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一方城心評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一方城心評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一方城心評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一方城心評價產品中有16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2萬的網紅轉角國際 udn Global,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轉角說: 🇯🇵 🐖食物的道理誰說了算?】 #周末回顧:「所以養了100天的五花肉君.....真的變成五花肉了嗎?」日本在今年5月底引發網路議論的YouTube頻道「100天後吃的豬」,每天記錄一頭小豬「五花肉君」的生活,並且告訴大家100天之後就會把牠宰殺吃掉。這是故意炒話題的社會實驗?算...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賓狗單字Bingo Bilingua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一個單字是 joint、j-o-i-n-t、joint 共同的,例句是: The US, Japan, Canada, the UK, France, Germany,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have written a joint letter to the WH...

一方城心評價 在 企業精英 Elites Insider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24 19:04:14

如何知道自己走的這條路,對你來說是不是真的“對”呢?以下是十條前人經驗的總結。 假如你走在“錯”的路上,你可能會有以下5種感受: 1.你費了很大力氣,但好像沒有任何進步。 你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你需要把它們花在最重要的地方。 我們往往容易被一些緊急的事情所牽扯,但一件事緊急並不意味著這件...

一方城心評價 在 喬靖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05 14:57:02

這天大家苦中作樂,玩「蘋果照妖鏡」,我毫無疑問是這幅了😁 2007年,還未寫《武道狂之詩》前的訪問。我不記得是不是第一次的《蘋果》專訪,不過這麼長篇的應該是首次了。還有一大收穫,是因此認識了何兆彬兄。 之後恐怕再看不到了,全文貼在此作個紀念。 【旺角系最壞作家 喬靖夫】 《蘋果日報》200...

一方城心評價 在 Kristin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13 20:15:38

《魔戒》三部曲之永遠的亞拉岡 ⠀⠀⠀⠀⠀ ⠀⠀⠀ 相信每個人開始著迷於電影的契機各個不同,仔細回想成長時光,會將喜歡的明星用立可白塗滿學校書包上的時光,屬於我的入口似乎有兩個,一是《駭客任務》三部曲,另一個為《魔戒》三部曲,可想而知,書包上寫的就是基努李維,與維果莫天森,還用中文寫。印象中一頭栽入中...

  • 一方城心評價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5 21:30:41
    有 736 人按讚

    【#轉角說: 🇯🇵 🐖食物的道理誰說了算?】
      
    #周末回顧:「所以養了100天的五花肉君.....真的變成五花肉了嗎?」日本在今年5月底引發網路議論的YouTube頻道「100天後吃的豬」,每天記錄一頭小豬「五花肉君」的生活,並且告訴大家100天之後就會把牠宰殺吃掉。這是故意炒話題的社會實驗?算不算虐待動物?或是嚴肅看待生命的食育啟示?引起日本網路社群的兩極評價。
    .
    而就在屆滿100天的時候,頻道更新了一支新影片,封面圖就放上了疑似是五花肉君的烤全豬景象,影片內容是送五花肉君去屠宰的路途,原本五花肉君被裝在安置籠,場景切換之後變成了一個紙箱,打開來是一隻「疑似是五花肉君」、已經清潔處理過的全豬屍體,或者應該說「豬肉」。經過一段火烤料理,就變成了食物,影片還拍出替五花肉君設置小靈堂的場景,悼念牠的犧牲奉獻。
    .
    影片推出後旋即引發議論,點閱數兩天內爆衝超過200萬,有人覺得「影片更讓人會珍惜食物」,但也有人感受不太舒服,尤其是因為先前受過新聞訪問的頻道主,曾經坦承這的確是受人出資贊助的企劃節目,這種刻意想以殺生食育為話題的作法,其用心似乎有些可議。
    .
    但片中的豬肉,真的是養了100天的當事豬嗎?在影片中刻意安排了一小段文字,寫著「本故事純屬虛構」,因此也有不少人懷疑,五花肉君搞不好根本沒有死,而是其他替身之豬。。頻道在9月3日更新「豬後一日」之後,截至目前為止沒有再上架新內容。這樣似乎刻意沒說清楚的做法,卻也引起網友不快;另一方面倘若真的殺死五花肉君,於動保法上可能也有爭議之處。
    .
    事實上過去在日本,有幾次透過飼養動物最後宰殺的「教學實驗」都引發全國辯論。最有名的一場實驗是在1990年大阪,由時任國小老師黑田恭史所進行的養豬實驗——讓六年級學生飼養小豬,最後在畢業當天將小豬送去屠宰場。
    .
    2013年福岡縣一名高校老師真鍋公士,也進行與黑田恭史的相同實驗——讓學生飼養小雞,並在養大後親手放血、肢解和烹調。這名真鍋老師出身農家,並在農業高校和農業大學教書。真鍋認為,透過飼養雞可以體會生命的教育。
    .
    背後的邏輯和日本的食育觀念息息相關,但真的有其必要性嗎?城鄉之間又存在何種觀念差異?五花肉君的犧牲是否就能真正達到「食育」的真諦,還是最後只淪為觀眾娛樂與公關操作的一環?
    .
    #日本 #豬 #食育 #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 #教育 #飲食

  • 一方城心評價 在 Elites insider 企業精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30 12:06:16
    有 47 人按讚

    如何知道自己走的這條路,對你來說是不是真的“對”呢?以下是十條前人經驗的總結。

    假如你走在“錯”的路上,你可能會有以下5種感受:

    1.你費了很大力氣,但好像沒有任何進步。

    你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你需要把它們花在最重要的地方。

    我們往往容易被一些緊急的事情所牽扯,但一件事緊急並不意味著這件事重要。在不重要的事情上終日忙碌並不能給你帶來真正的成就。所以,當你發現自己做了很多很多事,感到忙碌又疲憊,卻無論是在工作成績上,還是在個人發展上,都沒有什麼收穫的時候,你可能就是走在了“錯”的路上。

    而當你並沒有那麼忙卻仍然“感覺被掏空”的時候,這又是更加危險的信號。

    2.你只做“容易”和“安全”的事。

    太多人想要追求人生的easy模式了,比如,有人總想不節食、不運動,光靠吞下幾粒小藥丸就能減肥。

    但在人生裡,從來就沒有直達電梯可坐。維持一種最“安全”的生活,也許恰恰是你做出的最危險的選擇。對失敗、變化的恐懼會使你總是選擇那些自己“熟悉”、“擅長”的事,但這可能讓你的人生從此就局限在小小的舒適區裡。

    你在年輕的時候越多地選擇“安全”,你的世界就可能會越小。

    3.你在為其他人的“夢想”和“要求”而活。

    有時候,你看到同事的雅思考了8分,或是隔壁的小李跳槽到了一家知名企業,你可能就會說:“我也應該做像Ta一樣的事!”但模仿是危險的,因為你的人生和成就不是模仿他人能夠得到的。

    同時,你也不需要為了贏得別人的羨慕而生活。你沒有必要把“成為他人眼裡的優秀”作為自己的生活目標。你做出的所有決定,都不應該是“為了別人”,無論那個人是你的父母、老師、戀人還是最好的朋友。否則,在最好的情況下,你也只能活成別人期待中的樣子,並逐漸喪失你自己對生活的期待。

    4.你總會不知不覺地陷入勾心鬥角。

    當你遭遇他人的惡意、忽視或其他負面事件時,你可能會被激怒,用同樣惡劣的方式來回應對方。有時,你又很想在某件事上爭個輸贏。這一類的戲碼會極大地佔據你的精力,把你困在其中。

    其實,面對一些指責、誹謗、敵意,你只需要平靜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然後忽略那些擾亂你心智的聲音、起身離開,因為他們可能會讓你在錯的路上越走越遠。

    5.你在自己的人生中看到的永遠是困難和障礙。

    當你走在對的道路上時,儘管也會遇到困難,但你在大多數時間裡還是會充滿信心。

    如果你總是感到生活中充滿困難,例如“這個項目肯定又有同事不配合”,“工作永遠都做不完,就算今天提前完成,明天也一樣要加班”,“不管我做得再好,領導也不會欣賞吧”的時候,可能意味著你該換一種生活方式了。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感到困惑,那如果我走在了“正確”的路上,生活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以下5種感受,說明你更可能走在正確的路上:

    1.你願意聽取他人的建議,但不會懷疑和動搖自我。

    一方面,你願意吸取建議,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另一方面,你知道該採納哪些、遺棄哪些,該堅持哪些最核心的東西。就像布考斯基曾經說過的,當一個好的作家寫出作品的時候,他不會先給自己的女朋友看,不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作品是完美的,而是因為,他們在內心裡不需要確認或者獎勵,來告訴他們“你應該做成什麼樣”。

    2.你目前的生活中有你享受的部分。

    早晨你願意起床;在工作時,不會總是覺得時間難熬,看著表想著早點下班;假期結束雖然有遺憾,但也能投入工作——如果你正在做著“對”的事,儘管不知道是否會有好的結果,但這個過程會讓你發自內心地覺得很舒服。

    3.你能從你所在做的事情中獲取能量,而不是耗竭你自己的能量。

    走在“對”的路上,你可能也會很忙碌,可能也會很累,但你總會感到內心的精力、能量充沛,即便在面對挑戰時,你也會多少覺得好玩有趣。

    4.在眾多的選項中,你一直都選擇了自己本能更喜歡的那個。

    在哈佛商學院給學生的告別演講上,一個教授分享了一個關於她兒子的故事。

    有一天,她的兒子問,“你總是告訴我,要做那些他自己懷有強烈熱情的事情,但如果,我對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感受不到那種狂熱,該怎麼辦?”

    她的回答是:“在你今後的人生中需要做很多選擇:做什麼工作,讀什麼專業,住在哪個城市。如果在每個分叉路口的時候,你都選擇了那些自己更感興趣的、讓自己興奮的、能激發你的好奇心的,你就會在下一個分叉路口繼續選擇讓自己更喜歡的,在下下個路口繼續選擇你更喜歡的……當你一直這樣做的時候,有一天你會醒來,認識到:你正在做著自己真正懷有激情的事情。”

    5.你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平衡點”(sweet spot)。

    你所熱愛的事情,不一定真的擅長做;擅長的也不一定喜歡;而具有社會價值的事情,不一定是你熱愛的;有的事情既具有社會價值,你又很擅長做,但你卻在逼迫自己做著不喜歡的事情。而“最佳點”是當三者同時滿足時,最中間的那一小部分區域。

    如果你能找到在這個區域中的事情,選擇它作為你的道路,你也許就能在自我的感受、社會的認可、他人的評價上取得一個平衡。

    #elitesinsider

    加入群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26540257666105/

    加入「精英閣」= 一年陪你读完100本经典好书

    ➡️15-20分钟读书音频
    ➡️干货总结思维导图

    📍還在等什麼?趕緊点击鏈接🔗:https://pay.weread.com.tw/facebook/jingyingge/

  • 一方城心評價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17 17:00:18
    有 946 人按讚

    《美加速撤軍 外界質疑拜登「放棄」阿富汗》

    ●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政治領導人,所做的每一個決策,都必須承擔風險:因為不光是決定本身有失敗的可能;下達命令之後,由於你的決策而引發的變化,往往又讓事情的演變,變成了互為因果,而難以論斷功過是非。美國總統拜登在四月中,下達撤軍阿富汗的命令之後,當時原本外界是抱持著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態度,看待這個兩難的決定。喜的是,美國終於可以擺脫這場打不完的戰爭,擺脫911以來,反恐戰爭帶給美國人所有的陰霾和包袱,但憂的卻是,阿富汗的局勢仍舊不穩,如果這時候班師回朝,恐怕要冒著前功盡棄,花了20年卻白忙一場的政治風險。沒想到,拜登宣布撤軍的話才剛說完,阿富汗的局勢果然就急轉直下,四月以來,塔利班民兵對阿富汗各主要城鎮的攻勢大幅升高,有人估計,全阿富汗有一半的地方鄉鎮,都已落入塔利班的手裡,而在此同時,華府高層又為了避免夜長夢多,而暗中加速了撤兵的節奏,原本的撤軍期限是911之前,後來又改口,提早到了8月底,而到了上星期,美軍部隊更趕在美國國慶日前,就草草打包,撤出了美軍在當地最大的軍事基地;而這兩件事情加起來:提前撤軍和塔利班進逼,湊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美軍敗走」的惡劣印象,英國《經濟學人》在最新一期的封面,直接用「棄守阿富汗」來當作美國這場戰爭的最後評語,很顯然是充滿了批判意味,也絕對不是拜登在下令撤軍時,所能夠預見和希望得到的輿論評價。現在白宮高層只能夠暗中祈禱,塔利班與阿富汗政府能夠藉由談判,達成政治和解,否則根據美國情報單位評估,如果政府軍兵敗如山倒,阿富汗政府有可能在半年內,就垮台。

    {內文}
    美國總統 拜登:...美國出兵阿富汗,不是要打造魁儡政權;只有阿富汗人民自己有權利和責任,來決定自己的未來,形塑自己的國家。

    「美國人來的時候,沒問過我們;走的時候,也不打一聲招呼。」20年,一場戰爭、上兆軍費、數十萬條人命,加起來,成就了什麼?或許,美國人看事情的觀點,有所不同,但對大多數阿富汗當地人、老百姓而言,這場橫亙了整個21世紀初,佔去了他們人生一大部分的西方武力干預事件,就彷彿是巴格蘭空軍基地前世與今生:看似轟轟烈烈,卻在繞了一圈之後,又回到原點,什麼都沒改變。

    CNN記者:我現在人在巴格蘭空軍基地,這是上周五以來媒體首度獲准進入,而美軍和聯軍撤離後,也等於是結束了阿富汗戰爭。這裡原本是這場戰爭的活動中樞,現在全數移交給阿富汗當局...

    阿富汗將軍 柯西斯塔尼:一開始,我們聽到一些傳聞,說美軍要撤了;接著消息又不斷傳來,最後到了早上七點鐘,我們終於確認:美軍真的已撤離巴格蘭基地...

    CNN記者:基地內的氣氛很詭異,感覺就像一座雜亂的資源回收場,你看後面那裏,那些停機棚到現在都還是上鎖狀態,另一頭那邊,則是飛機跑道,長達三公里,現在卻是無聲無息,不久之前,那裡還有各式戰機、貨機、偵察機起降,繁忙無比,現在卻是毫無動靜...

    阿富汗士兵:我們前來接收基地前,他們就切斷了電源,人去樓空。等到美軍飛去喀布爾機場,收到我們的訊息,詢問有關電源的事情,他們才說:我們已經撤退到首都機場了。

    巴格蘭空軍基地,美軍在阿富汗戰爭中,最重要的軍事大本營,如今,卻在一夜間,人去樓空。美聯社記者甚至形容:美軍是趁著夜深人靜,鬼鬼祟祟,偷溜走人,最後離開的美軍士兵,還不忘順手關燈,切斷了整個營區電源,於是,就在七月二號星期五的凌晨三點,巴格蘭空軍基地裡綿延數公里長的跑道、塔台、巨大停機棚、和足以容納數萬人的部隊營房與後勤設施,全都在美軍撤退那一刻,陷入一片黑暗。營區內的設備物資,立即成為附近居民的自助倉庫與掠奪天堂,等到天光破曉,接管的阿富汗部隊收到通知,匆匆趕來時,基地裡只剩下一眼望不盡,多達三千多輛,有些找不到鑰匙可以發動的軍用車,以及數萬瓶的礦泉水、運動飲料、軍用口糧,和各式各樣,部分堪用,部分已預先銷毀的軍事配備。

    記者:有消息說,基地裡留下了好幾百輛軍用車,和裝甲車?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 柯比:...至於那些留下來的裝備,我們並未遺留任何軍火裝備,不過在撤軍的過程中,我們有移交數百支小型槍枝與彈藥給阿富汗安全部隊。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 柯比:我可以告訴你的是:我們確實知會了阿富汗高層,不管是政府官員、還是阿富汗軍方,都很清楚我們將把巴格蘭基地移交給他們。如你所知,這是第七個,也是最後一個移交給阿富汗安全部隊的美軍基地,不可能沒有事先協調,這次也一樣...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 柯比:...那反而是不負責任的,你們一定會質疑我們怎麼可以,你知道,把部隊撤防明確的時間點,都一五一時的公告,那樣做一定會出問題的。而且,我也要再次強調,美軍必須假設敵軍會趁虛而入,所以大張旗鼓才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SBS新聞旁白:在這些迷宮一般的防爆牆之後,占地超過16平方公里的巴格蘭空軍基地,是一個巨大的軍事中繼站,絕大部分的聯軍部隊都是經由這裡,投入與塔利班的戰鬥...

    美軍廣播電台:歡迎收聽「自由電台」的音樂時間...

    在阿富汗美軍增兵的極盛時期,巴格蘭空軍基地裡擁有美式速食店、美式商店街、美式用品店、美式唱片行,和美式理容院,儼然是把整套美式生活風情從美國本土直接搬過來,供基地內官兵一解思鄉之情。這個在喀布爾北方40公里處,荒漠中憑空冒出來軍事城,原本是冷戰時期,蘇聯紅軍入侵阿富汗的重要據點,1989年紅軍撤離後,移交給阿富汗共產政權,到了美軍2001年出動地面部隊,清剿塔利班民兵時,巴格蘭只剩下一座廢墟,但隨著美軍在阿富汗的任務不斷推演,巴格蘭基地的設施也一再擴充,不但肩負聯軍調度、作戰指揮重要任務,更象徵著美國在該區的存在與軍事力量,因此,當美軍終於撤出這座基地,即便華府口頭上仍堅持原訂時程,以拜登四月間宣布的911周年為表定撤軍期限,但實際上,美國與阿富汗這兩國之間,過去20年的黏膩糾纏,在駐阿部隊交出巴格蘭基地鑰匙給阿富汗當局的這一刻,就已經心照不宣地畫下了句點。

    記者vs.美國總統 拜登(2021.7.2):(您可以談談阿富汗嗎?撤軍會在幾天之內就結束嗎?)不會,我們目前一切依照時程,按部就班在進行中...(你難道不擔心,阿富汗當局可能垮台?)我認為他們有能力,支持他們自己的政府...

    記者vs.美國總統 拜登(2021.7.2):(我想再問一個,阿富汗相關問題...)老兄,可以談些快樂的話題嗎?我不再回答阿富汗相關問題了,拜託,國慶日耶!?

    根據紐約時報和英國衛報的報導,白宮國安團隊,原本雖訂下9月11號的撤軍期限,但在五角大廈盤點現有地面人力後,高層很快就發現,美軍其實早從2014年結束階段性戰鬥任務時,就已經逐步縮減駐軍,到了今年四月間,美軍僅剩下3500人左右,仍留守阿富汗;另一方面,拜登充滿政治意味的撤軍決定,又令五角大廈陷入極為尷尬的處境:因為若在撤軍期限前,美軍駐阿部隊又遭到民兵攻擊,導致死傷,國內輿論勢必難以接受,甚至回頭抨擊撤軍決策的合宜性與執行方式,因此,美國國防部在拜登下達撤軍令後,立刻就極為低調地加速展開撤軍與打包動作。事實上,從那些與美軍協同作戰的北約各國聯軍,上周幾乎有志一同地班師回朝,搭機返國,就可以看出五角大廈早已內定在七月初完成撤出巴格蘭基地的動作,只不過,七月四號正好是美國國慶日,為了避免給外界「美軍在國慶日撤退」的不光彩政治聯想,巴格蘭駐軍才會在國慶日前兩天,連夜搬家,倉促走人,留下一臉錯愕的阿富汗人民,與姍姍來遲的接收部隊。

    CBS記者:你所看到的,只不過是20年美軍駐紮遺物的冰山一角,那邊有一輛休旅車、冰箱冷凍庫、洗衣機乾衣機,運動器材,所有不能運回國的東西,都被丟在這裡。

    而就在美軍撤出阿富汗最大軍事基地的同時,塔利班則是在阿富汗北部攻城掠地,朝著美國扶植的喀布爾政府所在地,步步進逼,呈現出一個包圍態勢。網路影片中,塔利班組織在攻入西北部巴德基斯省首府後,大批民兵騎機車遊行街道,受到部分民眾夾道歡迎;而另一段塔利班自行釋出的畫面,則是顯示一群身著政府軍迷彩裝的士兵,在對塔利班投降後,受到民兵將領的擁抱。自從美國總統拜登4月15號,對外宣布撤軍阿富汗的決定,塔利班這個美軍當初出兵征討的頭號敵人,就從原本蟄伏的山區和偏遠鄉鎮,吹起了反攻號角,進逼各地主要城市。根據紐約時報等各家媒體駐地記者觀察,全阿富汗各地鄉鎮區域,至少已有三分之一到五成,也就是一半,被民兵攻陷,或是不戰而降。美國情報單位六月底所做最新內部評估:以塔利班目前破竹之勢,阿富汗政府有可能在半年到一年內,就瓦解崩潰。如果說,這個預言成真,而美國出兵的原始目的,是要追捕賓拉登和推翻塔利班,那麼,這兩個目標的其中一個,華府已經徹底失敗,也認賠殺出。

    https://youtu.be/vJUNwlHKaUU

  • 一方城心評價 在 賓狗單字Bingo Bilingua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5-20 18:00:09

    第一個單字是 joint、j-o-i-n-t、joint 共同的,例句是:
    The US, Japan, Canada, the UK, France, Germany,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have written a joint letter to the WHO.

    友邦寫聯合信,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衛生大會~昨晚,你有看世衛直播嗎?看到習大大在台上攻白賊,實在是讓人整腹肚火!台灣今年還是無法參加大會,有點哀傷。不過,有好多國家支持台灣加入喔!他們還共同寫了聯合信給世界衛生組織,說台灣應該要參加大會~感謝他們 ❤️ 這個共同的信,就是 joint letter。
    https://focustaiwan.tw/politics/202005180007

    第二個單字是 tariff、t-a-r-i-f-f、tariff,關稅,例句是:Australia is disappointed by China’s high barley tariffs.

    中國用大麥關稅,叫澳洲閉嘴?武漢肺炎害得全球超級慘,很多國家希望成立獨立調查小組,到中國查查,這病毒到底哪裡來的,而「澳洲」也支持調查。然後,中國就在這個節骨眼,提高大麥關稅,拉到超級高,嗯 ... 這有可能是在報復澳洲喔!

    什麼意思呢?因為澳洲生產大麥,主要就是賣給中國啦!那中國現在的態度就是,來來來,澳洲你想來賣大麥是不是,先繳超~大把銀子再說,我看你聽不聽話!中國大大提高關稅,這個關稅就是 tariff 。

    https://www.abc.net.au/news/2020-05-19/china-barley-tariff-australia-reacts-trade/12261928

    第三個單字是 team up with、t-e-a-m 空格 u-p 空格 w-i-t-h、team up with,跟某人或組織合作,例句是:He has teamed up with the Muslim Community Center (MCC) in Brooklyn to provide food to homeless individuals.

    回教徒幫助街友,療癒自己~今年的齋戒月碰上武漢肺炎封城,回教徒不能一起聚餐禱告了,很孤單。不過呢,一位紐約的回教徒想到好方法!他與紐約的伊斯蘭社區中心合作,煮飯給街友吃,幫助別人、也療癒自己孤單的心。是不是很溫暖又勵志!跟社區中心「合作」,就是 team up with。

    小補充:你聽過回教的「齋戒月」嗎?你可以先想像成回教徒的農曆新年啦,大家會歡聚在一起、聯絡感情。

    https://www.aljazeera.com/indepth/features/mosques-closed-nyc-muslims-find-ways-observe-ramadan-200518171405932.html

    第四個單字是 in a bid to、i-n 空格 a 空格 b-i-d 空格 t-o、in a bid to,為了,例句是:
    The Philippines' largest television network is heading to the Supreme Court in a bid to fight off a shutdown order.

    菲律賓新聞台被關掉,這國家機器轉得可厲害啊菲律賓有個超大新聞台,一直批評菲律賓總統,總統看新聞台不順眼,就要他們關門,不准營業。這個超大新聞台當然就很不爽啊,大喊「妨礙新聞自由」!為了撤掉總統的命令,新聞臺要告上最高法院去。這個「為了」撤掉命令,就是 in a bid to。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20/05/forced-air-philippines-duterte-abs-cbn-turns-court-200518070447372.html

    最後一個單字是 helm、h-e-l-m、helm,領導地位:A record high number of female CEOs are at the helm of companies on this year's Fortune 500 list.

    越來越多女性 CEO 了!你聽過「財富雜誌美國前 500 大企業」嗎?今年的女性 CEO 數量破紀錄,來到新高 🎉 一方面很高興,另一方面有點失望。為什麼呢?這個新高,竟然才 37。500 家企業裡,只有 37 家是女性當家!哎呦希望比例可以更高一點~~~ helm 是「船舵」的意思,當你站在「掌舵位置」,就是站在領導地位囉。

    https://abcnews.go.com/Business/record-number-women-ceos-years-fortune-500-list/story?id=70741589

    恭喜你!今天學了 5 個新單字,還聽了 5 則國際大事!喜歡我們的 podcast 的話,記得訂閱,然後為我們留 5 顆星的評價。如果有什麼意見,歡迎留言,也可以到 IG 搜尋賓狗單字,私訊我聊聊喔~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謝謝收聽,下次通勤見 ❤️

  • 一方城心評價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7-03 14:34:12

    [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本的地理想像,如方位、氣候、規模、人文特色等。接著,我會做一件事—大量地運用google map細查地方資料。
    .
    地圖,是一種人對空間權力的掌握,當旅人們從地圖繪製者的手中,搶回擁有地圖的權力,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旅行生活?然而,我們真正因為google map而搶回了對空間的掌握嗎?我們先從紙本地圖的使用開始。
    .
    ▓ #紙本地圖的時代
    .
    不只是到了旅遊的當下才使用google地圖來找路,而是平常沒事時,就打開地圖滑呀滑,細察預計拜訪的地點,了解地理資訊。不過,在2005年以前,旅行時掌握地理環境的技術大都依賴紙本地圖,旅客與觀光客在出發前,會購買旅遊手冊、旅行文學,透過特定旅行專家與旅遊資訊編輯的視野,來觀看地方(林子廉,2009)。在那時之前,各種「旅遊天書」隨著出國人數的增加,而銷售量大增。
    .
    出國旅行度假,不單僅是選好地方、買張機票、然後去就可以說「#這是我的旅行」,旅行的體驗是由生活中的不同媒介內容(電視、廣告、電影、書籍、旅遊手冊,現在還有社群網站)與你的真實旅程所交織而成(Urry, 2002)。當然也包含地圖。
    .
    地圖是一種地理狀態的再現。我們覺得地圖模擬了真實的環境樣貌,但事實上,地圖是一種「#簡化」、「#挑選」、「#裁切」,尤其是紙本地圖,在有限的平面版面上,地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一比一的還原,而是透過地圖繪製與資料整理,表現製圖者對大地的擁有權、解釋權。
    .
    在從前的旅行中,我會在行前買一份巴黎的城市地圖,在台灣時就把旅行手冊上看到的景點標示在地圖中;並在旅程中逐一刪除,有時候還會用紅筆將散步走過的路徑畫上,以展示我對巴黎的熟稔程度。基本上,整張巴黎地圖我都畫滿了。
    .
    ▓ #google地圖的出現
    .
    2005年,Google Map正式上線,一開始只是電腦版,同一年裡很快地推出手機版本,並且加入Google Earth的服務,直至今日,google的地圖是Google公司流量第二大的營運項目。Google Map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地表空間幾何特性以及地理屬性等兩種資訊之資料庫, GIS 中記錄的資料藉由適當的軟體解譯後可重現地表相關地形與地貌,使用者可以免費且自由地在地圖檔上標記並添加註記。這個地圖很快地成為旅行者的最佳找路工具,可以用微觀與巨觀的視野,審視空間樣態(廖酉鎮、陳均伊,2013)。
    .
    相對於傳統紙本繪製,#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廣泛應用,省卻了實物儲存的難處,也使我們可以在同一空間的地圖上看到不同的主題的重叠和互動,我們更能按照我們的想法,在給定的地圖框架上任意標籤,製作對我們有意義的地圖(Lo, 2012)。
    .
    Google不斷推出越來越豪華的地圖服務,像是「#交通資訊」、「#街景服務」、「#旅行規劃」,最近更加入虛擬實境的概念,將導航升級成「#AR導航」,透過 GPS 獲取用戶的位置,並使用街景資料產生「視覺定位系統」(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VPS),快速辨識周遭地標建築定位用戶位置,並在手機相機中以巨大的動畫箭頭結合街景,藉以更清楚地告知方向。這些方便的工具是積累在行動通訊技術、運算技術與人群使用習慣的大量應用與快速進步上,嶄新的地圖技術深刻地改變了旅行、旅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
    ▓ #人與機器結合下的旅行:地理媒介
    .
    人與機器在移動技術空間中,被結合成一種人機複合體,或是Bruno Latour行動網絡理論中的「人—物」,這讓人的體驗更加複雜。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打開Google Map後,隨著指標轉動身體,試圖協調數位與真實的空間方向。或是,跟著導航行走,耳畔響起「向左轉」,就毫不猶豫地走向左方的街道。又或是,最一般的情況下,使用者會打開軟體,了解地理定位下自己與週邊資訊(店家、車站等)的關係。
    .
    進入到隨身行動傳播科技時代,人與物結合下的移動與定位本身就是一種資訊,這些資訊詮釋了流動空間、網絡連結、移動過程的具體樣態。一方面,機器深刻地鑲嵌入人類的生活世界中,反過來說,人們亦透過機器產生全新、方便、延伸的特殊經驗。這種人機合一、日常鑲嵌的 #地理媒介(geomedia)(McQuire、潘霽,2019),在旅行實踐中更顯鮮明。
    .
    Web2.0時代,藉由地理媒介所構連起來的網絡式公共空間,展示了人類時空感知的嶄新轉變。透過行動傳播與數位化的技術,遊歷的地點本身不只是被媒介再現,而是,這些地點本身就是媒介,在程式運算的框架下,人與人、人與城市有了全新的關係:Google Map的使用與資料的積累,很大的程度上,人們利用社會實踐、消費行為與協商互動來定義旅行的地方。
    .
    例如這次我們旅行到關東地區,特地前往宇都宮吃餃子。在行前我們藉由Google Map的即時資訊決定乘車的方式,查詢車站附近所有的餃子店以及他的評價、照片、菜單,用街景服務來定位自己如何到達要去的「餃天堂」。然後在這家算是有特色的餃子店鋪,我們竟然在餃子裡吃到了一根鋼刷鐵絲,店家也沒有很認真地看待。就默默地打開Google Map說明了當下的狀況,並給予較低的星級。
    .
    ▓ #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上述的情境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場境,使用者們可能自知的情況下,#自願參與地理資訊的建構,這稱做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GI,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Sieber and Haklay, 2015),Google Map的VGI使得人們更有機會參與城市意義的詮釋,在公共參與的意義上,Google Map也是一種社群媒體,它建築在遊客、居民、店家等大量用戶的傳播意向性上。在McQuire與潘霽(2019)的「地理媒介」評斷便提到中,媒介傳播技術、隨身行動和城市地理元素的深度融合,共同造就了「#成為公共」(becoming public)的體驗,打開城市生活的審美維度,同時推動了「成為公共」的過程。城市中的社會關係和權力關係,不再僅僅依據根植於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活形態,而是更直接地被轉化為主動的「傳播」過程。
    .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Google Map有著三種資訊類型:自然的資訊、技術的資訊與文化的資訊。自然的資訊,如同人們所可以感受到的地形等;技術的資訊則如道路、水系的測量描述;而文化的資訊則指涉各種人類的行為,如駕駛、消費等。透過運算平台,當然也包含IG、FB上的「#社會標註」,像是打卡、分享美照、「#」,使用者、物、與城市風景大量交織成數位形式與真實形式共存的存在,並且在公共性的概念下交往互動。
    .
    可是,我們還是可以想像與批判,一個反烏托邦正在進行。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正是地理媒介的延伸,甚至不得不參與地理資訊的建立。當你想要運用導航系統時,其使用者本身正參與著車流量預測的演算過程。當我們行動時,我們也正經歷一種數據式的物化,個人與機器結合後,個人在時空中的所有作為都有可能面臨資本主義的收編,例如在Google Map上顯示個人化的位置性商業廣告。
    .
    ▓ #流動的社群與信任革命
    .
    旅行者們對Google Map的使用,構成了一種流動與移動的社群,這個社群強調的並非穩定的社會記憶,他們更欣賞獲得片刻的超凡體驗,與享受如遊戲般的過程,在虛實間讓自己更能夠掌握旅行的地方。從Google Map的旅遊嚮導設計就可以發現,Google Map將每一位參與地理資料建構的人們都當作「專家」,這個構想在另一個旅行APP「#TripAdvisor」裡也非常鮮明。你可以在「TripAdvisor」裡分享更多評價、文章與圖片,分享你在移動時的超凡體驗,以獲得「#頂尖攝影師」、「#飯店達人」等等標章,以提高個人體驗的可信度。
    .
    不過,有批評家認為,我們太容易把Google Map、Google Earth上的作為,理解為一種全景全知的圖像、透明的秩序,甚至是前面討論的參與和賦權的工具(Kingsbury & Jones, 2009)。閃耀著令人暈眩光茫的球體,反映了人類的戴奧尼索斯的妄想,我們狂亂地航行,歡天喜地地喧囂,我們全心全意、不加思索地信任它,卻低估了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集體監控。
    .
    ▓ #回歸地方化?
    .
    不過,站在創用的立場,我還是傾向對科技保持信任。信任研究者Bostman(2017)在《#信任革命》中談到,只有「信任」,人類才能在進程上有超越性的變革。當然,對Google Map的信任早在2010年以後就幾乎被廣大的使用者們接受了,雖然偶而還是會看到我父親打開地圖導航後,然後罵導航太笨,繼續走自己的路。但無疑得,Google Map扮演了旅行實踐的重要推動角色,它把商品、交通、約會與各種推薦搓合起來,讓旅行同時是個人的行動,也是集體的社群參與。也因為這些更加錯綜複雜的信任,旅人們才能獲得更多足以創新生活的服務。
    .
    回到McQuire的地理媒介概念中,如果傳統大眾媒體帶給旅行者與地方的是一種想像的、再現的、去地方化的全球化幻覺。那麼這些隨身、隨地的地理媒介,像是Google Map,則在旅行者與地方之間形成更回歸地方化的關係,同時還包含了跨文化溝通的實現,透過這樣的地理媒介技術,更能提高人們對差異性與流動性的接受程度,還可以確保城市網絡中與他者共存的技能。
    _
    _

    #參考文獻:
    .
    1. 林子廉(2009)。旅遊手冊如何影響遺產觀光客對於原住民石柱真實性知覺、旅遊動機及體驗。文化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2.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Sage.
    3. 廖酉鎮, & 陳均伊. (2013). 讓地圖活過來一 Google Earth 運用於地球科學教學設計之應用. 科學教育月刊.
    4. LO, K. H. (2012). 論班雅明式史觀和空間觀: 並以領匯霸權地圖為例. Cultural Studies@ Lingnan 文化研究@ 嶺南, 32(1), 1.
    5. Sieber, R. E., & Haklay, M. (2015). The epistemology (s)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 critique. Ge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2(2), 122-136.
    6. McQuire, S., 潘霽(2019)。From Media City to Geomedia: Cross-disciplinary Insights into Information Society from a Pioneering Australian Scholar。資訊社會學研究,36。
    7. Botsman, R. (2017). Who Can You Trust?: How Technology Brought Us Together–and Why It Could Drive Us Apart. Penguin UK.
    8. Kingsbury, P., & Jones III, J. P. (2009). Walter Benjamin’s dionysian adventures on Google Earth. Geoforum, 40(4), 502-513.

  • 一方城心評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1-31 14:50:48

    本集主題: 大同、周浩導演專訪
      
      本集將專訪周浩導演,談他7/8將將上映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同」,他本周也特地來台灣宣傳這部影片,7/4晚上在誠品電影院還舉辦了上映記者會,主持人當天也在現場,為大家收錄了完整的致詞,還有去年一同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灣生回家」製作人田中實加,也現身力挺這部影片,記者會現場他也說明了推薦的理由。
      
    致詞: #CNEX董事長 #蔣顯斌先生
        #CNEX執行長 #陳玲珍女士(同時也是本片的監製)
        #灣生回家製作人 #田中實加女士

      由華人影史第一位蟬聯兩座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中國導演-周浩-執導的紀錄片《大同》,自去年金馬影展放映後即獲得廣大迴響,電影預告上線三天內就突破30萬點擊率,許多人看完後直呼不可思議,竟然有人能夠這樣近距離貼身拍攝中國地方行政系統運作,就連金馬影展執行長聞天祥老師都說:「看完《大同》,好想知道導演會怎麼拍柯P。」

      這部片費時三年跟拍山西大同市長耿彥波推動都市更新的過程,改革的手法與規模之浩大,讓其他身在民主國家的觀眾們難以想像,在去年日舞影展便得到評審們讚譽《大同》是能夠近身拍攝中國官場現形記的紀錄電影,更給予「評審團特別獎」的肯定。
      
      周浩是一位多產型的紀錄片導演,13年內完成了9部紀錄片,手上經常同時好幾部片子在進行著,其中有超過半數在國際上大小型影展都得過獎。《大同》是他第二部金馬獎得獎作品,前一部則是2014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棉花》,紀錄中國成衣產業底層工人的故事,挾著金馬獎的高人氣,《大同》將於今年七月八日正式上映。
      
      
    【故事大綱】
      
      大同,這座1600年前輝煌的古城如今正在一片新的廢墟中期待著不確定的未來。耿彥波,這位以拆建城市,發展文化著稱的市長,正準備用著非凡的手段,去實現他心目中城市發展和變革的巨大藍圖。他不僅要消除大同令人瞠目的污染,更要用古代的文明和輝煌重塑這座城市的未來。
      
      耿彥波市長的方案大膽而冒險,他希望恢復大同在北魏年代的城牆,修建博物館,將這座榮譽和恥辱都立於煤炭開採上的城市重新變成中國人探尋古代繪畫,書法,雕刻,建築和佛教的目的地。他總是將巴黎和羅馬掛在嘴上,證明GDP和文化傳承相比,顯然後者能留給人們更高尚的品味和深刻的印象。但是,若希望實現這個宏大的藍圖,耿彥波市長面臨著艱難的抉擇,他需要拆掉10萬戶住宅,搬遷整個城市近50萬人口,並成功籌集到數倍於大同政府年收入的資金。他還需要得到政府和共產黨內其他高級官員的支持才有可能實現這一方案,而共產黨的權利平衡規則確定市委書記才是真正的權力中心,這成為耿彥波市長城市改造方案中最不可探測的因素。
      
      耿彥波市長每天早上六點出門,十點回家,整日都在城市的各個工地視察。他面臨著工程的延期,質量的偷工減料,他直接呵斥那些工頭,如同呵斥自己手下的各位局長處長,但一人拖拽的馬車無論如何也無法飛速而平衡地前進。每天清晨,總有上訪的人圍在耿彥波市長的住所外,希望自己的問題能得到耿市長的簽字解決,而無法解決問題的人們會在城市充滿塵灰的各個角落聚集一團,彼此將怨氣和詛咒和著唾沫一吐而出。
      
      兩年過去了,當耿彥波市長的藍圖初具規模的時候,上級省委突然宣布耿市長調到太原擔任代市長。消息不脛而走,第二天,本來以為會因為住所被拆遷而對政府部門恨之入骨的百姓們,沒想到居然發動大規模遊行要離職的市長別走,,他們沒說出口的是,房子都拆了,市長卻走了,後續重建誰來管?
      
      耿彥波市長曾說,大同就這一次機會,沖不上去就上不去了。他還說,他所有的問題都來自這個體制。他說,他曾經的夢想是當一名優秀的記者,當他沉浸在古代詩賦的海洋中時是最快樂的。
      
    【影片特色】
        
    ●華人影史第一位連續獲得兩座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導演周浩執導。
    ●片中主角耿彥波市長行事風格雷厲風行,可與台灣政壇現狀作對比。
    ●「都更議題」與台灣民眾貼近,可做中國與台灣兩地都更方式對照。
    ●大同市「古城翻新」呼應近期台北市北門重建及各地老屋再生。
    ●近距離拍攝大同市政運作,一窺簾幕後的中國官場文化。
      
    【導演簡介】
        
    周浩,職業紀錄片導演,曾擔任新華社、《南方周末》等媒體記者多年,2001年開始紀錄片製作,作品百餘次入選各類國際電影節並多次獲獎,並出任芝加哥國際紀錄片節、台灣國際紀錄片節、廣州紀錄片節評審,同時創建了紀錄片中文資訊網站鏡像中國。媒體評價,他的鏡頭如同深入中國社會生活的解剖刀。
      2014年10月,周浩以《棉花》獲台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2015年以《大同》再度奪下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及美國日舞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作品年表】
      
    2003《厚街》、2006《高三》、2008《龍哥》、2009《書記》、2010《差館》、2011《差館II》、2013《急診》、2014《棉花》、2015《大同》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