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墨:從鬼節到鬼月──農曆七月的演變】
「中國古代有無鬼月」這個命題,一直都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假使我們崇敬仁義禮智信,即把儒家孔孟以來之學說當做中國古代的源頭,那麼就必須確信「中國古代無鬼月」此一事實,因為孔老夫子他就不知何謂鬼月。
禮記曰:
「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命...
【#唐墨:從鬼節到鬼月──農曆七月的演變】
「中國古代有無鬼月」這個命題,一直都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假使我們崇敬仁義禮智信,即把儒家孔孟以來之學說當做中國古代的源頭,那麼就必須確信「中國古代無鬼月」此一事實,因為孔老夫子他就不知何謂鬼月。
禮記曰:
「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命百官,始收斂。完堤防,謹壅塞,以備水潦。修宮室,壞墻垣,補城郭。」
整個農曆七月,是修築硬體設備的大好時機,所謂諸事不宜的鬼月,在秦漢以前卻是農忙告了一段落,把各種農作物獻給天子,忙修水堤城塞的時候。這對懼農曆七月為鬼月而不敢買房子的現代人而言,是多麼地難以想像啊。
那麼,如果我們願意把眼界放寬,將秦漢甚至唐宋以後才培養出來的習俗,也要當做中國古代的一部分的話,那麼「中國古代」,依舊找不到現在華人社會所見的這種陰氣森然的鬼月。
一切得從佛教傳入中國說起。
早期部派佛教以及現今能見的上座部佛教,即有所謂的「結夏安居」,在印度整整三個月的雨季中,僧人固定在一個結界範圍內,以不傷害勃發的蚊蟲草木為原則,劃定結界,安坐三個月。
佛教傳來中國之後,因為季節氣候的不同,漢傳的結夏安居則明訂為農曆的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因此七月十五又稱佛歡喜日。
根據《盂蘭盆經》記載,就是在七月十五這天,由於僧人解除了安居的結界,是接受十方善信供養的大好日子,故經中強調能於此日供養諸僧,能令亡者獲大福報、大利益。
盂蘭盆節,指的就是獨獨七月十五這天。但這原本就只有一天的鬼日,怎麼能被稱做鬼月呢?
《東京夢華錄》提到:
「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金犀假帶、五綵衣服……及印賣《尊勝目蓮經》……自過七夕,便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
可見得雖然沒有發展成鬼月,但已經把原本只有一天的宗教盛會,鬧成最多十五天,而至少也有八天的大型嘉年華。
可是無論怎麼看,一直到北宋年間的鬼月,都不像今天華人地區的鬼月這樣充滿禁忌而且漫長,其實是非常熱鬧而短促的。
再來就是明代頒布的皇曆中,嘉靖三年的七月初一,適宜的事情就有十大樣,包括婚姻、會友、上樑、豎柱、裁衣、沐浴、動土等等,幾乎諸事皆宜。
而且這天之後,連著到七月初四都沒有任何禁忌,完全都是好日子。目前有哪個華人地區的鬼月是這樣子過的呢?
也就是說,整個月充滿禁忌的這種現代華人的鬼月,從孔夫子的年代,一直到明代都是不存在的。
常言道:「禮失求諸野。」不如我們就看看日本人是怎麼過這個七月十五日?
從齊明天皇(西元657年)開始,七月十五日就已經有盂蘭盆會的開催紀錄,往後更由大膳職負責盂蘭盆的供養事宜,七月十五日即是官方供僧禮佛、施餓鬼的日子。
其它如蜻蛉日記(西元975年成書)也記載了七月十五、十六兩天,有盆日的活動。從齊明天皇至此的三百餘年間,日本人並未發展出滿滿一個月的鬼月。
最後,長崎的崇福寺(西元1629年創立),是在日的華僑海商兼海盜們所集資成立的,華僑們延請福州的超然法師駐錫,至今也僅保留了七月十五這天,有所謂的蘭盆勝會。
日本的節日、宗教、文化都曾受中國的禮法制度影響,盂蘭盆、施餓鬼這類帶有密教色彩的思想,早先是以雜密的形式存在於日本,自空海(西元804年入唐)將純密金胎兩部帶回日本後,日本的佛教莫不依真言宗的做法而興旺,仿效者有之、更動為己用者亦不少見,但整個日本佛教的十三宗五十六派,只要提到盂蘭盆會、お盆、お中元,依舊只有七月十五這天,頂多衍生為七月十四的迎え火和七月十六的送り火,焚燒稻草召請諸精靈亡魂先人,到陽間接受供養。
有的地方習俗用茄子或小黃瓜當牛馬,讓祖先可以乘之來、馭之去。其中,送り火更是以京都五山的大文字燒最為聞名遐邇,其它處處可見各種盆踊り的舞會廟會,都是日本人的夏日美好回憶。
在日本,盂蘭盆非但沒有變成整個月的活動,更不存在華人社會這種諸事不宜的禁忌,頂多就是說說鬼故事、玩玩試膽大會。耶?等等,在華人社會的鬼月說鬼故事、玩試膽大會?不被長輩們打死才怪吧!
綜觀以上所有文獻之記載,姑且不論東南沿海的華人社會是怎麼把鬼月延長為三十天,甚至發展出鬼門的概念,但至少可以證明從春秋以降,到明代為止,所謂的鬼節盂蘭盆,最多不超過十五天,難以稱月;而且諸事之宜忌,須看對沖與否,與月份無關。
要說中國古代有鬼月,或是有所謂諸事不宜的說法,就是無視了上述這些文獻資料的記載了。
#鬼月 #鬼日 #盂蘭盆節 #祭祀 #拜拜 #佛教 #中國 #日本 #民間信仰 #禁忌 #普渡 #好兄弟
上樑習俗 在 旅人書房 Zeelandia Travel & Boo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七月說鬼》
七月,民間習俗總是以鬼月相稱。這個時候,是否也該來說個鬼故事應景一番。左思右想,東問西問,就是沒有鬼故事,連個離奇點的靈異事件都沒聽說過。與其說鬼,這裡倒是有一句名言:人比鬼恐怖多了!來給我們找麻煩的永遠是人,不是鬼!想想,還真蠻中肯的。
說到「鬼」,總有很多禁忌,深怕沾惹了一丁點的穢氣,人生自此不平不順。中元普渡時,有一女兒來商量,希望幫爸爸的靈骨換位子。這已經是第二次她想換位子了,距離上次換位已有十幾年之久,發生了什麼事呢?她說最近家裡很不順,有人生病、有人車禍、有人惹上官司…等,而她為了這些事疲於奔命,想來想去,爸爸的靈骨面對著上樑,是不是因此導致家裡雞犬不寧?說到底,鬼也曾經身為人,爸爸生前就是愛我們的爸爸,會因為死後住所不佳,以傷害家人的方式來提醒她幫忙換位子嗎?靈界的事,我沒特殊能力可以解釋太多。但幫助在世的人,挑選個讓她看順眼而得以心安的位子,是我們可以做的。
人死了之後,僅僅是一息之隔,從陽界跨入陰界,原本還是至親,止息後卻變成了鬼,到底鬼的概念從何而來?我想起小時候看過的殭屍電影,那些鬼主角之所以成為跟人過不去的鬼,免不了都透露著怨念。大中華的傳統習俗,什麼都講團圓。「有歸屬」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環,即使死了,靈魂都要回家團圓。所以有所謂「合爐」的儀式。新亡者,等過世滿一年後,取得回家團圓的資格,把新亡者的魂帛引回至祖先牌位裡,與祖先們共列,接受後代子孫的供奉,就是所謂合爐,往生後的靈魂至此算是圓滿。有資格接受子孫上香供奉的祖先們,在傳統習俗的概念裡,擁有如「神」般的位階,所以我們會祈求”祖先”給予庇蔭。若是沒合爐至祖先牌位呢?那麼便是沒有人在乎的魂魄,淪為孤魂野鬼,帶著怨念、跟人作對的鬼,大約都是由此而來。
在我們寺廟供奉的牌位,有祖先牌位,也有個人牌位。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單身者不能合爐至祖先牌位,為避免成為孤魂野鬼,只好另立個人牌位。尤其單身女性、離婚女性更是萬萬不可能合爐,不論回娘家或回前夫家都不合適。單身、離婚何罪之有,竟被如此排擠?好在如今這些觀念,隨著時代改變,逐漸瓦解。我越來越常聽到,「我媽跟我爸不合,她不想合爐!」生前沒離成婚,死後宣告不再回家,自由意志選擇取代了過去只能被排擠的命運。人只要自己願意,都是有選擇的,即便死後。當然前題是,你能無所避諱,把個人的身後事提出來說明白,省得身邊親人,揣測你的需求,只能任由葬儀社端出全套菜單,照單全收了。
生與死是生命經驗中的一體二面,有生就有死。佛家智語說「緣起緣滅,成住壞空」。出生與死亡、開始與結束,是宇宙萬物的定律,不論是什麼物種、有機或無機,都在這定律中循環著。不過俗人如我輩,總很難用平常心、平等心看待生與死,我們總是求生卻忌死。有一次接到客人來電詢問牌位之事,卻又支支吾吾,不肯明說往生者和她的關係,我一時口快,脫口而出地問,是兒子嗎?話才出口,便知犯了大忌,卻收不回來。「我兒子好好的,你亂講什麼?是兒子的爸爸,但我離婚了,問問而已」事後鞠躬又哈腰道歉了好久。算是個教訓,此後也更加小心,千萬不要自作聰明揣測「使用者」與「諮詢者」的關係。
上次我在文章結尾寫了,將來若有機會在山上遇到…等等,有人留言「最好是不要在山上遇到啦」我才驚覺,我是否又犯了忌諱?希望沒嚇到你們才好!其實這條山路在我心目中既美又魔幻,說這裡是台北市最後的秘境都不為過,我總有一天會好好介紹,相信會有不少人也想來尋幽探訪一番。其實現在已有很多小旅行導覽這條山路。死亡或許是這條山路的一部分,但卻不是全部,因為忌諱,反而忘記打開五官,感受這條山路的其他風景。如同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太多限制,久而久之,你的五官能感受就越來越少。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因為忌諱、害怕,選擇視而不見,並不能避免它降臨,學習去面對、接納它,反而越能感受生命所帶給我們的課題,與其美好。
上樑習俗 在 王惠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媽祖祈福文化節 伸港福安宮】
浴火再生!歷經火劫的伸港鄉福安宮,原地重建後今天舉行上樑典禮,福安宮因2015年火災,未能擔任彰化縣媽祖聯合遶境爐主宮,今年活動更名為「媽祖祈福文化節」,12家宮廟爭首年主辦權,擲筊結果福安宮拔得頭籌搶到新一輪的首任爐主宮廟,也讓各宮廟忍不住讚嘆媽祖在冥冥中做了最好安排。
全新型態的「2019彰化縣媽祖祈福文化節」系列活動,擇定10月11至13日(農曆9月13至15日)共3天舉行,縣府負責結合社會資源,由爐主宮廟依照地方習俗與特色規畫,推廣在地產業及觀光旅遊,結合社團及公益團體舉辦各項公益活動,以彰顯媽祖仁慈精神,誠摯邀請鄉親一起來福安宮體驗媽祖文化「拜媽祖 鑽12宮廟媽祖轎腳」。
🎯重點縣政不錯過:
https://www.facebook.com/wang.huimei/
記得邀請朋友到惠美粉絲頁按👍
上樑習俗 在 八三夭霸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和家人們吃了晚餐。
好一陣子都在忙倚天屠龍記代言跟金曲獎的事,大概有一個月沒看到他們了ˊ_>ˋ。
週六的金曲獎表演,正好碰到爸爸工地上樑的日子,根據習俗,上樑代表房子最高層蓋了上去,工程進入尾聲,是個大日子要請客!
很可惜不能參加他的大日子,因為那天的金曲獎表演對於我們也是個大日子。
那棟樓,從地下挖了兩層到地上蓋了十四層,花了多少心血;而能夠站上小巨蛋,也絕對不是一蹴可幾,不管是對於我們表演者,或是所有入圍的音樂人;每一張專輯,都是嘔心瀝血:每一段表演,也都是耗盡心思,重新編排,沒有隨便。
有的人入圍,有的人出局。有的人得獎,有的人扼腕。有的人萬人簇擁,有的人被無情批判。無論如何,我們都在建築自己的那棟高樓,總有一天,我們都會站上樓頂,眺望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