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不學禮無以立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不學禮無以立例子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不學禮無以立例子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honoYang (天不生文學院 四年如長夜)看板Confucianism標題[切磋] 論語期末...

不學禮無以立例子 在 厭世咪子流×塔羅占卜×魔法藥草 | Miko Blossom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6 08:47:00

「魔法真的有用嗎?」這是一個乍看之下好像來踢館的問題。實際上,多數我遇到發問的人仍偏向相信——或許只是想從我這裡得到一些更有利的說法或證據,來證明自己不是迷信的笨蛋吧。 #圖片來源是網路 #咪子塔羅占卜 #塔羅牌 #占卜預約 #占卜課程 #魔法課程 我不意外,而且很能理解,因為連我自己都懷疑過。...


這是我的期末選讀報告



選讀動機

從小以來的觀念觀輸對孔子就存在著兩種看法,既說他是萬世師表,又說他是封建頑固思
想。這種矛盾一直存在著,隨著時代變遷,似乎是批評面變多了,甚至一度有標籤化的現
象,所以在高中以前,一直沒有真正地接觸孔子,一個直接影響中國兩千年的人物,其間
褒貶眾多,但能先去接觸後才去評論的卻漸漸少了。我想一部分來自於現代資訊爆炸,卻
往往得到片段資訊,以至習而不察。或許是因為過去美化孔孟過頭,所以近代來反省文章
相對增多的緣故。

至少在PTT上大多人對孔孟的評句不離三句:「話太多」、「自以為是」、「荼害後代思
想」。而竟然以第一種居多,可見得其實大多人都不知道孔孟是做什麼的,只是浪費他們
時間應付考試的累贅。但從高中接觸中國基本文化教材後,才算是稍微了解儒家思想,更
能覺得成就一家之言並非僥倖。

人非生而知之者,現在我們所能學到的東西,事實上也是數千年來東西文化的精髓,有的
不符合時代的脈絡,有的卻能貫穿時空,我們所能做的應該是理解後截長補短,而不是僅
僅片面判斷全盤的對或錯。

牛頓說:「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我相信孔子是這個巨人的一部分,若將後世君王「
利用」他的思想變相扭曲來統治人民,及腐儒將他的話語當神旨崇拜的一面去掉,回到春
秋戰國當下重新檢視,其實不難發現孔子可貴的一面,而非目前大家的刻板印象。

周代已經和嚴重崇鬼的商朝有明顯不同,漸漸顯露出人自身價值,而儒家整個思想就環繞
在做人的主題上,論學、論仁、論孝、論義等等,除了守住個人的義理,更發揮到社會博
施於民而能濟眾,其實就在於肯定人類本身的力量,這個基調脫離了過去每事問鬼的牽絆
。取而代之的,人和人之間有仁恕禮義,這些也代表著理性的思考,是自己的尺度和與人
相處的規範。

光這點來說,其實已經可說跳脫了古代神鬼迷信崇拜,對照於西方,甚至可說中國這個時
候的人類早熟了。我或我認識的人過去對他誤解的根源,可能也是現代人對他片面認識的
地方,也許是抱著贖罪的心理,所以我想透過幾個層面發掘這些智者先人的可貴,姑且借
三個W來探討,分別是:what、how、who,孔子的思想是什麼;怎麼做;對象是誰。




孔子的中心思想
孔子仁為本體
首先可以引述一段話:「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撇開可能是歌功頌德的角度,這句
話確實不無道理,即使現在科學昌明的時代,仍然看見許多可稱上「迷信」的行為,不難
想像二千多年前,人們對自然的崇拜是無庸置疑的。

而儒家思想是淑世的,但他們並不反天,而只是將自然天轉化成了道德天。這樣的想法定
位了人的存在,肯定了人的價值,天存在自己的心中,那就不必向外遠求。就如同自由思
想之於現代,這種人本的思想可以說開啟了中國人理性的本源。不同於道家所謂:「天地
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儒家基本上賦予自身入世的熱情,像是和道家對照般,天地既不
仁,那我以仁入天下。孔子說了不少次仁,並且以仁為終極指導原則,曾子雖然?:「夫
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但在他晚年時,又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可見最後的
脈絡之源都直指仁。

就像寫書法時,愈簡單的字愈難在空間中舖排;仁一個字,卻難以說清他的本質和意義。
如果孔子沒有定義,那我只能從自己所想的去解釋了,遍翻《論語》,我覺得最具代表性
的是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在這裡很容易被吃人「禮」教的「禮」所混淆


最近有兩部電影分別是「香水」及「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兩個主角都在追求「愛」
,而最後的結局都是不幸的,其中的一個面向在於他們所求之愛是別人相對於己的,其中
可能劇情需要而用不同的設定,但基本上在於他們失去了「我」,無自己對自己之愛,當
純粹之愛不存在這世間時,他們也就被自己吞沒了。
仁者人也,克己對於內心來說,在於了解我是誰,我在哪裡,我要做什麼,笛卡兒之謂:
「我思故我在。」是也,當感情於理智衝突時,我們選擇了哪邊,因此突顯出我自己的可
貴,借用荀子的話:「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
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最貴也。」因而超脫了欲念的操縱後,有更高的道德價
值,姑且不論是不是仁,或是其他家所謂「德」、「兼愛」或是其他宗教所謂「上帝」、
「神」,若廣義而言,即為一「真理」之信仰,而這是需要反省與實踐的人生反思。

復禮則是外在的規範,教科書大部分都說復禮是和人相處之道,凡是不合於禮節的,勿聽
、勿視、勿言、勿動。但我覺得孔子不輕易以仁許人,合於「禮節」卻相對來講是較簡單
的事,因此我對復禮的理解依舊在於「個人」層面,因為克己復禮之後,孔子又說:「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而勿聽勿視勿言勿動只是其目而已,克己屬於唯心。如同佛家常說
心魔波動時,由外在的規範來修正自己,因為才需要復禮,禮不必理解成禮貌禮節,可以
想成是自我約束的自覺。克己復禮此句從內而外,既有思想又有規範,樹立出自己的本質
,呼應我心中之天,那麼天下歸仁焉,達到天人合一,物我一同。

既然如此,則所見之人無不愛,所見之物無不與。不像知識是用累積的,仁則是立定源頭
,從而分流,忠恕是也,恭寬信敏惠是也。但既然孔子沒有明確地把「仁」一字講死,或
許讓我們多了一點哲學、人生面的咀嚼,也不必太過偏執於此,因為儒家最終目的是世界
大同,可見其著重於實踐,如果一時找不到源頭,我們可以逼近,或無不可。
中庸為用
至於中庸為用,這是我的小小見解,雖然後世儒家讓我們的印象就是固執守成,但其實捨
棄後人扭曲的部份,愈往孔子的原意探究,我發現他簡直有種道家的風範存在,在於他因
時而變,因人而變,並擁有客觀的態度。
最讓我們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教學,冉求和子路問:「聞斯行諸?」對於求
退由進的缺點,孔子分別給予修正,光這種例子在論語中數度出現過,若查一下眾弟子問
「仁」、「君子」等,孔子彷彿禪宗式的一個講,一個悟,幾乎沒有一定的版本。而對不
同的人有不同的教化,不僅在於教學方面,看他對於一般百姓,平常的那些「禮」啊、「
君子」啊、「士」啊這些規範就變得寬鬆了些,甚至在《孔子家語》這本書中,更能窺見
孔子讓人感到親切(相對於刻板印象而言)的言行。

例如:魯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子路笑之。孔子曰:「由,爾責於人終無已,夫三年之喪,
亦以久矣。」子路出,孔子曰:「又多乎哉,又復也言其可以歌不復久也踰月則其善也。

又如:子貢觀於蜡。蜡索也歲十有二月索群神而祀之今之臘也。蜡助駕反孔子曰:「賜也
,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言醉亂也賜未知其為樂也。」孔子曰:「百日之勞
,一日之樂,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

背後隱含著對志於社會者嚴厲,而對一般百姓寬鬆的態度,而這種因人而異的差別,其實
也告訴我們儒家積極的一面,他的弟子都是要能以天下為己任的,在論語中不免看到些不
太可能是那時候普通人能做到的修養要求,而對象其實在於這些弟子或是國君。這是在看
《論語》時應該要注意的。

而對於時空的變化,例如:「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雖然周禮已「郁郁乎文哉」,但既然夏、商二朝都能做為借
鏡,周禮也不一定無法改進。另外孔子也曾承認自己的錯誤,「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
言取人,失之宰予。」及「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於予與改是。」

至於孔子的客觀態度,也許能讓我們知道他好學的起源,而這點幾乎是孔子的終身哲思,
因為他對人對事不帶成見,所以才能吸收更多知識吧!他對事情的態度是「毋意、毋必、
毋故、毋我」;對人是「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對學問的追求可從「師說」
一文中得知,師師襄、老子等人。而且有趣的是,在《論語》中,孔子及其弟子的相處,
似乎還比較像朋友,子貢、子路似乎常常突然闖進門,劈頭就問問題,或是子路有什麼不
滿,當場就擺臉色給孔子看,子貢在話中也常設陷阱想讓孔子跳,每每讀到這些,都教人
感到好笑,不過孔子也是很有一套可以將這些上駟之材一一馴服,但這種亦師亦友融洽的
關係似乎後世很少見了,後來都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仁義之類固然是他的中心思想,但如何符合時代、人情,中庸就像是指導原則一樣貫穿孔
子的行為,對不同的人要求不同;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指正;對不同的環境安然處之
;對未知的事物保持好奇。如果能從這樣去看孔子,一個活潑的形象便出現在我們面前,
因「時」而變,這是我覺得對於仁義論述的「說」什麼之外,觀察到孔子在現實生活中如
何「做」。









孔子教我們怎麼做
論學
孔子在求學這方面,可說是成一家之言,對於他自己,也相當有自信地說:「十室之邑必
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我認為孔子對於學習有很大的體悟,並且也很適合現
代人借鏡,用最近流行的話講,在這方面孔子的論述是相當「學術性」的。

學習究竟有什麼好處,先看子路還未成孔子學生的一段話。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
直,斬而射之,通於犀革,又何學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砥礪之,其入不益
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很顯然地子路認為自己本來就相當美好,不知道學習對他有什麼益處,孔子順著他的譬喻
直接命中子路不足之處,本質固然美好,但如果能夠學習,則更加豐富一個人的生命深度
。而本質若不經學習加以調整,即使是眾人所謂好的一面,也會出現缺失,「好仁不好學
,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這讓我想到宋襄公自以為的「仁者無
敵」,想必是因為其好仁不好學之故吧(其實是無知?)!

本質美好,若經過學習,則不會被自己的價值觀侷限,才能時時修正。那如何是好學的起
始,孔子說他:「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也許是這段生命歷程,讓他有謙虛的心態去
接受事物,並且不引以為苦,當他養馬,馬就肥壯;當他管帳,帳目條理有序,他並不排
斥做這些貴族看來「低下」的事情,因此在他學禮之前,就已經擁有許多能力。而好奇心
更是求學的基礎,當領悟到人非生而知之者,才開始有學習的迫切心理。而關於學習的心
得,在論語中不可勝數,挑幾則舉例之: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明學思並重,學習是外界給的,而思則
是將其內化成自己的見解,否則則成為鼯鼠技窮之嘆。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誠實面對自己的不足,才是學習的真
諦。
3.「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意近於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4.「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詩是當時朝中或外交辭令中重要的語
言,禮則是立身處世的基本規範,我猜這是孔子對士最基本的要求吧!

而除此之外,儒家對於實踐德行上也算是一種學習,但就比較不像是知識的追求,而在於
實際的作為,為人處世之道也。說得最明白的就是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以上分別在說孝、
忠、信三件事,已不是純「學習」,而子夏認為他在於學習立身是不容置疑的,因為有些
人也許是無法有學習的機會,但能行於正道,其實已算是學習「人生」而有成了,甚至儒
家認為若能實踐,比一般的舞文弄墨更加可貴,「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
,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
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前者是一般人,後者是對於君子的要求。

可見學習有兩種方向,一種是對於知識的渴求,一種是對於立身立命的實踐。無論是哪種
,都是一樣「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恕
「恕」道相較於仁來講,是我們比較容易掌握的,再做深一層就能到「仁」的境界。若說
禮和恕都是和人之間的關係,恕的基本出發面為發自心中的愛人,老話一句「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人之所不欲大部分都是相同的,用這種心去為別人著想,因此互相怨怒的情形
就容易減少,而較積極面可說是做事負責,為政謹慎,改善這些令人不欲的事物。而能做
到這一步,那幾乎其他德目都在這個之下了,因為愛人的原動力應屬於較為純粹,仁又更
為積極,但若要力行的話,恕道的這種同理心較為人所容易理解和接受,做一件事之前,
先想到對別人的影響,是好是壞,所以在論語中在講恕的篇幅不多,但「己所不欲,勿施
於人」這樣原則性又實用性的警句我覺得在哪個時代放諸皆準,所以特別拿出來講,恕者
,仁之始也。

行已使民不辱君命
而培養了這些品德,他的門下各有來自德行、言語、政事等科的學生,其中很難得地看到
子貢為了營救魯國的一次縱橫家表演,《論語》一書大多在談「做」的功夫,而篇幅實在
太多,論學論仁論政論孝論義等等不勝枚舉,我只能說,孔子在說的是為士之道,士是孔
子所說最基本入世的人格,雖然他並沒否認那些宗族稱孝,鄉黨稱悌的人,但還沒到他所
側重的重點,我想畢竟這是他與弟子間的對話,而他想培養的弟子並不侷限上述的程度。
在行己方面,感情上,他要求真摯,而不是流於形式,「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色難
」發乎內心的感情不加雕飾是最可貴的;在理性上,他要求誠心,不要有成見,不同流合
汙;在行為上,他要求合宜,言行相符,恥其言而過其行;在立志上,他要求堅定,三軍
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人不知而不慍。

儒者若能像上述不斷向善進取,難怪孟子會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唯大丈夫能本色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股純粹的力量,修己不在富貴,不在名聲
,不在他人之了解,無欲則剛,又何憂何懼。這樣去為人民服務對這個人來說又有什麼難
的,幾乎行己有成,就是代表了成就天下事的基礎,這是連貫的。不過這也是相當有趣的
一點,孔子門下科目眾多,對於如何行政,言語辯論邏輯之事幾乎沒交待,我猜論語一書
是不是由德行科傳承,而其他科目則成了諸子百家中的歷史分流了,以子貢這麼犀利的口
才,如何訓練出來的,這是值得去研究的歷史課題。

不過中國兩千年來的「實驗」過後,我武斷地說,德治是最佳的理想,但也是烏托邦的,
因為供需失衡,為政者有德者幾希,理想模型的崩潰,因此最後法治才是真正治理國家的
手段,而有德者往往像是殉道似的無奈長嘆後消失在歷史長河,岳飛是一個例子,袁崇煥
又是一例,不過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的確是很寶貴的一種養成。








儒家的生命哲思
於內天人相應
最後是儒家的生命哲學,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提到「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
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
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這篇首推道家之功,認為道家無所不包,在其他學說之上
,不過看其評論儒者,似乎和孔子的精神有些違背,論語中嘗謂小人與君子,前者有時指
的是一般人,如果是一般儒者可能從事的只是依禮行事,例如擔任喜喪的禮官,也就符合
司馬談的敘述。但依我的理解是,孔子的精神不在於此,「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可見在那個時代有這種差別,由此才能區分及進一步探討孔子的生命哲學。

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這點和墨家是很像的,只是兩家的著眼點不同,儒家培養人才
是要當政治家,我們可說政治若要改變社會是較有效率的,因為國家機器可動員的資源及
高度都比個人大,但若和墨家透過民間力量,任俠性格相比,或許在亂世是稍嫌不足,孔
子一句「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彷彿失去政治依託,行仁的動力就消失了,這點明顯是有
問題的,至少我找不到什麼合理的解釋,這是我比較兩家後的看法。

若從儒家的觀點,他們的想法偏向有道行道,無道修身,他們的積極點在於修養自己以待
機會,尤其對於自身的修養看得很重,應該有其原因,我猜想在於儒家偏向「人治」,人
治的極致在於德治,其實頗有道家無為而治的概念,想必孔子也知道人治的後果容易變質
,因而他很重德行,所以對於語言科的子貢、宰予多次加以駁辯。語言,政事,軍事這些
東西可載舟亦可覆舟,是為立場服務的器 ,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用在好的地方,引述班
固在《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茍以譁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
乖析,儒學浸衰;此辟儒之患。」這便是理論與實際上的差距,所以孔子慎之。這讓我猜
想,也許儒分家出來的法家,便是要從客觀上杜絕這些弊病,因為說了修己是主體,那客
體不受約束也要考慮,不過兩者最後還是成了帝王的掌上玩物,惜哉!

而孔子自己在亂世中如何處之,不難發現其有趣的地方,彷彿天下的道理殊途同歸,到了
極致之處,孔子的思想中隱然含有道家無為的瀟灑,而這些階段就像他自況時說的生命各
有其領悟,他說:「知我者,其天乎」、「吾與點同」、「天何言哉!」就像佛家所謂「
見山是山」、「見山非山」、「見山又是山」之理有些類似,修養自我天人相應,可以不
為外在所動;在行仁的過程後,與曾點無為之功,天下安定就無所掛懷;最後反樸歸真,
不必拘泥。但這個過程不是平白得來的,應該是說有其原因的,若非無最初立志的堅定,
如何能強力而行,雖千萬人吾往矣,周遊列國的這些歲月的考驗,其實也給我們檢視孔子
的機會,我們或可對其言論加以批評,但對他為理想不畏艱困的一面難以否定。

孔子認為他是文化的繼承人,他有使命的自覺,他不計較得失之間,認為最後能評斷他的
是天,他所崇仰的是天,這其實是一脈傳承的文化,從中可看出孔子內心是有信仰的,典
型在夙昔,促發他自覺積極的面向,所謂天人相應不過就是自覺,心中的活水來於自己,
嘗言:「我欲仁,斯仁至矣!」摒棄心中我見,有錯就能改,見善就嚮往,當與人性衝突
時,希冀合於理性的真理,此我就能合於「天」。這是一種理性的開端,也是本體存在之
始,仁已內化一個真正獨立美好的個體,人也,這是儒家的個體理想型。
在外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聖」者離「仁」者的距離更大了,因為包含了無數的客體,實踐的方法有許多,恕道「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義道「捨生而取義」;仁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但這些很難推及到每個角落,因為個人的力量有限,所以我覺得聖者應該有暗示為政者的
意思,而孟子的文句氣勢很大,頗能收當頭棒喝之效,為政者應該要有這樣的氣魄,儒家
終極目標在於世界大同,不只親其親長其長,每個人之間存在有愛。

但實際上孔子也認為這一步太難了,即使是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這樣偏物質的均,堯舜都不
一定做得到。記得之前他說的先富之才能教之,可見他並不否定物質生活,有了合於人性
的一面,才能要求心靈層面的。在這裡孔子比較傾向現實,或許他會認為這樣的亂世只要
能止息干戈就是一項難得的成就了吧!難怪長沮、桀溺半嘲諷半不捨地說:「是知其不可
而為之者乎?」其實這種精神我目前只在儒、墨兩家中看見,惟殊途而已矣!










疑難孔子
一則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後世爭論文章無數,而攻擊孔子的人往
往頭一句就舉這個例子,我倒覺得有四種解釋,不必這麼放大看待:
1.泛指一般男女,秀才遇到兵之嘆。
2.在古代,女子本來就相較於男人是弱勢,所以受教育的人數也少,孔子拿小人
與女子並列,是在說這些人無知難以授教。這是從現實面分析的
3.論語既然是孔子與弟子間的對話,也許此句是他發牢騷拐彎罵小人一時之快
語,翻成現代的想法應該是:「這些娘砲!」
4.如果原先的想法就帶有歧視,那我們可以指正他錯了,難道經過兩千年,人還
沒有長進嗎?為我們的進步應感到高興。
不過話說回來,真正是丈夫者幾希,看到女子二字就張牙舞爪者,可曾想到自己也許在小
人之列。

另一則是我自己感到好奇的「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對於這麼嚴厲的批評,我不太以為
然,依我所能翻到的翻譯本中,大多說因孔子厭其未改本心,雖然不是用活人,但卻以埋
葬活人的心理需求製造出來的。
這裡我倒覺得這種過渡期並無不可,有和無之間的模糊地帶既可給人接受的緩衝空間,又
能收到實際效果,在心理上有妥協作用,眾人的改進不若一人的改進那麼迅速,神光和六
祖慧能有「漸悟」和「頓悟」的不同修行法門,前者適合眾人。例如現在為了要減少空汙
,用支票代替過去一疊疊的冥紙,其實神明真的會要用到錢嗎?何不一次正民視正民聽。
如果有這樣的體悟後再回到過去,雖然人俑未脫這種活人陪葬的心態,可是實際上救的人
命不也十分可觀,始作俑者不也有莫大功德,否則現在就不會有秦皇兵馬俑,而是一座巨
大的骷髏塚。所以除非孔子有特指,不然我覺得這樣實在太沒道理。




結語

其實以橫的諸子百家來講,反映的是一種適應當時社會的出路,縱的時間上,來自於民間
文化的統整,所以各家會有互通的地方,其實真正的極處,對於生命的體現都大同小異,
只是途徑不同罷了。例如性善性惡之爭,出發點不同,但都在奮於向善,所以對於各家應
有的認識是:探其源。直溯他想要表達的意思,而非在書中用一兩個字挑語病,那就走上
歧路了,此中最生動的描述,莫過於金庸在《天龍八部》一書中,玄痛與苟讀兩人的辯論
,更重要的是如何得意忘言,截長補短以做為自己的生命觀照。

猶如資本主義雖然有其優點,但對於弱勢團體,社會主義的著眼點亦相當值得我們反思,
任何東西加了主義就有所執,因此常常需要學習來增廣眼界,而這篇我的立意在於回復較
原始的儒家,而非後世以經解經的儒家,關於理學家的評析註解皆不在我討論的範圍,儘
量採用西漢、東漢時人的看法,就像鍾嶸的《詩品》只將曹操列為下品,可能是時代太近
,文人相輕之故,離春秋戰國愈近者,愈可能批評孔孟,時代接近有個好處在於現實狀況
可能差不多,而司馬談和班固確實指出儒家的缺點,是很值得我們參考的地方。

另外道家的生活境界也是我相當想去摸索的,無奈莊子氣度恢宏無跡可尋,想是我對生命
的體悟尚未突破之故,不敢犯難。墨家的精神其實無所不在,雖然在漢以後不是顯學,但
互助、任俠的風氣依然保留著,沒發現嗎?想必是魚在水中不知水吧!其實以上略舉三家
的精神,哪有一蹴可幾的,而真正讀其書想見其為人者,又能有幾個,現代人對於這些哲
人的認識,不過是鳳毛麟角,更別說有什麼心得,心得是從別人那裡聽來後,七拼八湊的
印象,變成一種片面的判斷,更有甚者,出版《老子商場學》之類偏離其原意的作品,因
此藉著這次寫報告的機會,想還原被扭曲的儒家,至少藉由孟子對縱橫家的評判,可以知
道儒家最終還是皈依真理,而非現實的有形物,包括了君王、富貴,只有在他們道的存在
下,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才能合於理。
最後我想說,以上這些許多是自己的猜想和理解,若合理的地方我會幫儒家解釋,但其中
也許也有許多是我未想得通達的部分。在寫完這篇後,發現論語包含的東西太廣,還有許
多地方未能探討,我只能僅取幾項要點發揮。另外在文字部分,有些是難以用言語適切表
達,或是偏離原意,造成溝通上的誤解。

參考資料
1.《論語章句新編》,嚴靈峰,臺北市: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3
2.《人間孔子》,白羅,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
3.《孔子思辨方法評論》,譚宇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

★rosolind 下次有機會再讓你用身體還XD
★Crazyloveyou 下次有機會再讓你用身體還XD
★Celice [廣播]我愛556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7.84
ckr:感謝您的分享 03/02 23:42
lahlah:謝謝分享~ 03/03 02:44
lahlah:孔子推崇周文化,本基於周禮之建立乃源於道德本心與仁心, 03/03 02:47
lahlah:認為宣揚其制,乃同於闡揚仁心之重要性.更表示:人不不仁,如 03/03 02:48
lahlah:禮何? 如樂何? 而其未得人爵,遂以立教為著墨. 03/03 02:50
lahlah:關於"人非生而知之者"的內容,應該只限於知識內容,而非道德 03/03 02:53
lahlah:理性,仁心,本心. 所以有"求有益於得也"與"求無益於得也" 03/03 02:56
lahlah:之分別.更可見得,其圓融之智慧不排它,但重德行之知,以成 03/03 02:57
lahlah:大雅之教. 03/03 03:00
lahlah:而成為"極高明而到中庸,極廣大的盡精微,尊德性而道問學"之 03/03 03:02
lahlah:生命智慧. 重視君子之教,以濟世達圓滿人格,改善生命氣質~ 03/03 03:04
rehtra:M一下好了 03/10 02:38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