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面前,香港的司法女妖應該切腹,馬道立應該想喊。
不是要串或者調侃早前名噪一時的「女權菠蘿雞」事件,如果是,我從來都不會掩飾,更無餘暇申報否認。我甚至願意相信,她們當中有些真的意願良好,只是無知。
但若真的關注女權、人權、公義,希望推動改變,我謙卑而真誠的推介紀錄片《RBG》,請看看歷史上有些...
在她面前,香港的司法女妖應該切腹,馬道立應該想喊。
不是要串或者調侃早前名噪一時的「女權菠蘿雞」事件,如果是,我從來都不會掩飾,更無餘暇申報否認。我甚至願意相信,她們當中有些真的意願良好,只是無知。
但若真的關注女權、人權、公義,希望推動改變,我謙卑而真誠的推介紀錄片《RBG》,請看看歷史上有些可敬的人,曾如何身體力行令世界進步。紀錄片談的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自由派大法官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的生平,這享年87、剛去世的瘦小老婆婆,是司法巨人,是文化圖騰,有份改寫人類的命運。
想誠懇地致敬,真心關注她重視的課題,自然該秉承她不慍不怒的溫潤本色,無需嘲弄。你看她每次說話,在聽證會在法庭在生活中,都冷靜、實在、理性、睿智,不亢不卑不火,篤定如一坐小泰山。是她早死的媽媽教落的:要像個淑女、而且要獨立。片首她解釋說,淑女於母親的意思是,做人處事不要受憤怒、妒忌、煩懣等情緒影響,既耗精力也浪費時間,"being a lady" meant being fiercely independent,在那時代想法非常前衛。
女人要「獨立,永遠。不管,感情還是金錢」,張愛玲也蒼涼地明白。
熱愛歌劇的RBG說,在她成長的歲月,她從沒見過任何一個交響樂團有一位女樂手。著名樂評家如《紐約時報》的Howard Taubman,發誓他單憑琴聲便能聽出在鋼琴前彈奏的是男是女。結果有人找他做了一個"blind- hearing"的實驗,「蒙眼試聽」下他錯到七彩。世上琴聲只有好與不好之分,沒有男女之別。
自此樂團面試,都垂簾試音,刪去了男女色相的先入偏見,純以音樂定高低,差不多一夜之間改變了整個音樂界的歷史。
RBG從來不控訴,不吶喊,不聲淚俱下,只溫文的,說出事實。如果這樣的事實都不能突顯不公平,還有話可說嗎?再聲嘶力竭亦徒然,"Reacting with anger or annoyance would not advance one 's ability to persuade"。
在美國,性別歧視曾是常態,曾經合該。父權之下,女性是次一等的性別,是男性的附屬。世界上,很來地方仍然如是。女性連讀書、考車牌、入場看球賽,都是罪。
1956年她入讀哈佛大學法律學院時,全班約500人得7名女學生。是事實。學院院長照例請女同學到他家作客晚宴,問「妳們為什麼讀法律,要做男人的工作?」是事實。她以最優異的一級成績畢業,找不到工作,律師行都說:我們不請女人的。不唯才是用,純以性別決定聘用與否,也是事實。
那些年,女人不能自己買樓,不能申請信用卡,沒有老公同意/簽署,她們是二等公民。
女人彈琴、女人做律師、女人有信用卡,近乎荒謬。你希望自己的姊妹、女兒、孫女,都繼續受到社會的綑綁和歧視,被定型看低,沒有獨立自主,才幹才華不被尊重嗎?
“I ask no favor for my sex, all I ask of our brethren is that they take their feet off our necks”,RBG引述爭取女性參政及投票權的Sarah Grimké的話,不求對女性特別優惠,但求老兄伸少兩腳。
RBG開始定下目標,專接有機會改變法律制度、衝擊偏頗性別價值、重新審視遊戲規則的官司來打,包括為男士爭取女性/媽媽才有的社會福利。喪偶的家庭主夫選擇全職照顧孩子,為什麼就沒有津貼資助,男人也是人,是事實。
她為女性爭取入讀軍校、入伍做空軍。因為是女性,體能及一切條件都合格,純粹因為性別非男而被拒諸門外,有違美國人人生而平等的憲法權益。
在男權主流主導的大氣候下,大半生逆風而戰,雖千萬人她反傳統矣。被圍攻、處弱勢、勝算低,敵眾我寡,仍然奮勇地當唐吉訶德,力戰不公義大風車。
這不懂得下班的幸運女人,嫁了個惜她愛她仰慕她的好男人,他喜歡女人有腦,讓她可以做自己,鼓勵她追求高遠的理想,永遠在她身邊,給不苟言笑的她送幽默、送愛、送暖。這任女人強大的男人,二人之間捱過了三次癌症的磨難,一次他的,兩次她的。
她的子女說,年少時他們家中有本筆記叫《媽媽笑了》,專門紀錄媽媽在家笑了的罕貴時刻,多是爸爸逗的,可見這名大法官就算回家了,仍是心繫江山社稷。同樣是成功律師的老公,娶雞隨雞,她有好工,他跟她搬,由人權律師到大法官,過省穿州以她為先,以她為榮。
她的孫女告訴RBG,她的法律學院同班同學中,男女比例如今是50/50了。我記得這位小婆婆判詞的以理服人,否決不公義論據的清晰俐落;她以84歲已佝僂的身軀,聽着歌劇強悍做gym時,身穿的衛衣寫着 “Super Diva”,好可愛。
這儘管是非常偏頗,明明只有歌頌膜拜,一味有功無過有褒無貶的巨人生平,我津津有味的看完。她留下的遺產太豐富可敬,永遠記着她說,"To make life a little better for people who are less fortunate than you"。
她讓世人見識了,溫柔堅定可以如此強大。
#RBG #唔係女權菠蘿雞
#係女權母雞
#瘦小婆婆是平權巨人
#佢做Gym件衫寫住SuperDiva
#勁可愛 #又型 #唔嬲唔盛睿智冷靜
#佢老公鍾意女人有腦 #都係奇人
不慍不火意思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味道故事:【火喉】
「老師,書裏的『三十而立』其實是什麼意思?」
「這句説話其實很有重量。大概就是説,人到了三十歲的時候,應該承擔起某些責任,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有一些作為和成就。」
「那為什麼一定要定在三十歲?不能推遲一點嗎?」
「可能三十歲是人對成熟的定義吧。三十歲之後,我們便不能再像個小孩子般,整天只顧著玩樂了。」
「那如果到了三十歲,我還未想清楚自己想做什麼,大家會不喜歡我嗎?」
「傻妹,怎會呢?」
「老師,世界上的所有人,真的全部都是在三十歲的時候,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嗎?」
某天和小孩子讀著課文,展開了這段對話。未來三十歲的我,真的能肯定自己立了些什麼嗎?在職場學懂幹練,從生活獲得智慧,擁有一份不過不失的工作,覓得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難道這些就是長大的意義麼。
早陣子和朋友聚會,她分享不久前慶生的晚上,回到房間的時候突然很失落。不明所以並追問為何,她説覺得頓時被時光推著長大,歲數長進但卻還是沒有一番建樹。看著身邊的朋友漸漸成家、有的建立事業、有的工作升遷,但自己卻還在尋索人生方向。無形的比較,讓人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所謂沒有成就的年長,讓人惴惴不安。
有時候想,生活猶如料理,煮食過程難以避免一些意料之外。記得有一次在機上上班的時候,趁著收餐盤的時間把飯盒加熱,打算收畢回來便能開始用餐。沒看清焗爐的加熱模式,匆匆地按下扭便離開工作間,回來後滿心期待打開焗爐,天啊我的麵條變成乾巴巴的脆條,配菜已經黑漆漆得吃不下去。在旁的同事突然説:「做人做事,掌握好火喉真係好重要。」人生啊,看清楚選擇的模式,掌握好不慍不火,知易行難。
某天把豆浸發之後,開著中火如常打算把湯煮好。躺到床上打算小歇一會,怎料一躺就是兩個小時。把我叫醒的是滿屋的燒焦味,醒來直衝廚房,看見湯已成糊狀,兩小時多前接近到頂的水全都沒了,氣餒又無奈。家人前來詢問何事,我氣在頭上,氣沖沖地回答為什麼已經聞到焦味,卻沒打算幫忙加水,由得焦味薰天。家人回答,畢竟是你正在煮的湯,我們好像不太應該摻腳攪和。
其實我們都是自己生活課題的首席廚師。有時候走錯了模式,把重視的事物不小心燒糊弄壞。有時候火太猛導致意外,倒希望別人能幫忙撲火,但卻忘記世界上除了自己,沒有人能對你的人生菜式過份參與。
別人不能為我們調節火喉,因為他們永遠不知道我們想煮一道什麼菜,想走一條怎樣的路。正如我們不能因為滿足期許,強行改變自己煮食的口味,逞強在某個歲數必須交岀什麼成績來。煮食啊,最重要的就是享受過程,最後的成果是自己滿意喜歡的就好。人生不就是這樣,燒焦倒掉重來,煲子心靈洗一洗滌,安慰自己沒關係的,又能重新上路。
世上千千萬萬的人,本來就生而不同。為什麼我們追求的「立」要如此一式一樣,為什麼我們只用一個標準去判定每個個體成熟與否。每個人的烹煮速度不盡相同,調味方式可以千萬種變化,但為什麼我們總是用自己對「美味」的準則,妄言判斷別人人生菜式的「好壞良弊」。
生命的功課大概就是且行且學習。請不要強逼自己,為了期望變得成熟穩重,甚至為了他加快步伐,你從來不需要這樣啊。
説不定到了七老八十,你還在好奇地探索興趣,你才剛開始建立喜好,你才開始找到想要繼續熱情生活的目標。這樣的你並沒有「不立」,這樣的你並不失敗,反之沒有因為老去停下腳步腳步的你,依舊瑰麗閃亮。
不急不地掌握步調,用自己的方式持續加温,烹調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味道吧。
Storyteller:Froggy is flying 飛行青蛙
Illustrator:Ꮤing Ꮇak @i.m.w.m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味道故事 #睡前故事 #froggyisflying #旅行青蛙 #WingMak #imwm #EveryoneisStoryteller
📚 成為 Reading Club 會員:https://bit.ly/388NCaD
✨商業合作/廣告洽談,歡迎聯絡:info@story-teller.com.hk
📻 收聽 StoryTeller Radio :https://store.story-teller.com.hk/pages/podcast
👉🏻Tag us at IG @everyone.is.storyteller to be featured
📮投稿你的故事/藝術作品:https://bit.ly/2FwN6G3
不慍不火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口氣看了四集《斯卡羅》,雖不慍不火、缺少高潮迭起,可是好看呀。
也不覺得第一集線索混亂,我覺得思路很清明,只是戲劇性弱了一點,每集結尾少一點勾人的劇情。
當然,跟好萊塢或近年訓練有素的韓劇劇情,難以比較,可是閱讀是舒服的;我也沒被各種語言打亂閱讀情緒。
看著《斯卡羅》,倒是突然想起NETFLIX一部電影《古寶》(The Dig),這是改編約翰・普雷斯頓(John Preston)的同名小說,一部講考古、知己和生死的劇情,雖劇中人物和考古事件都是真人真事,但變成電影後,人物年齡有一些修改,也加了虛構人物。
單純當成電影來看,《古寶》劇情並沒有強烈戲劇張力,就只是一群人挖掘一塊地並發現古文明,大家各有意見,即使極度溫和地平舖直敘,卻一點都不無聊,因為有一條隱約細膩的感情線,餘韻不斷。
《斯卡羅》大概少了這條細膩的感情線,以這四集來看,少了一條引誘人入甕的主線,各線路都太平均……勉強說,應該是蝶妹,但蝶妹這一塊描述又太模糊含蓄,導致,觀眾們閱讀情感無法注入,就會回到思考「那年代我們不熟悉的台灣歷史研究」了。
#這也是一個有意思的點
#我們真的對台灣歷史很陌生
畢竟這不是紀錄報導影片,我個人感覺戲劇主線很重要,而且四集了。
#
題外話,也是題內話。
我很愛金庸小說,但我一直不喜歡他早期作品《 書劍江山恩仇錄》,原因是書寫人物線索複雜;他後來的小說就不這麼寫了,完全以主線順序描述,於是其它各種配角人物都活靈活現;封筆前的《鹿鼎記》,根本是在寫歷史小說,加了一個虛構的韋小寶,硬要搞成是真人實事,哈哈哈哈哈。
(這得聽倪匡吐槽了,他說金庸莫名其妙硬堅持韋小寶是真實人物,反正作家年輕時代的堅持,有時很搞笑)
小說文字和影像呈現是不一樣的,某部分仍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是戲劇的魅力,而身為觀眾的我們也同時閱讀了歷史片段,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想法。
#還是挺好看
#但多少期望後面多一點激烈動作戲
#我渴望看到斯卡羅有多強悍
#這樣的和談協議才有反差
不慍不火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終於是能夠安安靜靜看完火神的眼淚最後一集,這部很喜歡❤️
決定追下去看,應該是在看完第二集「遺願」時,那一集當中,一個疲於追求父親肯定的高材生,選擇了走進河中沈睡。
事後,高材生的母親在醫院痛心搥打著丈夫,並對丈夫吶喊:「他一次考不好,你就說他不配當你兒子,但他以前都考第一名的時候,你有讚美過他嗎?」
這段劇情讓我想起任職於新竹地檢署法醫20年的楊敏昇法醫的著作—《拼圖者的生命觀察》。
楊法醫在書裡提到,他驗過許多名校優秀年輕學子的自殺案。
曾經,有個少年出門前告訴爸爸:「爸,謝謝你的照顧,我要走了。」父親不疑有他,沒想到這一別即是永別,兒子在實驗室頂樓跳樓身亡。中年的父親坐在地檢署外,淚流滿面說不出話來。
因此,縱然為人父母都能理解那個希望子女可以走上光明的坦途的初心,但,選擇眾人眼中成功的路,並不意味人生就此順遂,更不代表快樂。
所以重要的是,除了理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進度,時間到了自然會找到一片天之外,其實對為人父母者來說,只要孩子有心跳,就已經是最美好的事了吧。
再回到火神,必須說,飾演高材生父親的林志儒導演,是讓我整集都被淚水淹沒的罪魁禍首啊。尤其從他一開始反對捐贈兒子器官、只希望兒子完整的好好的離開,到掙扎後他來來回回緊跟著收送兒子器官的醫療人員時,呈現出來的充滿著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深情與不捨的背影,還有他目送兒子一個又一個的器官被送上救護車時,眼神裡那樹欲靜而風不止,父欲言愛而子已不再的哀戚,都再再重擊我的心。
我個人是支持器官捐贈的,但也明白以一個父母的角度來說,摯愛的孩子磕碰了一下或感冒發燒了,都已足夠讓我們心疼,何況當換位思考,如果我們是劇裡的父親,要答應讓醫生用手術刀劃開孩子的身軀,絕對是比劃開自己身上的骨肉還痛苦,寫到這裡,突然明白了古人用親骨肉來稱自己孩子的道理。respect!
既然決定看下去,當然就沒有讓傳說中會卡關的第四集卡住我(好啦只有卡幾天)。因為其實光看前面幾集,就已經能非常清楚知道本劇的導演—蔡銀娟導演,實實在在做足了功課,劇中關於消防員勤務上排山倒海的難題、家庭與工作之間的拉扯、還有消防員本身的身心安危等等,都自然細膩又真實的來到觀眾眼前,沒有過度的引導或批判,而是把思考留給觀看者,讓大家自己去感受,進而主動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就是,非常蔡銀娟導演的力量,溫柔的力量。
我非常喜歡的一本繪本《2087年的時候》,就是銀娟導演幾年前出版的創作,繪本裡是她身為一個母親對自己養女的絮語,充滿愛意、充滿焦慮,擔心女兒一生的平安、也憂愁女兒心靈的完整。導演的畫風如同在晚霞餘暉下閃耀的河面,溫暖又帶著微微的沈重,卻使人明白,在愛的撫觸支撐之中,堅強將是必然。
而當時這本繪本也大大的幫助了我身邊的朋友開口和養女談身世。
抱歉我又離題了!
如果一部劇會成功,當中的演員一定也是可圈可點,除了一開始提到的高材生父親一角之外,飾演志遠父親的王淇大哥同樣是用內斂的演技深深打動我,娟姐飾演的子伶媽媽更是演到我在螢幕前一直很想頂嘴和瞪回去,昇豪自己寫劇本的鼓勵同仁士氣那段我飆淚,胡釋安(嘉軒)自然又天然呆的演出也很亮眼,還有一定要提到全劇最喜歡的陳庭妮飾演的子伶,庭妮在火神裡常讓我忘記她是庭妮,表演不慍不火恰如其分,非常驚艷。
總之呢,看完這部戲,以後家裡出現蜂啊蛇啊之類的生物時,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原來,在消防員包山包海的業務裡面,他們根!本!沒!有!學過怎麼摘蜂窩和如何抓蛇蛇!那麼打給消防員,不就跟打給我兒子一樣意思?!差別只在於要陷入危險的是別(胡)人(瓜)的小孩還是自己的小孩而已啊,
這電話怎麼打的下去。。。🥲
好的真的要寫完了,最後想提一下,這部戲許多部份我有讓MLO三寶跟著我看(自殺除外),因為裡面其實有很多值得他們學習和試著理解的事物,尤其最後兩集的火場事件,從安全問題到面對生離死別,我們聊了好多好多好多。。。。(而且這兩集打火兄弟間的髒話問候少很多😆)。
還有,常常追劇都會跳過片頭的部份,可是韋禮安的這首主題曲《因為是你》跟片頭搭配起來無敵好聽好看,我每集都完整看完一樣的片頭,很有事🤣
Ok!大家!好好待在家之餘,可以把火神追起來哦~晚安了💤
#TearsOnFire
#火神的眼淚
#公視
#蔡銀娟導演
#StayHomeStaySafe
火神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