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一直娛海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一直娛海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一直娛海外產品中有4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同學問到李光龍的家世淵源,他解釋自己雖然持有台灣護照,但不是在台灣出生,爸爸也不是台灣出生,甚至爺爺也不在台灣出生。人家聽了一頭霧水,他只好忍不住苦笑。 . 《醬狗 Jang-Gae: The Foreigner》(2020)被媒體稱為「混血國片」,畢竟作品也取得了國片輔導金,所以起先我以為電影會...
同時也有4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605/R3T3ZN623RDIRALO4JMO5PY2YE/ 最近不少滿載香港人集體回憶的事物都相繼消失,例如連鎖大集團Neway傳出遭呈請清盤。而說起芒果甜品,相信大家都會想起連鎖甜品店許留山,不少旺區街頭如旺角...
一直娛海外 在 台灣碧昂絲-艾爾莎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2:09:29
很多學員問過我,不急著結婚嗎? 我不急呀,只是我媽好像比我急, 媽媽說延續香火很重要,一直想偷偷掌控我的子宮😂 我總跟她說「我過的幸福快樂比較重要吧,我們現在很幸福呀」 然而在子宮住人以前,我要好好享受人生,因為未來我一定會被小孩綁架的,而身為巨蟹喜歡小孩的我可是太願意被綁架了, 到了那天,我可能會...
一直娛海外 在 汪明荃Liza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26 10:19:25
今日非常有幸出席寶珠潭楊公侯王寶誕慶典的正誕活動。楊公侯王古廟是大澳歷史悠久的廟宇之一,據古物古蹟辦事處資料,古廟或早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或以前建做。所以,寶珠潭楊公侯王寶誕的酬神活動也有非常長久的歷史。每逢農曆六月初六,大澳區內水陸善信均會大事慶祝侯王誕,而每年侯王誕均會上演粵劇神功戲,...
一直娛海外 在 一六 · 台北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21:35:19
最後一份蘋果日報 編輯|鄭巧筠 - 「蘋果死亡,新聞自由是暴政的犧牲品。」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香港《蘋果日報》,在6月24日畫下句點,以破紀錄的100萬份發行量結束26年的歷史。大樓外,大批民眾早已聚集,紛紛舉起手機閃光燈聲援《蘋果》,在人行道上形成零星燈海。 這一幕...
-
一直娛海外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6-06 19:30:12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605/R3T3ZN623RDIRALO4JMO5PY2YE/
最近不少滿載香港人集體回憶的事物都相繼消失,例如連鎖大集團Neway傳出遭呈請清盤。而說起芒果甜品,相信大家都會想起連鎖甜品店許留山,不少旺區街頭如旺角、銅鑼灣都可見其蹤影。早前高等法院向許留山頒下清盤令,不少人童年回憶成絕響。記者當日去到旺角西洋菜街分店,發現閘門緊閉,而且貼有告示,要求許留山於5月28日或之前遷出舖位,客服熱線和各分店電話亦一直撥不通。
早於70年代,老闆許慈玉先生以父親「許留山」之名,在香港元朗炮仗坊開設首間涼茶舖,之後轉型兼賣糖水;90年代更推出「芒果西米撈」,成為學生哥消磨時間的好地方,可謂風靡一時。靠「芒果西米撈」打出名堂的許留山,最高峰時期有達55間分店,而於2015年被內地連鎖餐飲集團收購,甚至開設了海外分店,包括南韓、馬來西亞。但香港許留山因拖欠租金 ,以致業主入稟高等法院追討租金,當中荃灣店更被指拖欠租金4個月,共約28萬,最終被宣佈清盤。
居港日人回味初訪港感覺 旅遊書寫必去許留山
居港日本人鈴木說最愛楊枝甘露,認為疫情是許留山結業的最大元兇,「很多旅客來不了香港,而很多本地人已經喝過許留山,會想挑戰(試喝)其他產品。」原來在日本是沒有類似的甜品,因此在日本買到的香港旅行書裏會推薦吃許留山。鈴木說:「其實我2014年初次來港時,頭兩天去了許留山吃楊枝甘露,好吃到飛起,到現在還記得那份初來港的感覺。」他還大嘆:「真的很可惜,這一年都沒有去過許留山,我完全沒有想過那麼快就結業。」
港人最愛「多芒小丸子」 打卡嫌老土難撼台式飲品
問及最有印象的甜品,市民都異口同聲說:「多芒小丸子!」還有人憶起芒椰奶西、芒果爽等飲品,可見芒果是和許留山劃上等號。亦有90後稱最記憶深刻的並不是甜品:「我最記得是它的椅子,在太子那邊的一間分店設有吊着的藤椅,很漂亮。」不過不少人認為許留山餐牌十年如一日,90後女生說:「腦內的款式其實來來去去都是那幾款,出面選擇太多、競爭太多,台式飲品可以選擇甜度、配料,其實許留山的結業是一個時代的改變。」有80後表示許留山十分落伍:「現在新一代最重要的是甚麼?就是文青。上cafe能打卡,去許留山吃碗糖水打卡的話,只會被人嘲笑。」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許留山 #Twins #日本 #80後 #旺角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
一直娛海外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6-05 18:00:142009年5月2日 結束20年愛情長跑 汪明荃羅家英拉斯維加斯結婚
阿姐 #汪明荃 入行超過五十年,圈中地位舉足輕重,事業成就驕人,不過在感情路上,就經歷過少少波折。
一九七一年,阿姐正式由麗的轉投無綫,同年與從事製衣行業的商人劉昌華結婚,可惜當時阿姐在TVB備受力捧,擔任多部電視劇的女主角,忙於事業的她,忽略家庭,因此婚姻關係只維持了十二年,最終二人於一九八三年離婚。
全文:https://bit.ly/3u2vf05
2009年5月2日 結束20年愛情長跑 汪明荃羅家英拉斯維加斯結婚
#翁美玲 轉眼已去世36年,這位薄命紅顏離世時才26歲。1985年5月14日凌晨4點左右,翁美玲被她當時的緋聞男友鄒世龍,發現在九龍塘廣播道寓所內開煤氣自殺,送往九龍塘浸信會醫院搶救後不治,當時傳媒報道均猜測她自尋短見,是因感情出現問題。
翁美玲生於1959年5月7日,中學時隨家人移民英國,1980年參加英國倫敦華裔小姐選美獲得亞軍,成為回港的契機,翁美玲於23歲時回港,參選1982年 #香港小姐 ,雖然未能入三甲,但從此踏進演藝世界,先擔任無綫節目主持人,並簽訂5年藝員合約。全文:https://bit.ly/3o6AiL7
1995年5月28日 Terri告律師疏忽令其損失3億分手費 趙世曾:給了一筆相當大數目的錢
船王趙從衍三子 #趙世曾 是上流社會出名的 #花花公子,他自言曾有過萬女朋友,與他戀愛過的女星包括盈盈(蔡珍妮)、姚煒、方怡珍、陳鳳芝和樂蓓等。九一年趙世曾和廿三歲的美越混血兒 #TerriHolladay 在遊船河中邂逅,二人旋即墮入愛河,翌年趙世曾更與Terri舉行大型的海陸空訂婚儀式,出動遊艇和直升機,晚上在家中舉行晚宴,李嘉誠、何添等人也有出席,這場世紀訂婚儀式過後,原來二人一直未有正式註冊結婚,只是同居關係,Terri九三年誕下兒子趙式正,兩年後與趙世曾分手。
全文:https://bit.ly/3bC2ZdQ
1977年6月5日 蘋果 推出 AppleII 喬布斯 改變世界
1977年6月5號,#蘋果 公司推出的 #AppleII 電腦,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歷史和生活,並為PC(Personal Computer)發展拉開傳奇的序幕,當日 #喬布斯 與共同創立蘋果公司的拍檔 #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在西岸電腦展(West Coast Computer Faire),首次發布新產品Apple II,淨機價賣六百美元,連同附帶鍵盤的外殼加上熒幕,全套售價一千二百九十八美元,折合港幣大約一萬元,在當年來說完全是奢侈品,但賣點十足,標榜可以用來玩遊戲,同時在商業和財政運算方面,幫你計算交稅金額等。全文:https://bit.ly/3fvn2g9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
一直娛海外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5-23 20:00:32被稱為TVB收視福將的歐陽震華(Bobby),在劇集《伙記辦大事》中,再度與萬綺雯合作,可惜好拍檔已離巢,而Bobby跟TVB的合約亦已完結,很多人都說《伙記辦大事》是歐陽震華在無綫的告別作,他澄清說絕對不是。「我跟無綫簽了部頭已二十多年,由《壹號皇庭2》開始已經是部頭約,一直都是自由身,做完一張約後回來才再續,拍完這套後,如果之後有時間,劇本又適合,公司又需要我,就會回來再商量。所以不是不簽約,是現時還未簽,其實幾時簽都可以。」
全文:https://bit.ly/340iGY1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一直娛海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同學問到李光龍的家世淵源,他解釋自己雖然持有台灣護照,但不是在台灣出生,爸爸也不是台灣出生,甚至爺爺也不在台灣出生。人家聽了一頭霧水,他只好忍不住苦笑。
.
《醬狗 Jang-Gae: The Foreigner》(2020)被媒體稱為「混血國片」,畢竟作品也取得了國片輔導金,所以起先我以為電影會有更強烈的台灣性。結果事實不然,整部作品99%的場景都在韓國,華語對白甚少,而「台灣」則像是一個主角一直有意逃避的所在。雖然那是李光龍的父親所認同的故鄉。
.
就選材上,《醬狗》確實令人激賞,因為旅外華人的身分認同────技術上來說────是國籍認同,實在太少有討論。最有名的例子或許是有世界全壘打王之稱的王貞治,他不諳華語,只是因為父親原籍浙江,使得他擁有中華民國身分。理論上王桑可以輕易選擇取得日本國籍,但他卻遵從父志,直到現在都持有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甚至三個女兒也都擁有中華民國護照。
.
以此為例來看,我們還能將所有中華民國國民都視為「台灣人」嗎?或許不行。至於這些人又為何堅持要保有台灣身分呢?是不是將之視為一種象徵性的根源?又或者這個身分可以帶來實質的好處?
.
這些認同問題也同樣困擾著李光龍,他出生韓國,韓語與華語皆通,他的父親就是要他不要忘記他的根。問題是,他父親所謂的根,不是台灣,而是中國(中華民國),而如今台灣最中國的地方可能只剩下故宮和餐館,一般年輕人也不再將台灣視為中國。
.
《醬狗》也點出另一個問題,從同學、老師乃至警察的口吻,皆可清楚可見韓國人的排外色彩,對華人的歧視尤然。片名「醬狗」所指,就是韓國人早期對華人的貶稱(音近掌櫃)。真心想融入韓國社會的李光龍,想著要淡化自己的外國人色彩,但他父親要求他保有的身分,卻像是個緊箍咒一般,使他動彈不得。
.
為了避免讓故事一面倒的變成議題導向之作,導演張智瑋也在家庭線與愛情線多有著力。李光龍在身分認同的焦慮上,也展現在他在社交表現上的畏縮。而他的家庭則像是由重重騙局所構成,不僅要他堅持一個虛幻的身分認同,還隱瞞父親重病的事實,甚至連他的韓國母親也有難言之隱。
.
兩線交錯之下,似乎成功交代了李光龍是如何被形塑,以及這個養成對他的影響。飾演李光龍的賀業文厥功至偉,無論是性情上壓抑與爆發力,都有著幾乎完美的演技展示,深具說服力。
.
只是《醬狗》雖然成功點出不少海外華人的處境,在後續嘗試解決的部分,卻有些淪為導演的一廂情願。透過報導得知,本片是台韓混血的張智瑋透過個人與親友的經歷改編而成,或許也是因為這樣,自己框住了故事發展的可能性。即主人翁最後還是遵循父親的遺志,繼續對虛幻的祖國「中華民國/台灣」表示情意。
.
但這樣的解決方案,依然讓角色落入一個父權的框架之下。不只是姓氏的繼承,甚至在身分認同上,李光龍最後依然走不出父輩的情感寄託。而母親的韓國身分與家庭背景卻是被省略討論的(要是父母國籍相反,故事可能不會是這個走向)。可說本片坐實了一個事實,無論是韓國還是台灣,還是由父權宰制。
.
既然電影在討論的是一個來自父執輩的緊箍咒,其實可以試著讓故事推得更遠一點。例如嘗試讓角色去打破這個框架,自己找到認同,而不是讓其他人來為自己決定認同。事實上,按著前面的種種鋪陳,看似李光龍這個角色看來要取得的成長,應當是「更相信自己、更做自己」,但結局卻往背道而馳走去。
.
這或許是一個可以讓台灣政府、台灣人看到的時候,會覺得可愛也浪漫的結局。但這真的是角色想要的嗎?
.
不過我依然期待導演張智瑋未來的發展,撇出收尾不論,本片整體節奏甚佳,對演員的雕琢也有下工夫,亮點依然不少,是一個不容小覷的作品。
.
.
(圖為《醬狗》劇照)
#醬狗 佳映娛樂 Joint Entertainment
一直娛海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譚新強:不要誤信金融危機是好事!
文章日期:2021年9月24日
【明報專訊】約5年前,我已開始提醒中國經濟有「四大危企」,都是萬億債務級企業,且大膽直接說出了名字:萬達、安邦、海航、恒大。其實增長太快,且債台高築的企業當然遠不止此四家,但這些都是較多海外投資者熟悉的民企,幾位老闆(和家人)都曾叱咤一時,甚至曾位列首富,經常穿梭於金融和娛樂版新聞。
提出「四大危企」後不久,其中三家就陸續出現問題。萬達的問題最輕鬆,只需減肥瘦身,賣出大量資產(但累了富力),即能勉強活存下來。安邦可能是四家中最虛的,所以下場亦最慘,整家企業幾乎完全消失(包括老闆),剩下來的業務,收歸國有;最厲害的是安邦一案,可說間接使保監與銀監會重新合併起來。海航的結局,可算在安邦與萬達之間,接近全面破產,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但部分核心業務如海南航空,仍在正常運作。
料恒大結局接近海航安邦
從前我每月回內地公幹,在不少公開場合我都提到此「四大危企」論。我一般都會「自嘲」預視能力有限,四家只能猜中三家,非常佩服恒大,竟能一直屹立不倒!但要來的始終是要來的,近日中國經濟正頗急速放緩,同時銀行正在收緊按揭,導致恒大財務狀况急速惡化。估計恒大總債務高達2萬億元人民幣,單是海外美元債已200多億美元,佔整個亞洲企業高息債約10%,所以近日引起全球投資者關注,連美國股市都受到些微影響。
恒大絕非大到不能倒,反而是大到必須倒。國際傳媒不斷以雷曼與LTCM作比喻,雷曼當然代表嚴重性足可引發全球金融海嘯,LTCM稍為好一點,只導致短暫恐懼,但無長期傷害。其實LTCM危機反而迫退了索羅斯等對亞洲經濟的襲擊,間接幫了整個亞洲。
恒大是一家純粹中國的房地產企業,除海外債之外,與國際金融系統的關連極少,怎能與雷曼以至LTCM相比。較適當的比較,應該是其他三家中國危企。恒大情况肯定遠比萬達嚴重,我相信結局將較接近海航和安邦。近日已有傳聞政府將介入處理恒大重組,必將出售大量資產,跟債權人展開談判,拆為數家公司,最後甚至收歸國有。
我非常贊成處理恒大和其他槓桿過高的企業,打破財富產品剛兌的道德風險問題,更是我多年來一直呼籲的正確行動。但我仍然非常擔心兩件事,第一,我已多次苦口婆心提醒過,即使很多過去一年出台的政策,包括處理華融、恒大等這些高危企業,整頓教育、遊戲、電商,以及所有互聯綱平台企業的所謂壟斷性和數據權利問題,都有一定道理,共同富裕更當然是所有人都認同的美好目標。但關鍵問題是時間點和速度,是否與因防疫封關,加上受到過去幾年美國針對中國的無理霸道政策,因而不幸墮入圍城受困心態?有否足夠周詳考慮這些幾乎同一時間出台的政策,對中國經濟和未來發展的影響。只恒大一事,按高盛分析,最差情况已可拖慢中國GDP的4.1%!我相信不會出現最壞情况,但即使只拖慢1%,已非常嚴重。除此之外,當然也必須全面考慮到這些種種政策,對國際投資、貿易、外交、國家形象,以至世界安全等的影響。
「去英語教育」反智 對中國極大傷害
我擔心的第二件事,亦是受到西方民粹和甚至種族主義抬頭所影響,受到無理欺壓,無可避免地令到中國的民粹也高漲起來,導致某些思想變得情緒化,甚至開始非理性。
近日留意到中國有人推崇「去英語教育」,如落實,此舉極度反智,可為中國帶來極大傷害。中國當然應該繼續推廣中文成為一種國際語言(也應推廣人民幣),但絕不可放棄提升中國人的英語水平。當然接受英語教育會對思想有一定影響,但這是值得的,因為喜歡與否,英文已經是國際溝通的最主要語言,包括科學界、商界和外交界等等,是一件不需爭拗的事實。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中國需要的是更了解全世界,也更需要世界各國和人民了解中國,而英文就是必須的溝通工具!
此外,我亦發現不少中國人,詫異地和危險地,竟然極端到歡迎爆發股災(已出現),甚至歡迎金融危機(幸而尚未出現),認為這些是好事!我嘗試理解他們的歪理,然後解釋一下謬誤之處。
「自我刺破股市泡沫」說法 令人啼笑皆非
1. 有此類人天真地以為美國股市只是一個巨型泡沫,即將全面爆破,引發全球金融海嘯。所以中國應提早自行刺破股市泡沫,逆方向收緊貨幣政策,並關緊外管和資本帳窗戶,實為最明智之舉!
不幸此想法幾乎全部錯誤,美國股市雖不算便宜,即將開始Taper QE亦是真的,但美國經濟仍然強勁,Delta wave亦已逐漸過去,過度性通脹也上升了不少,但10年國債息率仍處極低水平,徘徊在1.3厘至1.5厘之間。美國企業盈利增長仍非常強勁(部分受惠於中國科技龍頭已幾已放棄全球競爭,Tiktok或是唯一例外),今年標指的巿盈率更將由約24倍降至頗合理的21倍。
自我剌破中國股市泡沫之說更令人啼笑皆非。在今次股災前,恒指的巿盈率已是可憐的13倍不到,經此一役,愈來愈多國際投資者真的認為中國已變為「uninvestable」,現在巿盈率更跌至悲哀的10倍!過去20年,中國經濟以雙位數的名義GDP高速發展,但奇蹟地中國的A、B、H等所有股市,竟全部遠遠落後。
2. 亦有不少人錯誤地以為金融代表所謂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無關,所以可能金融危機影響不大,甚至可能對實體經濟有點幫助!這是瘋狂,完全不懂經濟的想法,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當然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如出現金融危機,必帶來經濟衰退,甚至大蕭條。反之,如資本市場有較佳長期表現,中國企業融資成本必將較低,當然對中國發展有幫助,更有利於分散過度集中於銀行的風險。
除此之外,中國也有過億股民(如市場較好,當然更多),這亦是一個達到共同富裕的好方法!
某程度上,我贊同美國經濟走往另一極端,確有點過度金融化,尤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不止財富集中於華爾街,太多的學霸精英亦被金融行業吸引。但全球金融危機後,大量人才摒棄金融,改投高科技,最有錢的富豪都已變為高科技的創業家。再次提醒一句,各種互聯網服務,既包含商業模式創新,但即使只是突然被貶低的「賣白菜」電商和物流企業,都需要複雜的雲端、軟件技術和linear programming optimization高級數學,絕對是如假包換的高科技!
3. 更驚人的是有些人竟然以為中國股災,摧毁了過萬億美元的財富,尤其針對海外上市的所謂「中概股」,是天大好事,因為不少蒙受損失的是「邪惡」、不安好心,企圖傷害中國的國際投資者!這種想法完全暴露出病態式paranoia(偏執狂),非常錯誤和危險。
首先,這做法是經典的「cut off the nose to spite the face」(害人終害己),即使中國市場有不少國際投資者,但大部分仍是中國人的錢啊!况且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國際投資者,包括那些PE和VC,投資目的都是純粹賺錢,而非干預中國內政。
我明白中國永遠相信本土工程,過去40年,即使建造了不少鬼城和大白象工程,不少投資者焦頭爛額,但那些樓房、電廠和鐵路是拿不走的,一切損失,都只是金融遊戲,中國仍是最大贏家。但千萬不可以此歪理為國策,因為如蓄意這樣做,豈不是變成騙局,有辱中國泱泱大國之國體!此做法不止損害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給予本來已偏頗的西方傳媒更多攻擊中國的彈藥,更大大加深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偏見和誤解。最終甚至提升戰爭的風險!
4. 部分人的另一誤解是金融危機幾乎是一種「贖罪」的清洗過程。尤其QE氾濫十多年,確造成各種嚴重不良和不公後果,包括拉濶貧富懸殊,和間接引致全球各地的社會動亂,包括香港和美國!此說法不無道理,但主要是一個平衡問題。過度印鈔固然有很多後遺症,但如像亞洲金融風暴後,按照當年IMF代表西方列強的說法,問題源於各國過度揮霍和貪腐,所以必須勒緊褲頭,以緊縮財政開支來「贖罪」。但緊縮政策的後遺症比QE更嚴重,帶來6年多的通縮和經濟衰退,多個政府倒台,無數企業和個人破產,甚至不少人走上自殺的悲哀絕路!
須創完整經濟發展理論 政策應續實務為先
QE確令到很多人憤怒,上街示威甚或暴動,但似乎至今沒有一個政府倒台,可能因為沒有多少人真的肚餓和感覺真正的絕望。當然QE這個遊戲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玩的,先決條件是貨幣的話語權,和更重要的接近全面傳媒控制權。這才是數據年代的最重要殺手鐧。
總括來說,批評西方經濟制度容易,我也同意最適合未來全人類和地球的經濟制度,極可能較接近社會主義,但定必仍需配合大量更新的科學知識,尤其氣候變化,以及運用更多最新資訊科技。在中國仍未創出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經濟發展理論前(包括一些方程式和模型),所有政策必須繼續以實務為先!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一直娛海外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失敗者回憶錄0924)
覺醒,誤知,連結
前文談及《七十年代》創刊,想不到還有不少讀友留言說是創刊時的讀者,有的還說一直讀到休刊號。一位讀友說,「七十年代創刊,帶動雜誌界百花齊放。」這是溢美之詞,不符合當時的情勢。
實際上,在六十年代的後期,因左派暴動的平息,港英對認同香港的推動,文革極左思潮在中國氾濫,但對西方追求社會主義平等的青年卻帶來正面幻想,這些複雜的思潮,使香港大專學生開始思索起生計以外的問題:我們活在怎樣的世界?我們是什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這些話題在大專界非常活躍。中文合法化運動,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是當時進步學生的思想傾向。逾百本青年刊物噴薄而出。1998年在藝術發展局贊助下,由吳萱人、何良懋主責編輯出版過一本書《七十年代青年刊物回顧專集》,收集、介紹和評述七十年代近百本青年刊物,刊登各書影,重刊各「發刊詞」。大致上說,早在五十年代出版並曾經引領風潮的《中國學生週報》,這時已有落後時代之感,終於在1974年停刊。代之而起的有港大的《學苑》、中大的《中大學生報》,中學生為主的眾多文社刊物,宗教機構出版物,這些刊物大都論及政治傾向與身份認同;專注於政治思想的,有《盤古》、《70年代雙週刊》、《知識分子》、《南北極》。《七十年代》只是其中一份,而且是唯一有影響力的左派背景的刊物。當時也有其他左派刊物,比如《新一代》《學生哥》《海洋文藝》等,但這些刊物因為走不出左派意識的局限,因此很快就辦不下去了。《回顧專集》認為是有親中背景的《七十年代》「辦得出色」,「覷準時機,出版策略勇進」。
回想當年,真的不是我有什麼能耐,而只不過是正統左派機構的思想框框太多,一方面敵情觀念強,顧忌多,另方面背後管家多,意見多,因此遇到一些新形勢新變化,一般都寧可謹慎從事,沒有中共當局的明確表態,就不去碰比較穩當。《七十年代》早期許多文章都出自《大公報》的才子之手,但他們反而無法在自己報紙上發揮。出版界的情況也一樣,有一位在中區左派出版大樓工作的編輯人員私下說,凡是這個大樓辦的雜誌,是一定不會被市場接受的。
此外,在左派單位工作的人,在工作、生活、娛樂、休閒甚而購物、醫療等各方面都自成系統,與香港一般市民的生活有區隔,那些蜂擁而出的青年刊物,和大專學生的思潮,他們都沒有接觸,懵然不知。我那時就香港眾多新出刊物的狀況,寫了一個報告給香港的左派領導,他們的反應是嘖嘖稱奇。
1971年1月29、30日,以台灣留美學生為主力的保衛釣魚台運動在美國六個城市爆發示威,反對1970年9月美日協議在1972年將冲繩交還日本,其中包括1968年被探測到有大量油田的釣魚列島。我從留學生出版的眾多保釣刊物中得到資訊,為此我就報導這樁事情詢問過左派領導,他的回答是「慎重處理,不要被人利用」。
這回答很可笑。但也反映了在敵情觀念主導下的中共心態。撇開保釣其後的走向,當時這是發生在留學生中的一樁大事,不能視而不見,更莫說要在留學生群中爭取讀者了。因此,我果斷地作了報導,摘錄了大量留學生刊物的文章,也請一位在《大公報》資料室工作的寫手,寫了關於釣魚台的油田和主權問題的長文。這樣的文章不會在正統的《大公報》刊登。事實上,保釣運動早期在所有香港左右派報刊中都沒有報導。左派要防止「被人利用」,右派就要維護台灣國民黨政權。
關於釣魚台歸屬問題,及日後保釣的發展,中國、台灣和海外知識人的角色,這幾十年來我已經有了不同的看法。但當時,純粹出自愛國保土的意向,認為美國將有爭議和有豐厚石油資源的領土,私相授受給日本,是應該抗議的。參與保釣的留學生,也是出自單純的動機,當然也夾雜著從封閉的台灣到了開放的美國之後的思想改變。那是台灣留美學生的左派思潮的萌芽時期,既代表覺醒,也代表誤知,但珍貴的是追求真理的精神。《七十年代》與他們契合,並共同探討國是,一起走著思想探索的道路,好多人都成了我們的作者和朋友。我對自己認識不斷解剖,在心路上同行的作者和讀者也一樣。保釣是我們連結的開始。
《七十年代》大幅報導和評論保釣運動,使雜誌在美加歐澳各校園的銷路激增。接下來是中美關係的突破,帶來了海外知識人的親中思潮。這思潮未必由我們帶動,但無可否認《七十年代》提供了載體,至少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是後來我們認為應該檢討和改正的。(67)
圖1,1998年出版的《香港七十年代青年刊物回顧專集》;
圖2,1971年4月30日在華盛頓的保釣示威現場,學生領袖正發表演講。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