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病對患者個人與社會之相關性及影響》(下)⠀
⠀
自由編輯 | 鄭凱薰⠀
校正 | 陳智怡、江秉宸、廖品齊⠀
⠀
專欄文章 | 完稿日期2021/1/24⠀
⠀
❐與社會之關聯⠀
⠀
1️⃣貧困 ⠀
愛滋病與貧困有關聯性,「全世界 90% 的愛滋患者,以及每年超過 2/3 的愛滋感染死亡人口...
《愛滋病對患者個人與社會之相關性及影響》(下)⠀
⠀
自由編輯 | 鄭凱薰⠀
校正 | 陳智怡、江秉宸、廖品齊⠀
⠀
專欄文章 | 完稿日期2021/1/24⠀
⠀
❐與社會之關聯⠀
⠀
1️⃣貧困 ⠀
愛滋病與貧困有關聯性,「全世界 90% 的愛滋患者,以及每年超過 2/3 的愛滋感染死亡人口,正是居住在世界最貧窮的 35 個國家中。」但是這並不代表不貧困的國家就沒有愛滋病的發生。⠀
⠀
對抗病毒需要有足夠的資金及一定的醫療技術,方能提供醫療及藥物來照顧病患。但是當一區域的人們都面臨三餐不繼的問題,提供完善醫療照護給所有人是困難且不太可能的。這使貧困國家、地區的愛滋病尤其難以被控制。⠀
⠀
2️⃣勞動人口⠀
當一國的愛滋病氾濫,將使勞動人口大幅減少,因患者多數集中於青壯年,老人則很少。這是由於疾病及其他生活因素所導致平均餘命較短。勞動人口的減少會造成一國的經濟發展受到阻礙、人民的生活品質下降。故解決愛滋病會是重要課題。⠀
⠀
-⠀
⠀
❐解決方法⠀
為了能讓人民幸福、達到自我實現,基本生理需求:健康、吃飽、穿暖是必需要被滿足的。故解決疾病的肆虐是很重要的事情,相信大家在經歷2020延燒至今的COVID-19後對此很有感。面對疾病,除了需要完善的醫療照護體系及技術,也需要龐大的資金來支撐醫療所花費的金錢,及維持國家的運作。而以下兩點對落後地區的國家相當重要:⠀
⠀
1️⃣提升教育水平⠀
教育是傳達特定理念很重要的一環,不論是學科、生活知識或是道德觀念。而有完善、平等的教育體系,能使階級翻轉,貧者能透過學習向上爬升,為下一代帶來更多機會,使生活能有更好的品質,免於疾病、貧困、飢餓、受寒、居無定所之苦。⠀
⠀
2️⃣他國援助⠀
愛滋病氾濫的國家多為貧困之國家(也不代表經濟發展程度高的國家沒愛滋病),故本身經濟就自顧不暇,人民生活困苦,吃不飽、穿不暖、沒地方住,更不會有足夠的金錢能負擔龐大的醫療費用。其中,聯合國的目標是在2030前終止愛滋,聯合國愛滋規畫署強烈建議各國,在前期投入越充裕的經費,越容易解決問題。這對原本就財務困難的國家來說相當不易,政府沒有資金得以照料生病的人民,此時就需要他國的援助。但問題是他國為什麼有義務要幫助與自己無關係的異國呢?若是為了全體人類的福祉、人道,這是種大愛、無求回報的利他行為。但是能這麼做的國家有多少?能協助的程度有多少?是否造成受惠國過度仰賴他國?又是其他層次的問題了。⠀
⠀
-⠀
⠀
❐台灣當前的狀況⠀
台灣目前的HIV(愛滋感染)患者約有3.8萬人,還有近7,000人是帶原者卻不自知的黑數,而AIDS患者約有18,000多名。台灣對於愛滋病治療的所需費用全由國家支付,是少數愛滋治療費用全免的國家,此作為只希望患者能主動接受檢驗、治療。目前台灣男性愛滋感染的主要途徑為男男間的不安全性行為(48%),接者是毒品注射共用針頭(30%),其次為異性間性行為(20%)。女性則是毒品注射共用針頭(54%),次之為異性間性行為(48%)。⠀
⠀
-⠀
⠀
❐小補充⠀
愛滋病雖然目前無法治癒,但能夠預防,故愛滋病防治是相當重要的。使人們能了解這疾病如何運作,並避免可能造成感染的因素。由於愛滋病主要由體液傳染,故不與他人共用針頭、進行安全性行為、了解進行性行為者之健康狀況等,能有效預防愛滋病。此外,愛滋病不會透過牽手、擁抱、接吻、共同洗衣、一同上班上課用餐等日常社交生活的行為進行傳染。⠀
⠀
-⠀
⠀
❐反思⠀
「零感染、零歧視、零愛滋死亡」是多國對於愛滋病的最終目標。愛滋病在台灣雖然沒有造成太嚴重的問題,但仍對某些國家、地區造成巨大的影響。畢竟一個疾病所帶來的影響可以與太多事情相關了,醫療技術、教育、經濟、人口等。⠀
⠀
在落後地區的HIV帶原者的普查、愛滋病的預防、治療仍有許多困難。如何讓人民願意進行檢測?治療的資金從哪來?醫療技術是否足夠?如何推廣愛滋病防治?如何從根本解決此疾病?而現在又多了新冠病毒,許多先進國家如歐美日韓地區都難以應付,非洲又該如何因應這幾場難打的病毒仗?⠀
⠀
做出評論前必須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否則容易因不夠瞭解而產生思考上的謬誤,做出錯誤的評判。此外,認識疾病對於人類是很重要的,了解疾病傳播方式、症狀、預防方式、流行地區,才能不造成過度恐慌,同時又能保護自己與他人之健康和生命。這不僅適用於愛滋病,更能推廣到其他疾病。
不健康平均餘命2021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性別教育 #性別平等 #臺灣社會 #國際指標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公布2021年性別圖像
https://gec.ey.gov.tw/Page/8996A23EDB9871BE
包含:(1)權力、決策與影響力;(2)就業、經濟與福利;(3)人口、婚姻與家庭;(4)教育、文化與媒體;(5)人身安全與司法;(6)健康、醫療與照顧;(7)環境、能源與科技
❗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 Inequality Index, GII),
2019 年我國性別平等居全球第6 名,亞洲第1 名
❗性別落差指數(Gender Gap Index, GGI),
2020 年我國性別平等居全球第29 名
❗我國歷年兩性平均時薪差距低於美、日、韓等國家,
自2009 年17.9% 下降至2019 年14.2%
❗我國人口性比例35 歲以前,男多於女,
35 歲以後女多於男,此分水嶺逐漸前移
❗國人有偶比率較10 年前下降、離婚比率上升;
同性婚姻專法滿週年結婚登記對數達4,087 對
❗育齡婦女總生育率下降逼近於1,
生育第一胎平均年齡逐漸攀升
❗我國高等教育各等級女性畢業生占比皆增加,
但女性碩、博士占比與國際比較仍有落差
❗各主要國家高等教育階段仍存在
「男理工、女人文」之性別隔離現象
❗教育職場存在性別差距,
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及園長、大專校院校長
性別比例最為失衡
❗我國兩性參與終身學習比率均低於
OECD 國家平均,又男性參與率低於女性
❗兩性規律運動比率仍有落差,
35-39 歲女性比率未及2 成,
13-17 歲青少年性別落差最大
❗2018 年我國兩性學生參與PISA 評量結果,
各素養成績之性別差距縮小
❗性侵害事件通報被害人超過8 成為女性,
兩性被害人均以12 歲以上未滿18 歲者居大宗
❗國人女性平均壽命、健康平均餘命
及不健康平均餘命均大於男性
❗男性自殺死亡率為女性的兩倍
❗西醫師、牙醫師及中醫師
男性人數為女性2-3 倍,
護理師仍以女性居多
❗水電、營建、運輸等業女性從業人員
占比均未及四分之一,
大眾運輸女性駕駛仍偏低
❗男理工、女人文,
職業性別隔離造成薪資落差,
大部分業別相較10 年前
性別差距已有縮小
❗女性研究人員占研究人員比率,
我國、日本及南韓均不及3 成,
仍有努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