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一等米好還是二等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一等米好還是二等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一等米好還是二等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一等米好還是二等米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7萬的網紅侯漢廷,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是一篇犯眾怒、以經濟學理剖析的長文。 一篇事前即有觀點,事後才能發表的文章。 本文觀點,幾乎抨擊當前藍綠多數官員。雖然我知道就連支持者都未必贊同,請恕我就事論事。 本文長2000字,請耐心閱讀。 批評者請用道理與事實說服我。 ⭕ 口罩於「過年期間」即應同時放鬆價格管制、進口管制,...

  • 一等米好還是二等米 在 侯漢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2-07 20:26:27
    有 3,223 人按讚


    這是一篇犯眾怒、以經濟學理剖析的長文。
    一篇事前即有觀點,事後才能發表的文章。
    本文觀點,幾乎抨擊當前藍綠多數官員。雖然我知道就連支持者都未必贊同,請恕我就事論事。

    本文長2000字,請耐心閱讀。
    批評者請用道理與事實說服我。


    口罩於「過年期間」即應同時放鬆價格管制、進口管制,並開放販賣。昨日放寬進口規範雖是亡羊補牢,仍應開放販售。
    .
    .
    🔘價格規律
    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任何商品,因為人們需求沒有止境,只要價格過低,就會出現短缺。消除短缺的唯一辦法,就是把價格提到足夠高。
    .
    .
    🔘口罩不是必需更非剛需❗
    2/3起,官員陸續宣傳,並非人人需要戴口罩。在此前許多人因買不到、不想排隊、或出於公共衛生的知識放心不戴口罩者比比皆是。當政府保障了醫療院所及其他必須處足夠之際,剩下的口罩,就應該販賣。(注意醫療院所必須如現狀被發放)
    .
    .
    🔘社會成本的巨大浪費
    口罩不是剛需,在此之前戴口罩,不論從口罩本身、產能、排隊買、找關係買、超商藏貨、維修系統與討論過程等,眾人精疲力竭的時間與努力,都是白白耗散掉的社會資源巨大浪費。
    .

    如果大家這段時間的努力,是透過他們的專業技能服務他人,然後把賺到的錢用以競爭口罩,那麼獲得口罩的同時,其努力造福了他人,也轉化成社會整體財富。(先購買、後賺錢亦同)但現在的情況是,低價銷售,靠排隊、靠勸說他人不買來競爭,都導致資源耗散,而資源耗散只有通過放鬆管制才能消除。
    .
    .
    🔘短缺的唯一原因
    許多人認為,短缺的原因是供給不足。錯了!欲望無窮,所有商品都是稀缺的,只有當價格失當時,才必然引起危機。價格過低,短缺危機,價格過高,過剩危機。價格調高,短缺危機立刻消失。此為經濟學常識。
    .
    .
    🔘弱勢怎麼辦
    需要口罩的是病人,不是窮人。真要行善,應該捐款或呼籲捐款給弱勢,讓弱勢自行決定是否購買、或者購買口罩,贈與無法購買的需求者。當你覺得,捐口罩不如捐米或其他照護,其實你同意了,口罩並非必需品。
    .

    注意,總有些人,是在現況超市、藥局仍然買不到。實名制只能避免重複購買,然而對於短缺及搶購,毫無助益。
    .
    .
    🔘價格管制與進口規範的糟糕結果
    提高口罩的價格,才能阻卻不必要的搶購。才能促使商家願意增產。政府統一收購為0.94元,最終售價為8、6、5元,何來誘因使商家拚命生產?
    .
    ➡️物流與通路獲益,製造商呢?
    .
    有人以海外口罩價高來緩和台灣口罩不夠的抱怨,恰好相反,正因為台灣價格低,才造成搶購、造成短缺。
    .

    許多商家希望進口口罩到台灣而不可得,有兩大障礙。
    .
    1️⃣,醫用口罩在台屬第一等級醫療器材,進口須取得執照,耗時約2個月(外科口罩第二等級審查QSD則為半年)。台灣在2月6日開放進口,是放寬此一審核過程,大陸則於1月27日放寬,歡迎所有商人進口口罩入大陸,台灣晚了十天。
    .
    2️⃣,台灣所有口罩由政府統一收購,價格不高,阻卻商人販售回台。縱使事先即有執照者,同樣一批口罩,大陸售價高,台灣售價低,自然多數販售給大陸。
    .

    至於論者聲產,不少國口罩缺貨,如何進口。這是對業界的無知,現況下,東南亞仍存在日產70萬片的工廠,土耳其、以色列、摩洛哥、俄羅斯,各地,只要有錢,產能不是問題。台商在過年前就已準備,比政府清楚。
    .

    最新的狀況是,產能足夠、然原料漸缺。原料上漲勢必反應成為口罩販售成本,台灣管制價格,更無法取得國際市面口罩。台灣的廠商面臨成本上漲,是會賠本賣給政府,還是乾脆不做?不織布大量供貨產口罩,排擠掉生產哪項產品?其他業者出高價,仰賴原料業者的善心,能多久?
    .

    ➡️進口規範政策,使得無執照者無法將口罩輸台;
    ➡️價格管制,又使有執照者無誘因將口罩輸台、無誘因生產、搶購者眾多,結果便是台灣口罩數量不足,仍然短缺。
    .
    .
    🔘放鬆一半更糟
    現況開放民眾企業進口千片、僅自用禁販售。倘若真如先前論者稱全球缺口罩,又如何能進口?又,多少台企業會為了自用而聯絡國際代購業者?無法轉賣毫無利潤,僅憑企業慈悲,難解問題。而國際代購業者售價必然高於台灣法定價格,台企業要嘛放棄購買,要嘛轉手倒賣。
    .

    若在台對口罩需求居高不下,拉高口罩價格,與法定價格的差價,必然成為販賣的空間。禁止販售的規定難以稽查,若出現「黃牛口罩」也不奇怪。
    .

    仍有價格管制加以無法販售,期許企業能進口口罩解決口罩之荒,緣木求魚,適得其反。
    .
    .
    🔘上中下三策

    😀上策:交由市場
    一、放棄政府統一收購販售,還給市場機制。二、放鬆進口管制,鼓勵民間販售。三、政府僅須以市價收購分發給被認為的醫療及必要人員。四、價格多少才合理?到無人需要排隊、不會有錢想買買不到算合理。
    .

    倘若1月23日便如此處理,過年期間大量的口罩將減少被浪費,海外的口罩得以不斷進口,何至現在短缺問題?一旦真的爆發社區感染、疫情擴大,口罩才真正足夠。
    .

    😐中策:市場與配給並行
    一、台灣內部現有徵收販售不變。二、放鬆進口規則,鼓勵販售、售價交由市場機制。亦即人民可以到藥局買一片5元,但進口來的,賣到一片20元亦不禁止。三、以產量比例減免當前台灣口罩廠商稅收。
    .

    😥下策:
    現況,價格釘死,靠信心喊話讓大家別買。
    .
    .

    注意,我從來沒批評8元6元叫做「貴」,我只質疑政府應公開成本,並批評政府欲對質疑者提告。因我認為在疫情控管優良的情況下,應恢復市場機制。政府統購販售,實際只會減少效率、增加不必要的浪費。 增加的售價是給商家生產流通的代價,而不應耗散成為政府的運作。
    .

    漲價會起民怨,畏懼民怨而不做,是政治人物;無懼民怨堅持做對的事,是政治家。
    .
    .

    過去兩周對口罩需求,多源自恐慌。我只從經濟面向分析如何解決口罩短缺,或者說從過年前就應實施的政策,至於政治或媒體的興風作浪、前後不一,不在本文範圍討論內。也謝絕以政治立場或恐慌情緒評論。

  • 一等米好還是二等米 在 侯漢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2-07 20:26:27
    有 3,217 人按讚

    這是一篇犯眾怒、以經濟學理剖析的長文。
    一篇事前即有觀點,事後才能發表的文章。
    本文觀點,幾乎抨擊當前藍綠多數官員。雖然我知道就連支持者都未必贊同,請恕我就事論事。

    本文長2000字,請耐心閱讀。
    批評者請用道理與事實說服我。


    口罩於「過年期間」即應同時放鬆價格管制、進口管制,並開放販賣。昨日放寬進口規範雖是亡羊補牢,仍應開放販售。
    .
    .
    🔘價格規律
    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任何商品,因為人們需求沒有止境,只要價格過低,就會出現短缺。消除短缺的唯一辦法,就是把價格提到足夠高。
    .
    .
    🔘口罩不是必需更非剛需❗
    2/3起,官員陸續宣傳,並非人人需要戴口罩。在此前許多人因買不到、不想排隊、或出於公共衛生的知識放心不戴口罩者比比皆是。當政府保障了醫療院所及其他必須處足夠之際,剩下的口罩,就應該販賣。(注意醫療院所必須如現狀被發放)
    .
    .
    🔘社會成本的巨大浪費
    口罩不是剛需,在此之前戴口罩,不論從口罩本身、產能、排隊買、找關係買、超商藏貨、維修系統與討論過程等,眾人精疲力竭的時間與努力,都是白白耗散掉的社會資源巨大浪費。
    .

    如果大家這段時間的努力,是透過他們的專業技能服務他人,然後把賺到的錢用以競爭口罩,那麼獲得口罩的同時,其努力造福了他人,也轉化成社會整體財富。(先購買、後賺錢亦同)但現在的情況是,低價銷售,靠排隊、靠勸說他人不買來競爭,都導致資源耗散,而資源耗散只有通過放鬆管制才能消除。
    .
    .
    🔘短缺的唯一原因
    許多人認為,短缺的原因是供給不足。錯了!欲望無窮,所有商品都是稀缺的,只有當價格失當時,才必然引起危機。價格過低,短缺危機,價格過高,過剩危機。價格調高,短缺危機立刻消失。此為經濟學常識。
    .
    .
    🔘弱勢怎麼辦
    需要口罩的是病人,不是窮人。真要行善,應該捐款或呼籲捐款給弱勢,讓弱勢自行決定是否購買、或者購買口罩,贈與無法購買的需求者。當你覺得,捐口罩不如捐米或其他照護,其實你同意了,口罩並非必需品。
    .

    注意,總有些人,是在現況超市、藥局仍然買不到。實名制只能避免重複購買,然而對於短缺及搶購,毫無助益。
    .
    .
    🔘價格管制與進口規範的糟糕結果
    提高口罩的價格,才能阻卻不必要的搶購。才能促使商家願意增產。政府統一收購為0.94元,最終售價為8、6、5元,何來誘因使商家拚命生產?
    .
    ➡️物流與通路獲益,製造商呢?
    .
    有人以海外口罩價高來緩和台灣口罩不夠的抱怨,恰好相反,正因為台灣價格低,才造成搶購、造成短缺。
    .

    許多商家希望進口口罩到台灣而不可得,有兩大障礙。
    .
    1️⃣,醫用口罩在台屬第一等級醫療器材,進口須取得執照,耗時約2個月(外科口罩第二等級審查QSD則為半年)。台灣在2月6日開放進口,是放寬此一審核過程,大陸則於1月27日放寬,歡迎所有商人進口口罩入大陸,台灣晚了十天。
    .
    2️⃣,台灣所有口罩由政府統一收購,價格不高,阻卻商人販售回台。縱使事先即有執照者,同樣一批口罩,大陸售價高,台灣售價低,自然多數販售給大陸。
    .

    至於論者聲產,不少國口罩缺貨,如何進口。這是對業界的無知,現況下,東南亞仍存在日產70萬片的工廠,土耳其、以色列、摩洛哥、俄羅斯,各地,只要有錢,產能不是問題。台商在過年前就已準備,比政府清楚。
    .

    最新的狀況是,產能足夠、然原料漸缺。原料上漲勢必反應成為口罩販售成本,台灣管制價格,更無法取得國際市面口罩。台灣的廠商面臨成本上漲,是會賠本賣給政府,還是乾脆不做?不織布大量供貨產口罩,排擠掉生產哪項產品?其他業者出高價,仰賴原料業者的善心,能多久?
    .

    ➡️進口規範政策,使得無執照者無法將口罩輸台;
    ➡️價格管制,又使有執照者無誘因將口罩輸台、無誘因生產、搶購者眾多,結果便是台灣口罩數量不足,仍然短缺。
    .
    .
    🔘放鬆一半更糟
    現況開放民眾企業進口千片、僅自用禁販售。倘若真如先前論者稱全球缺口罩,又如何能進口?又,多少台企業會為了自用而聯絡國際代購業者?無法轉賣毫無利潤,僅憑企業慈悲,難解問題。而國際代購業者售價必然高於台灣法定價格,台企業要嘛放棄購買,要嘛轉手倒賣。
    .

    若在台對口罩需求居高不下,拉高口罩價格,與法定價格的差價,必然成為販賣的空間。禁止販售的規定難以稽查,若出現「黃牛口罩」也不奇怪。
    .

    仍有價格管制加以無法販售,期許企業能進口口罩解決口罩之荒,緣木求魚,適得其反。
    .
    .
    🔘上中下三策

    😀上策:交由市場
    一、放棄政府統一收購販售,還給市場機制。二、放鬆進口管制,鼓勵民間販售。三、政府僅須以市價收購分發給被認為的醫療及必要人員。四、價格多少才合理?到無人需要排隊、不會有錢想買買不到算合理。
    .

    倘若1月23日便如此處理,過年期間大量的口罩將減少被浪費,海外的口罩得以不斷進口,何至現在短缺問題?一旦真的爆發社區感染、疫情擴大,口罩才真正足夠。
    .

    😐中策:市場與配給並行
    一、台灣內部現有徵收販售不變。二、放鬆進口規則,鼓勵販售、售價交由市場機制。亦即人民可以到藥局買一片5元,但進口來的,賣到一片20元亦不禁止。三、以產量比例減免當前台灣口罩廠商稅收。
    .

    😥下策:
    現況,價格釘死,靠信心喊話讓大家別買。
    .
    .

    注意,我從來沒批評8元6元叫做「貴」,我只質疑政府應公開成本,並批評政府欲對質疑者提告。因我認為在疫情控管優良的情況下,應恢復市場機制。政府統購販售,實際只會減少效率、增加不必要的浪費。 增加的售價是給商家生產流通的代價,而不應耗散成為政府的運作。
    .

    漲價會起民怨,畏懼民怨而不做,是政治人物;無懼民怨堅持做對的事,是政治家。
    .
    .

    過去兩周對口罩需求,多源自恐慌。我只從經濟面向分析如何解決口罩短缺,或者說從過年前就應實施的政策,至於政治或媒體的興風作浪、前後不一,不在本文範圍討論內。也謝絕以政治立場或恐慌情緒評論。

  • 一等米好還是二等米 在 林佳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3-04 05:01:19
    有 826 人按讚


    單純平倉的(三年米)的確不好吃我的口誤如果誤解我先道歉
    但三年冷藏米呢???
    有沒有另外標售非平倉米來混合?
    不是賣毒餌米怎麼連冷藏米也在賣?
    吉娃娃問一下主子.....別打迷糊仗
    我知道太多了,慢慢來別急...拋出來的問題還沒得到正面回應過,在閃什麼。
    莊老達,三年冷藏米為什麼要標售給他們混合?飼料米需要混合嗎?
    還有為什麼要幫糙米變白米
    還有為什麼被退貨那幾次糙米要幫碾成白米
    為什麼被退貨你敢回答嗎
    為什麼被退貨回答!!!
    海關文件跑不掉、為什麼被退貨告訴國人
    講清楚!!!
    給你臉不要臉,

    摳憐的農糧署
     
    這兩天為了台灣稻米賤賣中國大陸的事情,吉娃娃們又再度狂吠。但他們真的很可憐,因為只是群毫無專業的外包網軍,只能先隨便亂吠一通。但亂吠一通的結果,其實是又害到農糧署,害我真心覺得農糧署究摳憐。
     
    原先版主真的是位單純女孩、但其後讓人分不清性別與搞不懂人數的粉專,主動提及「台灣稻米輸往大陸地區出口管理規範」這項於去年一月初被廢止的行政法規。她/他(?)居然說:「明明這個法規廢止以後,是代表世界各國的廠商都可以來投標,不只是中國,也有賣到世界各國」。
     
    「台灣稻米輸往大陸地區出口管理規範」雖已廢止,但網路上還是找的到:
    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
     
    稍有點智商、且不是用胸部思考的人如果查一下就會輕易發現,這項法規根本是針對民間糧商出口稻米到大陸所訂定的相關規範,跟標售「公糧」根本毫無關係。
     
    公糧的用途與使用,公糧的標售與投標,是一件事,有清楚的相關規定;民間公司出口私糧,又是另一件事。管理民間私糧出口的相關法規廢止後,不代表管理公糧的規定也消失了啊。
     
    換句話說,就如同我們弄不懂農藝女孩的性別一樣,農藝女孩粉專居然連「私糧」和「公糧」都分不清楚。明明是管理民間私糧出口大陸的規範,她/他(?)居然可以鬼扯說,就是因為這項法規廢止,其他莫名其妙的貿易商才能來投標公糧。
     
    一個連基本法規都不願意花點心思看的人,居然還能當農委會網軍?
     
    其次,從今天開始網路上就看到吉娃娃廣傳一張圖,說「台灣稻米輸往大陸地區出口管理規範」是馬英九時期訂定了,上面規定台灣只能出口CNS一等米到大陸,非常惡劣。現在民進黨廢止這項法令後,去年賣過去的是舊米(不是一等米)。言下之意,好像民進黨對台灣人民比較好。
     
    把新舊米和CNS混為一談,如果不是惡意的,就表示這群人連兩者的差別都搞不懂,根本是農業智障。
     
    新、舊米的差別,我們也不用解釋了。
    至於CNS則將白米品質分為一等、二等、三等,一共三級。這三個等級最主要的差別就在於「碎粒」的比率。米的品質越好,碎粒就少。因此這三級的碎粒最高限度依序為5%、10%、15%。所以假如米的品質不好,就算是新米,碎粒比率還是很高。
     
    但對現代化的米廠來說,他們都有「選別機」,可以透過電腦將碎粒挑出。CNS#1的賣價當然比較高,但因為挑出來的碎粒多,廠商的耗損就大。因此,米廠要把米做到CNS#1還是CNS#2,完全是成本與價格的考量。大家若去賣場逛一圈就會發現,貨價上的米幾乎都是CNS#2,且CNS#2就已經非常好吃了。同樣的,透過選別機,舊米也能做到CNS#1等級。
     
    不過,這群吉娃娃為了護主,就刻意混淆視聽,講的好像CNS#1是非常珍貴的米,當初馬英九都賣過去給中國大陸。如今民進黨努力把CNS#1留下,台灣人民才能吃到好米一樣。如果真的是這樣,為何愛買、大潤發、家樂福、全聯貨架上的包裝米,幾乎都還是CNS#2呢?
     
    CNS白米等級是農糧署花了很多年才努力建立起來的等級制度。如今這群吉娃娃為了護主,刻意把CNS和新舊米相互混淆。只能說,農糧署真的好可憐。因為某中南部重量級立委施壓,只好開出莫名其妙的標案,用41%的超高折扣將公糧賣給一間奇怪的貿易公司。別人喝湯喝得很開心,結果這堆屎卻要農糧署自己擦。如今吉娃娃為了護主,又把農糧署多年建立的CNS規格概念搞爛,你們說農糧署摳不摳憐?
     
    對了,大家都想知道神秘的第六標與第七標,希望農糧署明早把資料公開、一次講清楚。
     
    不然喔,都還沒看到標書,也不清楚標的物和規格,但民進黨的吉娃娃確可以斷定這批公糧是「舊米」,唉唷,如果吉娃娃不是先知,就是有內鬼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