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三相電壓不平衡計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三相電壓不平衡計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三相電壓不平衡計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三相電壓不平衡計算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445的網紅黃土條,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三十年老飯盒的田秋堇監委,自請調查台電「三相不平衡」年損45億度電,其實這又是一個炒冷飯的問題。 ■ 陳謨星篇 2014年,反核團體邀請號稱「電學泰斗」的陳謨星教授回台,在非核家園論壇發表一系列意見,後來被我們核終連環踢爆,他連基本電力學都不懂。 陳謨星的主要論述是「三相不平衡」導致台電損失相...

  • 三相電壓不平衡計算 在 黃土條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8 08:00:31
    有 404 人按讚

    三十年老飯盒的田秋堇監委,自請調查台電「三相不平衡」年損45億度電,其實這又是一個炒冷飯的問題。

    ■ 陳謨星篇

    2014年,反核團體邀請號稱「電學泰斗」的陳謨星教授回台,在非核家園論壇發表一系列意見,後來被我們核終連環踢爆,他連基本電力學都不懂。

    陳謨星的主要論述是「三相不平衡」導致台電損失相當「一個核電廠」到「三個核電廠」再到「兩個核電廠」的電。這些是原話,當年我們連秒數都有記下來,他在三立專訪影片就前言不對後語。

    他認為「台電對改善不平衡毫無興趣」、「把錢拿去搞核能了,花核四1%的錢可以把丟的電找回」、「台灣根本不缺電,把浪費的電找回,台灣不用核電」等等。

    這邊不花時間科普「三相不平衡」,有興趣請自行參考電路學。直接講結論:台電歷年線損率都壓在4%以下,全世界只有韓電(KEPCO)比我們優秀,陳謨星的謠言不攻自破。

    順帶一提,陳謨星在美國教書,根據美國能源資訊部的官方數字,全美電力公司線路損失率平均是7%。你就知道這個號稱「電學泰斗」的華人教授在美國混得怎麼樣,總之後來他銷聲匿跡了。

    ■ 郝明義篇

    2016年,郝明義動用特權搞「開放台電」,同樣拿V-V接線問題質疑「三相不平衡」損失電力。

    台電回應,「造成系統電壓不平衡之原因係因用戶用電型態所造成,並非配電變壓器採V-V接線。」這是由於低壓單相負載(家庭用電)才是造成電壓不平衡主要原因。然而不平衡率區間在0.5%以下佔六成,最多不超過2%。

    依照2015年實測數據,線路損失率3.72%,三相不平衡引起的損失又只佔線路損失率的2.14%,故台電計算效率損失為2.14%×3.72%=0.0796%,不到千分之一。

    至於郝明義和方儉要求每個電表的停電紀錄、產業用戶的用電量、含GPS或門牌號碼的配電系統圖等項目,我們一看就驚覺有國安危機,立刻強烈抗議才把他們擋下來,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 田秋堇篇

    2021年,田秋堇以監院名義發布新聞稿指出,「由於台電大量使用燈力併變壓器(V-V接線),造成三相不平衡日益嚴重並增加饋線損失」、「台電近三年每年線路損失約45億度至48億度,平均損失金額約92.97億元」。

    但近年台電自發電量皆超過2300億度,小學算數一除,啪啪兩個耳光,差不多是2%,比台電公布的線損率還低。請田大監委不要浪費人民納稅錢炒妳那臭酸掉的冷飯,謝謝。

    --

    🍀小額贊助核四公投宣傳經費
    https://p.ecpay.com.tw/35C87D9

  • 三相電壓不平衡計算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9 14:03:45
    有 11 人按讚

    台電研議即時電價方案,高壓用戶先行。經濟部:草案尚不成熟 將請台電再修改..... (07/19/2021 Nownews今日新聞、新頭殼newtalk)

    "..... 對此,經濟部18日晚間說明,考量尖峰時間用電與離峰時間的大幅差距,先進國家皆在思考如何「削峰填谷」,以平衡電力規劃。考量國際經驗,多以用戶的用電型態,推動在用戶端的需求面管理措施,以善用整體電力資源,抑低尖峰用電成長,同時減少興建電廠產生環境壓力。

    經濟部強調,媒體報導的即時電價方案,為台電在蒐集研究其他國家在用戶需量反應措施後的草案參考,希望提供用戶可「自願」選用,以有效抑低尖峰用電量,但此草案尚屬研議階段,執行細節仍待檢視,能源局將與台電持續討論與修改,若有定案會向社會報告。

    經濟部指出,為抑低尖峰時段用電量,減緩開發電源壓力,各國政府均有要求電力公司提出如需量競價、時間電價等用戶端需求面管理措施,以有效透過用戶配合加強用電管理,電力公司再給予用戶回饋方式,充分應用現有電廠資源,減少用戶費用支出,達成電力公司與用戶雙贏目標。....."

    (記者張志康/綜合報導) 時序進入炎夏,國內用電量屢創新高,也讓供電吃緊議題再度浮上台面。近日,經濟部指示台電研議即時電價方案,初步將朝向分為三級、價差拉大、高壓用戶試行等方向討論。

    為緩解尖峰時段用電壓力,台電最近研議「即時電價」方案,不同於過去以時段計算費率,即時電價將以「小時」計算費率。

    經濟部透露,希望透過檢討電價機制,讓尖峰與離峰的用電情況可適度調配,初步規劃有3大方向,一是分成三級,或許會以顏色、燈號來呈現,二是把價差拉大,三為高壓用戶先行,一般住戶不會這麼快試用。

    也就是說,台電將會在用電的尖峰及離峰時刻,以小時為單位,訂定不同的級距的電價,由於價差倍數拉大,用電戶為了減少電費支出,便會盡量減少在尖峰時段用電,進而思考如何調整用電規畫。至於每一級的價差倍數多大,仍須經由台電試算。

    電價方案台電尚在研議中,經濟部透露,待草案出爐,會盡快討論,新的方案需要一段時間磨合與檢討,預計會先從預計高壓用戶試行。

    台電研議即時電價方案 經濟部:草案尚不成熟 將請台電再修改

    針對媒體報導台電研議即時電價,初步規劃朝分三級、價差拉大、高壓用戶試行等方向討論,經濟部說明,相關方案仍屬內部研議階段,台電公司目前參考國際經驗所提方案尚不成熟,也未定案。能源局將請台電再行思考與修改。

    媒體報導,台電研議「即時電價」方案,不同於過去以時段計算費率,將以「小時」計算費率。初步規劃3大方向,一是分成三級,二是把價差拉大,三為高壓用戶先行,一般住戶不會這麼快試用。

    對此,經濟部18日晚間說明,考量尖峰時間用電與離峰時間的大幅差距,先進國家皆在思考如何「削峰填谷」,以平衡電力規劃。考量國際經驗,多以用戶的用電型態,推動在用戶端的需求面管理措施,以善用整體電力資源,抑低尖峰用電成長,同時減少興建電廠產生環境壓力。

    經濟部強調,媒體報導的即時電價方案,為台電在蒐集研究其他國家在用戶需量反應措施後的草案參考,希望提供用戶可「自願」選用,以有效抑低尖峰用電量,但此草案尚屬研議階段,執行細節仍待檢視,能源局將與台電持續討論與修改,若有定案會向社會報告。

    經濟部指出,為抑低尖峰時段用電量,減緩開發電源壓力,各國政府均有要求電力公司提出如需量競價、時間電價等用戶端需求面管理措施,以有效透過用戶配合加強用電管理,電力公司再給予用戶回饋方式,充分應用現有電廠資源,減少用戶費用支出,達成電力公司與用戶雙贏目標。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nownews.com/news/5329362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7-19/606299

  • 三相電壓不平衡計算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08-19 17:43:24
    有 257 人按讚


    再多核電都無法解決的電網安全問題!!! (08/19/2017 風傳媒)

    明明有電卻無法進入電力系統,這顯示台灣集中式發電與輸配系統在面對天災時的脆弱性,猶如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只要有任何一處遭受意外,不管電廠能發再多電,都有可能面臨無法傳輸出去的風險。

    可悲的是,即使有核電廠也無法改變這種處境,其實今年六月初才發生因豪雨導致金山區電塔倒塌,核一廠被迫停機的實例,如果不根本性地讓電力系統轉型,就算再重啟更多的核電,都可能遇到相同的狀況。

    上次颱風吹倒和平電廠電塔,這次中油疏失關掉氣閥,明顯都是電力系統管理不當的問題,並不是電力不足的原因,意外發生在夏季用電尖峰期間,就算有核電也無法避免這些天災人禍。

    簡單計算一下,大潭六部機組跳電,加上跟著跳機的中火5號機,這次瞬間跳掉470萬千瓦的電量,已經超過最大供電能力的13%以上,是非常極端的狀況,相信即使連台電的緊急應變計劃中都從未出現這種情境,470萬千瓦足可抵一個半以上的核四廠,這麼大量的瞬間電力喪失,就算把目前核一與核二未運轉機組加起來也只有4%左右,也同樣不可能因應。

    難道真的使用了核一、二號機兩個機組,這次停電就不會發生嗎?把這次事故怪到沒有使用核電頭上,不去檢討集中式電力系統脆弱的問題,實在無法不讓人覺得這是在為核電帶風向。

    電網是否能保持安全與穩定,才是這一波危機真正該重視的問題,不要以為只要有核電就可以解決,也不該認為把核電廢了就可以解決,這不是單一電廠的問題,也不是核電存廢的問題。

    與其把力氣拿去做口水戰,還不如認真檢討電網管理問題的改革方向,如果政府真的有心要發展綠能,則更需要盡快推動新一代彈性的新式電網建設,現行包括電壓調節、保護系統等以及饋線的運轉作業等,都需要大幅度的調整,不只需要硬體升級與擴建,還要立下足以立即因應電量變化的制度規範,不然無法應付未來逐漸增加的再生能源電量,這也才是前瞻計畫真正該投入資源的建設。

    文:崔愫欣 /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8月15日發生的無預警的大停電事件,讓許多人不禁回憶起18年前的729大停電,1999年7月29日,因為連日豪雨致地基土壤流失,台電公司設於臺南的輸電鐵塔傾斜,由於電力是由南向北傳送,中北部的各發電廠因保護機制而跳脫,進而引發全台計有五分之四以上之電廠因輸電系統低壓震盪而跳機,最終導致台南以北地區從當天晚間11點38分開始大規模停電。

    這事件引發的輿論反應跟如今差不多,大家赫然發現台灣的供電系統如此脆弱,一場豪雨就可以癱瘓全島電力,不論在國防還是供電穩定上都是巨大危機。

    隨後台電公司加緊興建電路系統,於2002年6月完成南北超高壓第三迴路,但這始終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沒有分散式發電來分擔風險,沒有徹底改變集中化電力系統設計,電網管理安全隱藏的危機並沒有獲得解決。

    不是電不夠用 而是電網管理不當

    大力支持核電的一方看到跳電、停電意外,第一時間不是檢討事件成因,而是大呼核電快來,核電儼然變成電力穩定的護身符!

    而到現在還在說要啟動核四的人可能記性不好,核四廠根本不算完工,2011年一號機組試運轉測試不過,二號機組也零件不齊無法測試,安全品管堪慮,如要續建可能還要追加數百億以上,也無法保証何時能完工,被視為錢坑工程最終封存,無法獲得社會信任,離可以啟動還差得遠了。

    上次颱風吹倒和平電廠電塔,這次中油疏失關掉氣閥,明顯都是電力系統管理不當的問題,並不是電力不足的原因,意外發生在夏季用電尖峰期間,就算有核電也無法避免這些天災人禍。

    簡單計算一下,大潭六部機組跳電,加上跟著跳機的中火5號機,這次瞬間跳掉470萬千瓦的電量,已經超過最大供電能力的13%以上,是非常極端的狀況,相信即使連台電的緊急應變計劃中都從未出現這種情境,470萬千瓦足可抵一個半以上的核四廠,這麼大量的瞬間電力喪失,就算把目前核一與核二未運轉機組加起來也只有4%左右,也同樣不可能因應。

    難道真的使用了核一、二號機兩個機組,這次停電就不會發生嗎?把這次事故怪到沒有使用核電頭上,不去檢討集中式電力系統脆弱的問題,實在無法不讓人覺得這是在為核電帶風向。

    為預防電網意外,有人主張多蓋電廠增加備用容量,但這還是根基於集中式電力系統的概念,仰賴大型電廠發電始終會有較高風險,天氣熱時,許多大電廠會因發電效率差,臨時出現狀況而損失電量。

    例如2015年7月1日,台塑麥寮廠區汽電共生、民營和平電廠以及台電協和電廠共三個機組發生鍋爐破管,導致供電能力突減少約150至170萬瓩,備轉容量率降至2.46%並導致供電吃緊,台中火力電廠在2016年5月底也因高溫破管、2016年與2017年和平電廠也多次因天氣熱發生電廠破管、供電能力突然減少等狀況。

    如何真正解決電網管理與配置問題

    明明有電卻無法進入電力系統,這顯示台灣集中式發電與輸配系統在面對天災時的脆弱性,猶如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只要有任何一處遭受意外,不管電廠能發再多電,都有可能面臨無法傳輸出去的風險。

    可悲的是,即使有核電廠也無法改變這種處境,其實今年六月初才發生因豪雨導致金山區電塔倒塌,核一廠被迫停機的實例,如果不根本性地讓電力系統轉型,就算再重啟更多的核電,都可能遇到相同的狀況。

    隨著全球暖化導致極端氣候增加,以中小規模發電設施為導向,分散於各區域的分散式發電與輸配系統有助於分散風險,也提升台灣各區域的電力自主性,進一步增加各地面對災難的氣候變遷調適能力。

    這是為何環團多年來在參加各級能源會議以及提出論述主張時,一直主張分散式發電系統的原因,分散式發電系統實為近年國際邁向能源轉型的重要基礎,世界各國的電網配置也朝向分散式為目標。

    蔡政府在事件後對外表示,未來政策將朝向分散式的綠能發電,但實際執行多少以及是否有能力執行?都需要嚴格檢驗,因為不管哪一黨執政,政府從未針對過去輸配電系統進行整體盤點與檢討,無法動搖到台電數十年來保守的電力系統。

    例如電壓控制與調整不平衡造成大量電力的浪費,甚至引發事故,例如台電於2010年展開至今的第七輸變電計畫,是否是以分散式發電為前提進行規劃?智慧電網、微型電網的布建是否有具體的規劃和時程表?都未見中央積極研擬與推動,這是台灣刻不容緩的能源基礎工程,必須同時著重強化電力需求面的管理與調度彈性,輔以電力備援系統,降低因單一事件對整體供電穩定的影響,才能在未來面對各種天災意外時,強化電力系統彈性調度的能力。

    電網是否能保持安全與穩定,才是這一波危機真正該重視的問題,不要以為只要有核電就可以解決,也不該認為把核電廢了就可以解決,這不是單一電廠的問題,也不是核電存廢的問題。

    與其把力氣拿去做口水戰,還不如認真檢討電網管理問題的改革方向,如果政府真的有心要發展綠能,則更需要盡快推動新一代彈性的新式電網建設,現行包括電壓調節、保護系統等以及饋線的運轉作業等,都需要大幅度的調整,不只需要硬體升級與擴建,還要立下足以立即因應電量變化的制度規範,不然無法應付未來逐漸增加的再生能源電量,這也才是前瞻計畫真正該投入資源的建設。

    文章內容資料原始來源:
    http://www.storm.mg/article/316668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