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 #聚焦印度 #WSJ #華爾街日報 #indiatoday
今天還是想談一下印度。
這是一張殘酷的雜誌封面:排隊的屍體,但這卻是真實的世界。
現在也是我們抗疫的時刻,對於這個強大又致命的隱形敵人(病毒),我們必須小心謹慎,除了口罩戴好戴滿,也必須知道,世界發生了甚麼事。
因此,我想分享...
#新冠肺炎 #聚焦印度 #WSJ #華爾街日報 #indiatoday
今天還是想談一下印度。
這是一張殘酷的雜誌封面:排隊的屍體,但這卻是真實的世界。
現在也是我們抗疫的時刻,對於這個強大又致命的隱形敵人(病毒),我們必須小心謹慎,除了口罩戴好戴滿,也必須知道,世界發生了甚麼事。
因此,我想分享這兩篇報導,一個是國際媒體:WSJ華爾街日報的觀察分析,一個是印度當地的新聞雜誌India Today.
#失敗的國家covid2.0 #Thefailedstate
#印度的新冠疫情是如何失控的? 給了世界何種警醒?
印度,曾經也是抗疫的模範生,就在五個月前,今年1月28日,總理Modi莫迪,還向世界經濟論壇自豪地宣布:“一個人口占世界人口18%的國家有效控制了新冠病毒,使人類和整個世界免於重大不幸。”
的確,WSJ整理了過去一整年的資料,但如果把時間到回一年前,2020年初,全世界就像是熱燒的紅線,但擁有超過13億人的印度,卻相對安全許多(藍色曲線)。
為什麼? 因為在2020年3月24日,莫迪對全國發出了為期十周的封城令,(go under complete lockdown)。
造訪過印度的人,或許都會跟我有同樣的感覺,雖然街上凌亂不堪,嘈雜聲不斷,但是,對於政府的禁令,全民都買單,首都新德里在第二天(2020.03.25),冷清的不像是一個世界第二多人口的國家。
因此,在去年2020年,跟美國相比,甚至全球,印度實在是一個防疫模範生。
今年,2021年初時,印度確診人數幾近於零,人民的生活,也開始回到正常,聚餐.逛街.看球賽,三個月前,2021年二月,當美國和英國,正迎戰又一波疫情高峰時,印度還是很太平。
總理莫迪又出現了,他說:印度,是成功抗疫而且拯救多數人民的國家!
我相信,任何一個印度人,都會覺得身在印度,與有榮焉。
但,#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聖經.箴言)
接下來,四月份大型的政治集會一場接一場(因為快要選舉),甚至有高達千萬人聚集的宗教活動。
4月21日,全國單日確診人數突破31萬,五月破了40萬。
倒底是哪裡出錯了? 為什麼短短三個月,成功的抗疫天堂,成了如今的殘酷地獄?
公衛專家提出了幾點原因:
第一, 人民開始鬆懈了…人群中,多數的人都拿掉了口罩。而且大型的群聚。
包括政治活動。4月10日,莫迪在造勢活動上甚至說:集會群眾多的前所未見…顯然 相當自豪。但看看4月17日的單日確診人數已經開始走高。
第二,疫苗短缺。#誰該被責怪? #到底做了甚麼
印度當地媒體India Today在封面上問了這兩個問題,內文裡更毫不留情地痛批莫迪,讓印度人就像蒼蠅一樣死去:因為醫院病床,毒品,氧氣瓶,救護車,靈車,甚至是一個將死者埋葬的地方,全都短缺….。
身為一個全球最大疫苗生產製造國,從1月開始,印度與英國合作,並同時自主研發新冠疫苗,更開始向數十個國家承諾並實際交送疫苗。BBC駐印度的記者說,這被看作疫苗外交,受到一些國際讚譽。印度媒體還將總理莫迪捧為「疫苗大師」。
但是印度境內接種新冠疫苗的速度卻步履蹣跚。2021年1月中旬開始接種疫苗,到5月下旬已接種了大約1.86億劑疫苗。按人口比例接種率僅3%。
India Today寫到: “2020年,儘管美國總統川普對於新冠病毒仍持懷疑態度,但他還是下令訂購6.5億種疫苗,為3.3億人口提供疫苗。但印度卻僅為13億人口購買了3.7億種疫苗….”。
對於曾經造訪過這個文明古國的我來說,心中無限哀戚。
如果看過”聚焦印度”,就會知道,印度城市有多擁擠,更不用說貧民窟,民生物資平日都短缺了,何況是疫情來襲?
而同為人類,當死後,連一個埋葬的地方都沒有,這是國家制度崩潰下的最大悲劇…
最後,引述India Today,送給所有地球上的人類:
「在與這個微型敵人的戰鬥中,警惕和準備,永遠是我們的主要武器。」
“Vigilance and preparedness were always going to be our primary weapons in the battle against this microscopic enemy.”
#在家防疫請看聚焦全世界 #天堂與地獄 #聚焦印度 #covid_19 #india #earthfocus_taiwan #documentary #tvhost #tvpresenter #tvanchor
世界宗教人口比例2021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譚新強:下屆特首必須設KPI
文章日期:2021年5月28日
【明報專訊】近日香港疫情稍有改善,再次多了朋友聚會。有些是新朋友,有些是很久沒見的老朋友,可能湊巧,大多都非常關心香港和中國內地的發展,其中不少人熱心服務社會,身兼人大代表或全國政協等要職。在下能力有限,回饋社會的唯一方法只是每周寫寫文章,在YouTube頻道上講講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承蒙錯愛,發現原來不少新舊朋友都有留意我的文章和視頻,頗有興趣跟我討論本港政經局勢。
我要首先再次聲明,我是一個毫無慚愧、毫不退縮,非常支持世界大同的「地球人」,極度反對過分的國家主義,因為很容易演變成非常危險的民粹和種族主義,假如美國再走極端一點,連核戰的風險都在上升!
我當然也是個地道香港人,熱愛香港和中國內地。但我早已解釋過,真正香港人必須保持過客心態(但內地人就不應有過客心態,未來有機會再討論)。從開埠之初的英國毒販,到解放後來到這裏的上海資本家,至近年才抵埗的內地商人,心態都一樣,「暫住」香港的原因包括逃避內地某年代的混亂,同時享受香港的中轉港(entrepot)地位兼低稅制。
香港尚算是個賺錢的好地方,有山有水,遠觀風景算不錯;但講真話,氣候潮濕炎熱,地小人多,衛生環境一向偏差;城市規劃和建設不止差,簡直頗為混亂和醜陋。英國人素以園藝(gardening)見稱,其他從前屬土如悉尼、温哥華和新加坡等,大都留下漂亮的植物公園,但不知為何,「green thumb」竟在港失效,留下的維園和「兵頭花園」(香港動植物公園)等,只充滿石屎,雜混花草一堆,草地更不准踐踏,令人搖頭嘆息!
發展小量郊野公園 能提供大量住屋土地
你可能會反駁,香港不是有西貢、大嶼山、八仙嶺等多個非常漂亮的郊野公園嗎?對,香港確擁有瘋狂不合比例之大的郊野公園,佔去了近40%面積,但這只因殖民地年代的港英政府,自私地亦聰明地知道香港,尤其新界只是「borrowed place, borrowed time」,所以根本毋須太着意發展,加上多位港督(尤其麥理浩)酷愛行山,所以就從1976年起,為市民提供此「福利」,劃出這些受法律保護的郊野公園,但亦從此埋下一個鼓吹不人道高地價政策的計時炸彈。到了今天,誰不知道只需撥出小量郊野公園地方,不到10%,已足夠提供大量住屋土地,何需甚麼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和令到香港更醜陋的「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已不止一次有外國朋友,在帶他們到山頂觀賞「美麗」的維港景色時,問我此「狹窄河道」的名字是什麼,我當堂臉紅耳赤,無以為對)?
反而現在流行講的自由、民主、法治等所謂「核心價值」,都是近年的較新產物── 包括「核心價值」,這個空泛和主觀,頗令人討厭的新詞語(集體回憶是另一個令我反感的詞彙)。我贊成這些概念都有一定用途,但這些都是相對和動態式的價值觀,而絕非什麼宗教式、永恒和絕對的崇高理想。如果過度沉迷,就會本末倒置,錯誤以為某種政治和法律制度就是終極目的,忘記了其實這些都只應是手段,目的應為改善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美好生活和快樂,而能夠幫助社會達到這些目的的制度可能不止一種。
真正香港人永遠保持高度警覺,盡力裝備好自己,為所有可能性做好準備。對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固然有感情,但不會過度沉迷,更不會整天怨天尤人,把一切人生不如意的十之八九,全都賴作政府、社會、甚至父母的錯!我有些「正常人」朋友,都偏見懼怕內地食材,堅持只買本地豬肉、蔬菜,甚至連豉油都願意花200元買小小一支「頤和園醬油」!可能因為我不是食家,不懂欣賞,對我來說,李錦記,甚至珠江橋牌也不錯(過去更曾買過海天的股票,經驗良好)。
眨眼已到年中,距離年底的立法會選舉已不遠,明年3月亦將舉行下屆特首選舉。近日跟朋友聊天,難免談到選舉事宜,眾說紛紜,提出來的可能候選人多達十位以上,被認為較有機會的都有最少三四位之多。有些朋友支持A君,另外一些朋友就支持B君,極力反對A君,但支持A君的又認為B君是不合適人選;原來C君的粉絲也不少,但能否得到中央信任就不知曉了!
不同朋友們都問我兩個問題:我認為哪一位最合適當下屆特首,以及誰會最後勝出。我對本地政治認識膚淺(坦白講興趣也不大),且為時尚早,所以暫且不作公開討論。但我有數個頗重要觀察。
改善選舉制度 先釐清「香港人」定義
我過去已指出過,我不認為《基本法》是完美的法律。為何當年起草時,不把極重要的《國安法》寫進去?我相信當時有他們的理由,但從過去數年香港的亂狀,就知道此疏忽的後果有多嚴重!現在總算中央替香港立了《國安法》,對重新安定社會,成效立竿見影。同樣地,《基本法》模糊承諾普選,即使認為不可能在1997年馬上落實,但最少應訂下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如果有的話,相信可避免不少社會衝突。最近中央亦啟動「優化」香港選舉制度計劃。我贊同確有改善選舉制度的迫切需要,但我認為現在做法恍如西醫開的猛烈「特效藥」,我較支持中醫的固本清源溫和藥方,應先搞清楚所謂「香港人」的定義。我已多次提出過此觀點,近日更跟一些《基本法》專家討論過,他們都贊成香港混淆了工作證、永久居留權和《國籍法》,容許非中國籍人士擁有投票權甚至參選權,是十九世紀不平等條約留下來的遺物,既不合理且世間少有!但有些人仍認為這是香港特色,顯示香港的開放和包容。我的看法是彌補此漏洞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一來是原則問題,鴉片戰爭至今已約180年,怎可再容許如此充滿不公和暗藏種族主義(主要只有「高貴」歐美人士享此特權,外傭沒有)的制度維持下去?
我建議讓擁有多重國籍人士(我認為應重新承認BNO,因如果不承認,或將製造無國籍人士,非中國所願見),在下次投票前作最後一次選擇,他們是否「中國人」,如果承認就有權投票,如果不承認,他們不應有投票權,但仍可保留居留權。我這個建議非常合理,幾乎沒有人反對。此舉不止消除鴉片戰爭留下來的不平等痕迹,亦必有助止暴制亂。因為不少人極度矛盾,既不承認是中國人,非常反對政府,但仍然投票,甚或積極參與暴動。如這些人正式否認自己是中國人,失去投票權,他們就會知道居住在香港的身分只是「客人」,自然不會採取暴力行動。即如在上海、東京、紐約和迪拜等地,亦有大量外國僑民,他們也會有不滿,但極少會訴諸暴力,因為他們都知道自己只是「客人」,如不滿,可選擇離開。如參與暴動,則必被視為外國入侵或間諜滲透,後果堪虞。
朋友們雖支持不同人做特首,但他們跟我都贊同一點,必須為未來特首訂下真正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績效指標),應包括經濟、就業、民生、房屋、環保、民意等等指標。施政報告不可以只是不負責任的空談和願景,必須如中央和內地各地方政府的5年計劃一樣,寫得出一定要做得到!
本來今天打算寫一些下屆政府必須完成的任務,但今早見到雷鼎鳴教授的一篇文章〈香港要解決的十大問題〉,其中大部分都正是我想提出的,包括房屋、教育、政府、議會等,尤其認同的是關於聯繫匯率問題,實需未雨綢繆,做好各主動和被動反應計劃。
需研究2047年後一國兩制存續否
除雷教授的10個好建議外,我想再加4點:
(1)疫情擾攘世界已近一年半,連疫苗都已面世近半年。整體香港治疫成績其實不錯,但市民接種疫苗速度絕不理想,部分因此原因而尚未能爭取到和內地和澳門通關,亦不能再繼續縮短從外地抵港的隔離期。如到明年仍未能逐步跟世界各地恢復交通往來,那麼香港怎可再自稱為中國通往國際的大門?香港政府必須找出鼓勵市民加速接種的方法,更當然不應浪費得來不易的珍貴疫苗!
(2)下屆特首任期從2022年至2027年,屆滿時已是香港回歸30年,距離2047年只有20年。我支持一國兩制,但更明白政經局勢是不斷演變的,應否在2047年後繼續,是個需要仔細研究和討論的問題。為免因此不確定性而阻礙香港和內地發展,我認為必須在未來5年內作出決定。
(3)在一國兩制下,內地和香港仍保留着對人、對企業的各種關卡,嚴重影響人才和資金的效率。而且兩個方向的流動性是非常不對稱的。以非常重要的金融業為例,過去10年,內地來到香港開業的銀行、保險、證券和資產管理公司等等,多達數百家,來自內地的金融界從業員更上萬計。反過來,成功回內地發展的香港金融機構,寥寥可數。香港是中國一部分,即使在一國兩制下,不止在大灣區,在全國,香港人和企業也應得到所謂「國民待遇」!
試想,香港彈丸之地,如人才、企業和資金,繼續只可幾乎單向流入香港,情况其實非常危險,很容易「谷爆」香港樓市和金融業,年輕人對未來更感渺茫,不滿情緒,可想而知。
港人港企在全國應享「國民待遇」
(4)股市可升可跌,更非實體經濟的準確指標,這些道理我當然明白。但過去2十多年,中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製造了大批富豪,但為何中港股巿表現長期不濟,確是一個不易解釋的重要謎團。
大家可以批評美國經濟太過金融化和泡沫化,過去30年,低下50%人口生活水平不升反降,貧富懸殊日益嚴重。加上美國窮兵黷武,每年國防支出超過7000億美元,過去20年,花了5萬億美元在所謂反恐戰爭上。有人計算過,如減少軍事開支,改為用作扶貧,每人可獲分3萬美元。但請不要錯誤以為因此美國低下層人士就不支持國家開戰,其實這些人是最支持打仗和特朗普的,亦愚蠢和殘忍地因美國到處侵略而驕傲!同樣地,即使股市上升對他們沒甚好處,全美國人民都以此為傲!
一國兩制內含不少矛盾,內地奉行社會主義,香港則實行資本主義。而資本主義所追求的是盡量高的資本回報,如得不到,當然失望。我知道特首能做到的事情很少,絕不包括一個健康和像美股般的漫長牛市。不過,如能做到,定必大利香港發展,對內地亦當然有好處。更重要的是,香港人亦定必為中國經濟和股市的成功發展而感到自豪!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22139403664&issue=20210528
世界宗教人口比例2021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冠肺炎 #聚焦印度 #WSJ #華爾街日報 #indiatoday
今天還是想談一下印度。
這是一張殘酷的雜誌封面:排隊的屍體,但這卻是真實的世界。
現在也是我們抗疫的時刻,對於這個強大又致命的隱形敵人(病毒),我們必須小心謹慎,除了口罩戴好戴滿,也必須知道,世界發生了甚麼事。
因此,我想分享這兩篇報導,一個是國際媒體:WSJ華爾街日報的觀察分析,一個是印度當地的新聞雜誌India Today.
#失敗的國家covid2.0 #Thefailedstate
#印度的新冠疫情是如何失控的? 給了世界何種警醒?
印度,曾經也是抗疫的模範生,就在五個月前,今年1月28日,總理Modi莫迪,還向世界經濟論壇自豪地宣布:“一個人口占世界人口18%的國家有效控制了新冠病毒,使人類和整個世界免於重大不幸。”
的確,WSJ整理了過去一整年的資料,但如果把時間到回一年前,2020年初,全世界就像是熱燒的紅線,但擁有超過13億人的印度,卻相對安全許多(藍色曲線)。
為什麼? 因為在2020年3月24日,莫迪對全國發出了為期十周的封城令,(go under complete lockdown)。
造訪過印度的人,或許都會跟我有同樣的感覺,雖然街上凌亂不堪,嘈雜聲不斷,但是,對於政府的禁令,全民都買單,首都新德里在第二天(2020.03.25),冷清的不像是一個世界第二多人口的國家。
因此,在去年2020年,跟美國相比,甚至全球,印度實在是一個防疫模範生。
今年,2021年初時,印度確診人數幾近於零,人民的生活,也開始回到正常,聚餐.逛街.看球賽,三個月前,2021年二月,當美國和英國,正迎戰又一波疫情高峰時,印度還是很太平。
總理莫迪又出現了,他說:印度,是成功抗疫而且拯救多數人民的國家!
我相信,任何一個印度人,都會覺得身在印度,與有榮焉。
但,#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聖經.箴言)
接下來,四月份大型的政治集會一場接一場(因為快要選舉),甚至有高達千萬人聚集的宗教活動。
4月21日,全國單日確診人數突破31萬,五月破了40萬。
倒底是哪裡出錯了? 為什麼短短三個月,成功的抗疫天堂,成了如今的殘酷地獄?
公衛專家提出了幾點原因:
第一, 人民開始鬆懈了…人群中,多數的人都拿掉了口罩。而且大型的群聚。
包括政治活動。4月10日,莫迪在造勢活動上甚至說:集會群眾多的前所未見…顯然 相當自豪。但看看4月17日的單日確診人數已經開始走高。
第二,疫苗短缺。#誰該被責怪? #到底做了甚麼
印度當地媒體India Today在封面上問了這兩個問題,內文裡更毫不留情地痛批莫迪,讓印度人就像蒼蠅一樣死去:因為醫院病床,毒品,氧氣瓶,救護車,靈車,甚至是一個將死者埋葬的地方,全都短缺….。
身為一個全球最大疫苗生產製造國,從1月開始,印度與英國合作,並同時自主研發新冠疫苗,更開始向數十個國家承諾並實際交送疫苗。BBC駐印度的記者說,這被看作疫苗外交,受到一些國際讚譽。印度媒體還將總理莫迪捧為「疫苗大師」。
但是印度境內接種新冠疫苗的速度卻步履蹣跚。2021年1月中旬開始接種疫苗,到5月下旬已接種了大約1.86億劑疫苗。按人口比例接種率僅3%。
India Today寫到: “2020年,儘管美國總統川普對於新冠病毒仍持懷疑態度,但他還是下令訂購6.5億種疫苗,為3.3億人口提供疫苗。但印度卻僅為13億人口購買了3.7億種疫苗….”。
對於曾經造訪過這個文明古國的我來說,心中無限哀戚。
如果看過”聚焦印度”,就會知道,印度城市有多擁擠,更不用說貧民窟,民生物資平日都短缺了,何況是疫情來襲?
而同為人類,當死後,連一個埋葬的地方都沒有,這是國家制度崩潰下的最大悲劇…
最後,引述India Today,送給所有地球上的人類:
「在與這個微型敵人的戰鬥中,警惕和準備,永遠是我們的主要武器。」
“Vigilance and preparedness were always going to be our primary weapons in the battle against this microscopic enemy.”
#在家防疫請看聚焦全世界 #天堂與地獄 #聚焦印度
世界宗教人口比例2021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全球疫情、疫苗總整理》(東大寺狗沙發上主播)
A:篩檢及疫情
* *【芬蘭開發冠病快檢 10分鐘內可知結果】
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冠狀病毒快速檢測技術,可在10分鐘內獲得檢測結果,與需耗時數小時的核酸檢測相比,效率更高。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發佈聲明說,這種基於病毒抗原的檢測技術可應用於快速診斷冠狀病毒感染以及其他類型呼吸道感染。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美國《微生物學》網路雜誌上。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10521-1148299
* NHK20+NHK11 日本疫情。日本政府預告,將通過使用莫德納& AZ疫苗,不過AZ有引起極少數血栓病例疑慮,暫時不會即刻開放集體施打。/沖繩預計5月23日-6月20日會進入緊急狀態。/東京進行全面病毒篩檢,一個月新增案例因此爆增45%,並且東京出現零星的印度變種病毒。早稻田大學已加入成立設置篩檢站,主要匡出無症狀感染者。
* 港復課條件。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稱,港大研究發現,青少年接種首針復必泰(BNT疫苗)後,只有輕微副作用。他認為,日後若一間學校疫苗接種率達七成,學校可全面復課,已施打兩劑疫苗完成的學生亦,毋須戴口罩。
*中國大陸廣州荔灣區有一宗新冠疑似陽性個案,現正在醫院隔離觀察。7名密切接觸者已被隔離,核酸檢測結果全部陰性。—TVB
* 中國大陸遼寧營口19日檢測結果,一名冷鏈食品工人確診,此人為此前一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遼寧營口啟動第三輪百萬人核酸檢測採樣完成。—東方衛視
*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記者會,專家吳尊友表示,近期無本土傳播病例,聚集性疫情病來自境外感染的人或物品居多,溯源工作正在進行,安徽與遼寧基因序列相同,屬同一傳播鏈上,無症狀者需長時間密切接觸才會造成傳播,這類接觸常是同一家庭或共同工作空間的勞動者。
*中國各地累計接種國產新冠疫苗4億4951萬劑次。—東方衛視
* 美疫情好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MQRz9olfHo
去年6月以來,單日新增確診首度降到3萬以下,多州提供樂透鼓勵民眾打疫苗。—-ABC電視台
* 印度新冠疫情失控給世界的啟示
印度近期的新冠危機導致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飆升,並屢創紀錄。《華爾街日報》梳理了導致這一危機的一系列事件:總理過早地宣佈戰勝疫情,隨後政黨舉行政治集會,人們參加大規模體育和宗教活動;此外,印度的人口十分年輕,因此早前就可能存在大量無症狀感染者,而檢測工作不夠全面;最後,新的病毒變體出現使感染加速蔓延。視頻分析說,這些教訓告訴世界其他開始放鬆的國家,新冠疫情遠未結束。
https://www.wsj.com/video/china/0BC4919D-5395-4177-AD29-96BF1AF7B248.html
* 新冠病毒大流行仍然持續,巴西醫護人員說,這波感染的以年輕患者居多。—路透社
* 巴西製藥商周四表示,已經完成了第一批具有俄羅斯有效成分和技術的衛星五號新冠疫苗生產,將出口到南美洲的鄰國,因為巴西本身並未批准俄國疫苗用於國內。—路透社
B:疫苗:
*【全球疫苗爭奪戰中的局外人:蒙古】
在大多數國家仍在爭搶新冠疫苗的時候,蒙古已經擁有為整個國家的成年人口接種的劑量。對一個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勝利。往日在中俄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夾生的陰影變成了優勢,利用兩個疫苗生產國的全球野心,蒙古得以像更富裕的國家那樣迅速搶購疫苗。如今,該國甚至敢向公民承諾“一個沒有新冠病毒的夏天”。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20/business/coronavirus-vaccine-mongolia.html—紐約時報
* 德國生技公司BNT執行長表示,該疫苗兩劑針對印度變種病毒的有效力可達75%。—路透
*美國 誘打疫苗。美國疫苗施打率大降,目前速度比四月高峰時下滑46%。俄亥俄州祭出百萬獎金後,施打疫苗人數28%,所以用獎金引誘非常有用。—CNN
*紐約市準備解除過去一年封鎖措施,在Penn Station , Grand Central 等車站,以送火車票,免費地鐵票,吸引民眾施打疫苗。
https://youtu.be/--xsaT5rd2o
* 佛奇表示如果7月達成拜登設下的7成成人打完一劑的目標,就有機會保護社區。俄亥俄州提供樂透,施打者有機會贏得百萬美元或是獎學金後,施打率增加28%。馬里蘭州提供每天4萬元,持續40天,頭獎為40萬美金。紐約也有刮刮樂。—ABC電視台
* 日本橫濱市立大學教授山中竹春等人的研究顯示,即使感染過新冠病毒的原始毒株,在半年到一年後對變異毒株具有免疫力的人群比例也會減少。尤其是在無症狀及輕症患者中,無法防止再次感染或發病的可能性較高,該團隊認為即使感染過COVID-19 也需接種疫苗。—東方衛視
* 南韓疾病管理廳下屬國立保健研究院計畫向國內第一針接種阿斯利康疫苗的約500人,進行第二針接種輝瑞等其他疫苗的交叉接種臨床研究。韓國目前仍然禁止交叉接種疫苗。但德國和法國已決定分別針對60歲和55歲以下第一針接種阿斯利康疫苗的人群使用輝瑞或莫德納等基於mRNA技術研製的疫苗接種第二針。
*倫敦“有限空氣”數據分析公司(Airfinity)的數據顯示,截至上周,美國共生產了約3.33億劑新冠肺炎疫苗,但出口量僅約300萬劑,不到產量的百分之一,遠低於其他主要疫苗生產國。相比之下,中國出口了2.52億劑疫苗,占疫苗總產量的42%。歐盟出口疫苗1.11億劑,超過其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俄羅斯也出口了2700萬劑疫苗。此外,這家公司的統計數據還顯示,截至今年3月,英國的疫苗出口比例幾乎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