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三星模式與日常行程 P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三星模式與日常行程 P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三星模式與日常行程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一趟中程縱走不用充電的錶:Garmin Fēnix 6X Pro Solar 》 使用心得 @ EBC + Gokyo Lake 因為我拿到了Garmin Fēnix 6X Pro Solar,所以有了上週「Fēnix系列與熊同行」的公益競拍活動。那麼,6X Pro Solar到底好不好用、用...
三星模式與日常行程 在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一趟中程縱走不用充電的錶:Garmin Fēnix 6X Pro Solar 》
使用心得 @ EBC + Gokyo Lake
因為我拿到了Garmin Fēnix 6X Pro Solar,所以有了上週「Fēnix系列與熊同行」的公益競拍活動。那麼,6X Pro Solar到底好不好用、用起來怎麼樣呢?
基本上跟5X Plus差不多,我的評語是四個字「升級有感」,就讓我在這邊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
*優點部分:
1. 電池續航力升級「超級」有感:
比Fēnix 5X Plus還要多上「超過一倍」的蓄電量,讓Fēnix 6X Pro Solar的續航力在海拔4,000公尺以上的EBC+Gokyo環線仍有強大的表現。
我平常使用時,會關閉手機連結與大部分生理指標功能省電(因為我只需要紀錄心跳)。搭配抵達營地後切至省電模式的方式,連續紀錄5天行進軌跡,平均每天7小時,共計超過50km的路程後,還剩下20%電量,大約還能記錄一天,在第6天晚上充電即可。
至於日常使用…不開藍牙天天連手機的話,大概一個月充一次電就好,等於一年只要充12次電,真心覺得猛。
而用省電模式,只把它當「手錶」的話,官網說可以到90天,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不對啊,那你買這隻錶幹嘛,去買機械錶啦XD
2. 自由選擇電力模式有效節電:
自由選擇電力模式是這一代加入的新功能,可依照情境選擇合適的模式管理用電。例如,抵達山屋後不用將手錶關機,而是簡單按幾下就能關閉其他功能只留時間,是個很有效的省電方式。
3. 更細緻的軌跡記錄:
我覺得Fēnix 6X這一代所記錄的行進軌跡比5X Plus漂亮,看來Garmin花了不少心思在優化登山的慢速行進軌跡記錄效果。那種小休一下不小心忘了按暫停,軌跡就亂飄到慘不忍睹、還要手動移除無效航點的困擾,有獲得不小的改善。
而高度和距離測得的數字,已和手機GPS相去無多。這次EBC整趟行程記錄下來的數字,和我朋友同時用SONY EXPERIA手機所記錄的軌跡差不多,而海拔跟我用iPhone 8Plus看到的也差不多(未校正有時差在0~20m左右),對我而言已經是很可靠的水準了。
另外其實EBC這趟我也同時有帶5X Plus去測試,同一個地方兩支錶同時校正,6X Pro Solar所花的時間明顯比較快,而且也比較常和手機測得的數據相近,這個也是進步有感的部分。
4. 療癒的太陽能充電:
根據Garmin所提供的數據,Fēnix 6X Pro Solar雖然有太陽能充電功能,也很努力在吸收陽光,但其實效率仍然不是很高,因為你不會把手舉起來走路,錶面就不可能整天正對太陽。在板子小小一片的情況下,連續曬上3小時大概可以讓手錶回充10%左右的電量,意思就是說其實非太陽能版本的電池,續航表現和太陽能版不會差太多。這算是科技力的展現,並提供小小的安心感。
而這個效果可以在休息天完美發揮(脫下來擺著曬)。
5. 令人激賞的按鍵質感大躍進:
這難以言傳,Fēnix 5X Plus的按鍵讓我以為Garmin的按鈕風格本來就是長那樣,跟一般電子錶差不多,手感模糊(畢竟那是我第一隻Garmin錶)。
但這次Fēnix 6X Pro Solar讓我知道了什麼叫做清脆鮮明的手感,然後我就回不去了… 再按我的5X Plus會覺得按鈕是不是壞了,怎麼都沒有回饋感和「咔」的反應,老天。奉勸已經有5X Plus的朋友,不要去摸6X系列,對按鈕手感在意的人會後悔的…
6. 加大錶面:
這應該不用解釋...大錶面看起來真的很舒服!但就沒有像5X Plus一樣有一圈固定的數字刻度,那部分變成螢幕了。
7. 更漂亮的「ABC」介面:
我最常使用的ABC介面(高度計(Altimeter)、氣壓計(Barometer)與電子羅盤(Compass))比上一代漂亮很多,而且羅盤轉動更加的自然順暢,也是讓我覺得很不錯的部分。
其實以我的使用習慣,不會用太多這支手錶強大的功能,因為都在專心爬山而且時常拍照,所以精神都花在走路跟找風景上。最常使用的功能,就是海拔,每一次休息一定會看一下高度大概多少了,對於估算接下來的行程時間很有幫助。而羅盤在探勘行程就很重要,能靠著左手就讓自己保持在特定的行進方向上,這點很方便。
---
*缺點部份:
1. 取消隨附鈦錶帶:
這一代的頂規(太陽能版)價格比5X Plus便宜3,000,是32,990元,降價了!但附的是兩條手感不錯的橡膠錶帶,等於要鈦錶帶要另外選購(那條價值8,400元,老天鵝@@)。這對我來說是缺點,所以我沿用了我的5X Plus鈦錶帶;但是對戴不慣金屬錶帶的朋友來說,這反而是個省3,000的優點呀!
2. 盒子比5X Plus陽春:
恩對,和5X Plus超豪華還鋪絨布的外盒比起來,這個走iPhone那種簡單紙盒風格的包裝,真的不能相提並論。但這對於不重視包裝、甚至講求簡單環保的朋友而言,反而是個優點呢!
3. 錶面解析度沒有進步:
一般使用上不會覺得顆粒大,畢竟它跟5X Plus是一樣的,已經很漂亮。但在這個手機、電腦螢幕和三星、蘋果智慧錶都已全面Retina化的今天,這樣的解析度還真是難免讓人覺得「啊~如果能更精緻一點就太好了」呢!
但是話說回來,這或許是為了7X的升級之路所埋的梗也不一定(欸
4. 沒有我喜歡的設計師錶面:
好啦,純粹是個人喜好,不要理我… Fēnix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有很多設計師設計的錶面可以用來個人化,但相對於5X Plus我有一個非常喜歡的錶面,6X眾多的設計師錶面裡,居然沒有一個比畫面中的原廠錶面更讓我喜歡的!太可惜了啊!!
5. 取消一卡通管理介面:
我最喜歡5X Plus的一卡通功能,除了方便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以外,還可以記錄管理消費歷程。但6X卻取消了一卡通管理介面,還害我一開始還以為是一卡通功能被取消,差點心碎… 後來才發現,原來只是變回普通的一卡通,只有儲值和消費功能,就不能在手錶上直接查看歷史紀錄囉!但有一卡通功能在台灣還是完勝他牌旗艦登山錶啊~太方便啦~(如果在意的話啦,不在意這點就沒差)
6. 血氧功能還是老樣子:
這部分也不能算是缺點,而是目前科技限制,不是Garmin的問題。依然一定要靜止非常久才能測到血氧,除非開連續紀錄,但那又很耗電,所以不建議在山上用。真的要在山上測血氧,還是去買一台夾手指的比較實在。
---
而其他方面,我覺得6X和5X Plus大同小異。
然而,連續記錄軌跡可達6天才需要充電的6X,在實用性上已經無可挑剃了。
如果說連續記錄到第3天才需要充電的5X,終於讓Garmin旗艦登山錶系列進入實用級,不用每天充電或者提心吊膽沒電的話,那麼6X的電量,則是多了一倍,來到了走完一趟中程縱走,都不用考慮充電的「安心級」了。
畢竟6天以上的隊伍,一年也走不了幾趟(除非你是登山嚮導、學生、自由工作者或者資深員工年假多多),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Fēnix 6X系列就是一款續航力能滿足你大多數行程的登山錶囉!
---
*到底該不該跳坑的建議:
1. 有5X Plus的人:
除非你真的非常在意續航力或者按鍵手感,不然請你等下一代再考慮換,一來這錶很耐用,不要浪費資源,二來…以Garmin塞黑科技的速度,我開始期待7X他們要搞什麼花招了XD
不過,預算充足且願意把自己的5X Plus二手賣掉的朋友不在此限,6X是真的有升級感(別的不說,電量就很有感XD),值得換喔!
2. 沒有登山錶又預算充足的人:
6X已經是安心級續航力,充飽後一趟6天的奇萊東稜或能高安東軍可以每天記錄軌跡、完全不需思考充電問題的電量,與和手機相當的GPS準確度,還有在正式場合戴著也非常有質感的鈦錶圈,讓它也是隻很稱職的都市錶(看看博恩),所以可以安心衝了,值得。
3. 沒有登山錶、預算不太夠卻又有點心動的人:
登山錶是提升生活附加價值、讓你爬得更方便的,不是必需品,假如真的沒有那樣的餘裕,可以先去升級其他更重要的裝備才對。等你覺得花這三萬元得很值得而且不會猶豫、或者你日常本來就缺一支錶的時候,那Fēnix 6X系列就是很棒的選擇了。
但真的,有旗艦登山錶,在查看高度和記錄上的爽度真的差很多就是(說好不推坑)
而要買登山錶,又會過夜登山的話,我依然覺得只有旗艦款值得考慮,原因是電量和準確度。與其要一支沒那麼準又需要擔心沒電的入門款,不如更不方便一點用手機GPS就好,原本的預算拿去升級你的背包呢!
4. 已經要買,但有太陽能版/一般版選擇障礙的人:
價差4,000,續航力曬好曬滿可以+10%。我建議不是特別科技控的人,買一般版就好,而喜歡科技感、還有看太陽能充電覺得很療癒的人,這4,000價差ok啦~
---
以上,是我配戴Fēnix 6X Pro Solar一季下來的心得,給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囉!
至於其他琳瑯滿目的功能介紹,請詳見官網,就不贅述啦: http://bit.ly/2KX05m
#謝謝大家
三星模式與日常行程 在 我在大陸的日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北京工作日常
今天做了很多事情,但技術含量有限,社交含量比較多。
大概這樣:
1.小程式提交文檔,第五次終於審過了->要正式定需求了
2.跟兩個bug
3.提交申請文檔
4.跟著過一個排期表
嗯~整體來說還行吧,明天有明天的工作,我覺得挺好的,寫文檔使我平靜。
然後在十月的最後一天,發書公告終於發出去了,因為拖得很久我都不敢見人的說...有點欠債想逃債的感覺。
但不論如何我還是在思佳的各種幫助之下,把事情推進到發公告了,太好了...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chinabook2/updates/8239
明天就是十一月,再過三個月就過年了,希望今年可以平安度過。
以下一點日常感想。
-\-\-\-\-\-\-\-\-
一、春節包機
今天北京回臺灣的選舉+春節套票出來的,兩趟來回大概4200左右,非常優惠。
雖然有人說時段不如預期、訂票管道不方便之類的,但我沒有買所以並不知道。
為什麽不回去投票呢?
最主要是我上個月就買了春節機票,是先去香港再回臺灣的行程,變更的話太折騰,我選擇放棄。
而以我的行為模式來說,本身來說我就不是那麽想投票。如果想的話,我累死自己都會儘量去做;不想的話,就這樣...
-\-\-\-\
二、背景音
我公司長年坐在兩個地方:運營的屋子、技術的屋子。
滿是男孩子、一天到晚不是解決問題、就是厘清需求的技術屋子呢,總是熱鬧滾滾。
我很習慣這個背景音,聽著聽著就很安心。
這時候我就想起十幾年前,我跟舅舅的對話:
我:媽媽不會覺得家裡很吵嗎?
舅:可能是習慣這個聲音了,沒有了不習慣。
我:喔...
當時我不懂,現在我懂了,這就是家的聲音。
家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歸屬感的代名詞嗎?
當然我並不會有什麽把公司當家的想法,主要是想說「歸屬感」這種東西,是很玄幻的啊。
歸屬感、日常感,是所有幸福與動力的泉源。
而你如果命中註定要一次次找到它,然後一次次離開它,那是挺折騰的,可能折壽吧。情深不壽,慧極必傷。
-\-\-\-\
三、以後要做什麽呢
我是很喜歡我現在的產業、公司、同事、工作的。
但我這兩年總有什麽在心裡蠢蠢欲動。
比如說,讓一些人瞭解成本、探索內容的世界、看看這個世界、去看看那些想見的人
但事實上我還得賺錢呢。
在這種動盪又寒冷的經濟下行、時代調整的時間段,做這些可能會一落千丈。
而且我該做的顯然不是這些,正常的路肯定不是這樣啊。
感到害怕嗎?害怕啊。
希望我不要衝動,好好把該做的事情做了,再去想有的沒的。
-\-\-\-\
四、情感
我好像有「想著別人喜不喜歡我這樣做」的習慣,這次從小養成的,讓我痛苦了很久。雖然我在大陸得到了自由,但這個習慣還是在我身上。
然後呢,我覺得如果講一句話就想「我講這句話會不會被人討厭呢?會被人喜歡嗎?應該這樣說嗎?」這樣會給人壓力的。
然後周圍的人就會逐漸疏遠,就變成「雖然人好但沒朋友」的情況。所以相反地,我覺得現在我身邊還有朋友,真是太好了!
我現在就想要有跟我出去玩的朋友,希望明年我能實現這個願望。
-\-\-\-\
五、產業
每個地區都有「比較好的產業」,如果你在那個產業裡工作,那你可能就能拿比較高的薪資,別人就羡慕你,你也真的能過得比較好。
就好像臺灣的半導體與醫療產業、北京的互聯網、韓國的三星。
不過啊其實每個產業也會有自己的狀況、困境、環境,人也會有各式各樣的想法,所以大家都好好地活下去就好了。
我其實覺得過度的、人為的龍頭產業不是一個好事,因為萬事萬物都有週期與條件...
高新產業,它的誕生本來就不是給人幸福,所以從中獲益的人,也要接受它的全部。
-\-\-\-\
六、全球移動
可能是因為我的圈子,在境外工作的比較多,所以很容易討論到機票與移動的問題。
一位在「東莞」工作的朋友,他的回鄉路徑是「東莞-深圳-香港-臺灣」,交通工具為「火車-地鐵-走路-地鐵-飛機」。
我剛去日本工作的妹妹,她最近兩個月的軌跡是「臺灣-福岡-東京-名古屋」。
我回臺灣的路徑有過「臺灣-北京」,「北京-香港-臺灣」,「上海-廈門-基隆-臺灣」好幾種。
一對在北京工作的兩岸夫妻,他們經常出去玩耍,不論去日本還是臺灣,都是轉機。比如說「北京-香港-日本」,「北京-香港-臺灣」。
我就覺得啊~那個經常「公司一年給幾趟機票、幾天返台假」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當然現在還是有很多賺錢的好公司,比如說臺灣的電子業,公司給住宿、直飛機票、假期、多種幣值的薪水也是有。
但直接local hire,這樣那樣為了自己的目標折騰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全球範圍的移動,會是趨勢嗎?
還是因為我所在的圈子,讓我這樣覺得呢?
其實我覺得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很淺薄,謝謝不笑我、還願意告訴我他的世界的人呢~
我很喜歡這個世界的,希望大家都過得好。
三星模式與日常行程 在 我在大陸的日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北京工作日常
今天做了很多事情,但技術含量有限,社交含量比較多。
大概這樣:
1.小程式提交文檔,第五次終於審過了->要正式定需求了
2.跟兩個bug
3.提交申請文檔
4.跟著過一個排期表
嗯~整體來說還行吧,明天有明天的工作,我覺得挺好的,寫文檔使我平靜。
然後在十月的最後一天,發書公告終於發出去了,因為拖得很久我都不敢見人的說...有點欠債想逃債的感覺。
但不論如何我還是在思佳的各種幫助之下,把事情推進到發公告了,太好了...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chinabook2/updates/8239
明天就是十一月,再過三個月就過年了,希望今年可以平安度過。
以下一點日常感想。
---------
一、春節包機
今天北京回臺灣的選舉+春節套票出來的,兩趟來回大概4200左右,非常優惠。
雖然有人說時段不如預期、訂票管道不方便之類的,但我沒有買所以並不知道。
為什麽不回去投票呢?
最主要是我上個月就買了春節機票,是先去香港再回臺灣的行程,變更的話太折騰,我選擇放棄。
而以我的行為模式來說,本身來說我就不是那麽想投票。如果想的話,我累死自己都會儘量去做;不想的話,就這樣...
----
二、背景音
我公司長年坐在兩個地方:運營的屋子、技術的屋子。
滿是男孩子、一天到晚不是解決問題、就是厘清需求的技術屋子呢,總是熱鬧滾滾。
我很習慣這個背景音,聽著聽著就很安心。
這時候我就想起十幾年前,我跟舅舅的對話:
我:媽媽不會覺得家裡很吵嗎?
舅:可能是習慣這個聲音了,沒有了不習慣。
我:喔...
當時我不懂,現在我懂了,這就是家的聲音。
家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歸屬感的代名詞嗎?
當然我並不會有什麽把公司當家的想法,主要是想說「歸屬感」這種東西,是很玄幻的啊。
歸屬感、日常感,是所有幸福與動力的泉源。
而你如果命中註定要一次次找到它,然後一次次離開它,那是挺折騰的,可能折壽吧。情深不壽,慧極必傷。
----
三、以後要做什麽呢
我是很喜歡我現在的產業、公司、同事、工作的。
但我這兩年總有什麽在心裡蠢蠢欲動。
比如說,讓一些人瞭解成本、探索內容的世界、看看這個世界、去看看那些想見的人
但事實上我還得賺錢呢。
在這種動盪又寒冷的經濟下行、時代調整的時間段,做這些可能會一落千丈。
而且我該做的顯然不是這些,正常的路肯定不是這樣啊。
感到害怕嗎?害怕啊。
希望我不要衝動,好好把該做的事情做了,再去想有的沒的。
----
四、情感
我好像有「想著別人喜不喜歡我這樣做」的習慣,這次從小養成的,讓我痛苦了很久。雖然我在大陸得到了自由,但這個習慣還是在我身上。
然後呢,我覺得如果講一句話就想「我講這句話會不會被人討厭呢?會被人喜歡嗎?應該這樣說嗎?」這樣會給人壓力的。
然後周圍的人就會逐漸疏遠,就變成「雖然人好但沒朋友」的情況。所以相反地,我覺得現在我身邊還有朋友,真是太好了!
我現在就想要有跟我出去玩的朋友,希望明年我能實現這個願望。
----
五、產業
每個地區都有「比較好的產業」,如果你在那個產業裡工作,那你可能就能拿比較高的薪資,別人就羡慕你,你也真的能過得比較好。
就好像臺灣的半導體與醫療產業、北京的互聯網、韓國的三星。
不過啊其實每個產業也會有自己的狀況、困境、環境,人也會有各式各樣的想法,所以大家都好好地活下去就好了。
我其實覺得過度的、人為的龍頭產業不是一個好事,因為萬事萬物都有週期與條件...
高新產業,它的誕生本來就不是給人幸福,所以從中獲益的人,也要接受它的全部。
----
六、全球移動
可能是因為我的圈子,在境外工作的比較多,所以很容易討論到機票與移動的問題。
一位在「東莞」工作的朋友,他的回鄉路徑是「東莞-深圳-香港-臺灣」,交通工具為「火車-地鐵-走路-地鐵-飛機」。
我剛去日本工作的妹妹,她最近兩個月的軌跡是「臺灣-福岡-東京-名古屋」。
我回臺灣的路徑有過「臺灣-北京」,「北京-香港-臺灣」,「上海-廈門-基隆-臺灣」好幾種。
一對在北京工作的兩岸夫妻,他們經常出去玩耍,不論去日本還是臺灣,都是轉機。比如說「北京-香港-日本」,「北京-香港-臺灣」。
我就覺得啊~那個經常「公司一年給幾趟機票、幾天返台假」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當然現在還是有很多賺錢的好公司,比如說臺灣的電子業,公司給住宿、直飛機票、假期、多種幣值的薪水也是有。
但直接local hire,這樣那樣為了自己的目標折騰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全球範圍的移動,會是趨勢嗎?
還是因為我所在的圈子,讓我這樣覺得呢?
其實我覺得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很淺薄,謝謝不笑我、還願意告訴我他的世界的人呢~
我很喜歡這個世界的,希望大家都過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