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不切實際反義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不切實際反義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不切實際反義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不切實際反義詞產品中有13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50的網紅矽谷牛的耕田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ref: https://iximiuz.com/en/posts/devops-sre-and-platform-engineering/ 本篇是一個由 Twitter 討論串引發的後續文章,作者想要聊聊 DevOps, SRE 以及 Platform Engineering 的差異。 文章中附...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信Shin官方音樂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信 Shin官方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hinmusicofficial/ 信 Shin 官方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hin_new2018/?hl=zh-tw 全專輯數位收聽:https://orcd....

不切實際反義詞 在 Sabrina英文小教室|英文教學·英文學習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7 17:09:26

✨英文的外來語超級多,這幾個來自法文、拉丁文的英文字,你認得嗎? ➡️右滑看 別忘記☑️分享☑️珍藏☑️按讚 讓蘇蘇能夠幫助更多人🧡 🧡抽獎活動🧡 已抽出! 1.追蹤 @sabrina_teachyoubetter 以及 @ez_talk_official 2.留言並標註兩位朋友 3.分享此篇...

不切實際反義詞 在 麥曦茵 @hkdumbyouth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05:13:15

【濁水漂流】——「不然是為了甚麼?」 預告片尾聲,輝哥的提問響起:「不然是為了甚麼?」畫面是在被「洗地」的街道轉角,抬頭就見的閉路電視。 【濁水漂流】是導演李駿碩第二部長片,劇本啟發自一宗露宿者被食環署人員清場時,將無家者的個人物品與身分證一併清走的訴訟。導演在剪接過程中,曾說過他的想法很純粹:...

不切實際反義詞 在 一撇中文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30 08:56:00

《2021第二題作文大要》 . ———第二題——— . 第二題分為事物類、新詩類、名言類、圖畫類、開放填充題目、動作類 回觀多年的擬題方向。事物類出現兩次,新詩類出現一次,名言類一次,圖畫類一次、開放填充一次。 簡單回顧題目再加上拆題方向如下: 1、2013《孩子成長》,可以用角色法,看待成長之中被...

  • 不切實際反義詞 在 矽谷牛的耕田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6 08:00:10
    有 93 人按讚

    ref: https://iximiuz.com/en/posts/devops-sre-and-platform-engineering/

    本篇是一個由 Twitter 討論串引發的後續文章,作者想要聊聊 DevOps, SRE 以及 Platform Engineering 的差異。
    文章中附有相關 Twitter 討論串的連結,對於原文有興趣的也可以去參閱一下 Twitter

    註:就我個人觀察到的現象,台灣企業很少看到 Platform Engineer 的職位,有人知道有哪些公司有開這種職位可以留言分享一下

    作者自述自己是個從事 SRE 工作但是內心卻是個軟體工程的技術專欄作家,因此就自己的過往經驗想分享一下對於這三者的看法,而這些討論就引起了一些回文
    因此作者將這些概念整合下來寫下這篇文章來總結一下各方網友們的看法。

    作者的軟體生涯中,從分工仔細的團隊到新創公司都經歷過,再還沒有認知到 DevOps/SRE 這類型名詞前就已經體驗過部署開發維運三合一的人生。

    隨者愈來愈多人開始探討 DevOps 以及 SRE 這兩個詞,兩者之間的比較沒有停過,甚至還有專屬的兩個 awesome 系列 awesome-sre, awesome-devops 清單來列舉如何學習這兩個技術。
    整個求職市場也因為這兩個名詞的出現而有變化,作者也因應這股潮流開始往下探索,因此最後就以自己自身的經驗來分享自己對於這些名詞的想法。

    其中作者有提到一點也是我非常認同的,就是這些名詞代表什麼含義,這些職稱要做什麼都會隨者不同公司不同團隊而有變化,畢竟每個公司的產品跟商業走向都不同
    期待能有一個一統天下的職稱跟工作內容反而才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接下來的探討就只是作者跟幾個網友們的討論,不要當作圭臬,也不要當作聖旨,自己有自己的想法比較重要。

    # What is Development
    1. 作者認為開發的概念非常簡單,就撰寫程式,唯一能夠為公司貢獻 $$$ 的職位,畢竟有人寫程式還有產品,沒人寫程式也沒什麼好部署的。
    2. 推特網友表示: 只有 sales 才是幫公司賺錢的,剩下都是公司的支出
    3. 作者從 2011 開始了軟體工程師生涯,過往作者都很期望自己可以去部署一下自己撰寫的程式,但是基本上都是團隊內的其他神秘人物會默默的部署這些程式到生產環境。

    # What is DevOps
    1. 作者不想探討何謂官方的正式定義,只想聊聊自己多年工作經驗的感想
    2. 對作者來說, DevOps 是一個能夠讓開發者對於部署應用程式有更多機會與權力的文化,實作上沒有一定的準則
    3. 作者還待過那些開發者都擁有 sudo 權限來部署應用的新創公司,不過現在這些流程都慢慢的被自動化 CI/CD 流程給取代。
    4. DevOps 最初的想法應該是遠遠超過作者所描述的,不過作者就自己工作上的經驗,找工作的經驗,看職稱 JD 的經驗來看,DevOps 更像讓開發者打造的產物可以更有效率的被部署
    5. DevOps 本身不應該去探討產品的商業邏輯,那是開發者要探討的。

    # What is SRE
    1. Google 推出了一系列的書來探討何謂 SRE,那系列書籍的想法偏向 SRE 是其中一種 DevOps 文化的實作方式。
    2. 相對於 DevOps,作者更喜歡 SRE 帶來的職缺內容。
    3. 作者對於提到 CI/CD pipeline 之類的職缺都感到無聊且沒興趣,而 DevOps 的工作職缺往往都充滿這些令人無聊的東西。
    4. 相反的,作者更喜歡去專研系統問題,譬如探討為什麼會有 bug, memory leak, 效能不好...等
    5. 作者認為 SRE 要負責去維護上線環境,確保使用上沒有問題。
    6. Google 的 SRE 系列書籍還提到了關於 monitoring, alerting, SLO 等各種如何確保服務正常的機制。 Facebook 則是有非常著名的 Production Engineer 的職稱,其跟典型的 SRE 基本上沒太大的差別。
    7. 推特網友表示: SRE 專注於生產環境, DevOps 專注於 CI/CD 與開發效率與流程
    8. 另外一名推特網友表示(這也是我目前最喜歡的答案): DevOps 從開發角度為起點, SRE 從維護上線環境出發,兩職缺於某處產生交集。

    # What is Platform Engineering
    1. 作者想起當年還是一家新創的唯一一位工程師時,那時候還要去租借實體機器來架設環境,所以那時候也撰寫了不少腳本來安裝機器,也要確保機器之間的網路可以正常運作。
    2. 加入一間比較有規模的公司後瞭解到看來 infra 相關的工作是一個很類似 SRE/DevOps 但是又有些許不同的領域
    3. 作者認為 Platform Engineering 目標就是要打造一個可以讓 Dev, Ops, SRE 能夠使用的環境
    4. 作者感覺 Platform Engineering 要負責維護 data-center 內上千台的機器,確保這群機器能夠正常運作,維護外也要包含升級,設定等。

    # What's about titles?
    1. 作者前述探討的都是基於負責領域,比較不去談這些職稱應該要做什麼
    2. 根據作者經驗,當公司規模逐漸變大時,分工就會愈來愈細,這時候 Dev, Ops, SRE, PE 等職缺就會開始逐漸專項化。
    3. 重點就是, YMMV (Your Mileage May Vary ),不同情況,不同答案,不要太專注於一個死板板的解釋。

    個人想法: 公司要開什麼職缺名稱就不管他了,工作內容才是最重要的,有錢的任性老闆也可以開一個"開源軟體整合工程師"但是要你整合 CI/CD 加上維運的工作。

  • 不切實際反義詞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18 14:49:04
    有 277 人按讚

    聽到“自誇”,你直覺會想到什麼?愛現?外向?自吹自擂?或是職涯必備的能力?(有中文版!)

    "Bragging is hard, because staying quiet is easy and who doesn't want things to be easy? Choosing to do the hard work takes a lot of guts, but this is a muscle you need to flex"

    (自誇是困難的,因為不用開口是容易的,而誰不想要選擇容易的路呢?選擇不容易的路需要勇氣,但這是你我需要鍛鍊的肌肉)

    光是選擇這本書我就猶豫了一下,一方面覺得自己不太讀自我成長的書 (何必這樣畫地自限呢...),一方面對於“自誇”的直覺是負面的。可是當看到有人可以好好的包裝推銷自己,發現心中會嘀咕,甚至會小酸,驚覺到或許我在這方面的確需要更新自己的思維。

    說真的讀完了覺得蠻有收穫的。作者先是把brag “自誇” 重新定義了一下,就是清楚自己所成就的一些事情,誠懇的據實以告,用心思好好包裝讓他人容易理解,並且用這樣的心態也願意誇讚和推銷他人。作者也分享從他幫助過的個案中,看見這樣的負面觀感和反感從何而來。她致力推動這樣的觀念,是覺得世界好像讓沒實力但大聲的人被看見,你不能讓大聲的人變安靜,但你可以鼓勵安靜的人勇敢出聲,。

    當中有許多相當實用的做法,包括好好花點時間,寫下你所人生中所成就的事情,但是不要用比較式 (比誰更棒更好)也不要用形容詞 (盡量描述成就的事情本身)就是據實條列出來。然後思考一下如果這是你的好朋友你會怎樣地推銷他?(常常我們用絕不會對朋友說的苛刻言詞,對自己說話)。

    再來他有一個訣竅是選擇屬於你的關鍵字 (Superpower words),你如果要用三個形容詞來向人介紹自己,那會是哪些呢?沉穩,原創性,果斷,底子深厚,幽默,優雅,大膽,包容,友善,專業,溫暖,等等。不管你認為哪些關鍵字最能代表你,那麼在你的自我介紹,社群媒體的呈現,以及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時候,你會怎麼樣預備讓內容與這些關鍵字最相符?

    還有把你的“惡夢問題”寫出來,就是你最害怕表達自己時所發生的事。你只是因為背景比較好才有這些機會,你憑什麼得到這筆投資,你憑什麼升到這個位置,你只是比較會包裝自己而已,等等,然後試著想像你會怎麼回答。按照作者的經驗,其實根本不會有人問你這些問題,但你在腦中演練過最壞狀況,然後再好好把你真的完成的成就說給自己聽,可以讓你心中更有底氣。

    讀這本書我心中有很深的反思。講到要推銷包裝自己心中總是有這些OS:
    “可是我是內向者”
    “這不是華人的文化”
    “如果東西好,有實力,自然就會被看見”
    “我不想當個愛現惹人厭的人”
    “可是我成長的背景,告訴我要謙虛”
    “誇讚的話,應該都讓別人來說就好了”
    “我覺得我還是不夠好”
    “可是我是 ____ ,表現自己會被討厭” (開放自由填空,可以是:男生/女生,菜鳥,少數族群,家裡排行xxx,任何理由)

    但我發現當我不願意好好推銷自己時,反而會開始見不得他人的好,或是會開始覺得這個世界太不公平了。其實想想看:

    用個性和背景當成理由,是不是其實不願意改變?
    覺得會被別人批評,是不是一種想要控制他人對自己觀感的不切實際?
    憑什麼我不好好推廣自己,就要在資訊爆炸的現在,認為別人一定會看見我?
    如果我沒有辦法好好讓人認識我,憑什麼認為他人就應該願意重視我的意見?
    憑什麼我不開口,卻認為人家要知道我想要什麼?
    說是不想要自吹自擂,還是只是不願意跨出我的舒適圈?
    推銷自己被拒絕幾次就灰心,其實會不會是另一種玻璃心?
    包裝跟宣傳是一種功力,憑什麼我覺得不需要花心力和時間,並且多次嘗試?

    我以為的謙虛,是否到頭來是另一種驕傲呢?

    自我推銷的方式一定會有不斷嘗試,拿捏,學習改進的空間,但這不就是成長型思維的一種表現嗎?

    全文與中文版連結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brag-better-%e8%87%aa%e8%aa%87%e7%9a%84%e8%97%9d%e8%a1%93/

    #BragBetter #MeredithFineman #沒人看見你的好你要懂得自誇

    (Photo credit: 作者的臉書)

  • 不切實際反義詞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07 10:17:07
    有 2,533 人按讚

    【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是在diss台灣嗎?】​

    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7月6日時表示:「美國支持與台灣發展強有力的非官方關係,不支持台灣獨立,我們完全了解其敏感性。」​

    新聞報導中提到: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坎貝爾數度提醒,自己要非常小心回答這個問題,並稱「(台海局勢)是個微妙的危險平衡,必須保持的平衡。」同時他也說:「我們確實相信,台灣有權利在和平下生活,我們希望見到台灣扮演其國際角色,尤其是在疫苗以及與這場疫情相關議題領域,他們應該在這方面扮演一角,不應該被國際社會拒絕。」​

    該怎麼看這段發言呢?這個新聞一出來,我們收到許多讀者的來訊,不少覺得不解,認為難道近來的台美進展難道都是枉然(all for nothing)嗎?當然不是,這幾年來的台美關係升溫、改善都是確確實實地在發生,而且都是以穩健的腳步從各個交流合作層面打破以往限制尋求更緊密的夥伴關係,而非暴然驟進。​

    大家會有錯愕之感,或許是因為對美國政策立場不夠了解。我們認為,坎貝爾的發言其實就是美國長期以來的政策重新表述一次而已,即所謂的「維持現狀」,沒有什麼特別的,不需要過度解讀。而且該發言脈絡是在講說美國會在東南亞區域加強與中國的競爭力道。​


    🙏🏻 以上就是我們的結論,以下是很長關於美國政策的說明


    ▍美國長期立場​

    首先,我們要了解美國對於台海的核心利益是什麼,那就是所謂的「維持現狀」(status quo):​
    一方面中國不能使用武力破壞和平,一方面美國「到目前為止」也不希望台灣改變法律地位,因為這很可能會直接導致中共使用武力。對美國來說,當中共使用武力的時候,美國將要付出的成本將是最大的,而且很可能導致美中兩個核武國家的直接衝突,因此自然是要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坎貝爾這樣的發言可以把它拿到美國政策圈從去年開始的一連串關於「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的辯論當中來看。要了解這些發言脈絡,必須從美國的「一中政策」以及「戰略模糊」講起:美方從來不明確指出,當中國對台灣動用武力侵略的時候,會做什麼樣的反應;美方也從來沒有明確講說台灣的法律地位是什麼。​

    【拜登政府「重回」一中政策?】​
    https://reurl.cc/eEV4jQ。​

    【美國「戰略模糊」辯論ing。台灣該做什麼?】​
    https://reurl.cc/EnbMER。​

    美國的一中政策長期以來都沒有明講說台灣的法律地位問題,過去四十年來,一中政策最大的突破點莫過於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曾經在電視訪問時說道:「台灣非中國一部分」,不過後來國務院馬上澄清美國對台灣主權「沒有立場」(https://reurl.cc/gWnA6p )。而在今年三月間,拜登政府的國防部曾經發出一篇新聞稿解釋印太區域現況(https://reurl.cc/4ab7kL ),裡面說「台灣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份」(Taiwan was never part of China),這是美國行政部門最清楚的一次表態。​

    其實大家要知道一件事,美國至今仍維持「戰略模糊」策略,其中贊成維持一方的論點之一,就是認為不可以給主張台獨的領導人一個空白的支票,假設將來有這樣子的政治人物來領導台灣,很可能就會讓他們逕自改變台灣的法律地位,造成兩岸衝突,因為他們會覺得「反正美國會來幫忙」。​

    這樣的觀點對台灣人來說自然是相當不利,因為我們知道,中國的侵略野心不會因為台灣或者美國的看法而有所改變。現在許多主張要把戰略模糊往戰略清晰移動的人們,就是一直在強調說,戰略模糊已經沒辦法嚇阻中國了,也有不少人說台灣的領導者目前是非常溫和的,他們不可能會躁進行動。​

    我們認為,完全不需要為坎貝爾講的話做出什麼過度的解讀,因為這些只是老調重彈而已。當然,我們會看到很多媒體(尤其統派媒體)或者政客很開心,覺得美國在教訓台灣。事實上這只是複述美國長期的政策立場。​


    ▍台灣目前政策優先事項​

    話說回來,台灣方面近期對於美國政策圈的許多的表態與溝通,曾經有好幾個看起來可能讓人覺得「怎麼這麼保守」的發言,例如吳釗燮部長曾經在NPR上面講說:「目前不會尋求與美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

    這跟所謂台獨議題都是類似的性質,台灣目前官方的態度就是不會逼美國要在所謂一中一台的議題當中表態。​

    先前我們提到過,台灣目前的外交團隊非常清楚美國政策界對於台海的核心利益想像。例如吳釗燮部長在「目前不會尋求與美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的發言同時,強調說:「台灣期盼美國能持續對台軍售。但若與中國發生衝突,台灣不會依靠美國干預。台灣防禦是台灣自己的風險與責任,台灣會努力為未來局勢做好準備。」讓台灣有能力自我防衛、嚇阻中國使用武力,以及在可能發生的台海衝突當中提升防禦能力,對美國來說就是現階段最在意的事情。​

    在先前的討論當中,我們也曾寫過:我們認為現階段推動台美建交的確不是一個重點,因為台美在許多層面上的交流都還有非常多可以加強的空間。在這樣的脈絡下,我們也認為,「現階段」直接由執政黨來推行會改變台灣法律地位的行動(例如修憲改國號),並不是一件優先工作。​

    我們認為,台美雙邊關係的「正常化」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我們只需要確定雙邊關係是往愈來愈好的方向發展。立即建交(甚至是所謂的台灣獨立)是不切實際的政策目標,我們現在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官方現在或許無法推動所謂台灣獨立(還有一個要考量的因素是,修憲必須要有全體立委四分之三出席、四分之三同意,才能送交全民複決。想要推動改國號這類的修憲,首先必須要有85席立委支持才行),但是我們還是得認真地討論我們的國格問題 。台美建交除了並非現階段首要任務之外,還有個重大問題懸而未解:中華民國/台灣,在國際法上的性質是什麼?而這也牽涉到,台灣「獨立」是怎麼個獨立法?到底什麼是維持現狀?​


    【戰略模糊下,如何思考台美關係?】​
    https://reurl.cc/R09Vme​

    【一個「維持現狀」各自表述?台灣人怎麼看自己和中國的關係】​
    https://reurl.cc/j8mZ7n。​


    ▍台灣還是中華民國​

    美國1979年與中華民國斷交的時候,中華民國在國際上仍然宣稱代表全中國,因此當時美國是將對中國的「政府承認」轉移到中共身上,亦即由中共政府來代表中國。在當時,在台灣的人們是被視為中國人、且多數自認是中國人(畢竟不自認為中國人的話就會被警總抓走了)。因此,在1972年《上海公報》裡面,美國的立場是:「美國認識到(acknowledge),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特別注意,美國說是認識到,並不是「承認」,而且是以「中國人立場」為出發點,經過這些年之後這個主詞變得很有趣。)​

    那現在呢?台灣經過1990年代的民主轉型以及修憲,明確定義了我們的治權僅及於自由地區(台澎金馬),而且自從國家統一委員會在1992發出聲明後,就再也沒有官方正式宣稱代表整個中國。即使是經常在演講及接待外賓的場合作如是宣稱的馬前總統,在其執政後,也沒有再以國家機關的名義發布正式宣告說我們代表全中國,僅以總統府刊出總統講稿的方式呈現。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目前「中華民國」的性質跟1978年斷交時,那個強調漢賊不兩立、爭取正統中國的中華民國,顯然已經很不一樣了。​

    然而,就連我們自己也還沒對「國格」做正式釐清。美國與我國斷交以來,幾乎很少在官方文書裡面提到中華民國,反而不斷提到「台灣」,包括《台灣關係法》也是如此。近來官方文書更出現不少(不知道是故意還是不小心)直接把台灣稱做國家的情形,例如國防部的印太戰略報告、移民局關於台灣人歸化的規定等等,在這些實踐當中,台灣似乎已經直接和中華民國畫上等號,並逐漸取而代之。​

    無論如何,我國國格問題勢必嚴正看待,無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或是台灣,都必須要有清晰且明確的看法。即使官方在現階段無法推動法理上的獨立,但這些問題都必須要好好地來討論才是。始終採取模糊策略、遊走模擬兩可的灰色地帶,對國家正常化來說,並非長久且健康的辦法。​

    ▍小結​

    美國「現階段」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台灣立刻改變國家的法律狀態,這是長久以來的事實,我們不用過度解讀。然而,重點在於,我們該怎麼樣尋求突破呢?這就很值得我們來一起思考與討論了。​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美國長期以來的戰略模糊以及所謂維持現狀的主張,在台灣被許多「疑美論」者拿來當做反美的理由,有些人會說美國不承諾會助台是因為隨時都會放棄台灣,也有些人說美國就是不喜歡台獨份子什麼的,而他們最終結論都會暗示我們應該對中國採取示好、扈從的策略。​

    我們認為,美國政策圈的確應該要注意一下台灣的這些親中論的擴散程度。以前戰略模糊的目的之一是要阻止台灣在兩岸議題上走得太快太遠,但現在美國可能也必須要考量到親中人士散播的失敗主義,以及在中美競爭下,想要站隊到中國那邊的拉力。​

    美國現在認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也認為要和台灣維持「unofficial」但又可以有幾乎等同於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這樣的「現狀」其實說穿了就是一邊一國,只是我們這邊這國的性質、以及未來要使用的名稱方面,大家仍然繼續討論中。我們也很希望這樣的討論能夠持續進行下去,不管在台灣及美國政策圈都是如此。​


    ✨ 觀測站傳送門:https://linktr.ee/us.taiwan.watch。​
    ✨ 小額支持觀測站:http://pros.si/ufjkk。

  • 不切實際反義詞 在 信Shin官方音樂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7-01 12:57:42

    信 Shin官方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hinmusicofficial/
    信 Shin 官方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hin_new2018/?hl=zh-tw
    全專輯數位收聽:https://orcd.co/alchemy_album


    要怎麼把破銅爛鐵的廢墟,變成一座金碧輝煌的聖殿?
    以剛強的信念、以不切實際的執迷還是以無比樂觀的天真?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唐吉軻德舉起長矛奮力對抗風車,煉金術士收集廢鐵要煉鐵成金……。這些別人眼中看似耽溺幻想、脫離現實的傻子,他們站在命運巨人的面前,選擇對峙,即使徒勞,也要對生命表態。

    即使徒勞,也要在時間的流沙中,試圖攫取留住些什麼。
    這是面對不可逆的浪漫逆襲,這是在流變之河裡保有不變的初心。時間最是多情也最無情,它讓每一個煉金術士有了幻覺,以為時間就是一切,只要一試再試、硬氣地堅持下來,虛幻終將成為現實,愛一個人愛久了就可以愛成永遠。

    打造一張專輯不也就像是一場煉金的過程嗎?
    2016年年底推出《大爺門》專輯之後,相隔兩年半,信加盟新東家何樂音樂,帶來全新作品《煉金術》。
    這張新專輯收錄8首歌,首支單曲〈煉金術〉與專輯同名,也揭露了這些歌共同的主題:在夢想與現實的虛實穿插、交替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在反覆循環的過程中,猶如身在幻覺地帶。會更好嗎?還是更壞?我們總是期望、失望,再期望,卻依然奮不顧身全心投入,又有誰能斷言這樣執迷的人生是更踏實或是更虛空?像一個煉金術士般無視世界的瞬變,在虛妄的土壤開一朵想像的花。這是不信天命的叛逆、是煉鐵為金的執著,也是對生命流變的義無反顧。

    〈煉金術〉由李格弟作詞,黃韻仁、施勤譜曲,以鋼琴展開的編曲,詩意地鋪陳了一個光閃影動的世界,信收斂起他標誌性的狂放演唱,以讓人驚豔的溫暖音色,隨著層層堆疊的編曲,展現他層次豐富的細膩詮釋。我們在沉溺的過程中淬鍊,在無從確定的生命中,追逐著永恆的誓言,即使最終的結果一如〈煉金術〉歌詞所唱,只是一場「煉金術士的幻覺」,也要全部投入。像是沒有明天般地投入,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情了。
    #信 #煉金術


    煉金術
    詞Lyricist:李格弟
    曲Composers:黃韻仁/施勤

    時間那虛幻的臉
    無動於衷與你纏綿
    青春靈光的消滅
    你換了科幻的假面

    重組之後再破碎
    光影千騙萬騙
    他煉金度日如年
    守護一個古老的承諾

    再見再也不見
    時間的流變
    一夜夜的失眠
    明明就在旁邊
    卻要經過 遙遠衛星
    去讀你的留言

    再說再也不說
    少就是多嗎
    太喧囂的沉默
    怎麼每個路口
    都有人在 搜集問卷
    答案只能有一遍

    破銅爛鐵的廢墟
    金碧輝煌的聖殿
    煉金術士的幻覺
    以為時間就是一切

    絕望到死的半夜
    第二天再活一遍
    煉金術煉鐵為金
    煉也不成不變的心

    不變是個流言
    永恆是謠言
    戀人們的偏見
    明明遠在天邊 卻像近前
    就像每天
    以為就是永遠

    再見再也不見
    再見太驚險
    恍惚抱歉的臉
    怎麼每個路口
    都有人在 宣佈誓言
    一遍一遍不厭倦
    (一遍一遍在留連)

    詞Lyricist:李格弟
    曲Composers:黃韻仁/施勤
    OP:Warner/Chappell Music Taiwan Ltd
    OP:Funkie Monkies Publishing Pte Ltd.
    SP:Warner/Chappell Music Taiwan Ltd

    製作人/編曲/和聲編寫/所有樂器除了鼓
    Producer/Arranger/Backing vocals Arranger/All instruments except drums:黃韻仁 Eric Ng
    配唱製作人Vocal Producer:陳磊LCkickAsS
    鼓 Drums:Adam Shah
    和聲 Backing vocals:吳周爍 Joshua Goh (Funkie Monkies Productions)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s:Funkie Monkies Recording Studio 齊天音樂錄音室 (所有樂器/和聲/混音 All instruments/Backing vocals/Mixing)/Lights Up Studio (臺北)
    錄音師(鼓)Drum Recording Engineer:Jaydos (齊天音樂製作Funkie Monkies Productions)/Vocal Recording Engineer:蔡周翰
    混音師 Mixing Engineer :Frank Lee

    ISRC:TWAK11800026

  • 不切實際反義詞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6-21 19:00:11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當我跟你分享到,像是「平靜」啊、「放鬆」這一類的詞彙的時候,這會讓你連結到什麼樣的狀態?

    你會把「平靜」跟「放鬆」,跟「成功」聯想在一起嗎?一般的直覺應該不會吧!甚至於,更多的我們會覺得「平靜、放鬆」,好像是遊手好閒、不事生產。

    我們之所以會感覺到平靜,通常是因為我們正在度假啊、在海邊;或者是,在瑜珈課結束的墊子上面。

    當我們忙著談生意,或者是要如期完成一個大案子的時候,我們是很難保持真正平靜的心態。所以呢,「平靜」常常會讓人有一種被動、懶惰、無精打采,或者是無能的刻板印象。

    然後這樣的概念,剛剛已經說了,它其實就是一個刻板印象。真實的狀況,可能會跟你的直覺,是恰好相反的喔。

    「平靜」其實不會降低你的產能,也不會讓你變的比較消極;相反的,它能夠讓你順利的完成工作。而且你消耗的能量,也會比急躁、焦慮的時候,來的少很多。

    會跟你分享這些,除了是我自己的體會,包含很多身心研究的證據,共同的指向之外;還有一點就是,我最近讀到《你快樂,所以你成功》這一本書裡面,也做了相關的討論;所以呢,特別想要再跟你深入的分享。

    其實,回到「平靜」這樣的一個情緒狀態,它的強度比較低,所以不會刺激到我們的身理機能。我們的心跳不會變快、掌心不會冒汗、呼吸也能夠保持規律,我們的身體其實是穩定的。

    當你一整天的生活結束的時候,你不會因為能量用光,而感覺到彷彿虛脫一樣;這是「平靜」為我們帶來的好處。

    可是你也會想到,有時候我們其實蠻享受那種deadline快到、在壓線之前,快點把東西交出去的那種焦慮啊、興奮啊,這種快感。

    因為呢,它會刺激我們盡快的採取行動;壓力和興奮,的確是會增加我們的能量跟power。其實這也是市面上,為什麼能量飲料,會這麼受歡迎的原因。

    因為啊,咖啡因會刺激我們的腎上腺素,可是就像前面點出來的,當我們喝了一罐,富含咖啡因的能量飲料之後;經過了幾個小時,我們就會進入到一種身心耗竭的狀態。

    而那個原本讓我們很興奮、很強烈的情緒,也會反而走向另外一個負面的極端。然而,其實回到一個根本的部分,倒不是這種興奮,或強烈的正面情緒,它不應該存在。

    它的確能夠為我們帶來喜悅,也能夠產生動力;然而真正這我們需要面對的,是我們要了解這種「極端的正面」,或「極端的負面」,這樣的極端情緒,對於生理上面的衝擊。

    我們的確可以在某些適當的時機底下,善用強烈情緒的快感;可是如果我們一直要讓自己,隨時都處在這種超high的狀態,那就會很容易過分消耗我們的能量,而且造成無法挽回的負面傷害。

    在這邊談幾個心理狀態,你看看自己是不是常常會這樣子?比如說,你做每件事情,都會要求自己要全力以赴;你是個非得要把事情做好、做滿的完美主義者嗎?

    凡事真的都必須符合,你滿分的高標準才行嗎?還是偶爾可以適度的放寬尺度,讓某些事情只要有90分,甚至於80分就好了呢?

    「追求完美」會讓我們進步,但「過分追求完美」會把人逼瘋。因為它會鞭策我們不斷的求好心切,我們不會降低自己嚴格的要求;也會不斷的去追求那些,其實是不切實際的目標。

    而且延伸來看喔,在職場上的「完美主義」,會導致我們過勞的風險。因為職場上的完美主義,會讓我們活在持續性的高壓力狀態裡。

    所以,難怪很多的研究都告訴我們,「完美主義」跟「自殺的念頭」,還有「焦慮的症狀」有明顯的關係。

    然而這樣的「完美主義」,不僅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在長時間裡面表現優良,反而會讓我們表現得更差。

    所以呢,如果我們想要過的更平衡,把精力都放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那麼要怎麼樣調節自己的能量,去接受有些事情,其實過得去就夠了。

    實在是不需要事無論大小,都用同樣的力氣去做它;殺雞真的不用牛刀。其實只有這樣的調整,你才能夠長期的,讓自己在一個平靜的狀態。

    其實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只有平靜才能夠在速度和體能之間,保持一個最佳的平衡。然而人生要面對的事情,也是非常多的,你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能做到完美。

    那麼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當你能夠讓自己保持平靜,你才能夠調節自己的力量,去接受哪些事情夠好就好;然而有哪些事情,是你一定得全力以越的。

    就像我常常很喜歡分享的一句話,叫做「生命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而不是每件事上。」

    如果你想讓自己過得更好、更平衡,那麼記得一件事,「寧靜致遠」,也就是「平靜致遠」。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者是有興趣的話,無論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 不切實際反義詞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8-09-28 19:00:03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10/12(五)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11/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4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09.29(六)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是教師節,我分享的這一段內容,比較像是我身為一個老師的自我沈澱跟反思。

    因為呢,平常如果你是我長期的聽眾的話,你會發現,我對於分享課程,跟鼓勵你來上課這件事,都還蠻直言不諱的。

    因為,我覺得如果對於成人、對於一個真的想要變成熟的人來說,首先我們一定要先學會「自己做選擇」,還有「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而不是呢,我去好像包裝一個,聽起來很美妙的想法,或者是讓你創造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讓你覺得可能進我的教室,我就會救你。我想任何需要被拯救的人,當他有這個想法的那一刻,他其實已經放棄了自己的決定跟力量。

    那麼這個時候,就算他在短期之內,真的覺得他被某人、或某個環境拯救,那請問這真的是拯救嗎?還是,他透過另外一個所謂的老師,還是另外一個環境,其實他又被另外一些團體,跟信念所控制住。

    那麼他當初為什麼會痛苦?是不是也因為他被之前的環境,或信念困住;然而他從原本困住他的地方,換成是另外一個,可能再繼續困住他的地方,那這個意義又在哪裡?

    所以呢,我覺得既然身為老師,我覺得不管你會不會踏進我的教室,或許你現在正在考慮這件事情;那麼如果我能夠透過這個機會,讓你認識我是一個怎樣老師?

    因為,畢竟我教的內容,得你進我的教室才會知道;但是至少我是一個怎樣的老師,或者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點你確定之後,那麼我們在未來的互動跟相處,你會比較安心一點。

    甚至於,換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當我告訴你「我是一個怎樣的老師」,或者是「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的時候;你覺得這不是你要的、這不適合你,也沒有關係,甚至於,我覺得這樣很好。

    因為任何學習,特別是成人的角度,任何的決定,都要是你自己做,而且為你自己負責的。所以,我越透明的讓你知道「我是誰」,那麼你有才越有機會,透過我們的一起學習跟前進,長出你自己的力量。

    那麼接下來,我就好好的跟你分享,我怎麼「定位」自己是個老師這件事?在我的「自我定位」裡面,有三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我會提醒自己,凡事都有前提,凡事也都有邊界,什麼意思呢?

    我會不斷的自我審視,當我今天教給學生的東西,或我分享出來的東西,我有沒有先把它的「前提」界定清楚,為什麼要把「前提」界定清楚?

    因為,如果我告訴你的一個方法,是叫做「通則」。叫做「相信我就得永生」的話,那麼基本上我不是老師,我是神!假設一個凡胎肉身的人,要創造一些想像,讓別人覺得他很神,那基本上我可以確定的是,這個人一定是「神棍」。
    所以呢,只要是屬於人的「知識」跟「智慧」,那麼它凡事都有「前提」,凡事都有「邊界」。今天我教「溝通」、今天我教「高難度對話」,我都會很清楚的告訴你,這樣的方法、這樣的思維,它的「前提」是什麼?也就是它的「適用條件」是什麼?

    而這背後是什麼?凡事都是可以被證偽的,也就是,凡事都是可以被懷疑的。所以呢,在我的教學裡,我不會告訴你,我說的就是真理;我都會告訴你,我今天跟你分享的這一件事,我今天帶著你,看見的這一件事,它的「前提」是什麼?

    當它不在這個邊界範圍內的時候,那麼我們就要去想,當前提改變、邊界改變,那我們的對應和我們的認知,就要做適當的調整。

    所以呢第一個,我是會不斷的提醒我自己「凡事有前提,也有邊界」。我不會告訴你,那種「信我者得永生」,類似像這樣邏輯的話。

    而第二個,我的自我認定叫做,我必須要讓自己是有「時間」跟有「空間」的。什麼叫做「有時間、有空間」?其實像我們這種面對成人教育老師,無非就兩個路徑,第一個路徑就是跟我一樣,可能比較以開公開課程為主,直接面對所有有需求的個人、個案和客戶。

    那另外一個路線就是呢,他會去接很多的企業課程、企業內訓。那麼這樣的老師,他服務的對象,其實是以企業或企業主,作為服務的單位跟對象。

    好!那不管是這兩個路線的哪一種,其實我都會提醒我自己,我絕對不能因為我開的課程,班班滿班,我就不斷的加開。如同如果我去接企業內訓,我都會告訴我自己,我絕對不能因為客戶對我的需求很大;所以,我就無限制的去承諾,我能夠幫助他們的部份。

    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別忘了做教學跟身為一個老師,我們都是拿我們的經驗跟能量在跟台下的人,去做互動跟交換。如果身為一個老師,他沒有給自己足夠的時間,跟足夠的空間,那他有辦法經常的去做沉澱跟反思嗎?

    如果他沒有沉澱、反思跟再學習,那麼他今天給學生的,是不是就同樣一招,一路打到底?而不是透過每個個案、每個個人、每個個別的狀況的不同的發現,能夠給予學生,一些不同的體會、反思跟前進。

    所以,為什麼我身為這個角色,我的自我認定,會有第二個叫做「有時間跟有空間」。關鍵就在於,我一定要能夠讓自己有思考,跟沉澱的時間跟空間;我千萬不能因為賺錢,或者是客戶的需求,來壓榨我可以給自己的時間跟空間。

    當我活的不平衡,請問我在有意無意、我的表意識跟潛意識,所傳遞出來的訊息跟能量,是不是就是一種不平衡,跟扭曲的能量?在這樣的狀況底下,儘管我嘴巴上講的再圓滿、再冠冕堂皇;事實上,我給人的影響,包含我給自己的影響,都會是很負面的。

    好!那第三個自我認定是什麼呢?我會不斷的提醒我自己,「要有人性,跟要有脆弱」。什麼叫做有人性、有脆弱?其實這背後,就是我不斷的提醒自己,要活得「真實」。

    很多人以為,教溝通,好像是必需跟人講話都輕聲細語;也就說,我們不會吵架的、我們不會跟人起衝突的。其實不是的,我常說吵架、起衝突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多數人其實是不會吵架、不會起衝突的。

    有時候,我們透過吵架跟衝突,才有機會真正的認識一個人、一個情境,和一個局勢,不是嗎?但當我們在面對吵架跟衝突的時候,要麼就是你腦充血的,一路跟別人對幹到底,要麼你就是心中小劇場一大堆,然後一路逃避到底。

    在這樣的狀況底下,是不是你都已經脫離了真實?我要帶大家去認識真實的人生跟人際,到底是怎麼活、怎麼演進的時候,那麼我自己一定要先活的很有人性,而且是要有脆弱的。

    如果把我的注意力,都放在我要活出「完美」的形象,那這個時候,我是不是有意無意的,也在傳遞一個你必須「完美」的訊號?可是你想想,很多時候,你我生命裡的痛苦,是不是這種「必須完美」的信念?

    「不完美」又怎樣?不完美,就等於「不好」嗎?其實有時候,正是因為我們的不足跟不完美,我們才能夠去圓滿那些,真的屬於我們生命當中,被應許的部份,不是嗎?

    其實,很多進過我教室的同學們都知道,我一直很強調的,就是「活出真實」。是好事,就是好事;是壞事,就是壞事。我們都不用逃避它,我們都不用扭曲它。

    我們也不用一昧的正向思考,把那個壞事,說的一副好像很完美的樣子;我們更不要活在負面思考,把很多事情,都去找那個極端、例外的狀況,然後來自己嚇自己。我們活得很「務實」,是怎樣,先還原它的本貌;我們再看、我們再思考、我們再決定,下一步怎麼做是對自己比較好的。

    所以,當我容許自己,活出「人性」、活出我真實的「脆弱」的時候。這時候,我待很多進我教室的朋友,自然我才能夠去長出寬容;因為,這才是真實的生命。

    如果因為學習,我們每個人,都要要求自己活的完美,那麼我們為了這份完美,要付出的代價,究竟對你我的生命來說,是加分還是扣分呢?

    所以呢,這三個自我定位:有前提,有邊界;有時間,有空間;有人性,有脆弱。

    這是我在教師節的今天,跟你做的分享,也算是一個自我揭露。如果你覺得這樣的想法、這樣的感受,或這樣的老師,是能夠幫助你的話,那麼我們歡迎你進我的教室,我們一起前進,我們一起活出,我們生命當中的圓滿跟美好。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1月6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課程。

    這一門課,會用很務實、很具體的方式,讓你學會怎麼樣化解差異與衝突,達成必要的共識。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這一門課的名額,已經在倒數了。

    而且,這是我們今年的最後一期「高難度對話」課程,錯過的話,就要等到明年三、四月之後了。所以,我很希望能夠在11月6號的教室裡,跟你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