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不孝有三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不孝有三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不孝有三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salami (史萊姆)看板Confucianism標題[心得]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時間Tu...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

「不告而娶」=「無後」=(最大的)不孝

這邏輯明明超清楚的啊
為什麼會被曲解成「沒有後代」?


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疏】
應該就是從這裡開始曲解的吧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被曲解千年的儒家思想
http://www.newsancai.com/b5/traditional/136-culture/19733-2009-12-02-08-54-19.html



「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
是沒有盡做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多大的區別(因為
舜取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后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
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那麼孟子的話為什麼會被斷章取義到這種程度!我個人以為這是後世道學家的故意。很明
顯,《孟子》的文字不是隨便一個人可以看得明白的,能看《孟子》的人文字的理解里應
該不會差到把這麼簡單的文字都誤解的地步。所以這種誤解是一種故意,或者說是曲解。
曲解的目的自然是為了闡述朱熹學派「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學要旨。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http://myblog-amigo.blogspot.tw/2015/07/blog-post_30.html

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個人以為比較中肯的註解應該是:「不孝的表現涵括在三個
原則中,其中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趙岐把孟子的“無後為大”曲解成斷絕後代為
最大不孝;讓孟子無端背了黑鍋誤傳了兩千多年,造成世家與庶民為了不斷後,無所不用
其極,或休妻另娶,或納妾,或過繼等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影響迄今,餘威猶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121.11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50157884.A.69C.html
neomozism: 不要看到網路上各種翻案的怪說就隨便相信,自己查一下 12/15 22:52
neomozism: 先秦的文獻就知道 無後 就是指沒有後嗣 12/15 22:55
neomozism: 該文作者說什麼"不盡做後輩的本分"可謂天馬行空,不知 12/15 22:57
neomozism: 這種奇特的翻譯有何根據? 12/15 22:58
kuopohung: 可以翻翻福澤諭吉<<勸學篇>>以及黃文雄<<儒禍>> 12/16 02:33
kuopohung: 這兩本書看看吧 12/16 02:33
kuopohung: 關於孟子這邊的批判和解釋 12/16 02:33
salami: 我沒有隨便相信翻案怪說 12/16 11:06
salami: 實際上把無後解釋成沒有後代 整個句子也很不通順 12/16 11:13
salami: 多半的解釋都是來自漢代趙岐 如果他的依據也是一樣 12/16 11:17
salami: 那其實問題並沒有解決 因為我就是"懷疑趙岐的註釋"有問題 12/16 11:18
salami: 福澤諭吉<<勸學篇>> 我在網路上查到「不孝有三」的段落 12/16 11:22
salami: 他根本只有批判 沒有解釋 先入為主就認為解釋是沒有後代 12/16 11:22
salami: 對我來說根本沒用 比趙岐的解釋還沒用 12/16 11:22
salami: http://tinyurl.com/oa55yss 還是他不只這一段討論而已? 12/16 11:24
salami: 我沒有這兩本書 你要不要直接說出書中的論點比較快? 12/16 11:27


原文邏輯 明顯是 「不告而娶」=「無後」=(最大的)不孝

但是 孟子認為(基於舜的親人的特殊情況)

即使「不告」也可以當成(如同)「有告」了 (君子以為猶告)
如同有告 => 不算「不告」=> 不算「不告而娶」=> 不算「無後」=> 不算「不孝」


孟子認為「不告是不孝」(的一種)
所以才會幫舜說話 去解釋「這樣不算不告」這樣也可以當成有告了

他的重點在解釋 告與不告
就表示 告與不告 在此是 孝與不孝 的關鍵


---

接著 反過來推

如果孟子認為 無後 => 就是"沒有後代" => 就是"不孝"
他應該說「君子以為"猶有後"也」 這樣才能幫舜說話

否則 舜告不告 根本沒差 => 都是無後 => 都是不孝
又何必在最後說"君子以為猶告"?

===

再補充 網路上有類似的翻案文
但是也沒有什麼證據 (就是把後翻譯成後輩/後輩的本分 而已)

我看到一篇反翻案的
他提出這一篇反駁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44992006.A.44B.html

(下面是他文字)
---(引用)
《萬章上》:「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
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

白話:
萬章問孟子「根據《詩》上的紀載,娶老婆一定要先稟告父母才行」,
如果這句話是對的,那舜為什麼可以「不告而娶」呢?

孟子回答:「如果稟告父母的話,就不能娶了。男女夫妻這種事情是人倫中最大的,
如果稟告了父母,那麼就會廢棄了人倫,反而會怨懟父母,所以才不稟告的。」
---(引用)


可是在裡面根本找不到 任何的「後代/沒有後代」的語意在裡面
作者也只能把"男女居室" 翻譯成"男女夫妻"
那頂多就是-> 結婚最大 並沒有提到任何後代或子嗣的問題


實際上 我們直接看萬章上的原文 引用更多前後文出來


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
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
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之後轉去討論舜的弟弟象 就不轉了
整段文字 就是在討論 「告與不告」的問題 而非「有無後代」 的問題

----

而出現矛盾的關鍵(所謂的仁與禮的矛盾)
在於 「告則不娶」 「娶則不告」


根據習俗(或當代禮)
娶(仁)且告(禮) 當然是最好的情況 (寫完以後又覺得 仁可以改成義 但也沒差)

但是 當娶(仁)、告(禮) 衝突時
選擇娶(仁) 放棄告(禮)

這表示娶(仁)比告(禮)優先

----

所以整段 (或說這兩段) 其實在討論的
就是 「娶與告衝突的時候 何者優先 如何選擇」

比方說 這個案例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當仁(救人)與禮(男女不親)衝突時
仁優先於禮

盡心上:
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
孟子曰:「執之而已矣。」
「然則舜不禁與?」
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則舜如之何?」
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

這個案例也很有名 就不解釋了
孟子的重點就在於 當兩者衝突的時候
有某個東西 是「優先於禮」的 (那個東西應該是仁、義、四端之心 等等)

這種時候 禮(告訴父母)就不應該被遵從
而應該遵從這個「優先於禮的東西」

這是孟子很常見的比較方式

※ 編輯: salami (140.112.121.118), 12/16/2015 12:17:55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