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不可愛教主結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不可愛教主結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不可愛教主結他產品中有1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神父的鹽 . 創造新平台其實沒那麼難. . 不需要矽谷或是什麼龐大的資源和資金,別忘了,臉書一開始也不過是哈佛的把妹網站,而且還是抄襲別人的. . 台灣其實也有不少討論區,早期的台灣論壇、yahoo奇摩家族,更早以前的社群,還有pchome貼圖討論區等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 他們背後都有資訊公司...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8萬的網紅Rainie Yang's Official Channel楊丞琳官方專屬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楊丞琳 第11張專輯《刪·拾 以後》數位實體現正發行 🎧數位收聽▶https://lnk.to/Rainie_DRG 💿刪版:https://lnk.to/Rainie_DPO 💿拾版:https://lnk.to/Rainie_RPO 好或壞 我全都不換 刪拾後 你會有答案 陳珊妮詞曲製作 楊丞...
「不可愛教主結他」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不可愛教主結他 在 GirlStyle 女生日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不可愛教主結他 在 伊格|Egoyan Zhe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不可愛教主結他 在 1分鐘廣東歌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不可愛教主結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不可愛教主結他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不可愛教主結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不可愛教主結他 在 Rainie Yang's Official Channel楊丞琳官方專屬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不可愛教主結他 在 王炳忠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不可愛教主結他 在 Rainie Yang's Official Channel楊丞琳官方專屬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不可愛教主結他 在 GirlStyle 女生日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6 01:31:09
【 @girlstyle.mag 】Anson Lo現「工作紙」家長斥教壞細路!送「拳頭心心」予粉絲:陪你們做功課~ . MIRROR 成員教主 Anson Lo(盧瀚霆)近日現身中環 IFC 出席活動掀起人潮,可見人氣丁點未減,最近他更自創了新的「拳頭心心」手勢冧粉絲~日前在一張英文工作紙上亦見他...
不可愛教主結他 在 伊格|Egoyan Zhe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12:17:09
生命根本不是從你誕生那一刻開始的,它是從你發現這世上居然還有另一個人完全了解你的孤寂那一刻,才突然開始的...... 伊格言最新科幻長篇|《零度分離》|台灣麥田、中國中信 2021年5月 兩岸同步出版 ───── 一份賽博時代的罪案調查報告 23世紀「生物朋克」啓示錄 華語科幻星雲獎得主,「科幻...
不可愛教主結他 在 1分鐘廣東歌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2 07:47:03
#新歌 最近好感受到大家嘅熱血 無論係萬人空巷嘅追星 定係支持港隊出戰奧運 認真去做一件事 就體會到香港人其實好團結 就算無人知道自己嘅努力 我哋都會盡力投入 做自己嘅Boss,支持自己嘅隊伍 🔥 「Rum bum bum bum bum ba dum 來排出辛酸 修補那失靈 我最怕 你也怕...
-
不可愛教主結他 在 Rainie Yang's Official Channel楊丞琳官方專屬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11-26 20:00:12楊丞琳 第11張專輯《刪·拾 以後》數位實體現正發行
🎧數位收聽▶https://lnk.to/Rainie_DRG
💿刪版:https://lnk.to/Rainie_DPO
💿拾版:https://lnk.to/Rainie_RPO
好或壞 我全都不換 刪拾後 你會有答案
陳珊妮詞曲製作 楊丞琳演繹
致在迷惘中尋找答案的每個存在
鬼才攝影師 鍾靈Zhong Lin 首度執導MV
超脫常態、顛覆想像、非常規心靈寓意之作
〈刪拾 Delete, Reset〉
🎧數位收聽▶ https://lnk.to/Rainie_DR
楊丞琳統籌 音樂製作/企劃執行/概念發想 全方位主導參與
陳珊妮 x 陳綺貞 x 陳建騏 x 魏如萱 x 徐佳瑩
許哲珮 x ØZI x 呂康惟 x 馮翰銘 全陣容創作
-
〈刪拾〉作為整張專輯的主要點題歌曲,概念圍繞在刪除與拾起所譜寫。陳珊妮在歌曲與歌詞的安排上,不難發現這首歌所要提點的是我們在面對後青春的加速崩毀,對於未知的預測以及尋求 ; 在頹靡與建置的選項中遴選適合自己的特質過程中“去蕪存菁”。無論過往曾為誰強裝勇敢、為誰換臉求愛、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又或是在豐富多采中度過…這都是我們對人生的選擇與試探 ; 我們藉由『刪拾』解讀到曾發生的好壞都形塑了自己,跨越糾結與侷限後,才發現原來一切並非不可承受之重,所以我們選擇接受 ; 而當我們對於時間軸的推進學著不頻回頭看,進而活成了令人尊敬的存在,從歌詞「好或壞 我全都不換」、「要成為 被尊敬的存在」即可見一斑。
歌詞巧妙地運用段落來劃分二十世代與三十世代各有的心思與感想,楊丞琳用主觀的口吻去敘述二十世代的所面臨的矛盾、懵懂,且對於迎來三十世代的未知建構著似是而非的景色 ; 但我們從歌曲體會到的,其實根本不需要為“未知”擔憂、焦慮,亦不需要對過去懊悔,應該把握當下,活成最好的自己,學會不在意數字伴隨的世俗評判與恐懼。如同歌詞的最後兩句「致和我一樣的女孩 刪拾後 你會有答案」點出整首歌的意境,不要害怕成長,刪除覺得不好的部分,拾起我們對於選擇的勇氣,答案就會不證自明。楊丞琳在唱法上也有別以往的詮釋,可以從歌聲中聽到如輕如呢喃的口氣、隨曲調鋪陳的力量,都是在配唱過程中與製作人陳珊妮親自討論的成果,隨著她一字一句走過了無畏的青春、只為認可而配合、在混沌中前行、最終找到自己難以忽視的獨特存在。
〈刪拾〉MV丞琳大膽邀約鍾靈合作,雖然是第一次擔任導演,鍾靈拋出來的想法卻很特別又很貼近主題,她運用平面拍攝時的獨特場景,與倒行逆施的非常規影像敘述歌曲概念。MV中三個橋段分別代表了:與過去的自己衝撞(呼應歌詞:別頻頻回頭看)、事情沒有發展得這麼不堪(呼應歌詞:別活得比流言不堪)、別為誰做出決定(呼應歌詞:刪拾後你會有答案);我們可以從畫面得知導演運用非敘事時間軸交代歌詞意境,超脫常態卻不離經叛道,也讓歌曲藉由影像發展出新的方向。許多畫面呈現更將歌詞涵義具體化,像是擁擠的電車寓意每個人在生活中,時常有被壓迫到喘不過氣的時刻,需要自己的空間;曾經覺得很困難的,在一切過去後,才發現根本沒有想像中的不安,丞琳表示,「這首歌反覆提醒自己要懂得淡然,別把一切想的那麼恐懼,當找到答案後,自信的自己會慢慢由內而外出現。」
#楊丞琳 #刪拾 #陳珊妮
-
〈刪拾 Delete, Reset〉
詞/曲:陳珊妮
那女孩 小小的眼袋
預測青春的加速崩壞
每一天 都不敢懈怠
急著把未來都裝進口袋
等著懞懂累積成莫名焦慮感
怕最後 一事無成沒人愛
難保悉心打扮 成美麗的樣板
不會被時間背叛?
別為誰永遠可愛
別為誰假裝勇敢
別活得比流言不堪
別為誰永遠可愛
別為誰假裝喜歡
我試著 別頻頻回頭看
那女孩 比從前直率
說錯過的就別回頭看
用真實 交換了坦率
淺笑看待當年的不安
可是懂得越多世界就越紛亂
到最後 會有自己的悠然
各種悉心打扮 你有你的習慣
不會被時間背叛
別為誰永遠可愛
別為誰假裝勇敢
別活得比流言不堪
別為誰永遠可愛
別為誰假裝喜歡
好或壞 我全都 不換
沒有誰永遠可愛
沒有誰一直勇敢
要活得比從前自在
別為誰換臉求愛
別為寂寞想不開
要成為 被尊敬的存在
致和我一樣的女孩
刪拾後 你會有答案
-
製作人 Producer /陳珊妮 Sandee Chan
編曲 Arranger /周菲比 Phebe Chou
吉他 Guitar /徐平 Ping Hsu︱
和聲編寫、和聲 Backing Vocals Arranger/Backing Vocals /陳珊妮 Sandee Chan
錄音工程師、混音工程師 Recording Engineer/Mixing Engineer /陳文駿 AJ Chen
錄音室、混音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 / Mixing Studio /強力錄音室 Mega Force Studio
OP: 大樂音樂有限公司 SP: Universal Music Publishing Ltd. Taiwan -
不可愛教主結他 在 王炳忠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10-17 17:29:24昨天 (1016 )播出的東南衛視《台灣新聞臉》中一段我的發言,正好回應這幾天兩岸網友對我的一些指教。
主要是關於我周日睡前一篇憑弔陽明書屋的散文,這篇文章,引發我臉書、微博兩邊網友不同的反應。臉書支持我的朋友,普遍頗有感觸,感嘆時移世易,惆悵不已。微博則有關注我很久的粉絲,認為我難捨民國情結,充滿孤臣孽子之情,對我有些失望。
不可否認,我對「中華民國」當然有感情,她也曾是台灣島上、乃至海內外不少中華兒女的精神依歸。國中的我,在學校門口看到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被吹倒,會急忙上前將國旗扶正,深怕這面旗幟遭受一絲塵土或摧折。年少的時光裡,每年十月一到,便會引頸期盼雙十節到來,還記得有回眼鏡斷了,深怕來不及在十月十日前修好,錯過總統府前的國慶轉播,心急如焚!
然而,當我看見陳水扁主持下的國慶大會,沒有「中華」,沒有那些緬懷先烈的愛國歌曲,取而代之的是「愛台灣」、「台灣加入聯合國」等口號,我知道這已不再是我熱愛的「中華民國」。馬英九代表國民黨重返執政後,任內遇上2011年中華民國百年國慶,但相關的慶典、晚會、影片及文告,卻都避談中華民國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及擔當。那年以後,我就已經看清,中華民國國魂離散,名存實亡;就算魂歸來兮,這具軀殼也已經腐爛,惟有投胎轉世,「中華民國」或可另獲新生。
對我而言,中華民國代表的是百年前先烈先賢對「新中國」的期望,是鴉片戰爭以來仁人志士振興中華的理想,其實也就是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在我心裡,中華民國從來不等於國民黨。至少從我懂事以來的國民黨,就從來不曾喚起我的熱情,更沒有資格代表中華民國。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我參政以後,我開始理解很多人仍然非常看重國民黨,或對仍具龐大組織的國民黨懷抱幻想,或依戀國民黨表面的圖騰,乃至不談實質的路線,只沉迷於「黨國」的符號。
對新黨郁慕明主席和國民黨洪秀柱前主席而言,他們代表了至今仍堅持原來國民黨精神的前輩,期盼中華民國肩負起振興中華的責任。但時不我與,一個不談辛亥、不談抗戰的「中華民國」,實際上只是一個割據台灣的小朝廷,甚至幫助美日阻礙中華民族的崛起,徹底淪為台獨「借殼」的遮羞布。郁主席因此感嘆:「中華民國亡國了!」許多老一輩的深藍同志聽了,哭著說難以接受,郁主席安慰他們:「那就讓我們我們努力接回蔣經國留下的中華民國,走完蔣經國開放大陸探親後未竟的志業,和大陸和平談判,共謀統一。」
坦率地說,在我出生四個月後,經國先生便撒手人寰。我對蔣經國時代的「中華民國」沒有半點印象,卻見證了兩岸交流三十年的成果,而我也同時滿三十歲。相反地,洪秀柱出生的1948年,則是國共內戰、兩岸分治的開始。我至今仍記得,她在今年海峽論壇上,想起自己為黨國奉獻大半生,為了幫台灣謀出路而提出「一中同表」,卻受盡黨內同志嘲諷,乃引用「寧為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的南宋詩句自況。對我而言,我沒有黨國情結,甚至也已放下「中華民國」情結,因為我們是兩岸交流的新世代,我們不必為黨國「抱香死」,我們該擁抱的是美好的未來。
重遊陽明書屋,回憶九年前初遊時的情景,當時馬英九當選後的蓬勃氣象,原來只是迴光返照。追憶「故國」,同時也坦然面對那已成過去,因為朝代興替只是過客,人民才是歷史的主人。天下大勢分久必合,誰也擋不住時代的潮流,但願有識之士鑑往知來,莫再重蹈黨國墮落的覆轍!
我仍尊重那些對故國難捨情懷的老同志,更要向那些放不下故國的年輕同志喊話,與你們互勉!大家稱自己是孤臣孽子,孟子則以「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來形容孤臣孽子的特質。我們身在此一時代的台灣,難免有孤臣孽子的憂患之情,但一旦通達事理,必能再上一層,超脫中華民國的孤臣孽子,成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忠臣。今天我們身處台島,正如「冬來嶺上一枝梅」,葉落枯枝,孤獨地吐露幽香,卻始終傲立風雪,一旦陽春消息近,猶然還我作花魁!
===========
(分享一段臉書網友楊雅晴的留言,講得很好!)
逝者已矣,朝代的興亡本是常態,在歲月的河流理更是微不足道。只是活在當下的我們,不免有惘然的感觸。
期許「中華民族」派越來越多……
●2017/10/16東南衛視《台灣新聞臉》全集─新黨青年軍的故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p9XGJvRpWY
●雙十前夕重訪陽明書屋 憑弔故國、故人、故事: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posts/1948469638710250
===========
王炳忠認證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
王炳忠微博:http://weibo.com/1611864142/ -
不可愛教主結他 在 Rainie Yang's Official Channel楊丞琳官方專屬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4-11-23 12:41:37楊丞琳將於12月12日發行最新大碟《雙丞戲》,首波主打《點水》被網友封為「耐聽神曲」,YouTube反覆播放破126萬點擊次數,在歌迷千呼萬喚之下,正式版MV終於在11月20日晚上8點於YouTube首播!楊丞琳與MV男主角劉以豪詮釋甜蜜的戀人,兩人躲在床單裡談情說愛,挑戰「比吻戲還露骨」的親暱戲,從臉頰貼臉頰、互相依偎進階到磨蹭鼻頭、互搓腳背,《點水》點燃費洛蒙!兩人的親密指數狂飆漲,猶如情侶實境秀的畫面閃瞎現場工作人員。MV導演林晏如(Vera Solaris)為了捕捉楊丞琳最真實的情感面,特別要求工作人員清場,讓楊丞琳慢慢培養情緒,獨自面對鏡中的自己,結果導演一句:「我還是你心中那個最特別的女生嗎」點中楊丞琳心中的脆弱面,當場讓她情緒潰堤、痛哭半小時,總是給人堅強感的她,毫無保留的在鏡頭前,展現其不為人知的內心脆弱面!
楊丞琳與劉以豪兩人首度合作就展現極佳默契,把談戀愛的三階段「曖昧、熱戀、分手」演得扣人心弦,讓人懷疑他們是不是真的有來電?楊丞琳表示:「我比較慢熱,不可能那麼快啦!但劉以豪給我一種很溫暖的感覺。」劉以豪原本對楊丞琳的印象是「女強人」,但真正認識她之後便改觀:「她笑起來就像個甜美的小女孩!」雙方坦言很欣賞彼此,相處感覺很舒服,所以不需特別培養感情就能馬上抓住「熱戀」的感覺。被問及與金鐘影后楊丞琳對戲的感覺,劉以豪表示:「很緊張,壓力大到今天早上天還沒亮就醒了!」楊丞琳為解除他的緊張,主動帶戲,拉近彼此的距離,她說:「自然的觸摸彼此肌膚,感受對方的體溫及呼吸,跟他臉頰貼臉頰的時候還有汗毛的感覺!即使沒有吻戲,但這些肢體上的碰觸其實比吻戲還露骨!」導演讓丞琳盡情展現小女人的一面,不論是含情脈脈望著,或是依偎在男生的肩膀上,躲在床單裡手牽手、互相磨蹭鼻子,抑或是為愛下廚、煮咖啡,楊丞琳都演得精準到位。她笑說:「我在MV裡面是個十足的小女人,但最近有很多粉絲叫我『丞哥』,我也知道有些網友會暱稱劉以豪『豪姐姐』,說不定現實生活中我比他還要MAN喔!」
MV中楊丞琳獻出最掏心掏肺的一場哭戲,是她與自己內心最深處的一場對話,她說:「與導演溝通,希望在清場的狀態下拍攝,因為我想把自己內心最深層的脆弱,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在拍攝的過程中,丞琳想到每每遇到低潮或失意時,最愛的媽媽總會在她收工後,兩人在鏡子前,媽媽一邊幫丞琳卸妝、一邊開始母女最美好的談心時光,從小與媽媽相依為命,丞琳坦言自己在生活上還是非常依賴媽媽,母女一路走來相互扶持,讓辛苦的丞琳甘之如飴,而媽媽溫暖的手,姊妹般的鼓勵方式,卸下了丞琳所有的疲憊與心防,也陪伴她度過每次的低潮與瓶頸,給足了她滿滿的能量與動力。因為自小出身在單親家庭的她,其實對於感情常會想的太多裹足不前,所以一看到導演要她面對鏡子對嘴時,腦中便浮現與媽媽在鏡子前談心的點點滴滴,其實也想到在心底深處自己是相當羨慕在愛情中「奮不顧身」的女生,所以在拍攝這段戲時丞琳幾乎連情緒都不用醞釀,只見導演一喊「ACTION!」雙眼便漸漸泛紅,直到最後眼淚決堤,30分鐘一氣呵成的演出,導演看到這畫面連大氣都不敢喘一聲,而且拍攝過程中導演不敢喊卡,只聽到丞琳一人崩潰號哭足足半小時,等到丞琳恢復情緒後都忍不住和工作人員說:「我真的整個人都快虛脫了,這應該是我出道以來第一次在鏡頭面前那麼失控吧!!!」
《點水》MV劇情描述楊丞琳在愛情裡失去自我,努力改變自己只為討好男友,片中一句台詞「我可以練習成為一個更好的女朋友」,道盡了許多小女人的心聲。MV裡楊丞琳為愛拋棄夢想,不再立志當攝影師,只求與男友在一起過日子,當個依賴的小女人,這種為愛拋棄自我的態度反而令男方卻步,最後以「我喜歡的妳,是妳原來的樣子」提出分手,楊丞琳哭得肝腸寸斷,最新專輯《雙丞戲》熱烈預購中,12月12日正式發行。
不可愛教主結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神父的鹽
.
創造新平台其實沒那麼難.
.
不需要矽谷或是什麼龐大的資源和資金,別忘了,臉書一開始也不過是哈佛的把妹網站,而且還是抄襲別人的.
.
台灣其實也有不少討論區,早期的台灣論壇、yahoo奇摩家族,更早以前的社群,還有pchome貼圖討論區等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
他們背後都有資訊公司或是入口網站做支撐,而他們沒落也都有各自的原因,無論是被取代或是受眾人口流失,但其實這些都是表面的理由,那時候還沒有臉書,而且消失前還有一定的使用人口,例如台灣論壇就曾經有網友發起搶救活動,但被經營的公司否決,這些網站即使沒落,仍然屬於一個層次而已,如果經營者認真投入,了解市場並且重新競爭,隨時都有重新點燃烽火的可能,大部分消失的原因是,他們覺得繼續投入成本不符合效益,當討論區開始廣告蔓延、機器人援交廣告大舉入侵,當他們管理人口開始缺乏,或者不想再繼續投入,無論是自然使用者先前產生的各種社會爭議、以及引起的司法案件,這都是開放一個平台讓使用者參與會產生的必然結果,當他們懶於管理,覺得弊大於利,對自己公司沒有利潤,所以「乾脆關了比較快」.
.
換言之,他們缺少了擁有一個龐大的社群網路主事者,應該有的「決心」和「使命感」,甚至察覺「使用者情緒」以及「未來發展願景」的藍圖,簡而言之,他們看不到後面的東西,以至於像祖克伯一樣,擁有一個龐大社群網絡是能怎樣呼風喚雨,日進斗金的視野,他們著眼的是,現在賺不到錢,而且會為我帶來麻煩.
.
自由時報早期也有一個類似讀者園地的東西,後來也是因為這種心態,當收益還沒到時,各種偏激的人在上頭爭執感覺很麻煩,後來也收了,不然,那也是擁有一個新聞時事討論區發酵的潛力.
.
產出一個論壇並不難,其實你只要拿Discuz!的程式架構,套用下去,也可以搞個現成的論壇,其實古早以前很多討論區都是用Discuz!的套裝軟件去改的,這個模組就是你所看到eyny討論區的樣子,臉書以前曾經有多點開花的論壇戰國時期,光之動漫、藍天動漫、Uwants、百合會討論區,都是類似的架構.
.
為什麼說搞一個社群討論區並不難呢?因為之前神父就搞過兩個,一個是掛在某新聞台下,另一個是某人力銀行,請軟體公司重新寫一個新的,提出符合自己的需求,價碼大概100萬,難的地方就在於,怎麼吸引使用者駐留,吸引人氣,進而產生影響力,更重要的,取得使用者的「信任」.
.
你說現在的臉書使用者信任祖克伯嗎?當然不是,不過一開始的臉書獲取使用者信任,的確突破了那個門檻,當初的臉書跟現在的臉書很不一樣,他們很認真的面對自己的使用者,並根據他們的需求提出修正,反映讀者的意見,但現在不同了,說是取得信任,其實只要一開始能騙到就好了,當使用者投資太多的記憶、情感、習慣、人際網絡,我會說,這些都是使用者本身的資產,跟臉書無關,當臉書確定已經攫取到這些「資產」,並經過關鍵期,那麼他就不用顧忌使用者會脫離,甚至也可以不用管使用者的感受了,還能藉由剝削他們獲利,這就像,你已經存了一百萬到一間銀行,如果那間銀行倒閉或者你想拒絕使用那個銀行,改用別的,一百萬就直接損失了,那一百萬還提領不出來,銀行家根本就不用管你怎麼想,還能偷你的錢去做其他的事,這是一個綁架的情境,如果你下定決心,銀行還是會有所損失,但是情境已經變成,要怎麼宰你這隻肥羊又不要宰的過度用力,讓你跑掉,或讓一群人跑掉,這樣子拉鋸的掙扎關係.
.
而他們過往的態度是,想辦法留住你,或讓你贏得更大的面子,讓彼此能共存共榮,以使用者為第一考量,盡可能以不干涉你利益的前提下為自己迎取收益,變成了,以外來出資者的利益為優先,怎麼割你多少肉,流多少血,圖利他們為自己換來收入,這是兩個不同的情境,簡單來說,你從蚜蟲變成了要被切片的植物.
.
所以早期的臉書問題,是過於自由產生的問題,比如廣告詐騙太多,還有能用經營可愛貓貓的名目,騙了一大堆粉絲後,瞬間改名成商業平台,因為粉絲騙得夠多,掉了一堆粉仍然掉不完,早期的問題多是在處理這些使用者糾紛,現在,則是侵犯自由的問題,為了滿足某個「特定客戶」,開始化身成奴隸主,把自己的主人當成奴隸那樣獻祭.
.
所以,「不爽不要用」、「臉書又沒收你錢,你還嫌」、「一邊用臉書還一邊批評」,這樣子你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憑什麼過中國節的強暴邏輯,完全是一種錯誤,甚至是把臉書公司當成是私人企業,而你們只是被提供服務者,所以「廠商為所欲為,使用者只能忍受」,並將之視為一種在商言商的商業邏輯,這樣的祖克伯陷阱,更是大錯特錯,基本上,只要有搞過論壇的都明白,自然使用者才是實際的貢獻者,無論是他們的言論,他們帶來的新聞效益,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記憶,他們的生活點滴,他們吸引來的人,都是「他們的」,想想,一個臉書上面只有一個祖克伯,他每天報導自己如何在網路上罵罵前女友,然後偷竊其他女生的照片放上網品頭論足一番,幫她們打分數,這能吸引多少人?基本上,大概只能吸引到一些仇女廚而已.
.
這些使用者,才是論壇的本身,甚至是論壇的靈魂,少了這些人,臉書根本什麼也不是,所以你是一個經營者,或曾經管理過討論區,你必然知道的鐵則是,「你必須為自己的使用者負責」.
.
前面提到的許多興盛的台灣社群,就是因為「懶於負責」,所以才導致論壇消失,在道德上,他們還算是比較好了,乾脆關掉,誰也不欠誰,在臉書上,祖克伯幹的事是「責任移轉」,不是我要對你負責,而是你要對我的營收負責,繳不出保護費你就消失吧,不欠你一個,我的肥羊很多,就算你繳了保護費,給我錢,還是沒用,因為你給的不夠多,我的大金主,才是我真正要負責的對象.
.
因此,若我們要下一個真正的「商業邏輯」,真正的道理是,如果你遲早都會實行言論審查,並且圖利獨裁者,販售使用者的自由,那你一開始就要說清楚,在使用者的契約講明,「嘿,你他媽用我的臉書以後就要接受習近平的審查」,然後讓使用者勾選「同意」,所謂「不爽不要用」才能建立,這就像,你奪走了別人的東西,還要更多,然後你應該要負起責任的事情變成你們這些人得有滿足我的義務,這是典型的渣男思想,是說,祖克伯本來就是個渣男無誤.
.
對於英語的語境使用者,祖克伯還不敢這麼囂張,我不認為他會對於外國的facebook使用者,進行同等的言論審查,例如4xx之類的數字,這若套用在英語使用者一定會引起暴動,可能有些人只是提到自己的生日就被禁止發言,這般荒謬的事,只在中文使用者身上,或是針對台灣使用者,你能想像拍攝了四百二十六公里的路標就被臉書警告嗎?我相信國外也有這樣的路標,而臉書顯然對台灣具有針對性,一出現關鍵字馬上被警告,無論你該文有無產生影響力,甚至只有自己看到的狀況也會被限制,這已經超出了一般社群處理問題言論的界線,只是純粹的在找碴,刺激使用者的情緒,甚至可以說是在挑釁.臉書基本上已經隔開了兩個世界,東方與西方,這也是當他審查西方的川普和武漢肺炎的時候,東方世界反而有些被遺漏掉,甚至可以明顯看出是被牽連的,而西方世界對於東方世界中共式的言論審查,似乎一無所知.
.
回到台灣的社群平台問題,其實台灣現存早有不少社群討論區,例如ptt,低能卡,mobile01,eyny,巴哈,比較冷門小眾的如糟糕島,也繼續存在,事實上,經營一個討論區並不難,你只要有10個常駐上線的使用者,這個論壇基本上就算「活著」而且繼續「生長」,以台派使用者為例,有一個外獨會討論區(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http://www.1949er.org/chat/index.php
算是一個神奇的例子,他的存在搞不好比ptt還古老,使用的還是pchome時期的留言板形式,堪稱是奇蹟了,至今還有許多美國、瑞典的會友在上面活動,他是一個討論政治的板,沒有其他東西,這在討論區歷史中,必須靠色情、盜版品、學生、男女交友等吸引人的基本配備中,特立獨行的玩意兒,他在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時,還發揮了一些影響力,當所有社群一片舔柯的時候,這裡卻是一面倒的挺姚,並上了新聞.
.
總而言之,創造新平台絕對不是難事,要不要去做而已,當爆料公社都有一個完全抄襲臉書的社群網站,而且ui還設計的挺不錯的,每篇文章還有幾百個讚,像是一個個人社群綜合討論區的集合體,那沒道理其他人不行,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上面我感覺不到「人味」,也就是自然使用者的氣息,過去神父參與經營的討論區,改幾個讚,一個人留幾百個留言也不是難事,所以,困難的點,並不在於創建,而是在於「駐留」,以及「一個適合的地方」.
.
舉例來說,在臉書上的台派使用者群集,絕對是一個具有豐富性、生命力甚至多樣性的群體,有人負責提供國際觀點,有人擅長思辨,有人喜好貼些搞笑的東西,遇到特定事件,馬上有插畫家奉上圖,各種迷因,多才多藝,一樣不缺,可以這麼說,那就是一群肥美有旺盛水草的阿瓦隆(Avalon),麻煩的是,當我們這群人腳下的土地開始鬆動,我們找不到一個「適合之處」可以移入.
.
舉例來說,我們很難想像這群人移入到低能卡,會是什麼樣的情景,低能卡是以大學生居多,以男女交友世俗瑣事為考量,他們已經有自己的文化,就像ptt初時的樣貌,並不是說上面都沒有台派,不過臉書的台派移入,到某一個子討論區,我不認為這是合適的,甚至能發揮台派的風采,影響力,都是個問號,可能格格不入居多.
.
所以,「適配度」顯然就是個問題,又比如說,台派使用者轉入到ptt去,這適合嗎?第一個問題,就是人們普遍對這裡反感,ptt比較像是一個已經崩壞的地方,那裏的使用者基本上綠共、塔綠班地說個不停,如果用一個征服者的姿態或者委曲求全,我想,對於兩者的使用者來說,恐怕是不願意的.
.
比如有人說,神父,你怎麼不回ptt發文,這個嘛,也不是不行,事實上我早就在那邊發過了,不過我已經跟那邊的使用者沒什麼交集了,發了,也不會令人感覺到當初的「神父」就在那裏,基本上,神父已經成功地轉移到臉書了,並且和原地的柯糞與母豬教徒結下不可解的仇怨,基本上,不是他們滾就是我亡,雖然他們在自己的地方吶喊神父過氣許多年,但在臉書的神父聲勢卻越來越旺,神父也樂得在臉書上打爆柯糞,完全不想回去糞坑.
.
Ptt是一個鳩佔鵲巢的例子,換言之,2014年太陽花學運以後,那裏發生了大量的社群替代,大量的使用者出走,過去三位一體的黃金年代,已不復見,各個網路名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政治文,而且是最偏差的那種,反台獨,反民進黨,反覺青,兩岸一家親的存在.
.
可以這麼說,他們墮落至此,也有某種正當性,那就是有一部分原始使用者是自願的,自願的變成那樣,從一個太陽花的支持者變成柯糞,藍綠一樣爛,至於其下混入的五毛,柯文哲攜入的網軍,這都還在其次,有一群使用者的確陷入在一種被害者情節,阿北都是被誤會的,就好像我被誤會了一樣,他們不願承認自己的選擇錯誤,即使認知到柯文哲是一坨屎,自己仇綠仇到腦殘而且親共,因為「都是你們逼我的」,過去人們芥蒂的親中、五毛、賤畜等等,現在他們可以毫不見怪,自然而然地接受,並以為是合理的,因為,只要能反民進黨就好.
.
他們陷入到一種防衛機制當中,並且自居主流,比起認清自身錯誤這點,那些提醒他們是錯誤的人,比什麼都來的可恨,即使認知到自己被詐騙了以後,比起騙自己的人,使他們意識到自己被騙的人更令人憎惡,因為他們認為,是這些人使自己陷於錯誤,而不是自己有啥不對的地方,「我沒有錯」.
.
當陷入這種極度自私的情結,基本上是無解的,只能等待他們厭倦了會發現自身的利益開始被侵害為止,而這群在ptt的人正在式微中,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現象集中在八卦版,出了八卦版以後,他們基本上是被排擠的,而政黑板目前也有人在試圖守住防線,我們所說的墮落的ptt,基本上,集中在八卦版上,在其他版,這些自然柯糞基本上也會裝無知,若無其事的和其他人一起討論,他們也會害怕被貼上柯糞的標籤.
.
這種社群替代現象,也和ptt本身衰弱有關係,ptt本身有依靠一大票自然使用者發起的管理群,當這個學術網站人逐漸凋零,各個班級看板開始廢棄,這些管理人群也開始缺乏,並且缺乏內控和防弊,原本權力較大的管理者又過於僵化與怕事,導致錯過了可以糾正這個社群替代的時機.
.
這些改變看板生態的柯糞版主,其實跟當初母豬教徒入侵女版,當上版主,說要改變女版一樣,誠如韓國瑜所說「選舉就是票多的贏,票少的輸」,當這些操著不正常心態,也不是出自於維護該看板的利益,又無法證實背景和投票者是否灌票嫌疑的人,當上版主,並且一個版接著一個板擔任,還能去檢舉其他正常使用者,例如boyo,他們相比其他正常使用者,有較強的動機還有較多的時間,甚至還能當成一種工作,很快的,正常的人們就會逐漸脫離,甚至不想回去,即使,構築這ptt討論區的信度者,真正有貢獻的人,並不是他們,而是歷代使用者累積的記憶和智慧結晶,但他們就像後來居上的寄生蟲,當他們說話比誰都大聲,散播的情緒比誰都還要負面,甚至,自我中心到比誰都還要執著,那麼,他們就會是贏家,也是最後的輸家.
.
可以這麼說,當母豬教興起了這一種污染其他看板的模式,最後,母豬教仍然被柯糞這個新興群體所取代,母豬教徒基本也算是ptt使用者,柯糞就不太是了,他們當中有大宗應該是從line群組或者藉由柯網軍轉介而來的新使用者或者俗稱的買帳號,配合少數不肯認錯的自然柯糞汲取正當性,最後成為難以割除的ptt公害.
.
不知道母豬教主是否健在呢?事實上,柯糞一詞也是他發明的,這有點像塔利班被伊斯蘭國取代的情景,母豬教主曾經也力戰柯糞過,這也不得不佩服他了,基本上,母豬教徒攻佔看板,只是因為好玩(他們聲稱),柯糞攻佔八卦版,到萬華版散布罷免林昶左,這就很明顯具有政治動機了,而背後,可能來自特定政治人物的指令,而且有組織和系統,甚至還有文宣,聲明他們控制這個看板符合民主.
.
回到正題,我們都知道是杜奕瑾創造了ptt,那麼,杜奕瑾可不可以創造另一個ptt?
.
我想,很難.
.
正是因為討論區或社群,有其不可替代性,各有其獨特的個性和文化,這一點,不只是社群,也反映在社群人口,因此從一個地方移入到另一個地方,必然會產生「容器」問題,他可能不至於衝突,但會影響使用者意願,理論上,bbs當初也不只ptt一個討論區而已,有中山美麗之島,不良牛等等,只要找個學網下的bbs,台派人口大規模移入就行,但是,關鍵在於「習慣」,習慣使用臉書的介面是否能習慣bbs的介面呢?無論如何,必然對台派群集產生某種消耗和折損,而這些論壇之所以壯大而具有現在的規模,也都是白手起家的類型,例如巴哈姆特原本也是bbs,浮上瀏覽器介面成為一個討論區,當初,甚至兩方還試圖同步,不過漸漸地,巴哈姆特取代了巴哈姆特bbs,而成為現在的巴哈姆特,新陳代謝一番,也要花費數十年.
.
當初經營創造兩個討論區,神父也認識到了某些現實,討論區是成功做出來了沒錯,而且介面也很好,但關鍵仍在於如何吸引人駐留,神父的初衷也很簡單,那時,我還是個ptt名人,就是建立一個台灣本土的討論區,以防ptt沒落,或者被臉書綁架,神父進的第二間公司,他們有一個資訊部門做支撐,而且準備投入大量行銷費用,該資訊部門負責人甚至有打倒臉書這樣的理想,他也的確設計了一個如同linkin那樣的東西,做出個人社群融合討論區這樣龐大架構的形式,當神父被叫去說服高層,甚至臉不紅氣不喘地說,「因為玩社群的都是像我這樣的魯蛇,都沒在工作的,所以,當我們有了社群討論區以後,也會連帶著用公司的網站來找工作,創造雙贏的局面.」
.
不過,關鍵在於,我的能力並不足,我害怕擔負風險,對於資訊,神父只懂一些皮毛,而最大的危機感來自於,我無法掌握討論區的自主性,誠如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些企業想要搞社群,也是為了營利,無論是像祖克伯那樣掌握個資販售,或是藉由完全不會用臉書的客戶,服務他們,控制他國輿論來謀取自身公司的利益,其實我想這個不證自明,臉書上大多宣稱台灣商品販售,很多都是中國假網站投放的詐騙廣告,臉書上管制的仇恨言論,多是配合中共需要,小粉紅們定義的「辱華」,其他政治傾向,如統派仇恨言論,中國網軍的血洗台灣,他們基本上不管,這是明顯的雙重標準-我審查你腳下的灰塵有幾毫米,無視背後臭氣熏天的垃圾堆積,然後說,我這是在維護人們的健康.
.
記得某齣日劇有這樣的劇情,經營一個討論區的成功人士,他像朋友炫耀他怎麼營利的,他掏出手機,用管理者的名義刪除了一則貼文,因為那貼文的內容是在罵某某企業虐待勞工,接著,他的手機噹的一響,收到了一筆天價的入帳,來自於那個企業.
.
試想,如果劇中一個企業是如此,何況是有獨裁者用一個國家的資源挹注呢?
.
對於過去經營討論區的神父來說,不可能將一群支持台獨的人,移轉到兩岸交流的網站,同樣的,我也不可能因為企業的需要,而欺騙自己的粉絲,對於神父來說,我那幾萬的粉絲的優先順序,永遠比我被派發的工作還來的重要,所以神父儘管經營過兩個討論區,不過始終沒有將自己的身家性命賭下去,把我神父的臉書,用來為這個企業委託的討論區服務,賭上自己的信用,而我的能力不足,權力微小,兩方都是我自己創造的東西,但我拋棄了其中一個,成為失敗的員工.
.
因此,假使台派想建立自己的新平台,這完全是可行的,事實上,被臉書荼毒的,不只是台派群集而已,甚至連韓粉或是泛藍群集,也是高喊「民進黨控制臉書」的對象,但他們十分愚蠢,問題不再於民進黨,而是在於臉書,facebook,他們對於中文語境的使用者,基本上,採取的是放任給一群謎樣的獨裁者集團服務的商業模式,所以,他們並不是為了台灣島上任何一種思維服務,也不在乎台灣島上的每個人立場,他們在乎的模型,目前是繞著中國本位,在進行旋轉,因此,砍一個韓粉的臉書,就會刺激他們進攻民進黨,也符合他們圖利特定對象的目的,如果他們的客戶的用意,是在使台灣社會對立/分裂/混亂的話,與之目標相反的群集,也是他們利用的對象,他們也會毫不在乎的出賣韓粉或者深藍族群的利益,我們可以這麼說,不合理的言論審查,用仇恨歧視作為藉口,本身就是歧視的來源,因為他只針對你,也是製造仇恨的原因,兩方都是他試圖激化的對象.
.
所以,只有台派需要一個新平台嗎?我想,泛藍族群也挺需要的.
.
現在解決臉書箝制言論自由的問題,大概有兩條,第一條,請立委諸公或政府,效法澳洲或加拿大,對臉書的行為提出掣肘,這就是一個談判的過程,除了請他們停止言論審查以外,還有其他的解決方法,例如,申訴的機制,懲罰的機制,要知道,如果你是一個論壇經營者,你受理檢舉的人應該要和受理申訴的人一樣多,簡單來說,你有本事關多少人,就要能放多少人,如果你不能受理申訴,那就停止檢舉,只有單方面的檢舉,整體來看,就是對所有使用者進行整體言論自由的縮限,很容易淪為報復式的檢舉,這只是在出賣整體使用者的權益.
.
再來,臉書判定違規次數,基本上是不能消除的,是永久刑罰,一般討論區的處理方式,應該是限制發言天數後即可釋放,臉書則有永久案底,今天一次不合理的罪名成功掛在你身上,他就會逐步的累積,直到你的帳號消失為止,當你被檢舉辱華兩次後,第三次可能因為一點錯誤,而被整體砍除帳號,「因為你過往的罪,所以很合理」.
.
第二條,就是創建新平台的道路,這絕對是可行的,就算短時間內不可能,需要長時間慢慢培養的社群,也好過「什麼都沒有」,當然,我們現在鼓吹關閉臉書,轉移到某某社群,這絕對對台派是一個巨大傷害,因為你明年就是選戰了,現在才想放棄唯一能抵抗親中勢力的武器,說要造一個新的,根本是緩不濟急,而且可以說是自殺行為,應避免簡單思維,要就全要,不要就全不要,要移轉到新的平台,就得徹底不使用臉書,或者,只能繼續被祖到任人魚肉,連一點新平台的發想都不被允許,這些,都是因噎廢食,正確的作法是,一面保留現有的工具,一面試著養自己的,把他養大,這就是戰備物資的概念,你要打國外疫苗,也要培養國產疫苗.
.
新的社群平台,是否只能寄望私人企業?民間組織?未必,低能卡當然是個例子,不過他明顯無法容納大量的使用者,以及符合主流使用者的習慣,ptt是另一個例子,講白了,他原本是台灣學術網路的資源,以學術性質為原始目的,是吃公家飯的,不過被一群柯糞惡搞成反政府兩岸一家親的極端討論環境,這根本不正常,如果民間有免於言論審查恐懼的需求,政府在公家單位上提供一個平台,也是可以的,是說,農委會都能為了農民,架設代購平台;唐鳳也能為兩千三百萬人,設計出疫苗登記網站,為了國民的需求,為了免於恐懼的自由,政府提供一個言論自由的平台,又有什麼困難?
.
今天是為了避免被境外勢力搞言論審查,社群媒體公司搞言論壟斷,這樣成立的理由,已經具有十足的正當性.
.
至於,「社群移轉」也不是絕對不可能的事,舉個例子,比如徐閉被臉書封鎖,和被瘋狂檢舉後,她移轉到推特,而且短時間就得到龐大的受眾,比她原本的臉書還多,這是一個成功例子,和她的個人特質有關,她的粉絲願意跟隨她到另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地方,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像神父切斷臉書去推特大概會吃土,因為推特限制了字數.
.
也不用過度擔憂,人們只能習慣於臉書的介面和使用方式,所以永遠都要被臉書所支配,人們需要的,或許只是一個新容器,比如神父過去也是ptt重度使用者,也曾一度認為,自己永遠無法戒掉ptt,不過,這其實不難,神父以前根本沒在用臉書,只用ptt,轉移的過程,中間一段時間的確不適應,不過後來很快就習慣了,現在根本沒上ptt,還怕帳號被砍了,所以偶爾會登入然後下線.
.
這始終是風險考量的問題,如果能有一個新的、合用的平台出現,那短時間內,大家說好,並且同時進入,重新創造並且迅速壯大一個新的社群,並非不可能,在對的時機,找到對的對象,遇到對的事件,大家一起往對的方向行走,就能造起一個諾亞方舟,當初川粉的靈的轉移就是一個例子.
.
不過,以現在的時間來說,冒然轉移或廢棄舊有社群,對台派來說,風險實在太大了,必然流失大量同伴,或者,找不到彼此,失去現有的影響力.
.
新的平台的要件,必然是穩定的,至少要保證存在4、5年以上,坊間過去也有想取代line或者臉書的社交軟體,但他們大概開幾個月,不會經營,就直接關閉了,這是短視近利的行銷邏輯,一開始注定失敗.與其說是社群需要龐大資源才能產生,不如說是策略問題.這就像打線上遊戲,如果我玩一個不到一年就倒的伺服器,我怎麼會捨得讓自己上去練功打怪賺錢呢?搞不好練到了一個高等帳號,馬上系統就倒了,我損失慘重,這樣的遊戲,不會有人想玩的.
.
最後的最後,神父還是要說一件事.
.
你創造的東西,來自於你自己,你吸引人的,是你的記憶,你的觀點,你的魅力,你的畫工,你說故事的能力,你的智慧,你和你的夥伴共享的,是專屬於你們的小秘密,而人與人之間所連結起來的,叫做革命情感.
.
讓我們離不開的,並不是臉書.
.
我們離不開的,其實是彼此,brother.
.
.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Weitung_Chen #使徒行者 #Jean 的贊助
.
【贊助神父的菸 尋找諾亞方舟】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不可愛教主結他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沙丘》小說六部曲:你只能變成五千年沙漠裡的一粒砂】
妳去過沙漠嗎?可能很少人有過這種體驗:眼前是一片不可思議的金黃,延伸到無邊無際,甚至超出妳的想像力之外。那壯大的視覺奇觀,很容易令妳誤以為,整座星球早已經被這片沙漠覆蓋。
這種震撼甚至強大到令妳屏住呼吸……而當妳的自主神經開始發揮機制時,隨著空氣順勢鑽進鼻孔的細砂,將會刺痛妳的鼻腔。當妳發現,這刺痛其實意味著妳正呼吸著這奇觀的一部分時,也代表著妳正在接觸、接納、與不由自主地化為沙漠的一部分。
也許妳沒有去過沙漠,但妳仍然可以透過眼睛「吸一口」沙漠——閱讀《沙丘》六部曲,妳就能成為遙遠銀河裡那顆沙漠行星的一部分,享受壯麗、華美、殘酷、失落與茫然,彷彿最終身心都變成了一粒砂,飄散在千年宇宙帝國的空氣中。
很難用文字或影像形容沙漠,而很難想像小說家法蘭克赫伯特,是如何用文字構築這片虛構的宇宙沙漠。50 年代,美國政府農業部研究如何透過植披來防治沙漠化現象,而赫伯特原本要以此為題,寫篇分析論文,但是他研究地越深,卻對這個「植物 vs 沙漠」的概念越發著迷。
最終這篇論文一直沒寫完,赫伯特倒是寫了一本新小說,描述遙遠星際裡的沙漠星球上,武裝勢力搶奪香料的浩瀚史詩。這個《沙丘》的誕生緣起有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趣味,但是這片柳蔭卻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還有野心、還要漆黑。
江湖傳聞,喬治盧卡斯借用了《沙丘》的元素,寫成了《星際大戰》的故事。史詩人人會寫,卻不是每篇史詩都能輕易抄襲,更何況是無法用一句話形容的《沙丘》——上段「浩瀚史詩」云云只不過是極為浮面的形容。
很難想像法蘭克赫伯特的經歷,因為單從《沙丘》看來,這位小說家應該有地理學家背景、歷史學家背景(應該特別了解英國玫瑰戰爭時期的宮鬥歷史)、生物學家背景(了解沙漠動植物生態與演化)、宗教學家背景(對於政教合一制度時代與宗教如何影響宮闈知之甚詳)等等,這讓《沙丘》描述的不止是一段冒險故事而已,而是一個栩栩如生、設定完備的宇宙。
那裡有前所未見的珍奇異獸、特殊的風土民情、政治經濟宗教三方角力的社會氛圍。你能說《沙丘》是科幻小說、是戰爭小說、是歷史小說、是超能力少年冒險小說、是王子復仇記、是宇宙版的《冰與火之歌》與《三國志》……用一句話形容《沙丘》,誰都辦不到。
法蘭克赫伯特曾說過:「有人說(《沙丘》)是一部宗教批判小說……很多人說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一套哲學小說。以我的觀點,我能接受它被稱為科幻小說……但無論如何,我不關心他們怎麼稱呼《沙丘》、我不關心他們會不會把《沙丘》放在寫著『科幻類』的書架上。」
赫伯特沒說的是,《沙丘》系列要說得更多。
好吧,我們可以很不禮貌地說,《沙丘》就是一部塞滿各種奇想設定——而且不像維基百科那麼枯燥、仍然很好看的小說。但這樣仍然代表著我們小看了《沙丘》,因為《沙丘》還有續集:《沙丘:救世主》。
在前集法蘭克赫伯特已經鋪陳好一個完美的沙丘宇宙,搬演一套亡族王子復國的傳統戲碼,但到了《沙丘:救世主》,已經成為銀河裡最有力量的王子保羅,卻仍然要與其他勢力拉扯,甚至與自己拉扯——以他偉大的形象為名,一場聖戰已經爆發,而渴望平凡生活的保羅,必須著思如何找到自己的接班人,並讓自己的帝國長長久久地延續下去,最終讓保羅不再是「保羅」。但是這個把沙丘星球扛到全銀河最高高度的偉人,怎麼能夠一走了之呢?而身邊他最親近最關心的人們,又怎麼能不受到波及呢?
這看來讓故事進入了開國君主的治國困境裡,但是《沙丘:救世主》不只如此。換個角度,它同時也在分析服從與領導的議題:
為什麼我們會死心塌地的服從一個被我們稱為「領導」、「皇上」的人?而為什麼我們願意為這個領導犧牲一切?而當領導做出了與我們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決策時,我們又該堅持這份忠誠到什麼時候?
赫伯特從多個面向深入一個已經很複雜的故事架構,試著在這些角度裡解釋他對於現實社會議題的論述:如同他曾批評劃地為王的美國邪教教主吉姆瓊斯,瓊斯讓自己的 900 多名信徒集體自殺,釀成震驚社會的「瓊斯鎮慘案」。
《沙丘:救世主》的故事發生在《沙丘》的 12 年後、而下一本小說《沙丘之子》故事發生在《沙丘:救世主》的 9 年之後 、再來的第四集《沙丘:神皇》發生在《沙丘之子》故事的 3,500 年後……乃至第六集《沙丘:聖殿》結束為止,這六本由法蘭克赫伯特撰寫的《沙丘》系列小說,講述了超過 5 千年的銀河歷史,赫伯特的創意從有形的社會文化與動植物設定,延伸到形而上的意識、概念、生死等等議題。
儘管我們早在第一集的《沙丘》裡,就見識到保羅因為香料而啟發的超能力有多麼驚人:他可以看到無數個尚未發生的未來、他甚至可以心念一動就改變自己身體的分子結構。但如果讀者因此感到驚訝,那他們驚訝地太早了:
《沙丘:救世主》出現了可以保存人類意識到永久的生化技術,甚至可以將已死之人的意識轉存到生化人身上,使他永遠地「活下去」;而《沙丘之子》裡,意識與肉體甚至可以穿越物種的隔閡,讓渺小的人類與巨大的沙蟲合為一體,成為能有自由意志又刀槍不入的宇宙最強存在。
《星際大戰》、《冰與火之歌》、《時間之輪》、或是《戰鎚 40,000》這些由《沙丘》啟發而成的後世作品,都像是《沙丘》系列這條宇宙長河裡的一瓢江水而已。沒有小說能像這個系列涵蓋了這麼多的題材與議題,而且這個系列的六本小說,每一本都在顛覆或超越上一本小說的格局,更大、更壯觀、更虛無飄渺,它絕對能挑戰讀者想像力的極限,但另一方面也向讀者展示了人性的極限:
《沙丘》系列展示人類的多樣情緒,而後分解與剖析這些情緒,將它們放進時間長流之中,看看這些能夠操控人類做出各種舉動的情緒,在時間無情地沖刷之下,如何變質、衰退、轉化成新的樣貌。
我們曾經相信的愛、信任、與忠誠等等信念,也會在錯綜複雜的情節裡,合情合理地轉變成我們認不得的模樣。有人說,偉大的小說最終都會碰觸到佛家思想,而在《沙丘》系列裡,無論是多邪惡的詭計、多正直的信念、多麼難以割捨的愛情與親情,最終都如佛家說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照見五蘊皆空」。
就像我們開頭提到的,「彷彿最終身心都變成了一粒砂」,閱讀《沙丘》系列很難不感受到如墜五里霧中的漂流感。赫伯特一定清楚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能陷入的無助感,他在《沙丘》裡留下了這句話,彷彿在安慰讀者們不用擔心,既來之則安之:
「你不能透過停下整個過程去了解這個過程,而必須隨著過程的推進繼續理解、必須繼續參與、並隨著過程進行下去。」
隨波逐流、隨波逐流。你會在電影《沙丘》裡持續聽到這句台詞。
赫伯特對自己設計的世界觀與文字功力的自信心可見一斑,而事實上也真的是這樣,第一次閱讀《沙丘》系列小說時,未必能夠很清楚每個橋段裡真正想要傳達的意義是什麼——你必須了解,要描述一個能看透未來、過去、與無數平行宇宙的角色的心智是多麼困難。
但是,後來的劇情幾乎都能穩穩地接住掉隊的讀者,至少讓妳清楚這些橋段之間的因果脈絡,並且依然讓妳得到該有的感動或心碎。
多年來,台灣讀者一直沒有辦法親近這套赫伯特的曠世巨作:從來沒有台灣出版社出齊全六本的《沙丘》系列——我還記得拿著《沙丘:神皇》原文小說一個字一個字查字典的痛苦回憶。
如今,這片宇宙沙漠終於蔓延到了寶島,這當然是讀者之幸:因為我們有了一個放飛自我的機會。這片沙漠正在招呼著你,吸引你進入一片浩瀚的未知,引誘你拋開所有成見(還有大把時間),陷入、沈迷、困在《沙丘》系列的上下 5 千年的歷史之中,然後樂不思蜀、然後想到赫伯特沒寫出第七本《沙丘》就離世,不禁哀痛莫名。
(原文刊於《沙丘》小說六部曲導讀附錄本)
◈◈◈◈◈◈◈◈◈◈◈◈◈◈◈◈◈◈◈◈◈◈◈
我覺得沒有人能把《沙丘》說得清楚,事實上也不應該說得清楚,那片沙漠的全貌,需要你自己感受……所以本來我很抗拒寫的XD
我昨天說過了,我覺得電影拍得很好。但是,電影畢竟是導演丹尼維勒納夫的一種「個人解讀」,這片沙丘該長成什麼樣子,在你的腦海裡可以是完全不同,而這是你翻開書頁就能在內心開始構建的工程。
這套六部曲終於出齊,第一集書皮是電影海版,堤摩西柴勒梅德無論過去有多帥,這部電影裡他又帥出新海拔。不過,小說原本設計的封面也很美,而這層電影海報書皮是可以自由取下的,一書雙封面的設計真是感恩感謝。
不過我自己私心覺得,儘管六本大書擺在書架上真是氣派氣質,但是、但是、《沙丘》超過七百頁的厚度真的是折煞手腕,我還是推薦看電子書比較環保……不是環保、是「體保」、保護您的玉體。而且誰能帶著七百頁上山下海呢?我用一隻手機,就能把沙丘星帶著走、帶到馬桶之上(每次都用馬桶舉例實在是……
《沙丘》是大王最喜愛的長篇(實在太長了)科幻小說系列,6年前大王第一次寫,陸陸續續地寫到現在,內容乏善可陳,實在沒把握能把諸君推落深坑,可能還讓各位誤會一直洗版。現在終於有機會,大家可以親自品味這個系列,看看大王說的是不是又過譽了🤣。
大家出版 Common Master Press 購書訊息:
📙 沙丘六部曲【限量書盒珍藏版+導讀手冊】
🔔 網路通路目前預購熱銷一空,可改訂購 #無書盒一般版套書。若仍想珍藏書盒版套書,9/8正式上市時,可前往全台實體書店購買。
不可愛教主結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年,一間美國八卦小報刊出頭條,直指兩位你覺得不可能想到會被湊在一起的兩個好萊塢明星即將共結連理────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與伊莉莎白.摩斯(Elisabeth Moss)。
.
這當然是一則假新聞。但兩個確實有一個值得操作的共通點──他們都是山達基教(Scientology)的虔誠教徒。這個由美國科幻小說家羅恩.賀伯特(L. Ron Hubbard)創立的宗教自1952年至今,廣納好萊塢政商名流,教友除了上述兩位,還有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等人。
.
教主羅恩.賀伯特以其創作的科幻小說為根基,打造了「茲努神話」。指出在七千五百萬年前,統治銀河聯盟的「茲努」為了解決人口過剩的問題,將數十億外星人送到地球各地的火山,並引爆核彈。而這些死亡的外星人的靈體殘留在現在人類體內,而山達基教似乎能夠「治療」人類受創的靈體⋯⋯。
.
寧可信其有,反正很多人是信了。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山達基教會的已經遍布全球,追隨的好萊塢名流尤其眾多。但對它冷嘲熱諷的人也不少,《南方四賤客 South Park》(1997-)第九季的第12集《困在衣櫃裡 Trapped in the Closet》(2005)便大肆挖苦山達基教與它的茲努神話,連阿湯哥也被拿出來鞭。
.
紀錄片《解密山達基 Going Clear: Scientology》(2015)的問世是對山達基教最劇烈的衝擊,該作揭露了山達基教對教徒在心理上乃至生理上的凌虐,邀請受害者現身說法。在2017年,前山達基教的信徒莉亞.萊米妮(Leah Remini)以《莉亞萊米妮:山達基教與劫後餘生 Leah Remini: Scientology and the Aftermath》(2016)在電視評論家協會獲獎時,伊莉莎白.摩斯選擇離場。
.
莉亞.萊米妮事後受訪時坦言自己並不驚訝,因為山達基教其中一項教義,就是要與棄教者保持距離。但她並不對伊莉莎白感到怨恨,反而坦言自己能知道她的感受。
.
但很多觀眾卻未必能理解,畢竟目前伊莉莎白近年擔綱主演的《使女的故事 The Handmaid's Tale》(2017-),便是一齣批判極權主義與極端宗教的女權劇集。《使女的故事》1-4季內容皆可於CATCHPLAY+上觀看:https://bit.ly/3geFRo3
.
在劇中的世界,因為傳染病與污染導致生育率驟降,恐怖組織推翻現有美國政權(原美國政府只能避居阿拉斯加與夏威夷,難民則湧向加拿大),成立極權國家「基列共和國」。在這個國度,女性必須成為男性的財產,不得享有個人財產,也不得閱讀。擁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則被視為「使女」,會被集中訓練,並被分配到各個宅邸之中,作為一個「懷胎的容器」。
.
在第一季之初,伊莉莎白.摩斯飾演的茱恩.奧斯朋被迫離開丈夫與女兒,服侍瓦特佛家。隨著後續劇情發展,茱恩將一步步拆解基列共和國的真實面貌,並且逐漸走進權力核心,尋求瓦解暴政之道。雖然看似是一部架空世界的女性史詩,但深究其論述議題,無論是階級、性別抑或轉型正義,都能與現實找到對照。
.
這部改編自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的影集在問世之後掀起一陣炫風,沉穩的節奏與視覺語言,以及一眾演員的精湛詮釋,幾乎每屆艾美獎都是領跑之作。在即將於2021年九月頒發的艾美獎,本作入圍了最佳戲劇劇集、編劇、女主角等21項,伊莉莎白.摩斯充滿爆發力的表演這回尤其備受親睞,被視為是得獎大熱門。
.
不過也有劇迷感到不解,認為如果伊莉莎白.摩斯在劇中反抗極權的形象,是不是與信仰山達基教大有牴觸?
.
伊莉莎白其實長期以來一向迴避有關山達基教的提問,但在2019年,她終於對此作出回應。她對《每日野獸》的記者說:「有兩件事你不該在晚宴上談論──政治和宗教。當然我正在拍《使女的故事》,這部片就在談政治和宗教,所以這是一個弔詭的情況,你總是會被問這些問題。」
.
「我認為人應該被允許談論一切他想說的事,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事,你不能剝奪這一點。但當你開始說『你不能這樣想、不能這樣相信、不能這樣說,否則你會有麻煩』。那這一切就跟基列國就沒什麼兩樣了。」伊莉莎白四兩撥千斤地表示:「因此,我永遠不會想剝奪任何人談論任何事情的權利,而你也不能剝奪我的權利。」
.
不過回應雖然看似保守,伊莉莎白卻也不是沒有與山達基教唱反調。眾所皆知的,山達基教教會曾公開宣稱同性戀是一種「偏差」,並曾暗自向同性戀信徒施壓。但伊莉莎白卻以LGBTQ權利倡議者自居,而這似乎也符合了《使女的故事》當中自己的人設。為此,她公開捍衛表明:「(反同)這不是我的立場。」
.
究竟投入其中的教徒,有多少人是真心相信其教義?抑或只是希望藉此趨炎附勢?還是這只是名流們尋求精神慰藉的另類管道?在《使女的故事》當中無法尋得答案,但層層壓抑與覺醒,人性至暗面的揭露,除了讓我們更理解人性,也能讓我們更了解操弄人性的權術本質。
.
伊莉莎白.摩斯演活了《使女的故事》,終究是不是形成了一種諷刺?現在或許還不能太早下定論。
.
還有什麼其它的伊莉莎白.摩斯的主演作品值得一看呢?
.
伊莉莎白.摩斯憑藉《使女的故事》出色的演出入圍2021艾美獎最佳劇情類影集女主角獎,頒獎典禮將在9/20於 CATCHPLAY+ 獨家原音轉播,隔天就有中文字幕版本上架,關注艾美盛事的朋友敬請期待:https://bit.ly/3fVHzKR
#ElisabethMoss #TheHandmaidsTale #使女的故事 #艾美獎
.
.
(圖片轉自《哈潑時尚 Harper's Bazaar》,攝影:Yulia Gorbachen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