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產業需要的是明星,表演藝術需要的是莫子儀】
入圍金馬 6 項大獎《親愛的房客》,簡單聊聊這部片的男主角,我心中的莫子儀。
兩周前,初見莫子儀,映入腦海中的是雙沈穩的眼眸,平靜底下似能穿透人心,勾動他者。莫子儀 20 餘年的表演生涯,走過劇場、橫越電視、跨足電影,飾演角色無數,如同志、鋼琴家...
【娛樂產業需要的是明星,表演藝術需要的是莫子儀】
入圍金馬 6 項大獎《親愛的房客》,簡單聊聊這部片的男主角,我心中的莫子儀。
兩周前,初見莫子儀,映入腦海中的是雙沈穩的眼眸,平靜底下似能穿透人心,勾動他者。莫子儀 20 餘年的表演生涯,走過劇場、橫越電視、跨足電影,飾演角色無數,如同志、鋼琴家、父親、黑道等等,這些角色交互作用,不斷疊合,進而積累成莫子儀的底蘊,在些許抑鬱中混合了幾分堅定,深似海、穩如山,成難忘的獨特氣質。
這些氣質讓莫子儀不僅是帥,不媚俗、不流氣,年屆不惑的莫子儀真的很「好看」。
見面之前對莫子儀沒有太多想法,聊了一個小時後,發現自己由衷欣賞莫子儀,騎車回家路上腦子轉啊轉,想梳理這份喜歡在哪,而後發現,是莫子儀言談中散發出希臘悲劇的特質吸引我,尤其聽到莫子儀說唯一感興趣的是劇本好不好,有沒有能力演好,至於表演之外的事情幾乎都沒興趣,甚至稱自己是「對賺錢沒興趣的人」。
在當代快節奏的工作環境中,製作公司只提供大綱時,莫子儀基本上都不會接演,在沒有看到完整劇本以及對劇組不夠認識的情況下,瞎子摸象為了賺錢而接戲,對莫子儀來說是對「表演」的不負責任,也因此推掉許多工作機會、商業活動,甚至是拒絕走紅毯,「叛逆的」與資本主義相抗衡,對公司來說,這就是「難搞」,但對劇本、工作細節的剛正不阿,則是演員需要的「高要求」。
於是莫子儀在今年台北電影獎拿下影帝的致詞時說:「我是一個非常難搞、又高要求的演員。」
不過,身處娛樂產業的體系中,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的搖籃。娛樂產業慣於造神,打造一個可供大眾膜拜的「明星商品」,期望日進斗金,明星、媒體、經紀公司等等,共築美好的幻想泡泡,提供各階級的人避世的方法,不斷循環。身為演員,或更近一步說,若身為商業演員,該怎麼面對這樣的矛與盾?
莫子儀回答我:「我努力抵抗所有的不平等,我覺得生而為人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我抗拒我成功、出名就好像比別人厲害,所有跟資本主義有關的事情我都很掙扎,我只想要好好當演員,但是演員不面對媒體,不做演員該做的事,就會遍體鱗傷,我自己處在這個體系、這個世界當中,再怎麼抗拒都逃脫不了,因此很痛苦。」
莫子儀在演員的道路上,不斷迷惘、探問、質疑、否定、沮喪,甚至是想放棄,而經過數十年的時間,莫子儀在自我與體系間拉扯搖擺的風雨中仍舊挺過來,這當中支撐莫子儀的,是對表演的使命感,「我知道我可以做『表演』這件事,我能透過表演讓世上人們的故事被看見,對我來講是最重要的。或許因為自己活在世上經歷過孤單、害怕和痛苦,但曾經被不同的人陪伴過,我就覺得當我有能力的時候應該要同樣的付出,陪伴這個世界和社會同樣感到恐懼、孤獨的人,給這些人溫暖。」莫子儀堅定的說。
通過這樣的時期,莫子儀返璞歸真,提煉出自己的人生哲學:「這是我自己選擇的天堂路,不會有人同情,這是我選擇對這個世界抗爭的方式,其實到現在一直都是,我不斷定位自己,在做為演員這件事情上,不斷跟社會抗爭,自由、平等和人的價值我一直謹記在心,我覺得我會持續抗爭下去。」
或許可以說莫子儀是用演員身份,投入拍戲反抗自己所不認同的事,從原先在演藝圈光鮮亮麗的浮光中困鬥,到現今善用影像去傳遞美好價值,影像就成了莫子儀反擊不公的利刃。
而莫子儀在《親愛的房客》透過扮演同志角色輕柔陪伴同志群體,希冀讓同志朋友們感到不孤單,對莫子儀來說,這正是做演員的最大意義:「回想起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到現在沒有真的放棄。我覺得既然我能夠做這件事情,我就要努力付出自己,陪伴世界上的人。」
與「人」相處,找到「人」在世上的位置,是莫子儀在乎的。不管是劇場、電視或電影,對莫子儀來說僅是平台的不同,雖然空間與場域相異,但最重要的是「要好好理解人」才能找到「角色」,莫子儀說:「這些演出都有同樣重要的東西,就是角色。各形式的戲劇都是在講人的故事,最重要的就是『人』,所以表演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人身上。」
當一個人 20 幾年都在磨一劍,痛苦與熱愛的事物不斷交互作用,而後找到存在的意義,這是最吸引我的特質。此外,他人眼裡功成名就的莫子儀,話語間仍舊流露謙虛,也讓我相當佩服(莫子儀的謙虛是真誠的,這點在文章中有詳談)。
回看莫子儀口中的自己,與卡繆(Albert Camus)解讀希臘神話的薛西弗斯有幾分相似,薛西弗斯得罪眾神,受罰必須不斷將巨石推到山頂、巨石又滾落山腳,不斷輪迴。而莫子儀在熱愛的「表演」當中,不停碰觸厭惡的資本主義,在疑惑中甘願地持續朝向下一個傷口前進。雖然薛西弗斯是被動受罰,莫子儀是主動找苦痛,但兩人不約而同都在反覆體驗的徒勞、荒謬當中,找到自我的勝利,做生命的主人,而後看見光。
「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莫子儀是自我矛盾的演員,卻在時間的淘洗下,沖刷出希臘悲劇式的衝突美感,在表演藝術/娛樂產業的路上滿目瘡痍仍奮勇作戰,這份姿態,是謂迷人。
當每個明星都在經營社群、拼粉絲數量、觀看數字時,莫子儀的老派以及對表演的信念,使他成為新時代雋永且彌新的存在,娛樂產業需要的是明星,但表演藝術需要的是莫子儀。
🎬莫子儀專訪寫在『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全文請點👉https://bit.ly/3jlEm5Z
#親愛的房客 #莫子儀 #國片 #film
不惑之年人們最害怕的是什麼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贈書】【好書分享《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天下文化X Readmoo電子書全書系書展】
「與清晨對應的不總是黑夜,與少女心對照的也不是將死之老。
這兩極之間琢磨熟成的時間,應如午後的緩慢和煦。」
大概是眼看著我從少女成長為資深少女(嘴硬)了,最近常接獲關於熟齡女性的推薦閱讀咳咳咳。說正經的,現代社會推崇年輕、極力抗拒老化,不時在影視媒體上看到〈王祖賢嚴重劣化,小倩變黑山老妖〉或〈廣末涼子一秒變老阿姨〉等充滿惡意的聳動新聞標題。
人們追求抗老、凍齡、逆齡、逆生長,商人善於大量製造並販賣老化焦慮,強調四十歲看起來得像三十歲、三十歲看起來要像二十歲。是故,遇到喜歡叫別人猜年紀的人時,千萬記住這是陷阱題,也是送命題!我們必須蒙蔽良知,將目測年齡減少十五歲,才能得到一朵朵春光燦爛的明媚笑容,安心嘆息自己又平安活過一天。
渴求青春樣貌、強健體力的同時,人們往往忽略了身體健康,心理更要健康。很可惜地,人類的智慧並不會伴隨年齡增長,不少人外表看似成人,心智年齡卻像小孩,剛好和柯南相反。所以鄧惠文醫生在《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一書中,探索中年世代的內心、變老的意義,並細密梳理關於自我、家庭、伴侶、親子等難題。
個人喜愛本書的原因在於鄧醫生以堅實的精神科醫學為基礎,書寫內容有理有據,非空泛之談,觀點冷靜清晰、鞭辟入裡,文字又溫潤如玉,以雋永輕盈的文筆撫慰、療癒人心,每個在成長過程受過傷的讀者,都能在書裡找到安慰,沉浸於淬練過的平靜。
談老去,鄧醫生以醫學觀點說明,當你太恐懼老化、過於努力去抗老,易導致慢性壓力,甚而衍生各種身心症狀,反而使人類的正常機能老化。不妨釋放內心枷鎖,改為「知老」、「樂老」,接受自己現在的年紀與狀態,讓身心皆得到自由,才能創造由內而外的安定感。
回頭想想,年輕時期的王祖賢美艷無雙,熟齡的她不也美得沉靜自然?而七十六歲的海倫米蘭(Helen Mirren),即便臉上有明顯歲月痕跡,仍難掩動人風韻,迷人風趣,是我最喜愛的女星之一。她們老得如此優雅,正符合哲學家阿密爾之語:「知道怎麼老,是智慧的傑作。」
談家庭關係,年屆而立或不惑,許多人既為子女,亦為父母,夾在兩難身分間,內心滿溢不安全感,咎因兒時受的傷,擔憂自己會不會重蹈覆轍?害怕沒能力成為好家長,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言:「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身為榮格心理分析師的鄧醫生認為,人越到中年,越會浮現無法原諒的原生家庭創傷,「與父母和解」並非意謂要諒解他們,而是放過自己,不再執著於曾歷經過的不公平,把現在的人生過好,成為比父母更好的人,也許你已經是了。
此課題亦涉及目前很多意見領袖倡議的「做自己」,然而,書中以心理治療工作實例說明,若過往經驗讓我們相信被拒絕的可能性極大,不得不壓抑天性,採取保護措避免失望,便極易陷入「我做什麼都無法改善人生」之「習得性無助」,例如中國流行的「躺平」現象,或是不少人受困於婚姻泥淖中,卻說:「為了孩子、為了家庭和諧,我別無選擇。」
試問,你是真的沒有選擇權,還是害怕選擇,選擇了不選擇?
再者,習得性無助也導致所謂的「做自己」,傾向缺乏方向性的「我『不要』當好人」、「我『不要』再說好」,意識到了嗎?以上宣言只是對他人的反動,我們只知道「不要」什麼,卻不清楚自己「要」什麼,這離「做自己」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不僅一針見血指出人生面臨之大哉問,重點在於提出解方,閱讀本書不限於單向觀看,是與自我的互動對話,讀者在一章章瀏覽過程中審閱自己,認清性格中的多重面向,重新界定自身價值,找到往後餘生要前進的方向,正如本書副標所言,「明天的女人,將比昨天的女孩更精采」(因為中了樂透頭獎)(並不是!!)
⬇️⬇️⬇️⬇️⬇️
【書展活動說明】:
1、天下文化X Readmoo電子書全書系書展,9/30(四)前,單本85折、3本75折
https://bookzone.pros.is/3nu63w
2、《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一日限時「五折」優惠,9/15(三)凌晨12點起
https://bookzone.pros.is/3lt8ug
3、週週限時加碼優惠預告
9/22(三)《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增訂版)》55折
9/29(三)《與成功有約(30週年全新增訂版)》54折
⬇️⬇️⬇️⬇️⬇️
【抽獎辦法】如下:
1、感謝天下文化大方贊助,本次贈書由讀者選擇書展中想看的書「任一本」,將抽出兩位幸運的讀者!
2、鄧惠文醫生的《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從9/15(三)凌晨12點起,限時24小時五折優惠(190元),所以個人建議有需要的讀者趁折扣買鄧醫生的書,抽書部分另選有興趣的,比如《雜訊》、《致富心態》、《灰階思考》等(今年的熱門暢銷書)
3、留言請告訴我,你最想看天下文化書展中的哪本書?(請點連結挑選)
例如:『我最想看《雜訊》』
4、即日起,至2021/9/18(六)晚上十二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得獎名單
5、抽獎不限地區,住在地球的讀者皆可參加,抽中的讀者,天下文化將提供Readmoo讀墨電子書兌換序號
#天下文化 #Readmoo讀墨電子書 #鄧惠文醫師 #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 #中年課題 #熟齡女子 #生命故事 #自我 #家庭 #伴侶 #親子 #照護 #世代 #大姐之路
不惑之年人們最害怕的是什麼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上週六公視劇集《#斯卡羅》首播引起廣泛討論,然而,鄭有傑執導的《#親愛的房客》也悄悄於昨日在 #Netflix 全新上架,今日則來到台灣電影類排行榜第六名的位置。藉此重新聊聊這部片和當時專訪演員 #莫子儀 的過程,提供影迷讀者參考。
猶記得去年 10 月中初見莫子儀,映入腦海中的是雙沈穩的眼眸,平靜底下似能穿透人心,勾動他者。莫子儀 20 餘年的表演生涯,走過劇場、橫越電視、跨足電影,飾演角色無數,如同志、鋼琴家、父親、黑道等等,這些角色交互作用,不斷疊合,進而積累成莫子儀的底蘊,在些許抑鬱中混合了幾分堅定,深似海、穩如山,成難忘的獨特氣質。
這些氣質讓莫子儀不僅是帥,不媚俗、不流氣,年屆不惑的莫子儀真的很「好看」。
見面之前對莫子儀沒有太多想法,聊了一個小時後,發現自己由衷欣賞莫子儀,騎車回家路上腦子轉啊轉,想梳理這份喜歡在哪,而後發現,是莫子儀言談中散發出希臘悲劇的特質吸引我,尤其聽到莫子儀說唯一感興趣的是劇本好不好,有沒有能力演好,至於表演之外的事情幾乎都沒興趣,甚至稱自己是「對賺錢沒興趣的人」。
在當代快節奏的工作環境中,製作公司只提供大綱時,莫子儀基本上都不會接演,在沒有看到完整劇本以及對劇組不夠認識的情況下,瞎子摸象為了賺錢而接戲,對莫子儀來說是對「表演」的不負責任,也因此推掉許多工作機會、商業活動,甚至是拒絕走紅毯,「叛逆的」與資本主義相抗衡,對公司來說,這就是「難搞」,但對劇本、工作細節的剛正不阿,則是演員需要的「高要求」。
於是莫子儀在去年台北電影獎拿下影帝的致詞時說:「我是一個非常難搞、又高要求的演員。」
不過,身處娛樂產業的體系中,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的搖籃。娛樂產業慣於造神,打造一個可供大眾膜拜的「明星商品」,期望日進斗金,明星、媒體、經紀公司等等,共築美好的幻想泡泡,提供各階級的人避世的方法,不斷循環。身為演員,或更近一步說,若身為商業演員,該怎麼面對這樣的矛與盾?
莫子儀回答我:「我努力抵抗所有的不平等,我覺得生而為人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我抗拒我成功、出名就好像比別人厲害,所有跟資本主義有關的事情我都很掙扎,我只想要好好當演員,但是演員不面對媒體,不做演員該做的事,就會遍體鱗傷,我自己處在這個體系、這個世界當中,再怎麼抗拒都逃脫不了,因此很痛苦。」
莫子儀在演員的道路上,不斷迷惘、探問、質疑、否定、沮喪,甚至是想放棄,而經過數十年的時間,莫子儀在自我與體系間拉扯搖擺的風雨中仍舊挺過來,這當中支撐莫子儀的,是對表演的使命感。
「我知道我可以做『表演』這件事,我能透過表演讓世上人們的故事被看見,對我來講是最重要的。或許因為自己活在世上經歷過孤單、害怕和痛苦,但曾經被不同的人陪伴過,我就覺得當我有能力的時候應該要同樣的付出,陪伴這個世界和社會同樣感到恐懼、孤獨的人,給這些人溫暖。」莫子儀堅定的說。
通過這樣的時期,莫子儀返璞歸真,提煉出自己的人生哲學:「這是我自己選擇的天堂路,不會有人同情,這是我選擇對這個世界抗爭的方式,其實到現在一直都是,我不斷定位自己,在做為演員這件事情上,不斷跟社會抗爭,自由、平等和人的價值我一直謹記在心,我覺得我會持續抗爭下去。」
或許可以說莫子儀是用演員身份,投入拍戲反抗自己所不認同的事,從原先在演藝圈光鮮亮麗的浮光中困鬥,到現今善用影像去傳遞美好價值,影像就成了莫子儀反擊不公的利刃。
而莫子儀在《親愛的房客》透過扮演同志角色輕柔陪伴同志群體,希冀讓同志朋友們感到不孤單,對莫子儀來說,這正是做演員的最大意義:「回想起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到現在沒有真的放棄。我覺得既然我能夠做這件事情,我就要努力付出自己,陪伴世界上的人。」
與「人」相處,找到「人」在世上的位置,是莫子儀在乎的。不管是劇場、電視或電影,對莫子儀來說僅是平台的不同,雖然空間與場域相異,但最重要的是「要好好理解人」才能找到「角色」,莫子儀說:「這些演出都有同樣重要的東西,就是角色。各形式的戲劇都是在講人的故事,最重要的就是『人』,所以表演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人身上。」
當一個人 20 幾年都在磨一劍,痛苦與熱愛的事物不斷交互作用,而後找到存在的意義,這是最吸引我的特質。此外,他人眼裡功成名就的莫子儀,話語間仍舊流露謙虛,也讓我相當佩服(莫子儀的謙虛是真誠的,這點在全文中有詳談)。
回看莫子儀口中的自己,與卡繆(Albert Camus)解讀希臘神話的薛西弗斯有幾分相似,薛西弗斯得罪眾神,受罰必須不斷將巨石推到山頂、巨石又滾落山腳,不斷輪迴。而莫子儀在熱愛的「表演」當中,不停碰觸厭惡的資本主義,在疑惑中甘願地持續朝向下一個傷口前進。雖然薛西弗斯是被動受罰,莫子儀是主動找苦痛,但兩人不約而同都在反覆體驗的徒勞、荒謬當中,找到自我的勝利,做生命的主人,而後看見光。
「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莫子儀是自我矛盾的演員,卻在時間的淘洗下,沖刷出希臘悲劇式的衝突美感,在表演藝術/娛樂產業的路上滿目瘡痍仍奮勇作戰,這份姿態,是謂迷人。
當每個明星都在經營社群、拼粉絲數量、觀看數字時,莫子儀的老派以及對表演的信念,使他成為新時代雋永且彌新的存在,娛樂產業需要的是明星,但表演藝術需要的是莫子儀。
📝專訪《親愛的房客》莫子儀,全文請點👉https://bit.ly/2VXt41M
不惑之年人們最害怕的是什麼 在 羽茜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沒有答案的人生》
人生重要的事情,好像真的沒有標準答案。
以前遇到小孩的狀況我也會上網查,翻書,現在好多專家,要從什麼角度去切入,應對孩子的問題,選擇幾乎是應有盡有。
但最近卻覺得有點疲憊,如果這樣做的話,馬上就會覺得自己好像考生,然後有十個科任老師在對我下指導棋,用某某學術角度來看是這樣,換一個想法又可能是那樣,過來人A的成功經驗是這樣,過來人B的悔恨經驗又是那樣⋯⋯
我對以前依賴的事物感到疲憊,覺得那樣並不能讓我得到「這樣做是對的」的踏實感,但是沒有東西可以依賴,只能相信自己的判斷時,也會覺得自己的判斷因為只限於自己的經驗,難免是一種投射,也會有偏頗之處。
因此,感到有些迷惘和不安。
在這個相信一切都有「方法」的時代,人們時常說,爸媽「應該要」怎麼樣怎麼樣,但是我也開始懷疑起這些應該,是不是一整個世代,對於自己成長過程的缺乏的一種投射?
每一段關係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關係的建立和經營,和如何讓它發揮支撐一個人的正常功能,才會那麼困難⋯⋯
我在年紀比我大二三十歲的作家,回顧自己兒時生活的書裡,看到過去的父母,似乎是比我們更加「不惑」的。
我們擁有的「可參考資料」那麼多,甚至許多都已經成為被公眾認可的教條,導致在路上,即使是沒有經驗的路人,都可以對一個母親指手畫腳的說「妳應該要這樣子才對!」
但我們沒有因為更多的專家和學問而更有信心的做父母,而是更加心驚膽顫,更加害怕。
和孩子的相處,比起專業學識,我更想相信愛啊⋯⋯然而怎麼做才是愛,卻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希望這陣子的煩惱趕快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