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一般行政四等考古題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一般行政四等考古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一般行政四等考古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一般行政四等考古題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944的網紅台灣主權和平獨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很多朋友問我說,陳其邁有沒有具體的財政政策?不然每天看吳益政在那邊操作「還我818億統籌款」,或是看李眉蓁在那邊跳針「負債3300億」,看得很悶。 我說,當然有。前一天看陳其邁與 #館長直播 對談,大概30~31分鐘開始的那一段,館長就問到了高雄市的財政問題。正如館長所說的,這題是從20...

  • 一般行政四等考古題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07 14:18:56
    有 5 人按讚


    很多朋友問我說,陳其邁有沒有具體的財政政策?不然每天看吳益政在那邊操作「還我818億統籌款」,或是看李眉蓁在那邊跳針「負債3300億」,看得很悶。
      
    我說,當然有。前一天看陳其邁與 #館長直播 對談,大概30~31分鐘開始的那一段,館長就問到了高雄市的財政問題。正如館長所說的,這題是從2018年就被K到現在,是必問的考古題。
      
    陳其邁顯然是有備而來,講得十分有條有理。坦白講,館長直播不是長篇大論的好地方,太過於「政策控」的話,聽眾大概會聽到度咕。但是解決財政問題,沒有所謂的捷徑,一定要「多管齊下」才能奏效。
      
    所以,這裡還是不得不長篇大論一番。文章非常長,但希望在座的朋友不嫌棄,能夠多多少少瞭解陳其邁的財政對策。
      
      
    🔹 不要急著陷入統籌款大亂鬥
      
    韓國瑜和他的分身李眉蓁也好,柯文哲和他的傀儡吳益政也罷,基本上都是同一個戰術:丟出一個來路不明但是夠聳動的數字(陳菊負債3300億、中央欠高雄818億),然後藉此大做文章。
        
    這招在選舉是很好用的,畢竟選民哪有那麼多時間精力,去慢慢爬梳問題的來龍去脈?但是「億」來「億」去的數字每個人都聽得懂。然而,我們更該問的,是問題的背景怎麼來的?又,怎麼樣才能務實地解決問題?
      
    很明顯地,所謂「中央欠高雄818億」,問題是來自於馬英九政府。當初馬英九承諾陳菊「高雄縣市合併後,不能比原來的縣市相加拿得少」。結果六都改制後,馬英九黃牛,大高雄市拿的統籌款不增反減,幾年下來就造成了818億的數字。
      
    這點是不假,然而就像陳其邁在館長直播裡說的,蔡英文政府這幾年,已經以大約每年一百億上下的額外補助,在彌補馬英九時期犯下的錯誤。當然,我們都希望統籌款分配的規則能夠修改,高雄市能夠再多拿一點,讓財政的自主性變好。吳益政天天都在攻這一點,並不代表陳其邁就沒有注意到;2017年,(當時還是立委的)陳其邁在一次和(當時還是行政院長的)賴清德對談中,就說過,提高地方財源、落實財政自主,是他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
      
    陳其邁和吳益政有共同的目標,但有一點非常不同;陳其邁在立法院、行政院的歷練,讓他熟悉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博弈。搞懂遊戲規則,才知道問題的切入點在哪裡。
      
    陳其邁在館長直播裡就講了,好啊大家來談統籌分配公式修改,那各縣市各吹各的調:南投、花蓮說我面積大,是不是該多分一點?台北說我營利事業營業額獨佔鰲頭,是不是要拿更多?新北說我人口最多,怎麼可以忘掉我?要不然中央多吐一點錢出來、各縣市皆大歡喜,那以後全國性跨縣市的重大建設,誰來買單?
      
    這些都是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間的博弈,非常實際的問題。不是你吳益政整天講得聲淚俱下、大喊「#高雄人不是乞丐」、「#高雄獨立」,就能夠解決的。吳益政現在的玩法,就像媽寶一樣撒潑、像柯文哲一樣自私,拉抬網路聲量可以,對於解決實際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
      
    好吧,你現在到處去引戰,戰到不只中央政府,全國各縣市都對高雄反感;這不但是陷高雄於不義,也讓高雄深陷於「#統籌款大亂鬥」的泥淖。而在政治瞎折騰當中,蹉跎掉的時間和機會,救得回來嗎?韓國瑜整天喊「中央不給錢」,卻不認真幹活,空轉一年半,請問高雄又得到了什麼?
      
      
    🔹「借力使力」:用中央的錢,做建設地方的事
      
    相較之下,陳其邁面對問題的態度就成熟、務實得多。他的宗旨,其實和蕪菁前一篇講的很類似:「當你無法馬上改寫遊戲規則,那就先讓自己的條件變強」。
      
    現在的時機,是三十年來對高雄最有利的。
      
    首先,現在的蔡英文政府是最願意幫忙高雄的。馬英九執政時間對高雄態度之差,眾所皆知。陳水扁時代比較願意經營南台灣,但陳水扁是弱勢總統,無力翻轉長期以來「重北輕南」的利益結構,就算有餘裕去做,重點也多半放在台南。
      
    蔡英文政府願意重點經營高雄,並不是個人好惡,也不完全是因為民進黨的屬性,而是因為高雄現在就位在「產業回流」、「國防自主」、「能源自主」、「區域平衡」這四大戰略的交集點上。
      
    所以你看為什麼近三、四年來,為什麼捷運黃線、路竹延伸線、橋頭科學園區、小港機場整建,再加上箭在弦上的大林蒲遷村案等…這麼多的大型建設案連發?難道只是民進黨執政下的偶然嗎?不,這是世界局勢劇變下的必然。
      
    #順時勢而行事半功倍;#逆時勢而行事倍功半。
      
    這時候對高雄最簡單也有利的策略,就是「#拿中央的錢,#做建設高雄的事」。反之,你跑去選一個像韓國瑜或柯文哲或他們的徒子徒孫這樣,不和中央提方案做改善,滿腦子只想著怎麼「#跟中央抬槓來擦亮自己的政治招牌」的背骨精,那中央政府再怎麼願意做球給高雄,沒人接球也是枉然。
      
        
    🔹正確的認識與務實的目標,是成功的第一步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高雄的財政問題,不是什麼錦囊妙計就可以搞定的。如果有人說「我有一個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方式,一口氣還掉這三千億(韓國瑜語)」,那他一定是在唬爛你。
      
    要解決一個大問題,怎麼著手?道理無非兩個:第一個是要正確認識問題,第二個是要設定務實的目標。
      
    首先要認清楚一個事實:地方經濟轉型,市府財政結構才會有根本的改善。因為市府的財政結構,跟地方經濟的活絡程度,息息相關。自有財源、統籌稅款分配,乃至於舉債上限,都和縣市的GDP(事實上GDP非常難以統計,所以一般而言是用『營利事業營業額』來衡量),有著密切聯動的關係。
      
    所以陳其邁的認識很正確,如果經濟不轉型,只是統籌分配款公式修來修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是短期止痛而不是長期治療。更何況,縣市的條件每年都在改變,今年分配公式對我有利,明年未必也一樣有利,不是嗎?
      
    這就回到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看待債務?高雄市也可以實施嚴厲的撙節措施,騰出大筆金錢來還本。但是撙節過度嚴厲的結果,市政品質下降不說,排擠到經濟建設,等於是犧牲高雄的未來,去美化現在的數字,但未來總有一天要付出代價。高雄跟台北不一樣。台北是經費多到滿出來,又已經建設到沒什麼好建設的,只好拿「還債」來當政績。而高雄是一個經歷過谷底,正要迎來新的成長週期的城市,此時不建設,未來拿什麼去跟其他縣市、甚至是全世界競爭?
      
    並不是說高雄就不必努力去改善財政體質,而是現階段,陳其邁設定了一個務實的目標:「財政平衡」。這個目標顯然是可以達成的,因為陳菊市府在任期最後兩年已經基本達到了平衡,韓國瑜主政的一年多略有惡化,但也還不到無藥可救的地步。再者,長期債務不增加,而高雄的經濟成長起來,經濟成長意味著市府的現金流增加、資產價值增加、舉債上限拉高。過去很緊繃的債務,也就不那麼緊繃了。  
      
      
    🔹解決財政問題沒有捷徑,多管齊下才能奏功
      
    有了務實的目標,方法很自然就浮現。
      
    首先就是像上面講的,#爭取中央經費來建設地方,把高雄的經濟體質衝起來,累積未來競爭的資本。
      
    第二就是 #開源節流,把市府收支微調到平衡,讓債務數字即使不下降,至少不會惡化。
      
    第三就是 #引入閒置的民間資金和經營能力,把無效率的重大公共建設民營化,變得更有效率。
      
    解決財政問題沒有捷徑。綜此三點,其實都是很稀鬆平常的手段,每個有常識的人都想得到,絕不是什麼「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錦囊妙計。問題是,當市長的有沒有足夠的執行力可以做到這三點?而陳其邁、吳益政、李眉蓁這三個人選裡面,誰是「緊緊緊」?誰對地方財務問題的本質理解更正確?誰更懂得地方與中央的競合關係?誰在防疫工作裡展現了高度的執行力?
      
    這答案不是已經很明顯了嗎?
      
    (圖片來源:館長直播)

  • 一般行政四等考古題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07 13:40:53
    有 2,598 人按讚

    很多朋友問我說,陳其邁有沒有具體的財政政策?不然每天看吳益政在那邊操作「還我818億統籌款」,或是看李眉蓁在那邊跳針「負債3300億」,看得很悶。
      
    我說,當然有。前一天看陳其邁與 #館長直播 對談,大概30~31分鐘開始的那一段,館長就問到了高雄市的財政問題。正如館長所說的,這題是從2018年就被K到現在,是必問的考古題。
      
    陳其邁顯然是有備而來,講得十分有條有理。坦白講,館長直播不是長篇大論的好地方,太過於「政策控」的話,聽眾大概會聽到度咕。但是解決財政問題,沒有所謂的捷徑,一定要「多管齊下」才能奏效。
      
    所以,這裡還是不得不長篇大論一番。文章非常長,但希望在座的朋友不嫌棄,能夠多多少少瞭解陳其邁的財政對策。
      
      
    🔹 不要急著陷入統籌款大亂鬥
      
    韓國瑜和他的分身李眉蓁也好,柯文哲和他的傀儡吳益政也罷,基本上都是同一個戰術:丟出一個來路不明但是夠聳動的數字(陳菊負債3300億、中央欠高雄818億),然後藉此大做文章。
        
    這招在選舉是很好用的,畢竟選民哪有那麼多時間精力,去慢慢爬梳問題的來龍去脈?但是「億」來「億」去的數字每個人都聽得懂。然而,我們更該問的,是問題的背景怎麼來的?又,怎麼樣才能務實地解決問題?
      
    很明顯地,所謂「中央欠高雄818億」,問題是來自於馬英九政府。當初馬英九承諾陳菊「高雄縣市合併後,不能比原來的縣市相加拿得少」。結果六都改制後,馬英九黃牛,大高雄市拿的統籌款不增反減,幾年下來就造成了818億的數字。
      
    這點是不假,然而就像陳其邁在館長直播裡說的,蔡英文政府這幾年,已經以大約每年一百億上下的額外補助,在彌補馬英九時期犯下的錯誤。當然,我們都希望統籌款分配的規則能夠修改,高雄市能夠再多拿一點,讓財政的自主性變好。吳益政天天都在攻這一點,並不代表陳其邁就沒有注意到;2017年,(當時還是立委的)陳其邁在一次和(當時還是行政院長的)賴清德對談中,就說過,提高地方財源、落實財政自主,是他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
      
    陳其邁和吳益政有共同的目標,但有一點非常不同;陳其邁在立法院、行政院的歷練,讓他熟悉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博弈。搞懂遊戲規則,才知道問題的切入點在哪裡。
      
    陳其邁在館長直播裡就講了,好啊大家來談統籌分配公式修改,那各縣市各吹各的調:南投、花蓮說我面積大,是不是該多分一點?台北說我營利事業營業額獨佔鰲頭,是不是要拿更多?新北說我人口最多,怎麼可以忘掉我?要不然中央多吐一點錢出來、各縣市皆大歡喜,那以後全國性跨縣市的重大建設,誰來買單?
      
    這些都是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間的博弈,非常實際的問題。不是你吳益政整天講得聲淚俱下、大喊「#高雄人不是乞丐」、「#高雄獨立」,就能夠解決的。吳益政現在的玩法,就像媽寶一樣撒潑、像柯文哲一樣自私,拉抬網路聲量可以,對於解決實際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
      
    好吧,你現在到處去引戰,戰到不只中央政府,全國各縣市都對高雄反感;這不但是陷高雄於不義,也讓高雄深陷於「#統籌款大亂鬥」的泥淖。而在政治瞎折騰當中,蹉跎掉的時間和機會,救得回來嗎?韓國瑜整天喊「中央不給錢」,卻不認真幹活,空轉一年半,請問高雄又得到了什麼?
      
      
    🔹「借力使力」:用中央的錢,做建設地方的事
      
    相較之下,陳其邁面對問題的態度就成熟、務實得多。他的宗旨,其實和蕪菁前一篇講的很類似:「當你無法馬上改寫遊戲規則,那就先讓自己的條件變強」。
      
    現在的時機,是三十年來對高雄最有利的。
      
    首先,現在的蔡英文政府是最願意幫忙高雄的。馬英九執政時間對高雄態度之差,眾所皆知。陳水扁時代比較願意經營南台灣,但陳水扁是弱勢總統,無力翻轉長期以來「重北輕南」的利益結構,就算有餘裕去做,重點也多半放在台南。
      
    蔡英文政府願意重點經營高雄,並不是個人好惡,也不完全是因為民進黨的屬性,而是因為高雄現在就位在「產業回流」、「國防自主」、「能源自主」、「區域平衡」這四大戰略的交集點上。
      
    所以你看為什麼近三、四年來,為什麼捷運黃線、路竹延伸線、橋頭科學園區、小港機場整建,再加上箭在弦上的大林蒲遷村案等…這麼多的大型建設案連發?難道只是民進黨執政下的偶然嗎?不,這是世界局勢劇變下的必然。
      
    #順時勢而行事半功倍;#逆時勢而行事倍功半。
      
    這時候對高雄最簡單也有利的策略,就是「#拿中央的錢,#做建設高雄的事」。反之,你跑去選一個像韓國瑜或柯文哲或他們的徒子徒孫這樣,不和中央提方案做改善,滿腦子只想著怎麼「#跟中央抬槓來擦亮自己的政治招牌」的背骨精,那中央政府再怎麼願意做球給高雄,沒人接球也是枉然。
      
        
    🔹正確的認識與務實的目標,是成功的第一步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高雄的財政問題,不是什麼錦囊妙計就可以搞定的。如果有人說「我有一個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方式,一口氣還掉這三千億(韓國瑜語)」,那他一定是在唬爛你。
      
    要解決一個大問題,怎麼著手?道理無非兩個:第一個是要正確認識問題,第二個是要設定務實的目標。
      
    首先要認清楚一個事實:地方經濟轉型,市府財政結構才會有根本的改善。因為市府的財政結構,跟地方經濟的活絡程度,息息相關。自有財源、統籌稅款分配,乃至於舉債上限,都和縣市的GDP(事實上GDP非常難以統計,所以一般而言是用『營利事業營業額』來衡量),有著密切聯動的關係。
      
    所以陳其邁的認識很正確,如果經濟不轉型,只是統籌分配款公式修來修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是短期止痛而不是長期治療。更何況,縣市的條件每年都在改變,今年分配公式對我有利,明年未必也一樣有利,不是嗎?
      
    這就回到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看待債務?高雄市也可以實施嚴厲的撙節措施,騰出大筆金錢來還本。但是撙節過度嚴厲的結果,市政品質下降不說,排擠到經濟建設,等於是犧牲高雄的未來,去美化現在的數字,但未來總有一天要付出代價。高雄跟台北不一樣。台北是經費多到滿出來,又已經建設到沒什麼好建設的,只好拿「還債」來當政績。而高雄是一個經歷過谷底,正要迎來新的成長週期的城市,此時不建設,未來拿什麼去跟其他縣市、甚至是全世界競爭?
      
    並不是說高雄就不必努力去改善財政體質,而是現階段,陳其邁設定了一個務實的目標:「財政平衡」。這個目標顯然是可以達成的,因為陳菊市府在任期最後兩年已經基本達到了平衡,韓國瑜主政的一年多略有惡化,但也還不到無藥可救的地步。再者,長期債務不增加,而高雄的經濟成長起來,經濟成長意味著市府的現金流增加、資產價值增加、舉債上限拉高。過去很緊繃的債務,也就不那麼緊繃了。  
      
      
    🔹解決財政問題沒有捷徑,多管齊下才能奏功
      
    有了務實的目標,方法很自然就浮現。
      
    首先就是像上面講的,#爭取中央經費來建設地方,把高雄的經濟體質衝起來,累積未來競爭的資本。
      
    第二就是 #開源節流,把市府收支微調到平衡,讓債務數字即使不下降,至少不會惡化。
      
    第三就是 #引入閒置的民間資金和經營能力,把無效率的重大公共建設民營化,變得更有效率。
      
    解決財政問題沒有捷徑。綜此三點,其實都是很稀鬆平常的手段,每個有常識的人都想得到,絕不是什麼「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錦囊妙計。問題是,當市長的有沒有足夠的執行力可以做到這三點?而陳其邁、吳益政、李眉蓁這三個人選裡面,誰是「緊緊緊」?誰對地方財務問題的本質理解更正確?誰更懂得地方與中央的競合關係?誰在防疫工作裡展現了高度的執行力?
      
    這答案不是已經很明顯了嗎?
      
    (圖片來源:館長直播)

  • 一般行政四等考古題 在 開心公主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07 10:27:19
    有 86 人按讚

    恭喜 粉絲上榜囉,以下是她的上榜心得分享,請服用💖
    <108年地特四等一般行政上榜心得分享>
    一、個人背景:
    私立大學華語文學系畢業,由於不想做科系相關工作,加上個人個性、喜好,因此決定踏上公職之路。

    二、從開始準備到考上歷程:
    從106年地特考到108年地特上榜。大四上了一年的補習班課程,之後都用該年的教材和音檔複習。
    剛開始準備時因為還沒畢業,玩心還在,只錄了上課音檔和筆記。畢業後的一年也準備的渾渾噩噩的,沒有一個方向和目標。直到108普考成績出來,才下定決心認真準備,針對每科訂下目標成績和讀書方法,安排讀書計劃並徹底執行。

    三、各科準備方式:
    1.國文
    選擇題幾乎吃老本,因為是自己擅長的科目所以比較沒壓力,考前多寫考古題足以應付。
    作文是參考補習班教材審題和增加篇幅的部分,內文豐富度要靠平時累積,如時事、故事、佳文,有點印象再靠臨場發揮。公文的話就是記格式,參考擬答怎麼寫。

    2.法英
    憲法花比較多時間讀,各單元會做重點筆記、註記法條,檢討考古題時再配合筆記和法條加深記憶。法緒就是以考古題為主,常考的特別法再讀熟一點。英文就以考古題的單字為主,沒有另外讀其他的教材,我會把單字做成表格放手機裡,瑣碎時間複習。

    3.行政學、行政法
    因為都是考選擇題,以筆記和題庫書為主,註記法條然後多讀多看。

    4.公管、政治學
    這兩科的選擇跟前者一樣。申論部分會作樹狀圖筆記,方便聯想;申論題的練習,幾乎每個單元的重點部分都以申論格式寫過一遍,考前快速複習也很方便。

    四、最後想分享的是:
    1.訂定目標
    我的短期目標是考上普考或高考,再以其為基礎準備高考。我把歷年成績做成表格,找出自己的強項跟弱項,參考歷年上榜的成績定每科的目標分數,另外也參考了很多讀書方法和時間安排,選擇適合自己的。前置作業先做好,後續就穩扎穩打。

    2.讀書方法
    我的讀書方法滿土法煉鋼的,就是多讀多寫。因為手寫可以幫助我記憶和專心,前面會花很多時間做筆記,但之後讀到第二、第三遍,筆記也會濃縮成精華,再考前一周或上考場前的快速複習很有幫助。幾乎每一科都是這樣做。

    3.時間分配
    作息規律很重要。備考期間我都是6點起床、10點半上床,每天會安排運動時間。另外利用瑣碎時間讀單字、背法條,把完整的讀書時間留給大科目。
    進度安排的部分,我習慣學科一起讀、法科一起讀,遇到相互連結的部分也較方便聯想。考前一個月再依考試順序安排,讓自己習慣在某時間點讀某一科。

    4.備考過程中最大的障礙
    我覺得最大的障礙是同儕都開始新生活而我還停在原地的壓力。看著同學們紛紛找到新工作,而我還在準備國考,和朋友聊天的內容也只有考試,雖然他們都知道也會鼓勵我,但每一句「考試加油」都讓我備感壓力。
    突破障礙的方式就是轉換心境。如果看到朋友的近況會影響我讀書,我就選擇不看,幾乎戒掉了IG和FB,只用來看時事和社論。另外我也淡出了朋友圈,除了幾個要好的朋友,一次聚會也沒參加,畢竟也是要有所付出的,換取一個上榜機會我是覺得很值得啦。

    5.紓壓
    我自己滿幸運的,家人很支持我當全職考生,但也因此不想辜負大家而備感壓力。平時沒什麼感覺,但深層的心理壓力讓我時常胃痛甚至反胃噁心,千萬不要忽視身體給的警訊,注意飲食,適時放空、運動、出去玩,讓自己休息一下。我讀累時也會想像一下考上後的生活和想做的事,可以維持讀書動力。

    5.鼓勵的話
    堅定目標、持之以恆,早點下定決心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或許我比較沒方法,花比較多時間,但一步一腳印,都是有所累積的。祝各位考生金榜題名。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