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丁香在那裡買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丁香在那裡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丁香在那裡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丁香在那裡買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想媽媽了。 想媽媽的時候,就會開始想要吃她常做的料理來思念一番(明明娘家就不遠),行動派的我下午馬上去了趟超市買了排骨,做了媽媽很常在早餐或我生病時煮的排骨粥,現在想起排骨粥真的覺得媽媽是多麼偉大的角色,因為生病時沒有胃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吃粥,但是白粥沒有太多的營養,加入排骨熬煮多了一份肉味不會吃...

丁香在那裡買 在 柴犬-豆芽菜有橘子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5-03 23:44:51

吃貨姐妹橘醜這次又要來試吃什麼呢?是一款凍乾喔,橘醜在還沒吃全鮮食之前,橘子最愛的一款飼料裡面就是有添加凍乾的。  非常感謝 @petcook.co 邀請試吃,在接下試吃前麻麻一直跟闆闆說橘子非常挑嘴,很怕不買單沒有十足把握,麻麻真的不敢嘗試,但是闆闆非常有勇氣想挑戰橘子的歪嘴😂  這次試吃...

丁香在那裡買 在 宅宅太太的日常 MsNiniTsai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2-03 09:56:55

我想媽媽了。 想媽媽的時候,就會開始想要吃她常做的料理來思念一番(明明娘家就不遠),行動派的我下午馬上去了趟超市買了排骨,做了媽媽很常在早餐或我生病時煮的排骨粥,現在想起排骨粥真的覺得媽媽是多麼偉大的角色,因為生病時沒有胃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吃粥,但是白粥沒有太多的營養,加入排骨熬煮多了一份肉味不會吃...

  • 丁香在那裡買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24 17:41:07
    有 579 人按讚

    我想媽媽了。
    想媽媽的時候,就會開始想要吃她常做的料理來思念一番(明明娘家就不遠),行動派的我下午馬上去了趟超市買了排骨,做了媽媽很常在早餐或我生病時煮的排骨粥,現在想起排骨粥真的覺得媽媽是多麼偉大的角色,因為生病時沒有胃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吃粥,但是白粥沒有太多的營養,加入排骨熬煮多了一份肉味不會吃不下也有營養,這就是身為媽媽會考慮到的點,一切一切都會為兒女著想(淚)。

    一直覺得身為女性這個身份很矛盾,矛盾的是從小跟家人拜拜、拜祖先都是拜父親這個姓氏的祖先,但是結婚後卻是拜夫家的祖先,自己的身份究竟那裡是我的根?加上自身也是婚攝的關係,對於婚姻中許多用字或名稱也相當有意見,像我就不喜歡用嫁跟娶這兩個字,嫁老公、娶老婆,我喜歡用“結婚”這兩個字,我是跟先生結婚而不是嫁給先生,可能心態上是給自己一個“自由且平等”的狀態與理由吧。

    跟先生結婚後一直以來都是小倆口住一起,有沒有結婚沒有太大的差異,直到有一次過年,約了一個飯局是娘家人與婆家人一起在外面吃飯,吃完飯的時候,以往還沒結婚是會跟媽媽回娘家,但那次要跟媽媽說再見跟先生以及公婆回去,那時候那個瞬間,我鼻子真的酸了起來,眼眶也紅了起來(現在想起來我眼眶一樣很紅><),就是心裡一直在想為什麼女生結婚後是捨棄了原本的生活,男生結婚後還是一樣,尤其現在搬回婆家一起住,更是有感,雖然我的公婆跟小姑人都很好,不過還是有很多生活上的習慣會不太一樣,這真的是每個媳婦的課題!

    回到料理,排骨粥真的是太太記憶中媽媽的好味道,那是一種相當溫暖非常撫慰太太內心的料理,只要是思念母親、天氣冷或生病都會想吃,排骨粥作法很簡單,準備一斤的排骨經過川燙後撈起,在快力鍋中放入切的極細的薑絲以及約兩升的水煮滾,放入燙好的排骨以及洗好的生米煮滾後蓋上鍋蓋燉煮20分鐘等洩壓即可,開蓋後再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就好囉。

    在燉煮排骨粥的同時,準備了三道再家常不過的料理,分別是菜脯蛋、丁香豆乾以及蒜味菠菜,這次菜脯蛋沒有偷懶,有先好好的將菜脯條切小丁沖洗一下浸泡一下水沖淡鹽分,下鍋炒香後撈起,放入蛋液以及巨量的蔥花中,加點二砂、魚露調味後,再回鍋煎成菜脯蛋,丁香豆乾則是準備了蒜末、豆乾、蔥段以及丁香魚,將蒜末、豆乾及蔥白炒香且豆乾有點焦焦乾乾的之後放入丁香魚炒香嗆入醬油拌炒,再加入蔥綠段及白胡椒拌炒兩下就可以起鍋了,最後蒜味菠菜當然就是用大蒜爆香後放入菠菜拌炒加鹽調味囉!

    排骨粥加上三樣家常料理,帶給婆家人屬於我自己與媽媽的連結,希望以後我的女兒心裡也會有幾道料理是屬於她記憶中母親的好味道。

    #宅宅太太的日常

  • 丁香在那裡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17 14:00:01
    有 378 人按讚

    明成祖尋覓建文帝 需要鄭和七下西洋?(二)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朱棣迫切需要找到一條發財致富的捷徑,維護大明王朝的統治。北方遊牧民族與明朝長期對抗,蒙古高原那邊不可能有甚麼發財的機會。那麼南方的海上有沒有機會呢?假如能夠在海上找到貴金屬比如黃金、白銀的產地,武力搶奪或是和平貿易,都會給大明王朝帶來足夠多的貨幣,國內經濟的差錢窘境也將一舉解決。

    這就是鄭和下西洋的一個秘密任務:找錢。確切地說是尋找貴金屬貨幣,比如黃金和白銀。

    不過,這個任務是不可示人的。朱棣就高舉道德的大旗,公開宣布我派鄭和出海是為了揚我國威,讓四方蠻夷歸化天朝。從儒家的正統觀念看,這個理由太主旋律了,於是反對之聲寥寥。背地裡,朱棣與鄭和卻務實地尋找發財致富的良機。

    那麼,鄭和完成找錢任務了嗎?

    隨著大明皇帝一聲令下,三保太監的船隊永遠地從湮波浩渺的印度洋和南海消失了。這到底應該算是「悲劇」還是「喜劇」呢?

    那時,世界正在進入大航海時代,歐洲列強以西班牙、葡萄牙做先鋒,荷蘭做接應,英國和法國做中軍,德國、俄國殿後,紛紛撐起桅杆,在佔地球表面71%的海洋上縱橫捭闔,四處佔地殖民。而擁有著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艦隊、最先進的遠洋航行技術的大明王朝,卻在這個歷史的節骨眼上突然自斷經脈,片甲不許出海,把遼闊的大海留給了金髮碧眼的歐洲人。幾百年後,在海洋中做大的歐洲人把堅船利炮擺在東亞的海灘外時,古老的中央王朝終於為自己對海洋的忽視而受到了懲罰。

    可是即使沒有了禁海令,鄭和寶船就真的能繼續縱橫四海,中國會先於西歐各國在貿易上稱雄海洋嗎?

    如果成本大於收益,本著「無利不起早」的原則,人們寧可躺在家裡睡大覺。

    大船適合遠洋航行,中小船隻適合近海航行。鄭和寶船是當時海洋上的巨無霸,本可以用於遠洋貿易,賺取暴利。如果明朝真把鄭和寶船開到歐洲去,買賣可就做大了。由於阿拉伯人在西亞興起,切斷了東南亞對歐洲的香料出口,香料可是歐洲人加工肉食的重要調料,所以才拼了命地派艦隊去尋找印度。以鄭和寶船幾千噸的排水量,運一批胡椒、肉桂和丁香到歐洲……那會賺得一塌糊塗。

    可惜明朝政府官員不是現代人,沒有這麼敏銳的商業嗅覺。他們沒能發現歐洲市場對香料等產品的狂熱需求,所以寶船最終並沒有用來做大規模的遠洋貿易,更多的是用來彰顯國威,讓四周小國承認中國是天朝上國,然後小國定期或不定期地拿一些珍禽異寶之類的東西朝貢。所以寶船對於貿易並無實質的貢獻,不僅沒有增加國家的財富,反而消耗了大量財富。

    成本既然大於收益,那麼長遠看,鄭和下西洋就不是個好的商業模式了。雖然永樂皇帝朱棣出於各種考慮,包括尋找黃金白銀的目的,支持鄭和的航海活動,但長此以往,國庫難免捉襟見肘,停止下西洋的活動僅僅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

    後鄭和時代的「海商王」

    我們不妨再穿越空間,換個座位,坐在東南亞的海外華商的椅子上。我們已經知道,鄭和出海劍鋒所指,其實是那些不歸天朝管轄的海外華商。鄭和下西洋,給那些海外華商的貿易網絡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所以明朝停止了下西洋的活動,對海外華商來說,真是天降「喜劇」了。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在鄭和時代之後,中國的船隻徹底退出了東亞諸海和印度洋,給歐洲人開展跨洋貿易留下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其實,如果我們穿越回鄭和時代之後的東海、南海,觀察海面之上來來往往的船隻,就會發現,大部分船隻的主人依然屬於華人,華人是當時亞洲東部海域當之無愧的「海商王」。

    確切地說,那些船隻並不是明朝官方的寶船,而是海外華商的大大小小的貿易船隻。

    為什麼大明王朝沒有發展自己的官方船隊呢?

    一個是面子問題,一個是商業模式問題。首先,天朝乃是上國,怎麼能屈尊和周圍的那些蕞爾小國開口,做平等互利的生意呢?談錢,太傷感情和面子了!

    這就是明朝試圖建立的一種「商業」模式——朝貢制度。周邊小國承認天朝的宗主國地位,定期不定期地向大明皇帝進貢,然後從大明皇帝那裡獲得遠遠超過進貢物品價值的賞賜品。做這樣的虧本買賣,明朝並不是為了獲得商業利益,而是為了獲得周邊小國的臣服,至少是表面上的臣服。

    反觀周邊小國,放著這種一本萬利的買賣不做,就是傻瓜!進貢就進貢吧,面子是小事,發財是大事。但是怎麼做,還是得合計合計。

    鄭和寶船雖然運載量大,但建造成本高昂,速度緩慢,而且需要配備足夠的武裝護衛力量,否則只會是官府或海盜口中的一塊肥肉。此外,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進行跨洋貿易的重要通道,但那裡的熱帶季風卻很強烈,每年會改變一次風向。季風的這個特點對商人來說很頭疼,在蒸汽機動力還沒有亮相海洋的時代,船員們只能依靠風力和人力遠航,想頂風穿過馬六甲海峽做遠洋貿易,是難以實現的。所以,如果這些海外華商一定要建造大船,做遠洋貿易,一年就只能來回穿梭馬六甲海峽一次,這對於講求經濟效益的商人來說,時間成本也太高昂了。

    華商建造中小船隻,其經營之道是把中國的絲綢、陶瓷運往馬六甲地區的中轉站,在那裡賣掉貨物,然後購買中國所需的印度棉、靛藍染料,裝船返航,運回中國販賣。這樣做的好處是資金流轉很快,每年可以往返中國和馬六甲地區數次,不必等很長時間才得到收益。商人要追求的是最大的利潤,中小船隻就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沒必要建造巨大的鄭和寶船。至於那些賣掉的絲綢和陶瓷如何輾轉運送到消費地即歐洲,那是南亞商人和歐洲商人的事情了。
    (《透過錢眼看中國歷史》,波音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二之二,續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丁香在那裡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4-29 14:00:00
    有 345 人按讚

    十二世紀北宋的繁華:開封城日屠萬頭生豬(二)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這首詞不久就傳入宮廷,仁宗打聽清楚是誰叫的小宋,就召來宋祁,笑著對他說:「蓬山不遠。」把那個宮女賜給了他。

    宣和年間,東京御街的豪奢繁華也到達了烈火烹油的頂峰。《水滸》裡的宋江也應是宣和元年(1119)左右上東京御街鬧元宵的。然而,七八年後,因金軍南下,御街陡然從繁榮跌落入了悲涼。正如王庭珪詩云:

    旄頭彗天天狗墮,一日中原作奇禍。金竿突繞都城光,鐵馬橫嘶御街過。

    靖康二年(1127)正月初十,宋欽宗赴金營乞和,遭到扣押。按往常慣例,這正是皇帝在御街上與民同樂的日子。於是,從宣德門到南薰門的御街上,僧道做起了「迎聖」道場,父老百姓捧著香爐,冒著大雪,在南薰門前御街上跪拜哭泣了十餘日,希望能感動金帥,放欽宗回來。當時,「雨雪大凍,餓死者無數」。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御街近南一帶,士大夫妻子失踪的,也不可勝計。不久,金兵強行撤毀了御街上的道場,另立張邦昌做傀儡皇帝,部分冊立儀式也在御街上舉行。張邦昌步至宣德門外御街,在預設的褥位上北向金國拜舞,跪受冊寶。有衛士諷刺說:「平時在這裡看伶人演雜劇扮假官人,想不到今天張太宰卻裝假官家。」

    緊接著,北宋滅亡,宋高宗建立南宋,一路南逃。留守東京的宗澤上奏高宗,說「已修正御街禦廊護道杈子,平整南薰門一帶御路」,一再籲請他還都抗金。但高宗決心偏安江南,改杭州為臨安府,名為臨時性行在,實為永久性都城,也在臨安城裡修起了大內與御街,坐視開封御街淪陷敵手。而比起開封來,臨安御街更顯得奢華與繁榮。

    南宋的皇城坐落在鳳凰山上,京城主體在大內北面,故而出大內北正門和寧門是一條由南向北的御街。過朝天門,御街向西略有個小轉折,隨即再折向北,過萬歲橋再折向西,直到景靈宮為止。據《咸淳臨安志》記載,整條御街長一萬三千五百餘尺,「舊鋪以石」,縱橫共用石板三萬五千三百多塊,其中六部橋路口至太廟北這一路段,每遇大禮,都要特別整治。咸淳七年(1271),御街其他路段因「歲久弗治」,臨安知府潛說友主持大修工程,更換了將近二萬塊闕壞的路板,使「蹕道坦平,走轂結軫,若流水行地上」。

    御街上舉行的最隆重儀式,要算三年一次的明堂大典。在車馬儀仗隊中,大象依舊是萬眾矚目的明星,走到太廟前,它仍會拜舞如儀,「其如鳴諾之勢」,「御街觀者如堵」。每逢這年,皇帝還要率百官前往景靈宮行恭謝之禮。這時,除了皇帝不簪花,文武百官們與教坊儀仗隊按身份與等級,都要在帽沿上簪戴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朱翠花朵。禮畢歸來,絡繹不絕的恭謝隊伍遠望如錦,其壯觀景象正如姜夔的詩所說:

    萬數簪花滿御街,聖人先自景靈回。不知後面花多少,但見紅雲冉冉來。

    而這時的御街上,爭著一睹「天顏」的看客自然不會少。正如當時另一首詩描寫的那樣:

    士庶重重間綺羅,霽光熏作小春和。御街兩行瞻天表,比似前回人更多。

    從和寧門到朝天門,御街左側先後有六部、三省、玉牒所、太廟與五府等建築,右側則有惠民藥局與大佛寺等。過了宰執辦公的五府,才略有少數的廂坊與店鋪,比較著名的有尹家文字鋪與朱家裱褙鋪。而一過朝天門,御街就進入了密集的商住區,綿延直到萬歲橋,各色各樣吃穿用玩的商舖挨挨擠擠,一家連著一家。其中有中和樓、和樂樓、和豐樓等著名酒樓,還有中瓦、右瓦那樣的遊藝場所。據《貴耳錄》說,位於御街中段的中瓦更是京城最大的娛樂中心,「士大夫必遊之地,天下術士皆聚焉」,在那裡一展身手。《圖繪寶鑑》說到理宗朝有個叫李東的畫家,經常在御街上出賣自己所畫的《村田樂》、《常酣圖》等作品,藝術水準雖不太高,「僅可娛俗眼」,卻也許是後來一般民眾所歡迎的風俗年畫的濫觴。

    每天一聽到晨鐘,御街上的吃食店就張羅開了早市的點心,六部前的丁香餛飩是遐邇聞名的小吃,其味「精細尤佳」。和寧門朱紅杈子前的買賣也十分紅火:滿街滿市都是高檔菜蔬、時令水果和生猛海鮮,構成了這裡交易的最大特色。南宋對御街實行開放式管理,連大內正門前都允許設立早市,似乎比北宋更具市場化與人性化。

    臨安御街的路況雖然好於東京御街,但街面比較狹窄,商店住家又相當密集,磚木建築容易引發火災。嘉泰四年(1204),糧料院失火,很快蔓延到太廟南牆外。太廟是社稷的象徵,大臣韓侂冑指揮軍兵拼死撲火,才總算安然無恙。但火舌已躥到正對御街的和寧門外,焚毀了隔離閒雜人等的杈子門,連和寧門上的螭吻也著了火,幸虧救火員登梯用短斧擊落了螭吻,才未殃及城門。這場火災,御街南段的損失難以估量。紹定元年(1228),御街最繁華的商業區失火,使中瓦與數以千計的商住建築成為一片廢墟,當時有「錦城佳麗地,紅塵瓦礫場」的說法。但不久,御街就建起了新的中瓦與商舖,迎來了新的商機。

    每逢中秋與元宵,滿御街流動著喜氣洋洋的人潮,這也是街上商舖大發利市的最佳時機。據《武林舊事》說,一到中秋節,御街店肆就陳列出諸如絨線、密煎、香料等貨物,向路人誇多說好,謂之「歇眼」。所謂歇眼,大概就是留住顧客眼球的意思。入夜,御街「燈燭華燦」,買賣「竟夕乃止」。劉辰翁有一首《憶江南》:

    梧桐子,看到月西樓。醋釅橙黃分蟹殼,麝香荷葉剝雞頭。人在御街遊。

    在中秋的明月下,坐在御街的食鋪上蘸著香醋和橙汁,品嚐大閘蟹;然後用清香的荷葉托著一捧菱芡,邊走邊剝著吃,寫出了普通人逛御街的閒情逸致。

    元宵節前後要過上五六天,比中秋節更長更熱鬧。御街上的商販們推著用金屬鑲包的花盤架子車,花盤上簇插著鬧蛾、燈彩等應景貨品,歌叫喧闐,吆喝著買賣。固定的攤主對伙計也往往「使之吟叫,倍酬其值」。姜夔有詩描寫元宵節御街的商賣:

    貴客鉤簾看御街,帝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夜闌更深,還有人提著小燈在御街上尋找遊人丟失的東西,當時謂之「掃街」。據《武林舊事》說,這是北宋御街的遺風,而居然「遺鈿墮珥,往往得之」。當然,偶爾也會有「雨打上元燈」之類煞風景的事,御街上便是另一番光景,姜夔也有詩說:

    正好嬉遊天作魔,翠裙無奈雨沾何。御街暗裡無燈火,處處但聞樓上歌。

    在當時,逛御街成為到過臨安的官宦士民的賞心樂事,就好似現在人們好幾年後還津津樂道當年遊天安門逛長安街一樣。著名詩人楊萬里退居家山以後,就曾戀戀不捨吟詩道:「聞說都人競出嬉,御街簫鼓倍年時。」此情不僅誠齋有,就是那位劉辰翁,也一往情深回憶說:「空回首,御街人買南京棗」;「雨枕鶯啼,露班燭散,御街人賣花窠。」在他們看來,御街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而宋末詩人許棐則說「御街車馬無行處,誰肯抽身覓退居」,在這裡,御街已經轉為滾滾紅塵與功名利祿的代名詞。

    大約就在許棐面對著御街發出感慨以後不久,南宋滅亡。六十年後,元代詞人薩都剌經過杭州,登上吳山,有詩云:「一代繁華如昨日,御街燈火月紛紛。」似乎仍能透過歷史的煙雲,從眼前的燈火,遠眺到南宋御街的喧鬧與繁盛。
    原文載於:《亂彈水滸》作者:虞云國,出版:中華書局
    (二之二,續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