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三點一刻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三點一刻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三點一刻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三點一刻意思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健美女大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改變發生在一念之間】 我們往往以為,改變是來自我們刻苦做了一連串努力的結果。 但這樣的推論,其實是「拿結果解釋結果」,因為它終究無法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可以一路努力下去,有些人卻日復一日卡在一樣的地方。 (然後永遠都怪罪自己「太懶惰」、「沒意志力」) 這其實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到改變發生的源頭。 ...

  • 三點一刻意思 在 健美女大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0-13 17:17:07
    有 1,038 人按讚

    【改變發生在一念之間】

    我們往往以為,改變是來自我們刻苦做了一連串努力的結果。

    但這樣的推論,其實是「拿結果解釋結果」,因為它終究無法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可以一路努力下去,有些人卻日復一日卡在一樣的地方。

    (然後永遠都怪罪自己「太懶惰」、「沒意志力」)

    這其實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到改變發生的源頭。

    研究顯示,一個人一天要做出跟放進嘴巴的食物相關的所有大大小小決定,就超過200個。再加上其他與健康相關的選擇,搞不好接近上千個。

    就目前已知的腦科學,每天做成千上百次的選擇且都要保持一樣的品質,對大腦來說是不可能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從來都不介意被問問題。只要你願意問,我就願意回答你。因為......在我被你累死前,你會先被自己煩死🤣

    如果每個單一選擇背後沒有某些「更高原則」在運作,那拘泥在單一選擇的「對」跟「錯」的問法,幾乎都已經失焦。(比如說:「我這餐這樣吃是對的嗎?」、「我這個動作這樣做是對的嗎?」)

    長期穩定地保持健康或好身材,不是靠所謂的「理智」。我知道我這樣說,你一定會很驚訝:女大生不是最講求邏輯、知識與科學的教練嗎!?

    我不是說這些東西不重要(不然我在這騙吃騙喝嗎?),而是他們並非唯一重要的東西。你的每個選擇背後的更高原則應該要是:

    ▎讓你的自我認同、價值觀、與優先次序三點一線

    自我認同是「你怎麼定義自己」。
    價值是「你看重什麼」。
    優先次序是「你實際上看重什麼」。

    自我認同跟價值通常是連動的。比如說,我如果認為自己是個「設下目標就一定要做到」的人,我就可能就會重視「言出必行」。我如果認同自己是廢柴,那麼我看到的阻礙可能比機會多。比起多花一倍的時間把事情從90分做到95分,我可能寧願讓事情從90分變成60分,只要我能少花一倍的時間。

    而價值跟優先次序則更有趣。我看重什麼,不代表我會實踐出來。「我知道XX很重要,但沒辦法.....」。

    每做出一次不符合自己價值的選擇,就等於跟自己宣告了一次「我事實上不覺得這個重要」。價值受到衝擊,自我認同就會開始混亂。

    這正是為什麼,沒有小心呵護自己每個選擇的話,最後都會導向一樣的奇怪結論:我就是懶惰、沒意志力。

    讓優先次序一點一滴符合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事。不習慣的時候,一開始會很有阻力,但隨著時間,會產生慣性(momentum),也就是牛頓力學中的「靜者恆靜,動者恆動」。

    這個時候,因為被慣性推著,你一天要做的那幾百個選擇的難度,不會跟一開始一樣了。你會有一種順著風「起飛」的感覺。

    所謂的「改變發生在一念之間」,正是這個意思 <3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箴言4:23」


    11/3 《精準減脂:知識、技能與心法》剩兩個名額 >>>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177987309159170/

  • 三點一刻意思 在 伊麗莎的趣味韓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6-01 18:38:08
    有 41 人按讚


    今天參加了 #政治大學 #韓國文化教育中心 所舉辦的
    #新世代韓國學研究者國際學術會議
    聽了非常多有意思的研究和論文主題,透過這樣的學術交流,可以擴展韓語學習者的視野,盡量讓我們遠離學術的象牙塔。
    針對這次的參加經驗,伊麗莎提供幾個個人感受,或許可以做為其他預計要舉辦活動或是會議的朋友的參考。畢竟十多年的雜誌經驗,不只各類型活動辦得不少,就連記者會都參加了數百場了。
    我覺得學術類的活動之所以一直這麼維持現狀,是因為與會者的經驗並不被重視,然而,愉快的與會經驗,不可否認也是一個會議成功的要件之一。
    優點
    ❤️1.論文集的編排用心,美觀
    編排是根據當天議程,以黃色來做章節區分,基本上要找論文時,直接找黃色的即可。而且因為議程安排是以主題來分類,因此論文也某些程度地被歸類了。
    ❤️2.餐點與點心的用心
    據說提供的黑咖啡非常好喝(一直備受稱讚),因為來考慮到與會者分別來自中國,台灣,韓國,日本。因此除了台灣極具特色的牛嘎餅,三點一刻奶茶,立頓奶茶等之外,還有日本餅乾,仙貝,也提供韓國MAXIM咖啡,以防有些學者喝不習慣。
    午餐是提供池上便當,還貼心提供素食餐點,另外為每個與會者都準備一大盒水果,裡面代表台灣的芭樂,芒果和荔枝,此外還有蘋果和葡萄。算是很貼心。
    ❤️3.回收分類
    用餐區相當大,確實落實會議室內不吃東西的原則。在用餐區有資源分類回收和處理廚餘的部分,與會者也都親自資源回收,到廚餘,覺得很值得稱讚。
    ❤️4. 開幕式安排學者演講
    能夠有重量級與會者的演講,為活動增色不少。
    ❤️5.開幕式座位名牌安排
    先將與會者(尤其是發表者與貴賓,教授們)的名牌都放在安排的位置上,讓教授們可以依序入座,免得大家在現場還要演出「不好意思坐那裏」之類的戲碼,而且安排好位置後,拍照起來畫面也會很好看。
    ❤️6.會議前提供論文
    會議前提供有發表的與會者論文連結供下載,讓需要或是感興趣的人可以先閱讀。
    ❤️7.討論者安排
    除了座長(類似司儀,主持)外,每個發表都有安排討論者,討論者會先閱讀論文,提出意見與問題,讓研討會不至於冷場。
    💜建議:建議發表的與會者應該提早到場,可以和負責自己論文的討論者或是自己擔任討論者的論文作者交流,事先提出問題,也能讓回答者好好準備。
    💔缺點
    💔1.缺乏圓滿的活動細節考量
    會議地點是在政大的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是在政大的山上….屬於交通不方便的地方。雖然有校園公車,卻只有整點才有到,據與會者表示,他們搭公車到附近之後,穿過2個樹林,出來發現身上還有毛毛蟲….(整個傻眼)。伊麗莎則是到政大門口後,才知道必須從政大再搭計程車過去,計程車費是90元,大家可以想像,不是能「走到」的距離。因此我建議應該事先調查與會者需求,比如說可以提供接駁公車,整點在校門口集合,便利與會者到達會場,或是分派工作人員在校門口告知交通資訊。
    💔2.工作人員分配問題
    或許因為都是學生,因此缺乏舉辦活動經驗?統整活動的人也沒有考慮,十多個將近20個工作人員,全部都聚集在報到處...
    建議應該妥善分配工作人員,如可以分配1-2位到校門口,負責知會與者場地訊息,或是告知校園公車訊息等,而不是讓大家到學校之後真的在裡面傻成一團。
    活動的大型立牌也應該要放到活動場地外面,否則大家很難知道這裡有活動,還一直走錯玻璃門入口,然後工作人員在裡面一直比手畫腳說「從這邊進」,如果直接把立牌放在正確的入口處,可以減少很多麻煩。
    💔3沒有開水或飲水機
    因為考慮到會議室會很冷,因此只提供熱咖啡和熱水(可以沖泡各式奶茶,茶類),但是不少與會者因為覺得是在學校舉行,因此一定會有飲水機,所以自備了環保杯,卻只有燒滾滾的熱水啊~~如果是場地沒有飲水機,或許也可以提供小的瓶裝水。

    除了上述的優缺點外,還有一個是伊麗莎參加了這個研討會的反思。
    ❓️❓️這個研討會,基本上沒有教授學者的發表,只有來自亞洲各國的學生們發表,當來自亞洲各國的學生們都用韓語來發表,的確是個有趣了立意,而且感覺很神奇。但是,不可否認,讓學生們用非本國語來發表時,尤其需要在20分鐘內發表完,其實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就變成學生們幾乎都是寫好稿子照著念...我覺得這樣的發表,對學生來說是個很棒的經驗,因為「我用韓文發表了論文!!!!」,但是對其他的聽者來說,卻是相對痛苦的經驗,因為發表者其實沒有辦法把想要發表的內容用自己的話來完整陳述,所以在表達時會有缺陷,感覺好像是聽了論文朗讀...
    ⚜️學術研討會的目的,是學生的自我成長試驗❓️抑或是喚起新的研究主題的關心與學術成果的發表❓️或許這個問題應該被大家認真的思考。
    以上,是參加了一場研討會就能引發無限感概的伊麗莎的心得。提供給有打算辦任何活動的朋友作參考喔~~

  • 三點一刻意思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7-20 10:48:53
    有 68 人按讚


    【職場不是情場】
    ***
    分手時糾結的,往往不是法律權益的保障,而是牽扯不清的情感期待。

    我很能理解那些去年因眷念老東家情誼,沒有選擇離開《壹週刊》的人,如今那種被背叛的出賣感。

    2016年6月寫的臉書,這一刻重讀,也許還是可以提醒自己一些事‥…。
    ****
    【狗仔回憶錄 7】老闆的溫度
    ───詹宏志VS.黎智英
    ***
    當我確定可以取回十五萬元的投資,並加計百分之七‧五的年利率時,內心是十分感謝的。

    二○○一年二月,《明日報》驟然宣布熄燈,一些同事對詹宏志不甚諒解;也許,他們當初是懷抱新聞理想投奔而來的,因此而有被背叛與被出賣的感受。

    然而,我倒是很清楚,自己來到《明日報》的「初心」,純粹只是在「達康」狂潮中,希冀「明日報」能股票上市,好撈一票,早日退休而已。

    沒想到,「明日報」一年就倒了。接獲同事通知時,我只覺得願賭服輸,就捲鋪蓋走人吧。後來,得知還可以加計利息領回員工認股的錢,同時加薪百分之十五轉任《壹週刊》,總覺得是十分幸運的。

    要到好幾年之後,才聽詹宏志說,原來倒閉時,《明日報》的資金已經燒光了,他只得硬著頭皮去向大股東開口,請求他們再掏錢,買回已形同廢紙的員工認股。
    **
    從《明日報》到《壹週刊》,企業文化的變化,就像泡溫泉時,從四十五度的熱水池,躍進冰水池一樣,不得不令人留下深刻的感受。

    其實,在《明日報》我是副主管職,並沒有機會與詹宏志開會,要到後來去《數位時代》,才有稍多的互動。

    在《數位時代》,詹宏志每週三會從他在馬路另一端的辦公室,走來我們編輯部開會。下午三點一到,只見他一人準時坐在會議室一隅,靜靜地低著頭看書。

    「詹先生,你來了!」我會不好意思地先進去打個招呼,然後到外頭四處吆喝同事:「開會囉!詹先生來了!」

    在《壹週刊》與黎智英開會,則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不管是例行會議或秘書通知的臨時會議,主管總是在黎智英來到之前全員到齊。後來,聽說他在《蘋果日報》開會時,遲到的員工會被罰站在門口。不知是真是假,但黎智英在員工心中的威嚴,可見一斑。
    **
    黎智英處理人事是很果決的。「你下週不用來了!」週六進辦公室打包,週一,當月未領薪資、資遣費、預告工資、應休未休的假折合現金,全部準時進你的戶頭。

    工作是單純的商業契約,不必彼此寄望額外的情感。黎智英說得明白:「我找你們來,是來一起工作,不是來交朋友的!」

    他曾說,「一位老闆(主管)如果眷念情感,不『炒』掉不適任的員工,那他就是不稱職的!」還好,他同時也說,「一位員工如果眷念情感,而不跳槽到更好的工作,那他就不是一個有自尊的人!」

    對他而言,台灣的職場關係比較像一對怨偶,彼此都覺得自己付出很多,對方回報太少;充滿怨氣,又沒有決心離婚!

    他形容這種人是──「吃感情的蟲」。
    ***
    詹宏志第三度當我的老闆,是在城邦出版集團。在短暫的工作期間,很幸運地,能在一場內部主管培訓的課程上,聽到他對出版比較完整的想法。

    那時,城邦香港母公司TOM.com的企業文化,顯然對詹宏志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他似乎深有所感,特別強調了「紀律」的重要性。

    他說:「紀律是一種組織系統的要求,也是一種個人的自我要求;有紀律才能實現理想,紀律是理想的具體化,而結果驗證了紀律。」

    十多年後回頭來看,這是一場港台出版企業文化的交融與再生吧!

    只是,「香港經驗」讓詹宏志變得更商業一點,不曉得,台灣經驗有沒有讓黎智英變得更溫暖一點?
    *****
    (照片/網路截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