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一稿多投案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一稿多投案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一稿多投案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一稿多投案例產品中有3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1萬的網紅BusinessFocu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追蹤 MarketFocus 看更多詳盡財經及投資分析】【#BF投資焦點】【中紀委出手】曾力挺馬雲 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被指嚴重違紀違法 家族企圖入股螞蟻傳言令阿里巴巴跌4% 阿里巴巴(9988)風波一浪接一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上周末突宣布,浙江省委常委兼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涉嫌「嚴重違紀違法」,...

一稿多投案例 在 一六 · 台北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9 01:02:09

《環境、綠能、經濟?從大潭藻礁公投案看人與環境的關係》  時事文章|初稿日期2021/2/26  本文編輯|鄭巧筠、吳柏緯 本文校正|林家宥、陳冠螢、吳佳芸  ❐ 前言  近日環保團體正積極的推動藻礁公投案連署,如果連署通過,此案將會是我國第一起環境生態保育公投案,但不管這次連...

一稿多投案例 在 Eason簡文2.0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2 20:59:10

「 #安樂死公投連署 」終於啟動了!!!! (8/27更新) 這活動是由 任職於嘉義基督教醫院的 江盛醫師發起, 並得到傅達仁之子傅俊豪先生的大力支持, 共同推動台灣第一個「死亡權利法案立法公投」 📣【公投主文如下】 『您是否同意,罹患嚴重傷病、無治癒可能且痛苦無法解除之成年病人,在本人意識清楚下...

  • 一稿多投案例 在 BusinessFocu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23 11:28:21
    有 363 人按讚

    【追蹤 MarketFocus 看更多詳盡財經及投資分析】【#BF投資焦點】【中紀委出手】曾力挺馬雲 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被指嚴重違紀違法 家族企圖入股螞蟻傳言令阿里巴巴跌4%

    阿里巴巴(9988)風波一浪接一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上周末突宣布,浙江省委常委兼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在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由於阿里巴巴總部設於杭州,而周江勇自2018年5月起出任杭州市委書記以來大力支持阿里巴巴發展,甚至曾親授「功勳杭州人」的榮譽稱號給馬雲,周江勇突落馬後傳言滿天飛。有媒體甚至聲稱周家勇的家族成員曾在螞蟻集團申請上市期間企圖以5億巨款搶購股票,螞蟻集團雖已發聲明否認,強調純屬謠言,但阿里巴巴已受害,今晨它在股市升浪中獨憔悴,股價一度下跌多達3.9%

    阿里巴巴股價今晨曾低見151.7元(跌幅3.9%),之後曾倒升1.33%至160元,但隨即又回吐,股價嚴重跑輸其他中概科網股。例如騰訊(0700)在回購消息刺激下,今晨曾最多升4.37%,京東(9618)及嗶哩嗶哩(9626)最大升幅更高達5.3%及9.72%。有分析則提醒,投資者現階段欲追買中概科網股博反彈風險很高,尤其是中國監管機構對滴滴出行及騰訊音樂的「處分」仍未公布。若真的想趁低入市,買一籃子科技基金又或是盈富基金(2800)會較安全。

    中紀委近日連番出手惹外界關注,8月19日,當局指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機關黨組書記馬曉暉涉嫌嚴重違紀違法,主動投案。至上周末,官媒又指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的紀律審查及監察調查。

    54歲的周江勇3年前起擔任杭州市委書記,周長期在浙江工作,無論是在溫州還是在杭州周江勇都受到關注。改革開放以來,溫州的經濟發展速度在浙江受到矚目,特別是民營經濟。今次的執法速度極為驚人兼保密,因杭州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日前第一次擴大會議召開時,周江勇還以「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身份出席會議,省市報章亦有顯要報道此事,未料江隨即落馬。

    綜合內媒體報道,2019年9月7日杭州市政府曾舉行公開儀式,由周江勇親授馬雲「功勳杭州人」的榮譽稱號,並稱這是「極高榮譽,是致謝,更是致敬。」馬雲亦在儀式致辭回應:「沒有杭州,就沒有馬雲,也就不會有阿里巴巴」,「我覺得杭州政府和阿里巴巴之間,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政企關係,一種親情關係。」數天後,杭州市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簽訂「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周江勇聲稱將堅定不移支持阿里巴巴發展。同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的天貓雙11購物節成交額再創新高,周江勇更曾親赴阿里巴巴總部,還穿上阿里巴巴的紅色T恤,反映周與馬雲及阿里巴巴關係甚佳。

    但周江勇下馬後即有內媒報道,聲稱浙江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上市計劃在2020年11月被緊急叫停(疑指螞蟻上市失敗一事)。而在此IPO之前,周江勇家族有人涉嫌曾耗資5億元欲購買螞蟻股份,上市失敗後獲退5.2億元(料包含了利息);當地另一領導幹部的家屬,據報亦曾斥資5000萬元買股份,後來亦獲退5200萬元。

    不過螞蟻集團昨日已發表「嚴正聲明」闢謠,聲明指對於網傳相關人員入股螞蟻集團的不實謠言,作以下回應:「螞蟻集團在此前IPO的發行過程中,公司嚴格遵守兩地法律法規,過程公開透明,不存在謠言中提及的相關人員入股的情況,更不存在突擊入股及退款相關情況。螞蟻集團也從未與謠言中提及的律師事務所及律師開過任何形式的業務合作。螞蟻集團將通過法律程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
    【TapNow玩樂著數優惠】
    K11 ARTUS海景套房Staycation優惠!
    連雙人早餐 + 下午茶【 bit.ly/3Ch7pSU

    南豐紗廠 EONIQ手錶組裝工作坊
    心意禮物之選【 bit.ly/3xrEjN9
    —————————————————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請追蹤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businessfocus.io/
    —————————————————
    追蹤 MarketFocus 看更多詳盡財經及投資分析
    —————————————————
    時刻接收市場最新資訊,請追蹤Telegram頻道:
    t.me/businessfocusofficial
    —————————————————
    請於本專頁cover photo下方,按『Following』按鈕然後選擇『See First』
    —————————————————
    若有任何商業、財經及科技資訊的新聞稿,歡迎
    Inbox或電郵至info@businessfocus.io!
    廣告合作請電郵至sales@businessfocus.io
    —————————————————
    如果你對初創、商業及科技界有所見解,敬請投稿
    至info@businessfocus.io
    訂閱BusinessFocus YouTube頻道:
    www.youtube.com/channel/UCzZszEpbE87Mfh-q7D472BA
    歡迎"Join" BF討論區暢談財經、商業及創科話題:BusinessFocus.io 討論區-¬¬¬

  • 一稿多投案例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31 15:49:26
    有 20 人按讚

    2050年是「氣候末日」的起點,為何台灣青年對氣候變遷「高感知」卻「低行動」?(12/24/2020 The News Kens關鍵評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極端氣候現象增加的強度與頻率,即是受到全球減排之成效影響,換言之,台灣在面對與解決極端氣候現象中扮演的角色,皆是不可置身事外的一員。

    文:熊淳儀

    2020年全球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巨變,除了大家第一個會想到的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外,接二連三的大火、暴雨、高溫、蝗害,對於世界上許多地方造成了生存上的危機。

    台灣在2020年之中,幸運地避開了肺炎的侵襲,我們似乎是上天眷顧之地一般,過著正常的生活。然而台灣今(2020)年並非毫無感受到這些氣候異常的衝擊。面對一個沒有颱風的颱風季,今年的台灣面臨了缺水的危機;今年台北市也創下歷史高溫,事實上過去最高溫的十個年份,便有八個發生在過去十年。

    即便如此,台灣民眾大部分還是過著與往常一樣的日子:上班、上課、滑手機、抱怨老闆、抱怨政府等等,物質豐饒的生活讓台灣民眾可以輕鬆地掌握「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的思維模式,氣候變遷在台灣民眾的眼中顯得很遠。因為氣候變遷是加州的大火、中南半島的淹水;是非洲的乾旱、歐洲的熱浪,但氣候變遷不會影響台灣的我們的日常,所以沒關係。日子還是要過、錢還是要賺、還是要出國旅遊(在疫情前)。

    然而真的是如此嗎?氣候變遷真的不會影響我們嗎?本文筆者將先針對氣候變遷會如何影響台灣簡述,再針對我國政府氣候政策做論述,最後針對我國青年如何在這一場全球災難之中缺席做反思。

    台灣在氣候變遷中將會承受到相當大之衝擊,因為副熱帶地區之氣溫在改變的氣候之中,相較於其他地區上升速度屬最快的,而我國正處於副熱帶的範圍之中。

    綠色和平先前做出一份報告,其中說到當海平面在不進行任何防範措施下,將於2050年淹沒台灣多處地標。先姑且不論讀者對於綠色和平之觀感為何,海平面上升在未來一定是台灣要面對的議題,而嚴重程度取決於世界各國減排之成效,而當中當然也包含了台灣。

    再者,今年全國缺水的議題對於中南部農民及部分居民造成了不便,甚至於財產的損失。極端氣象現象從各方面科學研究顯示,在未來只會頻率增加、強度增強,那麼台灣有可能置身事外嗎?

    除非科技進步到現今人類無法想像的地方,否則極端氣候現象必然成為台灣未來亟需面對的問題,而如同前述,極端氣候現象增加的強度與頻率,即是受到全球減排之成效影響,換言之,台灣在面對與解決極端氣候現象中扮演的角色,皆是不可置身事外的一員。

    面對未來氣候變遷帶來之各類不確定性,我們的政府做了什麼呢?台灣其實做了不少,但還做得不夠多。

    針對我國政府對於氣候變遷所做的措施,應該分為兩者來檢視,第一為提出的政策及法案,第二為實際的作為。

    回顧文獻可以發現,我國其實從1990年代開始便有提出一系列針對氣候變遷、永續發展、綠能產業、減少高碳排產業的政策與計畫。例如1998、2005、2009及2014四次全國能源會議,2006年經濟永續發展會議,2007年產業科技策略會議,2008行政院永續能源綱領等等。

    而在這些會議之中也制定了各類減排計畫、能源轉型計畫、產業轉型計畫、排碳基準點,而且順勢推動了《能源管理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等法案,環保署也建立了溫室氣體登錄平台、碳交易平台等。看似台灣走在很前面,我們的政府在過去做了眾多努力與全球肩並肩對抗氣候變遷,然而實際上成效十分有限。

    過往研究發現,即便台灣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者──高耗能產業(其中又以石化工業為主)急需轉型,然而其並沒有轉型,反而有逐漸擴張的趨勢;而我國政府對於此高耗能、高碳排產業之擴張未有明顯之阻擋手段。

    當政策之推行目的是希望能夠減少碳排,然而在實際運作中政府卻未阻止相關產業擴張之矛盾現象出現時,台灣便處於一個原地打轉、停滯不前的處境;而其中一個造成台灣產業轉型困境之原因,是我們引以為傲的低水費、低電費、低油價。

    或許讀者沒有共鳴,認為油電費在過往幾年的新聞中不是常常漲價嗎?在此處筆者提供一個概念,在沒有產油的台灣,每公升汽油0.92美金,而在相同未產油的西歐各國,每公升汽油大多落在1.5美金上下;而歐盟水費平均為台灣的三倍以上,台灣電費更為世界第三低。

    我國油、電、水價之低廉,反而成為產業轉型路上的絆腳石,當原先的生產方式不會因為資源的減少而損失利益時,企業很難有改變資源使用效率的動機。

    而台灣停滯不前的溫室氣體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台灣的低薪情況,在未來更有可能遭受到發展上的衝擊。因為產業沒有轉型的動機,也導致台灣產業常常只能透過薄利多銷的方式獲得利潤,而無法以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以少量商品賺取較高的利潤。

    相對的,當利潤極低時,工資也不可能提高到哪裡。面對全球趨向綠色經濟的趨勢,如果台灣持續維持高碳產業的存在,將在國際貿易上遇到一定的困難。

    歐盟預計於2021年6月討論進口碳稅的議題,並希望能於2022年正式啟用,當啟用後可能會使高污染產品進口時受到高關稅之貿易障礙。現今拜登成為了美國總統,勢必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也會加緊腳步將川普任內被削弱之環境政策重啟,而進口碳稅也是一個可能在拜登任期會推行的政策之一。若未來美國也跟上歐盟的腳步,台灣的貿易將會處處碰壁。

    面對未來的種種不確定性,理論上將會遭受到最多影響的青年族群,會是最在意這類議題的。在國外也可以看到一次又一次由青年組成的氣候變遷遊行。

    而台灣呢?根據筆者的觀察,台灣的青年普遍對氣候變遷冷感。身旁許多人並未意識到氣候變遷可能對台灣帶來的影響,更少人會聯想到低薪的狀況或許與氣候議題相關,甚至身旁有人未意識到台灣今年有缺水。

    下文筆者將從四個角度,論證台灣青年在氣候變遷行動中缺席的問題:第一是「Fridays for Future遊行」,第二是美國大選的支持對象,第三是台灣青年的氣候感知與行動間之差距,第四為以核養綠公投。

    自從Greta Thunberg開始發動Fridays for Future氣候罷課後,全球串聯已經18次遊行了,而參與人數也已經超過1200萬人次,台灣在其中參與了五次,但參與人次卻不到5000人。

    全台扣除年紀可能太小的幼兒園及小學(雖然國外的遊行中,也可以看到這個年齡層的身影),總共有超過250萬名學生。不到千分之二的人有參與過氣候罷課遊行,而且這還是將參與的5000人全視為不同的人才有這個數字。這時筆者不僅要問,台灣的青年去哪裡了?

    2020年另一件國際大事為美國大選,而台灣民眾於國際民調中,成為全亞洲最大的川粉聚集地。理由多半與川普強化與台灣的關係、增加對台軍售並開啟中美對抗的局勢。筆者了解這些行為對台灣的利益極大,也十分贊同台美應要繼續深化關係;然而從環境政見的方面來看(也就是大部分的人不會注意的角度),川普對於世界的破壞會大於貢獻。

    比較川普與拜登的環境政策,可以發現川普主張繼續發展石油業,而拜登則主張推展綠能產業;川普也在2016至2020年的任內透過行動證明,自身不相信氣候變遷的立場。台灣民眾並沒有因此而不支持川普,這便與下一點有關。台灣的民眾普遍氣候變遷感知很高,然而當真的要付諸行動時卻時常缺席,此現象極為不尋常。

    過去的研究發現,台灣的民眾身處於光譜的極端位置。台灣人對於氣候變遷擁有高感知(我們知道氣候變遷正在發生),我們也非常認同氣候變遷是人為的結果,且十分危急。然而在面對氣候變遷需要身體力行時,我們常常不會有任何動作,尤其年輕人更不會有行動。同時我們也不太相信我們的科學家。是什麼造成了我們的高感知,卻低行動呢?

    筆者認為與當今方便的物質社會有關。雖然我們都知道氣候變遷的存在,卻因為生活上沒有影響而將它放置於代辦事項非常後面。再者,台灣的媒體對於氣候變遷的報導時常缺乏本土元素。加州、澳洲的大火雖然讓我們為當地的人及動物感到悲憫,然而對我們的生活基本上完全沒有影響,也無法產生共鳴。在無法產生共鳴的情況下,台灣人不痛不癢的繼續過生活也是顯而易見的後果。

    最後,筆者認為儒家文化、長期的威權統治及大眾看待教育的態度,也造成了今天這一個現象。儒家文化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在社會之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各司其職、和樂融融;這種文化思維與社會功能論有異曲同工之妙,社會中所有的職位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我們也不應該要打破它。

    然而這種思維卻造就了服從在上位者的後遺症,當在上位者在司其職時,平民百姓應該要安分守己、完成自己的任務。這樣使平民即便在政府運作出現問題時,大多數的時候也會保持沉默,而不逾越自身的「本分」,使監督政府的力量微弱,因此當政府無氣候變遷明確政策時,民眾也選擇了觀望。

    又台灣長期受到威權統治,導致反抗、質疑威權在社會中承平時式微,唯獨在有重大事件時,才會有人反抗專家治理的模式。此外,在台灣的文化中,讀書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務──認真讀書、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成就美滿人生,這個充斥著私利的思想導致學生不願意放棄部分的學業,投入社會進步相關運動。即便學生有意願,面對家長教師的雙重壓力,也可能因此卻步。

    在這些多重背景的影響下,台灣的社會面對氣候變遷時,因為並沒有即刻的威脅感知,因此時常期待政府會先帶頭做,等政府開始做了,人民再緩慢跟上就可以。

    2018年的公投案也是鬧得沸沸揚揚。在以核養綠公投議題上,當時公投的結果為贊成方獲得54.2%的票,公投通過。然而有多少人認真看過以核養綠所提出的能源配比?以核養綠主張2025年以再生能源10%、核能20%、燃氣30%、燃煤40%的能源結構供給台灣的能源。而蔡政府主張的2025非核家園則是20%再生能源、0%核能、50%燃氣、30%燃煤。

    在以核「養綠」的主張之中,反而預計燃煤比會比現行政策高,而再生能源目標比現行政策低。試問「養綠」養到哪裡了?高達40%燃媒是筆者認為在以核養綠公投中最大的、也是未傳達給民眾的問題。台灣現在的電力正好大約四成為燃煤發電,而其造成的空污問題相信居住在火力發電廠周遭的讀者多少有點感觸。以核養綠以「養綠」為名,實為推展核能,誤導民眾以為自身站在歷史上正確的那一邊。

    面對以核養綠的提出到後來的公投通過,若時任台灣青年有仔細研究此議題,不是應該要為了環保、為了未來,勇敢的站出來,在社群媒體上將被隱藏的真相揭露嗎?就如同當初同婚議題在網路上真假訊息的攻防戰一般,使議題被完整的了解嗎?請讀者回想,當時有這類的聲音出現嗎?

    對於民眾缺乏參與氣候變遷運動,理當青年應該是感到備受威脅的。對於年長一輩的人們,氣候變遷並不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太多;但對於青年們,氣候變遷正危及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試想在2030年時自己會在哪裡?2050年時呢?這兩個年份是在氣候變遷中非常重要的兩年,2030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預計達成的年份,而2050年是氣候變遷重要的轉折點,是許多國家預計達到碳中和的年份,更有研究指出若無法於2050年前有效控制全球氣溫的上升,2050年將是「氣候末日」的起點。

    台灣的青年們,2050年我們在哪裡?或許剛踏入知命之年,我們終於認識的「命」或許是所剩無幾在地球上的歲月。或許有些人準備退休了,但退休後日子也不會比較好過。或許有人有小孩了、有些人沒有,但台灣的下一代,尚未出世的那一代,將在更險峻的環境中生活。而今天當權的政治人物們的不作為,就是將今天的青年推向一個更危險的世界,讓未來的台灣走向風險更高的社會。

    青年們,當議題有選票時,政府就會有相對應的動作了;這一回,一起讓氣候也有選票,促使執政黨與在野黨正視這個問題,不要再將青年們的未來一步一步輸掉。產業轉型不能等,綠色經濟不能等,綠能不能等,氣候變遷更不能等。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5068

  • 一稿多投案例 在 管碧玲 (kuanbil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2-18 22:46:44
    有 1,595 人按讚

    江啟臣日前指控中選會卡公投案,
    事實證明江啟臣潑髒水栽贓!

    中選會今天召 開委員會議,審議3項全國性公民投票提案,其中國民 黨所提公投綁大選以及顧食安公投2項公投提案合於規定,將函請戶政機關於15日內查對提案人名冊。

    還記得11月30日,江啟程質詢中選會,做了一張圖,指控中選會卡他的公投案,他故意拉長各項作業時間,指栽中選會會讓他的公投案,只有一個月可以做第二階段的連署。
    我事先預測國民黨一定會做這種栽贓,事先準備質詢資料,在他的後面質詢時,就推算,只要他們願意補正文字,就可以在12月18日中選會的委員會審查通過,那麼他們將有72天可以連署,這將成為歷史上法律與政策的創制複決案中,連署時間最長的案。我的預測在今天成真,「江啟程栽贓中選會」得到證實。
    以下是我當天的新聞稿內容,以及附上江啟臣製作的栽贓圖卡,以及我做的比較:

    管碧玲今天質詢中選會時表示,她早預料到江啟臣委員會指控中選會干擾國民黨的公投,甚至阻擋連署,因此她預先做了公投時程試算,並指出若國民黨若在12/18日前提送公投補正,將至少有72天可進行連署~~相較過去的公投案,國民黨目前的兩個公投案將是台灣所有法律創制複決公投中,連署時間最長的,故中選會沒有卡案,是國民黨自己要不要把握時間的問題。

    針對稍早江啟臣委員對中選會卡案的指控,管碧玲指出其實是因為江委員提出的時程表計算有誤,才會誤認連署時間不夠,她認為江委員可能是不知道執行細節,才將補正時間30天加計60天審查,推算出2/25才能完成;事實上,如果國民黨在中選會12月預定的12/18委員會會議日期前送案,相較於用完30天補正期限,等到12/25才提出補正,國民黨只需提早一周,就可以趕上12月的委員會,根本不需要60天的審查時間。管碧玲指出~~假設12/18審查完畢,12/22戶政機關開始就第一階段的連署開始查對,其實1/5前就可以查對完畢,大約在1/7領取公投連署書。保守估計,從8/28公投日往前推160天,包括依法60天查對連署書、10天中選會公告成案、90天公投公告,國民黨至遲3/19前必須送出連署書才來的及讓公投成案,因此1/7至3/19間,有高達72天可進行連署。

    為了做比較,管碧玲舉罷韓連署為例,罷韓只用了41天連署;至於2018的公投連署,除東奧公投起跑的特別早以外,其他不論親藍、親綠的公投案,至多花70天連署,最快的只用39天就連署完畢(國民黨反深澳電廠、反空汙公投),而今日江委員指控的兩個公投案,則可以有72天,她認為中選會並沒有特別虧待國民黨。
    若國民黨補正能趕上12/18的委員會會議,則至少有72天連署,故將是台灣所有法律創制複決的公投案中,連署時間最長的。她不接受國民黨以訛傳訛的無端指控,管碧玲認為中選會沒有卡案問題,只有國民黨要不要把握時間的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