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世新電視沒有訊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世新電視沒有訊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世新電視沒有訊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世新電視沒有訊號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271的網紅新聞人 黃旭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添芳夜談】2019/10/27 記者的專業不是禮貌,是打破沙鍋問到底,把真相找出來。不希望堵Bite 受訪者只是為了回應。 記者是最容易看見歷史,也最容易被歷史看見的人。很多記者因而忘了,看見歷史的目的,是要看見背後的人。 最近,立法院一些官員與記者之間的問答風波,引起討論。也曾經是火爆浪子...

  • 世新電視沒有訊號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0-29 15:02:31
    有 1 人按讚

    【添芳夜談】2019/10/27

    記者的專業不是禮貌,是打破沙鍋問到底,把真相找出來。不希望堵Bite 受訪者只是為了回應。

    記者是最容易看見歷史,也最容易被歷史看見的人。很多記者因而忘了,看見歷史的目的,是要看見背後的人。

    最近,立法院一些官員與記者之間的問答風波,引起討論。也曾經是火爆浪子的我,曾經多次與採訪對象、幕僚、隨扈、國安人員等,有一些火花,回頭看看這名曾在新北市服務的記者,在國會的採訪被官員伸出手指用力指著,自是百感交集。

    記者的專業不是禮貌,是詢問問題問到底,把真相找出來。

    今天深夜,就在剛剛,一位遠從美國洛杉磯的友人,傳來一個影音連結,內容提到「這個世新大學畢業生感言,讓台灣媒體羞恥」https://m.youtube.com/watch?feature=share&v=fMYL3o-Ckh0」

    其中,提到「媒體羞恥」的標題,更是令人觸目驚心。在畢業生致詞時提到的主軸是,新聞自由與監督,言論自由,並且抨擊馬來西亞新聞界對台灣的新聞界,抨擊製造所謂的「低俗新聞」。

    這是一個新聞大學的馬來西亞僑生的畢業生感言,對於台灣新聞市場的抨擊與期許。不過,在於這個107年畢業生影音連結的「媒體羞恥」(仿標題)為標題的致詞內容中,也提到許多省思。

    在抨擊媒體之際,「我們有認真對待社會課題嗎?」、「我們平常有在思考全球時事議題對我們所造成的影響嗎?」這些是畢業生致詞的內容。

    在這段去年(107年)的畢業生代表致詞中,有著驚聳的標題「|墮落的媒體與我們|」,但致詞內容也有省思,傳播管理學系畢業生周兆鴻提到:我們不希望以後在低俗媒體內容中,我們不希望追求沒有意義的新聞,希望追求有意義的議題,媒體的亂源中,不希望聽到「我世新畢業的」。

    是的,身為媒體人,我們都不希望在所謂的「媒體記者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負面印象中,被傳頌說:「你是**學校畢業的。」

    在所謂的「媒體感到羞恥」的聳動標題中,我們身為媒體人,當然該自我反省,但也期許閱聽大眾在媒體市場中,可以多給予鼓勵,不要劣幣驅良幣。

    回過頭來,說說這一名曾經是新北市的採訪夥伴同業,經歷過廣播、兩家平面報紙,也曾派駐在北京,在立法院的一席與官員採訪對話,被標題化為「對嗆」、甚至遭到同為媒體人的電視記者,以「北京口音」質疑身分並報導,無疑的是讓人難過與悲哀的 (落井下石? 或電視記者帶風向?)。

    這就是記者在如今的媒體市場,工作上的悲哀。

    在第一線的工作者,即使是兢兢業業,為所當為,也容易因為所服務的媒體而遭到貼標籤,這也是以往我自己曾有過的經驗。我曾經在前總統陳水扁在台北看守所絕食事件中、在前新北市長朱立倫首度參選時,於新聞事件的第一線記者,遭貼標籤,也讓我對於這些動輒喜歡不問是非、不看新聞內容就貼標籤的人(包括被採訪對象、包括所謂的網民、幕後鍵盤高手),深惡痛絕。

    現在的媒體第一線工作者,確實辛苦,尤其,平面媒體式微之際,閱聽大眾多以經常收視與接觸的電視媒體記者的表現、電視播出內容,作為對記者概括性的印象與批評。對於廣播、平面甚至獨立報導記者,有時候也不很公允。

    選舉接近,許多場合的助選、競選、造勢、在人少事情多的採訪環境中,需要記者身兼數職,甚至拍照、寫稿、寫即時、做短影音,或揹著很重的串連(或併聯)4G訊號的機器,現場傳播直播畫面。加上千里迢迢的交通,時間的壓迫,這真的是相當辛苦的工作。(就因為我們小時不讀書?--笑)

    話說,記者,本來就是第四權,代表人民監督政府。不過,台灣根本就被藍綠的意識型態綁架的狀態下,記者在夾縫中如何生存,也是一項課題、考驗智慧與勇氣。

    在這樣的環境下,記者要會問問題、要敢問問題、要問核心尖銳問題,確實不容易,有做到的同業都該給予鼓勵。我們當然也不希望,身為媒體記者堵Bite 受訪者只是為了「回應」。

    以下,借用2012年工商時報記者 周慧如小姐的一篇大作中的文字,敘述一下目前大家追求點閱率的評比下,新聞本質遭扭曲的現象。這篇文章七年前敘述的內容,如今依然適用。
    ------------------------------> ( 分隔線) <--------------------
    記者的量化指標該如何建立?固然可從記者的發稿字數、見報字數、見報標題大小、見報版序、點閱次數,「計算」記者的貢獻度,乃至記者的錯別字、新聞準確度、被漏新聞次數等,進行負面計分,但問題是,「質化指標」該如何建立?
     
    一篇好的報導可以揭發不公、可以臧否是非、可以感動人心、可以影響公共決策,一篇好的評論,更具有「一言興邦」的份量,我們如何評估其影響性?縱使贏得採訪對象、競爭對手與讀者的尊重,但這份成就感,卻未必能在量化指標中彰顯出來。(周慧如/記者,能被量化管理嗎?.• 2012-07-04 01:44 •工商時報)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老靈魂對話,新思維玩世
    花若盛開,舞蝶自來
    人若精彩,老天安排

    走過半世紀,觀察中思考
    #孤獨是朵蓮花 ,在一隅踽踽獨行
    若說:一輩子只做一事
    #善的漣漪如投石湖水,不斷擴散。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