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三明六神通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三明六神通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三明六神通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ykkdc (ykk)看板Buddhism標題Re: [討論] 關於神通時間Sun Oct 3...

三明六神通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7 14:59:08

⭕️第406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辟支佛」是佛教中無師自證菩提,但離群索居獨自修行不說法化眾的聖者。辟支佛又意譯為獨覺、緣覺、因緣覺、緣一覺、各佛。辟支佛出於無佛之世,當時佛法雖已滅,而能獨自修行證果。辟支佛性好寂靜,樂行頭陀,無力傳揚自己證悟的佛法,沒有聲聞弟子眾,所以佛教認為辟支佛無法像佛陀一樣...


佛教修持獲得的神通(如佛是具有三明六通的聖者,諸大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
也都具有神通),不離慈悲,並非以神通想要傷害他人或控制他人。如經典中記載,佛陀
以他心通應時為人說法,這是不傷害眾生,慈悲利他的意樂為前提,佛說法無不利益眾生。

《別譯雜阿含92經》:「爾時,世尊以他心智(他心通智證),觀察彼心,知其慇重
,即時為說苦習滅道(四聖諦)及八正道如此等法,能至涅槃。」

《雜阿含561經》:

「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四如意足(即四神足),以一乘道淨眾生,滅苦惱
、斷憂悲。何等為四?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此處,四神足說為「欲、精進、心、思惟」,義同於「欲、勤、心、觀」。)

南傳《相應部》:

「以何為四神足耶?…1.修習欲(希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2.修習勤三摩地勤
行成就之神足;3.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4.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四神足『欲勤心觀』的欲,與『欲界煩惱』的欲,二者並不相同,前者是指希求求
學,後者是指貪欲煩惱。希求修習四神足的成就,必須要有遠離欲界煩惱的禪定配合。若
有欲界的貪瞋等五蓋無法獲得止觀禪定,無法獲得止觀禪定則無法獲得四神足的成就。)

…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對他人之心以心徧知(修習四神足,自己的
內心清淨沒有貪欲等煩惱,並配合禪定的修持,獲得他心通而知他人的心):以有貪心了
知為有貪心,以離貪心了知為離貪心,以有瞋心了知為有瞋心,以離瞋心了知為離瞋心…

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隨念於種種之宿住(修習四神足,獲得宿命通
),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
、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

比丘!如是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以清淨超人之天眼(獲得天眼通),見有情之
死生,知有情隨業(因為正見的因緣或邪見的因緣),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

佛教的修持,舉凡慈悲、持戒、安忍、智慧,都是不可少的元素,才不會誤入歧途。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修神通波羅蜜,以是神通波羅蜜受種種
如意事。…亦不著是如意神通,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於勝義中不可得),自性空故
、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於神通及己身上,不可得自性成立,遠離自性有的執著。)

不作是念我得如意神通,除為薩婆若心(薩婆若心即菩提心,菩薩修習神通,是以為
利有情希求佛果菩提的菩提心攝持,為成辦一切種智利益有情,即以利他的大悲心為前導
,並且結合自性不可得的空性智慧攝持)。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得如意神通智證,具足神通波羅蜜已,增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菩薩以天眼(天眼神通),見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惡處、好處,若大、
若小,知眾生隨業因緣(隨正見的善業因緣往生善趣,隨邪見的惡業因緣往生惡趣)…;
亦不著是天眼通,天眼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天眼神通於勝義中不可得),自性空故、自
性離故、自性無生故(於天眼神通及己身上,不可得自性成立,遠離自性有的執著)。

不作是念我有是天眼神通,除為薩婆若心(菩薩的行持,是以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
的動機,為成辦一切種智利益眾生,以利他的大悲心為前導,並結合三輪體空的智慧攝持
)。…四神通亦如是。(除了天眼神通,其他四種神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
通等,亦復如是。)」

《大智度論》:「(佛教行者以利他為主的大悲心並且具有空性智慧的正見)得六神
通力,能度無量人。…諸外道於此神通,一者起吾我心,二者著是神通譬如貪人著寶。」

如果缺乏利他的慈悲心、菩提心(為利有情的動機),有了神通可能會用來傷害眾生
,利用別人的福報來滿足自己的私心,那就跟佛法的菩提心(屬慈悲方面方便品的行持)
與空正見(屬智慧方面智慧品的行持)相違了。

>>>>>>>

摘自:印順法師<華雨集>

四神足的體性是定,定(禪定三摩地)是神通所依止的,所以名為神足(具足能夠發
起神通的基礎)。約修學者的著重說,有欲、勤、心、觀四類,所以立四神足(欲勤心觀
這四者是生起禪定三摩地的要素,透過這四者獲得禪定,而成為能夠發起神通的基礎)。

在修得三摩地(獲得禪定)的過程中,『瑜伽論』立八斷行(由八種斷行對治五種過
失獲得禪定,八斷行:信、欲、勤、安、正念、正知、對治、捨等八種斷行),斷行或作
勤行、勝行。所以這是離(斷離)不善心而起善心,離(斷離)散心而住定心的修習內容
,…如依「欲」(希求)等修習到斷行成就(欲求修行禪定的過程,由八種斷行對治五種
過失獲得的成就),也就能得三摩地,引發神通了,所以名為「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補充,「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此名稱上,可拆成三項,即「三摩地-斷行成就-
神足」。「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此三者是同位語,亦即,三摩地就是斷行
成就,也是神足。三摩地是透過八斷行(欲勤心安等八種斷行)成就的,透過八斷行成就了
三摩地,三摩地能成為發起神通的所依。所以「三摩地」即是八斷行對治五過失的「斷行
成就」,也是能夠獲得種種神通的基礎「神足」。)

>>>>>>>>

摘自:2016-06-23《修心八頌》達賴喇嘛尊者 美國博爾德市科羅拉多大學

現在我們談佛教的教義,佛教教義是以巴利語系所建立的為基礎,就像是四聖諦的內
容,四諦十六行相,這是佛法教義的基本,以及三十七道品。

以三十七道品來講的話,內容是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還
有八正道。

尤其是我們在講到四神足時,講到了欲、勤、心、觀。在講到心(欲勤心觀的心)的
時候,最主要講專注一境的心(內心專注朝向一所緣境,即心一境性),講奢摩他(止觀
當中的止)。再講到觀(欲勤心觀的觀),毘婆舍那的觀(止觀當中的觀)。

(四神足「欲勤心觀」:欲--希求;勤--精進;心--內心持續專注朝向一所緣境,獲
得心一境性的奢摩他安止;觀--在內心獲得心一境性專注於所緣境的基礎上,於所緣境上
觀察所緣境的自相與共相等,獲得正式毗婆奢那的觀,即成就止觀雙運的禪定三摩地。)

四神足,首先是欲神足,欲神足的意思是想要求學的心態,叫作欲神足。為了能生起
這個欲神足,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如果修學了止觀雙運會帶來什麼好處?(止觀即定慧
,止是定,觀是慧,內心有定有慧是趣向涅槃寂滅解脫之道的要素。)

如果觀修止觀雙運的話,觀修的好處,和不觀修的壞處。通過對比後,讓現在這顆心
,被煩惱所控制的心,讓它從煩惱的控制中脫離,讓他不受煩惱的控制,所以因此要去思
惟四念住(四念處)。

通過身念住思惟苦諦,通過受念住而去思惟集諦,通過心念住而去思惟滅諦,以及透
過第四法念住而去思惟道諦。(四念處的念屬智慧品,不是一般的念,而且有定的助伴,
故稱念住。四念處屬第六意知的所緣,由內心第六意知審諦觀察身受心法四種所緣。)

(補充,《辯中邊論》(玄奘法師譯):「麤重由身而得顯了,故觀察此入苦聖諦。諸
有漏受說為愛因,故觀察此入集聖諦。心是我執所依緣事,故觀察此入滅聖諦。觀察法故
,於染淨法遠離愚迷入道聖諦。是故為入四聖諦理,最初說修四念住觀。」)

>>>>>

四神足的神通,依禪定為基礎。獲得禪定必須內心調伏欲界的煩惱,才能獲得禪定。

如《菩提道次第廣論》說,成辦禪定安止的資糧:住隨順處、少欲、知足、斷諸雜務
(斷除行貿易等,或太親近在家、出家,或行醫藥、算星相等,不去貪著世間雜亂瑣事)
、清淨尸羅(不應犯性罪、遮罪等)、斷除貪欲等諸惡尋思(這跟第二部分的少欲是不同
的,少欲是針對現有五欲貪著的破除,這裡要斷除的是對生死輪轉中的利樂的貪著)。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造,玄奘法師譯):

「四神足所緣者,謂已成滿定所作事,自體者(四神足自身的體性)謂三摩地,助伴
者謂欲勤心觀及彼相應心心所等(四神足所依的禪定三摩地屬第六意知的心心所)。」

四神足(四如意足)獲得的神通,正式的神通是依止初禪以上靜慮為增上緣而引生,
即內心第六意知獲得色界靜慮所攝的奢摩他(止)和毗婆奢那(觀)為依止。當一位補特
伽羅內心第六意知獲得初禪以上靜慮所攝的三摩地為依止修習獲得神通的方便,此種修所
成的神通才可靠,有些看似神通實則屬鬼通之類並不是自心禪定的修持獲得,並不可靠。

要能夠獲得色界靜慮所攝的禪定,必須遠離欲界的惡不善法,欲界的惡不善法包含身
三、語四、意三的十惡業,所以斷離十惡業道粗重煩惱的戒,是生起修所成禪定的要件。

>>>>>

戒定學三增上學中,能夠獲得神通的四神足屬於定學。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三十七菩提分法,謂四念住等七聚。四念住,謂身、受、
心、法念住。四正斷,謂諸善法未生令生、已生令長,諸不善法未生令不生、已生正斷。
四神足,謂欲、勤、心、觀三摩地神足。…其第一聚(四念住)為學所依,學體性中第二
聚(四正斷)為增上戒學,第三聚(四神足)為增上心學,…」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33247045.A.596.html
※ 編輯: ykkdc (123.205.79.86 臺灣), 10/05/2021 08:30:25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