社會制度又有何不當?印度賤民女性生而為高階種姓男性之性器,應當承受施暴,若然理據來自種姓制度規定,又何以於理不合?當今印度社會之所以輕視女性,正正就係因為人類將人為之定制誤奉為金科玉律,唔再與時並進。當法老之墓已經風化,種姓制度亦已廢除,華夏儒教竟然仍然受到無知之徒狂熱吹捧,現代人除咗同情,大概亦只可苦笑。

    人類之所以生於人道,在於人道生於天道,所謂天道即世界秩序、自然規律,難以名狀,但世界各地嘅神話同宗教正係人類解釋自身對天道如何理解嘅參考,只要加以比較,就會理解儒學鴨嘴獸原地打轉之演化史既罕見亦唔算罕見之處。希臘神話、北歐神話、日本神話等神話體系之中,諸神品格並非無可挑剔,但正因為諸神各有瑕疵,以天理操縱凡人之事至得以避免,因為人間之上有天神,天神之外有宇宙。漢武帝之後,所謂儒者,僵化大腦之內充斥盲目抵制外國之執念,又堅持凡人必須接受教化方可由惡轉善,所謂人本思想由此更見粗陋。

    取締腐儒,遺毒自清

    香港歷史自開埠起即與華夏食人族分道揚鑣,儒教思想早已隨年月而淡化,國體安定之後,新政府與學術界亦應以全面否定儒教遺毒為要務。回顧香港歷史,前人對中國革命事業嘅熱情確實高漲,而二戰之後,居於香港但卻心繫故國嘅人亦不在少數,但對香港民族新世代而言,反民主、反自由以致反歷史嘅華夏文化,已經變得陌生。即使中小學一直受到教科書論調洗腦,但大多數香港人都已經從中共暴政同華夏食人族真心擁戴不義政權之驚人現實之中,明白到中國政權同中國人之社會共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嘅恐怖真貌。所以,只有徹底排除儒毒,解構華夏,香港民族至有可能正本清源,堂堂正正步上獨立之路。

    二十世紀初,滿清帝國倒台在即,稍有學識之革命人士如梁啟超抄襲西方民族主義,虛構出中華民族概念並加以普及,尚未進入近世嘅中國平民照單全收,忽然就成為炎黃子孫。華夏可與古埃及、巴比倫、古印度並稱「四大文明古國」之荒誕主張,亦係梁啟超得意之作。香港華人定居香港日子尚短,難免關心故地政事,香港歸屬尚未生成,積極參與中華民國內政者不在少數,何東之第三子何世禮放棄英國國籍而加入中國國民黨,戰後按黨指令促成港台貿易,直至1973年返回香港都繼續辦報為國民黨作政治宣傳,正係出名例子。

    另一相當熱愛中國代表,則必定要數中大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余英時形容佢「一生為故國招魂」,可見錢穆終生以所謂國學推廣者自居,完全未有因移居香港而改變舊思想。昔日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之時,錢穆極力取爭院校首任校長必須係中國人,又認為中文大學應以中文為教學主要語言因而堅持以「香港中文大學」命名,中國認同昭然若揭。佢對自己想像中嘅中國一往而情深,因而流露一種彷彿終生從未接觸西方與東洋思想之固執,重申中國傳統政治唔可以僅僅以西方之君主專制簡單概括,實為「一種自適國情之民主政治」——視唐帝國為一個中國、主張唐之三省制有效制約君權、中國之常態係和多於分等等,都係落伍到無以復加嘅一管之見。而由佢生前曾經講到美國就發狂,指住門口一隻狗當佢係美國前總統杜魯門咁痛罵,更講出狗都比杜魯門有尊嚴呢類軼事觀之,佢嘅生平係完全符合一個愛國儒者嘅典型形象。如此人物,即使對本地大學教育事業有所貢獻,但情緒上狂熱反美反帝,又為中華帝國千年專制辯護,學養實在需要重新評估。

    無可否認,大量香港前人視野受時局影響而繼續以中國人自居,但如此現象持續至香港前途談判時期,已經開始生變。香港人雖然尚未完全去除原有認同,但香港文化喺無形之中已經重塑緊大眾嘅心理,只係香港人發現唔到自己一邊做中國人,另一邊又希望維持英殖原狀之精神分裂。呢種精神分裂之下嘅集體意識流動,其實就係香港人成為民族前嘅心路歷程,而一百八十年嘅潛移默化所實現嘅厚積薄發、飛躍進步,非但唔係儒家教化而致,更係完全因為親近西方同時遠離華夏而成。

    脫華復性,重新做人

    所謂親近西方,更準確嘅講法其實係脫離華夏,恢復人性。儒學本身具有箝制思想之效,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已見一斑,名為推廣文教,實則罷黜各家各派思想體系;南宋朱熹理學號稱重振道學,實際上只係以嚴厲道德批判約束平民,同時助長社會無道德無責任之風;至明之世,統治者為求維持社會穩定,藉科舉制度推動儒教洗腦,應舉者因而受到顧炎武所指之「八股之害」,最終心腦俱殘,民智盡廢。儒學鴨嘴獸分泌之毒液之所以毒,在於人性本有善心,社會發展本有規律,無論任何年紀,都自然會心懷慈愛,無論任何職業,都應該以誠待人,但儒教竟一味高舉聖人之教,無視人類生而擁有之情感與本能,以及可以憑藉強大意志戰勝自身惡念之潛能。結果,華夏食人族因為遺忘人性而更難消滅食人文化,每日猜忌鄰里甚至親人,惶惶終日,最後只可以加入恐懼共同體以求自保;而香港先民因為勇於走出重圍,移居自由天地,最終就喺講究契約精神同市民權利嘅英國殖民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皇后大道東〉歌詞提及「知己一聲拜拜/遠去這都市」,知己所指正係英國。香港人當時之所以認為知我者莫若英國,其實係因為尚未意識到真正嘅原動力始終來自自身,而非他者。的確,「這個正義朋友面善又友善/因此批準馬匹一周跑兩天」,英國殖民統治為香港先民提供比華夏食人族領域更自由嘅生態系統,但「百姓也自然要鬥快過終點」之「自然」二字,其實只係香港人之自然,並非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因為香港人願意為家人付出,亦積極計劃未來,再好逸惡勞都始終希望跟隨社會流動,成為中產。香港人樂天而散漫,靈動而急躁,好食懶飛、輕言放棄者大有人在,然而,大家從未向惡勢力低頭,正係因為心中有愛,是非分明,始終相信只要肯做肯試,凡事皆可能。

    香港人開朗樂觀,自覺鴻運當頭,源於香港歷史順風順水,寄居香港,有付出就必定有回報。香港位處東西之交匯處,立於風暴前線,但自開埠至廿一世紀初,城市內部大體風平浪靜,經濟偶有受挫都總係快速復原,貨如輪轉,財源滾滾來,香港人因而難免自覺好彩。加上,香港人長期觀察邊境以北之民間疾苦,對比之下,落戶香港有如抽到上上籤之感,自然油然而生。然而,香港人心中亦一直暗藏惰性,雖然知道不勞而獲只屬幻想,但仍然難以戒除受華夏食人族文化影響之少做少錯僥倖心理。不過,香港人有小聰明,學習能力強,享有相當教育水平,配以外資林立之營商環境以及因自由開放而格外開闊之國際視野,醒目仔女形象相當鮮明,心懷僥倖都一直過到骨。香港人思維靈活,重視規則但絕不死板,生活上體現為擅長與來自世界各地之人溝通,寬容接納各式文化,抗爭時則表現為手段多樣,變化莫測,創意無窮,正係醒目之明證。不過,一般而言,香港人唔係以堅守原則而廣為人知,急功近利與缺乏耐性,常見於日常生活及工作,可以敷衍了事則必然得過且過,節省成本心力,亦係香港人之特點。由此可知,香港人之民族性,與告別華夏食人族之香港歷史緊密相連,全靠一代接一代發揚人性,一點一滴累積而成,香港民族形狀方有今日之清晰可見,後人應當追認珍惜。

    華夏毀滅,東亞振興

    霍布斯認為,人處於自然狀態難免侵略他人,故此強大政府結合嚴刑峻法,方可防止人類作惡,喺著作之中,佢更以神話中嘅海怪利維坦比喻權力無限膨脹之政權,形象鮮明而震撼。如此思維,正與華夏食人族之認知經驗相似,兇猛海怪與儒學鴨嘴獸之相似,自然亦合理不過。當我回想遠足當日尋覓野生鴨嘴獸,行到設有指示牌之處時之興奮,守候多時而更覺眼前湖景乏善可陳之悵然若失,我突然就諗起黑格爾對中國歷史之精準概述——不停將歷史推倒重建,只不過係「重複終古相同之莊嚴毀滅」。人類文明史上有戰有和,興亡交替,但整體一直係向建立契約、互相約束、互相理解邁進,生活亦因而變得更加美好,無奈華夏食人族一直錯過改革機會,最終就只可以凍結於遠古之世,停留於保護自己免於遇害身亡之原始時期,無法離開every man is enemy to every man之悲慘國度。

    中國解體之後,以理殺人之儒教枷鎖將會同時崩潰,滅頂之災會令華夏文化追隨者真正意識到自身信念之不合時宜,而中國治下飽受壓迫嘅大小族群將會經歷西方族群早已經經歷過嘅後帝國時代,呼吸道聽途說已久之自由空氣。建設之路雖然長路漫漫,但天花拆封之後,非你死則我亡之敵對心理自此鬆綁,以日本為秩序維護者之東亞各國將會長久和平共存,而香港建國,既要與日本台灣攜手合作,鞏固東方連繫,亦要促進北方初立諸國與已發展國家之政經交流,扶掖後進。香港深受東西文化薰陶,輝煌歷史已達一百八十年,經驗之豐富絕對不遜色於世上其他喺戰後至按住民自決原則建立嘅國家。只要繼續精進自身,分工合作,堅持到中共主動挑起戰爭之日,香港民族自然會戰勝黑暗,浴火重生。

    精進之真義,在於將好戰之意約束於一己體內,以批判他人之態度自我批判,每日反省,每日悔悟,直至重新發現香港民族本已有之嘅人性,成就自己同民族全體。而人性之內,本來就應該有順應天道與愛護他人之心,因為香港民族既然一早已經從華夏食人族之無神論輪迴中自我解放,自然亦等同回歸最初之善良。幾年之後,中國勢將發動戰爭,殘害香港民族,兩國平民難免要兵戎相見,但我相信香港民族大獲全勝之後,絕對唔會重蹈華夏食人族覆轍,冤冤相報,種下更深仇恨。相反,香港民族經歷正義之戰後,將會胸懷促進全人類之道德觀及世界觀差距繼續收窄之美好願景,上承抗爭時期齊上齊落口號,由學識寬容對待民族同胞開始,發揚民族內部應當愛人如己之團結精神,為日後同敵人亦可冰釋前嫌鋪路,成為更成熟嘅民族。只有維持香港文化中一直存在之宗教多元主義,勇於承擔為區域和平竭盡所能之重任,香港民族至會既可確立香港國體,同時再次成為名副其實嘅自由香港、東方之珠。
    https://gnimmm.com/2020/06/11/chinese_platypus/

    特別鳴謝同道 歪畸 贈圖

  • 世間情賈四方 在 開運大師級 余月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4-15 20:46:22
    有 52 人按讚

    🌹【#天上聖母 #聖誕千秋】🎂
    ㊗️《今日 04/15·農曆 03/23》
    【📿 #天上聖母經 📿】⬇️⬇️
    《#天上聖母經白話經文註解》
    📿南無天上聖母菩薩摩訶薩 🙏

    佛祖不能親自照顧每個人,
    所以送給每個家庭一個母親,
    #相傳觀世音菩薩也轉世媽祖,
    乘願再來,如慈母般照顧世人!

    🌿#今日敬請茹素,
    持心香一片,諷誦六字大明咒,
    #唸心經,以信心,誠心,
    恒心修證六度波羅蜜,
    由佈施、持戒、忍辱、精進、襌定
    而得般若大勝智慧,
    #化解累世冤親債主業障,
    必得現世身心靈健康愉快,
    事業發展,家庭和順,
    子孝孫賢,來生得生淨土,
    究竟成佛,佛光普照,同沐法喜!

    天上聖母媽祖喜歡你,
    三月廿三,是大慈大悲,海上救難,
    陸上救苦的聖母祖誕辰,
    彌月期間,不啼不哭,父母取名林默娘!
    自幼聰穎,讀書過目不忘,
    精於醫術易理、天文氣象,
    及長,誓不嫁人,行醫為善,救人無數。

    西元987年九月初九,廾八歲的林默娘,在湄峯山上飛昇為神,
    以後經常在海邊顯聖,救苦救難!
    鄭成功光復台灣,
    也是得助於媽祖海中指引!
    世人感其恩德,建廟奉祀至今,香火鼎盛!

    #南無天上聖母菩薩摩訶薩 🙏

    📿

    【📿 #天上聖母經 📿】

    《 #香讚 》
    香雲彌布。聖德昭彰。菩提心廣莫難量。
    觸處放毫光。為瑞為祥。供養法中王。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南無天上聖母菩薩摩訶薩(三稱)

    《#淨口業真言》
    唵。修唎修唎。摩訶修唎。修修唎。薩婆訶。

    《#淨身業真言》
    唵。修哆唎。修哆唎。修摩唎。修摩唎。娑婆訶。

    《#淨意業真言》
    唵。縛日囉怛。訶賀斛。

    《#安土地真言》
    南無三滿哆。母馱喃。唵。度嚕度嚕。地尾娑婆訶。

    《#普供養真言》
    唵。誐誐曩。三婆縛。伐日囉斛。(三遍)

    《#開經偈》 
    天妃度化應人間。海上現身救苦難。 
    菩薩心腸悲濁世。威神到處挽狂瀾。

    【📿 #天上聖母經 📿】

    末法轉時。眾生造業深重。世道崎嶇。人心奸訐莫測。蓋謂受身之後。去聖時遙佛法。無因見聞。因果歷然不信。孰知善惡兩途。業感之勝劣。明闇相形。招報之差別。善者。則謂人天之勝途。惡者。則謂三塗之異轍。修仁義則歸於勝。興殘害則墜於劣。其居勝者。良由業勝。非諍兢之所要。受自然之妙樂。趣無上之逍遙。其墜劣者。良由業劣。處三塗之劇苦。受地獄之嚴刑。悲長夜之難旦。而優劣皎然。世人莫能信之。以吾我故。好起疑惑。以疑惑故。多不向善。不受人勸。自任其力。造諸惡事。常習愚痴。從迷至迷。


    隨物慾以漂沉。由苦入苦。逐色聲而貪染。只圖眼前受用。不顧身後招殃。以致茫茫於苦海之中。無由解脫。然非聖賢出世。何能拯拔。時值宋興。建隆庚申之歲。三月二十三日。金烏將西。時有紅光一道。晶瑩奪目。直射湄洲。異香滿室。氤氳不散。俄頃之間。聖女托跡於林家。奇哉彌月。不聞啼哭之聲。故命名曰默娘。幼而聰穎。凡姿不類與群女。從師就學。 一讀成誦而文義皆通。事親至孝。閩省女流稱第一。資性迥異。喜愛淨几焚香。信奉觀音。誦經禮佛虔誠。長遇明師。傳授玄門秘法。日夜殷勤參修。未久便能悟諸要典。時年十六。窺井得符。遂得靈通變化。驅邪救世。


    演大神通。常駕彩雲。飛渡大海。救護舟船。眾皆啣恩載德。尊稱通賢聖女。芳華二九。功圓果滿。重陽之日。湄峰頂上。白日飛昇。爾時彩雲密布。 天樂齊鳴。竟脫凡胎而入聖胎。自今以後。屢顯神靈。降福與人間。來去飄渺。 隱現乎江淮河海之中。孚濟護國。保衛轉輸。安波定浪。拯生民於陷溺。化凶險為禎祥。其救世利人之心。無異乎大士之化身。慈帆寶筏。度一切苦厄。婆心至切。視蒼生如赤子。累昭靈異。有禱而必應。虔祈默相。無感而不通。密演神咒。收伏二將在西北。一明千里眼。一聰順風耳。遂服神威而皈正教。隨侍效命。察奸報事。輔吾救世。護國佑民。若有賈客漁夫。或農工技藝。種作經營。或行兵佈陣。或臨產難。或官非撓聒。諸多惱害。或色身羸弱。疾病纏身不息者。汝等若能一心恭敬稱我名號。我即應時孚感。悉令所願從心。解諸苦惱。故累代錫命。寵頒褒旌。迨至清帝。敕封 天上聖母 之號。四海分靈。春秋俎豆。連綿不輟。吾常遊化人間。到處現身。學菩薩之精神。悲愍濁世眾生。福善禍滛。禦災捍患。變化而不可測。凡有淨信男女。竭誠致敬而禱者。如影隨形。似響隨聲。皆從其願而錫之福。若有違心悖逆之輩。則有時豈無一二示警。以堅善信之心。其或未然。故於降祥降災之中。安知彰善瘴惡之驗。

    我今重宣偈曰。

    天降通賢女。林家誕默娘。祖先多積德。父善母慈衷。
    資性超凡俗。稀有眾稱揚。經書勤讀誦。聰明出異常。
    純孝為第一。少時好用功。窺井得符籙。遂得運神通。
    駕雲飛大海。救險護舟舡。功果圓滿日。飛昇上湄峰。

    爾後常顯跡。隱現乎江中。出神能入化。庇民護國邦。
    婆心如大士。隨處駕慈帆。神咒收二將。輔吾殄魔障。
    威靈昭四海。孚濟惠津梁。累代功彌著。褒旌德愈彰。
    清帝封聖母。解旱降瓊漿。凡勸男女輩。勤勉學典章。

    陰騭須多造。作孽惹是非。談仁與說義。古聖必效之。
    行孝為百善。正念勿邪思。有過能知改。彼岸尚可期。
    禍福由一念。善惡巧報施。因從果招感。苦樂自相隨。
    天堂及地府。只在汝心為。光陰元迅速。道德急修持。
    人身非易得。蹉過實難追。勸君休曖昧。我語信無疑。

    是故世人。朝夕焚香。虔誠奉誦此經者。我即隨其音聲。於怖畏急難之中。示大威神之力。祛除險難。殄滅魔軍。必獲安泰。清淨身心。或有見聞是經。能轉念受持讀誦者。當知是人其功德力。莫可稱量。若有正信男女。曉悟宿因知福德感。應當一心修習正法。捨離慳貪。喜結眾善。勤行布施。修齋作福。諸如精進不懈者。豈唯只是此世善根深厚。來生智慧自然增長。令彼內魔不起。外患無侵。安閒自在。修學一切法門。斷除煩惱雜念。同登覺路。捨業報身。 得解脫樂。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利益一切有情。庶幾善果周隆。妙利無窮。
    世人信受聽我語。神光照耀護汝身。


    天上聖母經

    《#真言曰》
    唵。哆唎哆唎。咄哆唎。咄咄哆唎。娑婆訶。(三遍)

    《#完經讚》
    海天活佛。渡世慈帆。湄洲救劫靜波浪。
    思議妙難量。淨化四方。萬姓沐恩光。
    #南無天上聖母菩薩摩訶薩(三稱)

    《#回向偈》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完)


    📿

    【#天上聖母經白話經文註解全篇】

    {香讚}
    香雲彌布。聖德昭彰。
    菩提心廣莫難量。觸處放毫光。
    為瑞為祥。供養法中王。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南無天上聖母菩薩。
    【白話解釋】
    天上聖母的德量廣大,受到百姓的敬仰,建廟供奉祭祀,香煙鼎盛,煙霧瀰漫,護國救民除災解厄的聖德昭彰, 祂所具的菩提心非常廣大,難以測量。
    所到之處,能施放祥瑞的毫光,以利益眾生,並供養法中之王。
    皈依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皈依天上聖母。

    { 開經偈}
    天妃度化應人間
    海上現身救苦難
    菩薩心腸悲濁世
    威神到處挽狂瀾
    皈命天后天上聖母元君
    【白話解釋】
    天妃為了要度化世人,所以隨時應世人的祈求,顯現在人間。
    經常在海上現身,來救助遭遇海難的百姓。
    祂懷著菩薩心腸,悲天憫人,要教化沉淪於污濁世界的眾生,所以顯現神威,到處挽救眾生於苦海的狂瀾之中。
    皈依 天后天上聖母元君。

    天上聖母經~【一】
    末法轉時,眾生造業深重;世道崎嶇,人心奸訐莫測。
    蓋謂受身之後,去聖時遙,佛法無因見聞,因果歷然不信。
    【白話解釋】
    如今時勢已經轉到末法時期,眾生所造的惡業,已經非常嚴重。
    如今社會的風氣已經敗壞無餘,人心奸險狡詐,很難預測。
    當我們出生到了人間,因受塵慾的污染,離去聖道愈來愈遙遠,又沒有機緣聽聞了解佛法,顯然對於因果報應的道理已經不能相信。

    天上聖母經~【二】
    孰知善惡兩途,也感之勝劣;明闇相形,果報之差別。
    善者,則謂人天之勝途;惡者,則謂三塗之異轍。
    修仁義則歸於勝,興殘害則墜於劣。
    【白話解釋】
    有誰知道善道和惡道,這兩條不同的路,都是造業感應所招致,造成命運優勝及敗劣的現象,以及前途光明與黑暗的差別。
    所謂"善道",是屬於人道和天道這兩條優勝的道路。
    所謂"惡道",是屬於畜生道、餓鬼道及地獄道,三條不同的道路。
    平時能修持仁義,就會走上優勝的善道。
    如果興起殘害他人的念頭及舉動,就會墜落敗劣的三惡道。

    天上聖母經~【三】
    其居勝者,良由業勝,非諍兢之所要,受自然之妙樂,無上之消遙;其墜劣者,良由業劣,三塗之劇苦,受地獄之嚴行,悲長夜之難旦。而優劣皎然,世人莫能信之。
    【白話解釋】
    如果能處在優勝的善道,是由於平時能多修持仁義等善業勝出所致,並非從競爭諍辯中所得,乃是行善自然獲得的妙樂,可以享有無上的逍遙自在。
    如果墜落於敗劣的惡道,乃是因為平時所造卑劣的惡業所致,要遭受三惡道的劇苦,受到十八層地獄的嚴刑峻罰。
    當受苦之時,痛不欲生,無不悲傷,總希望如漫漫長夜的惡報,能夠早些脫離,如見到早上的陽光一樣,但是冗長的期待,在還沒有受盡業報,時難出離。
    然而善惡兩途的優劣報應,自作自受的因果報應規則,是非常清楚的,但世間人卻不相信。

    天上聖母經~【四】
    以吾我故,好起疑惑。
    以疑惑故,多不向善,不受人勸,自任其力,造諸惡事,常習愚癡。
    【白話解釋】
    因自我私心的作祟,無法見到公理運作的因果法則,就很容易起懷疑迷惑的心。
    由於喜好懷疑產生迷惑,所以大多不向善道走,也不接受他人的勸導,聽任自己,任性行事,經常造下諸惡業,而且經常習慣以愚癡的思考模式行事。

    天上聖母經~【五】
    從迷至迷,隨物欲以漂沉;由苦入苦,遂色聲而貪染。
    只圖眼前受用,不顧身後招殃,以致忙忙於苦海之中,無由解脫。然非聖賢出世,何能拯援?
    【白話解釋】
    從迷惑的思考,到迷糊受惡業,隨著追逐物慾,在苦海中漂流,載沉載沉。
    從第一步誤入苦境,再繼續往苦境走,一直沉迷在色聲的污染之中,使得心靈受到貪毒的污染。
    眾生只圖謀眼前,能擁為己有,能即時享受,就以為獲得幸福了,從來不顧慮事後招致的災殃,以致於沉淪在茫茫的苦海當中,沒有辦法解脫。
    如果沒有聖賢乘願下凡來拯救世人,怎能拯救這些沉迷於苦海的眾生呢?

    天上聖母經~【六】
    時值宋興,建隆庚申之歲,三月二十三日,金烏將西。
    時有紅光一道,晶瑩奪目,直射湄洲,異香滿室,氤氳不散。俄頃之間,聖女托迹於林家。
    【白話解釋】
    當時正好是宋朝興起,於宋太祖建隆庚申年(西元九六O年)三月二十三日,太陽將要西沉的時候,
    有一道紅光,晶瑩剔透,光彩奪目,直射到福建湄洲島的林愿家中,此時滿室生異香,氤氳之氣裊繞四周而不散,
    不久,就有一位聖女出生在林家。

    天上聖母經~【七】
    奇哉彌月,不聞啼哭之聲,故命名約默娘。幼而聰穎,凡姿不類與群女。
    從師就學,一讀成誦,而文義皆通。
    事親至孝,閩省女流稱第一。資性迥異,喜愛淨几焚香。信奉觀音,誦經禮佛虔誠
    【白話解釋】
    此聖女的舉止非常奇妙,到了滿月還沒有聽到她的哭啼聲音,所以就將她命名叫【默娘】,從小天資聰穎,她的身體和言行舉止,都和一般的女孩子不一樣。
    幼年跟著老師學習,只要讀一遍,就過目不忘,而且文章中的義理都能明白。
    侍奉雙親非常孝順,在福建省女流當中,找不到第二人。她的天資個性,也和別人不同,平時喜歡將佛桌擦拭乾淨,虔誠焚香誦經禮佛,尤其對於信奉觀音佛祖更是虔誠。

    天上聖母經~【八】
    長遇名師,傳授玄門祕法,日夜殷勤參修,未久便能悟諸要典。
    時年十六,窺井得符,遂得靈通變化,驅邪救世,演大神通,常駕彩雲飛渡大海,救護舟船。眾皆啣恩載德,尊稱通賢聖女。
    【白話解釋】
    成長到了十三歲,遇到明師玄通道長,傳授給她玄門的秘法,於是開始日以繼夜地潛心參禪實修,不久就能夠徹悟重要的經典。
    到了十六歲那年,在窺井的時候,從中獲得符籙,演化之後,隨即能夠展現靈通變化,從此能用此符籙咒術來驅除邪魔,演化大神通的功夫。
    經常駕著彩芸在海上飛行,救助保護遇難的舟船。眾人受到她的救助,對她的恩德都很感恩,尊稱她叫【通賢聖女】。

    天上聖母經~【九】
    芳華二九,功圓果滿,重陽之日,湄峰頂上,白日飛昇。
    爾時採雲密布,天樂齊鳴,竟脫凡胎而入聖胎。
    自今以後,屢顯神靈,降福與人間,來去縹緲,隱現乎江淮河海之中,孚濟護國,保衛轉輸,安波定浪。拯生民於陷溺,化凶險為禎祥。
    【白話解釋】
    到了她二十九歲時,據史料記載,是在宋太宗雍熙四年(西元九八七年),由於功德圓滿,於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登上湄洲山峰頂上,白天尸解,羽化昇天。
    當時彩雲密布,天樂齊鳴,於是脫去凡體而進入聖人的領域。
    從此以後,時常顯現其神靈,降下吉祥福慶給世人,祂來去自如,縹緲無蹤,經常在江淮河海等水域上,忽隱忽現,來濟助百姓保護國家,保衛轉送運輸的舟船,安定波浪。
    從危險溺害中拯救人民,化解凶險,使其能得到禎祥。

    天上聖母經~【十】
    其救世利人之心,無異乎大士之化身,慈帆寶筏,度一切苦厄。婆心至切,視蒼生如赤子,累昭靈異,有禱而必應;虔祈默相,無感而不適。
    密演神咒,收伏二將在西北,一明千里眼,一聰順風耳,遂服神威而皈正教,隨侍効命,察奸報事,輔吾救世,護國佑民。
    【白話解釋】
    祂救世利人的心胸,和 觀音大士的化身,沒有不同。
    駕著慈航寶筏,到處去救渡眾生的一切苦厄。
    關照世人的心,有如婆婆愛護子孫一樣真切,看所有的眾生,猶如自己的孩子一樣。
    經常可以看到祂顯聖救人的靈異事蹟,只要眾生誠心祈禱,必會有所感應。
    只要虔誠向祂的神像默禱,沒有不感應而獲得解決的事情。
    天上聖母以其所學法術,密演神咒,受其神威的震攝,在西北方收伏了兩位將軍,一名是眼觀四面的千里眼,一名是耳聽八方的順風耳,因為皈依正道,隨侍在 聖母身邊效命,考察奸惡通報事情,輔助我(指聖母)來救度世人,保衛國家及護佑百姓。

    天上聖母經~【十一】
    若有賈客漁夫,或有農工技藝,種作經營,或行兵布陣;
    獲臨產難,或官非撓聒,諸多腦害;
    或色身羸弱,疾病纏身不息者。
    汝等若能一心恭敬稱我名號,
    我即應時孚感,希令所願從心,解諸苦惱。
    【白話解釋】
    如果有商人、旅客、漁夫,或者農人、工人、技術人員,
    在耕種或經營生意的時候;
    或者軍人在行軍步陣作戰的時候;
    或者是婦人在臨盆難產的時候;
    或者遇到官司、是非、爭吵等困擾,諸多的煩惱和禍害;
    或者身體衰弱,疾病長年纏身,從不間斷的人。
    如果以上這些人,如果能夠一心誠敬念誦我(指聖母)的聖名,
    當下我(指聖母)隨即能感應,前往濟助,
    能讓你所祈求的願望順心如意,解除各種煩惱。

    天上聖母經~【十二】
    故累代錫命,寵頒褒旌。
    迨至清帝敕封天上聖母之號,四海分靈,春秋俎豆,連綿不輟。
    【白話解釋】
    由於累世以來,濟民保國,聖功顯赫,所以歷朝來皇帝下詔封賜褒揚不已。
    到了清聖祖康熙皇帝時,敕封【天上聖母】的聖號。
    於是到處爭相迎拜,春秋祭典活動,至今仍然在各地不停舉辦,熱鬧非凡,萬人空巷。

    天上聖母經~【十三】
    吾常遊化人間,到處現身,學菩薩之精神,悲愍濁世眾生。
    福善禍淫,禦災捍患,變化而不可測。
    【白話解釋】
    我(指聖母)經常在人間到處現身顯化,學菩薩救世化人的慈悲精神。
    看到末世眾生,生活在渾濁的社會,心神難安,我(指聖母)替他們感到悲痛可憐。
    天道對於行善的人,回以福報;對於行惡的人,回以災禍。
    雖然災難禍患來臨,我(指聖母)雖然想替他們抵禦捍衛,然而世人若不能自己行功立德,行善來化解,恐怕這些災難,變化多端,在不可預警的情況下,隨時會降臨。

    天上聖母經~【十四】
    凡有淨信男女,竭誠致敬而禱者,如影隨形,似響隨聲,皆從其願而錫之福。
    若有違心悖逆之輩,則有時豈無一二示警,以堅善信之心。
    其或未然,故于降祥降災之中,安知彰善瘴惡之驗。
    【白話解釋】
    凡是具有清淨信實的善男信女,能夠以至誠的心來祈禱,就會像影子隨著形體,音響隨著主聲一樣,很快的照著他的心願,獲得賜福。
    如果有一些違背良心做壞事的人,有時候難道不會遇到一些警告性的災禍,以堅定那些想行善的人,對於天理的信心嗎?
    或者有些人對於因果報應不以為然,所以在降下禎祥或災禍時,才能從中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驗證。

    天上聖母經~【十五】
    我今重宣偈曰:
    天降通賢女。林家誕默娘
    祖先多積德。父善母慈衷
    資性超凡俗。稀有眾稱揚
    經書勤讀誦。聰明出異常
    純孝為第一。少時好用功
    【白話解釋】
    我(指聖母)現在重新宣說,其偈語:
    上天降下通賢聖女,在林家誕生,命名為【默娘】。
    默娘的祖先積了很多德性,父母的存心也非常慈善。
    她的資質個性超出一般凡人,其聰穎才智世上稀有,受到當時人們的讚揚。
    平時勤於研讀經書,天資非常聰明,又非常孝順父母,在當時福建的女流中稱第一,從小就很用功,不用父母操心。

    天上聖母經~【十六】
    窺井得符籙。遂得運神通
    駕雲飛大海。救險護舟舡
    功果圓滿日。飛昇上湄峰
    爾後常顯跡。隱現乎江中
    出神能入化。庇民護國邦
    婆心如大士。隨處駕慈帆
    【白話解釋】
    在家附近的井中發現符籙,於是很努力學習演練,很快就能運用神通,為百姓解決困苦。
    時常駕著雲彩飛越大海,救助在海上遇難的舟船。
    平時濟民助國,修養身心,等到功圓果滿的時候,登上湄州的山頂,飛昇上天成神仙。
    之後,經常顯靈現神跡,在江湖河海間忽隱忽現,出神入化,來庇佑百姓保護國家。
    為度化眾生,常以如 觀音大士的苦口婆心,到處駕著法船慈悲渡化眾生。

    天上聖母經~【十七】
    神咒收二將。輔吾殄魔障
    威靈昭四海。孚濟惠津梁
    累代功彌著。褒旌德愈彰
    清帝封聖母。破逆助施琅
    【白話解釋】
    後來顯神通,運用符籙咒術,收伏千里眼和順風耳兩位將軍,成為輔助我(指聖母)消滅邪魔障礙、濟度眾生的得力助手。
    使得我(指聖母)的威力靈驗能昭顯於四海,使得德行能惠及國家的要津及棟樑,在歷來的朝代濟民護國,功德顯赫,使得皇帝下詔封賜及褒揚。
    清康熙皇帝時敕封為【天上聖母】,並幫助大清的將軍施琅攻破台灣。

    天上聖母經~【十八】
    凡勸男女輩。勤勉學典章
    陰騭須多造。作孽惹是非
    談仁與說義。古聖必效之
    行孝為百善。正念勿邪思
    有過能知改。彼岸尚可期
    禍福由一念。善惡巧報施
    因從果招感。苦樂自相隨
    天堂及地府。只在汝心為
    【白話解釋】
    我(指聖母)要普遍勸化諸善男信女,平時要勤勞用心學習經典,必須要多積陰德,不可造孽及製造是非。
    與人在一起,要談仁說義,效法古聖先賢的精神。
    要孝順父母,是行百善的開始,平時要心存正念,不可存有邪惡的思想。
    如果犯有過失,要知道即時改進,要修行到天堂的彼岸,一定還有機會。
    人生的禍福,都是來自於人心的一念之間,行善致福,行惡遭殃,其報應之巧妙,絲毫不爽。
    因果是互相招感而來,苦樂的報應自然就會相隨而來。將來上天堂或下地獄,都是看你的心中要如何作為了?

    天上聖母經~【十九】
    光陰元迅速。道德急修持
    人身非易得。蹉過實難追
    勸君休曖眛。我語信無疑
    【白話解釋】
    光陰似箭,本來就過得很快,時間不會等待人,所有機會就應該多在道德上去修持。
    要出生為人,實在是不容易,應該要好好把握在世間得時光,時間只要一過,就很難追回來,奉勸諸君,不要去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情,以免將來受到惡報。
    以上我(指聖母)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的,不要懷疑。

    天上聖母經~【二十】
    是故世人,
    朝夕焚香虔誠奉誦此經者,
    我即隨其音聲,
    於怖畏急難之中,
    示大神威之力,
    祛除顯難,
    殄滅魔軍,
    裨獲安泰,
    清淨身心。
    【白話解釋】
    由於這個原故,所以世人能在早晚焚香,
    以虔誠的心來奉誦這部{聖母經}的人,
    我(指聖母)隨即順著唸誦聲音的方向,
    找到處於恐怖、畏懼、急難之中的人,
    顯現大神威的能力,將這些顯難掃除,
    並將魔軍消滅,
    使這些人能夠獲得安定泰平,
    身心都能夠清淨。

    天上聖母經~【二十一】
    或有見聞是經,
    能轉念受持讀誦者,
    當知是人,其功德力,莫可稱量。
    若有正信男女,
    曉悟宿因,知福德感,
    應當一心修習正法,捨離慳貪,
    喜結眾善,勤行布施,修齋作福。
    【白話解釋】
    或者有些人,看到或聽到這部經典,
    能夠轉念去受持或讀誦的,
    就應該知道,這種人的功德力是無法算計的。
    如果有信心於修行正道的善男信女,
    知道宿世因果,知道修福報的德感作用,
    就應當要專心修習正法,捨離慳吝貪婪的心行,
    喜歡和眾善德結緣,勤奮努力步施,修正道守齋戒,以種福報。

    天上聖母經~【二十二】
    諸如精進不懈者,豈惟只是此世善根深厚,
    來生智慧自然增長,令彼內魔不起,外患無侵,
    安閒自在,修學一切法門,斷除煩惱雜念,同登覺路。
    【白話解釋】
    有如這些能夠在正道修持,精進不懈怠的人,難道只是在這一生一世具有深厚的善根而已,在來生必然智慧還會繼續自然成長,使得自己內心的魔障不能起動,外患不會來侵襲, 自己能夠過著安閒自在的生活,還能在平靜無干擾中,斷除一切煩惱雜念,共同登上覺悟的道路。

    天上聖母經~【二十三】
    捨業報身,得樂解脫,
    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利益一切有情,
    庶幾善果周隆,妙利無窮。
    世人信受聽我語,神光照耀護汝身。
    【白話解釋】
    如此能夠捨棄業報的色身,法身能夠得到解脫。
    生生世世都能夠行菩薩道,利益一切眾生,
    如此幾乎可以修到善果周備而圓滿,獲得意想不到的無窮妙利。
    世間人如果能夠相信,並接受我(指聖母)所說的話,一定能獲得神光的照耀和保護你的身體。

    天上聖母~終

    天上聖母經白話經文註解全篇 ~終

    📿南無天上聖母菩薩摩訶薩 🙏

    【天上聖母經】經文註解選段出自{多識界圖書文化有限公司}出版,【天上聖母經(唱道版)】白話解釋。

    {天上聖母經白話經文註解相簿}
    https://www.facebook.com/luerhmen/photos/?tab=album&album_id=1060483320666316

    文章轉自:Ven. Hai Tao

  • 世間情賈四方 在 翁靜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6-08-22 21:45:08
    有 91 人按讚


    翁靜晶日誌 【佛教戒律研究】二
    【惡律取代戒律 迫害正法僧人】WM
    《地藏十輪經》戒律翻譯
    2016年8月19日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四「 無依行品三之二」:

    「於我法中而得出家。毀破禁戒樂營俗業。彼剎帝利乃至婆羅門等。恭敬供養貪利求財有言無行。傳書送印通信往來商賈販易。好習外典種殖營農藏貯寶物。守護園宅妻妾男女。習行符印咒術使鬼。占相吉凶合和湯藥療病求財以自活命。貪著飲食衣服寶飾。勤營俗務毀犯尸羅。行諸惡法貝音狗行。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

    佛陀早已預測,未法時期將出現有政治勢力的人,將惡律取代戒律,擾亂佛法:

    「善男子。於未來世此佛土中有諸眾生。煩惱熾盛習諸惡行。愚癡佷戾難可化導。謂剎帝利旃荼羅。宰官旃荼羅。居士旃荼羅。長者旃荼羅。沙門旃荼羅。婆羅門旃荼羅。如是等人善根微少無有信心。諂曲愚癡懷聰明慢。離善知識言無真實。不能隨順善知識語。常行誹謗毀呰罵詈於諸正法。猶豫倒見不見不畏後世苦果。常樂習近諸惡律儀。好行殺生乃至邪見。欺誑世間自他俱損。是剎帝利旃荼羅。乃至婆羅門旃荼羅壞亂我法」

    惡勢力人物,會迫害正法僧人,吹捧邪師:

    「彼剎帝利旃荼羅乃至婆羅門旃荼羅。愛樂親近恭敬供養聽受言教。此破戒者。於剎帝利旃荼羅乃至婆羅門旃荼羅。亦樂親近恭敬供養聽受言教。若見有人於我法中得出家已具戒富德精進修行學無學行乃至證得最後極果。彼剎帝利旃荼羅。乃至婆羅門旃荼羅反生憎嫉。不樂親近恭敬供養聽受言教。」

    什麼人是沒有資格檢舉僧人犯戒的?有如下十種:

    「何等為十。一者諸餘外道呵舉苾芻。二者不持禁戒在家白衣呵舉苾芻。三者造無間罪呵舉苾芻。四者誹謗正法呵舉苾芻。五者毀呰賢聖呵舉苾芻。六者癡狂心亂呵舉苾芻。七者痛惱所纏呵舉苾芻。八者四方僧淨人呵舉苾芻。九者守園林人呵舉苾芻。十者被罰苾芻呵舉苾芻。如是十種非法。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

    在家居士屬於第二類:不持禁戒在家白衣呵舉苾芻。須注意的是,這只針對「不持禁戒」的居士。如果是持五戒、十戒或菩薩戒者,不在限制之列。

    舉報僧人犯戒的程序,是由合資格者向長老報告。長老會向被投訴的僧人查明,如屬實而涉事輕微,可幫助對方懺悔改過,犯下根本大戒(如懷孕)則勸令離開僧團。經文如下:

    「復次優波離。若有苾芻。毀犯禁戒與僧共住。於僧眾中有餘苾芻。軌則所行皆悉具足。一切五德無不圓滿。應從坐起整理衣服恭敬頂禮苾芻僧足便至破戒惡苾芻前求聽舉罪作如是言。長老憶念。我今欲舉長老所犯。以實非虛妄。應時不非時。軟語非麤獷。慈心不瞋恚。利益非損減。為令如來法眼法燈久熾盛故。長老聽者。我當如法舉長老罪。彼若聽者。便應如法如實舉之。彼若不聽。復應頂禮上座僧足恭敬白言。如是苾芻犯如是事。我依五法如實舉之。時僧眾中上坐苾芻。應審觀察能舉所舉及所犯事虛實輕重。依毘奈耶及素怛纜方便撿問慰喻呵責以七種法如應滅除。若犯重罪應重治罰。若犯中罪應中治罰。若犯輕罪應輕治罰。令其慚愧懺悔所犯」。

    長老接獲投訴,可依照情況作出處理,包括教導及懲罰,嚴重者可革除僧籍。假如僧人十分富有,或有「惡勢力」支持,那又如何處理?辦法是去報官:

    「若實有過惡行苾芻恃白衣力或財寶力或多聞力或詞辯力或弟子力以如是等諸勢力故。凌拒僧眾。上坐苾芻持素怛纜及毘奈耶.摩怛理迦者如法教誨皆不承順。如是苾芻云何治罰。佛言。優波離。上座苾芻持三藏者。應和僧眾遣使告白國王大臣令助威力然後如實依法治罰。」

    到了報官的階段,僧團就是得協助官方調查,按照世俗法治罪。由此可見,僧團長老不可以用「怕煩惱」作為理由,袖手旁觀。

    「惡僧」背後,若有官府撐腰,那又如何處理?答案是,由僧人合眾之力,將之趕出寺院:

    「世尊。若彼有過惡行苾芻。以財寶力或多聞力或詞辯力。或以種種巧方便力。令彼國王大臣歡喜皆住破戒非法朋中。容縱如是惡苾芻罪。不聽如實依法治罰。爾時僧眾應當云何。佛言。優波離。若彼苾芻行無依行。於僧眾中麤重罪相未彰露者。是時僧眾應權捨置。若苾彼芻行無依行。於僧眾中麤重罪相已彰露者。是時僧眾應共和合依法驅擯令出佛法。優波離。譬如鷰麥在麥田中。牙莖枝葉與麥相似穢雜淨麥。乃至彼草其穗未出。是時農夫應權捨置。穗既出已是時農夫恐穢淨麥并根剪拔棄於田外。行無依行破戒苾芻亦復如是。恃白衣等種種勢力。住於僧中威儀形相與僧相似穢雜清眾。乃至善神未相覺發於僧眾中麤重罪相未彰露者。是時僧眾應權捨置。若諸善神已相覺發於僧眾中麤重罪相已彰露者。是時僧眾應共和合。依法驅擯令出佛法。」

    若然是合眾之力仍鬥不過惡僧,那麼如法的僧人,必須搬走,免得與「死屍」共住:

    「譬如大海不宿死尸。我聲聞僧諸弟子眾亦復如是。不與破戒惡行苾芻死尸共住。時優波離復白佛言。世尊。若彼破戒惡行苾芻。僧眾和合共驅擯已。彼惡苾芻。以財寶力或多聞力或詞辯力或以種種巧方便力。令彼國王大臣歡喜。皆住破戒非法朋中。以威勢力凌逼僧眾還令如是破戒苾芻與僧共住。爾時僧眾當復云何。佛言。優波離。爾時僧中有能悔愧持戒苾芻。為護戒故不應瞋罵破戒苾芻。但應告白國王大臣。或恐凌逼而不告白。應捨本居別往餘處」。

    Youtube:https://youtu.be/DqG97pING58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三冊 No. 411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CBETA電子佛典
    http://www.siddham.org/yu…/sutra/sutra_earth411_content.html

    翁靜晶
    www.facebook.com/MaryJeanReimerLau

    劉家良
    www.facebook.com/sifuforever

    寬賜良緣
    www.facebook.com/wisdombravefate

    劉家良導演慈善基金
    www.facebook.com/laukarleung

    劉萬儀 REBEL GIRL
    https://www.facebook.com/RebelGirlHK

    劉萬儀 Jeanne Lau
    https://www.facebook.com/jeannelauofficial

    金濤博藏
    Unique Vintage Antiques
    民俗文獻收藏博物館
    Vintage Live Museum
    www.moneywave.com.hk
    www.facebook.com/mawanhouses

    佛門警訊 Buddhist Alert ( International )

    請分享香港,澳門,中國大陸及世界各地有違佛門戒律的警醒
    Please share all stories around the world about Fake ( or Fraudulent ) Buddhist monks and nuns and relevant news, etc.

    We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dhist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