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一般化犯罪理論申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一般化犯罪理論申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一般化犯罪理論申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一般化犯罪理論申論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文茜的世界周報》 2015年全球爆發了二戰以來最大的一波難民潮,大批難民或從北非利比亞,或從中東、敘利亞,從土耳其跨海進入歐洲,也因此在希臘的列士波斯島造就了歐洲最大的難民營,摩利亞難民營。 該難民營九月初傳出有35人診新冠肺炎,當地實施封鎖令;許多難民試圖前往島上小鎮邁林尼,但都遭到警方阻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410的網紅開心公主的日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開心公主出書啦 『請問,國考好考嗎?』 http://www.chienhua.com.tw/chienhua_EDM/20190411/20190411.html 各大書店及網路商店都有販售,快get一本,讓你不管在心理素質、選擇類科、安排讀書計畫還有考場反應等等,都高人一等! 在日復一日昏...

  • 一般化犯罪理論申論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9-14 07:00:00
    有 2,786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

    2015年全球爆發了二戰以來最大的一波難民潮,大批難民或從北非利比亞,或從中東、敘利亞,從土耳其跨海進入歐洲,也因此在希臘的列士波斯島造就了歐洲最大的難民營,摩利亞難民營。

    該難民營九月初傳出有35人診新冠肺炎,當地實施封鎖令;許多難民試圖前往島上小鎮邁林尼,但都遭到警方阻擋。沒想到9日凌晨,難民營突然發生大火,難民試圖逃竄,其中不少人隱匿蹤跡。希臘警方目前僅找到其中8人。

    萬萬沒想到的是,同日傍晚難民營又發生大火,雖然無人傷亡,但已將帳篷、屋瓦燒毀殆盡,也造成1萬3千人流離失所。希臘政府表示,據初步瞭解,難民營中一些人在首批新冠感染病例的消息傳出後,因恐懼而縱火。

    希臘政府初步將2千名受大火影響者,臨時安置在希臘海軍的渡輪和另外兩艘軍艦。另外約400名無人陪伴的青少年或兒童,送往希臘北部的其他難民中心。與此同時,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也向歐洲各國提出援助要求,德國總理梅克爾與法國總統馬克宏10日達成共識,兩國預計將接收400名未成年難民,同時也呼籲其他歐盟國家為未成年者提供住所。10號荷蘭也宣布將從摩利亞難民營接收100名無人陪伴的未成年人以及有孩子的家庭。

    摩利亞大火引發歐盟範圍內的震驚,該難民營被視為歐盟難民政策的負面例子。這裡也是歐盟最大的難民營,目前有約1萬3千人生活在這個,原本為2000人設計的難民營中。過去數年這裡也多次發生騷亂和火災。列士波斯島上僅有8萬5千名居民。

    而難民危機爆發至今五年,當初率先打開大門歡迎難民的德國總理梅克爾,根據德國媒體8月30號公布的民調顯示,超過一半的德國居民,現在對於梅克爾五年前的開放政策持懷疑態度。這期間,她所屬的基民盟在2017年國會下議院「聯邦議院」選舉仍蟬聯最大黨地位,但耗費近6個月的時間才組成聯合政府,過程更是一波三折,才讓梅克爾艱難保住第4任總理任期,她被視為跛腳總理,並在2018 年辭去基民盟黨主席職務,甚至健康狀況也受到質疑,政治聲望受挫。

    不過德國之聲整理了這五年來難民們的加入,也為德國帶來一些正向的改變;例如補足了勞動力缺口,減緩德國的老齡化,增家德國在歐盟的話語權等等。

    遺憾的是,難民危機至今依然沒有解決,德國哥廷根大學人類學家赫斯評論說,難民危機從2015年至今,一切並沒有真正改變,因為政治家們自始至終都在誇耀他們的邊境政策,而非深入思考導致人們逃離家園的全球性問題。

    {內文}
    (PBS新聞片段)
    來自阿富汗的法希姆和他尋求庇護的同胞被祝融奪走了一切

    (法希姆/阿富汗難民)
    我家沒有了,還有很多衣服全部都沒了

    (新聞片段)
    摩利亞是歐洲最大最惡名昭彰的難民營,該營最大可容納2千人,但現在有1萬3千人居住在周邊骯髒的環境中,現在他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貧困

    (Cornulle Ndama/剛果移民)
    我們的房子,我們的糧食全部都消失了, 財產也沒了,我們不知道還會發生什麼

    (gohari Moushtaba/伊朗移民)
    現在我們只能露宿街頭,我們能怎麼辦,我們沒有食物,什麼都沒有,我們可以做什麼

    (新聞片段)
    晨光揭開了這場災難的實際範圍,火勢從午夜開始延燒,當時有一群人抗議新冠疫情的禁制令,截至目前已經有35名移民新冠檢測呈現陽性,他們不得不隔離,並擔心其他移民最終可能會被拘禁,Aldeen經營一家名為人道團隊的非營利組織,該組織為摩利亞的居民提供協助,Aldeen說志願者們進入營地解救難民,到目前為止尚無死亡報告,警方阻止憤怒難民靠近附近的米蒂利尼,希臘當局有效地將營地隔離,因為他們不希望病毒傳播開來

    (Salam Aldeen/人道團隊創辦人)
    警察封鎖了道路,通往市區的入口,他們把它擋在我們中心的前面,他們不希望難民去那邊

    (新聞片段)
    島民與難民之間的關係十分脆弱,當地民眾開展運動,希望能遣返難民回大陸,摩利亞的狀況一直被譴責為極不人道,長期以來希臘一直抱怨無法應付成千上萬尋求庇護者,其中有些人受困該國多年,大火過後,難民尋求國際援助,而德國回應了

    (Steve Alter/德國內政部發言人)
    現在是時候與希臘一起商討,最迫切需要哪些協助,我們會評估請求,迅速直接地提供幫助,過去我們已經多次幫助希臘,當然我們現在也會這麼做

    如果不是這場暗夜惡火,外界或許早已淡忘,還有1萬2千多名棲身在愛琴海東北部列士波斯島上的難民,正承受著疫情與貧困的人道危機,而這一次又是德國,率先向難民們伸出溫暖的手。

    (梅克爾/德國總理)
    我們做了那麼多,我們能做到

    (DW新聞片段)
    我們能做到,或者更準確地說,我們能搞定

    2015年8月28號,梅克爾說出這句被視為她15年總理生涯中,影響力最大的承諾之一,隨後梅克爾打開邊境,成千上萬的難民在幾周內,通過巴爾幹路線湧入德國。

    (CNN記者)
    這個畫面,弱小又無聲的身軀,讓世人不忍目睹,但它的影響力,巨大到無法忽視,敘利亞男童亞倫庫德和他的哥哥 母親,一同安葬在伊拉克故鄉科巴尼,小男童屍體 任憑土耳其海浪沖刷的畫面,震驚全世界,也喚醒世人,敘利亞難民的慘況

    就在梅克爾接納難民的發言後,2015年9月3號,3歲的小庫德族難民Aylan,在偷渡時墜海身亡的這一幕,成為歐洲難民危機最令人心碎的標誌性場景,這波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潮,一方面從北非利比亞而來,另方面更大批的從中東 土耳其跨海而來,這批難民從砲火戰地敘利亞逃出之後,在土耳其上船,若能在險海中存活,在希臘上岸後,還得翻越重重的巴爾幹半島國家,如果,離開的了塞爾維亞 進入匈牙利,最想望的德國,最溫暖的"德國媽媽梅克爾"就在眼前了。

    (梅克爾/德國總理)
    我從未如此深信,這項任務將決定歐洲的前途,決定歐洲是否真的能堅持價值和個人自由,全世界都在注視著我們,我們不能雙手一攤說,敘利亞太遙遠了

    經過這5年的接納融合之後,德國得到了什麼,又改變了什麼?根據德國聯邦移民與難民局的數據,2015和2016兩年間,有超過120萬人提出了庇護申請,這些來自敘利亞 伊朗 伊拉克等國家的申請人,一旦難民身分得到確認就能取得3年的居留簽證,可全職工作 並享受社會福利,3年後如果語言能力過關,並能自食其力,就能拿到永久居留權。

    (德國之聲新聞片段)
    難民們大多是年輕人,75%的成年男性難民和65%的女性成年難民,年齡在35歲以下,相形之下德國分別為28%和25%,他們大多數都是男性跟難民婦女比例為3:1

    根據2009年生效的里斯本條約,歐盟理事會的投票表決權重體系中,人口是重要的考量因素,直接關係到德法等核心國家的話語權,德國人口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下降趨勢,近年來隨著新移民的到來,這一現狀已經改變,德國的生育率從1.33 上升到1.57,逐步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壓力,2019年12月,德國聯邦政府移民難民和融入事務專員表示,德國已經是美國之外,世界第二大移民國家德國總人口中25.5%有移民背景,有計畫吸收難民,並把優秀者轉為合法移民,對執政者來說這有助於長期經濟發展,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理論上的政治正確和實際感受卻天差地別。

    9月1號,德國聯邦刑事犯罪調查局公布的報告顯示,難民群體是德國暴力犯罪增加的主要原因,德國焦點周刊引述聯邦勞工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13年算起來到德國的移民中,實際就業者不到一半,而在新冠疫情下,難民失業問題尤為突出,今年第二季度,德國經濟創下自1970年以來最大的季度跌幅直降9.7%,相當於抵銷了該國10年的經濟增長,理論和現實的反差,更容易引發民眾對難民和外來移民的不滿,有鑒於國內壓力,2018年3月德國規定,每年接收的難民人數不得超過18到22萬,2018年8月,德國政府又限制前往德國團聚的難民家屬人數,每個月在1千人以內,歐洲政策中心專家德薩默認為,難民危機暴露了歐洲的結構性缺陷和政治分歧。

    (Matteo Salvini/義大利副總理兼內政部長/2018.6.3)
    那些真正受戰爭所苦的難民,我歡迎他們到我們義大利來,至於其他混水摸魚的,立刻打包滾蛋吧

    與此同時西歐各國民粹主義政黨支持率攀升,一度因放鬆難民申請管控,而被民粹主義者稱為漏勺的義大利也出現了轉變,主張在難民問題上強硬的民粹政黨五星運動黨迅速崛起。

    (古特雷斯/聯合國秘書長)
    今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對難民和流離失所者構成了另一個威脅,這些人是最容易受影響的群體之一

    而進入2020年,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歐洲難民危機雪上加霜,聯合國難民署在6月20號,世界難民日當天發布的全球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流離失所者人數達到前所未有的7950萬人,20世紀90年代平均每年有150萬難民能重返家園,在過去10年裡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約38.5萬,這意味著如今流離失所人數的增長,遠遠超出解決問題的能力,德國哥廷根大學人類學家赫斯評論說,難民危機從2015年至今,一切並沒有真正改變,因為政治家們自始至終,都在誇耀他們的邊境政策,而非深入思考導致人們逃離家園的全球性問題。

  • 一般化犯罪理論申論 在 Dr. A-ba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10 22:02:22
    有 92 人按讚

    關於殺警案,還是決定說點什麼。我並沒有要給一個什麼明確的答案,只是提出個人看法,與大家公開討論。先聲明,我一定有我的立場和先入為主的想法,可是我盡可能地用溫和的語氣在闡述,所以,如果你是那種一言不合就一定要謾罵,嘲諷,開酸的人,為了你我都好,麻煩你別看吧,感恩。

    老實說,無論是認為精障者犯罪應該獲判無罪,或是認為應該一視同仁地關監禁甚至死刑,兩派都多少有些過激的言論讓人不舒服:認為應該無罪的,會一直喊著人權人權,好似相反立場的人就是沒人性,認為死刑只是為了『報復』。另一派的人,則常夾雜類似詛咒的話,「等哪天你家人被人殺死了,你再來說你不支持他判死刑。」甚至更激進的人會認為,不論大罪小罪,反正只要犯罪,就希望司法判處極刑。

    廢死和精障者犯罪無罪,雖然是兩個不同議題,可是支持者時常有著極大的交集,反對者亦是(支持A也通常支持B,反對A也常跟著反對B),所以先都歸在一起去討論。而這是不是一個單純的人權議題呢?以人權議題來說,婚姻平權絕對是,畢竟婚姻說到底是關乎兩個人的事而已。但廢死或精障者犯罪呢?這不僅僅是關於(兇手的)人權,還是一樁犯罪,更有受害者的人權(如果還活著)以及其家屬要追求的正義。

    以王婉諭來說,第一時間,她的立場是反對死刑的,也因此招來許多嗜血的人批評她不夠愛小燈泡,可是隨著時間過去,她轉為希望兇手被判處死刑。我相信以前的她一定也曾是個廢死派的理想主義者,她大概也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這麼希望兇手被槍決。難道她從廢死轉為支持死刑,她就成了不懂人權的人嗎?

    我們往往會對自己支持和信仰的事情,找到很好的理由和理論,說服自己也說服他人,可是對相反立場者,卻會用一種過於簡單,而去脈絡化的方式來解讀,甚至以偏概全,認為反對者『都是』怎樣的人。然而,一個人會產生怎樣的立場,一定跟他的生命經歷等等是息息相關的,就像上述的王婉諭的例子。但這去脈絡化的解讀方式,也造成兩邊立場的人無法產生對話。

    講究人權是一個世界的大趨勢,但並非所有打著人權旗幟的人,都真的了解其內涵。例如在婚姻平權上,有些人喊著支持,卻又會說那些扮裝皇后,或是女性化(娘娘腔)的男生『噁心』,又或是說,他們支持女同,但反對男同,因為肛交很髒云云。雖然同婚的推動他們還是幫忙推了一把,但說到底,那或許只是在吃人權自助餐,因為喊人權似乎是件很『潮』的事(我指的是部分的人)。而我也有些疑惑,雖然「精障者犯罪應判無罪」的想法是良善的,但其中是否夾雜著一絲歧視的味道?例如原住民考試的加分,我也始終不懂這是否是漢人某種優越感,認為「你不如我」所特立的,即使,那政策是出於良善。

    另外,關於精神鑑定,前陣子大家才在說,普篩會有偽陽性偽陰性。再先進的科學分析,都會有謬誤,再精密的程式,也免不了出現bug,可是這時精神鑑定又變成不能被質疑了?倒也不是我不認同那位專業醫師的鑑定,我想,任何精神科醫師去,大概都會判定殺警案的犯人,當時確實處在發病狀態(所以,這案子打一開始就不可能求處死刑就是了)。

    而我比較想詬病的是司法程序。我跟一位擔任過法官和律師的朋友聊到此案,他認為應該第一時間送交三組不同的醫事人員做鑑定,並且在不讓他們知道同時間還有別人做鑑定的情況,以自己的專業來做判斷。縱使出來的結果可能一樣,但至少比較能讓人信服,畢竟這是這麼重大的刑案,多花些錢和人力,本是應該,而且也才不會讓單一一位醫師承受所有壓力。

    然而現在已經不可能了,時間已久,現在的鑑定都已無法還原犯人當時的身心狀況,而且,鑑定的醫師都已被大眾知道,鑑定結果也半公開,那接下來的鑑定,也就不可能是自由心證,不可能不被影響了。「要推翻前一位醫師的診斷,重新下一個診斷,是遠比你立一個新的診斷,來得困難許多。」

    而診斷這件事情,總是一翻兩瞪眼的。即使你的病歷和報告有密密麻麻一大疊,但最後出現「你有/無 高血壓」,就是會影響你能不能申請到保險。然而所有的病症都是一條軸線發展的,今天高血壓的定義是140/90,難道139/89的人就不用擔心,而多了1mmHg就會馬上腦溢血嗎?可是報告上頭寫著「病患犯案時處於心神喪失狀態」或「未達到心神喪失狀態」,就多少會影響我們心中的天平。不過,雖然我認同犯人在當時處於發病狀態,有嚴重被害妄想,但他被捕後說「我知道再這樣下去他會死」這類的話(大致語意是這樣,詳細內容我忘了),所以他是否完全地心神喪失?這有待商榷,不過我當然不是專業。

    然而,真正有裁決權的還是法官。過去也是有很多案例,法官不採納鑑定的報告,例如某個醫療糾紛,三位醫事人員鑑定結果,不是沒有疏失,就是疏失本身不足以影響病人結果(死亡),但法官還是對醫師判了刑。而不論是醫師或法官,只要是人就有自己的立場,一位廢死派的法官,大概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求處犯人死刑。這也是為什麼關於同婚釋憲,憲法擺在那幾十年了,明明大家看到的文字內容都一樣,不同的大法官卻對婚姻平權的解讀南轅北轍,說到底,還是每個人的立場根本性的不同啊。

    不論這個案子將來如何發展,最該注意的是,將來出現『模仿者』。這模仿者指的是,沒有精神疾病的人,謊稱自己有,或是曾經有精神病史的人,在犯案當下並非發病狀態,卻還是犯案,並宣稱自己發病了,例如王景玉就是這樣。即便他殺害小燈泡時,『可能』有些症狀,但那些症狀不足以影響到他的認知,就不該構成減刑要件。而一旦越來越多人聲稱自己有精神疾病,其中有真有假,然後去犯案,就是更加造成精障者的污名化,讓真正弱勢而應該受到照顧的人,被剝奪資源,甚至讓他們不願出來,也會形成大眾對醫師的鑑定和司法體系更加不信任。

    精神疾病有那麼容易判斷嗎?如果今天『與惡』的應思聰出現在你面前,你該如何判定他是有思覺失調症的應思聰,還是演技很好的演員林哲熹?甚至是曾經有應思聰病史,但此刻正在演戲的林哲熹?或許專業的醫師比我們懂得判斷,但有沒有可能出現演技更厲害的模仿者呢?

    記得我高中時讀了『24個比利』這本訪談小說,即便採訪者(本書作者)在一開始就告訴讀者,他相信比利確實是有人格分裂(解離型人格),然而這本小說我從頭讀到尾,我都無法說服自己比利是真的有病,我始終認為他是個模仿高手。除了他的每個人格都太完整太立體,更重要的是,那24個人格多是男性,且多掌握權勢,而佔少數的女性人格,則較為懦弱且邊緣。可是他聲稱犯下多起性侵案的,竟是其中一個邊緣的女同志人格。把責任推給了一個女同志的他,是個完全的生理男性,此舉就像是要淡化自己的罪行。

    或許有人會說,一般人不會想被當精神病患,所以不可能假裝精障者去犯案。但同樣地,一般人也不會想去殺人或性侵,一般人也不會想去坐牢呀,因此我們只是用著自身想法,去套用在犯罪者身上,而實際上我以前也遇過一個中國籍人士,希望能以被害妄想症(他認為自己遭中共監控)的名義,讓我們收治住院,可是被老師拒絕了。也遇過幾個在急診喊著希望精神科收他住院的病人,所以這世上真的是各種想法的人都存在啊。大眾期待醫師去拆穿謊言,但說穿了,沒有任何科學方法是能夠完全讓一個人了解另一個人的想法,這實在太為難了。

    誤導醫師,影響診斷,實務上有沒有可能呢?我自己曾經幹過一件事。三年前我有一個故事入圍文化的優良劇本獎,後來拿到台北市影委會的劇本獎,還得到兩個文學獎,講的就是一個思覺失調症患者如何『偽裝』成正常人,最後逃出醫院。先說,那個時候的我狀況很糟,媽媽過世,失戀,決定不從醫,並從研究所休學等種種事情接踵而來。為了完成這個劇本,我希望能真實的體會被當成病人的感受,於是我去了身心科。

    我先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形象,在我闡述自己的狀況後,醫師也做了些回饋和建議,然後我發現,那些回饋跟建議跟我過去在精神科實習所學到的一模一樣,也就是,當我說我有A的症狀,我知道醫生會給我a這建議,當我說我有B的問題,醫生一定會用b這答案來回答我。因為所有建議和答案幾乎都在我預期之內,所以醫生給予的口語方面的治療,是無效的,然而我並沒有表現出來,而是乖乖領了藥,那些我預期他會開的藥。

    接著我想了解,吃藥會引起哪些副作用?為什麼精障者很多不願配合治療?於是我吃了幾天醫生開的藥,直到某天,我頭痛欲裂的起床,卻還要搭高鐵到台中去接案拍照,不僅遲到了,還把行李箱忘在高鐵站櫃檯,我就不敢再服用了。後來我要求醫師為我做檢測,他找了心理師來。看著那一份密密麻麻,有幾百題的測驗,即便題目看似亂數排列,可是我卻能清楚分辨出,「這一題在問我是否有思覺失調症症狀」,「這一題在測試我是否有躁鬱症」等等,也就是,藉由答題,和我在醫師面前形塑的形象,我可以有一定的程度去影響醫師對我的診斷。在那一刻我其實覺得有點可怕,精障的『模仿者』如果可以做到這樣(但實際如何操作,我想還是別說得太細)。

    後來我還是跟醫生坦承,我有醫學的背景,目前正在創作劇本(我沒有說我是為了寫劇本才來看診的啦,那太不給醫生面子了,不過我有說他給的建議我自己都聽過,所以沒什麼效果)。在那一刻我才感覺鬆了一口氣,也才終於建立起我跟醫師之間的信任感,不過那次之後我就沒再回診了,沒有後續,當然也沒利用這些去犯罪啥的,申請保險什麼的(題外話,後來接觸很多線上編劇,才知道滿多人都滿瘋狂的啊,為了瞭解酒店文化,去當一日小姐,或是跟著法醫去命案現場之類的)。

    雖然我們期待醫生做出正確診斷,也沒有醫生想犯錯,但每個醫生執業生涯中,大概不可能沒出現過判斷錯誤的時候吧。我有一個親戚二十幾年前被診斷為憂鬱症,他的學歷家庭等等都很好,可是他就是發病了,最嚴重的時候,被強制住院治療一個多月。或許大家身邊多少有接觸到憂鬱症確診的親友,可是有因此住過院的應該很少,所以可想而知他當時情況有多嚴重。

    往後的十幾二十年,他時不時的會發病,並且一發病就要花很長的時間來恢復。直到幾年前,他才正式被確診為是躁鬱症,不是單純憂鬱症。由於他天生性格就很溫和,情緒的起伏不明顯,以致於他在躁鬱症的『躁期』,看起來也不顯著。而人在躁期時,往往自我感覺良好,很不容易有病識感,因此他永遠在『鬱期』才會去求醫,導致每次醫生看到他,都是在鬱期,也就被診斷為憂鬱症。而如同我前述,「要推翻前一位醫師的診斷,重新下一個診斷,是遠比你立一個新的診斷,來得困難許多。」即便他不斷換醫生,但每位醫生翻開他的病史,密密麻麻都是其他精神科醫生下給他『憂鬱症』的診斷,使得他這麼長時間都被當作是單純憂鬱症在治療。

    而實際上不管是哪種疾病,一旦進入長期的慢性病,病人與自己的病『共處』了許久,也就產生『共生』關係,有的時候他們比醫生更能掌握自己的狀況。我有一個朋友,有先天性的心臟異常,導致他心跳始終維持在兩百以上。一般人心跳數如此,早就昏過去了,可是因為他一出生就是200bpm,就像一般人爬山可能會有高山症,但長期居住在高山上的人,身體已發展出一套自我調節機制,所以他可以打球熬夜樣樣來,他甚至是我遇過運動神經最協調的人之一。當然他幾年一次,還是會發生類似休克的瀕死狀況。而在兵役體檢前,他刻意熬夜多天讓自己疲憊,當醫生看到他的數據,想當然爾是判免役了(普通人不要學,他是真的有心臟異常,而且這很危險)。

    我也認識一位編劇,曾拿過兩大劇本獎首獎,是個創意無限的創作者,但他本身有躁鬱症。躁鬱症的躁期其實是個自信滿滿,且創意噴發的狀態(並不是大吼大叫就叫躁鬱症。如果有不熟悉躁鬱症表現的人,可以看看電影『LUCY』,裡頭Lucy說自己「腦袋速度跑得很快」就是典型躁鬱症表癥),生病十幾年下來,他其實知道如何調配藥物,讓自己處在輕躁狀態,不會過於失控,卻又能展現創意。

    我舉這些例子,不是要大家不信任醫師診斷,而是醫生的判斷確實有許多變因在其中,而這變因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仰賴病人本身給的資訊。坦白說,要醫生從短短三五分鐘(台灣一般門診時間,精神科會再長一些),去下正確診斷,這未免也太強人所難。所以,或許假扮成應思聰的林哲熹不會有,但卻可能存在著不少,有應思聰病史,可是此刻正在演戲的林哲熹,例如王景玉,或是前陣子新店路上隨機砍死人的現行犯,他們確實有精神病病史,可是他們犯案當下真的沒有判斷能力了嗎?

    我們一定都有過生氣的經驗,也有過『模仿』自己生氣的經驗,假裝對某人發脾氣,所以就像我前面舉的例子,生病久了的人,對自己疾病越熟悉,有些人甚至可能具有一定掌握能力,導致醫生的精神鑑定也更加困難,他們在犯案後又一再地在媒體面前強調自己的精神病史,讓大眾對精障者敵意更深,讓弱勢的病患更躲到角落,這些『模仿者』,才是真正與惡的距離很近。

    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無助和對身邊的人造成的影響,我其實滿熟悉的。除了上述那個躁鬱症被診斷為憂鬱症的長輩是我三等親,我外婆在糖尿病導致失明後的幾年後,也開始精神錯亂,被診斷為思覺失調(不過她情況特殊,可能是高血壓和糖尿病引起的腦部病變,而有了幻覺),我母親在神經退化性疾病MSA的過程中,也時不時有「我已經死了,心臟沒在跳了」這類妄想的言語,後來也有了憂鬱症,主要照顧者我爸也一樣得了憂鬱症,而我哥則有輕微亞斯伯格(亞斯伯格在2013年以前都屬精神疾病)。也因為這樣,我滿痛恨明明不是在發病狀態下犯案,卻以精神病史來為自己脫罪的人,因為他們造成社會更多的誤解與對立。

    『與惡』讓我們開始重新省思,但我認為,或許是題材的關係,『與惡』揭示了一種面向,可是卻不是全部面向。在『與惡』裡,受害家屬的喬安是個社經地位高的女強人,非常跋扈,看似她的憤怒大過於喪子的悲傷,甚至利用職權,一路追殺到兇手家屬。而兇手的父母,憨厚,低薪,縱使隱姓埋名,還是想默默還債。影集對於曉明屠殺的過程,用很快速的方式的帶過,不讓人感受過多可怕或悲傷的氛圍,但卻重複著曉明父母在眾人面前下跪的畫面。觀眾當然在不知不覺中,『沒有那麼同情』喬安,而同情應思聰和李曉明及其家屬。這不見得代表編劇本人的觀點,就像我上述那個寫思覺失調症的得獎劇本,很多人也認為我在為精障者犯罪脫罪,可是那真的就是取材問題,我也許下個案子就是另一種觀點。而相對的,韓國電影『素媛』則是以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角度切入,「某些人,就是全然的邪惡,帶給你永久的傷痛」。

    回到『與惡』,確實有時候新聞畫面會出現兇手或其家屬在媒體面前下跪的悲慘鏡頭,例如殺警案的兇手妻子就是,但這個社會上也有很多時候,受害者家屬拿不到賠償(雖然那幾百萬根本無法與人命相比,可是對一些低薪家庭,那卻是救命錢,尤其如果死的是經濟支柱),而那在『與惡』中是沒有被呈現的(例如前陣子有一個受害者媽媽跟兇手下跪,請求他賠償,還被兇手踢的)。坦白說,『與惡』為了戲劇效果,確實用了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但現實生活中,除了事件剛發生時,記者會去採訪兇手家人,可是當時間過去了,有人知道鄭捷或王景玉的家人的現況嗎?

    我們先撇除精障者犯罪,或是自我防衛時不慎將加害人誤殺,或是威權時代政府亂抓人亂殺人等情況,先聚焦在一般的殺人案件,以下是我自己私人的一些想法:在一場悲劇之後,最該被照顧的,是受害者(如果還活著)以及受害者家屬的心情,其次才考量兇手以及其家屬。如果家屬選擇原諒,其他人也不用在那邊鼓吹一定要上訴,如果家屬無法原諒兇手,那麼國家是不是有什麼能幫助家屬的?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質上的,畢竟,這種兇殺案,死者家屬可能連保險都領不到多少。

    我外公在我國中時過世的。當天晚上九點多,他獨自在附近公園運動,在台中英才路過斑馬線時,被一輛由剛滿18歲就有車的爸寶,以時速九十幾公里撞過來,拖行了五十幾公尺,我外公頭蓋骨碎裂,當場死亡。在那之前,我外公什麼糖尿病,高血壓,痛風都沒有。家族裡的大人其實都準備好了,在第一時間就調閱監視器,找專人來量煞車痕,而媽媽家族裡有法院書記官也有記者,肇事者滿18歲就有車,家境肯定不差,所以決定提告。

    但我外婆卻說「算了」。倒不是她多體諒肇事者或是她為人和善,事實上外婆是我見過最具威嚴的長輩,所有的兒子媳婦孫子都怕她,所以她只是不想頻繁地跑法院,因此肇事者連一毛都沒賠,那個肇事者我也只看過一次,就這樣結束了。因為兒孫們都尊重(怕)外婆,因此再沒有人提出要繼續提告(雖然外婆曾有一說,是外公死後,她獨居,她怕一提告,對方會來私下報復。所以明明是受害者家屬還要擔心被報復,唉)。

    然而那畢竟是外婆自己的意願,沒有人強迫,或給她出主意。倘若這時候有人跳出來,「妳一定要告死他」或是說「算了啦,人都過世了,你再告他也於事無補」,我大概都會覺得「干你屁事?」。所以,如果我是受害者家屬,有人說「你支持廢死,你不愛你的家人」或是一直喊著要廢除死刑,然後搖著人權的旗幟時,我大概心裡也會想「所以你在說我沒在care兇手人權?你認為希望兇手被判死的我,是個壞人嗎?」。對於受害家屬來說,他的家人就是無緣無故被人殺了(先不提那種行竊失風被屋主殺了,或是要強暴人反被殺這類的例子),在那悲痛的情緒中,大概沒辦法去想那個兇手是不是精障者,是不是低收入戶。也因此當其他無關緊要的人一直喊著人權人權,或告死他關死他之類的言論,是否有站在受傷最深的,被害家屬去想?我們都只是局外人而已。

    對我來說,廢死並不是我們宣布1月1號開始不執行死刑,社會就太平了,而是在各種機制下,不論是犯罪的預防,假釋犯的管理,精障者的社會支持系統,讓我們真的不再需要動用到死刑,那才有廢死的意義。否則,那就像是把期末考門檻降低,讓大家all pass,只是表面上的數字好看。是的,死刑有其『不可恢復性』,一旦死了,生命再也不可恢復,既然如此,那兇手在殘殺被害者時,又怎能輕易地奪去他人生命呢(一樣地,先撇除精障者等等特殊情況)?

    我自己也是常常在天秤的兩邊搖擺,然而,當我看到了印度公車上,一個醫學院女生被人輪暴,然後腸子被從肛門中拉出慘死的新聞,看到台灣一群男生因為聽信謠言,而輪暴一個弱智女學生,棄屍在焚屍的新聞,我很難相信會在犯案後說出「她應該乖乖讓我們強暴,這樣她就不會死了」或是將人棄屍在草叢後,跑去夜唱,再回來焚屍的人,是有教化的可能。或許,這個世界真的有所謂純粹的邪惡吧,才能這樣無視他人的生命。

    最後,聊到死刑在我心中的意義。死刑的存在,不是為了要我們用它,而是希望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它,就像保險一樣,我們買保險不是為了發生意外,而是希望永遠不會使用到它。是,這或許是近乎不切實際的理想,但其實廢死派有一部分人不也是理想主義者?某一部分人認為人都有教化的可能,任何生命都有被拯救的價值。

    以上,我只分享自己的想法,沒有要影響誰,每個人心中都有著自己的信念,而沒必要因為想法的不同,就去將對方妖魔化,畢竟,每個人的成長和背景都是不一樣的,那我也確實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不同的想法。(能看完的人,也是很厲害。)

  • 一般化犯罪理論申論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3-09 07:15:00
    有 1,786 人按讚

    ▍不須證明給誰看,你就是最好的自己 ▍

    有時候阻礙你的人,就是你自己!

    當你在追求一個你認為「好」的信念、一個你認為「對」的目標時,若總讓你感到痛苦焦慮,那就是不太對、不太好,那表示「成為自己」的渴望正在吶喊,強烈的情緒正在邀請你暫停下來,你可以試著問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1.這些信念與目標從何而來?有誰說過?
    2.這些信念與目標背後有沒有故事?
    3.我是為了感到幸福而達成它,還是為了逃避痛苦、證明自己是好的而達成它?

    其實,感到幸福毋須向誰證明,所以如果你的信念與目標有「想證明給某人看」的意味,這裡頭肯定與外界立下的標準有關。只要勇敢接納自己,你也可以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培養對自己的覺察,檢測你的接納力 ▍

    「接納力」不是一場比賽,沒有輸贏,也不代表你的價值是好是壞。

    接納力並非永恆不變,你的心情、人生境遇、人際關係等都會隨時影響著我們。接納力是為了讓我們帶著清楚的意識,看見自己現在發生什麼,讓我們可以更積極、主動地提升對自己的接納,無須再耗費大量心力來討厭自己、抗拒命運!

    ▍正視內在渴望,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

    全球最知名的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曾說:「你敢去渴望什麼,生命就會給你什麼。」曾歷經坎坷童年的歐普拉用他的血淚鍛造出這段金玉良言;但更重要的是,必須在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前提之下,才不會苦於追求不適合的目標,進而感到挫折、痛苦。

    活得「完整」比活得「完美」更重要,只要能意識到自己是否有順應本性,「活出原廠設定」的與生俱來的特質、愛好與天賦……你將會更遊刃有餘、更安心自在、更身心快樂。

    ▍要完全不在乎外界眼光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試著練習 ▍

    所有成功的光輝璀璨,都是燃燒著失敗所積累的殘骸。是時候讓我們拿回主導權,當自己人生的主人。

    你將逐漸發現接納的神奇:咬緊牙關的「努力」減少了,放鬆流暢的「投入」增加了;因為你不再需要逼迫自己成為別人期許的你,可以享受於自己真正渴望的生活!

    唯有接納自我、相信自己
    更完整,才能更有力量!

    取自《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

    各位朋友,一周工作的開始,早安:

    在這篇文章中,這本書的分享就要告一段落了。我好喜歡「接納」的概念,如果加入「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愛自己」的架構,那就更清楚要如何在生活中實踐。

    「接納自己的需求,絕非自私,因為在人際修羅場裡,沒有界線就沒有真正的關係。」

    以前有人為了遂行他們的控制,讓我們忽視自己、打壓我們的自主、模糊我們的界線。現在我們有了知識的幫助,知道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我們開始願意把既平凡且獨特的自己找回來。

    有人慣用的伎倆,就是沒有為他付出,就是自私。道德舉得高高,都在要求別人,卻輕放自己。

    現在我們看懂了,也就不隨之起舞了。祝願您,接納我們的平凡,並且欣賞我們的獨特!

    ************************************

    我們既平凡,也獨一無二

    【文/ 蘇予昕】

    在《小王子》的故事裡,有一段經典情節。

    當小王子發現他所深愛、努力灌溉的那朵玫瑰,並非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奇物種,世界上竟存在著一座花園,盛開著五千朵同樣的玫瑰,此情此景讓小王子內心的驕傲與意義感瞬間崩解,自己也瞬間變得平凡無奇了。

    此時,狐狸告訴他:「對我來說,你只是一個跟成千上萬個小男孩一樣的小男孩而已。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對你來說,我也只是一隻跟成千上萬隻狐狸一樣的狐狸而已。可是,如果你馴服我的話,我們就會彼此需要。你對我來說,就會是這世上的唯一。我對你來說,就會是這世上的唯一……」

    雖然《小王子》最常被引申為對情感關係的譬喻,我卻覺得,它也可以拿來探討我們與自己的關係。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曾說,幼兒在約莫五歲前是非常「自我中心」(egocentrism)的,什麼都從自己的角度思考,看似唯我獨尊;但在進入校園後,開始產生人際間的社會比較,我們發現原來自己沒那麼好、沒那麼特別,任何一方面都有比我們更優秀的人,那我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或許吧!我們都是那五千朵玫瑰中的其中一朵,基因、身體組織、功能大同小異,如果你把自己拆解成一小塊一小塊「部分」去和其他人比較,肯定會失望,總有人比我好看、比我聰明。但另一方面,世界上卻又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種「原廠設定」,如果你用「完整」的自己看待世界,你會發現,比較基準完全消失,因為太不一樣了,無從比起。

    這就是為什麼我希望你能讓自己越來越趨於「完整」而非追求「完美」,既擁有平凡,也擁有獨一無二,如果我們能「馴服」自己的內心(這裡的馴服,我的定義是花時間瞭解、關愛與接納自己),你就能同時感受平凡與獨一無二的美好,無需在兩者間苦苦掙扎。

    ■ 是「平凡」才讓我們連結,有了歸屬感

    若你看過本書前言裡,我在國小遭受同學霸凌、老師鄙視的故事,你就知道我曾多害怕「平凡」,所以我努力想贏、渴望傑出,想打下一片江山,我以為只有不凡的人才會被愛、被尊重,甚至被當個「人」(畢竟當時老師叫我去坐垃圾桶旁邊,儼然被垃圾分類啦……)。

    長大後,各種媒體平台的傳播、名人的渲染,更加強了我們對於「不凡」的渴求,即便連已身為國際巨星的 Lady Gaga,都曾敘述自己在卸下華麗裝扮後感到心慌,沒了這個包裝,我還是誰?就算真正得到大眾眼中不凡的位置,內心也一樣感覺平凡。

    大多數人認為的平凡,也許是外表、物質、地位上的不出眾,讓人覺得自己不特別,如雞肋一般可有可無的存在;但平凡的真正定義,其實是「人性的共通點」,包含我們的各種需求,例如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理論中提到的:生理、安全感、愛與歸屬、尊重、自我實現等需求;也包括各種情緒,例如喜、怒、哀、厭惡、驚訝、恐懼、嫉妒等。

    十幾年前,曾有個朋友如此形容我:「你好像一個圓,沒有稜角,每個人觸碰到你都會滑開,到底有誰能真正靠近你呢?」

    是呀,當時的我努力將自己打點好,不去麻煩任何人,殊不知,表達需求和情緒才能幫助我與人連結,找到對頻的同伴,如果過度追求「不凡」,企圖成為某種「完美」的存在,反而會讓人感到孤單、高處不勝寒。

    你我,皆因「平凡」而相識、相連、相愛,你說,是否該好好的感恩平凡、讚嘆平凡呢?

    ■ 是「獨一無二」讓我們感受個體性,為世界添上色彩

    雖然前半輩子的我致力追求「獨一無二」,但也有為數眾多的人告訴我:「和別人不一樣,好可怕。」

    獨一無二之處,的確有時候會把旁人嚇個半死,甚至會被要求磨去稜角、配合大家,好像你只能在「獨行俠」和「偽裝成討喜樣子」中二選一,似乎永遠不會有人瞭解、接納這樣的你。

    如同《冰雪奇緣》(Frozen)裡的艾莎公主(Elsa),她的雙手與生俱來就有施展冰雪魔法的能力,原本無憂無慮的童年,在一次失手誤傷妹妹安娜(Anna)後變調。艾莎從此得戴上手套、被父母禁用這個能力,安娜則被消除關於魔法所有的記憶,一道房門徹底隔開姐妹倆,幽暗房間裡的艾莎逐日消沉、鬱鬱寡歡。

    但這樣的壓抑與禁止,並沒有讓艾莎的能力獲得控制,反而讓她再次面對世人時將整個國度都冰封了,被眾人指責的艾莎只好逃至遙遠的山頂,建造出屬於自己的冰雪城堡。

    此時,他在主題曲 Let it go 裡唱著:「藏好,不要去感覺,別讓他們發現(Conceal, don’t feel, don’t let them know)」讓我忍不住潸然淚下。相信你我都曾因為害怕被當成怪胎、邊緣人、壞小孩,而將真實的自己冰封,這是艾莎與我們共同的命運課題─「恐懼」。

    可是,艾莎如果只是逃跑,再也不回來,這部片就僅是一位青少年的情緒宣洩而已,因為妹妹不放棄與姊姊的連結,而有機會讓艾莎重新思考在「獨一無二」的能力,和「平凡」的親情中取得平衡的方式。

    好比新聞中常見的「犯罪者」,經常讓人誤以為他就是徹頭徹尾的「惡」,卻忽略了缺乏愛的社會、家庭、冷漠的我們,才是真正激發他恐懼的對象。

    《冰雪奇緣》教會我們,愛能消融恐懼。在我看來,「自我接納」更能轉化恐懼的能量,成為你開展魔法的力道。

    是的,你我都有魔法,就像有些人擅長說故事、有些人很會收納整理……你「原廠設定」中的魔法又是什麼呢?下一節,讓我們繼續來探索自己。

    .

    以上文字取自
    活出你的原廠設定:正視內在渴望,完整接納最初始的自己!(書附一分鐘自我接納力小檢測)
    3/7全臺各大書店預購中
    博客來|https://reurl.cc/4gkbqR
    誠 品|https://reurl.cc/e50Vnm
    金石堂|https://reurl.cc/VaGm7N
    讀 冊|https://reurl.cc/mdWk7Y
    三 民|https://reurl.cc/V6pl3N
    MOMO|https://reurl.cc/KkKRxm
    讀書共和國|https://reurl.cc/j7M5qq

    心理測驗:
    https://www.bookrep.com.tw/activeimg/project/defaultlife/

    .

    【已因疫情取消】3/28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