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世界三大另類醫學學派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世界三大另類醫學學派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世界三大另類醫學學派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世界三大另類醫學學派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原因|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使這一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諸子百家政治學術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社...

世界三大另類醫學學派 在 林凱鈞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6-15 12:15:52

【凱鈞的專家會客室】除了維持牙周健康,還能修飾臉型!齒顎矯正專家劉志彬醫師帶你深入了解美齒矯正的專業領域  健康整齊的牙齒不只讓人輕鬆的大啖美食,也是美麗的加分標準。但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骨頭與牙齒不斷改變,許多父母期盼孩子未來能擁有完美比例的臉型,以及錯過青春期的成年男女,都希望透過矯正...

  • 世界三大另類醫學學派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24 14:00:00
    有 404 人按讚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原因|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使這一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諸子百家政治學術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社會結構急遽變化,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兼併戰爭接連不斷,文化思想空前活躍。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現於這個時代,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和基礎。

    這個時期,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知識分子——「士」階層的出現和活躍。

    「士」階層是如何產生的呢?西周之時,學校都是官府的。《周禮》明確規定,「古者學在官府」。那時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學校的老師。章學誠先生說:「三代盛時,天廠之學.無不以吏為師,《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學備矣」。說的就是「學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著學校,學必須以官吏為老師,各種各樣的學問,都要向官府有關主管的官吏學習。比如,要學習法律,《周禮·地官》記載「受法於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學習法律。但是,並非任何人都可以進學校學習,只有王公貴族的子弟才有資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識的。周平王東遷,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現了「禮壞樂崩」的形勢。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諸侯國,有的則流落民間。「學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辦學蓬勃興起,入學條件西周時大力改變,像孔子所辦的私學提倡「有教無類」,教育的對象不分貴賤等級,只要學生送給他「束俯」(一串臘肉)作為學費,就可以了。這樣便大大擴大了受教育者的範圍,因而有學問的人多了起來。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士」。「士」的成分很複雜。他們分屬各個階級。「士」可以經人推薦而擔任官職。很多有經濟基礎的人棄農為士,而私人辦學的發達,提供了這一條件。

    「士」階層的活躍,和當時社會的「養士」之風的盛行,有密切的關係。春秋時代已經開始「養士」,而戰國時期更為盛行。各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加強自己的實力外,為了逐鹿中原,統一中國,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紛紛「養士」,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如春秋晚期,齊國的田常,早在齊景公時就施惠於「士」。每殺—頭牛,僅取「一豆(四升)肉」,其餘的都用來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僅取「二制」,即兩匹布帛,其餘的分給「士」做衣服穿。又如戰國初期的魏文侯草賢禮士,他周圍有一大批知識分子。戰國中期.齊威王、宣王之時,在都城臨淄西門外設謖下學宮,招探天下文人學士,在那裡講學和著書立說.議論朝政。後來的「四公子」,即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他們「養士」多達幾千人。戰國後期秦國的呂不韋,也有「食客三千」,多為有一技之長者,「士」中許多優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為卿相,如商鞅、吳起等,學術活動也受到鼓勵和資助。

    此外,當時諸侯各國致力於富國強兵,對學術研究採取寬鬆的政策也有密切的關係。特別是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對「士」往往都採取寬容的政策,允許學術自由。這就為「士」著書立說、發表個人的意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大大促進了戰國時期的思想解放。

    百家爭鳴的主要基地稷下學宮是最為典型的例證。

    戰國時代,由於齊國經濟發達、政治開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齊國君王給予士人的優厚物質待遇。吸引了當時幾乎所有的著名學派彙集稷下。而稷下學宮成為百家爭鳴的極其引人注目的學術場所。並使諸侯各國羨慕不已,紛紛效而仿之,幾乎無一例外,成為了當時的一種模式。

    稷下學宮的創建與興衰歷史,基本上與田齊政權共始終,隨著田齊的強弱而興衰。學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創建於田氏取代姜族,奪取齊國政權後的第二代國君齊桓公田午時期;發展於齊威王時期,興盛於齊宣王時期;中衰於齊憫王時期;中興於齊襄王時期;亡於齊王建,秦滅齊時。大約存在了150年,但對後世產生的深遠的影響直至今日。

    既然稷下學宮是田齊王朝興辦的,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乃是需要。田氏代齊以後,歷代君主無不發憤圖強,勵精圖治,圖謀稱雄諸侯。稷下學士則是為田齊君王們的政治需要,製造輿論、設計藍圖、擬定典章制度。客觀上也是適應田齊統治的政治需要。因此,稷下學宮首先是一個智囊團性質的機構。其次,就是炫耀國力,標榜尊賢至士,吸引人才。這就為學術交流、文化傳播、百家爭鳴創造了優越的政治環境。故稷下學宮又具有社科院的性質。

    「不治而議論」,是稷下學士的主要活動特點之一,這一特點體現了學官鮮明的政治性。「不治」,即「不任職」。雖有上大夫的頭銜但不但任實際職務。「議論」,就是議論時政、國事、治亂之策,為田齊統治者提供決策依據,以實現智囊團的功能。而他們的議論時政,是在寬鬆自由的政治氛圍內,對田齊統治者的政治活動提出批評意見和決策參考建議,沒有或者少有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的情況,所提意見及建議都是坦率的直言。

    同時,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學者利用齊國提供的良好的環境與條件,潛心研討,互相爭鳴,取長補短,豐富和發展了各自學派的學說.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大融合。這一時期產生了一大批不同學派的著作,有些著作在稷下得以豐富補充。即有黃老學派,也有儒家、法家、陰陽家等等。《漢書·藝文志》就記述了部分稷下先生的著作目錄。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學者薈萃稷下,往往是率領弟子門徒一併來的。稷下先生與各派著名學者在學宮傳道、授業、解惑,培養出了眾多的人才。比如荀子,15歲就到此學習,後來成為了稷下的學術大師。而孟子兩次入齊講學,時間長達三十年,被授予上卿。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齊宣王時稷下學宮有「數百千人」,其戶下不乏有成就者。對一些有成就的人才,往往被齊錄用為各級官吏,直接參與齊國的政治活動,《戰國策·齊策》對此有所記載。

    劉向《別錄》記載說;「齊有稷門,城門也。談說之士期會於稷下也。」這所說的就是指各派學者的定期學術例會。在例會上,各學派推薦出他們學派的代表,闡發學術觀點和政治主張.批駁與他們觀點不一致的學派。這實際就是為各學派提供學術交流與爭鳴的機會,以便更好地豐富、發展他們的學說,獲得政治上的重視。但他們爭鳴的議題非常廣泛,既有不同學術觀點的潔難,又有不同政治主張的闡發,也有對宇宙奧秘的思考。稷下學宮作為戰國百家爭鳴的主要園地,而這類學術報告例會則是百家爭鳴的集中體現。

    無論在戰國早期魏國的「西河之學」,或是戰國中期齊國的謖下學宮,還是戰國晚期呂不韋以三千門客編撰《呂氏春秋》,所實行的學術政策都是寬容的。各國對「士」給以十分優厚的待遇,而其中以齊國威王、宣王時期的謖下學宮尤為突出,是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百家爭鳴的發源地。田齊政權雖然倡導黃老之學,但對各家各派的學者並不排擠打擊而是兼容並包都受到禮遇。學者們可以自由講學、著書立說和隨意議論政事。比如儒家大師孟子與齊威王、宣王的政見是不同的,但在謖下學宮都受到重視,爵祿都是相當高的。齊宣王多次向盂子問政,甚至象齊伐燕這樣的重大決策,也向孟子徵求意見。後來終因為彼此政見不合,孟子離開齊國。但齊宣王還儘量輓留他,「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鐘」,即打算給孟子建造一座房,並資助其辦學。

    由於春秋戰國諸侯對「士」的寬容政策,允許其「合著留不合則去」。「士」就好像自由的鳥那樣,可以「擇木而梧」,從而促進了各國的人才流動。比如商鞅在魏沒有得到重用,聽說秦孝公「廣令國中求賢者」,於是西入秦,求見秦孝公,終於委以重任。又比如鄒衍本是齊國人,在謖下學宮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滿齊滔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為燕昭王之師。在齊襄王時,鄒衍又回到謖下學宮,並在齊王建時作為齊國使者出使趙國,而從未受到非議。又如吳起一生中曾在魯、魏、楚等國為官,每當遭到誣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春秋戰國這種待殊歷史環境,對諸於百家的形成和「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創建了良好的條件。

    在學術自由的環境中,謖下先生們敢於衝破舊傳統的思想束縛,敢於探求和創新的精神得到發揚,大大促進了學術的發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各種觀點紛然並存,各種針鋒相對的辯論時有發生,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景象。

    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概括起來是以下幾點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鬆的學術氛圍。

    其二,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閒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其三,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誌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其五,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此外,各個學派之間、同一學派的不同流派之間,既相互鬥爭又相互學習和借鑑。這也是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重要因素。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世界三大另類醫學學派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28 00:15:00
    有 850 人按讚

    六年前的舊文,六年過去了,問題仍然未解決⋯

    [是該離乳的時候了?]
    2012年5月Time magazine的封面引發熱烈的討論,但以負面攻擊居多。封面這位母親26歲,餵三歲的兒子。這位母親在她的部落格表示,孩子喝到六歲才離乳,也表示母乳哺育的媽媽在生活中要面對許多質疑已經夠辛苦了,這張封面照片卻引來更多的責難。為什麼?這期雜誌中以“Are you mom enough?”為題的文章,討論的是美國很多媽媽採行的比爾醫師親密育兒法,包括用揹巾一直把寶寶揹在身上、跟孩子同床而眠、母乳哺育到孩子自然離乳,是否是另一個極端?這位比爾醫師就是台灣很多媽媽們看的《親密育兒百科》的作者,在台灣,媽媽社群中也一直存在著「親密育兒派」與「百歲醫師派」兩種截然不同育兒方式的爭論。
    在英國,約莫一世紀前,一位很有影響力的醫師 Truby King,寫了一本Mothercraft in Great Britain,教導媽媽們如何當母親,書中建議母嬰分房睡且要照嚴格的時間表餵食與睡覺。在美國,John Watson醫師也全力支持與推廣此一論調,還加入心理學,認為這樣對小孩的身心健康來說是最正確的。Watson強調,晚上父母與小孩接觸越少越好,時間越短越好,如有需要,不要超過輕拍三下與額前一吻。之後陸續有許多所謂的專家,師承此一學派,加以發揚光大,甚至在媒體大力宣傳。當然也有一些學者提出相反的看法,然而這些聲音被淹沒了,父母被教導著如何順應時勢,訓練小孩,儘管他們內心本能與這些所謂正確的方法是完全相反的(Thomas W. Hale, 2007)。之後的科學研究當然也以這樣的基礎論調去研究,無怪乎研究結果更加強了這些觀念是正確的!在台灣,很多新手媽媽們看的育兒書《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中的丹瑪醫師,就是遵循這個典範的醫師。 在Truby King的那個時代,醫學生理學的發展,企圖用物理與化學公式,來解釋所有的生理現象。那個年代追求的,是科學帶來「秩序(order)」。這樣的過程中,寶寶被「客體化」或是「物化」,甚至變得「不可見」,變成弱勢中的弱勢。
    究竟該在何時離乳?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是寶寶出生後純母乳哺育約六個月,之後開始補充副食品,母奶繼續餵到2歲或2歲以上。離乳的時間不該是由媽媽與寶寶的生物性來決定的嗎?目前看來並不是!很長的一段時間,美國兒科醫師們的「黃金標準(rules of thumb)」有兩個,一個是寶寶出生體重的三倍,一個是與妊娠時間相同,這兩個標準大約都是一歲左右。以致於如果寶寶一歲後還在喝母奶,很多媽媽選擇隱藏起來不說,「入櫃哺乳(closet nursing)」,法律上認為這樣是一種兒童虐待,兒科醫師可以舉發,所以醫護人員都誤以為媽媽們聽從他們的建議在一歲前離乳。而法庭上許多監護權判給父親的理由,竟是母親沒在孩子該離乳的時間離乳,是個失職的母親,多麼讓人心碎!若從其他靈長類動物來推算,人類離乳的時間應該是2.5歲至7歲之間,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落差?近代科學發展有快到可以把人類這麼長時間演化的結果,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徹底改變嗎(Dettwyler, 1995)?
    我們如果再回到台灣的現況,純母乳哺育與持續哺乳的困難,讓許多孩子更早「離乳」,2001年產後第一個月總母乳哺育率雖有87.5%,純母乳哺育率為61.8%;到第六個月總哺育率為50.9%,純母乳哺育率為24.2%。也就是在寶寶還需要母乳時,媽媽就不餵了。這當中母親真正無法泌乳的生物因素實在不多,大多受限於其他因素。這幾年哺乳率的上升已經緩下來,到達一個瓶頸,認證制度也讓許多人怨聲載道,應該要繼續下去,還是認證制度也到了離乳期,應該結束了?

  • 世界三大另類醫學學派 在 Mr. Market 市場先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0-31 10:38:01
    有 855 人按讚


    學習投資時,你是否曾經覺得有些投資方法「總是看不懂」?
    許多人宣稱這些方法可以賺錢,
    但你總是想不通它的原理,或者使用起來效果總覺得比預想還差?

    今天市場先生跟你分享2個小故事。

    故事1. 神奇的生命之水

    在16世紀的歐洲,當時人們幾乎不分男女老幼都會喝酒,甚至把酒當成水一樣照三餐喝。

    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對嗎?

    那個時代水源並不乾淨,城市的水源常常都有嚴重的汙染,各種垃圾污物都是直接進入河水中,
    再加上那年代的歐洲並沒有燒開水的習慣與知識,人們發現喝水常常會肚子痛,甚至導致許多疾病,

    當時許多醫生都認為水喝多了是會死人的,
    而喝酒,就成了人們補充水分最好的方式。

    人們最常喝的包含啤酒與各種葡萄酒。
    當時的醫學曾經記載:
    「白蘭地是非常有效的藥物」
    「葡萄酒能緩解中風、癱瘓、癲癇等症狀」

    追究原因,
    其實只是因為由於酒中含有酒精的成分,有殺菌的功能,
    人們喝了有殺菌作用的酒精,病情沒有再加重,而後身體自然而然就好起來了。

    但對當時人們來說,他們只看到「喝酒就能讓許多病情好轉」的現象,
    因此當時的酒有另一個稱呼,叫做「生命之水」。

    一直到了19世紀之後,知識開始更加普及,人們開始更加注意城市環境衛生,東方的燒開水概念也傳入西方,
    酒類飲料才退下歷史舞台,轉變成休閒娛樂的飲料,

    曾經的生命之水,已經不再有任何神奇的魔法,
    到了今天,喝酒甚至被當成一種陋習。

    酒的故事到此告一段落,
    接下來,再看看另一個故事。

    -\-\-

    故事2. 神奇的投資方法

    在股市中,有許多種「投資技術」,
    雖然人們說不清楚它的邏輯,但卻有許多人在使用,並且有些人也因此賺到錢,
    例如:
    人們會認為某條平均線穿過某個位置就會上漲,某指標呈現某狀態就會下跌等等。

    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對嗎?

    在投資市場中,
    資訊看似透明,其實並不透明,
    大多數人很難取得有預測能力的領先資訊,還要常常堤防企業財務數據的作假,
    而即使深入研究企業、甚至拜訪公司,往往也很難真正預測企業未來的價值,
    投資的研究,對大多數人就變成一件門檻很高的事。

    然而有些人發現,
    如果完全不要管投資的實際內容,也不需要作太多研究,
    只單純去分析數據的趨勢變化,
    例如價格的趨勢性,或是企業財報數字成長的趨勢性,
    似乎也能因此賺到錢?

    許多人因為這樣而獲利,進而推廣分享自己的經驗方法,成為各種投資學派,
    於是我們常常會在網路或雜誌上看到這類說法:

    「某XX指標翻正後,就可以買進。」

    「價格突破某條線以後,就可以買進。」

    「盈餘呈現某種成長趨勢以後,就可以買進。」

    追究其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上漲100%的股票必然需要先上漲10%,因此任何指標只要能追蹤到突破上漲的股票,就不會錯過這類標的。
    同理,盈餘成長100%的公司,必然會經歷先成長10%的過程,所以只要跟隨趨勢,同樣不會錯過這些公司。
    市場也隨時保持震盪,因此有些方法預期大漲大跌會回歸平均,所以指標偏高賣、偏低買,就有機會抓到這些震盪的過程。

    只要用一些很簡單的指標數字或者畫幾條線,
    不用太在乎中間的邏輯,有些人就能因此賺到錢,
    因此這些方法,在這時代依然是許多人最主流的作法。

    -\-\-

    故事到這邊告一段落,
    你是否看出這兩個故事之間的關連呢?

    現代的人們對這些投資分析的看法,就像中世紀人們對酒的看法一樣,

    人們觀察到喝酒後病情會改善,就認為酒有治病的效果,以現代的知識看來,這是錯誤的因果關係偏誤,
    喝酒當然也不是包治百病,如果是病毒感染或其他更嚴重的病症,即使喝酒也不可能解決。

    同樣的,
    人們觀察到這些投資方法使用以後,雖然說不出中間邏輯,但有賺到錢,就認為它是正確的投資方法。
    然而這些投資方法同樣也不是包治百病,
    畢竟反過來想就知道,上漲10%的公司並不見得會上漲100%,而大漲或大跌以後當然有可能會回歸平均,但也有可能形成趨勢一路永遠不回頭,造成巨大虧損。

    有趣的是,人們即使不清楚中間的因果邏輯關係,依然可以作出結論,
    我們的基因中天生就會自動尋找因果關係,這幫助人們在充滿未知的世界中尋找出路,畢竟如果不是這樣,人類無法生存到今天。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有些投資方法你看不懂?

    許多人會誤以為是自己理解力不夠、專業知識不足,
    但更有可能的真相是:這些方法本來就沒有邏輯。

    沒有邏輯不代表它不會賺錢,相反的它有可能賺錢,
    同樣道理,它也有可能會虧損,而且虧損時你說不清楚原因。

    這就像中世紀那些把喝酒當成生病解藥的人一樣,
    最終有些人病好了,而有些人病沒有好,當時人們同樣無法解釋為什麼酒無法醫好另一群人。

    最後有人會想問:這些投資方法可以用嗎?

    我認為這就像是在問:酒可以喝嗎?

    酒當然可以喝,它可能有些正面的效果,也一定有一些副作用。
    如同今天我們對酒有了足夠正確的認識,就是一種娛樂性的飲料,喝太多或酗酒也會有害。

    投資方法也一樣,
    關鍵在於學習任何投資方法時,一定要知道方法背後「賺錢的理由」是什麼。
    舉例:
    長期被動分散投資股市的獲利來源是經濟成長與通貨膨漲,
    主動投資的獲利來源是你的看法與大多數人看法之間的落差,差異來源有些是資訊的時間差,有些是情緒導致不理性決策的判斷等等。

    如果使用這些投資方法,卻又搞不懂賺錢的理由,那跟中世紀的人靠喝酒來治百病,又有什麼不同呢?

    市場先生 2019.10

    #希望這故事對你有收穫
    #如果喜歡想多看的話請幫我留言喔
    #照片是羅馬的許願池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