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不可逆的浮沉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不可逆的浮沉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不可逆的浮沉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不可逆的浮沉子產品中有2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分享東吳大學法律系林三欽教授《扭曲的正義》推薦文與反饋意見。 摘: 「書中有二處特別推薦給大家 ─p 161 以下談警方騙票的詳細分析,以及p 174以下她辦騙票案的經過 ─P 205 以下,派出所副所長違法下命逮捕、員警集體抗命案。原來這幾位抗命員警中,有部分曾上過忻穎的課,受她所講述堅守正義法治...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黃偉民易經講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200121 黃偉民易經講堂 中共的愛國教育成功,武漢瘟疫的冠狀病毒,都乖乖的留在武漢,不會亂說亂動,在國內各地亂跑,破壞安定。 偶爾一兩個病毒滋事份子,溜了去深圳、北京,但主力仍是拿來懲罰香港的。 春運來了,幾億大陸人在全國流竄,冠狀病毒,留在武漢過年嗎? 大陸人很詭異,...

不可逆的浮沉子 在 POPA Channel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7 15:29:14

#連載《#沒有回家的女孩》(4/4)|我們都可以為孩子做更多 #POPAim 受訪者:May ◤ 家舍中有形形式式的人,大家各有故事。 有舍友父母是吸毒者、有的受家人虐待,我記得其中一位則因為被父母虐打到入急症室,小學已被轉介到家舍。在我眼中,她非常努力擺脫命運,但早年的傷痛給她的烙印難以磨滅。...

不可逆的浮沉子 在 一撇中文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09 22:55:28

《素履之往》 . 人活在世界上,勢必要有一句話可成你信念所在。「凡心所向,素履以往。」就是我二十六年來觸動最深的一句話。「心」一字,即日常心心念念所在,「向」一字就是志向、目標、信念。要是一定確立了某一個目標,就要矢志不移,無論如何,也要為之前行。因而即便腳穿素履,粗麻布衣,風風雨雨,滿地泥濘,依舊...

不可逆的浮沉子 在 Kristin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2-04 14:22:20

《同學麥娜絲》之二 ⠀⠀⠀⠀⠀ ⠀⠀⠀ 到後來才覺得五月天是多麼超乎想像的厲害,這麼多年後,看《消失的情人節》時心中響起〈心中無別人〉,看《孤味》時心中響起〈知足〉,看《同學麥娜絲》時心中響起〈九號球〉,除了《消失的情人節》是真切有實際連結之外,會發現,似乎這幾十年間發生的故事都濃縮在流行文化裡形成...

  • 不可逆的浮沉子 在 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20 06:05:19
    有 344 人按讚

    分享東吳大學法律系林三欽教授《扭曲的正義》推薦文與反饋意見。
    摘:
    「書中有二處特別推薦給大家
    ─p 161 以下談警方騙票的詳細分析,以及p 174以下她辦騙票案的經過
    ─P 205 以下,派出所副所長違法下命逮捕、員警集體抗命案。原來這幾位抗命員警中,有部分曾上過忻穎的課,受她所講述堅守正義法治的觀點所感召,因而決定不服從違法的命令
    忻穎對於依法辦案這件事的用心,實在令人感動、佩服!

    我在佩服忻穎之餘
    另一方面,我願意給與我國檢警體制一些體諒空間
    因為,所有的理想都必須考量現實情勢
    理想之所以為理想,就是因為他無法立刻被做到
    必須經過奮鬥、經過觀念傳遞、內化

    她常說:辭職治百病(這句話甚至是粉專抽書通關密語)
    其實,她雖離職,但懸念不斷
    又,這句話我並不十分贊同
    我認為,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理想的XX體制,除非你沒有理想
    換言之,我們一直都處在追求理想的路上
    忻穎是辭職,但未離開
    以另個角度身份,與體制內的同仁繼續奮鬥

    在追求檢察、警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
    忻穎的書可以發揮參考的作用
    相信忻穎的書是愛之深、責之切的呼喚
    絕非全盤否定體制內多數用心同仁的努力」

    「我很樂意推薦法律學系同學、關心我國檢察體制的民眾閱讀這本書
    這是一本深入淺出、流暢易讀的法普書」

    ------

    以下為作者臉書的回應/對話:http://bit.ly/2NzerOt

    看完老師的貼文,想起當年大學歲月到進入實務工作最後失望離開的那段路程,心中其實無限感慨。再回應老師的分享文如下:

    我本來的生涯規劃就是2年司法官訓練+任檢察官滿3年即辭職,書中的序言也開宗明義直接講明,所以本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其實,如果不是萬般無奈,誰又真的想「辭職治百病」?
    「辭職治百病」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其一,還真的「治百病」。我在檢察官任期中,慢性胃炎、胃食道逆流、因胃食道逆流侵蝕聲帶導致聲帶腫瘤(曾經長達近兩個月無法說話,也無法開庭)、慣性頭痛、慢性蕁麻疹發錯頻率頻仍、因為長時間熬夜與壓力導致月經失調......
    辭職後,悉數不藥而癒。我是說真的,全部都好了——我如今很少頭痛、也幾乎不用投胃潰瘍的藥物了,以上所有身體上的問題全部消失。

    其二,是理想層面的問題。其實只是明白人與體制的糾葛,然而,不願繼續在體制中浮沉,終至滅頂。

    或許我可以舉以下例子來說明一下:

    1.我在初任檢察官第一年也曾經想過放棄出國的夢想,留在體制內奮鬥。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讓我深深體會,體制內改革幾乎不可能。
    更重要的是,曾經參與檢改、一生沒有升官的大學姊告訴我,如今檢改的訴求,#和20年前一模一樣--這意味著檢察體系二十年來始終如一,而且越形惡化。

    2.我曾經因為根本不是我失職的問題而闖過監察院(付保護管束人脫逃,監察院找檢察官去「調查」,奇怪你們怎麼不調查監獄的假釋制度?)但監察院挑不到骨頭,安全下庄,問題就是澎湖台北來回跑、浪費時間,影響辦案情緒與品質。

    3.我曾經因為檢改「樹大招風」而被「高層」特交廉調單位找麻煩,然而廉調機關找不到我的違失,整不到我,於是高層又要求新北檢寫報告,製造我的主任麻煩。

    4.我依法辦案,然而一份起訴書被來來回回退兩次,我直接找檢察長談,並且揚言「反正我就要辭職了,我不在乎破壞什麼關係」,最後起訴書送出,一二審均有罪判決定讞。

    這樣的環境,如果不是辭職治百病,在更自由的空間裡去思考過去的問題,那我不知道還能怎麼辦了。

    老師說我「似乎天生是個擔任檢仔的料」,我倒認為,沒有誰是天賦異稟特別適合當檢仔的,反而是因為不曾抱有在檢察體系的升官慾望,所以才能對於官場上的權力無所畏懼。
    我在這本書的後記中提到:我始終志不在那條檢方的道路上,所以不曾痴狂。
    「辭職治百病」,是最深層的無奈,但也是在體系裡載浮載沉,幾經衡量後,理想戰勝了現實,不願意和體制妥節,唯一的出路。
    所以我在本書序中直言「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化成了絕望,不想讓自己的靈魂在體系中載浮載沉直至被淹沒,只能轉身離開」。

    外國法律人幾乎不太可能在德國檢察署實習,不過最近我有和一位德國學者打算合作一個「檢警關係」的研究,我負責的工作是整理台灣的判決,至於制度比較這部份我們還在討論中。
    我們在討論的過程中,該學者抱怨德國檢察體系「封閉」,不好研究。
    不過,和台灣不同的是,德國許多刑事法學者,在擔任教職之前,有擔任過法官/檢察官/律師的資歷。另外,德國的國家考試制度,通過一試後必須先在司法機關實習後,再考二試,例如抱怨「德國檢察體系封閉」的這位學者,本身就在地檢署實習過。

    不過,就在他抱怨完畢後......
    德國柏林Oberstaatsanwalt(首席檢察官,相當於檢察長) Ralph Knispel今年3月1日(很巧的跟我這本在同一個月出版)新書"Rechtsstaat am Ende: Ein Oberstaatsanwalt schlägt Alarm"(剛出版所以還沒有中譯版,我暫譯書名為:法治國走向盡頭:一位檢察長的警鐘)

    這本書的簡介內容大肆批判司法和警察體系,以及偵查手法落伍、鑑定資源不足等,並批評「法治國家要走向盡頭」。
    我想,這位檢察長大概沒有看過台灣的現狀,如果跟台灣比較(連一台不卡紙的印表機都租不起),應該就沒什麼好抱怨了,比下有餘嘛!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寫這本書的人,是德國的Oberstaatsanwalt。
    我想請問 #全台灣各地檢察長有誰敢寫這樣的一本書?

    光是這一點,我想就足以窺探兩國檢察體系的文化區別了。

    ------

    《#扭曲的正義:檢察官面對的殘酷真相,走向崩潰的檢警與媒體》 (2021年3月4日正式上市,3月9日二刷,3月18日三刷!)
    聯經 | https://linkingunitas.com/L184634
    博客來 | https://linkingunitas.com/B184634
    金石堂 | https://linkingunitas.com/K184634
    誠品 | https://linkingunitas.com/E184634
    Readmoo讀墨| https://bit.ly/3t2sg7g
    Kobo| http://bit.ly/3bS0oeT
    ★ 電子書獨家收錄﹕〈作者辭呈〉、博客來獨家加值〈檢察官人生百態十三景〉

  • 不可逆的浮沉子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29 20:50:25
    有 12,969 人按讚

    當你的兒子遠在地球的另一端,已經在國際舞台音樂或藝術等領域嶄露頭角時,身為父親,你會在家掛滿他的獎盃,鼓勵他追求更多名和利,還是告訴他如何維持一個藝術家必要的真誠,坦白,赤子之心?

    金庸先生評論《傅雷家書》時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這句評語很中肯,因為它一語道破了傅雷教育兒子的基本精神。

    傅聰於1954年遠赴波蘭求學。臨行前,傅雷給他的叮囑是:「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

    之後1966年,文化大革命燒向傅家,罪名一籮筐,頂級翻譯學者等於親西方,等於走資,另一罪名兒子傅聰去了波蘭,定居英國⋯⋯「反革命份子」傅雷夫婦在紅衛兵逼迫下,雙雙自殺身亡,離世。

    十幾年後,四人幫倒了,改革開放一段時間後的某一天,上海音樂學院在一間裝掃帚等雜物的小屋裡,發現了傅雷的遺物,裡面竟有遺失多年的傅聰回信,被扣藏在音樂學院。

    對中國近代史無語的人,只好説:從此,《傅雷家書》不再是傅雷一人的獨白,而是父子終在書中的團聚。

    這是無言的歷史,人們僅存的溫暖。書信後來集結成冊,《傅雷家書》成為中國人教育後代的範本。傅雷從非死不可的逆份子,歷史一吹過,又成為中國人的典範。已成屍骨的傅雷夫妻怎麼想,外人不得而知。

    《傅雷家書》本來沒有父子對談,舊版只是一位父親的獨白,因為沒有收錄傅聰的回信。傅雷的許多話,在一個亂世中沒有人確切知道他因何而發,傅聰的心情也只能在字裡行間由閲讀者猜測、想像。

    從1954年直到1966年的十餘年間,傅雷夫婦和傅聰通信數百封。傅雷夫婦非常細心,兒子的信妥善收藏,重點內容分類抄錄集冊。

    然而,傅聰的信在「文革」中,遺失了。

    1966年夫婦二人含冤可能也含恨含著對祖國一切絕望,選擇與世訣別,他們的家產盡數被抄。寫給傅聰的信都在國外傅聰那裡有留存,而傅聰的回信則未能倖免。

    十幾年後的一天,上海音樂學院突然通知作家葉永烈,在一間裝掃帚等雜物的小屋裡發現了傅雷的遺物,包括照片和文件,裡面竟有傅雷夫婦抄錄的幾冊傅聰回信。

    傅聰得知此事,堅決不同意發表這些信,當時公開的理由是:自感年輕時思想和文字過於稚嫩,無法與父親相提並論。

    直到再過了十多年後,傅聰終於點了頭。

    至此,《傅雷家書》中的父子終於比較完整。

    在家信中,父子談音樂,談赤字之心,談中國詩篇境界,也談愛情婚姻,金錢觀,及生活的藝術。

    *關於人品

    我認為一個人只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仍會了解的。我一生作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

    *關於命運

    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

    *關於人情往來的世故

    人的心理是:難得收到的禮,是看重的,常常得到的不但不看重,反而認為是應享的權利,臨了非但不感激,倒容易生怨望。

    *關於愛情和婚姻

    熱情是一朵美麗的火花,美則美矣,無奈不能持久。希望熱情能永久持續,簡直是愚妄。

    對終身伴侶的要求,正如對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樣不能太苛……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撫躬自問,自己又完美到什麼程度呢?
    文化

    *關於東西文明

    東方的智慧、明哲、超脫,要是能與西方的活力、熱情、大無畏的精神融合起來,人類可能看到另一種新文化出現。

    *關於藝術家

    大多數從事藝術的人,缺少真誠。因為不夠真誠,一切都在嘴裡隨便說說,當作唬人的幌子,裝自己的門面,實際只是拾人牙慧,並非真有所感。

    真誠是第一把藝術的鑰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真誠的「不懂」,比不真誠的「懂」,還叫人好受些。

    凡是一天到晚鬧技巧的,就是藝術工匠而不是藝術家。一個人跳不出這一關,一輩子也休想夢見藝術!

    *關於生活

    別為了音樂的藝術而拋荒生活的藝術。

    藝術是最美的花朵,生活就是開花的樹木。

  • 不可逆的浮沉子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21 15:12:52
    有 170 人按讚

    【12/21 星期一 絕對音樂】

    「當我們期待服務人員拿出專業,提供服務時,我們也應該拿出理性,享受服務。
    因為~~穿上制服代表專業和公司門面,但不是意味著卑微和活該受罪。」
    SO~~就學著多一些同理心吧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人生這條路沒有GPS,耐心的用你的方式走下去》

    無論如何,帖子,都是警鐘。剛開始以自己的名字收帖子,是同輩們的喜帖。
    不到二十歲,就收到國中同學的帖子。在我長大的小鎮,二十歲算早婚,但也還沒早到太驚人。
    我記得大學二年級時的暑假,開唯一一次的同學會,那一位班上最乖巧的女同學,已經帶著兩個小孩前來,大的那個已經蹦蹦跳跳了。
    出社會後,進入了抱怨「薪水還來不及付紅包」的階段,喜帖一張一張飛過來。辦婚禮的人都興高采烈,還找不到理想的伴可以結婚的,心裡難免有怨氣:為什麼就我一個人那麼淒涼,那個「對的人」到底在哪裡?
    然後,很快地,第一張白帖,在前中年之前一定翩然而至。
    剛開始,是好友的父母,親戚的父執輩。
    然後,長輩的狀況越來越多。如果白帖是死神送來的警鐘的話,到了中年之後,這些連續的刺耳聲響,已經讓我們疲憊、習慣到不再驚慌的地步。最刺痛的那一聲來自最親近的人。
    我們終究會讓自己明白,這是逃不了的,再怎麼一生平順。
    緊接著,另外那種的「第一張」白帖,才能狠狠地扎了我們的心一下。
    它竟然來自與自己同年齡的人。
    出於事故,或出於疾病。當我們還在為現實生活的種種憂煩時,他悄悄地先行離去,不再困擾了。
    有的白帖並沒有具體寄來,但聽一次唏噓一回。
    人生邁入下半段之後的同學會,每一次,都會聽到各式各樣的故事:有人告訴我,高中時那個田徑社裡最高亮麗的女孩,訂婚後的第二天,在美國加州發生了車禍,再也聽不到情人的嘆息。
    大學時那個笑聲爽朗的隔壁班同學,在歐洲念博士時,某一天發現自己站不起來,一檢查,原來是骨癌,從此沒能再行走,久久沉睡在異鄉。
    念研究所的學長,不過四十二歲,某上市公司財務長,有一回加班晚歸,泡了個澡,過勞的他被發現時已無氣息……
    就算我們想要跳過這些故事,不想聽見那一步一步逼緊的警鈴聲,我們都無法忽略,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而憂思難忘。
    而中年的我們,多數無法宣洩也無法來得及思考,仍被忙碌與疲倦困住。有一天我忽然悟到:
    其實告別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有一天我們要想念我們的記憶。
    有部得到奧斯卡女主角獎的電影叫《我想念我自己》,說的就是一個明明很聰明的女人,什麼幸福都有,卻要面對自己漸漸失去記憶的故事。
    幾個朋友都說,那是一部恐怖片。
    因為我們已經開始:忽然會忘記自己剛剛在找什麼?明明要自己記得什麼,如果沒有寫下來,就會變得絞盡腦汁也無可追憶;明明記得自己把它收起來,卻翻箱倒櫃找不到那個東西?更嚴重一點的是,出門忘了自己開瓦斯在煮水之類……
    不管我們企圖裝得多麼年輕,而所謂醫美和回春科技如何進步,我們身體中某些過去不被視為重要的功能已漸漸消失,直到它離去我們才發現它還真的很可貴,也只有在它們逐漸遠離之後,我們才想到要再珍惜一會兒。
    我不想只強調失去。
    失去是必然,強調,未必有意義。
    在逐漸失去中我們也逐漸得到。
    失去的東西或許很具體,而得到的東西或許很抽象。
    最近,與我共事過的一個女生,目前在日本求學,在互通的通訊軟體上PO文:二十五歲,祝我自己生日快樂!感慨良多!雖然我老了一歲,但感謝這一年所獲得的一切!
    這一年,她離開了工作和男友,一個人到日本求學,我常常看到她的活動紀錄。這是她真正離家生活的第一年,一個人在異地打工;有時很想念男友,有時很想念臺灣小吃,有時自顧自說著:前途茫茫,只有自己為自己加油之類的話語。
    身為一個「奮鬥過來的長輩」,我常會在她沮喪時留些話,有時鼓勵她,「你好棒!」,有時在她沮喪時砥礪她,「喂!拜託有點出息……」
    我悄悄在她的臉書上留言:生日快樂!我感慨也良多。真羨慕你的二十五歲,雖然,我一點也不想活回去……
    年輕當然好,但是活回去,想來就累。
    二十五歲的時候,我自以為什麼都知道,其實很無知。雖然很努力,但一直在掙扎,不知道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該做什麼工作;我的驕傲裡頭藏著一些自卑,我的自信裡藏著好多茫然,我既反抗卻又想要討好許多規範,擁有很多青春卻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花用……
    我是個很早就在想「這輩子到底是要來完成些什麼」的人,不過,中年以後細數來,自以為聰明,也滿愛裝作聰明的我,在二十歲和三十歲間,做的蠢事還真多,幾乎所有人生的重大決策都沒對過。在感情上也飄移浮沉不定,其實每個選擇都不曾讓我快樂。
    二十多歲時的我,在跟自己晴時多雲偶陣雨的個性抗爭,倔強,叛逆但並不堅定和堅強。
    是的,我真的不願意回去了,如果要我的腦袋回到那時的混沌和糊塗。就算當時有張沒有皺紋的臉,沒有肥肉的身材。
    但是話說回來,現在的我,就算沒有讓自己太滿意,至少,千錘百鍊後比較堅定成熟。現在的我是由許多舊日的錯誤決策改正又改正後的、一個還可以接受的版本。
    那些錯過的路還是有意義,雖然……有的意義不大,付出的代價很多。
    如果把人生看做是一段旅行,我們的人生還真是找不到GPS。就算當時曾經有人明確給你地圖,也可能在後來發現他根本指錯路。
    我唯一可以慶幸的是,走錯的路,跌過的跤都是我自己搞的,我招惹的,怨不了別人。
    跌跤是功課,爬起來也是;經驗是成長,教訓也是;勳章是榮光,而巴掌或許也是;疤痕並不美,但必須值得。
    大概在十歲之前就開始用自己模糊的小腦袋想:「這輩子到底是要來完成些什麼?」的我,如今再問自己這個問題:這輩子,你到底是要來完成些什麼?
    我的回答會比二十多歲時沒出息些。
    就是:「該做的,以我能力可以做的,我都做了;日後還將盡力用自己的方式活著,還是做不到的,就算了。」
    還做著自己可以期許自己的事情。
    中年之後最好的權利就是,可以不要再聽任何「長輩」的期許。長輩,我就是;那些比我們年長的長輩不多,再有控制力也要應付自己的衰頹,不能再當軍師。
    一個人究竟能做到什麼呢?
    想來其實,很少。如果能活得有點顏色,那也是因為你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管你想做變數,還是做常數。
    不管你做多少活,覺得自己多偉大,是非功過,都不是你可以下定論的。
    怎麼說呢?讓我們想想中國歷史上所有女性中最大的一個變數吧,比如武則天。(這個聯想是因為最近看完連續劇《武媚娘傳奇》。)念研究所時上唐代文學,碰巧專程為她寫過「新舊唐書關於武則天記載」的研究報告,《新唐書》比《舊唐書》多說了她許多壞話,比如加了自己弄死女兒來陷害皇后之類。
    她統治過一個廣大王朝五十年,她睥睨了所有男人的聰明才智,壓倒了所有女人的心機鬥爭,她對傳統的看法不屑一顧……六十多歲後,她當了皇帝,在那個封建時代裡,完全是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只要得到了一分權利就實踐自己夢想的大大驚嘆號,在古代的女人裡也算是「外星人」等級。
    去世後,不過留下一個無字碑。無字碑,很有意思,姑且不論歷史學家怎麼推論,最可愛的一個解釋就是:
    「我不想自己說些什麼了,反正你們會一直說我,管你們怎麼說我,我根本不在乎,本人這一輩子的是非功過,隨便你們眾說紛紜,去、去……」
    我喜歡這個解釋。
    其實所有人一生的碑銘,不管上面刻多少字、寫得多誇張,都是一面無字碑。你有你的觀點,別人自有別人的看法。
    你還管那麼多人說你?其實你並不重要,再顯達也不過是別人嘴裡的巷議街談一條。
    她已是歷史中如跨年煙火般的絢爛人物,我們,再亮眼也是小沖天泡一支。
    那-這輩子到底要完成什麼?
    中年之後,我還是偶爾會想想這個問題。心裡很明白,看似我完成了很多,其實完成的很少。所完成的事都沒什麼太了不起的,再怎麼燃燒自己,也是無月之夜中一點微小螢火,轉眼熄了。
    我最近比較容易為小事而感動。
    來說說一位八十歲左右的老先生吧。他出現在我常出現的地方,我看他看了一年多。看過他很多次了,在我家裡附近小學練跑的操場上。
    他一跛一跛拄著杖往前,和我一樣繞圈子。走得很吃力,看這光景,我馬上明白,他應該在不久前中風過,有一條腿不太能動。
    他一個人在復健。
    走累了,他會在司令台旁的階梯坐下,聽廣播。老人家耳背,廣播開得很大聲,聽得出主持人說話腔調和本地大不同,應該是北京中央電台的廣播節目。
    光憑這一點,大致可以推算,他應該是當年來臺的老兵,已在本地落地生根,娛樂是聽聽老家來的聲音。他這一生,兵荒馬亂的艱苦應該少不了。
    他只是一個很常見的孤獨老人,不同的是,他就是不肯讓自己被中風一路摧枯拉朽地擊潰,他還想要回復「靠自己」的功能。
    我偶爾才在那個操場練跑,每次都看到這位老伯伯,可見他幾乎每晚都在那兒走。
    某一天,奔跑的我忽然仔細打量起慢慢走在前頭的他,我注意到,他,真的變好了,雖然還是拄著枴杖,但是,那佝僂的樣子不見了。
    也不再有一跛一跛吃力的感覺。
    速度似乎也快多了,不會讓人馬上聯想到中風二字。
    這個背影讓我自顧自地感動起來:
    不管他在什麼年紀,他還在奮鬥些什麼,還想讓自己過得好一點。
    不為什麼偉大目標,但是努力做好自己。
    人生到底要完成什麼?
    完成什麼已不重要,不是自己所能強求,所能定義。
    但不容自己被絕望捕獲,只變成一個哀怨的命運囚徒。
    是的,人到中年後,無法侈言偉大夢想,但仍可期許短暫光亮,至少還能感覺得到,在此一步一步生理狀況走下坡之際,某種內在靈魂還在發光。還在Do My best!
    不想要倒下來,還想要往前走,平凡的路也動人。
    我們以為自己擁有的很多東西,只是借來用而已;我們所有的私人存摺只有記憶,有意義的,只是那些走過的路,錯路,對路。
    人到中年,何其有幸,可以盡其在我,耐心地,聽著自己的聲音按著自己的方式走下去。
    且行且努力,且行且珍惜。

    (文章來源: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9460&from=line)

    ***************************

  • 不可逆的浮沉子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1-21 18:59:09

    20200121 黃偉民易經講堂

    中共的愛國教育成功,武漢瘟疫的冠狀病毒,都乖乖的留在武漢,不會亂說亂動,在國內各地亂跑,破壞安定。

    偶爾一兩個病毒滋事份子,溜了去深圳、北京,但主力仍是拿來懲罰香港的。

    春運來了,幾億大陸人在全國流竄,冠狀病毒,留在武漢過年嗎?

    大陸人很詭異,十幾億人,個個嘴巴說愛國,但行為上,對每寸山河大地,都破壞踐踏,毫不珍惜。

    習仲勳的家訓,要兒孫人人去國,習近平留下,只為爭天下,爭千秋!

    稍有人生歷練的人都知道,嘴巴每天說孝順的人,一定忤逆,說孝順只為了爭產;每天講義氣的人,只有黑社會,他們嘴巴講義氣只因為準備出賣你!

    大陸不會有岳飛、文天祥的,發了達立即搬來香港的馬雲、馬化騰就很多。

    特朗普發動的貿易戰打了一年多,據說簽訂了第一階段的協議,劉鶴代表中共買下天文數字的美國農產品。表面看來是討好特朗普,他的票倉在中部農民,他要部署連任。

    那張簽約圖片怪怪的。

    國際條約,都是兩國對等的官員簽署,總理對首相,總統對主席,像中英聯合聲明,1984年在人民大會堂,就由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和中國總理趙紫陽簽訂。

    兩國政府首長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事後都不遵守,由副總理劉鶴代表簽署的協議,沒有打算執行吧!

    代表美國的是美國總統,代表中共的,只能是劉鶴?他連政治局常委都不是。中共的國家主席在哪裡?國務院總理又在哪裡?

    北京官場最爭論性的人物有兩個,人人都不服氣的,一個是王滬寧,一個是劉鶴。 一個爬上政治局常委,一個是副總理,但不受李克強指揮。

    習近平身邊兩大寵臣,權力就建築在習近平的勢上。

    觀察習近平,看這兩個人的浮沉就可作指標。保不住這兩大寵臣,就是習被逼宮了。

    唐玄宗在馬嵬坡上被軍隊威脅,要他親自賜死楊貴妃。他的勢已盡,所以跟著只能退位給太子;乾隆死前,都無人敢碰和珅一條汗毛,他斷氣前權力仍在手上。

    兩年前台灣縣市長選戰變天,執政民進黨輸掉了高雄、台中,新潮流派系用賴清德向蔡英文逼宮。 陳菊拚死護主,以美麗島系大老身份,政治冤獄受害人,台灣民主鋤頭派的半生功業,單天保至尊。

    弱勢總統,在林鄭送中惡法,香港年輕人血染街頭半年的示範背境下,激出了台灣首投族,投票率衝上75%,小英拿下神話817萬票連任。

    民氣可用,蔡英文這四年,長纓在手,可建一番功業。

    一生冷靜自制,從不表露半點感情的蔡英文,謝票時在齒縫中擠出: 陳菊,永遠溫暖的大姐! 還有那一襲黑衣,是遙祭香港的無名浮屍和墮樓青年吧!

    香港周日的中環遮打花園和平示威,又以流血、催淚彈作結。 這是林鄭政府的既定招數吧。

    在示威人數最高峰時,腰斬集會,驅散人群。臥底製造衝突,引出警察欺凌。 也只是一招:打殘勇武派,嚇窒和理非!

    一般香港人,看著我們用稅款養著的制服惡棍,用各式手段傷害我們的下一代,都感到無限憎厭吧!

    今日當官,你能和林鄭一樣,沾沾自喜?

    走過染有血漬的街頭,聞著刺鼻的催淚彈味,你能夠安心的如常生活?

    這是「否」的時代,整個香港都閉塞不通。 根據《周易》,的宇宙規律,泰卦之後,便是否卦。

    泰卦通達,否卦閉塞。 成年人享受了三十年香港經濟起飛社會制度建立的泰卦環境,九七後年輕人在否卦中歷煉人生。

    泰卦的綜卦和錯卦,都是否卦。意思是,通達背後,無論綜錯,都只會發展成閉塞不通。

    否卦的結構,上卦乾為天,下卦坤為地。根據陰陽兩氣的移動方向,陽向上走,陰向下流,陰陽不交,天地隔絕,萬物不生。

    否卦卦辭: 否之匪人。 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否之匪人,社會上,充斥的,都是匪人,只有人的外形,沒有靈魂,沒有內在的。無價值,無追求,無夢想,所以造成「否」,社會上閉塞不通。

    上卦乾,為君,為政府官員;下卦坤,為眾,為普羅大眾。

    乾天象徵的權勢階層,將所有資源集於一身;坤土象徵的民眾,則空空如也。這象是朝野不和,上下不通。

    泰卦之所以通達,因為卦象顯示社會資源在下不在上,在內不在外,藏富於民,所以才通。 否卦相反,資源集中在既得利益者身上,貧富懸殊,外強中乾,小數人的暴富,無法遮掩大部份人的空虛。 以個人處世來說,泰卦為什麼能亨通呢?

    一個人,能像泰卦的卦象,外表是坤卦,厚德載物;內裡是乾卦,自強不息。頂天立地,到處都受歡迎。

    相反,如果像否卦,外表是乾,扮有型,扮硬淨;裡面是坤,一個契弟的性格。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好睇唔好用,一開口就知你是草包。

    在《易經》角度,這些便是“否之匪人”。

    在「否」的環境,如何才能使上下內外交通,創造元亨利貞的「亨」呢?

    如果生命的外在和內心,都在撕裂,各行其是,即使在世擁有再多,心靈都是空虛的,人生的寂寞只會愈來愈重。

    看卦序,找方法。

    天地否卦之後,便是天火同人卦。 同人卦是走向世界,結交天下英雄的卦。

    它的卦辭說: 同人于野。 因為否卦是「禮失」,所以出路只能「求諸野」。

    在否的時候,那些無權無勢,在野之人。

    否卦時,在朝的人,掌權的人,壟斷所有資源,是「匪人」的代表。

    一旦否卦過去,同人卦來臨,大環境改變了,像七六年,四人幫下台了,改革開放來了,極左派失勢了,老鄧反共了,走資了,毛主席的好學生都失勢了。

    所以,在否卦時,應該選擇和長期被壓逼的人交朋友,交在野的朋友,不要交有權勢的人。因為在否卦中,有權有勢的,都必然是人格卑劣份子。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

    在匪人(不是人,只有人形,沒有人心)充斥的時代,不能用正常社會,君子堅持正道的原則行事,和匪人交手。 否卦不是君子的社會,根本不是人的社會,用堅守君子做事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大往小來。

    在否的局面,「大」象徵的陽爻逐步離去,「小」象徵的陰爻全面推進。君子離場,小人勢在,形勢閉塞不通。

    泰卦相反,小往大來,付出小,收穫大。小人離場,君子進駐,所以通達了。 但否,大往小來,付出多,回報少,因為不通,陽剛正氣的遠離,陰柔邪僻的就會乘虛而入。

    一般人,在匪人愈來愈多的環境中待久了,堅持做正常人,會覺得好辛苦。慢慢隨波逐流,跟現實妥協,自己也變為匪人了。

    對比泰否兩卦,一個是圈子愈畫愈大,一個是空間愈來愈小。

    不利君子貞,因為大往小來,在亂世中,先求明哲保身,這也是一種處事智慧。

    否卦大象傳:
    天地不交,
    否。 君子以儉德辟難, 不可榮以祿。

    上乾下坤,天地互不交通,這就是否卦的象。

    《易經》告訴我們,在否的時候,君子要遠走避難。 無論是現代社會的資金避難,還是過去動盪時局的人身避難。只要有一個地方,一個環節「否」了,大家的日子都肯定很難過。

    在否的背境下,既無安身的可能,也無賺錢的機會,所以,要儉德避難。

    德,是人性美好的一面,都要儉,慳啲駛。 因為否卦時候,不利君子貞。社會黑暗,匪人太多,如果堅持好人行事風格,容易招來打擊。

    不是不做,要儉,節制。因為君子在小人群中,連善行都要儉。要內歛,不能表現,以免招來打擊。在一個不正常的社會,連德都要韜光養晦。

    整個環境,都是小人道長,君子道消。

    這個時候,不可以榮以祿。祿,即俸祿,指做官。 否卦時代,最好不要做官。

    世道黑暗,邪魔太多,公權力不彰,沒有維持正義的機制,民不聊生。

    世道崩壞,做官未必能夠堅守原則,容易同流合污。

    祿,做官,已不是光榮的事了。

    這裡,也提醒我們,世間的榮和祿,都只是一時的,無法長久的。

    2019年前,做警察是保護市民,但2019年6月後,已是惡棍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