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三個月以上定存重分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三個月以上定存重分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三個月以上定存重分類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2萬的網紅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隨著美國、日本及立陶宛相繼捐贈台灣的疫苗陸續到貨,「特權疫苗」爭議不斷,而經過盤點,時代力量發現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所公布第二類「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統計名單,在「預估」人數,與「實際施打」人數上,有相當大的落差。 時代力量黨團今(13)日所召開的記者會裡,明確指出今年2月8日當時CDC所公布的疫...
三個月以上定存重分類 在 小妮子情理生活學〡關係療癒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4 15:29:54
/ 小妮子發現身邊朋友在疫情爆發後,陸續購買基金、股票,但是卻沒有過存定存的經驗,也不太知道定存的分類差異。 ⠀ 大家對於存緊急預備金有概念,這筆款項該如何存放?除了臨櫃辦理,打開網銀就可以將活存轉定存。 ⠀ 三種定存方式不再傻傻分不清: ⠀ ✏️存本取息: ⠀ 一次存入本金,滿一個月後,每月單利計...
三個月以上定存重分類 在 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隨著美國、日本及立陶宛相繼捐贈台灣的疫苗陸續到貨,「特權疫苗」爭議不斷,而經過盤點,時代力量發現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所公布第二類「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統計名單,在「預估」人數,與「實際施打」人數上,有相當大的落差。
時代力量黨團今(13)日所召開的記者會裡,明確指出今年2月8日當時CDC所公布的疫苗優先次序表所預估第二類人數為9萬人,6月9日公布的版本為13.9萬人,6月20日公布的版本為16.6萬人,然而7月8日行政院簡報上卻暴增至預估19.7萬人。並且根據疾管署7月5日第二類累計接種第一劑人數次,其實已經到22.7萬人(然而,7月8日行政院簡報上累計接種人次為17萬人),於數據預估及統計上出現嚴重落差問題。
#第二類分類認定存在嚴重問題
本土疫情爆發以來,雖然國內受贈疫苗陸續到貨,但並不足以供給全部施打對象,從張榮味、好心肝診所、連戰夫妻、南檢檢察長、桃檢檢察長、雲林縣議會、丁守中至張顯耀等人,被質疑「特權疫苗」後,除丁守中以「醫院董事」名義(醫療機構中非醫事相關人員)施打外,其餘紛紛由機關首長或地方政府逕自解讀為第二類「中央及地方防疫人員」的疫苗優先施打對象,凸顯第二類的分類認定有嚴重問題。
#主決議承諾成為空頭支票
為了避免特權施打疫苗一再發生,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於上月提出主決議,要求指揮中心公布特權疫苗及違規施打名單,當時衛福部同意通過並照主決議辦理,然而僅僅不到一個月時間,衛福部陳時中部長卻改口表示「第二類(人員)無法查核」,如此推託發言,非但時代力量無法接受,相信所有國人也無法接受!在此呼籲指揮中心應向國人清楚說明,若連違規名單都無法查核,更遑論能否追究違規施打的法律責任。
#暴增人數原因不明
指揮中心歷次公布的第二類「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名單,預估人數不斷往上膨脹,從今年 2月的 9 萬人到上週四(8日)的 19.7 萬人,人數已擴增達兩倍以上,然而指揮中心僅在 6月 9日版本中,說明增加第一線警察外,其餘多次人數擴增都未有清楚說明。
除此之外,上週四行政院記者會簡報所公布的接種人數,也存有明顯錯誤,簡報上的次序表各類別總計數字是 151.2萬人,然而手動將上方各類別的數字加總後的人數卻是 232.3 萬人。在行政院的同一頁簡報上,兩個理應相同的數字不但相異,甚至有了巨大的落差,多出了 80 萬人,行政院應一併向國人清楚說明緣由。
#統計數據各部會不一
現在每週所公布的統計資料中,只有依疫苗施打順序類別,來揭露各大類人員已經施打的人數,但預估施打人數,及接種率等資訊並未一併公布,想瞭解官方最新的接種率統計數據,還須要等待衛福部向行政院院會報告「疫情現況及應處作為」時。
而且統計數據各部會不一致,行政院在 7月 8日記者會公布「第二類累計接種人次」為17 萬人;疾管署網站 7 月 5 日公布的疫苗施打統計,已接種 AZ或莫德納第一劑的資料中,第二類累計接種人次就已達 22.8 萬人,疾管署與行政院統計出現約 6 萬人的明顯落差,更與預估人數差距甚多。
而這樣的落差人數(次),究竟是哪些人加入第二類範圍中進行造冊施打,時代力量認為指揮中心應進行調查,並對國人作出完整的說明,別讓國人的疫苗相對剝奪感益加嚴重。
針對上述亂象,時代力量於此對疫情指揮中心提出三點呼籲:
第一、針對疫苗接種第二類預估人數膨脹,統計數據落差的問題,應給國人一個清楚的解釋;
第二、疫苗接種統計應公開透明,各類對象及進度從每週更新調整為每日更新;
第三、特權疫苗、違規施打的責任,究竟能不能追究,以及後續如何處理,都應對國人完整說明。
三個月以上定存重分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升息初期股債齊跌,升息期間股漲債跌
升息初期股債齊跌,升息期間股漲債跌
降息初期股債齊揚,降息期間股跌債漲
以上是金融市場上常聽的的四句話,今天我們先來解一下為什麼「升息初期股債齊跌,升息期間股漲債跌」?
首先先分清楚股指的是甚麼?債又是甚麼?
拿美國為例,債固然指的是美國公債,股固然指的是美國股市,而大家買很多的美國高收益債、全球高收益債(美國占比又較高)是歸在股這一邊的。
升息初期:現在恐怕已經要算了,因為升息的聲音已經出現了,不管最後FED如何決定,至少市場預測要開始討論減少購債,明年開始實施漸少購債,後年(2023)可能會升息2碼,減少購債是升息的前哨站,減少購債雖然沒有收回市場的資金,但每月注入市場的資金已經慢慢變少了,到停止購債進而升息,就真的收回市場的資金了,說它是升息的前哨站應不為過。
在這之前為什麼要實施QE(就是FED購債)?因為美國經濟受挫,救市、救經濟的措施(降息+QE)紛紛出籠;但隨著經濟的復甦,停止救市方案(QE),甚或開始升息也是貨幣市場常見的措施。
這之前債是因降息、因避險需求,所以漲了,現在無須再避險(經濟已復甦),且可能要實施升息,自然要跌了。而股因為大資金行情的壓境,漲了,現在資金要慢慢回收了,有鑑於資金行情恐要結束,所以跌了,應驗了那句話:升息初期股債齊跌。
隨著時序最後真的升息了,為何升息?除了考量通膨,當然也因為經濟復甦,升息可以壓抑通膨的漲速,通膨漲太快會讓經濟很快走到頂點而下滑,因此壓抑通膨的漲速,一直都是各國央行很重要的任務。
升息了,定存(無風險產品)利息越來越高,公債的票面利息越來越無吸引力,當然就是市場首拋的產品,而隨者經濟的復甦,風險性產品(股或高收益債)自然又重回投資人懷抱,正是又應驗了:升息期間股漲債跌。
難不成股與高收益債都不會跌嗎?拋開期間的震盪波折,隨著利息越升越多,高收益債的票面利率也會越來越沒吸引力,另一也意味著通膨可能越來越高,景氣走到頂點的日子終究還是會來,因此哪有不跌的,只是時序的問題而已,重點不是何時漲?何時跌?而是該比較漲跌時間的長短,來讓自己要不要走過該產品跌的時間,這就是之前幫大家分類的1~3軍的基金。
衍伸其他影響
一、新興市場債券基金
除了解升息初期股債齊跌,升息期間股漲債跌這二句話外,大家一定也很關心,美國升息新興市場債呢?原則上新興市場債的票面利率若還有吸引力,自然會有買盤進駐,但若因升息美元指數走強,導致新興市場貨幣貶值,那麼對於新興市場債就是一個減項,尤其新興市場本地貨幣債影響較深。
但也一再建議:
1.新興市場本地貨幣債基金不要碰。
2.新興市場債券基金與高收益債基金該如何挑選,之前文章都已細細列明。
3.若是要現金流的人,別把買債三要素忘光光。
二、原物料價格
目前美國通膨持續高漲,究其因是缺料、缺櫃、缺貨運...造成的通膨因素較大,但失業率尚未回到合理範圍,美國FED此時也無法貿然就提前升息,也許因為這樣,用了其他方式讓美元指數強,壓壓原物料的價格(美元走強不利原物料價格),也順便壓壓通膨的漲速吧!
三個月以上定存重分類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些台灣人眼中的上海costco,可能與現實不太一樣】
很早以前,上海Costco要開幕的新聞直到現在,台灣從媒體報導到部分網絡上的酸言酸語,大致上可以歸納一個結論:「大陸人素質很差,所以只要有退貨機制,上海Costco一定會倒閉」。
以我這個居住上海將近十年的台灣人來看,這種論調幾乎已經可笑到了不知道如何吐槽,大概就是部分台灣人長期一種刻板偏見所致吧。
雖然我對中國大陸的costco並不看好,但絕對不是因為文明與素質,而是單純基於商業邏輯、用戶習慣。
基本上,認識我的朋友,大概很早之前就聽過我的判斷,熱潮只是一時的,Costco是有可能會輸在大陸市場,但不會是因為「怕人退貨」,反而是「怕人不退貨」。
一,上海Costco不會被退貨吃垮?
這邊先指出一個簡單的常識問題,Costco是要會員費的(上海Costco未折扣的會員價為299RMB,比台灣還貴幾百元台幣),而上海Costco的位置卻又十分偏遠,位於「上海市閔行區的朱建路」。
上海有多大?我講一個距離概念,上海市閔行區是上海市排名第八大的行政區,面積約為371.7平方公里,但是一個閔行區比一個台北市(271.8 平方公里)還大。
不是所有地方都像台灣這麼小,這麼容易「貪小便宜」。
即使以前我家住在閔行區的蓮花路,光是同一區,我若要去上海costco,不堵車情況,單程都可能要花上半小時以上,來回近1小時(路程如附圖),可見有多偏遠。
大部分上海市民生活或遊客居住的區域,即使不堵車的「完美情況」(通常是深夜),通勤上海costco要接近2小時以上(單程來看:靜安寺40分鐘、徐家匯40分鐘、外灘40分鐘、浦東50分鐘),像台灣一樣騎機車、搭公車過去這種天方夜談,我就懶得提了。
換言之,有些台灣人所設想的吃垮Costco前提必須滿足幾個前提:他必須是「有車階級」,還要花得起每年299元RMB會員費,每個月還要好幾天花1~3小時的通勤時間,去為了玩退貨機制——你真的覺得上海市有能力的中產階級有這麼閒?
這荒謬程度就像經常性從台北市開車去桃園南崁costco買東西,然後再花一趟時間回來退貨,只為了貪那一點點便宜。
遑論,部分台灣人可能搞不清楚,電商通路有多方便及低廉(如今產品被比較之後,costco未必商品都比電商便宜),這是過去costco在美國/台灣都沒遇過的情況。
由於中國大陸幅員遼闊加上互聯網產業發展迅猛,跑腿APP早就領先台灣和很多國家就不說了,大潤發、盒馬、每日優鮮都成為日常必須,就連大潤發都在搞線上線下送貨服務。
今年過年時,我母親在大陸買菜,可坐在家裏翹著二郎腿,用手機點點螢幕,讓大潤發店員把所有要買的菜送到家門口,連長輩都已經習慣這種節省時間的服務。
所以究竟有什麼理由,一個忙碌的小康家庭,要每年花一筆會員費,犧牲我每天懶在家裡耍廢的時間,三番兩頭去costco玩退貨?
事實上,上海Costco營業兩週後,也完全如我預測——已經被證明只有「退卡潮」(https://reurl.cc/XX6XLD),沒有「退貨潮」(https://reurl.cc/EK7KGn)。
根據記者在Costco會員部的櫃檯前觀察了近半個小時發現:「共有2名顧客前來退貨。一個是給孩子買的衣服尺碼不合適,另一個是護膚品買多了,用不掉」(記者拍攝退貨處情況如附圖,基本上沒什麼人)。
央視財經的報導則指出,不少消費者退卡主要是覺得「來這裡購物不是很方便」。
「時間成本」這種東西是比較而來的,當年人類開始騎馬車買東西,確實是比原始人打獵覓食來得方便,但是也無法跟今天開車比,同理,當我們能夠用手機APP叫貨到貨服務,那麼消費習慣也很難回頭。
上海人平常遠比台灣人想像的要忙碌卻也更便捷,沒這種鬼時間折騰,當時間是現在這個商業市場競逐的既定存量,每個人只有二十四小時,卻又越來越忙,誰能更貼心省時,越能在商業上滿足消費者。
這同時也是我對中國大陸costco佈局抱持一份悲觀的真正原因,當大家連退貨都懶,那就糟了。
二,大陸人素質真的都很差嗎?
在商言商,Costco不是白痴,會選擇在上海,而不是首都北京,不是在互聯網重鎮深圳,原因很簡單,就是上海市民的普遍水準是平均值相對較高,否則中國大陸政府在推行垃圾分類不會優先選擇上海。
上海從租界時期到現在,都一直相對更能接受國外新事物,甚至是相對尊重不同的規則,否則不會有這麼多外企仍在上海活著。
從「上海女婿」德國網紅阿福去上海costco實地拍攝的情況來看,影片中並沒有發現有商品損壞的痕跡,網絡目前流傳的照片可能是個案,而不是普遍現象,比例上應該不會很嚴重。
https://reurl.cc/NajGmx
上海Costco選擇的店址如我之前所說是閔行區偏遠處,是外國人居住較多的地方,附近不乏國際學校,閔行區本來也就不少外國人居住,這恐怕也是上海Costco設點的原因,換言之上海Costco並不是很怕「素質」問題。
三,上海Costco首週為何這麼亂?
從開幕首週來看,上海Costco的亂甚至是店家所期待的目標,撇開Costco本來盛名在外的因素,上海Costco明知有流量的前提,還強打幾項限期的折扣奢侈品,包括:Hermès 與Chanel難買的包款、飛天茅台等。
即便包包我不懂,嗜酒如我也知道這大概就像看到葡萄酒五大酒莊打折扣一樣,我又怎麼不會想去掃貨一波,湊湊熱鬧。
更何況Costco還刻意將299人民幣的會員價,降低到199人民幣,如果這樣的優惠都吸引不到人流,還不會造成一定程度的騷亂,那Costco連美國店都可以打包收一收了。
然而,Costco的騷亂是真的嚴重到影響營收嗎?從目前可以查核的真實資訊看,流出的影片僅止於「搶購」及「亂放東西」、「拆封偷吃」的個案,目前無法判斷究竟有沒有嚴重到影響運營。
不過即使發生這種不文明情況造成的商品損失,也是大型賣場可控的成本風險之一,在台灣都有過為了小孩肚子餓先拆封後結帳的情況,甚至你別告訴我你去美國Costco/賣場沒看過類似情況,我在美國洛杉磯親眼看過墨西哥人打開巧克力吃一口放回去的荒唐作為,憑什麼在美國就能吸收成本,在中國大陸就不行。
所謂在「Costco現場吃烤雞」導致營收嚴重變少,其實原本內文就已經說是引用「部分人對當年易初蓮花商場開幕的記憶」,現在也已經被證實是誤植20多年前新聞的假新聞(https://reurl.cc/EK7KZa)。
換言之,Costco目前為止只是利用人流創造了一次成功的營銷與網絡話題。
------------------
未來上海Costco可能要面對更多問題,除了電商的夾擊、實體店距離的硬傷,還可能要面臨上海市小家庭、少子化,導致不願一次性消費大量的商品。
上海人當然不是完人,我絕對不是說上海人好棒棒,甚至我也覺得這次事件中,確實應該要檢討部分人的一些公德教育。
但是說到底,上海Costco的新聞事件很多時候只是一連串媒體的標題遊戲,配合部分台灣人打從心底瞧不起大陸人的心理滿足感,一同演繹出來的網絡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